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巴勒斯坦(3)

巴勒斯坦(3)
伊蘭‧琶佩在著作「巴勒斯坦現代史」中,寫道︰「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住民被強迫驅逐,被屠殺的人超過3000人!」
由於1948年以色列建國而產生的阿拉伯人喪失故鄉而變成難民。這段悲劇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後,更加惡化。因為以色列從埃及手中搶奪加薩地區與西奈半島,從敘利亞手中搶奪戈蘭高原,從約旦手中搶奪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約旦河西岸。戰後,以色列合併了東耶路撒冷,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實施軍政。因此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有超過30萬阿拉伯人逃到周邊的阿拉伯各國,成為新難民。
以色列的國土本來南北細長,東西狹小,但是佔領約旦河西岸後,在東邊的國界就與阿拉伯各國距離變長,獲得國防上重要的「戰略深奧性」。因此主張「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政黨「利庫德黨」便堅決反對歸還佔領地。
因為第三次中東戰爭只進行六天就結束,以色列人就稱這場戰爭為「六日戰爭」。民族主義的猶太教勢力就將「六日戰爭」比成神以六日創造世界,認為「六日戰爭」的勝利是神的意旨。以色列人無視國際的指責,開始屯墾佔領地。第三次中東戰爭也讓以色列的右派和宗教勢力聲勢大振。
1967年8月,阿拉伯首腦會議在蘇丹召開,會中決定對以色列實行「三不政策」,也就是「不講和、不交涉、不承認」。聯合國則於當年11月通過勸以色列從佔領地撤軍,將佔領地還給阿拉伯各國,阿拉伯各國則承認以色列。也就是所謂的「土地交換和平」(land for peace)。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本來是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主導下成立,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拉法特成為PLO議長。1968年3月,阿拉法特率領遊擊隊擊敗在約旦的以色列軍,讓陷入無力感的巴勒斯坦人士氣大振,他們鼓掌歡迎新英雄的登場。
埃及總統納賽爾於1970年去世,繼任總統是沙達特。沙達特於1973年10月,與敘利亞合謀,奇襲以色列。總攻擊當天,由於是猶太教的「大贖罪日」,全以色列的社會活動完全停止,馬路上沒有車輛通行,電視台也停止播放。這個第四次中東戰爭,剛開戰時,以色列因為措手不及,而吃了敗仗,後來才慢慢轉敗為勝。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軍的戰死者為2500人,是第三次中東戰爭時的三倍。以色列因為剛開戰時,吃了敗仗,女首相美伊雅因而引責辭職。後繼首相是拉賓。
因為第四次中東戰爭而聲勢高漲的埃及總統沙達特,於1977年11月,以阿拉伯龍頭的身份,首次訪問敵營耶路撒冷。沙達特在以色列的國會演講,訴求雙方和平,讓以色列人興奮不已。有些以色列人還感動地流下眼淚。
1978年9月,沙達特與以色列首相比金在美國總統卡特牽線下,於華盛頓郊外的大衛營進行13天的會談。以色列同意歸還西奈半島,兩國並且樹立外交關係。這是「土地交換和平」。
由於阿拉伯的大國埃及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協定,不會再爆發第五次中東戰爭了。不過其他的許多阿拉伯各國認為埃及是「背叛者」,而與埃及斷絕外交關係。
1981年10月,沙達特被伊斯蘭激進派「聖戰團」暗殺。副總統穆巴拉克繼任成為總統。穆巴拉克遵守埃及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協定,並且獲得美國僅次於對以色列每年的軍事援助。美國每年給埃及的軍事援助金額為13億美元。
1987年12月猶太人屯墾者在加薩地區被阿拉伯人所殺。兩天後,以色列的一輛卡車撞到巴勒斯坦勞工坐的汽車,造成四名巴勒斯坦勞工死亡。這個交通事故發生後,巴勒斯坦人之間就謠傳是猶太人屯墾者的親人為了報復,製造的車禍。四名巴勒斯坦勞工的葬儀之後,巴勒斯坦人開始一邊喊「聖戰!」一邊用石頭和汽油瓶對以色列軍發動攻擊。他們丟了石頭和汽油瓶,就跑。這是「反以色列住民鬥爭」的開始。這個鬥爭很快就蔓延到約旦河西岸。
以色列負責指揮鎮壓的是國防部長拉賓,他在對官兵演講時說,對抗汽油瓶的方法,與其用槍殺傷,不如用棍棒打斷對方的骨頭。結果外國媒體聚焦在「用棍棒打斷對方的骨頭」這句話,而讓人留下「以色列軍殘酷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印象。
「反以色列住民鬥爭」爆發的同時,加薩地區也產生伊斯蘭主義組織「哈馬斯」。
美蘇冷戰於1989年結束,與美國於1991年1月在灣岸戰爭中擊敗伊拉克,讓美國成為全世界唯一的超大國。1991年10月,美國國務卿貝克與俄國的戈巴契夫在馬德里召開中東和平會議。三個月後,蘇聯因為俄羅斯共和國總統葉爾欽脫離聯邦而崩潰,PLO頓失後盾。而且這時阿拉法特犯了一個大錯。他支持對特拉維夫發射飛彈的伊拉克總統海珊,而引起受伊拉克威脅的波斯灣岸產油國的不悅,這些產油國因而中止對PLO的鉅額援助。這讓阿拉法特陷入困境。
在以色列,前國防部長夏隆擔任住宅建設部長後,便積極在屯墾區擴大建設,企圖造成既成事實,讓佔領區的歸還成為不可能。
1993年9月,在美國總統科林頓的主持下,以色列代表和PLO代表在白宮簽署「巴勒斯坦暫定自治宣言」(又稱奧斯陸合意),為什麼又稱「奧斯陸合意」呢?因為事前雙方代表已經在奧斯陸秘密見面,並且達成共識。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禍之後,人類認為不應該容忍以武力獲得領土。因此將這個原則列入聯合國憲章裡。「奧斯陸合意」便不允許「大以色列主義者」所企圖的「合併約旦河西岸」與「將巴勒斯坦人趕出佔領區」。同時「奧斯陸合意」也不允許PLO強硬派和「哈馬斯」所企圖的「消滅以色列」。「奧斯陸合意」希望將來能夠成立一個願意與以色列共存的巴勒斯坦國家。這是一個以「二國家解決方案(a two–state solution)」為目標的和平案。
阿拉法特期望樹立一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為領域的國家。這意味要分割以色列認為的「永遠首都」耶路撒冷,以及完全撤除猶太人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的屯墾區。對以色列而言,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在宗教上和地政學上,比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原重要得多。因此雙方大概很難達成共識。由於「奧斯陸合意」順利簽署,阿拉法特和以色列首相拉賓以及以色列和平派外交部長培雷斯於翌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可是中東的阿拉伯各國與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難民卻很失望。主張「消滅以色列」的PLO強硬派和「哈馬斯」,強烈批判阿拉法特,認為他是巴勒斯坦的「背叛者」。
在中東,有兩股勢力最強烈反對「土地交換和平」。一股是以色列的右派「利庫德黨」和猶太教勢力,另一股是「哈馬斯」等強硬派。這兩股勢力表面上雖然水火不容,視對方如眼中釘,可是在「反對和平」上,卻意見一致,真是好笑。
1994年2月25日早上5點半,在以色列佔領區約旦河西岸黑布隆的一所清真寺裡,約有800名巴勒斯坦人正在禱告。一位猶太教激進派男子突然衝入清真寺,用自動槍對正在禱告的巴勒斯坦人背部掃射,男子射完子彈後,換上新彈匣,繼續掃射。等男子的子彈完全射完之後,就被還活著的巴勒斯坦人圍毆至死。清真寺的地板上流滿鮮血。包括小孩在內,總共有29名巴勒斯坦人被射死,100多人受傷。
兇手是35歲擁有美國籍的醫生。他也是猶太教激進組織「卡哈」的幹部。兇手行凶的目的是要破壞5個半月前簽署的「奧斯陸合意」。他的目的似乎達成。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人憤怒地在路上焚燒輪胎,向以色列軍丟擲汽油瓶,與以色列軍發生武力衝突,巴勒斯坦人三天死了20人。巴勒斯坦人視兇手為「英雄」,他的葬儀有1千巴勒斯坦人參加。
(待續)
※好友吳聲毓問我:「如果現在神答應你,恢復你往昔的健康,但是要拿你的寫作能力交換,也就是說你必須喪失寫作能力,你願不願意?」我立刻回答:「不願意!」隨後我解釋道:「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我存在的理由,沒有這兩樣的其中一樣,我活著有什麼意義?」他似乎很滿意我的答覆。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