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美國是什麼?(45) 由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個人的能 力、判斷、感性、嗜好被資料化, 因此讓人懷疑個人的自律性與主 體性是否還存在? 在社會工學式發想增強中,個人成 為在特定部門負責特定機能的「單 位」。哲學家馬金泰雅稱這種個人 為了保護私領域,越來越依賴公領 域權威為「官僚式個人主義」。 德國哲學家哈巴馬斯稱呼道德、倫 理的權威矮小化成政治性手續的 情形為「私領域的殖民地化」。 但是在現代,從經營到金融、認 知、身體性為止,凡是跟人與社會 有關的領域都是工學的對象。 在個人資料化之中,個人的尊嚴與 認同有何意義呢?在個人的自律 性與主體性受到動搖的情況下,民 主主義有何意義呢? 這些是針對「實驗國家」、「理念共 和國」美國的問題。在考慮美國的 未來時,科技革新帶來的影響,與 人口動態、貧富差距同樣是必須留 意的問題。 事實上,民主主義的根幹----選 舉,已經濃厚呈現資料戰。 2020年總統選舉時,拜登陣營依賴 前谷歌執行長雪米特出資的資料 分析公司,使用人工智慧大量蒐 集、解析行動資料,以白人勞工 層、年輕人、無黨派層為對象展開 集票戰略。 令人驚訝的是資料的內容。有估計 收入、不動產、醫療保險、購物習 慣、種族屬性、出席教會狀況、使 用智慧型手機的狀況等。 2016年的總統選舉,英國劍橋分析 公司因為違法獲得臉書收集的9千 萬筆個人資料而遭受批判。劍橋分 析公司曾經在英國是否脫歐時操 縱輿論。 就這樣,選民每天的生活鉅細靡遺 地資料化的同時,加速介入選民的 判斷與行動。要做到這種程度,當 然需要龐大的資金。因此除了民主 黨與共和黨之外的小政黨,就非常 不利。 (待續) 2023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