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未來的經濟(2)
機器人最近也進步快速,不只是工廠內的工
業機器人,提供給一般消費者的服務機器人
也增加。1999年,SONY公司賣出機器狗。
2002年,iRobot公司賣出掃地機器人
「Roomba」。2015年,soft
bank公司賣出
人型機器人「Pepper」。
另一方面,也有人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提出
警訊。認為人工智慧可能造成「機械的叛
亂」或「科技的失業」。
史蒂芬·霍金就擔心「機械的叛亂」。史蒂芬
·霍金在英國媒體的訪問中說:「完美人工
或許因為機械的暴衝而殺傷人類。微軟開發
的聊天機器人「Tay」在社群網站上學會一
些不堪入耳、歧視性的言論,還讚美希特勒。
就這樣,即使開發者沒有惡意,由於周遭人
的影響,人工智慧也會懷有惡意。
比「機械的叛亂」,更迫在眉睫的問題是
「科技失業」。「科技失業」就是因為導入
新科技而造成的失業。例如,由於銀行導入
自動提款機,一些銀行職員就失業。或者
由於音樂下載販賣的普及,街上的CD販賣
店關門,員工就失業。
「科技失業」並非現在才有,資本主義發生
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資本主義就是勞工使用
機器生產商品的經濟。換言之,就是機械化
經濟。
英國在工業革命時,導入紡紗機。一位勞工
要將重1磅的棉花紡成紗,所花的時間,由
500小時縮短成3小時。一些擔心失業的勞
工就於1810年代展開破壞機械運動。
但是不僅沒有發生「科技失業」,由於節省
了工作時間,棉布變得便宜,消費增多,工
廠需要更多的勞工。
新科技的導入,創造出新的需求。
一位名叫憂納波馬的恐怖份子寄炸彈給科學
家,想要阻礙科技的進步。憂納波馬就是
「炸彈魔」的意思。憂納波馬原來是加州大
學的數學教師,現在關在科羅拉多州的監獄。
憂納波馬於1995年刊載在紐約時報與華盛
頓郵報的犯罪聲明「產業社會與未來」。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內容是認為
由於使用電腦,造成失業與中間所得者的衰
敗。從1980年開始,一般勞工就趕不上每人
國民所得的「中央值」。「中央值」就是如
果有50人,就是薪資所得排在第25名。
美國在2000年之後,所得的「中央值」雖
然下落,每人國民所得(與平均值相近)卻
上升。
擁有資訊技術的勞動者,需求增加;容易被
資訊技術取代的勞動者,需求減少。容易被
資訊技術取代的工作主要是「事務勞動」。
職業可分成「肉體勞動」、「事務勞動」與
「頭腦勞動」三種。
電腦還無法取代研究開發等「頭腦勞動」,
以及長照、建設等「肉體勞動」,但是卻能
夠有效率地完成文書與事務等「事務勞動」。
低所得層主要是「肉體勞動」,中所得層主
要是「事務勞動」,高所得層主要是「頭腦
勞動」。
牛津大學的夫雷與奧茲柏恩在論文「未來的
雇用」中針對702種職業,分析出20年後它
們因為用電腦的取代而消滅的狀況。例如,
計程車司機、漁夫、餐廳男女侍等肉體勞
動消滅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會計師、律師助
手等一部分頭腦勞動消滅的可能性也很大。
「未來的雇用」認為20年後,美國47%的
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很有可能被機械取代。
新科技從開發出來到普及,有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最近有越來越短的趨勢。美國汽車
普及到人口的一半所需要的時間超過80年,
但是,電視與錄影機只要30年,手機只要
10年。若是如此,餐廳男女侍被機器人取代
的日子可能不遠了。
以往資本主義的歷史中,科技失業會因為
不斷產生新職業而解決問題。許多專家認為
未來也會如此,真的是如此嗎?
(待續)
2019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