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二三事(2)
滿清入主中國,最緊要的事是收攬人心。因此攝政王多爾袞一進入北京,便下令所有官民為明朝崇禎帝服喪三天。接著派人看守、祭拜明十三陵,也就是明朝歷代皇帝的陵墓。
換言之,消滅明朝,逼崇禎帝自殺的是李自成。滿清人為明朝報仇,所以漢人不但不應該仇視滿清人,反而應該感謝滿清人。接著,滿清又廢除明末的種種付加稅,並宣佈遭受戰災的地方減免租稅,以安定民生。
清朝也幾乎完全承繼明朝的官僚機構。並且尊重傳統中華文化,和明朝一樣,採用朱子學。並且立即舉辦科舉。這種滿清的統治漢人方針,與元朝時的「蒙古至上主義」截然不同。
滿清只有一點不跟漢人妥協。那就是留辮子。清人的辮子,英語叫「pig tail」也就是「豬尾巴」。在漢人看來,那真是野蠻的習俗。可是滿清堅持非得留辮子不可,還宣佈「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可是習慣真是一件可怕的東西,清初,許多人拒絕留辮子。不料,到了民初,政府叫大家剪掉辮子時,卻有許多人依依不捨。
李自成被清軍追捕,逃入山中,自殺。另一位流寇張獻忠是一個非常殘酷、變態的殺人魔。四川本來是很富裕的地方,經過他二年統治後,變成無人的荒野。有一本叫「蜀碧」的書,詳細記載張獻忠的殺人暴行。裡面有一段是這樣:
「張獻忠派孫可望等四賊將,到處搜尋遺民。並且下令,獻上男人的手足2百對者,或女人的手足4百對者,授予『把總』職位,獻上的手足越多,職位越高。一位士兵一天殺數百人,一下子就躍升都督。……張獻忠喜歡和朋友徹夜喝酒。一天,朋友要回家時,張獻忠命部下在途中埋伏,殺死對方,將他的頭割下,帶回。張獻忠到哪兒打仗,都帶著那顆頭。到了夜晚,要喝酒時,便將那顆頭拿出,擺在桌上,對著朋友的頭暢飲。張獻忠稱此為『聚首歡飲』。」「蜀碧」是張獻忠去世後百年寫的書,所以一定有誇張之處,真象是否如此,值得懷疑。但無風不起浪,張獻忠是一個冷血殘酷之輩,應該是事實。1646年,張獻忠戰死。
這時,南京的東林黨與非東林黨還在爭吵。國家已經倒了一半,還有精神爭吵,真是令人瞠目結舌。我想將來台灣快倒的時候,藍營的國民黨可能與綠營的民進黨還在爭吵吧!歷史將不斷重演。爭吵是他們的生存目的。
每次有新皇帝要上任,東林黨與非東林黨就吵個沒完。萬曆帝的孫子福王,在血統上應該當皇帝,可是他是一個愚蠢無能的人物,因此,東林黨的官員極力反對他當皇帝。宦官們卻極力贊成。結果,福王即位。宦官黨把東林黨以及東林黨的友黨「復社」視為眼中釘,製作這兩個團體的黑名單「蝗蝻錄」(蝻是蝗的幼蟲)。視東林黨為「蝗」,復社為「蝻」。
南京的朝廷派人向北京的清議和。可是清完全不理。1645年,滿清大舉南下。清軍攻下揚州,史可法戰死。清軍在揚州大肆屠殺。後來有一本書「揚州十日記」,就是描述當時屠殺的慘狀。清軍又攻下南京,逮捕、處死福王。之後,清軍又蹂躪長江以南的江蘇、浙江等地。後來有一本書「嘉定屠城紀略」,就是描述當時的慘狀。「揚州十日記」和「嘉定屠城紀略」這兩本書後來在清末革命運動時,革命黨人拿它們來宣傳,激起漢人同仇敵愾的意識。
南京政權崩潰後,洪武帝的十世孫在福建省的福州被擁立為唐王,但是第二年就被清軍消滅。此時,洪武帝的十一世孫在浙江省的紹興被擁立為魯王,不過一開始就與唐王不和,無法共同對抗清軍。魯王雖然勢力微弱,可是在浙江省與福建省各地逃竄,倒也持續了18年。後來300年後,到了中華民國,人們在金門島進行工程時,挖出魯王的墓。墓誌的末尾如此寫道:「將來明朝若復興,請皇帝賜諡號,改葬他處。」魯王的心願永遠無法實現。這讓人寄予稍許同情與感傷。
唐王去世後,他的弟弟逃到廣州,被擁立為王,不久也被清軍消滅。萬曆帝的孫子桂王在廣東省肇慶也被擁立為王。
這些王雖然在各地出現,可是無法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滿清,甚至還互扯後腿,因此被清軍一一消滅。
1661年,清順治帝去世,康熙帝即位。1662年,吳三桂殺桂王,南明政權至此完全滅亡。
當時,桂王一族與高官們,和羅馬天主教傳教士關係密切。很多人受洗成為天主教徒。王太后與桂王身邊的宦官龐天壽就寫信給羅馬教宗英諾森十世(Innocent),請求派兵援助。但是羅馬教宗知道桂王岌岌可危,所以沒有答應。王太后與龐天壽寫信給羅馬教宗的信現在還保存在羅馬的梵蒂岡文書館。
清朝平定流寇和南明的時候,漢人將兵出得力量勝過於清軍。尤其是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武將,功勞很大。他們都是明末的軍閥,率軍團向清朝投降。清朝也對他們很禮遇,像皇族一樣對待他們。平定完南方之後,平西王吳三桂駐守在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駐守在廣東,靖南王耿仲明中途去世,便由其子耿繼茂駐守在福建。他們稱為「三藩」。「三藩」每年向中央要求的軍事費很龐大,約佔全國收入的一半。可是等到平定完南方之後,對清廷而言,「三藩」已經沒有利用價值。甚至他們的存在是一大潛在威脅。清廷與「三藩」的關係逐漸冷淡,雙方遲早要翻臉。
當時,已經70歲的尚可喜跟兒子尚之信不和,便於1673年向康熙帝請求徹軍回故鄉遼東,安度餘生。康熙帝立刻允許。這下子,其他二藩似乎也必須徹軍才行。耿繼茂的繼承人靖南王耿精忠也立刻獲得允許。只剩下吳三桂。吳三桂在三藩之中,力量最強大。他當然不願徹軍。他只不過在表面上必須擺擺樣子而已。他以為康熙帝一定會慰留他。
清廷也分成贊成和反對兩派。可是年輕氣盛的康熙帝斷然決定允許吳三桂徹軍。這下子,吳三桂只好叛變。「三藩之亂」因而爆發。吳三桂自稱「天下都招討大元帥」,剪掉辮子,改穿漢服。並立即掌控雲南、貴州兩省,勢如破竹。清朝居於劣勢。加上此時,內蒙古、越南、朝鮮都蠢蠢欲動。清朝更加危急。可是吳三桂年齡已經很老,意志不是很強,不久就去世。
另一方面,康熙帝卻年輕有為,積極重用西洋傳教士為他製造大砲,並且也重用漢人武將。中國有一句話:「以夷治夷」,康熙帝則是「以漢治漢」。1681年,清軍終於攻佔雲南,平定「三藩之亂」。
1661年,桂王雖然被吳三桂逮捕,南明消滅,但是卻有一個人繼續抵抗清朝。他就是鄭成功。
※前天我從台中搭欣和客運到台北,坐在司機旁邊。那位司機沿途吃檳榔、抽煙不打緊,前面的車稍為慢一點,他就不耐煩地猛按喇叭,還口罵三字經。讓我的耳朵沿途受了不少罪。奉勸各位朋友,以後搭客運,千萬別坐在司機旁邊!
(待續)理州上 2011年6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