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中國的未來(2)

中國的未來(2) 21世紀之後,中國時常使用「核心利益」這句話。一 開始,「核心利益」是指台灣與西藏,後來擴及新疆、 南海、東海、黃海以及國外中國企業的資產。 2010年12月國務委員戴秉國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論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主要內容大致如下︰沒 有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的發展無法達成。什麼是我 們的核心利益?一是中國的國體、政體和政治的 穩定,即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道路。二是中國的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國家 統一。三是中國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事關中國的核 心利益。 中國有「天」的概念。初期「天」的基本原理是儒家 思想。孔子主張君子以德治理天下。如果君子喪失德, 就可以發動「易姓革命」。因此儒家思想基本上要求政 治領導人「性善」,如果領導人失政,誰都可以取而代 之。 對於這樣的「天」,中國歷史上,出現三次重大的文化 性挑戰。第一次挑戰是佛教。東漢時代,儒家思想的 「天」受到佛教的挑戰。但是佛教失去印度的特色, 中國化了。 第二次挑戰是13世紀蒙古的侵略。但是儒家思想的 「天」卻勝過了蒙古。到了明、清朝,「天」達到了最 盛期。到了19世紀,「天」遭遇到中國歷史上最嚴厲 的挑戰。以前的挑戰來自周邊的蠻族,這回挑戰卻來 自西方列強的強勢文化。中國對這史上最嚴厲的挑 戰,採取了種種因應,不斷錯誤嘗試,到現在還沒有 找到理想答案。中國最初的因應是「太平天國之亂」, 結果清朝獲得外國的援助,得以成功鎮壓「太平天國 之亂」。 中國第二個因應是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推動的「洋務 運動」。他們的口號是「中體西用」。簡單地說,就是 不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也就是「天」),而利用西方 的科技來保護「天」。現在的中國也是如此。不改變社 會主義(也就是「天」),而利用「市場經濟」來保護 「天」。 中國第三個因應是康有為與光緒皇帝的「變法自強運 動」。以日本為模範,引進立憲君主制度。但是卻被慈 禧太后摧毀了。中國第四個因應是義和團事件。結果 引來八國聯軍。中國第五個因應是孫文推動的辛亥革 命,結果成立了中華民國。但是由於孫文擁有的軍事 力量太薄弱,中華民國很快就夭折。中國第六個因應 是毛澤東推動的共產主義革命。但是由於大躍進與文 革的失敗,讓中國人民嘗盡苦頭。中國第七個因應是 鄧小平採取改革開放策略。表面上似乎很成功,但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卻沒有伴隨政治改革。如此一 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算是因應西方挑戰下所 獲得的理想答案。 中國建國後,逐漸恢復國力,1997年從英國收回香 港,又於1999年從葡萄牙收回澳門。讓歐洲列強從中 國撤退。現在在中國傳統勢力圈內還維持軍事力量的 只有美國。因此中國不短斷挑釁美國。對中國人而言, 在東亞與西太平洋的美軍是西方文明的象徵,這個西 方文明帶給中國人很大的心理創傷。 中國人有「自我中心主義」。其實任何民族都有或多或 少的「自我中心主義」。阿拉伯人的「自我中心主義」 絕對不輸給中國人。 中國人與阿拉伯人有許多共同點︰ 第一,雙方都認為世界以自己為中心。 第二,除了自己的家族與部族之外,基本上不信賴。 第三,自尊心很強,很怕失面子。 第四,外國的經濟援助不心存感激,因為這是我們「允 許」對方援助。 第五,發生衝突時,都是對方的「陰謀」。 這都是開發途中國對先進國的自卑感。 魯迅的「阿Q正傳」對這種自卑心理有深刻的描述。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9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