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美國是什麼?(44) 因此作者認為被1940至1950年代 的鄉愁所驅使,而要求以團結的民 族主義來凝固人民,不僅不切實 際,而且只會加深分裂。倒不如承 認人們認同的多樣性現實,由地方 的共同體逐漸擴大,比較重要。這 就是「民族主義之後」應該是美國 的姿態。 是否應該下結論認為信條民族主 義已經崩潰,很有疑問。例如,與 中國爭奪霸權述求民族主義,或許 能夠團結人民。 有些專家指出美國尋找共同的認 同,經常失敗,以警惕過度樂觀。 也有些專家指出美國分列是歷史 常態的想法,是過度悲觀。 考慮分裂後的結果,有一點必須留 意,那就是資訊革命、第四次工業 革命等科技革新所帶來的影響,這 是指對個人自律性或主體性的影 響。 過去談論對個人自律性或主體性 的影響時,常常提到與社會規範的 關係。例如,特克維爾稱讚美國人 沒有歐洲式的身分制度而平等,但 是卻擔心其脆弱性。例如在著作 「美國的民主主義」中認為「每個 人都永遠只依賴自己,但是卻深藏 在心靈的孤獨之中!」他警告這種 狀況可能會導致對不特定多數的 附合(多數的專制)。 社會學者佩拉認為以南北戰爭為 契機,美國從農村社會變成近代工 業社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邁 向社會分業,人們不再受傳統規範 所束縛,但是個人主義卻很猖獗。 政治學者巴特納姆認為人們的生 活規範是「社會關係資本」,提倡 市民社會的再生。哲學家山德爾也 以共同體主義的立場,批判過度的 個人主義和自由至上主義。這些看 法都是擔心與市民社會分離的「漂 浮個人」以及「原子化個人」,也 可說是擔心「喪失社會」。 當然,這種看法容易被批判為「美 化過去」。「傳統的規範」只是對少 數族群的「壓抑體系」。所謂「傳 統」只是對1940至1950年代戰時 民族主義高昂的鄉愁。規範並沒有 弱化或消失,只是變得比較柔軟。 從2010年代開始,在科技革新加 速的美國,我自問:「個人的自律 性與主體性是什麼?」 (待續) 2023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