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讀書雜記(26)

讀書雜記(26) (陶片驅逐) 古希臘雅典政治家Kleisthenes制定「陶片驅逐」制度。因為Kleisthenes推翻了獨裁集團之後,擔心將來又會出現獨裁集團,便制定「陶片驅逐」制度。民眾認為哪一位領導人有獨裁傾向,就可以將他的名字寫在陶片(當時還沒有發明紙,而雅典有很多在製造過程中失敗的破碎陶片,因此是廢物利用)上,陶片達到6千片就算有效投票,陶片最多的領導人,就會被迫離開雅典10年。不過他的財產不會被沒收。這就是「陶片驅逐」制度。這種「陶片驅逐」制度在每年一定的月份舉行。這種「陶片驅逐」制度後來也被其他古希臘城邦國家模仿。這是古希臘時代一個有趣的民主制度。 (提洛斯同盟與雅典帝國化) 西元前478年,古希臘各城邦為防範被波斯,而在提洛斯島締結海軍同盟,稱為「提洛斯同盟」。加盟國在戰爭時,必須提供軍隊和軍船。但是後來許多加盟國就以繳納金錢,來取代軍隊和軍船。而這些錢就讓雅典增強其海軍。 西元前454年,「提洛斯同盟」的金庫由提洛斯島,搬到雅典。從那年起,加盟國必須交貢租給雅典女神。西元前449年,雅典與波斯締結和約,戰爭正式結束。交貢租的理由已經消失,然而其後貢租仍然繼續繳納。顯然,雅典是自肥,雅典帝國化了。 (18世紀荷蘭衰退之因) 在1730年之前,世界商業的中心在阿姆斯特丹。歐洲的貿易與海運幾乎由荷蘭獨佔。但是在1730年之後,荷蘭卻開始衰退。 荷蘭的產業結構是仲介貿易與加工業。但是在18世紀前半,歐洲各國的貿易開始不經過荷蘭,而直接與對方貿易。例如1700年左右,英國的毛織品先運到荷蘭,然後再出口到歐洲各國。德國的麻織品也先運到荷蘭,在荷蘭漂白之後,然後再出口到英國。但是到了1750年左右,英國的毛織品直接運到歐洲各國。德國的麻織品也直接運到英國。 18世紀荷蘭衰退之因,簡單一句話,就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主張人民主權論的馬西留) 中世紀時的思想家馬西留(Marsilius 1330-1390)認為國家唯一的立法者是人民。這是徹底的人民主權論。想不到西方在這麼早就有這麼先進的想法! (文藝復興時的科學) 通常科學有2個面相,1個是合理的、思考的面相,另1個是實驗的、實證的面相。前者若稱為「理論知」,後者就可稱為「技術知」。而文藝復興時的科學,也就是近代的科學,是這2個面相的融合和統一而成立。「理論知」和「技術知」,比喻的話,就彷彿人的頭和手之功能。 在古代西亞地區,科學從實踐性的技術開始。為了測量土地而有幾何學,為了製作曆而有天文知識,為了治病而有醫學。這些都是斷片的、實用的知識的堆積,西亞人並沒有將其體系化,賦予其理論。結果,那只是從一時的日常經驗獲得的個別技術。 在古希臘,思想家嘗試用合理的理論來解釋這個世界。這兒首次不只是單純日常的技術,而是思索的科學誕生了。但是那成為純粹知性的科學,相反的,實驗的、實證的面相被輕視。實踐知和創作知被知識份子嗤之以鼻。顯示出古希臘科學的貴族性格。阿基米德(Archinedes 前287-212)因為這種古希臘的學問觀之故,對自己的技術發明,沒有留下任何記載。 事實上在當時,製造物品這類日常技術,被認為是奴隸的工作。因此,思想家雖然重視嚴密邏輯的科學知識,卻不關心科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的應用。科學和技術無法結合。思索性理論是思想家的頭,技術性實踐是奴隸的手,2者沒有交集,涇渭分明。 在中世紀,理論性思索完全是聖職者的工作,而且他們的思索完全放在宗教領域,與現實生活無關。與現實生活有關的技術性實踐則是在技匠手裡。但是技匠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他們只是從師傅那裡學得經驗傳承,只能墨守成規,無法將其合理化、體系化。因此在中世紀,也是人的頭和手之分離——理論性知識與技術性實踐之分離。 然而,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情形有了改觀。在自由都市,人與人的障礙被撤離,知識份子與技匠開始交流。這種交流產生出新品質的知識——合理的且又實踐的科學。這是近代科學的起源。這2項傳統的融合與統一,只有在文藝復興時代的西歐發生。 在中國,學問是士大夫的教養。士大夫的知識是為了考上科舉,努力死背四書五經而獲得。因此其知識只限於書籍,與現實生活無關。另一方面,與現實生活有關的技術性實踐則是在下層的技匠手裡。這2者完全沒有交集,涇渭分明。 在同樣高度文明的印度,由於種姓制度之故,知識份子與技匠沒有接觸,完全沒有融合與統一的機會。 這說明了何以近代科學只有在文藝復興時代的西歐發生,而沒有在高度文明的中國和印度發生。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御醫。亞里斯多德很早就失去雙親。西元前367年,他17歲時,到雅典入柏拉圖的學園。此時,柏拉圖60歲。亞里斯多德從17歲到37歲的20年間都待在這個學園。可說相當長的修業期間。據說亞里斯多德與老師柏拉圖,因為信念不同而不和,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很能顯示出兩人的關係。 例如,亞里斯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學」第二卷中,就批評柏拉圖的共產主義。柏拉圖主張解散家庭、廢除私有財產,以達成國家統一。亞里斯多德則認為這樣會破壞國家的自然基礎,反而破壞統一。亞里斯多德並且指出私有財產制度有其優點。可見雙方的觀點針鋒相對,難怪不和。 (待續) 理州上 2014年1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