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從中東看世界(6)
從中東看世界(6)
媒體常把所有的暴力事件說成「恐怖攻擊」。事實上,
暴力事件背後有種種原因。有許多暴力事件並不是「恐
怖攻擊」。例如,有些人遭到迫害或差別,而採取暴力
行動。當駐留在伊拉克的美軍,威脅到伊拉克人的生
活時,伊拉克人會採取暴力行動。對駐留在伊拉克的
美軍而言,那麼的暴力行動或許是「恐怖攻擊」,可是
對伊拉克人而言,這只是抵抗行動,值得讚賞。南非
的曼德拉反對英國實施的種族隔離,被英國人關在監
獄裡27年。當時,曼德拉也被英國人視為「恐怖份
子」。然而,曼德拉後來卻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50至1960年代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追求不被歐
洲所支配的真正獨立。他們想取回被歐美所奪去的資
源與權力。他們獲得人民的熱烈支持,卻被歐美視為
毒蛇猛獸。埃及的總統納賽爾因為把被英法支配的蘇
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結果被稱為「阿拉伯的希特勒」。
1950至1960年代的年輕人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與1970
年代的年輕人伊斯蘭主義者,以及1990年代之後「黑
暗時代」的年輕人,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是,1950
至1960年代的年輕人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所攻擊的對
象是自己的政府。而且他們擁有強烈的菁英意識,認
為自己可以取代政府。
他們取得政權後,努力提高教育水準。結果,阿拉伯
各國的識字率大幅提升。埃及15歲以上的識字率在
1970年代時只有4成,2005年時,超過7成。不只是
提升識字率,接受大學以上高等教育的學生也增加了。
在1970年代時,大學生的數目還很少,因此,他們擁
有強烈的菁英意識。現在則與台灣一樣,大學生一點
也不稀罕。反而有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到灣
岸產油國去打工的農民,收入都比大學畢業生還高。
這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正是「黑暗時代」的年輕人。
他們滿懷負面情緒,不知找誰發洩。最後,武鬥派的
伊斯蘭運動吸引了他們。
1979年,在中東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個是伊朗爆發革
命,後來還發生伊朗大學生佔據美國大使館事件。另
一個是蘇聯侵略阿富汗。沙烏地阿拉伯呼籲全世界的
伊斯蘭教徒到阿富汗對抗蘇聯。包括賓拉登在內,許
多伊斯蘭教徒響應了這個呼籲,到阿富汗對抗蘇聯。
1989年,蘇聯軍撤退後,這些到阿富汗對抗蘇聯的伊
斯蘭教徒成立了蓋達組織。賓拉登想在阿富汗成立伊
斯蘭主義國家。1980年代,中東許多國家出現伊斯蘭
政黨。他們想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國家。然而,賓拉登
想要改變的卻是別人的國家。就這點而言,賓拉登與
「911」後布希政權身邊的新保守主義者非常像。新保
守主義者認為即使使用軍事力,也必須把民主主義輸
出到其他國家。兩者都是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理念。
在美國的攻擊下,蓋達組織被消滅了。但是武鬥派伊
斯蘭主義的國際網絡消失了嗎?答案是︰「沒有消
失!」伊拉克戰爭後,反而增加。因為這種國際網絡
能夠寄生的「空地」越來越多之故。例如,葉門的中
央政府無法完全控制的地方;索馬利亞自1990年代起
就持續內戰,一直沒有統一的政府。這些地方是這種
國際網絡寄生的溫床。全世界在2001年起6年間發生
的恐怖攻擊件數是1968年至2000年,33年間發生件
數的2倍。其中3分之1,4600件,發生在伊拉克。
有不少歐美的年輕人加入蓋達組織。如前所述,蓋達
組織吸引高學歷卻找不到工作,對社會不滿的年輕
人。這樣的年輕人不只阿拉伯社會有,歐美社會也存
在。蓋達組織透過網路募集他們。蓋達組織發行線上
的英語雜誌「Espania」。製作者是一位美國人。
最近全世界的一個問題是「home grown」。「home
grown」是指在歐美出生、長大的恐怖份子。他們主動
加入蓋達組織。這些恐怖份子的特徵為35歲以下、信
仰伊斯蘭教的男性、移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
不過,恐怖份子不只限於移民。2013年,佔據肯亞奈
洛比購物中心事件的犯人之一為英國的白人女性。
要消除恐怖份子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為了不讓對社
會不滿的年輕人被吸引,要消除恐怖份子的據點。另
一個是讓對社會不滿的年輕人,向自己的政府提出要
求,不要靠暴力解決問題。第一個解決方法為美國攻
擊阿富汗與伊拉克。可是很遺憾,見不到成果。美軍
猛烈轟炸蓋達組織的據點。可是沒有效果。不只此,
還炸死了一些平民,讓民眾產生反美意識。此外,轟
炸使社會荒廢,對武鬥派國際網絡而言,又增加了可
以寄生的「空地」。
有些年輕人透過衛星電視或網路,看到蓋達組織擊敗
美軍的畫面,內心非常高興。「911事件」時,有些年
輕人為阿拉伯鼓掌叫好。美國的一份雜誌稱這些年輕
人為「坐在安樂椅上的恐怖份子」。他們生活安逸、無
憂無慮,卻懷抱「不確定訴病」。他們按電腦滑鼠為恐
怖份子喊「讚!」或透過網路捐款給恐怖份子。
打破這個局面的是「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的
年輕人戰鬥的對象不是外國,而是本國政權。他們不
靠恐怖攻擊,以自己的力量,達成目標。
在阿拉伯世界發生的民眾抗議行動「阿拉伯之春」,有
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透過衛星電視與網路,自由
報導與表明意見在市民社會展開。例如,卡達的半島
電視台。以往在阿拉伯各國只有國營電視台。內容千
篇一律是贊美總統,娛樂節目也很無趣。然而,自從
1990年代中期之後,衛星電視台陸續成立。衛星電視
台的節目不受制於國家政策,自由奔放,越過國界,
向阿拉伯各國播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卡達的半島
電視台。在1991年灣岸戰爭時,阿拉伯人很關心
戰況,卻只能看英國的BBC與美國的CNN衛星轉播
的畫面。原本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任職的一些阿
拉伯人記者,覺得伊拉克遭受美國的猛烈轟炸,同樣
是阿拉伯人為什麼必須透過英國或美國的衛星轉播才
能了解戰況呢?於是他們就成立半島電視台。半島電
視台剛開始時以批判美國聞名,後來不但是美國,連
其他阿拉伯各國也勇於批判。這種批判精神與自由表
達意見深深影響了阿拉伯人。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5年好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