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佛教史(5)

佛教史(5)
中國與中亞之間有來往是在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想聯合大月氏(現在的阿富汗一帶),挾擊匈奴。這事沒有成功,但是張騫經過10年後,回到長安,帶回西域的地理、風俗等資訊。漢武帝接著又派衛青、霍去病征討匈奴。因而開闢東西交通要道,也就是絲路。中國的絲綢輸往西方,西方的寶石、葡萄輸往中國。佛教也沿著絲路,從西域傳到中國。時間大概在西元前後。這時開始有人將佛經翻譯成中文。翻譯的先驅是中亞安息國的太子安世高與大月氏國的支婁迦讖。這兩人大概都在東漢桓帝時來到洛陽。
三國時代有一位牟子寫了「理惑論」,批評佛教。他的第一個批評是,古有明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佛教的出家人剃光頭髮,不是違背這個教訓嗎?第二,佛教提到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例如,佛身可以自由變化,可以變成各種分身,可以出現,可以消失,可以變小,可以變大,不怕火,不怕刀槍,能夠飛,還能發光。這些都超越常識。
在中國佛教史上,翻譯者鳩摩羅什居功厥偉。鳩摩羅什是印度人,父祖代代都是大臣,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炎放棄榮位出家,到龜茲國(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龜茲王將妹妹嫁給他,生下鳩摩羅什。鳩摩羅什七歲就出家,401年時,抵達長安。後秦皇帝姚興(在位393-416)以國師之禮待他。在鳩摩羅什之前,許多人翻譯了大乘經典,但是鳩摩羅什覺得這些翻譯有一些錯誤,與原典的意思有出入。鳩摩羅什就修正這些錯誤,並且翻譯了35部294卷的佛經。其中最有名的是大乘經典中最重要的「法華經」(或稱「妙法蓮華經」)。這本書不但有漢譯,而且有西藏文譯、維吾爾文譯、西夏文譯、蒙古文譯、滿州文譯,今天還有英文譯。
南朝梁武帝於504年宣佈捨棄道教,皈依佛教,他公言道有96種,其中95種是外道,只有一種佛道是正道。不過從梁武帝於505年設置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博士看來,他並沒有太過偏向佛教。511年,梁武帝從印度迎來釋迦牟尼像,安置於太極殿,宣佈大赦,並且下令禁止殺生。他還親自寫了一篇「斷酒肉文」。517年,梁武帝下令從今以後祭祀宗廟時,禁止用牛、羊、豬等當犧牲供品,要以蔬果代替。梁武帝並且下令侍醫以後禁止用生類當藥材。他還廢除全國道觀,下令道士還俗。
北朝時,禪宗的開山祖菩提達摩(後世稱達磨)於470年來到南朝的宋。菩提達摩是南印度出身,據說是當地國王的第三子。也有人說他是波斯人。據說他於532年160歲去世,真是人瑞!
菩提達摩提倡「二入五行說」,將複雜的佛教教義簡潔化。「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就是面對石壁專心坐禪的話,自己與他人,凡人與聖人,就沒有區別,一切都歸於一,成為寂然,歸於無。「理入」是與真理合一的直接體驗。「行入」有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報怨行」就是無論現在多苦,都是過去「宿業」的結果,應該忍受且甘之如飴,絕對不能怨天尤人。「隨緣行」就是無論獲得多大的名利,也是過去「宿業」的結果,不要高興過頭。「無所求行」就是由於種種欲望讓我們心生執著。如果我們追求欲望,就會讓我們陷入「苦」中,如果我們不追求欲望,就會心安。「稱法行」就是如果我們實行佛道,就與真理一致。
577年,北周征服北齊。北周武帝實施排佛政策。他認為建造寺院與佛像都是浪費錢,僧人也無視忠孝的倫理,都應該還俗。
隋朝與唐朝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並且產生與印度佛教截然不同的中國固有的佛教學派,如天台、華嚴、禪、淨土。
密教的經典中,有稱為「陀羅尼」的咒文,據說人若口唸那咒文,就可以從任何危難中解救出來。我覺得密教走到這條路已經變成十足的迷信,真是可悲!
禪宗主張「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五祖弘忍之後,分成南北兩宗。南派慧能主張頓悟,北派神秀主張漸悟。一日,神秀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則另外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是有趣!
神秀認為人心有無數煩惱,而以「三毒」最根本。「三毒」就是貪、怒和愚(無知)。這「三毒」讓人在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上)輪迴。人只要「無心」,「三毒」與六道自然消失,而成佛。慧能則認為智慧與煩惱,明與無明本來都是一體。北派主張靠修行悟道,南派則認為連修行都是悟道的障礙。
禪宗的馬祖道一主張「即心即佛」,自己的心就是佛,日常生活就是修行。他說︰「平常心是道!」
禪宗的義玄認為修行應該徹底拋棄執著。遇見所有的人都要「殺」。見到釋迦牟尼,要「殺」釋迦牟尼,見到父母,要「殺」父母,見到老師,要「殺」老師。這裡所謂的「殺」,並不是那種血腥的「殺」,而是斬斷自己的執著之意。
由於唐末的法難,佛教各宗勢力衰落,只有禪宗沒有遭受明顯的被害,反而越來越興盛。原因是禪宗標榜「不立文字」,因此即使經典燒毀,也不會受到什麼打擊。而且禪宗主張自己勞動達到自給自足,所以在社會動亂時,禪宗依然能屹立不搖。禪宗最後成為中國近代佛教的主流。
明朝歷任皇帝對保護佛教不遺餘力(明太祖朱元璋還當過和尚)。但是對俗人想出家,管理嚴格,除了考試之外,還限制年齡與人數。明憲宗時,僧道的人數多達50餘萬。當時民間流行一句話︰「沒法子,就做和尚。」許多人出家,不是因為宗教信仰,而是被生活所迫。這讓人想起現在有人找不到工作,被生活所迫,便故意去假裝搶劫,被補,然後高高興興地入監獄吃牢飯。兩者的狀況都差不多。
清朝歷任皇帝也對保護佛教不遺餘力。尤其雍正皇帝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對佛教的研究最深入,他還自稱「圓明居士」,時常坐禪。雍正皇帝之後,清朝歷任皇帝就遠離佛教。
西藏從地理位置看,就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與尼泊爾的北側。因此,西藏人很早就親赴印度與尼泊爾學習佛教,並且從印度與尼泊爾聘請名僧到西藏講授佛學。
中國的佛教幾乎都是從中亞來的僧人所傳。而且中國有種種強烈個性的思想,因此,佛教傳到中國後,就不得不適應中國的思想環境,而「中國化」。這點,西藏佛教就完全不同,套句現代的用語,是「原汁原味」的佛教。
宗教很難擺脫民族性。朝鮮僧侶和中國僧侶都吃素,但朝鮮僧侶吃的炒蔬菜當中,放很多辣椒,中國僧侶吃的炒蔬菜當中,則放很多油。
從7世紀到8世紀,東亞(中、日、韓)形成一個「等質文化圈」。這個等質文化圈有三個主要要素︰律令制度、漢字文化圈、佛教文化圈。東亞佛教圈的中心是漢譯佛教,也就是中國佛教。
道跣是高麗時代的妖僧。他對高麗佛教影響很大。據傳說,他在智異山遇見一位老人。那位老人告訴他︰朝鮮多山,而且險峻,國中自然充滿亂氣,人民被這亂氣影響,性好鬥爭。應該在朝鮮山川之中,卜卦,選擇地點,建築寺或塔,這樣國家就會太平。
朝鮮自古以來,風水說就和佛教結合。道跣便建了500座寺院。自此以後,朝鮮的寺院都是按照風水而建,現在仍然如此。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韓國獨立。韓國佛教也開始走自己的路。韓國的第一步是驅逐結婚的僧人。韓國佛教本來嚴禁僧人娶妻,可是在日治時期,受到日本佛教的影響,和尚也可以娶妻了。
原始佛教,也就是在釋迦牟尼時的佛教,本來境界崇高。可是後世佛教徒擅自加油添醋,有的將釋迦牟尼神格化,有的將風水扯進來,有的還允許和尚娶妻,將原始佛教弄得烏煙瘴氣、體無完膚。希望有一天,佛教能回到釋迦牟尼的原始佛教!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