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儒學三千年(1)

儒學三千年(1)
在商朝,祭祀祖先時用的牲禮除了牛、羊、豬之外,甚至包括人。取代商朝的周朝,就比較樸實而人道。在周墓之中,極少發現殉葬者。可以這麼說,商朝是神權國家,而周朝是人權國家。周朝絕不像商朝那麼血腥,祭祀的時候,只用一牛、一羊、一豬當牲禮,絕不用人當牲禮。據說,周朝簡化牲禮,是周公的決定。
王國維(1877-1927)是研究甲骨文的專家。他曾說:「殷商不是中國!」可見王國維多麼瞧不起商朝。
商朝的人民活在恐懼之中,因為不知何時自己會因為神意,而成為祭祀時的牲禮。周朝的人民就幸福多了,起碼他們沒有這種恐懼。
儒家的源流可追溯到殷商。後漢的許慎(30-124)在「說文解字」中說:儒是柔,術士之稱。「儒」的淵源之始,應該是乞雨的巫師。乞雨的「儒」後來會很重視祭祀是很自然的發展。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在去世前對子貢說:丘,殷人也。孔子有預感,自己壽命將盡,便交代子貢,自己去世後,希望用殷商的葬禮。
眾所周知,孔子非常仰慕周公。可是孔子是殷商的後代,他會仰慕率兵打敗殷商的周公,表面上看起來有些奇怪。不過就孔子來說,殷商的興亡早已成為歷史,愛憎也隨之消失。
根據「史記」的記載,殷紂王扔棄祭祀祖先。這也是周征討殷商的一個重要的理由。可是現代人在殷墟中發掘的甲骨文,經過解讀,發現殷紂王其實頻繁地、敬虔地祭祀祖先。周雖然湮滅了殷商的文獻,可是沒有想到要消滅甲骨。這讓現代人可以幫殷紂王翻案。不只如此,周公制定的長子繼承、服喪等制度,之後,一直是儒家的基礎。這些制度其實在殷商末年就已經存在。
孔子連作夢都會夢到的周公,孔子一直相信那些制度是周公創立的,但是從地下挖掘出來的證據顯示,周公只不過是採用殷商末年的制度。
在殷商末年時,已經由神政轉變到人政,祭祀時已經絕少用人作牲禮。這個轉變,在周朝取代殷商之後,更加明顯。周朝也有卜占,但是已經沒有殷商那麼頻繁。
周朝興起討殷軍時,出現種種吉兆。蒼鳥群飛、白魚躍入船。可是周朝中止軍事行動。因為領導層經過分析,判斷現在還不是出兵的時候。一年後出兵時,經過卜占,結果是大凶。但是太公望(呂尚)推開蓍(古人用來卜占吉凶的植物),腳踏龜甲,說:「枯骨和死草怎會知道吉凶?」周朝便繼續進軍,推翻了殷商。
可見周朝人的想法是,雖然會卜占,但是還是以人的判斷為優先。雖然尊敬神明,但是還是重視以人的努力。
「儒」原本是卜占師,但是殷商滅亡之後,他們的黃金時代就過去了。畢竟推開蓍,腳踏龜甲的人成為新的政治掌權者。其實不用等殷商滅亡,在殷末就已經出現人本主義的萌芽。那時,「儒」已經逐漸衰退。卜占師們自然有危機意識,他們摸索自己未來的轉變方向。他們決定選擇專門祭祀。祭祀中最重要的是葬儀。就這樣,「儒」逐漸以喪葬為主要工作。以現在的話來說,當時的「儒」,就是經營葬儀社的人。嚴厲批判儒家的墨子就說:儒家一聽到富人有喪事,便高興地說:「此乃衣食之端。」
一旦以喪葬為職業,自然會有很多出外旅行的機會。因為喪家不一定在自家附近,可能在遠方。儒家因為時常出外旅行,便增長了許多見聞。儒家的知識(或資訊)因而比一般人豐富。有豐富的知識,便可以給他人種種建言。碰到困難,不知如何處世的人,常常需要這些儒家的建言。儒家漸漸扮演人生導師的角色。
墨家也經常旅行,因此與儒家有競爭的關係。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墨翟 西元前480-西元前390)「墨」到底是不是姓,不明。有人說古代有「墨刑」,所以墨家很可能是罪犯集團。也有人說古代為了區別自由人與奴隸,在奴隸臉上刺青,所以墨家很可能是奴隸集團。或者以像奴隸一樣努力工作,視為理想生活的集團。也有人說木匠的工具中有測量用的「墨」,所以墨家很可能是木匠集團。
墨家很會築城等防禦工程。他們是防守的專家。後世甚至有「墨守」成規這句成語。可見其防守能力獲得大家認同。墨家不僅會築城,還會製造種種防禦的兵器。所以墨家很可能和工匠有關。
有一句話: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突」是煙囪,「黔」是黑。翻成白話文,就是:孔子因為東奔西走,所以他的座席沒有暖過。墨子也因為每天在外面旅行,所以他家的煙囪沒有黑過。儒家和墨家的共同點是時常出門在外奔波。
西元前770年,周朝因為犬戎的侵略,不得不東遷。其實,在此之前,周朝就已經發生內亂,而讓犬戎有可乘之機。
周幽王因為寵愛褒姒,要將她的兒子立為太子,而將已經立為太子的宜臼廢掉。結果引起內亂。並且引來犬戎的侵略。最後,周幽王被殺。宜臼逃到東方的洛陽。因此西元前770年之後,就稱為「東周」或「春秋時代」。這是王室衰微,諸侯興盛的時代。
西元前403年,春秋時代的超大國晉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後人就稱西元前403年之前為「春秋」,之後為「戰國」,直到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4月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