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諦岡(1)
2006年11月30日,第265任天主教教宗德國人本篤16世,這位站在全世界11億天主教信徒頂端的白髮男性,訪問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伊斯蘭教清真寺。第一位訪問伊斯蘭教清真寺的教宗是前任教宗John Paulus二世,本篤16世是第二位。本篤16世才剛剛於2005年4月被選為教宗,所以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訪問是他的第一次「試煉之旅」。
到土耳其訪問的兩個半月前,本篤16世在德國的一所大學演講時,引用了14世紀拜占庭帝國皇帝的話︰「穆罕默德所帶來的只有邪惡與冷酷!」
伊斯蘭各國聽到這事,一致批判本篤16世是「無知、傲慢的羅馬教宗,居然罵伊斯蘭教!」梵諦岡與本篤16世則趕緊解釋︰「這只是引用,不是我的意思。」天主教教會內部也很沮喪,認為︰「這是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的對話中,一大挫敗。」
土耳其國民的百分之99是伊斯蘭教徒,因此本篤16世來訪之前,土耳其人發起了大規模抗議活動。伊斯蘭教激進派領導人斷言本篤16世一行人是「現代的十字軍」。諷刺的是,土耳其國民的大半本來對天主教不關心,不知道「教宗」這個職位,不料這回本篤16世在德國大學的發言,反而讓他在土耳其成為「名人」。
下午5點,本篤16世進入布魯清真寺隔壁的阿亞索非亞博物館。這所博物館原本是東羅馬帝國時建的天主教大聖堂,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軍於15世紀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就改成伊斯蘭教禮拜所。
反對教宗來訪的伊斯蘭教徒,很在意教宗是否會在阿亞索非亞博物館內做出天主教的宗教動作。如果教宗在胸口畫十字,他們一定會認為教宗是來土耳其宣傳天主教,果然是「十字軍」!
在一舉手一投足都受到矚目的時候,教宗只是合起雙掌祈禱。在一旁觀看的各國記者都鬆了一口氣。
參觀完阿亞索非亞博物館後,教宗接著到布魯清真寺參觀。教宗脫下鞋子,進入布魯清真寺。伊斯坦堡的一位伊斯蘭法學權威當他的嚮導員。他們兩人對著麥加的方向,約花一分鐘,以伊斯蘭教的方式祈禱。之後,教宗說︰「這次的訪問或許有助於全人類的和平。」
土耳其民眾看著電視實況轉播,驚訝地說︰「身為天主教的教宗,卻像伊斯蘭教徒一樣祈禱!」第二天土耳其的主要報紙都給本篤16世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對伊斯蘭的發言受到指責,這回他在土耳其,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動謝罪。」從這刻起,土耳其人對本篤16世的看法完全改觀。第二天,本篤16世要離開伊斯坦堡時,在飛機場對來送行的伊斯坦堡市長說︰「我的心的一部分留在伊斯坦堡。」
梵諦岡是天主教的大本營,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諦岡和義大利的國界只是聖伯多祿大教堂和美術館等建築物周圍的石柱和城牆。
2005年4月2日,天主教教宗John Paulus二世去世,享年84歲。那個時候,聖伯多祿廣場周邊擠滿了來自全世界的10萬天主教信徒,他們有人手拿著蠟燭,有人手拿著念珠祈禱。下午10點左右,聖多利大司教透過麥克風說︰「各位,我們的教宗回到神身邊了!」
John Paulus二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經被納粹強迫勞動。1978年,他從一個無名的樞機主教突然變成教宗。他持續呼籲和平,促進冷戰的結束,然而他始終反對的伊拉克戰爭,美國仍然發動了。
John Paulus二世是因為幾年前罹患的帕金森氏綜合症惡化而去世。John Paulus二世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經發現罹患的帕金森氏綜合症。當時不僅在梵諦岡,連在義大利,「教宗即將去世」都是禁忌的話題。
教宗去世後,全義大利服喪三天,職業足球賽全部停止,劇場和音樂會等娛樂場所也停止營業。羅馬市內所有的建築物都懸掛義大利國旗與歐盟(EU)旗的半旗。全世界有4百萬至5百萬人來梵諦岡對去世的教宗致哀。梵諦岡對有邦交的174國元首發出葬儀邀請。4月8日的葬儀,有160國,4500位要人來參加。當時的台灣陳水扁總統也參加了。梵諦岡是歐洲唯一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可是台灣的現任總統訪問梵諦岡,這是第一次。與梵諦岡斷交中的中國則對此提出強烈抗議。
葬儀當天,風很強,棺木上擺的新約聖經被風吹得一頁一頁地翻動,義大利的電視主播感傷地說︰「教宗捨不得與信徒分離,正在最後一次朗讀聖經。」葬儀後,棺木通過聖伯多祿大教堂左側的「死門」,搬運到歷任1百多位教宗所長眠的地下墓地。
一切葬儀都結束後,接下來的重頭戲是「選新教宗」。被稱為「conclave」的選新教宗秘密會議在梵諦岡的米斯提納禮拜堂,於4月18日開始。「conclave」是拉丁文,意思是「被鑰匙鎖著」。13世紀,教宗Clemens4世(?—1268)去世後,新教宗的選舉在羅馬郊外舉行,可是花了兩年以上的時間都無法決定,憤怒的市民便將選舉會場的大門鎖住,只給大門內的人水和麵包。這就是「conclave」這個詞彙的由來。
出席新教宗選舉會議的人是在羅馬天主教教會中地位僅次於教宗的樞機主教。有投票權的樞機主教限於未滿80歲。4月18日的「conclave」,總共有52國的117位樞機主教有投票權。其中有兩位因故缺席。在「conclave」,採取無記名投票選舉新教宗。115人的投票者中,超過三分之二,也就是獲得77票以上,便成為新教宗。新教宗一定要產生,如果無法產生,就每天重複投票,直到產生新教宗為止。
新教宗的產生,沒有候選人,也沒有推薦,只是樞機主教們認為誰適合擔任新教宗,就把他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放進投票箱而已。投票的結果,在白天與傍晚,從米斯提納禮拜堂的煙囪冒出煙讓外界知道。如果還沒決定,就冒黑煙,如果已經決定,就冒白煙。據說往昔燒濕的麥桿會冒黑煙,燒乾的麥桿會冒白煙。現在為了正確起見,都用藥物。在正式開會議前,為了確定是否真會冒出黑白煙,都會事先排演。
成為教宗的唯一條件是「男性的天主教信徒」。因此不一定非得從樞機主教中選不可。但是事實上歷任教宗都是從有聲望的樞機主教產生。不過,由於樞機主教遍佈50多國,樞機主教之間,很多都不認識,因此有些樞機主教在梵諦岡擔任職位,常有機會到各國教會出差,面孔較為大家熟知,人脈較廣,這類樞機主教在選新教宗時,比較吃香。教宗去世後,到「conclave」召開為止,梵諦岡連日開樞機主教會議,樞機主教們也一起用餐,這些時候,樞機主教們便互相交換、討論新教宗候選人的資訊。
當樞機主教們在開「conclave」會議時,必須與外界完全隔絕。樞機主教們不能攜帶手機,不能收看電視、不能收聽收音機、不能閱讀報紙。樞機主教們所住宿的地方的電話不通,電腦也無法上網。
4月18日開始的投票,只有在第一天的傍晚進行一次。到了傍晚,為了看煙囪冒出的煙是黑煙或白煙,天主教徒和觀光客陸續來到聖伯多祿廣場。下午8點後,煙囪開始冒出煙。「是黑色?還是白色?」有人問。「似乎是灰色。不過又好像是白色。大概決定了吧!」聲音聽起來不太有自信。「咦!又從灰色變成黑色!」第二天早上,煙囪冒出的煙明顯是黑煙,大家看了都很失望。可是當天下午6點時,煙囪冒出了白煙。聖伯多祿大教堂也響起鐘聲,這是新教宗已經選出的明確信號。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