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1)
史達林(1879—1953)出生於製鞋匠之家,父親早逝,史達林由母親撫養長大。小學時,他讀的是神學校,他並且在這期間接觸馬克思主義。1898年,史達林加入社會民主黨支流的秘密團體。1906年,他為了籌措資金而搶銀行。史達林的本名叫「裘尬希比利」。後來他才開始使用「史達林」這個筆名,意思是「鋼鐵之人」。
蘇聯政權成立後,1922年,史達林成為第一任蘇聯共產黨的書記長。當時列寧生重病,即將去世,但是列寧知道史達林的性格有粗暴、不寬容、疑心重等缺點,授意更改別人當書記長。但是列寧去世後,在1924年蘇聯共產黨第13屆黨大會時,史達林以「自我反省」為條件,獲得留任書記長。
列寧去世後,為了爭奪繼任者權位,蘇聯共產黨內爆發鬥爭,結果主張「一國社會主義」的史達林打倒主張「世界同時革命」的托洛茨基(1879-1940)。
1941年6月22日一大早,德國駐莫斯科大使便帶著柏林傳來的電報,去見蘇聯外交部長。電報的大致內容是:「……蘇聯政府越來越採取反德政策,將所有的兵力佈署在德國邊境。蘇聯企圖從背後攻擊德國。因此德國總統已經採取一切手段,命令德國國防軍對抗這個威脅。」這封電報已經相當於宣戰布告。事實上,在此半小時之前,德國軍隊已經越過德蘇國境,攻擊蘇聯。德國投入了3百萬名陸軍(佔德國陸軍的百分之75),戰車3580輛,飛機2740架(佔德國空軍飛機的百分之61)。
不過在發動這次對蘇聯攻擊前,希特勒與德國軍方的首腦恐怕過度低估了蘇聯的軍力。希特勒說:「俄羅斯人劣等,他們的軍隊缺乏領導人。」又說:「俄羅斯人的武器和法國人的武器一樣低劣。……大部分俄羅斯戰車的裝甲品質低劣,不堪一擊。」
德國的參謀總長Halder(1884-1972)也說:「我們只要花三個星期,就可以攻到彼得堡(列寧格勒)」。又說:「和俄羅斯軍隊打仗,不過是一場餘興節目。」的確,戰爭剛開始時,果真如希特勒所預估,德國軍隊勢如破竹。德國軍隊佔領了波蘭東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地區。德國軍隊的一帆風順更讓希特勒和Halder樂觀。Halder在7月3日的日記中寫道:「對蘇戰爭在14天內結束,應該不是誇大之辭。」他並且於7月14日下命令,東部作戰已經接近勝利,從此轉換軍備。在此之前,軍備的重點是對蘇作戰的地上兵力,從此轉換成對英作戰的建造潛水艇與實施空軍計畫。
為什麼戰爭剛開始時,德國軍隊會勢如破竹?第一個原因是,雖然有很多徵兆顯示德國會攻擊蘇聯,但是史達林卻疏於防範。早在1941年春,史達林就接獲德國即將攻擊蘇聯的情報,但是史達林那時候只是拼命不要讓德國有攻擊蘇聯的藉口。例如,蘇聯忠實地遵守與德國的經濟協定,當德國軍隊攻擊蘇聯時,裝載石油和穀物的蘇聯火車正駛向德國。
此外,蘇聯政府還於6月17日發佈聲明說︰外國流傳德蘇兩國即將開戰的謠言只是「粗糙的宣傳」。德蘇兩國不會被這種謠言干擾,仍將遵守不可侵犯條約。
然而,10月之後,蘇聯的氣候越來越寒冷。道路變得很泥濘,卡車的輪胎必須綁上鐵鍊才能通行,補給變得困難。這下子,不只是Halder,連希特勒自己也開始懷疑能否在1941年之內讓蘇聯屈服。
當德軍逼進到離莫斯科只有50公里時,俄羅斯的冬天來臨了,氣溫突然下降到零下30度。德軍不斷出現凍傷士兵,其人數超越了因戰鬥而傷亡的人數。希特勒不得不於1941年12月8日下令東部全線停止攻擊,轉為防禦。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死了超過2千萬人(其中士兵為1360萬人),是所有參戰國家中死亡最多的。德國其次,死了超過700萬人(其中士兵為420萬人)。這些士兵(佔三分之二)大多是在東部戰線死亡。可見蘇聯與德國在東部戰線戰況的激烈。另一方面,美國只死了26萬人,英國也只死了40萬人。為什麼會差那麼多?蘇聯認為那是因為英美兩國為了延緩德國對他們的反擊,以及消耗德國的戰力,刻意讓蘇聯站到第一線,與德國火拼之故。然而真正的原因應該在於希特勒的世界觀。希特勒認為納粹德國與蘇聯共產黨是勢不兩立的仇敵。兩者之間的戰爭沒有妥協,只能戰到一方倒下為止。因此德蘇戰線才特別激烈。
德蘇戰線的最關鍵戰役是1942年年底到1943年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戰。希特勒臨時擴大了戰線,由原先計畫的800公里戰線,擴大成4000公里戰線。這個臨時擴大的戰線造成德軍過重的負擔,並且也是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攻防戰大挫敗的原因。
當2月2日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放下武器投降時,原來25萬的兵力只剩下9萬。這9萬士兵成為蘇聯的俘虜,而最後能回到故鄉的只有6千人。
為了打倒納粹德國,美英蘇三大國聯合起來。當德國攻擊蘇聯的那一天,英國首相邱吉爾透過收音機說︰「過去25年來,我們一直堅定反對共產主義。但是現在希特勒攻擊蘇聯,這是希特勒侵略英國的前奏。因此蘇聯的危險就是我們的危險,也是美國的危險。蘇聯士兵的命運就是全世界自由人士的命運。」
於是,德蘇開戰不到一個月,1941年7月12日,英國就與蘇聯簽訂協約,兩國答應為了對抗納粹德國,要互相援助任何東西。英國開始供應戰鬥機等軍事武器給蘇聯。美國雖然一開始,沒有直接參戰,但是也供應許多軍事武器給蘇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援助最多的國家是英國,援助了300億美元。其次是蘇聯,援助了100億美元。到1945年5月底,美國供應了蘇聯1萬5千架飛機、1萬3千輛戰車、42萬7千輛卡車、5萬輛吉普車、200萬噸以上的鋼鐵和42萬噸的鋁。如果沒有美國的這些援助,蘇聯恐怕阻擋不了納粹德國的攻擊。史達林自己於1943年年底在德黑蘭會談時,對羅斯福說︰「如果沒有美國援助的飛機,蘇聯勢必戰敗。」
美英蘇三國表面上看起來合作無間,其實內心裡,暗懷鬼胎。尤其是英國與蘇聯之間有強烈的不信任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讓英國與蘇聯之間產生不信任感的是所謂的「第二戰線」問題。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1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