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美中對立(3)
紐約市立大學教授薩果利亞說:「中
國或許會在我們孫子的時代,成為美
國的威脅,但是隨著經濟成長,政治
也有可能往好的方向改變。」
日本的美中關係研究專家高木誠一
郎說:「美國將科技移轉給中國,可
以縮小美中的軍事差距,有助於亞州
的軍事平衡。」
1989年6月4日發生天安門事件。2
星期後,紐約時報刊出克里斯多夫的
文章,內容寫道:「邁向市場經濟的
中國,以及極權主義的中國,哪一個
才是真正的中國?」翌年,克里斯多
夫榮獲普立茲獎。
期待中國改變的戰略,隨著天安門的
槍聲而瓦解。
布希政權跟著歐洲的步調,停止輸出
武器到中國。
美國輿論強烈反應,根據蓋洛普民意
調查,往昔超過7成對中國有好感,
天安門事件後,超過7成對中國沒有
好感。
許多評論家嚴厲批判尼克森政權以
來的對中接近。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
的教授建議停止一切美中科學交流。
另一方面,季辛吉在華盛頓郵報發表
文章認為繼續對中關係在牽制蘇聯
與亞洲安定上,符合美國的利益。若
干涉中國內政會導致中國排外主義。
並且寫道:「任何一個領導者都無法
忍耐首都被佔領超過8個星期!鎮壓
不可避免!」
對此,索拉茲參議員在華盛頓郵報上
指出季辛吉向中國跪拜、叩頭。
「中國與美國的夢」作者馬德善指出
往昔美國社會認為中國遲早會改變
的期待,隨著天安門事件而崩潰。
然而,天安門事件是美國政府對中姿
態的分水嶺嗎?完全不是!
老布希政權的副國務卿伊古爾巴格
認為中國不但能牽制蘇聯,在導彈、
核子武器、化學武器的擴散、環境問
題上也是重要的協助者。
柯林頓政權時,美國產業界對經濟成
長的中國有很高的期待。中國經濟到
1990年為止維持4%的成長,1992年
則高達12%。1992年北京出現麥當勞,
接著有重搖滾咖啡店、必勝客披薩。
1995年,李登輝總統訪美,爆發台灣
海峽危機。這個時候,美國社會增加
許多敵視中國的言論。
史丹佛大學教授羅維恩於1996年發
表文章,認為中國隨著經濟發展,將
民主化。
政治哲學者巴林在著作「針鼠與狐
狸」中寫道:「狐狸知道許多事情,
針鼠只知道一樣很重要的事情。」
巴林的意思是說想要與中國維持關
係的人,好像是狐狸那樣聰明,而對
與中國維持關係持懷疑派度的人,則
像針鼠只知道一樣很重要的事情:中
國的政治體制很難改變,而且中國即
將在世界崛起!
加州大學教授格列加強烈批判美國
的對中政策:盲目協助中國。
出身於蘭德研究所的羅賓遜教授於
1985年指出中國將邁向帝國主義。
然而這種意見在80年代只是極少數。
1990年代,美國朝野認為中國若繼續
成長,亞洲的勢力均衡將崩潰,而影
響美國的利益。
保守評論家克拉特哈瑪於1995年在
「時代雜誌」發表文章,主張封鎖中
國。他認為允許中國成長猶如援助19
世紀的德國。他認為現在美國應該做
的事是強化與越南、印度、日本、俄
國的關係。他認為封鎖中國只是第一
步,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才能確保
和平。
蘭德研究所於1999年提出干預加上
封鎖的概念。
(待續)
2021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