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教育都是洗腦(8)
儲蓄型思考的人,儲蓄的對象不只是金錢,
還包括學歷、職位、證照等一切有價值的東
西。
支撐儲蓄型思考的是忍耐。忍耐扼殺埋首的
能力,剝奪人們學習的機會。
儲蓄不能增加金錢,只是移動金錢而已。換
言之,只是借錢給金融機關而已。
銀行與郵局把你的存款拿去運用,也就是說,
你借錢給他們。證據就是金融機關的借貸對
照表上,顧客的存款列入「負債」。
在高度成長期,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超過
6%。這個時期存款的確某種程度划算,但是
現在不同了。在現在這個超低利率的時代,
存款一點好處也沒有。1千萬日圓,以普通
存款放著,1年後只有100日圓的利息,這
麼少的金額,只要匯款一次的手續費就用光
了。
所以存款只是將自己的財產從某地移轉到
另一地而已。
投資型思考的人是投資自己。一提到投資自
己,許多人會想到取得證照、留學外國等。
於是許多人去補習。與花的時間與金錢相比,
這些人的效果不太好。上網也可以取得同樣
的技能,以及學到英語會話。
日本人是全世界最喜歡儲蓄的民族。存款
佔個人金融資產的比率,日本在全世界名列
前茅。
歐盟為34%,美國為13%,日本為52%。
投資與存款不同的地方是會不會有損及本金
的風險。投資雖然可能獲利豐碩,卻有損及
本金的風險。存款雖然不可能獲利豐碩,卻
沒有損及本金的風險。
要減少失敗的風險,最簡單的方法是避免
「變化」。但是,這種方法必然會捨棄「好
的變化」。
為何許多人都認為非儲蓄不可呢?答案是
他們認為萬一的時候,沒有儲蓄就糟了。
金融機關常常呼籲「為了老後作準備,必須
儲蓄○千萬日圓。」
但是這是單純的詭計。金融機關沒有顧客存
款的話,就無法生存。換言之,金融機關並
不是因為關心你的老後,而勸你存款,而
是在說:「請借給我錢!」
「多儲蓄是好事」這種價值觀並非日本自古
以來就有,而是到了近代由國家意圖製造出
來的。
日本在昭和10年代,從中日戰爭擴大到太
平洋戰爭。戰爭需要花許多錢,政府就決定
使用銀行與郵局的存款。於是政府大力獎勵
人民存款。當時的宣傳口號有「房屋會燒掉,
存款不會燒掉!」
「儲蓄是美德」這種常識,就是在這時候,
在日本產生。儲蓄是愛國的行為,花光賺來
的錢是「非國民」。
小學時候,我很討厭放完寒假之後的上學日。
因為那天郵局的職員會到學校,呼籲學生將
壓歲錢存到郵局。當時我有許多想買的玩具
與漫畫,但是在父母親的命令下,每年把
壓歲錢存到郵局。父母親是頑固的「儲蓄型
思考」的人。但是我每次聽到「為了萬一的
時候,現在將錢儲蓄起來!」就覺得不可思
議。現在根本不曉得將來是否繼續升學、是
否結婚?將來我說不定會成為大富豪,說不
定將來的房屋可以免費租到、說不定即使貧
窮,也可以找到許多願意借錢給我的人。
將來有許多可能性。既然如此,為何必假
設「需要許多錢,說不定沒有人可以依賴」
的狀況呢?
我認為人生當中,需要花錢的時機,就大膽
花錢。不過我認為「需要花錢的時機」不是
結婚,也不是老後,而是「現在」。
(待續)
2019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