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3)
伊蘭‧琶佩在著作「巴勒斯坦現代史」中,寫道︰「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住民被強迫驅逐,被屠殺的人超過3000人!」
由於1948年以色列建國而產生的阿拉伯人喪失故鄉而變成難民。這段悲劇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後,更加惡化。因為以色列從埃及手中搶奪加薩地區與西奈半島,從敘利亞手中搶奪戈蘭高原,從約旦手中搶奪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約旦河西岸。戰後,以色列合併了東耶路撒冷,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實施軍政。因此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有超過30萬阿拉伯人逃到周邊的阿拉伯各國,成為新難民。
以色列的國土本來南北細長,東西狹小,但是佔領約旦河西岸後,在東邊的國界就與阿拉伯各國距離變長,獲得國防上重要的「戰略深奧性」。因此主張「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政黨「利庫德黨」便堅決反對歸還佔領地。
因為第三次中東戰爭只進行六天就結束,以色列人就稱這場戰爭為「六日戰爭」。民族主義的猶太教勢力就將「六日戰爭」比成神以六日創造世界,認為「六日戰爭」的勝利是神的意旨。以色列人無視國際的指責,開始屯墾佔領地。第三次中東戰爭也讓以色列的右派和宗教勢力聲勢大振。
1967年8月,阿拉伯首腦會議在蘇丹召開,會中決定對以色列實行「三不政策」,也就是「不講和、不交涉、不承認」。聯合國則於當年11月通過勸以色列從佔領地撤軍,將佔領地還給阿拉伯各國,阿拉伯各國則承認以色列。也就是所謂的「土地交換和平」(land for peace)。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本來是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主導下成立,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拉法特成為PLO議長。1968年3月,阿拉法特率領遊擊隊擊敗在約旦的以色列軍,讓陷入無力感的巴勒斯坦人士氣大振,他們鼓掌歡迎新英雄的登場。
埃及總統納賽爾於1970年去世,繼任總統是沙達特。沙達特於1973年10月,與敘利亞合謀,奇襲以色列。總攻擊當天,由於是猶太教的「大贖罪日」,全以色列的社會活動完全停止,馬路上沒有車輛通行,電視台也停止播放。這個第四次中東戰爭,剛開戰時,以色列因為措手不及,而吃了敗仗,後來才慢慢轉敗為勝。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軍的戰死者為2500人,是第三次中東戰爭時的三倍。以色列因為剛開戰時,吃了敗仗,女首相美伊雅因而引責辭職。後繼首相是拉賓。
因為第四次中東戰爭而聲勢高漲的埃及總統沙達特,於1977年11月,以阿拉伯龍頭的身份,首次訪問敵營耶路撒冷。沙達特在以色列的國會演講,訴求雙方和平,讓以色列人興奮不已。有些以色列人還感動地流下眼淚。
1978年9月,沙達特與以色列首相比金在美國總統卡特牽線下,於華盛頓郊外的大衛營進行13天的會談。以色列同意歸還西奈半島,兩國並且樹立外交關係。這是「土地交換和平」。
由於阿拉伯的大國埃及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協定,不會再爆發第五次中東戰爭了。不過其他的許多阿拉伯各國認為埃及是「背叛者」,而與埃及斷絕外交關係。
1981年10月,沙達特被伊斯蘭激進派「聖戰團」暗殺。副總統穆巴拉克繼任成為總統。穆巴拉克遵守埃及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協定,並且獲得美國僅次於對以色列每年的軍事援助。美國每年給埃及的軍事援助金額為13億美元。
1987年12月猶太人屯墾者在加薩地區被阿拉伯人所殺。兩天後,以色列的一輛卡車撞到巴勒斯坦勞工坐的汽車,造成四名巴勒斯坦勞工死亡。這個交通事故發生後,巴勒斯坦人之間就謠傳是猶太人屯墾者的親人為了報復,製造的車禍。四名巴勒斯坦勞工的葬儀之後,巴勒斯坦人開始一邊喊「聖戰!」一邊用石頭和汽油瓶對以色列軍發動攻擊。他們丟了石頭和汽油瓶,就跑。這是「反以色列住民鬥爭」的開始。這個鬥爭很快就蔓延到約旦河西岸。
以色列負責指揮鎮壓的是國防部長拉賓,他在對官兵演講時說,對抗汽油瓶的方法,與其用槍殺傷,不如用棍棒打斷對方的骨頭。結果外國媒體聚焦在「用棍棒打斷對方的骨頭」這句話,而讓人留下「以色列軍殘酷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印象。
「反以色列住民鬥爭」爆發的同時,加薩地區也產生伊斯蘭主義組織「哈馬斯」。
美蘇冷戰於1989年結束,與美國於1991年1月在灣岸戰爭中擊敗伊拉克,讓美國成為全世界唯一的超大國。1991年10月,美國國務卿貝克與俄國的戈巴契夫在馬德里召開中東和平會議。三個月後,蘇聯因為俄羅斯共和國總統葉爾欽脫離聯邦而崩潰,PLO頓失後盾。而且這時阿拉法特犯了一個大錯。他支持對特拉維夫發射飛彈的伊拉克總統海珊,而引起受伊拉克威脅的波斯灣岸產油國的不悅,這些產油國因而中止對PLO的鉅額援助。這讓阿拉法特陷入困境。
在以色列,前國防部長夏隆擔任住宅建設部長後,便積極在屯墾區擴大建設,企圖造成既成事實,讓佔領區的歸還成為不可能。
1993年9月,在美國總統科林頓的主持下,以色列代表和PLO代表在白宮簽署「巴勒斯坦暫定自治宣言」(又稱奧斯陸合意),為什麼又稱「奧斯陸合意」呢?因為事前雙方代表已經在奧斯陸秘密見面,並且達成共識。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禍之後,人類認為不應該容忍以武力獲得領土。因此將這個原則列入聯合國憲章裡。「奧斯陸合意」便不允許「大以色列主義者」所企圖的「合併約旦河西岸」與「將巴勒斯坦人趕出佔領區」。同時「奧斯陸合意」也不允許PLO強硬派和「哈馬斯」所企圖的「消滅以色列」。「奧斯陸合意」希望將來能夠成立一個願意與以色列共存的巴勒斯坦國家。這是一個以「二國家解決方案(a two–state solution)」為目標的和平案。
阿拉法特期望樹立一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為領域的國家。這意味要分割以色列認為的「永遠首都」耶路撒冷,以及完全撤除猶太人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的屯墾區。對以色列而言,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在宗教上和地政學上,比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原重要得多。因此雙方大概很難達成共識。由於「奧斯陸合意」順利簽署,阿拉法特和以色列首相拉賓以及以色列和平派外交部長培雷斯於翌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可是中東的阿拉伯各國與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難民卻很失望。主張「消滅以色列」的PLO強硬派和「哈馬斯」,強烈批判阿拉法特,認為他是巴勒斯坦的「背叛者」。
在中東,有兩股勢力最強烈反對「土地交換和平」。一股是以色列的右派「利庫德黨」和猶太教勢力,另一股是「哈馬斯」等強硬派。這兩股勢力表面上雖然水火不容,視對方如眼中釘,可是在「反對和平」上,卻意見一致,真是好笑。
1994年2月25日早上5點半,在以色列佔領區約旦河西岸黑布隆的一所清真寺裡,約有800名巴勒斯坦人正在禱告。一位猶太教激進派男子突然衝入清真寺,用自動槍對正在禱告的巴勒斯坦人背部掃射,男子射完子彈後,換上新彈匣,繼續掃射。等男子的子彈完全射完之後,就被還活著的巴勒斯坦人圍毆至死。清真寺的地板上流滿鮮血。包括小孩在內,總共有29名巴勒斯坦人被射死,100多人受傷。
兇手是35歲擁有美國籍的醫生。他也是猶太教激進組織「卡哈」的幹部。兇手行凶的目的是要破壞5個半月前簽署的「奧斯陸合意」。他的目的似乎達成。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人憤怒地在路上焚燒輪胎,向以色列軍丟擲汽油瓶,與以色列軍發生武力衝突,巴勒斯坦人三天死了20人。巴勒斯坦人視兇手為「英雄」,他的葬儀有1千巴勒斯坦人參加。
(待續)
※好友吳聲毓問我:「如果現在神答應你,恢復你往昔的健康,但是要拿你的寫作能力交換,也就是說你必須喪失寫作能力,你願不願意?」我立刻回答:「不願意!」隨後我解釋道:「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我存在的理由,沒有這兩樣的其中一樣,我活著有什麼意義?」他似乎很滿意我的答覆。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巴勒斯坦(2)
巴勒斯坦(2)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巴勒斯坦(2)
巴勒斯坦(2)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巴勒斯坦(2)
巴勒斯坦(2)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巴勒斯坦(2)
巴勒斯坦(2)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巴勒斯坦(2)
巴勒斯坦(2)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巴勒斯坦(2)
巴勒斯坦(2)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巴勒斯坦(2)
巴勒斯坦(2)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立刻合併舊市街所在的東耶路撒冷。不過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各國大使館都集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之後,興建了許多猶太人專用的大規模新市鎮。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人的增蓋住宅則給予嚴格限制。巴勒斯坦人的小孩結婚時,增蓋住宅,以色列政府認為是違章建築而予以拆毀。
猶太教不傳教,他們不歡迎異教徒改信猶太教,也不歡迎異教徒與猶太教徒結婚。這種封閉性,讓世人稱他們為「猶太人」,卻沒有「基督人」和「伊斯蘭人」的稱呼。
基督教有耶穌,伊斯蘭教有穆罕默德,佛教有釋迦牟尼,都是宗教的開山始祖。可是猶太教卻沒有這樣的開山始祖。他們最崇敬的是先知摩西。因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又在錫安山獲得耶和華的「十戒」,並且帶領猶太人抵達神賜予的「應允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不過這段歷史,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史料可以證實。
猶太教認為絕對不能將唯一神耶和華視覺化。否則就是對神的冒瀆。
天主教的教堂懸掛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像以及聖母馬利亞像,佛教的寺院也有佛像,但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新教則嚴禁崇拜偶像。穆罕默德破壞麥加神殿的一切偶像,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也破壞兩尊大佛像。猶太教徒的安息日是神聖的日子,不准工作、開車與點火。烹飪必須在星期五日落之前完成。也不准按鈕和打開開闢,乘坐電梯時要按鈕,怎麼辦?以色列有「安息日電梯」,乘坐者不須按鈕,電梯會自動地每樓都停。
猶太人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也有光輝燦爛的時代,那就是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的以色列統一王國。大衛王出生於伯利恆一位牧羊人的家庭,後來成為猶太王國的國王,並攻下艾布斯人居住的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將裝有「十戒」石板的「契約之櫃」搬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為與猶太教無法分離的城市。
大衛王的兒子「智慧者」所羅門王建立了第一神殿。所羅門王去世後,王國分裂成南邊的猶太王國與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是猶太王國的首都。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國力雖然比南邊的猶太王國強很多,但是政治卻很混亂。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征服,所羅門王建立的神殿被破壞,耶路撒冷的統治精英被強迫移住到巴比倫。巴比倫在半世紀後,被波斯滅亡。新的支配者於西元前538年,允許猶太人精英歸國。這些歸國的猶太人精英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廢墟上,建立第二神殿。他們強化了對唯一神耶和華的信仰,並且編纂舊約聖經。他們也開始重視律法與神殿,禁止猶太人與異教徒結婚,認為猶太教徒是「神的選民」,規定安息日與割禮,禁止吃蝦子、螃蟹和烏賊等食物。猶太教大致完成。安息日與食物規定讓猶太人無法與異教徒和異民族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這些戒律讓猶太教徒變得很鮮明地與眾不同。猶太教徒必須集團住在一起,這讓他們在多神教的希臘文化圈,以及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各國,受到歧視。
猶太教之所以誕生,甚至讓人認為是為了要使猶太人不能與異教徒和異民族融合,而設計出來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樣猶太人才不會「消失」,而永遠存在。
猶太人因為嚴守猶太教之故,所以兼具「選民性」與「賤民性」兩種完全相反的身分。
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征服耶路撒冷。羅馬所任命的猶太人希律王大改建第二神殿,成為壯麗的神殿。西元30年左右,石工的兒子耶穌訴說福音,鼓勵貧窮和病患等弱勢者。耶穌到耶路撒冷神殿,批評猶太教宗教領導人,因而被認為是危險人物。最後,耶穌被羅馬士兵釘在十字架上。西元66年,猶太教徒的狂熱愛國者對羅馬興起叛亂,結果被羅馬軍鎮壓。西元70年,神殿被燒為灰燼。一部分猶太人逃到馬薩達城堡,被羅馬軍包圍,三年後,馬薩達城堡裡所有的猶太人全部自殺。
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於西元313年公認基督教,巴勒斯坦也被基督教化。4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支配者。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又換了新主人。根據可蘭經記載,穆罕默德一天夜晚做夢,夢見在天使的帶領下,騎著有翅膀的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神殿旅遊,並且爬光梯到天上,見到神。因此,耶路撒冷就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第三聖地。耶路撒冷雖然於11世紀末期,被十字軍佔領,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但是90年後,又被伊斯蘭教徒奪回。
巴勒斯坦人稱1948年因以色列的建國而喪失故鄉為「大破局」。據聯合國估計,有超過70萬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奪走房屋、土地和財產。他們在猶太人國家之中,不得不以二等國民茍延殘喘。以前住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成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非常憤慨,他們說︰「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和納粹德國的大屠殺,別人犯的罪,為什麼要我們阿拉伯付出代價?」
1948年7月,以色列軍強迫一個名叫「利達」的阿拉伯人的村鎮住民5萬人,移住到約旦河西岸。附近阿拉伯人村鎮「拉姆雷」的住民也遭到同樣命運。阿拉伯人搬走後的空屋,就讓中東移民來的貧窮猶太人住。拉賓也參與這項作戰計畫。後來拉賓結束首相任職後,於197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這一段。應該是被以色列有關當局檢閱後刪除。因為以色列政府一向主張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原因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而拉賓回憶錄中的這一段卻坦白指出難民是以色列軍驅逐阿拉伯人住民所造成。這戳破了以色列政府的謊言。當時檢閱委員長對拉賓說︰「你寫的這一段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一位曾經擔任首相的英雄所應該寫的,這樣政府所主張『以色列的建國過程是在合乎人道的情況下完成』就破滅了!」
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貝尼‧摩利斯所著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起源再考察」,1948年7月9日晚上,以色列軍開始攻擊有阿拉伯士兵防守的「利達」和「拉姆雷」兩個村鎮。第二天,並且派飛機轟炸。第三天,後來的獨眼國防部長戴陽率軍攻進「利達」,以機關槍掃射,造成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約200人死傷。第四天,以色列軍朝有多位阿拉伯人男性在裡面的一座清真寺丟手榴彈。根據伊蘭‧琶佩所著的「巴勒斯坦的民族淨化」,光是那座清真寺,就死了176人。以色列軍在清真寺附近的街道也進行屠殺,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共426人死亡。以色列軍命令5萬名「利達」難民在炎炎夏日下,步行到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在這些難民離家之前,先將屋內的值錢物品洗劫一遍,然後又在路途中設檢查站,拿走婦女身上佩戴的金飾。
以色列領導層的意圖是要把猶太國家內的阿拉伯人盡可能減到最少,也就是「民族淨化」。結果約有300個巴勒斯坦人的村鎮被「淨化」。巴勒斯坦知識份子認為這場「民族淨化」,是舊約聖經「約書亞記」中,猶太人佔領「應允之地」以及當時屠殺住民的重現。
20世紀初,巴勒斯坦的住民,壓倒性多數是阿拉伯人。而猶太復國主義者向國際宣傳︰巴勒斯坦只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邊境地區。是一塊充滿沙漠與沼澤的荒蕪未開地區。猶太人到這裡移民、開墾,是「沒有土地的民族」猶太人,移民到「沒有民族的土地」巴勒斯坦。這種國際宣傳成了以色列的「建國神話」。以色列的許多人到現在還對這個「建國神話」深信不疑。他們並且相信「巴勒斯坦難民之所以產生,是阿拉伯人自己逃離家鄉之故。」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斷如此對人民洗腦。以色列在言論自由上,比阿拉伯世界還充分,但是長久以來,卻沒有人敢挑戰這個「建國神話」。不過,從1990前後開始,出現了貝尼‧摩利斯和伊蘭‧琶佩這樣敢挑戰禁忌的「新歷史學家」。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巴勒斯坦(1)
巴勒斯坦(1)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六成人信仰一神教。人類有超過一半的人信仰在巴勒斯坦誕生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巴勒斯坦現在紛爭不斷,而製造紛爭的當事者是舊約聖經所記載的「選民」,也是長期在歐洲受迫害的「賤民」猶太人。
1995年,以色列首相拉賓與PLO(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議長阿拉法特(1929—2004)在美國白宮簽訂「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奧斯陸2)。在以色列國內,倡導「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在野黨利庫德黨,一向反對以色列將佔領區還給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也反對「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
不久,在以色列首相官邸附近的牆壁上,出現拉賓戴著阿拉法特頭巾的合成照片。以色列右派認為拉賓是「賣國賊」(很像台灣民進黨的用語),竟然與「恐怖份子的首腦」阿拉法特簽訂協定。右派甚至煽動性地宣傳拉賓與納粹德國相去不遠。拉賓所屬的「勞動黨」也有人認為「奧斯陸2」的內容太大膽。
阿拉法特的理想是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為領域的巴勒斯坦國家。國際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夠和平共存。但是以色列右派利庫德黨卻頑固地反對「奧斯陸2」。以色列的社會輿論對是否交還佔領區以及是否允許巴勒斯坦自治,分裂成贊成與反對兩派。
拉賓在擔任參謀總長時,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贏得這場戰爭,並且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拉賓居功厥偉,深獲人民信賴,因而得以和阿拉法特簽約。可是依然被右派利庫德黨罵成「賣國賊」。拉賓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可以的話,我希望與荷蘭或盧森堡或紐西蘭簽署和平協約。但是沒有那個必要。和友人不必簽署和平協約,和平協約是和敵人簽署的。」在回憶錄的末尾,拉賓也寫道︰「和平的開始是猶太復國主義英雄時代的結束。」最後拉賓在回憶錄指出以色列人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哲學,重新設定為全世界離散猶太人所支持的新目標。
拉賓在美國白宮簽約時,發表演講,他說︰「我來這裡是要給敵意劃下休止符,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不要再成為戰爭與恐怖攻擊的犧牲品。我要向巴勒斯坦的人們呼籲,命運注定我們必須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我們從雙親埋葬孩子的國土來到此地。你我一直戰鬥到現在,我要大聲喊︰『流血和流淚已經流太多了,已經流夠了!』美國總統、各位紳士、淑女,我們內心的堅強,以及引以為傲的倫理觀,是來自於數千年來書籍中的書籍——聖經,我讀其中的『傳道書』中的一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平有時……各位,和平的時候來到了!」
巴勒斯坦人原本很厭惡、害怕拉賓。因為拉賓在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時,曾經強力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運動。但是自從拉賓與阿拉法特簽約後,一些巴勒斯坦人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拉賓在「眾多惡魔之中,算比較好的。」
但是在PLO之內的強硬派看來,「奧斯陸合意」掩藏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做的「民族淨化」事實,也就是驅逐、屠殺阿拉伯住民。而且封鎖了巴勒斯坦難民回故鄉的可能性。因此「奧斯陸合意」是很糟糕的妥協。「奧斯陸合意」的目的只不過要維持阿拉法特的權力罷了。
以色列右派也極力批評拉賓。他們認為如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而且是歷經數次「奇蹟似的」勝戰所獲得的地。因此根本不必在乎國際社會的批評。擴大屯墾區,造成既成事實,向建設「大以色列」邁進,才符合猶太人民族國家的利益。
就這樣,「奧斯陸合意」遭到來自雙方強硬派的激烈批判。之後,以色列右派持續擴大屯墾區,PLO右派則持續恐怖攻擊,雙方強硬派都傾全力破壞和平。
1995年11月4日,拉賓所屬的勞動黨在特拉維夫市政府前的廣場召開大規模和平集會。拉賓上台演講說︰「和平是困難而又伴隨痛苦。以色列前面沒有無痛苦的路。不過通往和平的路比通往戰爭的路還好。」
和平集會於晚上9點40分左右結束,拉賓走向停車場,準備乘坐公務車的時候,一位年輕男子走向背後拉賓,以極近的距離朝拉賓開了三槍。拉賓立刻倒地,而警察聽到槍聲也趕緊過來將兇手逮捕,並且把拉賓送去醫院急救。可是拉賓不久之後就去世,享年73歲。
兇手是25歲猶太教正統派的大學生阿米爾。阿米爾強烈反對擴大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因為他認為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阿米爾對警察供述,他聽從神的命令才暗殺拉賓,所以不後悔。
拉賓被暗殺時是星期六的夜晚,正是猶太教結束安息日的時候,因此以色列各地的繁華街都很熱鬧。不過一傳來這個惡耗,所有電影院的觀眾都離開電影院,商店也都關門,大家都守候在電視機與收音機前聽最新消息。
5日黎明,數萬人聚集在拉賓的首相官邸與被暗殺的廣場,一少部分人破口責罵右派,不過大多數人,因為太過震驚而沉默不語。
巴勒斯坦只是一塊南北長450公里的狹小地區,歷史卻多采多姿。舊約聖經裡「出埃及記」、「約書亞記」所記載的「流蜜與奶之地」的巴勒斯坦位於歐、亞、非 三大陸集合點。自古以來,就是通商與軍事的要衝。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羅馬、拜占庭、伊斯蘭等等王國與帝國競相在這裡稱霸。這裡留了很多血,也開出燦爛的文化之花。
西方文明受兩種思想極大的影響。一種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希伯來思想」,一種是明晰、理性的「希臘思想」。
「希伯來思想」雖然充滿悲哀與怨憤,但是卻堅決認為這個悲慘、不公不義的世界只是暫時,最後萬能的神將把驕傲的權力者趕下寶座,賜福給弱者,帶來新世界。
猶太人歷經古代各帝國的欺凌,不斷離散,又遭到歐洲基督教社會的長期歧視與迫害,卻依然能夠維持猶太人的整體性,沒有滅亡,都得歸功於他們深信自己是神的選民,神應允救贖猶太人並且應允給他們建設國家的地。
不過一神教的信仰卻產生猶太民族主義、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和伊斯蘭激進主義之類偏激的政治思想。
耶路撒冷舊市街分為伊斯蘭教徒地區、猶太教徒地區、基督教徒地區、亞美尼亞徒地區四地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六成人信仰一神教。人類有超過一半的人信仰在巴勒斯坦誕生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巴勒斯坦現在紛爭不斷,而製造紛爭的當事者是舊約聖經所記載的「選民」,也是長期在歐洲受迫害的「賤民」猶太人。
1995年,以色列首相拉賓與PLO(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議長阿拉法特(1929—2004)在美國白宮簽訂「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奧斯陸2)。在以色列國內,倡導「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在野黨利庫德黨,一向反對以色列將佔領區還給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也反對「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
不久,在以色列首相官邸附近的牆壁上,出現拉賓戴著阿拉法特頭巾的合成照片。以色列右派認為拉賓是「賣國賊」(很像台灣民進黨的用語),竟然與「恐怖份子的首腦」阿拉法特簽訂協定。右派甚至煽動性地宣傳拉賓與納粹德國相去不遠。拉賓所屬的「勞動黨」也有人認為「奧斯陸2」的內容太大膽。
阿拉法特的理想是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為領域的巴勒斯坦國家。國際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夠和平共存。但是以色列右派利庫德黨卻頑固地反對「奧斯陸2」。以色列的社會輿論對是否交還佔領區以及是否允許巴勒斯坦自治,分裂成贊成與反對兩派。
拉賓在擔任參謀總長時,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贏得這場戰爭,並且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拉賓居功厥偉,深獲人民信賴,因而得以和阿拉法特簽約。可是依然被右派利庫德黨罵成「賣國賊」。拉賓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可以的話,我希望與荷蘭或盧森堡或紐西蘭簽署和平協約。但是沒有那個必要。和友人不必簽署和平協約,和平協約是和敵人簽署的。」在回憶錄的末尾,拉賓也寫道︰「和平的開始是猶太復國主義英雄時代的結束。」最後拉賓在回憶錄指出以色列人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哲學,重新設定為全世界離散猶太人所支持的新目標。
拉賓在美國白宮簽約時,發表演講,他說︰「我來這裡是要給敵意劃下休止符,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不要再成為戰爭與恐怖攻擊的犧牲品。我要向巴勒斯坦的人們呼籲,命運注定我們必須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我們從雙親埋葬孩子的國土來到此地。你我一直戰鬥到現在,我要大聲喊︰『流血和流淚已經流太多了,已經流夠了!』美國總統、各位紳士、淑女,我們內心的堅強,以及引以為傲的倫理觀,是來自於數千年來書籍中的書籍——聖經,我讀其中的『傳道書』中的一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平有時……各位,和平的時候來到了!」
巴勒斯坦人原本很厭惡、害怕拉賓。因為拉賓在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時,曾經強力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運動。但是自從拉賓與阿拉法特簽約後,一些巴勒斯坦人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拉賓在「眾多惡魔之中,算比較好的。」
但是在PLO之內的強硬派看來,「奧斯陸合意」掩藏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做的「民族淨化」事實,也就是驅逐、屠殺阿拉伯住民。而且封鎖了巴勒斯坦難民回故鄉的可能性。因此「奧斯陸合意」是很糟糕的妥協。「奧斯陸合意」的目的只不過要維持阿拉法特的權力罷了。
以色列右派也極力批評拉賓。他們認為如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而且是歷經數次「奇蹟似的」勝戰所獲得的地。因此根本不必在乎國際社會的批評。擴大屯墾區,造成既成事實,向建設「大以色列」邁進,才符合猶太人民族國家的利益。
就這樣,「奧斯陸合意」遭到來自雙方強硬派的激烈批判。之後,以色列右派持續擴大屯墾區,PLO右派則持續恐怖攻擊,雙方強硬派都傾全力破壞和平。
1995年11月4日,拉賓所屬的勞動黨在特拉維夫市政府前的廣場召開大規模和平集會。拉賓上台演講說︰「和平是困難而又伴隨痛苦。以色列前面沒有無痛苦的路。不過通往和平的路比通往戰爭的路還好。」
和平集會於晚上9點40分左右結束,拉賓走向停車場,準備乘坐公務車的時候,一位年輕男子走向背後拉賓,以極近的距離朝拉賓開了三槍。拉賓立刻倒地,而警察聽到槍聲也趕緊過來將兇手逮捕,並且把拉賓送去醫院急救。可是拉賓不久之後就去世,享年73歲。
兇手是25歲猶太教正統派的大學生阿米爾。阿米爾強烈反對擴大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因為他認為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阿米爾對警察供述,他聽從神的命令才暗殺拉賓,所以不後悔。
拉賓被暗殺時是星期六的夜晚,正是猶太教結束安息日的時候,因此以色列各地的繁華街都很熱鬧。不過一傳來這個惡耗,所有電影院的觀眾都離開電影院,商店也都關門,大家都守候在電視機與收音機前聽最新消息。
5日黎明,數萬人聚集在拉賓的首相官邸與被暗殺的廣場,一少部分人破口責罵右派,不過大多數人,因為太過震驚而沉默不語。
巴勒斯坦只是一塊南北長450公里的狹小地區,歷史卻多采多姿。舊約聖經裡「出埃及記」、「約書亞記」所記載的「流蜜與奶之地」的巴勒斯坦位於歐、亞、非 三大陸集合點。自古以來,就是通商與軍事的要衝。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羅馬、拜占庭、伊斯蘭等等王國與帝國競相在這裡稱霸。這裡留了很多血,也開出燦爛的文化之花。
西方文明受兩種思想極大的影響。一種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希伯來思想」,一種是明晰、理性的「希臘思想」。
「希伯來思想」雖然充滿悲哀與怨憤,但是卻堅決認為這個悲慘、不公不義的世界只是暫時,最後萬能的神將把驕傲的權力者趕下寶座,賜福給弱者,帶來新世界。
猶太人歷經古代各帝國的欺凌,不斷離散,又遭到歐洲基督教社會的長期歧視與迫害,卻依然能夠維持猶太人的整體性,沒有滅亡,都得歸功於他們深信自己是神的選民,神應允救贖猶太人並且應允給他們建設國家的地。
不過一神教的信仰卻產生猶太民族主義、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和伊斯蘭激進主義之類偏激的政治思想。
耶路撒冷舊市街分為伊斯蘭教徒地區、猶太教徒地區、基督教徒地區、亞美尼亞徒地區四地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巴勒斯坦(1)
巴勒斯坦(1)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六成人信仰一神教。人類有超過一半的人信仰在巴勒斯坦誕生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巴勒斯坦現在紛爭不斷,而製造紛爭的當事者是舊約聖經所記載的「選民」,也是長期在歐洲受迫害的「賤民」猶太人。
1995年,以色列首相拉賓與PLO(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議長阿拉法特(1929—2004)在美國白宮簽訂「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奧斯陸2)。在以色列國內,倡導「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在野黨利庫德黨,一向反對以色列將佔領區還給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也反對「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
不久,在以色列首相官邸附近的牆壁上,出現拉賓戴著阿拉法特頭巾的合成照片。以色列右派認為拉賓是「賣國賊」(很像台灣民進黨的用語),竟然與「恐怖份子的首腦」阿拉法特簽訂協定。右派甚至煽動性地宣傳拉賓與納粹德國相去不遠。拉賓所屬的「勞動黨」也有人認為「奧斯陸2」的內容太大膽。
阿拉法特的理想是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為領域的巴勒斯坦國家。國際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夠和平共存。但是以色列右派利庫德黨卻頑固地反對「奧斯陸2」。以色列的社會輿論對是否交還佔領區以及是否允許巴勒斯坦自治,分裂成贊成與反對兩派。
拉賓在擔任參謀總長時,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贏得這場戰爭,並且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拉賓居功厥偉,深獲人民信賴,因而得以和阿拉法特簽約。可是依然被右派利庫德黨罵成「賣國賊」。拉賓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可以的話,我希望與荷蘭或盧森堡或紐西蘭簽署和平協約。但是沒有那個必要。和友人不必簽署和平協約,和平協約是和敵人簽署的。」在回憶錄的末尾,拉賓也寫道︰「和平的開始是猶太復國主義英雄時代的結束。」最後拉賓在回憶錄指出以色列人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哲學,重新設定為全世界離散猶太人所支持的新目標。
拉賓在美國白宮簽約時,發表演講,他說︰「我來這裡是要給敵意劃下休止符,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不要再成為戰爭與恐怖攻擊的犧牲品。我要向巴勒斯坦的人們呼籲,命運注定我們必須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我們從雙親埋葬孩子的國土來到此地。你我一直戰鬥到現在,我要大聲喊︰『流血和流淚已經流太多了,已經流夠了!』美國總統、各位紳士、淑女,我們內心的堅強,以及引以為傲的倫理觀,是來自於數千年來書籍中的書籍——聖經,我讀其中的『傳道書』中的一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平有時……各位,和平的時候來到了!」
巴勒斯坦人原本很厭惡、害怕拉賓。因為拉賓在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時,曾經強力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運動。但是自從拉賓與阿拉法特簽約後,一些巴勒斯坦人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拉賓在「眾多惡魔之中,算比較好的。」
但是在PLO之內的強硬派看來,「奧斯陸合意」掩藏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做的「民族淨化」事實,也就是驅逐、屠殺阿拉伯住民。而且封鎖了巴勒斯坦難民回故鄉的可能性。因此「奧斯陸合意」是很糟糕的妥協。「奧斯陸合意」的目的只不過要維持阿拉法特的權力罷了。
以色列右派也極力批評拉賓。他們認為如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而且是歷經數次「奇蹟似的」勝戰所獲得的地。因此根本不必在乎國際社會的批評。擴大屯墾區,造成既成事實,向建設「大以色列」邁進,才符合猶太人民族國家的利益。
就這樣,「奧斯陸合意」遭到來自雙方強硬派的激烈批判。之後,以色列右派持續擴大屯墾區,PLO右派則持續恐怖攻擊,雙方強硬派都傾全力破壞和平。
1995年11月4日,拉賓所屬的勞動黨在特拉維夫市政府前的廣場召開大規模和平集會。拉賓上台演講說︰「和平是困難而又伴隨痛苦。以色列前面沒有無痛苦的路。不過通往和平的路比通往戰爭的路還好。」
和平集會於晚上9點40分左右結束,拉賓走向停車場,準備乘坐公務車的時候,一位年輕男子走向背後拉賓,以極近的距離朝拉賓開了三槍。拉賓立刻倒地,而警察聽到槍聲也趕緊過來將兇手逮捕,並且把拉賓送去醫院急救。可是拉賓不久之後就去世,享年73歲。
兇手是25歲猶太教正統派的大學生阿米爾。阿米爾強烈反對擴大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因為他認為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阿米爾對警察供述,他聽從神的命令才暗殺拉賓,所以不後悔。
拉賓被暗殺時是星期六的夜晚,正是猶太教結束安息日的時候,因此以色列各地的繁華街都很熱鬧。不過一傳來這個惡耗,所有電影院的觀眾都離開電影院,商店也都關門,大家都守候在電視機與收音機前聽最新消息。
5日黎明,數萬人聚集在拉賓的首相官邸與被暗殺的廣場,一少部分人破口責罵右派,不過大多數人,因為太過震驚而沉默不語。
巴勒斯坦只是一塊南北長450公里的狹小地區,歷史卻多采多姿。舊約聖經裡「出埃及記」、「約書亞記」所記載的「流蜜與奶之地」的巴勒斯坦位於歐、亞、非 三大陸集合點。自古以來,就是通商與軍事的要衝。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羅馬、拜占庭、伊斯蘭等等王國與帝國競相在這裡稱霸。這裡留了很多血,也開出燦爛的文化之花。
西方文明受兩種思想極大的影響。一種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希伯來思想」,一種是明晰、理性的「希臘思想」。
「希伯來思想」雖然充滿悲哀與怨憤,但是卻堅決認為這個悲慘、不公不義的世界只是暫時,最後萬能的神將把驕傲的權力者趕下寶座,賜福給弱者,帶來新世界。
猶太人歷經古代各帝國的欺凌,不斷離散,又遭到歐洲基督教社會的長期歧視與迫害,卻依然能夠維持猶太人的整體性,沒有滅亡,都得歸功於他們深信自己是神的選民,神應允救贖猶太人並且應允給他們建設國家的地。
不過一神教的信仰卻產生猶太民族主義、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和伊斯蘭激進主義之類偏激的政治思想。
耶路撒冷舊市街分為伊斯蘭教徒地區、猶太教徒地區、基督教徒地區、亞美尼亞徒地區四地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六成人信仰一神教。人類有超過一半的人信仰在巴勒斯坦誕生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巴勒斯坦現在紛爭不斷,而製造紛爭的當事者是舊約聖經所記載的「選民」,也是長期在歐洲受迫害的「賤民」猶太人。
1995年,以色列首相拉賓與PLO(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議長阿拉法特(1929—2004)在美國白宮簽訂「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奧斯陸2)。在以色列國內,倡導「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在野黨利庫德黨,一向反對以色列將佔領區還給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也反對「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
不久,在以色列首相官邸附近的牆壁上,出現拉賓戴著阿拉法特頭巾的合成照片。以色列右派認為拉賓是「賣國賊」(很像台灣民進黨的用語),竟然與「恐怖份子的首腦」阿拉法特簽訂協定。右派甚至煽動性地宣傳拉賓與納粹德國相去不遠。拉賓所屬的「勞動黨」也有人認為「奧斯陸2」的內容太大膽。
阿拉法特的理想是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為領域的巴勒斯坦國家。國際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夠和平共存。但是以色列右派利庫德黨卻頑固地反對「奧斯陸2」。以色列的社會輿論對是否交還佔領區以及是否允許巴勒斯坦自治,分裂成贊成與反對兩派。
拉賓在擔任參謀總長時,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贏得這場戰爭,並且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拉賓居功厥偉,深獲人民信賴,因而得以和阿拉法特簽約。可是依然被右派利庫德黨罵成「賣國賊」。拉賓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可以的話,我希望與荷蘭或盧森堡或紐西蘭簽署和平協約。但是沒有那個必要。和友人不必簽署和平協約,和平協約是和敵人簽署的。」在回憶錄的末尾,拉賓也寫道︰「和平的開始是猶太復國主義英雄時代的結束。」最後拉賓在回憶錄指出以色列人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哲學,重新設定為全世界離散猶太人所支持的新目標。
拉賓在美國白宮簽約時,發表演講,他說︰「我來這裡是要給敵意劃下休止符,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不要再成為戰爭與恐怖攻擊的犧牲品。我要向巴勒斯坦的人們呼籲,命運注定我們必須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我們從雙親埋葬孩子的國土來到此地。你我一直戰鬥到現在,我要大聲喊︰『流血和流淚已經流太多了,已經流夠了!』美國總統、各位紳士、淑女,我們內心的堅強,以及引以為傲的倫理觀,是來自於數千年來書籍中的書籍——聖經,我讀其中的『傳道書』中的一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平有時……各位,和平的時候來到了!」
巴勒斯坦人原本很厭惡、害怕拉賓。因為拉賓在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時,曾經強力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運動。但是自從拉賓與阿拉法特簽約後,一些巴勒斯坦人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拉賓在「眾多惡魔之中,算比較好的。」
但是在PLO之內的強硬派看來,「奧斯陸合意」掩藏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做的「民族淨化」事實,也就是驅逐、屠殺阿拉伯住民。而且封鎖了巴勒斯坦難民回故鄉的可能性。因此「奧斯陸合意」是很糟糕的妥協。「奧斯陸合意」的目的只不過要維持阿拉法特的權力罷了。
以色列右派也極力批評拉賓。他們認為如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而且是歷經數次「奇蹟似的」勝戰所獲得的地。因此根本不必在乎國際社會的批評。擴大屯墾區,造成既成事實,向建設「大以色列」邁進,才符合猶太人民族國家的利益。
就這樣,「奧斯陸合意」遭到來自雙方強硬派的激烈批判。之後,以色列右派持續擴大屯墾區,PLO右派則持續恐怖攻擊,雙方強硬派都傾全力破壞和平。
1995年11月4日,拉賓所屬的勞動黨在特拉維夫市政府前的廣場召開大規模和平集會。拉賓上台演講說︰「和平是困難而又伴隨痛苦。以色列前面沒有無痛苦的路。不過通往和平的路比通往戰爭的路還好。」
和平集會於晚上9點40分左右結束,拉賓走向停車場,準備乘坐公務車的時候,一位年輕男子走向背後拉賓,以極近的距離朝拉賓開了三槍。拉賓立刻倒地,而警察聽到槍聲也趕緊過來將兇手逮捕,並且把拉賓送去醫院急救。可是拉賓不久之後就去世,享年73歲。
兇手是25歲猶太教正統派的大學生阿米爾。阿米爾強烈反對擴大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因為他認為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阿米爾對警察供述,他聽從神的命令才暗殺拉賓,所以不後悔。
拉賓被暗殺時是星期六的夜晚,正是猶太教結束安息日的時候,因此以色列各地的繁華街都很熱鬧。不過一傳來這個惡耗,所有電影院的觀眾都離開電影院,商店也都關門,大家都守候在電視機與收音機前聽最新消息。
5日黎明,數萬人聚集在拉賓的首相官邸與被暗殺的廣場,一少部分人破口責罵右派,不過大多數人,因為太過震驚而沉默不語。
巴勒斯坦只是一塊南北長450公里的狹小地區,歷史卻多采多姿。舊約聖經裡「出埃及記」、「約書亞記」所記載的「流蜜與奶之地」的巴勒斯坦位於歐、亞、非 三大陸集合點。自古以來,就是通商與軍事的要衝。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羅馬、拜占庭、伊斯蘭等等王國與帝國競相在這裡稱霸。這裡留了很多血,也開出燦爛的文化之花。
西方文明受兩種思想極大的影響。一種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希伯來思想」,一種是明晰、理性的「希臘思想」。
「希伯來思想」雖然充滿悲哀與怨憤,但是卻堅決認為這個悲慘、不公不義的世界只是暫時,最後萬能的神將把驕傲的權力者趕下寶座,賜福給弱者,帶來新世界。
猶太人歷經古代各帝國的欺凌,不斷離散,又遭到歐洲基督教社會的長期歧視與迫害,卻依然能夠維持猶太人的整體性,沒有滅亡,都得歸功於他們深信自己是神的選民,神應允救贖猶太人並且應允給他們建設國家的地。
不過一神教的信仰卻產生猶太民族主義、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和伊斯蘭激進主義之類偏激的政治思想。
耶路撒冷舊市街分為伊斯蘭教徒地區、猶太教徒地區、基督教徒地區、亞美尼亞徒地區四地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巴勒斯坦(1)
巴勒斯坦(1)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六成人信仰一神教。人類有超過一半的人信仰在巴勒斯坦誕生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巴勒斯坦現在紛爭不斷,而製造紛爭的當事者是舊約聖經所記載的「選民」,也是長期在歐洲受迫害的「賤民」猶太人。
1995年,以色列首相拉賓與PLO(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議長阿拉法特(1929—2004)在美國白宮簽訂「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奧斯陸2)。在以色列國內,倡導「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在野黨利庫德黨,一向反對以色列將佔領區還給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也反對「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
不久,在以色列首相官邸附近的牆壁上,出現拉賓戴著阿拉法特頭巾的合成照片。以色列右派認為拉賓是「賣國賊」(很像台灣民進黨的用語),竟然與「恐怖份子的首腦」阿拉法特簽訂協定。右派甚至煽動性地宣傳拉賓與納粹德國相去不遠。拉賓所屬的「勞動黨」也有人認為「奧斯陸2」的內容太大膽。
阿拉法特的理想是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為領域的巴勒斯坦國家。國際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夠和平共存。但是以色列右派利庫德黨卻頑固地反對「奧斯陸2」。以色列的社會輿論對是否交還佔領區以及是否允許巴勒斯坦自治,分裂成贊成與反對兩派。
拉賓在擔任參謀總長時,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贏得這場戰爭,並且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拉賓居功厥偉,深獲人民信賴,因而得以和阿拉法特簽約。可是依然被右派利庫德黨罵成「賣國賊」。拉賓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可以的話,我希望與荷蘭或盧森堡或紐西蘭簽署和平協約。但是沒有那個必要。和友人不必簽署和平協約,和平協約是和敵人簽署的。」在回憶錄的末尾,拉賓也寫道︰「和平的開始是猶太復國主義英雄時代的結束。」最後拉賓在回憶錄指出以色列人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哲學,重新設定為全世界離散猶太人所支持的新目標。
拉賓在美國白宮簽約時,發表演講,他說︰「我來這裡是要給敵意劃下休止符,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不要再成為戰爭與恐怖攻擊的犧牲品。我要向巴勒斯坦的人們呼籲,命運注定我們必須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我們從雙親埋葬孩子的國土來到此地。你我一直戰鬥到現在,我要大聲喊︰『流血和流淚已經流太多了,已經流夠了!』美國總統、各位紳士、淑女,我們內心的堅強,以及引以為傲的倫理觀,是來自於數千年來書籍中的書籍——聖經,我讀其中的『傳道書』中的一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平有時……各位,和平的時候來到了!」
巴勒斯坦人原本很厭惡、害怕拉賓。因為拉賓在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時,曾經強力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運動。但是自從拉賓與阿拉法特簽約後,一些巴勒斯坦人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拉賓在「眾多惡魔之中,算比較好的。」
但是在PLO之內的強硬派看來,「奧斯陸合意」掩藏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做的「民族淨化」事實,也就是驅逐、屠殺阿拉伯住民。而且封鎖了巴勒斯坦難民回故鄉的可能性。因此「奧斯陸合意」是很糟糕的妥協。「奧斯陸合意」的目的只不過要維持阿拉法特的權力罷了。
以色列右派也極力批評拉賓。他們認為如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而且是歷經數次「奇蹟似的」勝戰所獲得的地。因此根本不必在乎國際社會的批評。擴大屯墾區,造成既成事實,向建設「大以色列」邁進,才符合猶太人民族國家的利益。
就這樣,「奧斯陸合意」遭到來自雙方強硬派的激烈批判。之後,以色列右派持續擴大屯墾區,PLO右派則持續恐怖攻擊,雙方強硬派都傾全力破壞和平。
1995年11月4日,拉賓所屬的勞動黨在特拉維夫市政府前的廣場召開大規模和平集會。拉賓上台演講說︰「和平是困難而又伴隨痛苦。以色列前面沒有無痛苦的路。不過通往和平的路比通往戰爭的路還好。」
和平集會於晚上9點40分左右結束,拉賓走向停車場,準備乘坐公務車的時候,一位年輕男子走向背後拉賓,以極近的距離朝拉賓開了三槍。拉賓立刻倒地,而警察聽到槍聲也趕緊過來將兇手逮捕,並且把拉賓送去醫院急救。可是拉賓不久之後就去世,享年73歲。
兇手是25歲猶太教正統派的大學生阿米爾。阿米爾強烈反對擴大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因為他認為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阿米爾對警察供述,他聽從神的命令才暗殺拉賓,所以不後悔。
拉賓被暗殺時是星期六的夜晚,正是猶太教結束安息日的時候,因此以色列各地的繁華街都很熱鬧。不過一傳來這個惡耗,所有電影院的觀眾都離開電影院,商店也都關門,大家都守候在電視機與收音機前聽最新消息。
5日黎明,數萬人聚集在拉賓的首相官邸與被暗殺的廣場,一少部分人破口責罵右派,不過大多數人,因為太過震驚而沉默不語。
巴勒斯坦只是一塊南北長450公里的狹小地區,歷史卻多采多姿。舊約聖經裡「出埃及記」、「約書亞記」所記載的「流蜜與奶之地」的巴勒斯坦位於歐、亞、非 三大陸集合點。自古以來,就是通商與軍事的要衝。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羅馬、拜占庭、伊斯蘭等等王國與帝國競相在這裡稱霸。這裡留了很多血,也開出燦爛的文化之花。
西方文明受兩種思想極大的影響。一種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希伯來思想」,一種是明晰、理性的「希臘思想」。
「希伯來思想」雖然充滿悲哀與怨憤,但是卻堅決認為這個悲慘、不公不義的世界只是暫時,最後萬能的神將把驕傲的權力者趕下寶座,賜福給弱者,帶來新世界。
猶太人歷經古代各帝國的欺凌,不斷離散,又遭到歐洲基督教社會的長期歧視與迫害,卻依然能夠維持猶太人的整體性,沒有滅亡,都得歸功於他們深信自己是神的選民,神應允救贖猶太人並且應允給他們建設國家的地。
不過一神教的信仰卻產生猶太民族主義、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和伊斯蘭激進主義之類偏激的政治思想。
耶路撒冷舊市街分為伊斯蘭教徒地區、猶太教徒地區、基督教徒地區、亞美尼亞徒地區四地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六成人信仰一神教。人類有超過一半的人信仰在巴勒斯坦誕生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巴勒斯坦現在紛爭不斷,而製造紛爭的當事者是舊約聖經所記載的「選民」,也是長期在歐洲受迫害的「賤民」猶太人。
1995年,以色列首相拉賓與PLO(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議長阿拉法特(1929—2004)在美國白宮簽訂「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奧斯陸2)。在以色列國內,倡導「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在野黨利庫德黨,一向反對以色列將佔領區還給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也反對「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
不久,在以色列首相官邸附近的牆壁上,出現拉賓戴著阿拉法特頭巾的合成照片。以色列右派認為拉賓是「賣國賊」(很像台灣民進黨的用語),竟然與「恐怖份子的首腦」阿拉法特簽訂協定。右派甚至煽動性地宣傳拉賓與納粹德國相去不遠。拉賓所屬的「勞動黨」也有人認為「奧斯陸2」的內容太大膽。
阿拉法特的理想是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為領域的巴勒斯坦國家。國際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夠和平共存。但是以色列右派利庫德黨卻頑固地反對「奧斯陸2」。以色列的社會輿論對是否交還佔領區以及是否允許巴勒斯坦自治,分裂成贊成與反對兩派。
拉賓在擔任參謀總長時,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贏得這場戰爭,並且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拉賓居功厥偉,深獲人民信賴,因而得以和阿拉法特簽約。可是依然被右派利庫德黨罵成「賣國賊」。拉賓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可以的話,我希望與荷蘭或盧森堡或紐西蘭簽署和平協約。但是沒有那個必要。和友人不必簽署和平協約,和平協約是和敵人簽署的。」在回憶錄的末尾,拉賓也寫道︰「和平的開始是猶太復國主義英雄時代的結束。」最後拉賓在回憶錄指出以色列人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哲學,重新設定為全世界離散猶太人所支持的新目標。
拉賓在美國白宮簽約時,發表演講,他說︰「我來這裡是要給敵意劃下休止符,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不要再成為戰爭與恐怖攻擊的犧牲品。我要向巴勒斯坦的人們呼籲,命運注定我們必須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我們從雙親埋葬孩子的國土來到此地。你我一直戰鬥到現在,我要大聲喊︰『流血和流淚已經流太多了,已經流夠了!』美國總統、各位紳士、淑女,我們內心的堅強,以及引以為傲的倫理觀,是來自於數千年來書籍中的書籍——聖經,我讀其中的『傳道書』中的一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平有時……各位,和平的時候來到了!」
巴勒斯坦人原本很厭惡、害怕拉賓。因為拉賓在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時,曾經強力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運動。但是自從拉賓與阿拉法特簽約後,一些巴勒斯坦人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拉賓在「眾多惡魔之中,算比較好的。」
但是在PLO之內的強硬派看來,「奧斯陸合意」掩藏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做的「民族淨化」事實,也就是驅逐、屠殺阿拉伯住民。而且封鎖了巴勒斯坦難民回故鄉的可能性。因此「奧斯陸合意」是很糟糕的妥協。「奧斯陸合意」的目的只不過要維持阿拉法特的權力罷了。
以色列右派也極力批評拉賓。他們認為如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而且是歷經數次「奇蹟似的」勝戰所獲得的地。因此根本不必在乎國際社會的批評。擴大屯墾區,造成既成事實,向建設「大以色列」邁進,才符合猶太人民族國家的利益。
就這樣,「奧斯陸合意」遭到來自雙方強硬派的激烈批判。之後,以色列右派持續擴大屯墾區,PLO右派則持續恐怖攻擊,雙方強硬派都傾全力破壞和平。
1995年11月4日,拉賓所屬的勞動黨在特拉維夫市政府前的廣場召開大規模和平集會。拉賓上台演講說︰「和平是困難而又伴隨痛苦。以色列前面沒有無痛苦的路。不過通往和平的路比通往戰爭的路還好。」
和平集會於晚上9點40分左右結束,拉賓走向停車場,準備乘坐公務車的時候,一位年輕男子走向背後拉賓,以極近的距離朝拉賓開了三槍。拉賓立刻倒地,而警察聽到槍聲也趕緊過來將兇手逮捕,並且把拉賓送去醫院急救。可是拉賓不久之後就去世,享年73歲。
兇手是25歲猶太教正統派的大學生阿米爾。阿米爾強烈反對擴大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因為他認為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阿米爾對警察供述,他聽從神的命令才暗殺拉賓,所以不後悔。
拉賓被暗殺時是星期六的夜晚,正是猶太教結束安息日的時候,因此以色列各地的繁華街都很熱鬧。不過一傳來這個惡耗,所有電影院的觀眾都離開電影院,商店也都關門,大家都守候在電視機與收音機前聽最新消息。
5日黎明,數萬人聚集在拉賓的首相官邸與被暗殺的廣場,一少部分人破口責罵右派,不過大多數人,因為太過震驚而沉默不語。
巴勒斯坦只是一塊南北長450公里的狹小地區,歷史卻多采多姿。舊約聖經裡「出埃及記」、「約書亞記」所記載的「流蜜與奶之地」的巴勒斯坦位於歐、亞、非 三大陸集合點。自古以來,就是通商與軍事的要衝。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羅馬、拜占庭、伊斯蘭等等王國與帝國競相在這裡稱霸。這裡留了很多血,也開出燦爛的文化之花。
西方文明受兩種思想極大的影響。一種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希伯來思想」,一種是明晰、理性的「希臘思想」。
「希伯來思想」雖然充滿悲哀與怨憤,但是卻堅決認為這個悲慘、不公不義的世界只是暫時,最後萬能的神將把驕傲的權力者趕下寶座,賜福給弱者,帶來新世界。
猶太人歷經古代各帝國的欺凌,不斷離散,又遭到歐洲基督教社會的長期歧視與迫害,卻依然能夠維持猶太人的整體性,沒有滅亡,都得歸功於他們深信自己是神的選民,神應允救贖猶太人並且應允給他們建設國家的地。
不過一神教的信仰卻產生猶太民族主義、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和伊斯蘭激進主義之類偏激的政治思想。
耶路撒冷舊市街分為伊斯蘭教徒地區、猶太教徒地區、基督教徒地區、亞美尼亞徒地區四地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巴勒斯坦(1)
巴勒斯坦(1)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六成人信仰一神教。人類有超過一半的人信仰在巴勒斯坦誕生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巴勒斯坦現在紛爭不斷,而製造紛爭的當事者是舊約聖經所記載的「選民」,也是長期在歐洲受迫害的「賤民」猶太人。
1995年,以色列首相拉賓與PLO(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議長阿拉法特(1929—2004)在美國白宮簽訂「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奧斯陸2)。在以色列國內,倡導「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在野黨利庫德黨,一向反對以色列將佔領區還給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也反對「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
不久,在以色列首相官邸附近的牆壁上,出現拉賓戴著阿拉法特頭巾的合成照片。以色列右派認為拉賓是「賣國賊」(很像台灣民進黨的用語),竟然與「恐怖份子的首腦」阿拉法特簽訂協定。右派甚至煽動性地宣傳拉賓與納粹德國相去不遠。拉賓所屬的「勞動黨」也有人認為「奧斯陸2」的內容太大膽。
阿拉法特的理想是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為領域的巴勒斯坦國家。國際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夠和平共存。但是以色列右派利庫德黨卻頑固地反對「奧斯陸2」。以色列的社會輿論對是否交還佔領區以及是否允許巴勒斯坦自治,分裂成贊成與反對兩派。
拉賓在擔任參謀總長時,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贏得這場戰爭,並且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拉賓居功厥偉,深獲人民信賴,因而得以和阿拉法特簽約。可是依然被右派利庫德黨罵成「賣國賊」。拉賓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可以的話,我希望與荷蘭或盧森堡或紐西蘭簽署和平協約。但是沒有那個必要。和友人不必簽署和平協約,和平協約是和敵人簽署的。」在回憶錄的末尾,拉賓也寫道︰「和平的開始是猶太復國主義英雄時代的結束。」最後拉賓在回憶錄指出以色列人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哲學,重新設定為全世界離散猶太人所支持的新目標。
拉賓在美國白宮簽約時,發表演講,他說︰「我來這裡是要給敵意劃下休止符,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不要再成為戰爭與恐怖攻擊的犧牲品。我要向巴勒斯坦的人們呼籲,命運注定我們必須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我們從雙親埋葬孩子的國土來到此地。你我一直戰鬥到現在,我要大聲喊︰『流血和流淚已經流太多了,已經流夠了!』美國總統、各位紳士、淑女,我們內心的堅強,以及引以為傲的倫理觀,是來自於數千年來書籍中的書籍——聖經,我讀其中的『傳道書』中的一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平有時……各位,和平的時候來到了!」
巴勒斯坦人原本很厭惡、害怕拉賓。因為拉賓在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時,曾經強力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運動。但是自從拉賓與阿拉法特簽約後,一些巴勒斯坦人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拉賓在「眾多惡魔之中,算比較好的。」
但是在PLO之內的強硬派看來,「奧斯陸合意」掩藏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做的「民族淨化」事實,也就是驅逐、屠殺阿拉伯住民。而且封鎖了巴勒斯坦難民回故鄉的可能性。因此「奧斯陸合意」是很糟糕的妥協。「奧斯陸合意」的目的只不過要維持阿拉法特的權力罷了。
以色列右派也極力批評拉賓。他們認為如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而且是歷經數次「奇蹟似的」勝戰所獲得的地。因此根本不必在乎國際社會的批評。擴大屯墾區,造成既成事實,向建設「大以色列」邁進,才符合猶太人民族國家的利益。
就這樣,「奧斯陸合意」遭到來自雙方強硬派的激烈批判。之後,以色列右派持續擴大屯墾區,PLO右派則持續恐怖攻擊,雙方強硬派都傾全力破壞和平。
1995年11月4日,拉賓所屬的勞動黨在特拉維夫市政府前的廣場召開大規模和平集會。拉賓上台演講說︰「和平是困難而又伴隨痛苦。以色列前面沒有無痛苦的路。不過通往和平的路比通往戰爭的路還好。」
和平集會於晚上9點40分左右結束,拉賓走向停車場,準備乘坐公務車的時候,一位年輕男子走向背後拉賓,以極近的距離朝拉賓開了三槍。拉賓立刻倒地,而警察聽到槍聲也趕緊過來將兇手逮捕,並且把拉賓送去醫院急救。可是拉賓不久之後就去世,享年73歲。
兇手是25歲猶太教正統派的大學生阿米爾。阿米爾強烈反對擴大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因為他認為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阿米爾對警察供述,他聽從神的命令才暗殺拉賓,所以不後悔。
拉賓被暗殺時是星期六的夜晚,正是猶太教結束安息日的時候,因此以色列各地的繁華街都很熱鬧。不過一傳來這個惡耗,所有電影院的觀眾都離開電影院,商店也都關門,大家都守候在電視機與收音機前聽最新消息。
5日黎明,數萬人聚集在拉賓的首相官邸與被暗殺的廣場,一少部分人破口責罵右派,不過大多數人,因為太過震驚而沉默不語。
巴勒斯坦只是一塊南北長450公里的狹小地區,歷史卻多采多姿。舊約聖經裡「出埃及記」、「約書亞記」所記載的「流蜜與奶之地」的巴勒斯坦位於歐、亞、非 三大陸集合點。自古以來,就是通商與軍事的要衝。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羅馬、拜占庭、伊斯蘭等等王國與帝國競相在這裡稱霸。這裡留了很多血,也開出燦爛的文化之花。
西方文明受兩種思想極大的影響。一種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希伯來思想」,一種是明晰、理性的「希臘思想」。
「希伯來思想」雖然充滿悲哀與怨憤,但是卻堅決認為這個悲慘、不公不義的世界只是暫時,最後萬能的神將把驕傲的權力者趕下寶座,賜福給弱者,帶來新世界。
猶太人歷經古代各帝國的欺凌,不斷離散,又遭到歐洲基督教社會的長期歧視與迫害,卻依然能夠維持猶太人的整體性,沒有滅亡,都得歸功於他們深信自己是神的選民,神應允救贖猶太人並且應允給他們建設國家的地。
不過一神教的信仰卻產生猶太民族主義、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和伊斯蘭激進主義之類偏激的政治思想。
耶路撒冷舊市街分為伊斯蘭教徒地區、猶太教徒地區、基督教徒地區、亞美尼亞徒地區四地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六成人信仰一神教。人類有超過一半的人信仰在巴勒斯坦誕生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巴勒斯坦現在紛爭不斷,而製造紛爭的當事者是舊約聖經所記載的「選民」,也是長期在歐洲受迫害的「賤民」猶太人。
1995年,以色列首相拉賓與PLO(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議長阿拉法特(1929—2004)在美國白宮簽訂「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奧斯陸2)。在以色列國內,倡導「大以色列主義」的右派在野黨利庫德黨,一向反對以色列將佔領區還給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也反對「約旦河西岸自治擴大協定」。
不久,在以色列首相官邸附近的牆壁上,出現拉賓戴著阿拉法特頭巾的合成照片。以色列右派認為拉賓是「賣國賊」(很像台灣民進黨的用語),竟然與「恐怖份子的首腦」阿拉法特簽訂協定。右派甚至煽動性地宣傳拉賓與納粹德國相去不遠。拉賓所屬的「勞動黨」也有人認為「奧斯陸2」的內容太大膽。
阿拉法特的理想是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以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為領域的巴勒斯坦國家。國際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夠和平共存。但是以色列右派利庫德黨卻頑固地反對「奧斯陸2」。以色列的社會輿論對是否交還佔領區以及是否允許巴勒斯坦自治,分裂成贊成與反對兩派。
拉賓在擔任參謀總長時,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贏得這場戰爭,並且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拉賓居功厥偉,深獲人民信賴,因而得以和阿拉法特簽約。可是依然被右派利庫德黨罵成「賣國賊」。拉賓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可以的話,我希望與荷蘭或盧森堡或紐西蘭簽署和平協約。但是沒有那個必要。和友人不必簽署和平協約,和平協約是和敵人簽署的。」在回憶錄的末尾,拉賓也寫道︰「和平的開始是猶太復國主義英雄時代的結束。」最後拉賓在回憶錄指出以色列人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哲學,重新設定為全世界離散猶太人所支持的新目標。
拉賓在美國白宮簽約時,發表演講,他說︰「我來這裡是要給敵意劃下休止符,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不要再成為戰爭與恐怖攻擊的犧牲品。我要向巴勒斯坦的人們呼籲,命運注定我們必須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我們從雙親埋葬孩子的國土來到此地。你我一直戰鬥到現在,我要大聲喊︰『流血和流淚已經流太多了,已經流夠了!』美國總統、各位紳士、淑女,我們內心的堅強,以及引以為傲的倫理觀,是來自於數千年來書籍中的書籍——聖經,我讀其中的『傳道書』中的一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平有時……各位,和平的時候來到了!」
巴勒斯坦人原本很厭惡、害怕拉賓。因為拉賓在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時,曾經強力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運動。但是自從拉賓與阿拉法特簽約後,一些巴勒斯坦人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拉賓在「眾多惡魔之中,算比較好的。」
但是在PLO之內的強硬派看來,「奧斯陸合意」掩藏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做的「民族淨化」事實,也就是驅逐、屠殺阿拉伯住民。而且封鎖了巴勒斯坦難民回故鄉的可能性。因此「奧斯陸合意」是很糟糕的妥協。「奧斯陸合意」的目的只不過要維持阿拉法特的權力罷了。
以色列右派也極力批評拉賓。他們認為如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而且是歷經數次「奇蹟似的」勝戰所獲得的地。因此根本不必在乎國際社會的批評。擴大屯墾區,造成既成事實,向建設「大以色列」邁進,才符合猶太人民族國家的利益。
就這樣,「奧斯陸合意」遭到來自雙方強硬派的激烈批判。之後,以色列右派持續擴大屯墾區,PLO右派則持續恐怖攻擊,雙方強硬派都傾全力破壞和平。
1995年11月4日,拉賓所屬的勞動黨在特拉維夫市政府前的廣場召開大規模和平集會。拉賓上台演講說︰「和平是困難而又伴隨痛苦。以色列前面沒有無痛苦的路。不過通往和平的路比通往戰爭的路還好。」
和平集會於晚上9點40分左右結束,拉賓走向停車場,準備乘坐公務車的時候,一位年輕男子走向背後拉賓,以極近的距離朝拉賓開了三槍。拉賓立刻倒地,而警察聽到槍聲也趕緊過來將兇手逮捕,並且把拉賓送去醫院急救。可是拉賓不久之後就去世,享年73歲。
兇手是25歲猶太教正統派的大學生阿米爾。阿米爾強烈反對擴大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因為他認為約旦河西岸是神賜給猶太人的「應允之地」。阿米爾對警察供述,他聽從神的命令才暗殺拉賓,所以不後悔。
拉賓被暗殺時是星期六的夜晚,正是猶太教結束安息日的時候,因此以色列各地的繁華街都很熱鬧。不過一傳來這個惡耗,所有電影院的觀眾都離開電影院,商店也都關門,大家都守候在電視機與收音機前聽最新消息。
5日黎明,數萬人聚集在拉賓的首相官邸與被暗殺的廣場,一少部分人破口責罵右派,不過大多數人,因為太過震驚而沉默不語。
巴勒斯坦只是一塊南北長450公里的狹小地區,歷史卻多采多姿。舊約聖經裡「出埃及記」、「約書亞記」所記載的「流蜜與奶之地」的巴勒斯坦位於歐、亞、非 三大陸集合點。自古以來,就是通商與軍事的要衝。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羅馬、拜占庭、伊斯蘭等等王國與帝國競相在這裡稱霸。這裡留了很多血,也開出燦爛的文化之花。
西方文明受兩種思想極大的影響。一種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希伯來思想」,一種是明晰、理性的「希臘思想」。
「希伯來思想」雖然充滿悲哀與怨憤,但是卻堅決認為這個悲慘、不公不義的世界只是暫時,最後萬能的神將把驕傲的權力者趕下寶座,賜福給弱者,帶來新世界。
猶太人歷經古代各帝國的欺凌,不斷離散,又遭到歐洲基督教社會的長期歧視與迫害,卻依然能夠維持猶太人的整體性,沒有滅亡,都得歸功於他們深信自己是神的選民,神應允救贖猶太人並且應允給他們建設國家的地。
不過一神教的信仰卻產生猶太民族主義、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和伊斯蘭激進主義之類偏激的政治思想。
耶路撒冷舊市街分為伊斯蘭教徒地區、猶太教徒地區、基督教徒地區、亞美尼亞徒地區四地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梵諦岡(4)
梵諦岡(4)
俄國人信仰的是東方正教。而對同樣是斯拉夫系波蘭人的教宗John Paulus二世而言,與東方正教和解是極大的心願。1054年,天主教與東方正教分裂,之後經過950年,兩個教會的領導人從來沒有會談。東方正教有一些地方與天主教不同。例如,東方正教允許司祭娶妻,並且重視耶穌基督和聖母的畫像,尤其最大的不同是,對「三位一體」的解釋。天主教主張「聖靈由子發出」,東方正教則反對種主張。
中國自1949年共產黨政權誕生之後,就驅逐梵諦岡駐中國使節,並且於1951年與梵諦岡斷交。梵諦岡則於1952年派使節到台北。中國政府認為天主教規定各國教會的司教只能由教宗任命是「干涉內政」。因此中國天主教分為政府公認與非公認兩派。政府公認天主教由「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握有主導權。非公認天主教則效忠梵諦岡教宗,由於有來自中國政府的壓力,必須潛伏活動,被稱為「地下教會」。
教宗John Paulus二世反對戰爭。2003年,伊拉克危機時,二月,教宗派梵諦岡特使前往伊拉克見海珊總統,希望阻止戰爭。另外又派樞機主教到美國白宮見布希總統,告訴他︰「預防性先制攻擊無法正當化戰爭!」
開戰四天前的星期日,教宗在「正午的禱告」,對數萬聽眾說︰「年輕人,請記住,我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神的佑護,我得以活下來。所以我有義務告訴你們年輕人︰不可以再打仗!」由於帕金森病之故,教宗的左手幾乎都不能動,他只能舉起右手,拼命向聽眾揮手,讓人動容。
然而伊拉克戰爭還是爆發了。教宗在1980年代促進舊蘇聯與東歐的民主化,終止東西冷戰,可是現在面對美國這個世界唯一超大國時,教宗應該覺得自己的影響力降低,而有無力感吧!
教宗John Paulus二世在外交政策上非常先進,可是在天主教教義上卻非常保守。他一貫反對避孕用具、墮胎、女性擔任司祭。各地方教會常常批評這種想法「與時代脫節」。
教宗甚至反對因為預防AIDS而使用保險套。他認為使用避孕用具違反神的意旨,而一切反對。
教宗John Paulus二世在他的著作「記憶與認同」中,對同性戀認為是「邪惡的新意識形態」。在同樣一本書中,他也堅決反對墮胎,甚至拿墮胎與納粹德國的「大屠殺」相比,認為墮胎是「合法的殺戮」。這本書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後,受到各國的強烈批評。教宗始終堅決反對的「聖職者結婚」也受到挑戰。在義大利,20年間有8千至1萬位神父因結婚而離開教會。在一些國家,神父有愛人是公然的秘密。教宗厭惡同性戀,可是一些國家出現了「同志」聖職者。這幾年來,美國天主教神父性侵犯兒童的案件層出不窮。
新約聖經中並沒有規定聖職者不可結婚,可是教宗John Paulus二世認為︰對神父而言,單身制是對神奉獻完全的愛的證明。
教宗本篤16世於2006年9月9日至14日回祖國德國訪問。他在德國南部一所大學對神學生演講時,提到︰
1391年時,拜占庭帝國皇帝Manuel2世(在位1391—1425)向波斯人談到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的真理時,說︰「我看不出穆罕默德帶來什麼新的東西,他以劍擴張信仰,只看得到他的邪惡與冷酷。」
三天後,9月15日,巴基斯坦議會一致通過︰「羅馬教宗的侮辱性發言,傷害了伊斯蘭世界,我們要求教宗收回發言並且謝罪!」埃及最大的伊斯蘭政治組織「穆斯林同胞團」團長則向伊斯蘭各國呼籲︰教宗如果不謝罪,我們就和梵諦岡斷絕外交關係。其他伊斯蘭各國的宗教領導人也相繼指責︰「教宗對伊斯蘭教無知!」巴勒斯坦自治區內,反應也很激烈,加薩的天主教青年組織與希臘正教的建築物發生數起小型爆炸事件。梵諦岡內部有人憂心忡忡地說︰「前教宗好不容易建立的梵諦岡與伊斯蘭各國的信賴關係,這下子可能一切成空!」
教宗本篤16世於9月17日發言︰「我引用拜占庭帝國皇帝的話,那絕不是我個人的意思。對於一部分國家的反應,我覺得非常遺憾。」義大利一份有影響力的報紙對教宗的發言,認為沒有用「抱歉」兩個字,所以沒有明確的謝罪。該報又認為這或許是身為全球11億天主教信徒的大家長,所能採取的最大限解釋。伊斯蘭各國則認為教宗應該明確地謝罪。
教宗本篤16世的這個發言,時機真是不佳。因為兩個半月後,他就要到土耳其訪問。土耳其的國民有百分之99是伊斯蘭教徒,而且1981年5月暗殺教宗的阿里‧阿迦還關在土耳其的監獄中。
教宗本篤16世抵達土耳其的兩天前,土耳其的伊斯坦堡發生數萬人參加的示威抗議。發起的是伊斯蘭主義的小政黨「幸福黨」。該黨的發言人說︰「教宗把伊斯蘭教稱為暴力的宗教。土耳其不歡迎這種密謀現代十字軍計畫的無知且又狡猾的教宗!」群眾們也高呼︰「批評穆罕默德的人,滾蛋!」伊斯坦堡市內也看得到「反對十字軍!」「教宗不要來!」的布製標語和海報。
教宗訪問之前,伊斯蘭主義團體尤其反對的是教宗訪問阿亞索非亞博物館。這所博物館原先是東羅馬帝國時建的天主教大聖堂,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軍於15世紀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就改成伊斯蘭教禮拜所。因此伊斯蘭主義團體中就有人傳出謠言說︰「教宗到阿亞索非亞博物館,是想把博物館改回天主教大聖堂!」
在這種緊張氣氛當中,教宗本篤16世於11月28日下午抵達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教宗首先與土耳其首相會談。之後教宗前往土耳其的「建國之父」第一任總統Kemal(1881—1938)的紀念館參觀。在館內的留言簿上,教宗引用Kemal的話︰「祈望國內和平、世界和平。」並且添上︰「我很高興引用這句話,做為我自己的話。」在土耳其訪問期間以及訪問結束後,土耳其人對教宗的評價越來越高。
2006年,義大利的總選舉中,義大利的名電影導演馬克‧貝羅奇代表中間偏左的「急進黨」在比例代表制中出馬。馬克‧貝羅奇在2002年的作品「宗教的時間」中,強烈批判大量認定「聖人」的前教宗教宗John Paulus二世。電影中的主角是一位純樸的無神論者,相反的,聖職者和信仰虔誠的主角的嬸嬸卻俗不可耐。這是一部諷刺梵諦岡的電影。義大利電影倫理管理委員會指定「未滿14歲不准看這部電影」。
在公營電視台播出的時候,有兩個畫面因為「侮辱神」而被消音。馬克‧貝羅奇說︰「我和一般義大利人一樣,在幼兒時期就洗禮。我也上教會。小時候,很害怕自己死後會上天堂還是會下地獄。但是自從放棄信仰後,就不再害怕了!宗教的自由很重要。天主教教會不應該把它的價值觀強迫別人接受。問題不在梵諦岡,而在這個被既定價值觀束縛,而不寬容的社會。一種企圖排斥其他文化的看不見的壓力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
義大利這幾年來,為了「學校該不該懸掛十字架」而議論紛紛。義大利有很多公立學校在教室牆壁懸掛十字架和基督耶穌像。
事情的開端是擔任「義大利穆斯林聯盟」會長的阿迪魯‧史密斯向地方法院請求拆下他兩個兒子所上的學校教室中的十字架。阿迪魯‧史密斯原本是天主教徒,在1980年代,改信伊斯蘭教。
2003年,地方法院判阿迪魯‧史密斯勝訴。該審判庭法官說︰「公立學校在宗教上必須中立。」當時義大利的執政黨是中間偏右,司法部長居然說︰「這種法官應該被制裁!」結果法官的裁決被撤銷。一個月後,阿迪魯‧史密斯的母親生病入院,阿迪魯‧史密斯將懸掛在母親病房中的十字架拿下,丟到窗外。理由是︰「十字架讓他母親的病情每下愈況!」其他病患看到十字架被丟到窗外,很震驚,便報警察,阿迪魯‧史密斯因而被起訴。2006年1月,阿迪魯‧史密斯被法院判有期徒刑8個月。
類似的事件在義大利北部也發生。一位嫁到義大利的芬蘭婦女也是因為孩子的學校教室懸掛十字架,便向行政法院控告,要求取下十字架。義大利的各機構互踢皮球,不願碰這個燙手山芋。最後這位芬蘭婦女所得到的政府回答是︰「十字架不僅是宗教的象徵,也表現出寬容、互相理解、人類的團結與自由等世俗的價值觀。所以懸掛十字架並不違反義大利的憲法,十字架不必被拿下。」
義大利雖然不像法國那樣規定伊斯蘭教徒上學時,不准戴頭巾。但是仍舊有許多天主教的文化與習慣,今後義大利的移民如果繼續增加,這類衝突將越來越多。
而且,不管是義大利或歐洲或全世界,年輕人漸漸對宗教不感興趣,很少上教會。這不只是對天主教教宗的挑戰,也是對全世界各宗教領導人的挑戰。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俄國人信仰的是東方正教。而對同樣是斯拉夫系波蘭人的教宗John Paulus二世而言,與東方正教和解是極大的心願。1054年,天主教與東方正教分裂,之後經過950年,兩個教會的領導人從來沒有會談。東方正教有一些地方與天主教不同。例如,東方正教允許司祭娶妻,並且重視耶穌基督和聖母的畫像,尤其最大的不同是,對「三位一體」的解釋。天主教主張「聖靈由子發出」,東方正教則反對種主張。
中國自1949年共產黨政權誕生之後,就驅逐梵諦岡駐中國使節,並且於1951年與梵諦岡斷交。梵諦岡則於1952年派使節到台北。中國政府認為天主教規定各國教會的司教只能由教宗任命是「干涉內政」。因此中國天主教分為政府公認與非公認兩派。政府公認天主教由「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握有主導權。非公認天主教則效忠梵諦岡教宗,由於有來自中國政府的壓力,必須潛伏活動,被稱為「地下教會」。
教宗John Paulus二世反對戰爭。2003年,伊拉克危機時,二月,教宗派梵諦岡特使前往伊拉克見海珊總統,希望阻止戰爭。另外又派樞機主教到美國白宮見布希總統,告訴他︰「預防性先制攻擊無法正當化戰爭!」
開戰四天前的星期日,教宗在「正午的禱告」,對數萬聽眾說︰「年輕人,請記住,我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神的佑護,我得以活下來。所以我有義務告訴你們年輕人︰不可以再打仗!」由於帕金森病之故,教宗的左手幾乎都不能動,他只能舉起右手,拼命向聽眾揮手,讓人動容。
然而伊拉克戰爭還是爆發了。教宗在1980年代促進舊蘇聯與東歐的民主化,終止東西冷戰,可是現在面對美國這個世界唯一超大國時,教宗應該覺得自己的影響力降低,而有無力感吧!
教宗John Paulus二世在外交政策上非常先進,可是在天主教教義上卻非常保守。他一貫反對避孕用具、墮胎、女性擔任司祭。各地方教會常常批評這種想法「與時代脫節」。
教宗甚至反對因為預防AIDS而使用保險套。他認為使用避孕用具違反神的意旨,而一切反對。
教宗John Paulus二世在他的著作「記憶與認同」中,對同性戀認為是「邪惡的新意識形態」。在同樣一本書中,他也堅決反對墮胎,甚至拿墮胎與納粹德國的「大屠殺」相比,認為墮胎是「合法的殺戮」。這本書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後,受到各國的強烈批評。教宗始終堅決反對的「聖職者結婚」也受到挑戰。在義大利,20年間有8千至1萬位神父因結婚而離開教會。在一些國家,神父有愛人是公然的秘密。教宗厭惡同性戀,可是一些國家出現了「同志」聖職者。這幾年來,美國天主教神父性侵犯兒童的案件層出不窮。
新約聖經中並沒有規定聖職者不可結婚,可是教宗John Paulus二世認為︰對神父而言,單身制是對神奉獻完全的愛的證明。
教宗本篤16世於2006年9月9日至14日回祖國德國訪問。他在德國南部一所大學對神學生演講時,提到︰
1391年時,拜占庭帝國皇帝Manuel2世(在位1391—1425)向波斯人談到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的真理時,說︰「我看不出穆罕默德帶來什麼新的東西,他以劍擴張信仰,只看得到他的邪惡與冷酷。」
三天後,9月15日,巴基斯坦議會一致通過︰「羅馬教宗的侮辱性發言,傷害了伊斯蘭世界,我們要求教宗收回發言並且謝罪!」埃及最大的伊斯蘭政治組織「穆斯林同胞團」團長則向伊斯蘭各國呼籲︰教宗如果不謝罪,我們就和梵諦岡斷絕外交關係。其他伊斯蘭各國的宗教領導人也相繼指責︰「教宗對伊斯蘭教無知!」巴勒斯坦自治區內,反應也很激烈,加薩的天主教青年組織與希臘正教的建築物發生數起小型爆炸事件。梵諦岡內部有人憂心忡忡地說︰「前教宗好不容易建立的梵諦岡與伊斯蘭各國的信賴關係,這下子可能一切成空!」
教宗本篤16世於9月17日發言︰「我引用拜占庭帝國皇帝的話,那絕不是我個人的意思。對於一部分國家的反應,我覺得非常遺憾。」義大利一份有影響力的報紙對教宗的發言,認為沒有用「抱歉」兩個字,所以沒有明確的謝罪。該報又認為這或許是身為全球11億天主教信徒的大家長,所能採取的最大限解釋。伊斯蘭各國則認為教宗應該明確地謝罪。
教宗本篤16世的這個發言,時機真是不佳。因為兩個半月後,他就要到土耳其訪問。土耳其的國民有百分之99是伊斯蘭教徒,而且1981年5月暗殺教宗的阿里‧阿迦還關在土耳其的監獄中。
教宗本篤16世抵達土耳其的兩天前,土耳其的伊斯坦堡發生數萬人參加的示威抗議。發起的是伊斯蘭主義的小政黨「幸福黨」。該黨的發言人說︰「教宗把伊斯蘭教稱為暴力的宗教。土耳其不歡迎這種密謀現代十字軍計畫的無知且又狡猾的教宗!」群眾們也高呼︰「批評穆罕默德的人,滾蛋!」伊斯坦堡市內也看得到「反對十字軍!」「教宗不要來!」的布製標語和海報。
教宗訪問之前,伊斯蘭主義團體尤其反對的是教宗訪問阿亞索非亞博物館。這所博物館原先是東羅馬帝國時建的天主教大聖堂,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軍於15世紀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就改成伊斯蘭教禮拜所。因此伊斯蘭主義團體中就有人傳出謠言說︰「教宗到阿亞索非亞博物館,是想把博物館改回天主教大聖堂!」
在這種緊張氣氛當中,教宗本篤16世於11月28日下午抵達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教宗首先與土耳其首相會談。之後教宗前往土耳其的「建國之父」第一任總統Kemal(1881—1938)的紀念館參觀。在館內的留言簿上,教宗引用Kemal的話︰「祈望國內和平、世界和平。」並且添上︰「我很高興引用這句話,做為我自己的話。」在土耳其訪問期間以及訪問結束後,土耳其人對教宗的評價越來越高。
2006年,義大利的總選舉中,義大利的名電影導演馬克‧貝羅奇代表中間偏左的「急進黨」在比例代表制中出馬。馬克‧貝羅奇在2002年的作品「宗教的時間」中,強烈批判大量認定「聖人」的前教宗教宗John Paulus二世。電影中的主角是一位純樸的無神論者,相反的,聖職者和信仰虔誠的主角的嬸嬸卻俗不可耐。這是一部諷刺梵諦岡的電影。義大利電影倫理管理委員會指定「未滿14歲不准看這部電影」。
在公營電視台播出的時候,有兩個畫面因為「侮辱神」而被消音。馬克‧貝羅奇說︰「我和一般義大利人一樣,在幼兒時期就洗禮。我也上教會。小時候,很害怕自己死後會上天堂還是會下地獄。但是自從放棄信仰後,就不再害怕了!宗教的自由很重要。天主教教會不應該把它的價值觀強迫別人接受。問題不在梵諦岡,而在這個被既定價值觀束縛,而不寬容的社會。一種企圖排斥其他文化的看不見的壓力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
義大利這幾年來,為了「學校該不該懸掛十字架」而議論紛紛。義大利有很多公立學校在教室牆壁懸掛十字架和基督耶穌像。
事情的開端是擔任「義大利穆斯林聯盟」會長的阿迪魯‧史密斯向地方法院請求拆下他兩個兒子所上的學校教室中的十字架。阿迪魯‧史密斯原本是天主教徒,在1980年代,改信伊斯蘭教。
2003年,地方法院判阿迪魯‧史密斯勝訴。該審判庭法官說︰「公立學校在宗教上必須中立。」當時義大利的執政黨是中間偏右,司法部長居然說︰「這種法官應該被制裁!」結果法官的裁決被撤銷。一個月後,阿迪魯‧史密斯的母親生病入院,阿迪魯‧史密斯將懸掛在母親病房中的十字架拿下,丟到窗外。理由是︰「十字架讓他母親的病情每下愈況!」其他病患看到十字架被丟到窗外,很震驚,便報警察,阿迪魯‧史密斯因而被起訴。2006年1月,阿迪魯‧史密斯被法院判有期徒刑8個月。
類似的事件在義大利北部也發生。一位嫁到義大利的芬蘭婦女也是因為孩子的學校教室懸掛十字架,便向行政法院控告,要求取下十字架。義大利的各機構互踢皮球,不願碰這個燙手山芋。最後這位芬蘭婦女所得到的政府回答是︰「十字架不僅是宗教的象徵,也表現出寬容、互相理解、人類的團結與自由等世俗的價值觀。所以懸掛十字架並不違反義大利的憲法,十字架不必被拿下。」
義大利雖然不像法國那樣規定伊斯蘭教徒上學時,不准戴頭巾。但是仍舊有許多天主教的文化與習慣,今後義大利的移民如果繼續增加,這類衝突將越來越多。
而且,不管是義大利或歐洲或全世界,年輕人漸漸對宗教不感興趣,很少上教會。這不只是對天主教教宗的挑戰,也是對全世界各宗教領導人的挑戰。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梵諦岡(3)
梵諦岡(3)
也就是說,「福者」或「聖人」候選人可以因禱告而治病。梵諦岡擁有一個認定委員會,專門審查這類「奇蹟」。這個認定委員會由具有最新醫學技術的醫學者組成。他們要認定究竟是「奇蹟」或「醫學」讓病患痊癒,有時甚至要花數年認定。
前教宗在26年半的在位中,認定了1338位「福者」與482位「聖人」。
1997年在印度去世的Teresa修女也在前教宗的強烈要求下,於去世第三年就開始審查。
樞機主教在全世界只有一百數十人,他們穿著紅色的樞機主教服,所以一眼就可認出。紅色是樞機主教的顏色,司祭是黑色,司教是紫色,教宗是白色。
在梵諦岡,負責教宗身邊的警衛是瑞士衛兵隊。羅馬歷史學家Tacitus(55—115)就曾稱讚住在阿爾卑斯地方的人民是以剛勇聞名的戰爭之民。1506年,當時的好戰教宗Julius2世(在位1503—1513),因為羅馬的政情不安定,便雇用了150名瑞士衛兵。這是梵諦岡瑞士衛兵隊的濫觴。
每年約有30人新加入瑞士衛兵。他們於5月6日宣誓。因為5月6日對瑞士衛兵隊是個悲劇的紀念日。1527年5月6日,神聖羅馬皇帝Karl5世(在位1519—1556)派軍隊攻擊教宗Clemens7世(在位1523—1534)。當時有147位瑞士衛兵戰死。之後,瑞士衛兵就以「忠誠、勇敢」聞名。瑞士政府為了防止兵力流失,1859年訂法律,除了梵諦岡,禁止瑞士衛兵成為傭兵。
成為梵諦岡瑞士衛兵的條件是19至30歲,單身,虔誠的天主教信徒,身高174公分以上。擔任梵諦岡瑞士衛兵兩年以上,就可以結婚。新衛兵在宣誓式時,豎起姆指、食指和中指,說︰「為了教宗,我願意獻出一切,必要時,犧牲生命也要保護教宗。」三根手指是象徵「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瑞士衛兵的起薪是1千歐元,有些少,但是梵諦岡有免稅店,生活用品都很便宜,因此他們的生活沒什麼問題。
1979年6月,前教宗John Paulus二世回祖國波蘭訪問。當時波蘭是共產主義圈的一員,國民的9成雖然是天主教信徒,但是學校施行的是無神論教育,社會上視宗教為禁忌。在這個情況下,教宗回祖國波蘭訪問,對波蘭政府而言,是一大威脅。蘇聯對波蘭政府施加壓力︰「不要讓教宗入境!」但是羅馬教宗訪問東歐,在歷史是第一次,全世界都在看,波蘭政府無法阻止教宗入境。
教宗John Paulus二世在華沙的廣場舉行彌撒時,語驚四座地說︰「基督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自外於人類的歷史。將基督排斥在人類的歷史之外,是違背人類的行為!」5個月前,蘇聯外交部長到梵諦岡訪問時,教宗John Paulus二世也對蘇聯外交部長說︰「蘇聯政府應該保障信教自由。」
教宗John Paulus二世在華沙的廣場說完那句話後,全場一片肅靜,但是隨即整個廣場發出巨大的歡呼聲與鼓掌聲。
訪問的最後一天,教宗John Paulus二世前往自己出生地附近的公園佈道,他說︰「不能恐懼,不能屈服,不能失去精神的自由!兄弟姊妹們,你們必須顯示堅強,沒有比現代更需要堅強的時代!」
這個呼籲對後來成為民主波蘭第一任總統華勒沙而言,真是無上的鼓勵。有些學者就認為︰「冷戰的崩潰是從教宗訪問波蘭開始。」波蘭天主教系內閣誕生之後三個月,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塌。12月,蘇聯共產黨書記長戈巴契夫訪問梵諦岡。雙方會面時,戈巴契夫對身邊的妻子介紹說︰「這位是世界至上的道德權威。」
1981年5月13日下午5點,教宗John Paulus二世在聖伯多祿廣場被人狙擊。當時教宗正坐著敞篷車在聖伯多祿廣場來回向數萬信徒揮手致意。暗殺者用九米釐手槍從不到10公尺的近距離發射子彈,兩發打中教宗,讓教宗的白色衣服下腹部一片血紅。暗殺者立刻被警察逮捕,經過調查,知道暗殺者是一位名叫阿里‧阿迦的土耳其人。暗殺者背後有沒有指使者?目的何在?一直到目前為止都是謎。根據阿里‧阿迦的供述,他19歲時加入土耳其的民族派極右組織「灰狼」。
他在敘利亞接受成為恐怖份子的訓練。那個訓練營是由蘇聯出錢,由保加利亞和捷克派專案來訓練。
教宗在事件四天後,從醫院透過收音機發表談話︰「我從心裡原諒那位射我的兄弟。」兩年後,教宗拜訪正在監獄中服刑的阿里‧阿迦。只有兩人對話,對話內容完全不公開。由於義大利沒有死刑,阿里‧阿迦被判最重的無期徒刑。2000年,由於義大利總統大赦,阿里‧阿迦被交給土耳其政府。但是他回土耳其後,又犯了其他的殺人罪而坐牢。
1985年6月,阿里‧阿迦在羅馬重罪法院說︰「殺害教宗是保加利亞的蘇聯大使館發出的指令。蘇聯大使館書記官付給我們300萬馬克。」當時東西冷戰還在進行中,全世界嘩然︰「果然蘇聯是幕後指使者!」對蘇聯和東歐而言,波蘭人教宗顯然是「除去比較好的麻煩人物」。
教宗John Paulus二世精力旺盛,在任26年半之間,他訪問的國家有129國。John Paulus二世也是不斷「謝罪」的教宗。因為在歷史上,天主教犯了許多錯。例如曾經發動十字軍,征伐伊斯蘭,也曾經對猶太人非常不友善。教宗John Paulus二世特別花力氣改善與猶太教的關係。或許他出生的地方有許多猶太人居住,他曾經目睹他的猶太人遭到納粹迫害,與這段經驗有關。1986年,在歷任教宗裡,他第一位訪問羅馬市內的猶太教清真寺。1998年,教宗John Paulus二世發表關於「大屠殺」的報告書。報告書裡提到︰以往因為許多人誤解「猶太人殺了基督耶穌」,以至於讓一部分天主教徒產生反猶太主義的思想,並且影響了後來納粹的「大屠殺」。教宗John Paulus二世也認為天主教徒對「大屠殺」並沒有充分反對,對此,他也謝罪。2000年3月,教宗John Paulus二世還訪問以色列。他是第一位訪問以色列的教宗。他參觀「大屠殺紀念館」,在館中禱告時,因為太過激動,身體不停顫抖。參觀完,他對各國媒體說︰「天主教徒對猶太人的憎惡歧視與迫害,我身為教宗,深感悲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猶太人被納粹屠殺,我的友人和鄰居也有很多人喪失生命。這是剝奪一切,包括人性尊嚴在內的殘酷行為,這是無法從記憶中消除的悲劇。」
2000年,千禧年,教宗John Paulus二世重新對反猶太主義、十字軍、基督新舊教的分裂等天主教過去所犯的錯誤謝罪。他並且於1992年,恢復因為主張「地球繞太陽轉」而被天主教審判的伽利略的名譽。
1996年,義大利報紙出現斗大標題︰「教宗承認人類的祖先是猴子!」教宗第一次承認達爾文的演化論。這對一般人而言,或許不認為是什麼,但是對天主教而言,卻是「大事件」。畢竟「神創造一切」,是天主教最根本的命題,否定「神創造人」,豈不等於否定神、否定天主教?
在全世界努力奔波的教宗John Paulus二世,最想達成的目標是到俄國與中國訪問。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也就是說,「福者」或「聖人」候選人可以因禱告而治病。梵諦岡擁有一個認定委員會,專門審查這類「奇蹟」。這個認定委員會由具有最新醫學技術的醫學者組成。他們要認定究竟是「奇蹟」或「醫學」讓病患痊癒,有時甚至要花數年認定。
前教宗在26年半的在位中,認定了1338位「福者」與482位「聖人」。
1997年在印度去世的Teresa修女也在前教宗的強烈要求下,於去世第三年就開始審查。
樞機主教在全世界只有一百數十人,他們穿著紅色的樞機主教服,所以一眼就可認出。紅色是樞機主教的顏色,司祭是黑色,司教是紫色,教宗是白色。
在梵諦岡,負責教宗身邊的警衛是瑞士衛兵隊。羅馬歷史學家Tacitus(55—115)就曾稱讚住在阿爾卑斯地方的人民是以剛勇聞名的戰爭之民。1506年,當時的好戰教宗Julius2世(在位1503—1513),因為羅馬的政情不安定,便雇用了150名瑞士衛兵。這是梵諦岡瑞士衛兵隊的濫觴。
每年約有30人新加入瑞士衛兵。他們於5月6日宣誓。因為5月6日對瑞士衛兵隊是個悲劇的紀念日。1527年5月6日,神聖羅馬皇帝Karl5世(在位1519—1556)派軍隊攻擊教宗Clemens7世(在位1523—1534)。當時有147位瑞士衛兵戰死。之後,瑞士衛兵就以「忠誠、勇敢」聞名。瑞士政府為了防止兵力流失,1859年訂法律,除了梵諦岡,禁止瑞士衛兵成為傭兵。
成為梵諦岡瑞士衛兵的條件是19至30歲,單身,虔誠的天主教信徒,身高174公分以上。擔任梵諦岡瑞士衛兵兩年以上,就可以結婚。新衛兵在宣誓式時,豎起姆指、食指和中指,說︰「為了教宗,我願意獻出一切,必要時,犧牲生命也要保護教宗。」三根手指是象徵「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瑞士衛兵的起薪是1千歐元,有些少,但是梵諦岡有免稅店,生活用品都很便宜,因此他們的生活沒什麼問題。
1979年6月,前教宗John Paulus二世回祖國波蘭訪問。當時波蘭是共產主義圈的一員,國民的9成雖然是天主教信徒,但是學校施行的是無神論教育,社會上視宗教為禁忌。在這個情況下,教宗回祖國波蘭訪問,對波蘭政府而言,是一大威脅。蘇聯對波蘭政府施加壓力︰「不要讓教宗入境!」但是羅馬教宗訪問東歐,在歷史是第一次,全世界都在看,波蘭政府無法阻止教宗入境。
教宗John Paulus二世在華沙的廣場舉行彌撒時,語驚四座地說︰「基督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自外於人類的歷史。將基督排斥在人類的歷史之外,是違背人類的行為!」5個月前,蘇聯外交部長到梵諦岡訪問時,教宗John Paulus二世也對蘇聯外交部長說︰「蘇聯政府應該保障信教自由。」
教宗John Paulus二世在華沙的廣場說完那句話後,全場一片肅靜,但是隨即整個廣場發出巨大的歡呼聲與鼓掌聲。
訪問的最後一天,教宗John Paulus二世前往自己出生地附近的公園佈道,他說︰「不能恐懼,不能屈服,不能失去精神的自由!兄弟姊妹們,你們必須顯示堅強,沒有比現代更需要堅強的時代!」
這個呼籲對後來成為民主波蘭第一任總統華勒沙而言,真是無上的鼓勵。有些學者就認為︰「冷戰的崩潰是從教宗訪問波蘭開始。」波蘭天主教系內閣誕生之後三個月,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塌。12月,蘇聯共產黨書記長戈巴契夫訪問梵諦岡。雙方會面時,戈巴契夫對身邊的妻子介紹說︰「這位是世界至上的道德權威。」
1981年5月13日下午5點,教宗John Paulus二世在聖伯多祿廣場被人狙擊。當時教宗正坐著敞篷車在聖伯多祿廣場來回向數萬信徒揮手致意。暗殺者用九米釐手槍從不到10公尺的近距離發射子彈,兩發打中教宗,讓教宗的白色衣服下腹部一片血紅。暗殺者立刻被警察逮捕,經過調查,知道暗殺者是一位名叫阿里‧阿迦的土耳其人。暗殺者背後有沒有指使者?目的何在?一直到目前為止都是謎。根據阿里‧阿迦的供述,他19歲時加入土耳其的民族派極右組織「灰狼」。
他在敘利亞接受成為恐怖份子的訓練。那個訓練營是由蘇聯出錢,由保加利亞和捷克派專案來訓練。
教宗在事件四天後,從醫院透過收音機發表談話︰「我從心裡原諒那位射我的兄弟。」兩年後,教宗拜訪正在監獄中服刑的阿里‧阿迦。只有兩人對話,對話內容完全不公開。由於義大利沒有死刑,阿里‧阿迦被判最重的無期徒刑。2000年,由於義大利總統大赦,阿里‧阿迦被交給土耳其政府。但是他回土耳其後,又犯了其他的殺人罪而坐牢。
1985年6月,阿里‧阿迦在羅馬重罪法院說︰「殺害教宗是保加利亞的蘇聯大使館發出的指令。蘇聯大使館書記官付給我們300萬馬克。」當時東西冷戰還在進行中,全世界嘩然︰「果然蘇聯是幕後指使者!」對蘇聯和東歐而言,波蘭人教宗顯然是「除去比較好的麻煩人物」。
教宗John Paulus二世精力旺盛,在任26年半之間,他訪問的國家有129國。John Paulus二世也是不斷「謝罪」的教宗。因為在歷史上,天主教犯了許多錯。例如曾經發動十字軍,征伐伊斯蘭,也曾經對猶太人非常不友善。教宗John Paulus二世特別花力氣改善與猶太教的關係。或許他出生的地方有許多猶太人居住,他曾經目睹他的猶太人遭到納粹迫害,與這段經驗有關。1986年,在歷任教宗裡,他第一位訪問羅馬市內的猶太教清真寺。1998年,教宗John Paulus二世發表關於「大屠殺」的報告書。報告書裡提到︰以往因為許多人誤解「猶太人殺了基督耶穌」,以至於讓一部分天主教徒產生反猶太主義的思想,並且影響了後來納粹的「大屠殺」。教宗John Paulus二世也認為天主教徒對「大屠殺」並沒有充分反對,對此,他也謝罪。2000年3月,教宗John Paulus二世還訪問以色列。他是第一位訪問以色列的教宗。他參觀「大屠殺紀念館」,在館中禱告時,因為太過激動,身體不停顫抖。參觀完,他對各國媒體說︰「天主教徒對猶太人的憎惡歧視與迫害,我身為教宗,深感悲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猶太人被納粹屠殺,我的友人和鄰居也有很多人喪失生命。這是剝奪一切,包括人性尊嚴在內的殘酷行為,這是無法從記憶中消除的悲劇。」
2000年,千禧年,教宗John Paulus二世重新對反猶太主義、十字軍、基督新舊教的分裂等天主教過去所犯的錯誤謝罪。他並且於1992年,恢復因為主張「地球繞太陽轉」而被天主教審判的伽利略的名譽。
1996年,義大利報紙出現斗大標題︰「教宗承認人類的祖先是猴子!」教宗第一次承認達爾文的演化論。這對一般人而言,或許不認為是什麼,但是對天主教而言,卻是「大事件」。畢竟「神創造一切」,是天主教最根本的命題,否定「神創造人」,豈不等於否定神、否定天主教?
在全世界努力奔波的教宗John Paulus二世,最想達成的目標是到俄國與中國訪問。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梵諦岡(2)
梵諦岡(2)
大家雖然知道新教宗已經選出了,但是還不知道新教宗是誰。下午6點40分,大教堂中央的陽台的窗戶打開了。一位樞機主教的代表說︰「我們已經選出新教宗,他是約瑟夫‧拉正格樞機主教,教宗名是本篤16世。」廣場立刻響起如雷掌聲與歡呼聲。就這樣,第265任羅馬教宗本篤16世誕生了。1927年出生,當時78歲。他是前教宗John Paulus二世最親近的樞機主教,據說在教義上超保守。他反對同性戀和激進的女性主義,主張羅馬天主教教會至上主義。
廣場的天主教徒反應如出一轍,他們說︰「無論誰當新教宗,都是神的意旨,我們都跟隨他。」
本篤16世的故鄉在德國南部,靠近奧地利的小村馬魯庫特爾。本篤16世擔任新教宗後的三個月,有3萬人造訪這個小村。大多是從義大利、波蘭、墨西哥等天主教國家來的觀光客。村裡的販賣店擺滿了各種與新教宗相關的商品。
當你於星期日早上在羅馬市中心時,你會看見從四面八方來的人群往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的目的地是梵諦岡的聖伯多祿廣場,因為每個星期日,按照慣例,教宗都會在正午時,在教宗宮殿的四樓,打開窗戶禱告,這稱為「正午的禱告」。
果然接近正午時,聖伯多祿廣場的群眾抬頭往教宗宮殿看。一到正午教宗宮殿的四樓的窗戶準時打開,穿著白色教宗服的教宗出現了。聖伯多祿廣場的天主教徒與觀光客響起如雷掌聲與歡呼聲。大家趕緊用數位照相機和有攝影功能的手機拍攝教宗。在「正午的禱告」時,教宗以稍帶德語口音的義大利語佈道,最後以法語和英語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說︰「歡迎到此!」群眾的興奮達到最高潮,高呼︰「教宗萬歲!」12點半左右,「正午的禱告」結束,觀光客蜂擁到廣場周遭的紀念品販賣店。只聽店員對上門的顧客大聲喊︰「這裡有念珠!」「這裡有教宗的照片!」……
梵諦岡的面積比東京迪斯奈樂園還小,只有44公頃。羅馬教宗除了星期日「正午的禱告」之外,會現身的時候是星期三上午10點起的一般謁見。教宗首先在聖伯多祿大教堂前的台階舉行彌撒,佈道之後,再乘坐教宗專用車,繞廣場一圈,向信徒揮手致意。然後進入梵諦岡內的保羅6世廳,謁見信徒團體的代表。
梵諦岡於1929年,由當時的教宗Pius11世與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政權簽訂拉特蘭條約,而成為國家。根據拉特蘭條約,不但教宗對梵諦岡有完全的支配權,義大利國內的學校還必須施行天主教教育,而且義大利政府還必須付聖職者薪資。不過這最後一項於1985年義大利政府與前教宗John Paulus二世簽訂新條約,廢除了。
1304年,教宗去世,「conclave」因為教會派與國王派對立,經過了10個月,還無法選出新教宗。雙方妥協之後,產生了不是樞機主教的法國人新教宗Clemens5世(在位1305—1314)。由於Clemens5世之所以能夠當選新教宗,法國國王Philippe4世(在位1285—1314)居功厥偉,教宗Clemens5世便對他言聽計從,甚至到法國後,就不回義大利了。義大利喪失了對教宗的影響力,義大利信徒因而期待教宗能夠回羅馬。好不容易教宗Gregorius11世(在位1370—1378)時,回羅馬。羅馬市民盛大歡迎,可是回羅馬的第二年,Gregorius11世就去世了。繼任教宗Urbanus6世(在位1378—1389)雖然推動改革教會,但是個性暴躁,連高位聖職者,他也照罵不誤。一些受不了的樞機主教就另外選出新教宗Clemens7世。天主教會居然出現了兩位教宗!真是前所未有。Urbanus派有英國、德國、北歐等,Clemens派有法國、蘇格蘭、薩丁尼亞(現在的南義大利)等。這種兩位教宗的現象一直持續到1417年。「教宗」都是義大利人,住在梵諦岡;「對立教宗」的國籍除了義大利之外,還有法國、希臘、西班牙等,居住的地方也換來換去。
到了15世紀,出現「文藝復興教宗」。第一位「文藝復興教宗」是Nicolaus5世(在位1447—1455)。他召集許多學者到羅馬,並且購買大量書籍,創立梵諦岡圖書館。
教宗Leo10世(在位1513—1521)是個非常奢侈浪費的教宗。他38歲被選為教宗時,高興地說︰「這下子,我可以好好享受這個神賜給我的教宗寶座了!」他在就任時的典禮花掉了教宗政府財產的七分之一。此外,他還在宴會、觀劇與打獵上一擲千金。教宗政府終於破產了。他為了償還向銀行借的錢,便大賣「贖罪符」,以及販賣樞機主教的職位。
馬丁路德於1517年將指責教會的95條質問狀貼在城門口。教宗Leo10世於1520年將馬丁路德剝奪教籍。馬丁路德則在民眾面前燒毀剝奪教籍書狀,並且寫出宗教改革三大文書,指出教宗「反基督」。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否定當時社會體制中的一切特權,包括教會的特權。當時的教宗Pius6世與法國革命政府斷絕外交關係。法國則開始迫害聖職者。教宗Pius6世甚至考慮發起十字軍,征討法國。1796年,拿破崙率領法國軍隊,佔領教宗領,並且於1798年,廢除教宗Pius6世,宣佈建立羅馬共和國。教宗Pius6世有教養,外貌又帥氣,深受羅馬市民愛戴,因此,在拿破崙命令下,教宗Pius6世不得不乘坐馬車離開羅馬時,羅馬市民在雨中,跪在地上送行。教宗Pius6世被軟禁在法國南部,於1799年在失意中去世。
樞機主教們選出了新教宗Pius7世。他對拿破崙一直隱忍,等待時機。果然後來拿破崙失敗,Pius7世於1814年光榮回到羅馬。Pius7世還慈悲地向英國請求讓流放到孤島的拿破崙能夠回來,並且歡迎拿破崙的母親和兄弟到羅馬居住。
相當於梵諦岡憲法的「基本法」第一條明記︰「羅馬教宗擁有一切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可說梵諦岡是以教宗為頂尖的獨裁體制。
當外敵入侵時,為了讓教宗安全逃離,梵諦岡有一條秘密通路。這條秘密通路不是建在地下,而是建在梵諦岡通往外界的城牆上,因此可說是一條「空中逃命路」。
梵諦岡政府有九個部。其中「列聖部」很受信徒注意。「列聖部」的工作是決定誰可以當「聖人」。要成為「聖人」,必須先成為「福者」。為了冷靜審查,通常在去世5年以上後,才審查是否有成為「福者」的資格。但是本篤16世在前教宗John Paulus二世去世一個多月,就集合聖職者,說︰「無法等5年了,現在就開始審查。」據猜測,可能是本篤16世知道信徒之間有很多希望前教宗John Paulus二世早日成為「聖人」的聲音。
殉教者或能成為信徒模範的人才有資格成為「聖人」,因此審查非常嚴格,有時要花數十年,甚至超過100年來審查。要成為「福者」,除了殉教者之外,若能證明可以發起「奇蹟」,也可以。最後由教宗下判斷。從「福者」成為「聖人」,必須有另外的「奇蹟」。梵諦岡對「奇蹟」的定義是「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現象。」
(待續)
※今天雖然是國慶假日,但是我的讀書報告卻不打烊,免得「存貨過多」,不過我還是要說一聲:祝我們的國家「生日快樂!」
理州上 2011年10月10日
大家雖然知道新教宗已經選出了,但是還不知道新教宗是誰。下午6點40分,大教堂中央的陽台的窗戶打開了。一位樞機主教的代表說︰「我們已經選出新教宗,他是約瑟夫‧拉正格樞機主教,教宗名是本篤16世。」廣場立刻響起如雷掌聲與歡呼聲。就這樣,第265任羅馬教宗本篤16世誕生了。1927年出生,當時78歲。他是前教宗John Paulus二世最親近的樞機主教,據說在教義上超保守。他反對同性戀和激進的女性主義,主張羅馬天主教教會至上主義。
廣場的天主教徒反應如出一轍,他們說︰「無論誰當新教宗,都是神的意旨,我們都跟隨他。」
本篤16世的故鄉在德國南部,靠近奧地利的小村馬魯庫特爾。本篤16世擔任新教宗後的三個月,有3萬人造訪這個小村。大多是從義大利、波蘭、墨西哥等天主教國家來的觀光客。村裡的販賣店擺滿了各種與新教宗相關的商品。
當你於星期日早上在羅馬市中心時,你會看見從四面八方來的人群往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的目的地是梵諦岡的聖伯多祿廣場,因為每個星期日,按照慣例,教宗都會在正午時,在教宗宮殿的四樓,打開窗戶禱告,這稱為「正午的禱告」。
果然接近正午時,聖伯多祿廣場的群眾抬頭往教宗宮殿看。一到正午教宗宮殿的四樓的窗戶準時打開,穿著白色教宗服的教宗出現了。聖伯多祿廣場的天主教徒與觀光客響起如雷掌聲與歡呼聲。大家趕緊用數位照相機和有攝影功能的手機拍攝教宗。在「正午的禱告」時,教宗以稍帶德語口音的義大利語佈道,最後以法語和英語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說︰「歡迎到此!」群眾的興奮達到最高潮,高呼︰「教宗萬歲!」12點半左右,「正午的禱告」結束,觀光客蜂擁到廣場周遭的紀念品販賣店。只聽店員對上門的顧客大聲喊︰「這裡有念珠!」「這裡有教宗的照片!」……
梵諦岡的面積比東京迪斯奈樂園還小,只有44公頃。羅馬教宗除了星期日「正午的禱告」之外,會現身的時候是星期三上午10點起的一般謁見。教宗首先在聖伯多祿大教堂前的台階舉行彌撒,佈道之後,再乘坐教宗專用車,繞廣場一圈,向信徒揮手致意。然後進入梵諦岡內的保羅6世廳,謁見信徒團體的代表。
梵諦岡於1929年,由當時的教宗Pius11世與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政權簽訂拉特蘭條約,而成為國家。根據拉特蘭條約,不但教宗對梵諦岡有完全的支配權,義大利國內的學校還必須施行天主教教育,而且義大利政府還必須付聖職者薪資。不過這最後一項於1985年義大利政府與前教宗John Paulus二世簽訂新條約,廢除了。
1304年,教宗去世,「conclave」因為教會派與國王派對立,經過了10個月,還無法選出新教宗。雙方妥協之後,產生了不是樞機主教的法國人新教宗Clemens5世(在位1305—1314)。由於Clemens5世之所以能夠當選新教宗,法國國王Philippe4世(在位1285—1314)居功厥偉,教宗Clemens5世便對他言聽計從,甚至到法國後,就不回義大利了。義大利喪失了對教宗的影響力,義大利信徒因而期待教宗能夠回羅馬。好不容易教宗Gregorius11世(在位1370—1378)時,回羅馬。羅馬市民盛大歡迎,可是回羅馬的第二年,Gregorius11世就去世了。繼任教宗Urbanus6世(在位1378—1389)雖然推動改革教會,但是個性暴躁,連高位聖職者,他也照罵不誤。一些受不了的樞機主教就另外選出新教宗Clemens7世。天主教會居然出現了兩位教宗!真是前所未有。Urbanus派有英國、德國、北歐等,Clemens派有法國、蘇格蘭、薩丁尼亞(現在的南義大利)等。這種兩位教宗的現象一直持續到1417年。「教宗」都是義大利人,住在梵諦岡;「對立教宗」的國籍除了義大利之外,還有法國、希臘、西班牙等,居住的地方也換來換去。
到了15世紀,出現「文藝復興教宗」。第一位「文藝復興教宗」是Nicolaus5世(在位1447—1455)。他召集許多學者到羅馬,並且購買大量書籍,創立梵諦岡圖書館。
教宗Leo10世(在位1513—1521)是個非常奢侈浪費的教宗。他38歲被選為教宗時,高興地說︰「這下子,我可以好好享受這個神賜給我的教宗寶座了!」他在就任時的典禮花掉了教宗政府財產的七分之一。此外,他還在宴會、觀劇與打獵上一擲千金。教宗政府終於破產了。他為了償還向銀行借的錢,便大賣「贖罪符」,以及販賣樞機主教的職位。
馬丁路德於1517年將指責教會的95條質問狀貼在城門口。教宗Leo10世於1520年將馬丁路德剝奪教籍。馬丁路德則在民眾面前燒毀剝奪教籍書狀,並且寫出宗教改革三大文書,指出教宗「反基督」。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否定當時社會體制中的一切特權,包括教會的特權。當時的教宗Pius6世與法國革命政府斷絕外交關係。法國則開始迫害聖職者。教宗Pius6世甚至考慮發起十字軍,征討法國。1796年,拿破崙率領法國軍隊,佔領教宗領,並且於1798年,廢除教宗Pius6世,宣佈建立羅馬共和國。教宗Pius6世有教養,外貌又帥氣,深受羅馬市民愛戴,因此,在拿破崙命令下,教宗Pius6世不得不乘坐馬車離開羅馬時,羅馬市民在雨中,跪在地上送行。教宗Pius6世被軟禁在法國南部,於1799年在失意中去世。
樞機主教們選出了新教宗Pius7世。他對拿破崙一直隱忍,等待時機。果然後來拿破崙失敗,Pius7世於1814年光榮回到羅馬。Pius7世還慈悲地向英國請求讓流放到孤島的拿破崙能夠回來,並且歡迎拿破崙的母親和兄弟到羅馬居住。
相當於梵諦岡憲法的「基本法」第一條明記︰「羅馬教宗擁有一切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可說梵諦岡是以教宗為頂尖的獨裁體制。
當外敵入侵時,為了讓教宗安全逃離,梵諦岡有一條秘密通路。這條秘密通路不是建在地下,而是建在梵諦岡通往外界的城牆上,因此可說是一條「空中逃命路」。
梵諦岡政府有九個部。其中「列聖部」很受信徒注意。「列聖部」的工作是決定誰可以當「聖人」。要成為「聖人」,必須先成為「福者」。為了冷靜審查,通常在去世5年以上後,才審查是否有成為「福者」的資格。但是本篤16世在前教宗John Paulus二世去世一個多月,就集合聖職者,說︰「無法等5年了,現在就開始審查。」據猜測,可能是本篤16世知道信徒之間有很多希望前教宗John Paulus二世早日成為「聖人」的聲音。
殉教者或能成為信徒模範的人才有資格成為「聖人」,因此審查非常嚴格,有時要花數十年,甚至超過100年來審查。要成為「福者」,除了殉教者之外,若能證明可以發起「奇蹟」,也可以。最後由教宗下判斷。從「福者」成為「聖人」,必須有另外的「奇蹟」。梵諦岡對「奇蹟」的定義是「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現象。」
(待續)
※今天雖然是國慶假日,但是我的讀書報告卻不打烊,免得「存貨過多」,不過我還是要說一聲:祝我們的國家「生日快樂!」
理州上 2011年10月10日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梵諦岡(1)
梵諦岡(1)
2006年11月30日,第265任天主教教宗德國人本篤16世,這位站在全世界11億天主教信徒頂端的白髮男性,訪問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伊斯蘭教清真寺。第一位訪問伊斯蘭教清真寺的教宗是前任教宗John Paulus二世,本篤16世是第二位。本篤16世才剛剛於2005年4月被選為教宗,所以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訪問是他的第一次「試煉之旅」。
到土耳其訪問的兩個半月前,本篤16世在德國的一所大學演講時,引用了14世紀拜占庭帝國皇帝的話︰「穆罕默德所帶來的只有邪惡與冷酷!」
伊斯蘭各國聽到這事,一致批判本篤16世是「無知、傲慢的羅馬教宗,居然罵伊斯蘭教!」梵諦岡與本篤16世則趕緊解釋︰「這只是引用,不是我的意思。」天主教教會內部也很沮喪,認為︰「這是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的對話中,一大挫敗。」
土耳其國民的百分之99是伊斯蘭教徒,因此本篤16世來訪之前,土耳其人發起了大規模抗議活動。伊斯蘭教激進派領導人斷言本篤16世一行人是「現代的十字軍」。諷刺的是,土耳其國民的大半本來對天主教不關心,不知道「教宗」這個職位,不料這回本篤16世在德國大學的發言,反而讓他在土耳其成為「名人」。
下午5點,本篤16世進入布魯清真寺隔壁的阿亞索非亞博物館。這所博物館原本是東羅馬帝國時建的天主教大聖堂,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軍於15世紀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就改成伊斯蘭教禮拜所。
反對教宗來訪的伊斯蘭教徒,很在意教宗是否會在阿亞索非亞博物館內做出天主教的宗教動作。如果教宗在胸口畫十字,他們一定會認為教宗是來土耳其宣傳天主教,果然是「十字軍」!
在一舉手一投足都受到矚目的時候,教宗只是合起雙掌祈禱。在一旁觀看的各國記者都鬆了一口氣。
參觀完阿亞索非亞博物館後,教宗接著到布魯清真寺參觀。教宗脫下鞋子,進入布魯清真寺。伊斯坦堡的一位伊斯蘭法學權威當他的嚮導員。他們兩人對著麥加的方向,約花一分鐘,以伊斯蘭教的方式祈禱。之後,教宗說︰「這次的訪問或許有助於全人類的和平。」
土耳其民眾看著電視實況轉播,驚訝地說︰「身為天主教的教宗,卻像伊斯蘭教徒一樣祈禱!」第二天土耳其的主要報紙都給本篤16世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對伊斯蘭的發言受到指責,這回他在土耳其,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動謝罪。」從這刻起,土耳其人對本篤16世的看法完全改觀。第二天,本篤16世要離開伊斯坦堡時,在飛機場對來送行的伊斯坦堡市長說︰「我的心的一部分留在伊斯坦堡。」
梵諦岡是天主教的大本營,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諦岡和義大利的國界只是聖伯多祿大教堂和美術館等建築物周圍的石柱和城牆。
2005年4月2日,天主教教宗John Paulus二世去世,享年84歲。那個時候,聖伯多祿廣場周邊擠滿了來自全世界的10萬天主教信徒,他們有人手拿著蠟燭,有人手拿著念珠祈禱。下午10點左右,聖多利大司教透過麥克風說︰「各位,我們的教宗回到神身邊了!」
John Paulus二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經被納粹強迫勞動。1978年,他從一個無名的樞機主教突然變成教宗。他持續呼籲和平,促進冷戰的結束,然而他始終反對的伊拉克戰爭,美國仍然發動了。
John Paulus二世是因為幾年前罹患的帕金森氏綜合症惡化而去世。John Paulus二世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經發現罹患的帕金森氏綜合症。當時不僅在梵諦岡,連在義大利,「教宗即將去世」都是禁忌的話題。
教宗去世後,全義大利服喪三天,職業足球賽全部停止,劇場和音樂會等娛樂場所也停止營業。羅馬市內所有的建築物都懸掛義大利國旗與歐盟(EU)旗的半旗。全世界有4百萬至5百萬人來梵諦岡對去世的教宗致哀。梵諦岡對有邦交的174國元首發出葬儀邀請。4月8日的葬儀,有160國,4500位要人來參加。當時的台灣陳水扁總統也參加了。梵諦岡是歐洲唯一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可是台灣的現任總統訪問梵諦岡,這是第一次。與梵諦岡斷交中的中國則對此提出強烈抗議。
葬儀當天,風很強,棺木上擺的新約聖經被風吹得一頁一頁地翻動,義大利的電視主播感傷地說︰「教宗捨不得與信徒分離,正在最後一次朗讀聖經。」葬儀後,棺木通過聖伯多祿大教堂左側的「死門」,搬運到歷任1百多位教宗所長眠的地下墓地。
一切葬儀都結束後,接下來的重頭戲是「選新教宗」。被稱為「conclave」的選新教宗秘密會議在梵諦岡的米斯提納禮拜堂,於4月18日開始。「conclave」是拉丁文,意思是「被鑰匙鎖著」。13世紀,教宗Clemens4世(?—1268)去世後,新教宗的選舉在羅馬郊外舉行,可是花了兩年以上的時間都無法決定,憤怒的市民便將選舉會場的大門鎖住,只給大門內的人水和麵包。這就是「conclave」這個詞彙的由來。
出席新教宗選舉會議的人是在羅馬天主教教會中地位僅次於教宗的樞機主教。有投票權的樞機主教限於未滿80歲。4月18日的「conclave」,總共有52國的117位樞機主教有投票權。其中有兩位因故缺席。在「conclave」,採取無記名投票選舉新教宗。115人的投票者中,超過三分之二,也就是獲得77票以上,便成為新教宗。新教宗一定要產生,如果無法產生,就每天重複投票,直到產生新教宗為止。
新教宗的產生,沒有候選人,也沒有推薦,只是樞機主教們認為誰適合擔任新教宗,就把他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放進投票箱而已。投票的結果,在白天與傍晚,從米斯提納禮拜堂的煙囪冒出煙讓外界知道。如果還沒決定,就冒黑煙,如果已經決定,就冒白煙。據說往昔燒濕的麥桿會冒黑煙,燒乾的麥桿會冒白煙。現在為了正確起見,都用藥物。在正式開會議前,為了確定是否真會冒出黑白煙,都會事先排演。
成為教宗的唯一條件是「男性的天主教信徒」。因此不一定非得從樞機主教中選不可。但是事實上歷任教宗都是從有聲望的樞機主教產生。不過,由於樞機主教遍佈50多國,樞機主教之間,很多都不認識,因此有些樞機主教在梵諦岡擔任職位,常有機會到各國教會出差,面孔較為大家熟知,人脈較廣,這類樞機主教在選新教宗時,比較吃香。教宗去世後,到「conclave」召開為止,梵諦岡連日開樞機主教會議,樞機主教們也一起用餐,這些時候,樞機主教們便互相交換、討論新教宗候選人的資訊。
當樞機主教們在開「conclave」會議時,必須與外界完全隔絕。樞機主教們不能攜帶手機,不能收看電視、不能收聽收音機、不能閱讀報紙。樞機主教們所住宿的地方的電話不通,電腦也無法上網。
4月18日開始的投票,只有在第一天的傍晚進行一次。到了傍晚,為了看煙囪冒出的煙是黑煙或白煙,天主教徒和觀光客陸續來到聖伯多祿廣場。下午8點後,煙囪開始冒出煙。「是黑色?還是白色?」有人問。「似乎是灰色。不過又好像是白色。大概決定了吧!」聲音聽起來不太有自信。「咦!又從灰色變成黑色!」第二天早上,煙囪冒出的煙明顯是黑煙,大家看了都很失望。可是當天下午6點時,煙囪冒出了白煙。聖伯多祿大教堂也響起鐘聲,這是新教宗已經選出的明確信號。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2006年11月30日,第265任天主教教宗德國人本篤16世,這位站在全世界11億天主教信徒頂端的白髮男性,訪問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伊斯蘭教清真寺。第一位訪問伊斯蘭教清真寺的教宗是前任教宗John Paulus二世,本篤16世是第二位。本篤16世才剛剛於2005年4月被選為教宗,所以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訪問是他的第一次「試煉之旅」。
到土耳其訪問的兩個半月前,本篤16世在德國的一所大學演講時,引用了14世紀拜占庭帝國皇帝的話︰「穆罕默德所帶來的只有邪惡與冷酷!」
伊斯蘭各國聽到這事,一致批判本篤16世是「無知、傲慢的羅馬教宗,居然罵伊斯蘭教!」梵諦岡與本篤16世則趕緊解釋︰「這只是引用,不是我的意思。」天主教教會內部也很沮喪,認為︰「這是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的對話中,一大挫敗。」
土耳其國民的百分之99是伊斯蘭教徒,因此本篤16世來訪之前,土耳其人發起了大規模抗議活動。伊斯蘭教激進派領導人斷言本篤16世一行人是「現代的十字軍」。諷刺的是,土耳其國民的大半本來對天主教不關心,不知道「教宗」這個職位,不料這回本篤16世在德國大學的發言,反而讓他在土耳其成為「名人」。
下午5點,本篤16世進入布魯清真寺隔壁的阿亞索非亞博物館。這所博物館原本是東羅馬帝國時建的天主教大聖堂,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軍於15世紀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就改成伊斯蘭教禮拜所。
反對教宗來訪的伊斯蘭教徒,很在意教宗是否會在阿亞索非亞博物館內做出天主教的宗教動作。如果教宗在胸口畫十字,他們一定會認為教宗是來土耳其宣傳天主教,果然是「十字軍」!
在一舉手一投足都受到矚目的時候,教宗只是合起雙掌祈禱。在一旁觀看的各國記者都鬆了一口氣。
參觀完阿亞索非亞博物館後,教宗接著到布魯清真寺參觀。教宗脫下鞋子,進入布魯清真寺。伊斯坦堡的一位伊斯蘭法學權威當他的嚮導員。他們兩人對著麥加的方向,約花一分鐘,以伊斯蘭教的方式祈禱。之後,教宗說︰「這次的訪問或許有助於全人類的和平。」
土耳其民眾看著電視實況轉播,驚訝地說︰「身為天主教的教宗,卻像伊斯蘭教徒一樣祈禱!」第二天土耳其的主要報紙都給本篤16世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對伊斯蘭的發言受到指責,這回他在土耳其,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動謝罪。」從這刻起,土耳其人對本篤16世的看法完全改觀。第二天,本篤16世要離開伊斯坦堡時,在飛機場對來送行的伊斯坦堡市長說︰「我的心的一部分留在伊斯坦堡。」
梵諦岡是天主教的大本營,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諦岡和義大利的國界只是聖伯多祿大教堂和美術館等建築物周圍的石柱和城牆。
2005年4月2日,天主教教宗John Paulus二世去世,享年84歲。那個時候,聖伯多祿廣場周邊擠滿了來自全世界的10萬天主教信徒,他們有人手拿著蠟燭,有人手拿著念珠祈禱。下午10點左右,聖多利大司教透過麥克風說︰「各位,我們的教宗回到神身邊了!」
John Paulus二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經被納粹強迫勞動。1978年,他從一個無名的樞機主教突然變成教宗。他持續呼籲和平,促進冷戰的結束,然而他始終反對的伊拉克戰爭,美國仍然發動了。
John Paulus二世是因為幾年前罹患的帕金森氏綜合症惡化而去世。John Paulus二世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經發現罹患的帕金森氏綜合症。當時不僅在梵諦岡,連在義大利,「教宗即將去世」都是禁忌的話題。
教宗去世後,全義大利服喪三天,職業足球賽全部停止,劇場和音樂會等娛樂場所也停止營業。羅馬市內所有的建築物都懸掛義大利國旗與歐盟(EU)旗的半旗。全世界有4百萬至5百萬人來梵諦岡對去世的教宗致哀。梵諦岡對有邦交的174國元首發出葬儀邀請。4月8日的葬儀,有160國,4500位要人來參加。當時的台灣陳水扁總統也參加了。梵諦岡是歐洲唯一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可是台灣的現任總統訪問梵諦岡,這是第一次。與梵諦岡斷交中的中國則對此提出強烈抗議。
葬儀當天,風很強,棺木上擺的新約聖經被風吹得一頁一頁地翻動,義大利的電視主播感傷地說︰「教宗捨不得與信徒分離,正在最後一次朗讀聖經。」葬儀後,棺木通過聖伯多祿大教堂左側的「死門」,搬運到歷任1百多位教宗所長眠的地下墓地。
一切葬儀都結束後,接下來的重頭戲是「選新教宗」。被稱為「conclave」的選新教宗秘密會議在梵諦岡的米斯提納禮拜堂,於4月18日開始。「conclave」是拉丁文,意思是「被鑰匙鎖著」。13世紀,教宗Clemens4世(?—1268)去世後,新教宗的選舉在羅馬郊外舉行,可是花了兩年以上的時間都無法決定,憤怒的市民便將選舉會場的大門鎖住,只給大門內的人水和麵包。這就是「conclave」這個詞彙的由來。
出席新教宗選舉會議的人是在羅馬天主教教會中地位僅次於教宗的樞機主教。有投票權的樞機主教限於未滿80歲。4月18日的「conclave」,總共有52國的117位樞機主教有投票權。其中有兩位因故缺席。在「conclave」,採取無記名投票選舉新教宗。115人的投票者中,超過三分之二,也就是獲得77票以上,便成為新教宗。新教宗一定要產生,如果無法產生,就每天重複投票,直到產生新教宗為止。
新教宗的產生,沒有候選人,也沒有推薦,只是樞機主教們認為誰適合擔任新教宗,就把他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放進投票箱而已。投票的結果,在白天與傍晚,從米斯提納禮拜堂的煙囪冒出煙讓外界知道。如果還沒決定,就冒黑煙,如果已經決定,就冒白煙。據說往昔燒濕的麥桿會冒黑煙,燒乾的麥桿會冒白煙。現在為了正確起見,都用藥物。在正式開會議前,為了確定是否真會冒出黑白煙,都會事先排演。
成為教宗的唯一條件是「男性的天主教信徒」。因此不一定非得從樞機主教中選不可。但是事實上歷任教宗都是從有聲望的樞機主教產生。不過,由於樞機主教遍佈50多國,樞機主教之間,很多都不認識,因此有些樞機主教在梵諦岡擔任職位,常有機會到各國教會出差,面孔較為大家熟知,人脈較廣,這類樞機主教在選新教宗時,比較吃香。教宗去世後,到「conclave」召開為止,梵諦岡連日開樞機主教會議,樞機主教們也一起用餐,這些時候,樞機主教們便互相交換、討論新教宗候選人的資訊。
當樞機主教們在開「conclave」會議時,必須與外界完全隔絕。樞機主教們不能攜帶手機,不能收看電視、不能收聽收音機、不能閱讀報紙。樞機主教們所住宿的地方的電話不通,電腦也無法上網。
4月18日開始的投票,只有在第一天的傍晚進行一次。到了傍晚,為了看煙囪冒出的煙是黑煙或白煙,天主教徒和觀光客陸續來到聖伯多祿廣場。下午8點後,煙囪開始冒出煙。「是黑色?還是白色?」有人問。「似乎是灰色。不過又好像是白色。大概決定了吧!」聲音聽起來不太有自信。「咦!又從灰色變成黑色!」第二天早上,煙囪冒出的煙明顯是黑煙,大家看了都很失望。可是當天下午6點時,煙囪冒出了白煙。聖伯多祿大教堂也響起鐘聲,這是新教宗已經選出的明確信號。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以色列(7)
以色列(7)
而且,以色列兵實際用警棍毆打巴勒斯坦人手腕的影像也被拍下,傳遍全世界。以色列這種野蠻的處理方法成為國際批判的標的。
1990年8月,伊拉克突然侵略科威特。1991年,灣岸戰爭爆發。之後,美蘇冷戰結束,中東也開始瀰漫和平的氣氛。1991年10月,中東和平會議在馬德里召開。以色列代表夏米爾首相第一次與埃及以外的阿拉伯各國代表同席。馬德里和平會議之後,以色列雖然試圖與阿拉伯各國之間達成和平協議,但是終歸失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美國和以色列的反對,PLO無法參加馬德里和平會議。因此出現和平交涉代表權問題。也就是說,有人認為沒有PLO參與,約旦河西岸與加薩的巴勒斯坦代表團怎麼有資格決定全部巴勒斯坦人的命運?
在蘇聯崩潰後,以色列喪失在中東對抗共產主義的橋頭堡地位。以色列政府因此認為不如承認PLO,在唯一超大國美國的仲介下,與PLO進行和平交涉。
1993年9月13日,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的仲介下,以色列與PLO在華盛頓簽署「關於巴勒斯坦暫定自治的原則宣言」(即所謂『奧斯陸合意』)。以色列與PLO互相承認對方是交涉對象。根據「奧斯陸合意」,巴勒斯坦實行5年的暫時自治。
「領土與和平交換」的原則也適用於以色列與PLO之間,換言之,由於PLO承認以色列,以色列應該放棄佔領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可是,以色列卻故意延遲以色列佔領軍的撤退交涉,以色列還宣佈如果巴勒斯坦人繼續實行恐怖攻擊,而PLO不阻止的話,以色列就對PLO完全不妥協。
1994年2月25日,在約旦河西岸黑布隆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發生事件。一位美國籍猶太人對著正在黑布隆清真寺作禮拜的巴勒斯坦人穆斯林,用槍亂射,造成29人死亡、150人受傷的慘劇。為了報復這個事件,巴勒斯坦人對猶太人發動多起自殺攻擊。
雖然發生黑布隆事件,但是1994年5月4日,以色列與PLO仍舊簽署加薩、傑里科先行自治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加薩和傑里科首先實行自治。5月11日,第一批巴勒斯坦警察進入巴勒斯坦。7月1日,PLO議長阿拉法特,在闊別半世紀後,回到巴勒斯坦。
1995年9月28日,雙方又簽署巴勒斯坦自治擴大協定(又稱『奧斯陸第二合意』)。根據這個協定,約旦河西岸六個主要都市與450個村鎮擴大為自治區。
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開始正式自治,選舉相當於總統的自治政府代表,結果阿拉法特當選。
不過,通往和平之路卻崎嶇不平。1995年11月4日,簽署「奧斯陸合意」的以色列首相拉賓被一位反對和平的狂熱猶太青年阿米魯暗殺。阿米魯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超正統派猶太教徒,母親是一位狂熱的「卡哈黨」支持者。
阿米魯認為推動中東和平的拉賓首相是把神所賜給猶太教徒的土地送給非猶太教徒的罪人。根據猶太宗教法,這種罪應該處死刑。因此,阿米魯替天行道。阿米魯想要藉暗殺拉賓,改變和平的趨勢。他的目的似乎達成。1996年3月,巴勒斯坦人對猶太人的自殺攻擊事件頻頻發生。1996年5月,以色列首次舉行首相直接民選,結果以訴求以色列國民安全為首要目標的利庫德黨候選人尼特寧亞夫當選首相。
不過,在1999年5月的首相直接民選,勞動黨黨主席巴拉庫擊敗利庫德黨的現任首相尼特寧亞夫。
2000年9月30日,破壞中東和平的事件發生了。以色列的鷹派利庫德黨的黨主席夏隆與其他六名利庫德黨國會議員於2000年9月28日上午7點半,在警備員保護下,從哭牆附近的馬格利巴門進入伊斯蘭教的聖域「神殿之丘」。那個時候,約150名穆斯林在附近的清真寺作禮拜。夏隆一行人遇到作完禮拜的穆斯林,穆斯林認為夏隆一行人是故意來鬧,便破口大罵。之後,抗議夏隆一行人的巴勒斯坦人與警備員發生肢體衝突,數百名巴勒斯坦的年輕人跑到耶路撒冷的一座清真寺,朝清真寺外的警察丟石頭,警察則開槍反擊。
巴勒斯坦人的抗議行動立刻蔓延到整個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持續朝以色列的警察丟石頭。不久,巴勒斯坦人的抗議行動就蔓延到整個巴勒斯坦自治區。2001年,夏隆當選首相,2003年繼續當選。
2004年11月,阿拉法特因病去世。阿巴斯被選為巴勒斯坦自治區代表。2005年12月,以色列首相夏隆腦中風去世。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雙方的重要領導人相繼去世。
2006年3月,奧魯梅爾特當選為以色列首相。7月時,由於黎巴嫩的什葉派武裝組織綁架以色列士兵,奧魯梅爾特首相下令以色列空軍轟炸黎巴嫩。
以色列國內一直存在著三種嚴重的分裂。第一種嚴重的分裂是究竟要讓以色列維持世俗的猶太民族國家,還是要變成猶太教國家?這關係著政教分離的原則。第二種嚴重的分裂是由於猶太人的出身地區所帶來文化差異與衝突。具體地說,出身於歐洲,或出身於中東,或出身於俄國,或出身於非洲埃塞俄比亞的猶太人移民,無論生活習慣或意識形態都各式各樣,難免會有衝突。第三種嚴重的分裂,也是最嚴重的分裂,就是同樣擁有以色列國籍,猶太國民與阿拉伯國民之間的民族對立。以前有猶太復國主義統合以色列,但是隨著不信奉猶太復國主義的中東系移民增多,這個統合以色列的工具也失靈了。現在,以色列該選擇世俗的猶太民族國家,還是選擇宗教性猶太教國家,還是選擇排除民族性與宗教性的民主國家,以色列面臨極重要的決定。依理州看,最後一種選擇最理想。當民族與宗教結合時,容易產生尖銳的排外主義。結果一定是擴大猶太人在佔領區的入殖地,加深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仇恨心結,讓中東永無和平!尤其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都相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個仇恨心結更是難解。除非兩邊都改信基督耶穌的「愛你的敵人!」但這是癡人說夢話。事實上,以色列已經出現右傾化現象。2009年2月的國會選舉,「我家以色列」躍升為第三大黨就是明顯徵兆。
以色列相信英國戰略思想家Liddell–Hart(1895—1970)的名言︰「追求和平的人必須準備隨時打仗!」因此,以色列在進行和平交涉時,總是先具有強力的軍事力,才上談判桌。以色列在「和平」的時代,左右兩黨想法各異,但是在國防思想上,兩黨卻有極多共同點。
中東各國積極開發核子武器,像伊朗就是好例。1981年,伊拉克即將完成原子爐設施時,以色列空軍前往轟炸破壞。海珊政權崩潰後,威脅以色列最大的假想敵便由伊拉克換成伊朗。如果有好的時機,以色列空軍應該也會轟炸破壞伊朗的原子爐設施。
1957年,在法國的援助下,以色列在南部沙漠建設原子爐設施。可是以色列沒有簽署防止核擴散條約(NPT),因此雖然有加入國際核能委員會(IAEA),卻沒有接受檢查。以色列究竟是否擁有核子武器,不得而知,不過國際上都推測應該已經擁有核子武器。以色列將是否擁有核子武器,故作神秘,也是一種對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嚇阻。
國際上時常揶揄以色列是美國的第51州,因為美國與以色列一直維持親密友好的關係。例如,以色列建國後,美國馬上就承認。美國總統杜魯門不顧國務卿與國防部長的反對,支持聯合國的巴勒斯坦分割案。這都是兩國關係親密友好的象徵。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大勝,以色列的戰略重要性獲得確認,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便「升級」為「特別關係」。以色列與埃及簽訂和平協約後,雷根政權更增加對以色列軍事與經濟的援助。現在美國對外援助的最大國是以色列。2007年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總額是25億美元。其中軍事援助額是23億4千萬美元。
布希總統時期,美國的宗教右派(基督教基本教義派)是支持以色列的最大勢力。他們認為以色列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是舊約聖經預言的實現,予以正當化。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以色列現在逐漸朝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的方向邁進。而越往這個方向邁進,以色列的社會便越變得多文化主義。因此,有些猶太人就認為應該強調以色列的純粹猶太性。這是以色列所面臨左右為難的問題。然而這應該不只是以色列的問題,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這應該是許多國家共同的問題吧!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而且,以色列兵實際用警棍毆打巴勒斯坦人手腕的影像也被拍下,傳遍全世界。以色列這種野蠻的處理方法成為國際批判的標的。
1990年8月,伊拉克突然侵略科威特。1991年,灣岸戰爭爆發。之後,美蘇冷戰結束,中東也開始瀰漫和平的氣氛。1991年10月,中東和平會議在馬德里召開。以色列代表夏米爾首相第一次與埃及以外的阿拉伯各國代表同席。馬德里和平會議之後,以色列雖然試圖與阿拉伯各國之間達成和平協議,但是終歸失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美國和以色列的反對,PLO無法參加馬德里和平會議。因此出現和平交涉代表權問題。也就是說,有人認為沒有PLO參與,約旦河西岸與加薩的巴勒斯坦代表團怎麼有資格決定全部巴勒斯坦人的命運?
在蘇聯崩潰後,以色列喪失在中東對抗共產主義的橋頭堡地位。以色列政府因此認為不如承認PLO,在唯一超大國美國的仲介下,與PLO進行和平交涉。
1993年9月13日,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的仲介下,以色列與PLO在華盛頓簽署「關於巴勒斯坦暫定自治的原則宣言」(即所謂『奧斯陸合意』)。以色列與PLO互相承認對方是交涉對象。根據「奧斯陸合意」,巴勒斯坦實行5年的暫時自治。
「領土與和平交換」的原則也適用於以色列與PLO之間,換言之,由於PLO承認以色列,以色列應該放棄佔領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可是,以色列卻故意延遲以色列佔領軍的撤退交涉,以色列還宣佈如果巴勒斯坦人繼續實行恐怖攻擊,而PLO不阻止的話,以色列就對PLO完全不妥協。
1994年2月25日,在約旦河西岸黑布隆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發生事件。一位美國籍猶太人對著正在黑布隆清真寺作禮拜的巴勒斯坦人穆斯林,用槍亂射,造成29人死亡、150人受傷的慘劇。為了報復這個事件,巴勒斯坦人對猶太人發動多起自殺攻擊。
雖然發生黑布隆事件,但是1994年5月4日,以色列與PLO仍舊簽署加薩、傑里科先行自治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加薩和傑里科首先實行自治。5月11日,第一批巴勒斯坦警察進入巴勒斯坦。7月1日,PLO議長阿拉法特,在闊別半世紀後,回到巴勒斯坦。
1995年9月28日,雙方又簽署巴勒斯坦自治擴大協定(又稱『奧斯陸第二合意』)。根據這個協定,約旦河西岸六個主要都市與450個村鎮擴大為自治區。
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開始正式自治,選舉相當於總統的自治政府代表,結果阿拉法特當選。
不過,通往和平之路卻崎嶇不平。1995年11月4日,簽署「奧斯陸合意」的以色列首相拉賓被一位反對和平的狂熱猶太青年阿米魯暗殺。阿米魯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超正統派猶太教徒,母親是一位狂熱的「卡哈黨」支持者。
阿米魯認為推動中東和平的拉賓首相是把神所賜給猶太教徒的土地送給非猶太教徒的罪人。根據猶太宗教法,這種罪應該處死刑。因此,阿米魯替天行道。阿米魯想要藉暗殺拉賓,改變和平的趨勢。他的目的似乎達成。1996年3月,巴勒斯坦人對猶太人的自殺攻擊事件頻頻發生。1996年5月,以色列首次舉行首相直接民選,結果以訴求以色列國民安全為首要目標的利庫德黨候選人尼特寧亞夫當選首相。
不過,在1999年5月的首相直接民選,勞動黨黨主席巴拉庫擊敗利庫德黨的現任首相尼特寧亞夫。
2000年9月30日,破壞中東和平的事件發生了。以色列的鷹派利庫德黨的黨主席夏隆與其他六名利庫德黨國會議員於2000年9月28日上午7點半,在警備員保護下,從哭牆附近的馬格利巴門進入伊斯蘭教的聖域「神殿之丘」。那個時候,約150名穆斯林在附近的清真寺作禮拜。夏隆一行人遇到作完禮拜的穆斯林,穆斯林認為夏隆一行人是故意來鬧,便破口大罵。之後,抗議夏隆一行人的巴勒斯坦人與警備員發生肢體衝突,數百名巴勒斯坦的年輕人跑到耶路撒冷的一座清真寺,朝清真寺外的警察丟石頭,警察則開槍反擊。
巴勒斯坦人的抗議行動立刻蔓延到整個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持續朝以色列的警察丟石頭。不久,巴勒斯坦人的抗議行動就蔓延到整個巴勒斯坦自治區。2001年,夏隆當選首相,2003年繼續當選。
2004年11月,阿拉法特因病去世。阿巴斯被選為巴勒斯坦自治區代表。2005年12月,以色列首相夏隆腦中風去世。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雙方的重要領導人相繼去世。
2006年3月,奧魯梅爾特當選為以色列首相。7月時,由於黎巴嫩的什葉派武裝組織綁架以色列士兵,奧魯梅爾特首相下令以色列空軍轟炸黎巴嫩。
以色列國內一直存在著三種嚴重的分裂。第一種嚴重的分裂是究竟要讓以色列維持世俗的猶太民族國家,還是要變成猶太教國家?這關係著政教分離的原則。第二種嚴重的分裂是由於猶太人的出身地區所帶來文化差異與衝突。具體地說,出身於歐洲,或出身於中東,或出身於俄國,或出身於非洲埃塞俄比亞的猶太人移民,無論生活習慣或意識形態都各式各樣,難免會有衝突。第三種嚴重的分裂,也是最嚴重的分裂,就是同樣擁有以色列國籍,猶太國民與阿拉伯國民之間的民族對立。以前有猶太復國主義統合以色列,但是隨著不信奉猶太復國主義的中東系移民增多,這個統合以色列的工具也失靈了。現在,以色列該選擇世俗的猶太民族國家,還是選擇宗教性猶太教國家,還是選擇排除民族性與宗教性的民主國家,以色列面臨極重要的決定。依理州看,最後一種選擇最理想。當民族與宗教結合時,容易產生尖銳的排外主義。結果一定是擴大猶太人在佔領區的入殖地,加深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仇恨心結,讓中東永無和平!尤其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都相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個仇恨心結更是難解。除非兩邊都改信基督耶穌的「愛你的敵人!」但這是癡人說夢話。事實上,以色列已經出現右傾化現象。2009年2月的國會選舉,「我家以色列」躍升為第三大黨就是明顯徵兆。
以色列相信英國戰略思想家Liddell–Hart(1895—1970)的名言︰「追求和平的人必須準備隨時打仗!」因此,以色列在進行和平交涉時,總是先具有強力的軍事力,才上談判桌。以色列在「和平」的時代,左右兩黨想法各異,但是在國防思想上,兩黨卻有極多共同點。
中東各國積極開發核子武器,像伊朗就是好例。1981年,伊拉克即將完成原子爐設施時,以色列空軍前往轟炸破壞。海珊政權崩潰後,威脅以色列最大的假想敵便由伊拉克換成伊朗。如果有好的時機,以色列空軍應該也會轟炸破壞伊朗的原子爐設施。
1957年,在法國的援助下,以色列在南部沙漠建設原子爐設施。可是以色列沒有簽署防止核擴散條約(NPT),因此雖然有加入國際核能委員會(IAEA),卻沒有接受檢查。以色列究竟是否擁有核子武器,不得而知,不過國際上都推測應該已經擁有核子武器。以色列將是否擁有核子武器,故作神秘,也是一種對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嚇阻。
國際上時常揶揄以色列是美國的第51州,因為美國與以色列一直維持親密友好的關係。例如,以色列建國後,美國馬上就承認。美國總統杜魯門不顧國務卿與國防部長的反對,支持聯合國的巴勒斯坦分割案。這都是兩國關係親密友好的象徵。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大勝,以色列的戰略重要性獲得確認,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便「升級」為「特別關係」。以色列與埃及簽訂和平協約後,雷根政權更增加對以色列軍事與經濟的援助。現在美國對外援助的最大國是以色列。2007年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總額是25億美元。其中軍事援助額是23億4千萬美元。
布希總統時期,美國的宗教右派(基督教基本教義派)是支持以色列的最大勢力。他們認為以色列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是舊約聖經預言的實現,予以正當化。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以色列現在逐漸朝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的方向邁進。而越往這個方向邁進,以色列的社會便越變得多文化主義。因此,有些猶太人就認為應該強調以色列的純粹猶太性。這是以色列所面臨左右為難的問題。然而這應該不只是以色列的問題,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這應該是許多國家共同的問題吧!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以色列(5)
以色列(5)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結果,以色列佔領約旦領土的東耶路撒冷與約旦河西岸。這不僅獲得猶太教的聖地——哭牆,也充分顯示了以色列是中東的軍事強國,換言之,以色列證明了它足夠成為美國在中東的軍事橋頭堡。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大屠殺神話」開始在美國蔓延,美國各地蓋起了「大屠殺博物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前後,美國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急速增加。到了1980年代雷根總統的時候,美國和以色列形成特別緊密的關係。
在整個1960年代,「大屠殺」是整合以色列國民不可或缺的象徵。這是說,猶太復國主義已經無法整合以色列國民了。因為建國之後,來自中東伊斯蘭世界的猶太人移民大量湧進以色列,而這些新移民與猶太復國主義本來就沒什麼淵源。換言之,「大屠殺」取代了猶太復國主義,成為整合以色列國民,尤其是新移民,的工具。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軍空襲埃及。並且對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奇襲。第三次中東戰爭就此展開。這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封鎖堤蘭海峽之故。以色列空軍首先摧毀阿拉伯各國飛機,掌握制空權。接著以色列軍從埃及手中,佔領加薩與西奈半島,又從約旦手中,佔領耶路撒冷舊市街與約旦河西岸。然後又從敘利亞手中,佔領戈蘭高原。以色列軍取得壓倒性勝利。至此,以色列軍只花了六天時間,因此以色列人稱這個戰爭為「六日戰爭」。不過聯合國立即開會通過要求以色列軍從佔領區撤退,並且要求相關國家要尊重其他國家的國家主權、領土保全與政治獨立。換言之,便是一方面要求以色列撤軍,一方面要求阿拉伯各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這個原則被稱為「領土與和平的交換」。
這場戰爭之前,以色列首相Eshkol(1895—1969)任命獨眼龍戴陽(Dayan)為國防部長。由於以色列在這場戰爭大獲全勝,戴陽也成為全國的英雄。以色列的領土和戰爭前相比,擴大了4倍。尤其以色列獲得以色列人的聖地「哭牆」,對以色列人而言,更是意義重大。「哭牆」自1948年以來,就是在約旦的支配下,因此猶太教徒一直無法前往禮拜。以色列獲得「哭牆」之後,以色列人就可以自由去禮拜了。有一些以色列人還認為獲得「哭牆」是猶太民族邁向救贖的第一步。不只是信仰虔誠的猶太教徒,連平常對宗教不太關心的猶太人,也認為這是神所賦予的「奇蹟」。他們感覺彌賽亞即將到來。
不過,以色列也同時把住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的約100萬巴勒斯坦人「吞」進來。由於這樣可能危及猶太國家之中,猶太人佔多數的優勢地位,因此猶太復國主義者更處心積慮地想把阿拉伯人趕出猶太國家。
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修正主義猶太復國主義者夢寐以求的「大以色列主義」看起來似乎越來越可能美夢成真。也就是說,將委任統治領巴勒斯坦上的阿拉伯人完全排除,建設猶太國家的美夢。
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和約旦河西岸等地之後,開始興建道路、住宅等設施,好讓猶太人可以入殖。另一方面,巴勒斯坦人勞工也進入以色列的勞動市場工作。他們大多從事勞累的、骯髒的、危險的工作。從前位處以色列最底層的「東方移民」,因而「上升一級」。
以色列首相Eshkol於1969年去世,美伊雅(1898—1978)勞工黨主席成為後繼者,她是以色列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美伊雅首相比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還要強悍。
1972年9月,發生「慕尼黑奧運選手村事件」。以色列選手團被巴勒斯坦人政治組織「黑色九月」監禁,西德有關當局雖然試圖解救人質,但是行動失敗,結果產生多位死傷者。
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教最神聖的祭日——贖罪日。當然是國定假日。這天下午兩點,埃及與敘利亞同時對以色列發動突襲。這場第四次中東戰爭,一開始,阿拉伯人佔盡優勢。以色列在埃及的突襲下,三天就失去西奈半島。在敘利亞的猛烈攻勢下,也失去戈蘭高原的一部分。但是,以色列不久就展開反擊,反敗為勝。以色列最後獲得軍事勝利。
10月15日,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等阿拉伯產油國(OAPEC)為了援助正在戰爭中的埃及、約旦與敘利亞,便宣佈對一直援助以色列的美國與荷蘭停止販賣石油。並且於16日宣佈如果以色列不撤軍到第一次中東戰爭的休戰線,每個月將減少生產百分之5的石油。並且對歐洲和日本也恫嚇,如果援助以色列,將停止輸出石油。國際原油價格立刻飆漲四倍,造成「石油危機」。
由於這場戰爭,以色列一開始處於劣勢,造成以色列人很大的挫折感。以色列首相梅伊魯不得不於1974年4月下台。繼任首相是「六日戰爭」時的參謀總長拉賓(1922—1995)。
1970年代初期,耶路撒冷貧民區的摩洛哥移民第二代的年輕人開始「作亂」起來。這些年輕人因為貧窮之故,無法上學,而淪為不良少年,又因為有不良少年的前科,也無法當軍人。
到第三次中東戰爭為止,這個貧民區位於以色列與約旦的軍事境界線,因此這裡的住民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生活。但是以色列佔領約旦領東耶路撒冷之後,合併東西耶路撒冷,以色列政府便重新開發這個貧民區。
摩洛哥猶太人大規模移民到以色列,是在1956年摩洛哥從法國統治下獨立開始。由於以色列政府來不及為移民興建住宅,摩洛哥猶太人抵達以色列之後,就住在惡劣的環境,形成貧民區。
1959年7月,一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因喝醉,大鬧酒店,警察接報趕到,對方仍不肯就範,警察只好開槍示警後,才將對方逮捕。這個微不足道的事情傳開之後,後來竟變成警察開槍射死一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的謠言。摩洛哥猶太人移民認為這是「種族歧視」,便開始暴動,因為摩洛哥猶太人移民平常就認為以色列政府對波蘭系移民較優遇,而蓄積不滿情緒。例如,摩洛哥猶太人移民抵達以色列後,左等右等,遲遲等不到以色列政府配給住宅。可是波蘭系移民一抵達以色列後,馬上就分配到住宅。事實上,包括Ben–Gurion首相在內的許多以色列政府高官,都是出身歐洲。一般以色列人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的印象是野蠻、無知、脾氣壞與懶惰。摩洛哥猶太人移民由於貧窮之故,他們的子女大多淪為街頭混混、販賣毒品或妓女,可說是以色列社會的弱勢族群。
巴勒斯坦勞工在以色列勞動市場持續增加。1970年,約有2萬6百人,到了1984年,增加到約9萬4900人。
1981年,以色列合併戈蘭高原,視為自己的領土。第三次中東戰爭從約旦手中奪來的東耶路撒冷也合併成為大耶路撒冷市。以色列並且明訂耶路撒冷市為以色列的永久首都。以色列將東耶路撒冷用圍牆分成猶太人居住區與阿拉伯人居住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結果,以色列佔領約旦領土的東耶路撒冷與約旦河西岸。這不僅獲得猶太教的聖地——哭牆,也充分顯示了以色列是中東的軍事強國,換言之,以色列證明了它足夠成為美國在中東的軍事橋頭堡。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大屠殺神話」開始在美國蔓延,美國各地蓋起了「大屠殺博物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前後,美國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急速增加。到了1980年代雷根總統的時候,美國和以色列形成特別緊密的關係。
在整個1960年代,「大屠殺」是整合以色列國民不可或缺的象徵。這是說,猶太復國主義已經無法整合以色列國民了。因為建國之後,來自中東伊斯蘭世界的猶太人移民大量湧進以色列,而這些新移民與猶太復國主義本來就沒什麼淵源。換言之,「大屠殺」取代了猶太復國主義,成為整合以色列國民,尤其是新移民,的工具。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軍空襲埃及。並且對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奇襲。第三次中東戰爭就此展開。這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封鎖堤蘭海峽之故。以色列空軍首先摧毀阿拉伯各國飛機,掌握制空權。接著以色列軍從埃及手中,佔領加薩與西奈半島,又從約旦手中,佔領耶路撒冷舊市街與約旦河西岸。然後又從敘利亞手中,佔領戈蘭高原。以色列軍取得壓倒性勝利。至此,以色列軍只花了六天時間,因此以色列人稱這個戰爭為「六日戰爭」。不過聯合國立即開會通過要求以色列軍從佔領區撤退,並且要求相關國家要尊重其他國家的國家主權、領土保全與政治獨立。換言之,便是一方面要求以色列撤軍,一方面要求阿拉伯各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這個原則被稱為「領土與和平的交換」。
這場戰爭之前,以色列首相Eshkol(1895—1969)任命獨眼龍戴陽(Dayan)為國防部長。由於以色列在這場戰爭大獲全勝,戴陽也成為全國的英雄。以色列的領土和戰爭前相比,擴大了4倍。尤其以色列獲得以色列人的聖地「哭牆」,對以色列人而言,更是意義重大。「哭牆」自1948年以來,就是在約旦的支配下,因此猶太教徒一直無法前往禮拜。以色列獲得「哭牆」之後,以色列人就可以自由去禮拜了。有一些以色列人還認為獲得「哭牆」是猶太民族邁向救贖的第一步。不只是信仰虔誠的猶太教徒,連平常對宗教不太關心的猶太人,也認為這是神所賦予的「奇蹟」。他們感覺彌賽亞即將到來。
不過,以色列也同時把住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的約100萬巴勒斯坦人「吞」進來。由於這樣可能危及猶太國家之中,猶太人佔多數的優勢地位,因此猶太復國主義者更處心積慮地想把阿拉伯人趕出猶太國家。
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修正主義猶太復國主義者夢寐以求的「大以色列主義」看起來似乎越來越可能美夢成真。也就是說,將委任統治領巴勒斯坦上的阿拉伯人完全排除,建設猶太國家的美夢。
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和約旦河西岸等地之後,開始興建道路、住宅等設施,好讓猶太人可以入殖。另一方面,巴勒斯坦人勞工也進入以色列的勞動市場工作。他們大多從事勞累的、骯髒的、危險的工作。從前位處以色列最底層的「東方移民」,因而「上升一級」。
以色列首相Eshkol於1969年去世,美伊雅(1898—1978)勞工黨主席成為後繼者,她是以色列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美伊雅首相比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還要強悍。
1972年9月,發生「慕尼黑奧運選手村事件」。以色列選手團被巴勒斯坦人政治組織「黑色九月」監禁,西德有關當局雖然試圖解救人質,但是行動失敗,結果產生多位死傷者。
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教最神聖的祭日——贖罪日。當然是國定假日。這天下午兩點,埃及與敘利亞同時對以色列發動突襲。這場第四次中東戰爭,一開始,阿拉伯人佔盡優勢。以色列在埃及的突襲下,三天就失去西奈半島。在敘利亞的猛烈攻勢下,也失去戈蘭高原的一部分。但是,以色列不久就展開反擊,反敗為勝。以色列最後獲得軍事勝利。
10月15日,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等阿拉伯產油國(OAPEC)為了援助正在戰爭中的埃及、約旦與敘利亞,便宣佈對一直援助以色列的美國與荷蘭停止販賣石油。並且於16日宣佈如果以色列不撤軍到第一次中東戰爭的休戰線,每個月將減少生產百分之5的石油。並且對歐洲和日本也恫嚇,如果援助以色列,將停止輸出石油。國際原油價格立刻飆漲四倍,造成「石油危機」。
由於這場戰爭,以色列一開始處於劣勢,造成以色列人很大的挫折感。以色列首相梅伊魯不得不於1974年4月下台。繼任首相是「六日戰爭」時的參謀總長拉賓(1922—1995)。
1970年代初期,耶路撒冷貧民區的摩洛哥移民第二代的年輕人開始「作亂」起來。這些年輕人因為貧窮之故,無法上學,而淪為不良少年,又因為有不良少年的前科,也無法當軍人。
到第三次中東戰爭為止,這個貧民區位於以色列與約旦的軍事境界線,因此這裡的住民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生活。但是以色列佔領約旦領東耶路撒冷之後,合併東西耶路撒冷,以色列政府便重新開發這個貧民區。
摩洛哥猶太人大規模移民到以色列,是在1956年摩洛哥從法國統治下獨立開始。由於以色列政府來不及為移民興建住宅,摩洛哥猶太人抵達以色列之後,就住在惡劣的環境,形成貧民區。
1959年7月,一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因喝醉,大鬧酒店,警察接報趕到,對方仍不肯就範,警察只好開槍示警後,才將對方逮捕。這個微不足道的事情傳開之後,後來竟變成警察開槍射死一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的謠言。摩洛哥猶太人移民認為這是「種族歧視」,便開始暴動,因為摩洛哥猶太人移民平常就認為以色列政府對波蘭系移民較優遇,而蓄積不滿情緒。例如,摩洛哥猶太人移民抵達以色列後,左等右等,遲遲等不到以色列政府配給住宅。可是波蘭系移民一抵達以色列後,馬上就分配到住宅。事實上,包括Ben–Gurion首相在內的許多以色列政府高官,都是出身歐洲。一般以色列人對摩洛哥猶太人移民的印象是野蠻、無知、脾氣壞與懶惰。摩洛哥猶太人移民由於貧窮之故,他們的子女大多淪為街頭混混、販賣毒品或妓女,可說是以色列社會的弱勢族群。
巴勒斯坦勞工在以色列勞動市場持續增加。1970年,約有2萬6百人,到了1984年,增加到約9萬4900人。
1981年,以色列合併戈蘭高原,視為自己的領土。第三次中東戰爭從約旦手中奪來的東耶路撒冷也合併成為大耶路撒冷市。以色列並且明訂耶路撒冷市為以色列的永久首都。以色列將東耶路撒冷用圍牆分成猶太人居住區與阿拉伯人居住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10月好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