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明朝那些事兒(30

朱熹追求的是這個世界最深邃的秘

密。

自古以來,有一群僧人,遵守戒律。

與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們往往幾十

年坐著不動,有的甚至鞭打、折磨自

己的身體。他們如此苦行,只是為了

尋找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叫做「道」。

只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瞭世

間所有的一切。

對於不同的追尋者而言,「道」有不

同的表現方式。對於和尚來說,「道」

的名字是「悟」,對於朱熹這種讀書

人來說,「道」的名字是「理」。

關於武者的道,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說

明。

按照武術的說法,「一寸長,一寸

強」,但據說五代期間,有一位高手

用劍,卻是越用越短,到後來出神入

化之後,居然不用劍了,但是卻從未

打敗過。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才相信

小說中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既然道這麼好,那麼怎樣才能悟道

呢?

如果你去問一個已經開悟的和尚,得

到的回答會十分有趣。

守初和尚的答案是:麻三斤。

丹霞禪師的答案是:把佛像燒掉取

暖。

清峰和尚的答案是:火神來求火。

德山和尚的答案是:文殊和普賢是挑

糞的(罪過罪過)。

如果你有足夠的悟性,就能從中體會

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的真

意。所謂目中無佛,心中有佛,正是

佛法的精髓之處。

而佛家悟道的唯一途徑就是三個字

----靠自己。

格物窮理這4個字是什麼意思?理無

處不在,而要領會它,就必須「格」。

那麼「格」到什麼時候才能「格」出

理呢?

程頤說:「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

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王守仁回家後,一天,王華發現兒子

在花園看著一枝竹子發呆。王華問:

「你又想幹什麼?」

王守仁回答:「我在參悟聖人之道。」

王守仁在竹子面前守了幾天幾夜,沒

有得到「理」,卻得了感冒。

在病中,他第一次產生疑問:朱熹的

話是對的嗎?

朱熹的理論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存天

理,去人欲」。朱熹認為「理」存在

於萬物之中,但卻有一個大敵「欲」。

朱熹的結論是要用客觀世界的

「理」,去對抗主觀人心的「欲」。也

就是為了追求崇高道德,可以犧牲人

的所有慾望。這是一個對後世極壞影

響的理論。

可是王守仁開始懷疑了。這源於一件

事的發生。

王守仁去一所寺廟,見到一位禪師。

王守仁問:「有家嗎?」

禪師說:「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親尚在。」

「你想她嗎?」

「怎能不想啊!」

然後禪師低下頭,他覺得自己的這個

回答並不符合出家人的身分。

王守仁看著眼前這個慚愧的人,嚴肅

地說:「想念自己的母親,沒什麼好

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禪師向王守仁行禮,告辭而去。第二

天,他捨棄禪師的身分,還俗回家探

望自己的母親。

王守仁終於領悟了一條真理:

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理由,人性都

不會被泯滅,它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

間。

正是從那天起,王守仁意識到:朱熹

可能錯了。他開始明白,將天理和人

心分開是不對的,人雖然有種種慾

望,但那是正常的,強行用天理來壓

制絕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可是想要走

到這條聖賢之路的終點,他還必須找

到最後,也最為關鍵的答案----

「理」。

可是「理」在哪裡呢?

(待續)

2020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