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東看得到世界(15)
最近,一位巴勒斯坦的男性在偶像節
目中獲得第一名。他是巴勒斯坦的難民,
所以在出國時,因為以色列的嚴格查
詢,到達貝魯特的比賽會場時,大門
已經關閉。但是他爬牆進入會場,結
果獲得第一名。這個歷經千辛萬苦的
成功故事,讓他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明
星。
「阿拉伯之春」也有類似的情形。當
突尼西亞與埃及有數萬人聚集批判政
府時,其中也有許多年輕的藝術家。
例如在突尼西亞的廣場集會,某無名
女歌手突然唱起革命歌。本來很吵雜
的群眾開始注意聆聽她的歌聲。剛好
前來採訪的衛星廣播局就將攝影機朝
向她,透過推特與衛星廣播,她成為
突尼西亞革命的女歌星而聲名大噪。
在埃及,唱出革命喜悅的「自由之聲」
在全世界被下載超過200萬次。
阿拉伯各國都以阿拉伯語為共同的語
言,但是卻有種種方言。突尼西亞人
與伊拉克人如果各自說自己的方言,
簡直就是雞同鴨講。
「阿拉伯之春」最大的特徵是透過網路,
聚集許多人一起示威抗議。
阿拉伯各國在90年代後半之後,網路
與手機快速普及。不過,突尼西亞與埃
及的網路使用率在2011年時只有全體
國民的3成左右,並不高。相反的,使
用率比較高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卡
達(約7成)並沒有發生示威抗議。可
見網路的普及率高,不一定會發生示
威抗議。
那麼,網路何時會影響示威抗議呢?那
是與推特或臉書連結時。我也參加過
幾次示威抗議,參加者手都拿著手機,
拍下示威抗議的模樣,立刻在推特上
流傳。朋友看到那個影像,就一起參
加。住民發現示威抗議隊伍接近時,
就拿礦泉水給他們喝。住民發現警察在
前面等待時,也會通知示威抗議隊伍
別往前走,換另一條路。前述「自由
之聲」有這樣的歌詞:「所有的障礙
牆壁會崩潰,我們的武器是夢想,明
日在我們的面前明顯開啟。」
2010年在埃及發生發生「哈立德.賽德
事件」。28歲的哈立德.賽德突然被警
察帶走,慘遭毆打,連臉都打得變形,
最後去世。哈立德.賽德的朋友將他的
遺體照片上傳網路,引起網友憤怒。
在谷歌公司埃及分局工作的谷內依姆
在臉書開設「我們都是哈立德.賽德網
站」。這個網站在2011年呼籲大家參
加示威抗議時,發揮很大功效。這年
谷內依姆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
人。
數十萬人向政府示威抗議意味大家對
間接民主主義的幻滅與對直接民主主
義的期待。
2013年,埃及發生軍事政變之所以成
功,是因為比推翻穆巴拉克時還要多
的人聚集在自由廣場之故。這時候,
示威抗議隊伍收集人口4之1的簽名要
求罷免穆爾西總統。這是直接民主主
義。
(待續)
2019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