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1)
「少子化」(博雅書屋)是德國學者
荀馬赫的著作,部份精彩內容如下:
康乃爾大學公告欄貼著一小張布告,我
們所要觀察的學生分別選修了三門課。
第一門課是天文學入門,專門吸引滿懷
夢想、也許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學生來
修。第二組學生去上毛澤東時代的中國
經濟史。第三組學生選了經濟學主流理
論入門,研究重點擺在經濟學理論脈絡
下的工業、股票及博弈理論。
三組學生無論上哪一門課,都被要求填
兩份問卷,一份在學期初回答,另一份
在期末做。
問題如下:
「有一家小型電腦零售店的老闆訂了10
台電腦,貨送來時,10台到齊,但他發
現廠商在帳單明細上只列了9台。這
位老闆有兩種選擇:
第一,他可以把這個錯誤告知廠商,要
求更正帳單,並由他負擔第10部電
腦費用。
第二,他可以按照帳單上所列款項支
付,不再進行其他動作。
若他只按照帳單上所列款項支付,最
糟狀況是廠商日後發現錯誤,並要求
支付第10部電腦款項。但我們姑且認為
這種情況發生可能性不高。
你認為,零售店的老闆把錯誤告知廠
商,並要求支付正確款項的可能性有多
高?」
修天文學和毛澤東時代經濟史的兩組同
學,參加問卷調查時,大多數從頭到尾
選擇誠實以對。他們認為店老闆會指出
錯誤,他們自己也會做同樣的決定。他
們的學習經驗不會對他們的道德感產生
負面影響。
反觀第三組學生,一學期下來,對於經
濟學思想基礎有了出色的入門知識,在
這學期當中,逐漸失去對人性良善面的
信心。到了12月,他們對不誠實行為
的接受度明顯升高。自認也會隱瞞事實
的人數也跟著升高。
專家學者贊同太多經濟思維會使人現實
無情,他們擔心,我們透過經濟思維方
式會把人訓練成對社會失去信任感。
這個實驗的結果描繪了一種進退兩難的
窘境:假如我笨到去做道德正確的事,
而其他人都沒這麼做,豈不變成他人
得利而造成我的損失嗎?
把這個邏輯套用到生小孩的意願上,
則得到下列疑問:假如我要花錢養小孩,
跟其他只要養活自己的人相比,豈不
較為吃虧嗎?再者,那不就等於自己的
小孩去資助那些累積資本或浪費資本、
卻對所謂「系統延續」毫無貢獻的人?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於1903年呼籲中產
階級人民放棄自私自利,增產更多孩子。
所有證據顯示,適婚年齡男性,若尋找
配偶無望,很容易罹患憂鬱症,也容易
顯露侵略性、暴力以及政治極端主義。
美國記者萊特寫道:「介於24到35歲
的未婚男人,殺害另一個男人的機
率,比已婚男人高出3倍。」
研究指出睪酮素濃度在婚後會降低,這
可以解釋為何已婚男人較少犯罪。
睪酮素濃度高,加上失業以及在婚姻市
場上地位低落,會強化反社會行為,提
高幾乎所有形式的攻擊性。
小孩必須體驗與小孩相處,日後才會想
生小孩;成人必須看到其他成人拉拔
小孩長大,才會想成家。這明白顯示觀
看的力量。說到這個,則免不了提起電
視的力量。
越來越多證據說明,現代媒體產業分派
給人的角色,對人的社會行為影響劇烈。
未婚單身的想法在電子媒體推波助瀾下,
已成模範。
1975年德國電視影片中,在所有婦女
角色裡面,只有22.7%擁有一至多名未
成年小孩。2005年,洛林莫研究中心發
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戲劇類電視節
目中,54.8%的男性以及56.1%的女性
沒有小孩!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僅3.3%
的男性及3.1
%的女性」。
德國最成功的電視影集「好日子
,壞
日子」裡面,完全沒有一個正常家庭,
取而代之的是:
單身男女和非婚姻同居生活。無子女婚
姻。不同居伴侶關係。一個繼父家庭,
同時也是雙核心家庭(兩戶人家,兩個
父親)。再婚。非一對一關係形式(即
俗話說的「劈腿」)。兩個以上成人合
住一戶房子。
電視連續劇裡大部分的角色幾乎不把
腦筋浪費在思考後代或教養上;男的有
錢、居住在大城市、渴望權力,女的是
不折不扣的女英豪。他們能一手掌握自
己的周遭環境和命運。小孩只是偶爾出
場點綴,幾乎總在學校或由保姆照顧。
美國記者隆曼寫道:「連續劇所強化的
文化訊息,也正是好萊塢電影和遍布全
球的北美文化出口的特質:富有的
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的人、生
活自由充實的人,這些人頂多只有一兩
個孩子,且不允許父母親的角色主導他
們的刺激人生。」
非洲的昆族人不斷遭受其他好戰部落的
擠壓而遷徙,最後落腳於不適人居之地,
儘管肉少水少,但敵人也少。
人類學家不斷自問,面對環境的變化,
為何昆族人就能成功適應?根據調查結
果,關鍵理由是,昆族人有能力把原本
只出現在家人之間的無私胸懷,同樣展
現在整個社群上。分享即是一例。分享
的概念已深植他們心中。東西自己一個
人吃的想法把他們嚇了一跳。他們說:
「獅子可以那樣,人可不行!」
(待續)
※各位可以上網找到日本創作型女歌手
五輪真弓的歌曲「戀人啊!」,非常動
人、好聽。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