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媒體與恐怖主義(2)

媒體與恐怖主義(2
19856142位恐怖份子劫持從雅典飛往羅馬的客機。他們要求釋放在以色列監獄的776位什葉派伊斯蘭恐怖份子。後來恐怖份子陸續釋放女性與孩童,剩下39位美國人人質,最後花了17天,才釋放這39位美國人人質。美國的媒體集中到貝魯特,整天播放這個新聞。美國的3大電視台ABCNBCCBS在這17天,平均每天播放28.8件這個新聞,總共約500件這個新聞。這些電視台在傍晚的新聞時段,這個新聞佔了3分之2,加上超過80次的新聞特集與新聞速報,平常的電視節目都暫停。3大電視台總共派出85位工作人員到貝魯特。
美國的媒體詳細地介紹這39位美國人人質,還詳細地介紹恐怖份子所屬的集團,以及中東情勢。結果,根據CBS的輿論調查,在問題「在這個事件中,誰該被譴責?」回答「美國的中東政策應該被大大地譴責」佔11%,「美國的中東政策應該被某種程度地譴責」佔40%,「美國的中東政策不太需要被譴責」佔31%。顯然,過半數的美國人相當認同恐怖份子的立場。
在綁架事件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當綁架時間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人質對綁匪居然產生同情心。這是1973年,斯德哥爾摩的銀行職員人質對綁匪產生同情心,而被學者取的名詞。在媒體發達的現代,不只是人質,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有可能得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恐怖事件中,觀眾批評的對象有時不是恐怖份子,而是政府。媒體的報導提高了39位美國人人質的價值,對事件的解決帶來負面的影響。結果,雷根總統因為無法無視輿論,便要以色列政府釋放在監獄的776位什葉派伊斯蘭恐怖份子。
然而對媒體而言,他們卻大獲成功。因為在報導這個事件時,他們得到了很高的收視率,而且根據輿論調查,89%的美國人民支持這些電視報導。
17天的事件期間,電視的報導之中,美國政府如何因應等「硬」新聞,佔一半以下,而人質與家人的談話等「軟」新聞,則佔3分之1。在這17天期間,碰到事件沒有什麼進展的日子,在貝魯特的電視台記者,仍舊必須拿出新聞來交待。因此他們只好拼命尋找可以成為新聞的話題,其結果就是「軟」新聞。例如人質與家人具有人情味的談話。這些「軟」新聞不僅提高了收視率,還得到觀眾的同情心。
1979114,伊朗的伊斯蘭神學生佔領美國大使館,挾持大使館內50多位美國人為人質。恐怖份子向美國政府要求引渡前國王巴列維19191980
在這事件中,恐怖份子發現媒體的重要性。他們告訴電視台,願意將美國大使館內的秘密文件提供給電視台,條件是電視台必須讓他們在電視上發表5分鐘的意見,而且電視台不得修改內容。在恐怖份子發現媒體的重要性的同時,媒體也發現恐怖份子的重要性,他們發現恐怖份子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結果各電視台競相報導人質事件。11月,ABC傍晚新聞時段的54%NBC48%CBS50%都是人質事件的報導。而且這些人質事件的報導,和以往不同的特徵是,大量出現人質的家人。
人質事件發生之初,媒體的報導集中在人質事件的經過與政府的因應,之後,報導就逐漸轉向恐怖份子的背景、人質的詳細資料,以及人質的家人。在報導人質的家人的時候,當然也會出現家人對政府處理方式的不滿。這也是成為輿論對卡特總統遲遲無法救出人質不滿的原因。之後,伊朗方面開出4個條件,美國政府讓步,19811月,人質終於被釋放。
後來經過專家調查,發現在這個人質事件中,媒體的報導對觀眾是否支持政權有很大的影響力。
日本防衛大學的宮坂直史教授(1963-)認為恐怖份子的動機為︰1.希望受到大家的注意。2. 希望大家聽到他們的意見。3. 希望大家恐懼。4. 希望造成社會混亂。
1984年,日本發生「森永Glico事件」(Glico是奶糖的一種商標名)。犯人將「威脅書」寄給森永公司和媒體。報紙和電視台也將「威脅書」登出與播出。「威脅書」上寫著「我們把氰酸放進Glico裡,吃了Glico的人,請到墓地報到!」這是犯人徹底利用媒體的典型例子。
19785月,不知名的犯人寄包裹炸彈給伊利諾州的大學,讓拆包裹的人受傷。此後一直到1995年,17年間,總共發生16件包裹炸彈恐怖事件。這個犯人是誰?動機為何?一直是個謎。直到犯人自己打破沉默。1995年,犯人要求「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刊載他的論文「產業社會及其未來」,否則便繼續寄包裹炸彈。這2家報社猶豫要不要接受犯人的要求,後來,經過FBI的勸告,這2家報社接受犯人的要求,刊載「產業社會及其未來」。全世界最著名的2份報紙居然向犯人屈服!這篇論文的內容是在批評現代產業社會及科學技術,認為會造成環境破壞與人的疏離。想不到這篇論文居然引起許多讀者的共鳴,讓報紙的銷售量增加,網路上還出現讚美犯人的論調。不過,1996年,犯人被逮捕。犯人是加州大學的助教。
一開始是恐怖份子利用媒體,接下來是媒體利用恐怖份子。因為播報恐怖份子的相關事情可以提高收視率。1995年,日本發生奧姆真理教事件的時候,日本各電視台就競相播報有關奧姆真理教的事情。日本1995年的年間收視率,第1和第2名是除夕夜的紅白戰,第3名是相撲,第4名以下幾乎都是奧姆真理教的相關報導。
1972年,日本的5名連合赤軍成員侵入淺間山莊,以淺間山莊的管理人之妻為人質。這件恐怖事件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當5名連合赤軍與警方展開長達10天的對峙時,由於電視台的現場時況轉播,日本全國的觀眾全程觀戰。其中還出現恐怖份子的母親以麥克風一邊流淚,一邊向兒子苦勸的場面。後來觀眾還看到警方以吊車的巨大鐵球摧毀山莊的畫面。當警方的機動隊強行衝入淺間山莊時,當時的收視率為50.8%。這個超高收視率到現在還沒有被打破。
1990年代,媒體不再只是依賴政府發表的資訊,而是積極與恐怖份子接觸,然後提供資訊給觀眾。
1996121714名恐怖份子闖入秘魯的日本大使館(當時日本大使館正在開招待會),以621人為人質,要求秘魯政府釋放監獄中的同伴。後來逐漸釋放人質,到了19971月,剩下72位人質。最後,秘魯的特種部隊衝入大使館,將14名恐怖份子完全射殺,不過造成1位人質與2位特種部隊的死亡。
在這期間,日本「共同通訊」的攝影記者原田浩司冒險進入大使館。原田浩司在大使館內超過3小時採訪、拍照人質,並且將所得到的資訊送到全世界。1個星期後,朝日電視台的人見剛史記者也和1位秘魯人翻譯,進入大使館。
由於這樣的行動可能危及人質的生命,全世界的媒體都批評這2位記者的行動。不過也有人稱讚這種行動。例如人質之一的小倉英敏在其著作「被封殺的對話」中,便稱讚由於原田浩司的來臨,讓人質的精神狀態變得平靜。這個事件引起爭議。究竟應該以事件的圓滿解決與人質的生命為最優先,還是應該以人媒體的報導自由與觀眾知的權利為最優先?
無論如何,媒體與恐怖份子是「共生關係」。恐怖份子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媒體則想要讓社會大眾更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這2種欲望剛好一致,因而形成「共生關係」。
(全文完)
理州上  20131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