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羅素傳(2)

羅素傳(2
羅素沒有請律師,他為自己的立場辯護。最後羅素被判有罪,並被罰了100英鎊。一個月後,三一學院的校務會議一致決議,羅素必須被開除教席。
在戰爭剛開始的時期,最使羅素感到吃驚的是,街頭上的人們似乎都很欣賞戰爭的來臨。當他看完哈特(Hart)的「精神病心理學」後,肯定地認為︰只要世界上有壓制性的教育制度存在,而使人們產生一種對戰爭與殺戮的潛意識衝動,那麼人類的和平便不可能。
最後使羅素入獄的是他在週刊「民友報」上所寫的一篇文章。他寫道︰「除非和平能馬上降臨,否則全歐洲將會普遍陷入饑荒……那時候人類將會只為了搶奪生存上的必需品而發生戰鬥……」
一個月後,羅素被送到法庭受審,最後法官宣判羅素須坐牢6個月。19185月,羅素入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在英國的左翼思想界,流行二種錯誤的歧見,第一種是堅信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是意味著西方文化的結束,因此任何防衛的企圖都無效;第二種是以為任何人一旦認為蘇俄的領袖們都是殘酷無情的極權主義者,則他必然是保皇黨的保守份子。第一種錯誤看法的流行,幾乎導致了1940年希特勒的勝利;第二種錯誤的看法,則幾乎使1945年以後的世界失去了和平。
羅素並未能完全擺脫第一種錯誤看法,但是他卻能輕易擺脫第二種錯誤看法。當時英國的前進份子中,在面對蘇俄的真相時,能擺脫第二種錯誤看法者,也許只有羅素一人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使羅素由自由主義者變成了社會主義者,主要原因是他認定是資本主義導致了戰爭,那時他也像馬克思主義者一樣地宣稱︰「資本主義制度已是劫數難逃」,但是這時期羅素所擁護的社會主義是英國基爾特(Guild)式的社會主義或法國式的工團主義(Syndicalism),他希望工業由直接參與工作的人來經營,而不是由政府來管制,這點跟今日的一些社會主義者有很大的不同,今日的社會主義者往往樂於見到國家權限的擴大,雖然羅素也認為某些方面國家的權力有加強的必要,但是他認為這只是過渡時期所必須的一種惡,他承認他比較傾向於無政府主義,他也說過︰「國家權力的過大,是現代世界不幸的主要根源之一。」他正確地預言︰「收歸國有或以國家代替私人雇主,其結果對工人而言,跟過去並沒有什麼差別,他們對於自己的工作依然很少有控制權。」
羅素像其他的社會主義者一樣,起先也曾一度熱誠地對蘇俄的革命表示歡迎。1918年他寫信給朋友說︰「這是個可詛咒的世界,只有列寧和托洛斯基在點燃唯一的光明。」不久他又寫道︰「世界正在一天比一天更充滿了希望,布爾雪維克黨人的成就使我頗覺愉快,我很輕易地原諒了他們解散議會之舉,假如他們的議會也是和我們的下議院一模一樣的話……你看他們做得多成功!他們甚至使一些英國人開始思想。」
羅素和其他的前進份子最大的不同點是,當他親眼看見了蘇俄的一切後,他就不再繼續像過去那麼嚮往蘇俄了。
1920年,他以工黨代表團的非官方身分抵俄訪問。代表團在蘇俄逗留了四週,抵達時,懷著一股興奮的熱情,當他們下機後第一次看到蘇維埃國旗迎上前來時,團員們不自覺地唱出共產國際歌和紅色旗歌。
因為羅素不是正式的官方代表,所以可以避開一些宴會,而親自到街上或鄉下跟一般俄國平民接觸。他看見了一群疲乏的婦女在政府開設的麵包店外邊,正在不耐煩地擺著長蛇陣等候領取黑麵包。像其他代表團的團員一樣,他對一般俄國平民的貧困深感驚訝。
很多代表團的團員都是以痛苦的失望與幻滅的心情下離開俄國。一位團員在他的報告中寫道︰「實際上,在蘇俄根本沒有配稱為社會主義的東西存在,一般人民的生活顯然都很可憐。」
羅素一回到英國,便著手寫「布爾雪維克主義的理論與實際」。這本書,就是到現在,依然是「反共哲學」的最有力代表作。羅素可以說是西方智識份子中,最早由共產主義的迷夢中解脫出來的人物。
羅素寫道︰「我對蘇俄這個被功利主義所窒息的社會環境中,我感到極端的不快,整個社會彌漫著對愛與美的麻木與冷淡,感情方面的生活可謂已完全被忽視。」在「布爾雪維克主義的理論與實際」一書中,羅素寫道︰「『獨裁』的意義就是『獨裁』,相反的所謂『無產階級』卻有其特殊的意義,那就是代表共產黨。」羅素是近代史上第一個指出︰共產主義是一種宗教形式的人,而且也會像基督教一樣的習慣於把迫害視為正當(早在「德國的社會民主制」一書中,羅素就把馬克思主義視為一種宗教。)羅素在下筆寫訪俄報告時,面臨了一項抉擇︰要說實話,還是要失去朋友,結果他選擇了前者。
1920年,羅素接受中國北京大學的講學邀請。在當時白宮和英國外交部中大多數人,對中國幾乎提不起興趣的時候,羅素就強調中國在未來世界中將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事實上羅素幾乎讚賞所有他在中國所見到的東西,他唯一對中國人缺點的批評是︰「貪婪、賄賂和某種無情。」他對中國文化有極大的好感。在中國,他把希望寄託在孫中山先生身上,羅素認為所有中國的軍閥幾乎都是野心的土匪,只有孫中山先生在為整個中國的未來打算,他把孫中山先生比喻為舊式的英國自由主義者。
羅素對中國的影響巨大,中國人第一次聽到一個英國貴族在批評英國的帝國主義;中國人首次發現一個外國人以中國人的觀點去考慮中國的問題。孫中山先生曾說︰「羅素是唯一了解中國的英國人。」羅素在北京大學演講時告訴他的聽眾,一個無神論者也可能具備高度的道德水準,同時當道德與宗教發生過份密切的關係時,道德往往會變為偽善
從中國回到倫敦之後,羅素和都拉結婚,這是他的第二次婚姻。1924年,羅素訪問美國。早在1922年,羅素就預言道︰「美國將會開始其帝國主義的生涯——不是領土方面的侵略,而是經濟上的征服。」早在1926年,羅素就預言世界將進入只有2個列強存在的新時代,他們之間敵對的思想體系,所引起的衝突,可能會帶來一場使人類吃不消的戰爭,這2個列強就是代表共產主義的蘇俄與代表個人主義的美國。美國和蘇俄這2個國家,最嚴重的事情是那種不容異己的偏狹與頑固。
雖然羅素對於四福音書中的某些訓言頗為欣賞,但是他還是說,耶穌在智慧與德行方面趕不上釋迦牟尼和蘇格拉底,他更因為耶穌對那些不聽他傳教的人,存在著報復心理而頗為不滿,對於地獄一節的教義,他還特別加以抨擊,他說︰「我真沒想到,生性這樣仁慈忠厚的人,也會把那種恐怖嚇人的東西引到人間來。
(待續)
理州上  20128月好日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羅素傳(1)

羅素傳(1
「羅素傳」是艾倫‧伍德(Alan Wood)的著作,部分精彩內容如下︰
哲學家存在的目的是提出問題,而不是回答問題。在原子尚未被科學家發現之前數千年,哲學家已經在思索有關原子的事了,結果他們很可能給科學家提供如何去追尋原子的靈感;哲學家常常對一般人視之為當然的事發生疑問,然後科學家便慢慢同意哲學家的看法。羅素(Russell 18721970)曾說︰「科學是你知道的是什麼?哲學是你所不知道的是什麼?」無疑的羅素是我們當代第一流的發問者,最初他提出的問題是關於數學、宗教與哲學方面的領域,但是後來漸漸地擴大到關於戰爭、政治、性與教育方面的問題,他大膽的向傳統的成見挑戰,為的是使人類的思想能不斷地向前邁進。
羅素的祖父是英國歷史上一位有名的首相約翰羅素伯爵。羅素的父親一共生了三個孩子。老大富蘭克繼承了爵位,第二個是女孩蕾卡爾,最小的孩子便是羅素。
羅素從小就對傳統信仰懷疑,5歲時,有人告訴他地球是圓的,他拒絕相信,便在花園裡掘洞,看看能否貫通到地球另一端的澳大利亞。又有人告訴他在他睡覺時小天使會在旁邊看顧他,他反駁道︰「可是我從來不曾見過她們呀!」人家又告訴他當你張開眼睛時,她們早就走了,因此他決定故意把眼睛緊緊閉起來瞞人家以為他睡著了,然後突然張開眼睛,並用手去抓,結果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抓到。另外有一件事更加強了他的懷疑主義。他9歲時,一位女修道院長預言世界末日將會在1881年發生,但是直到那年年底,世界仍然一直存在著。
在羅素祖父的藏書中有一本叫「愛爾蘭的歷史」,裡面提到在洪水來臨之前,人類已經來到了愛爾蘭,但是這一批人後來都被洪水淹死,這時他那善於懷疑的頭腦馬上就想到,既然他們都死去了,作者怎麼會曉得關於這些人的冒險史?於是他討厭地放下這本書不讀。
做為一個懷疑者,他的下一個步驟是仔細地省察各種宗教不同的教義,用希臘文把他的沉思所得記在他的秘密日記內,他決定不顧他的信仰,而完全接受理性的引導。
羅素反對個人不朽的說法。起先他接受上帝存在的說法,但是後來讀了密勒(JSMill)的作品後,就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仰。密勒是羅素父親的好友,對羅素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他是英國經驗派哲學19世紀的代表人物。所謂經驗派哲學是根據常識的哲學,主張人類所有的知識均由經驗產生
羅素童年孤獨,但他的孤獨對他智能上的發展可能很有幫助。他曾說︰「沒有善處精神孤獨的能力,人類天才的至高成就不可能完成。」
1890年,18歲的羅素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他在劍橋的前三年專攻數學,但是他對劍橋的數學教育反感極大,因此在通過數學優等考試之後,他幾乎把所有的數學書籍都賣光了,並且發誓他將再也不讀數學了。然後他在劍橋的最後一年攻讀哲學。
1894年,22歲的羅素與比他大5歲的愛麗斯結婚。他有一流記者的第六感,能夠判斷一件事未來的可能發展。1895年,他到柏林調查未來50年二大勢力——德國的軍國主義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將如何影響世界歷史的命運。他在德國旅館內親眼看見了普魯士官員驕傲跋扈的情形,當他們想要得到什麼時,他們就必定要達到目的才肯罷休,例如當他們發現廁所正有人使用時,他們仍然會猛力敲門,甚至會破門而入。羅素預言了德國的獨裁政治與戰爭的未來演變。
羅素耐心地把三巨冊「資本論」讀完,雖然他對這些東西並無多大興趣。
雖然羅素是一個自由黨人,但對社會主義所進行的反抗貧窮與受苦的運動卻深具同情。他寫道︰「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宣言就其字面上的意義上是夠吸引人,因為它簡潔流暢、有刺人的機智和歷史的識見,是過去產生的政治文獻中最好的佳作之一。然而它的殘酷,它的排斥宗教與道德,這些都是我無法同意的。」
由於這是一個樂觀的時代,因此當時還沒有人會夢想到,共產主義在20世紀所掀起的恐怖行動。可是羅素已經對馬克思主義做了一些尖銳而深入的批評。他指出馬克思經濟理論中枯燥冗長的細節裡面的許多謬誤。在馬克思的社會圖畫中,他把整個人類社會分為二大敵對的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羅素認為他完全忽略了在二者之間有一個新的中產階級正在成長茁壯,這些中產階級乃是由於在工業生產行列中,技術專家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產生的。
羅素在1911年離婚,結束17年的婚姻生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的那剎那,他承認過去的許多想法錯誤,因為他突然發覺人類並不如他過去想像中那麼合乎理性。
不久之後,他的心情轉變為積極的反戰運動,這件事使他成為大眾注目的人物。有些人責備羅素前後不一貫,自相矛盾,最受人責備的一件事是︰「他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卻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點上,無疑的是他的批評者錯了。羅素可以說︰「一場戰爭比被德皇征服更糟,但是被希特勒征服卻比一場戰爭更糟。」而且羅素從未說過︰戰爭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種道德上的錯誤。他在一篇文章「戰爭的倫理」中,曾區別各種不同型態的戰爭,並且認為其中有些戰爭是合理的,其中之一便是「殖民地戰爭」。在殖民地戰爭中,美國的移民打敗了印第安紅人,而使該地的文化水準獲得大大提高,羅素說︰「如果我們由結果來下判斷的話,我們似乎不該後悔這種戰爭的發生。」這是羅素和一般的和平主義者不同的地方。至於「自衛之戰」,羅素認為這一類戰爭很少是合理的。至於那些「為了增加威望而發生的戰爭」,永遠不合理。他說︰「當2隻狗在街上打架時,沒有人會以為牠們是為了某種高貴的目標而奮鬥,牠們打架的唯一原因是彼此臭味不相投,這是街狗打架的事實,同時也是現在正在進行的國與國間戰爭的事實。」
1915年,德國人戰敗後,羅素預言道︰「一般的德國人,將會設法尋求如何在下一次準備得更好的方法,而且將會更忠實地服從他們軍國主義領袖的話。」
當羅素因為他的和平主義運動,贏得不少新朋友和崇拜者之際,另一方面也同時招致了政府和他劍橋同事日益滋長的敵意。羅素注意到,當他在學院的餐廳中用餐時,其他的同事都避免與他同桌。
這些反對羅素的人,在「艾佛雷特案件」發生後,終於獲得了報復的機會。
艾佛雷特是一位反戰者,他被調去當兵,後來以不服從命令而被判服2年的勞役,於是「反徵兵同盟」出版了一本小冊子,為此事提出抗議,結果有6個人因為分發此小冊子而被捕,因此羅素就寫信給泰晤士報說︰「我就是這本小冊子的作者,因此如果有任何人為它而受到迫害,我是應該要真正負責的人。」
1916年,羅素在市長前受審,罪名是「對大英帝國的三軍徵召,發表不利的言論。」
(待續)
   郝龍斌提議讓陳水扁保外就醫,以消弭社會對立。接著又有藍營政治人物提議讓陳水扁住大一點的牢房,以優待卸任總統。我覺得這些政客毫無法治觀念。眾所周知,最基本的法治觀念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古人尚且知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所謂「同罪」,應該也包括入獄後的待遇。現代台灣的政客連古人都不如。陳水扁能否保外就醫,自有專業客觀的醫師作判斷,法律也有明文規定,怎麼可以用「消弭社會對立」這樣的政治理由,讓陳水扁享受特權呢?另外,犯人住多大的牢房,法律也有明文規定,怎麼可以用「優待卸任總統」這種理由,讓陳水扁享受特權呢?這些政客完全在踐踏、蹂躪台灣法律。我瞧不起他們。郝龍斌要是認為出這個險招,就可以勝過朱立倫,獲得綠營選民好感,藍綠通吃,而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勝出,他就大錯特錯,我認為他這是提早出局。我記得以前我曾說我一點也不喜歡郝龍斌,因為他的微笑「假假的」,現在果然印證我的感覺無誤。本來郝龍斌若安分一些,說不定將來還可分到副總統或行政院長,現在大概一切都沒了,因為他已經露出馬腳,露出政客的馬腳!
理州上  20128月好日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西洋哲學故事(13)

西洋哲學故事(13
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是個懷疑主義者。
近數百年來,義大利的哲學處處落後,這也許是因為義大利的思想家,始終堅持經院派的態度及方法。他們在宗教方面,雖然擺脫了神學的羈絆,但在哲學方面,還是不能衝破經院主義的網羅。我們可以說,義大利只有一次文藝復興,卻沒有一次宗教改革。
克羅齊的家庭富有,信奉天主教。由於他是獨子,從小就接受徹底的天主教神學教育,然而他後來竟成為無神論者。在沒有宗教改革的義大利,傳統的正教與絕對不信仰之間是沒有折衷之路的。克羅齊既不信舊教,自然無所信仰了。幼年的克羅齊對於信仰非常虔誠,曾經立下志願要仔細研究宗教。可是他越研究宗教,就越懷疑宗教。之後,他專攻哲學和人類學,他的學問無形中代替了信仰。
1883年,他所住的小市鎮忽然發生大地震,使他失去了父母和唯一的妹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克羅齊大為憤怒,認為只因經濟上的一點衝突,居然引起戰爭,互相殘殺,阻礙歐洲思想的發展。後來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和同盟國相抗,只有克羅齊一個人劇烈反對。他在義大利所處的地位,就像羅素在英國,羅曼羅蘭在法國,同為大眾反對的對象。
克羅齊反對馬克思的經濟史觀,他認為這種思想只是一時的工業主義的反響,難免有誇大其辭之處。他不但否定唯物主義是一種哲學,認為就連科學的方法也談不上。他說︰只有心靈才是最原始的與最後的實體。克羅齊是一個唯心論者。他排斥宗教,又排斥靈魂不朽。崇尚美學,崇尚優越的生活,就是他的信仰與宗教。他說︰「近代有許多人,既不肯放棄宗教,又不肯放棄藝術、哲學和其他類似的理智活動,希望兩者同時存在。我真不懂,他們有了後面這許多珍寶,前面的一種——宗教,還要用它來幹什麼呢?有了哲學之後,宗教便無存在的理由了。」
克羅齊認為人類的歷史應該由哲學家來寫。他認為一般歷史學家寫歷史,常把極微細、極瑣碎的史實記載下來,他們的學問太淵博了,反而把史實上的真理忽略了。
克羅齊承認,要發現過去的真相的確是非常困難的事,他認為歷史只是一種技術,用這種技術,可以從過去的許多謊言中,選擇與真理最為相近的謊言
羅素(Russell 18721970)是同時期內最年輕與最勇敢的歐洲思想家。他的祖父約翰羅素是英國自由黨內有名的首相。他的父親亞姆貝理伯爵,是崇尚自由主義的思想家。按理說,父親死後,羅素就可以繼承爵位,可是他棄之如敝屣,自動離開爵邸,寧願清苦貧賤,享受自由的生活。由於他主張和平主義,被劍橋大學開除。羅素傾向數學,因為他認為數學有客觀性,只有在數學中才有永久的真理和絕對的知識。他在基督教中不能發現與數學原則相當的理論,終於拋棄了基督教
大戰爆發了,羅素像突然被釋放的烈火,世人吃驚的發現,這個清瘦的教授,居然是個有無窮勇氣、熱愛人類的人。他勇敢的向當代的政治家大肆攻擊。但這卻使得別人懷疑他是英國的仇敵。他的學問雖然淵博,但因為是和平論者,所以被社會拋棄了,大家罵他是賣國賊。羅素認為國家為了私利,並不值得讓年輕人昂首闊步地前去送死。羅素認為自由思想與自由言論恰像消毒的火焰,能把心靈中的迷信及成見完全洗刷乾淨。
起先,羅素看見蘇俄正努力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創造,與自己的理想相差不遠,自然非常喜悅。後來,蘇俄遇到許多困難,所做的試驗逐漸失敗,羅素對自己的理想也逐漸失去了信仰。他稱自由哲學的前提,就是最高的民主政治;但蘇俄政府偏偏反對民治原則,他失望了。他對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之受壓抑,對宣傳機構之全受壟斷感到憤怒。他祈禱蘇俄全民都未受過教育,而且永遠不希望他們受教育——正因為他們是文盲,才不至於受迷惑。在這種新聞事業替人宣傳的社會,文盲反而還不至於與真理相隔太遠
羅素在中國教了1年書,中國的國情好像與他的個性最為適合。在那裡,社會的步調比較緩慢,人們可以靜坐一旁細細思考。他拜訪過中國後,再來體會歐洲,只覺得歐洲不過是文化的末梢;悠遠的文化根源卻靜靜的停在亞洲。他說︰「近來,我才發覺白種人的地位並不像我從前想的那麼重要。假如因為戰爭,歐洲人與美洲人因自相殘殺而絕跡,對於人類與文明前程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妨礙。歐洲人與美洲人覆滅了,並非全人類覆滅了;歐洲與美洲的文化衰竭了,並非全人類的文化衰竭了;自然仍有許多中國人留存下來。在許多方面看來,中國的確是最偉大的古國,不僅它的文化偉大,它的理智也特別偉大。」
第十一章  當代美國哲學家
桑塔耶那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生於西班牙馬德里,1872年就被帶到美國。他在哈佛大學獲得學位後,就在哈佛大學教書。他不喜歡美國式的城市生活。他傾全力於他那最著名的「理性的生活」。出版後,桑塔耶那的聲譽立刻震動全球。他看清楚思想界最大的弊病就是無條件的接受傳統的理論。他認為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並非真實的世界,他願意懷疑一切。桑塔耶那不容許泛神論的浮華惹身,認為那只是無神論的託辭。桑塔耶那究竟是個詩人,很能體會一般人的心理,假如在這個世界,硬把神完全抹煞,世界豈不變成慘淡落寞,毫無生氣了嗎?人害怕死亡,希望在宇宙之內,有一種力量可以使他在變化無窮的世界中永垂不朽。他雖然表示同情,但他的結論,仍然是「我相信這個世界,並沒有不朽之事。」
桑塔耶那厭惡平等的理想和柏拉圖一樣。他認為民主制度是貴族制度的一大改進,但是民主制度也有它的缺點︰民主政府常顯得腐敗、無能,最糟的是它獨特的壓抑——對於整齊劃一的盲目崇拜。桑塔耶那最輕蔑現代生活的喧囂和忙碌。
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生於紐約市。他認為如果神是萬知萬能的,則我們只是祂的傀儡,因為神最初為我們安排好的命運,我們無能將其改變於絲毫。
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認為個人是社會的產物,風俗、習慣以及其他傳統的觀念,都能直接影響嬰兒。嬰兒生在任何地方,都能順著當地的環境,被塑成與他周遭人物相同的模式。這種社會遺傳的能力巨大、快速而又非常徹底。一般人的觀察不能透徹,常將之視為生理與身體的遺傳,那就大錯特錯了。
杜威認為如果有一個人,從前雖完美無瑕,到了現在漸漸墮落,流而為惡,此人即是惡人;反之,如果有一個人,從前一無可取,現在卻走向善路,漸漸進而為良善,此人即是善人。只有這一個概念,才可以使我們責己以嚴,待人以寬
杜威認為除了智慧之外,任何道德都不能拯救我們。無知並非福,而是麻木不仁,且是奴隸的表現。杜威不信任國家,主張多元化的秩序。
(全文完)
★昨天(828),我以前在汐止北港國小任教時的學生陳柏霖(他以前在班上考試總是第一名)與何非來看我。陳柏霖講了一段很有趣的話。他說他相信這世上有鬼。理由是我們人類生活在三度(維)空間,而螞蟻生活在二度(維)空間,而鬼說不定存在於四度(維)空間,所以就像我們人類觀看螞蟻,而螞蟻渾然不知一樣,很有可能鬼也正在觀看我們人類,而我們人類也渾然不知。
理州上  20128月好日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西洋哲學故事(12)

西洋哲學故事(12
1869年,尼采認識音樂家華格納,兩人談得甚為投機。1872年,他出版第一本書「悲劇的誕生」。尼采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增進大多數人的福利,他們本身毫無價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天才。
華格納雖然反對基督教的神學,卻認為基督教中蘊藏著道德的價值與真摰的美感,對於這一點,尼采永遠不能原諒他。
1879年,尼采身心急劇衰弱,甚至到了死亡邊緣。那時,他對妹妹說︰「答應我,當我死了之後,只能讓知己朋友靠近棺材,必須拒絕好奇的群眾,不准牧師在我墳前玩把戲。讓我平安的躺進墳墓,永遠做一個純潔的異教徒。
1883年,尼采完成「查拉圖斯特拉」。但是書局老闆不肯印刷,因為從賺錢的觀點來看,這本書毫無價值於是尼采不得不自己花錢請人代印,出書後只賣出40本,送了7本,只有一個人向他致謝,沒有一個人表示任何意見。在世界他是最寂寞的人了。「查拉圖斯特拉」出版後,尼采的朋友漸漸遠離他,他的妹妹也離開了他,與尼采向來輕視的反閃族的人結婚。
尼采認為如果以戀愛為結婚的條件,只要有了愛情,英雄可與女僕結婚,天才可與奴隸結婚,這是多麼愚蠢,多麼不合情理的事!愛情絕不合於優生學的原理。我們必須用法律來禁止由戀愛而造成的男女婚姻超越的人只能與超越的人結婚。結婚的目的,不只在於生殖,還要顧慮到進化的條件
尼采認為︰何謂善?凡是能增進個人權力感、權力意志的就是善;何謂惡?一切的惡都是由懦弱而來。尼采認為要走向超人之路,必須先通過貴族政治,而與貴族政治相對的民主政治必須及早撲滅,以免留下後患;而撲滅民主政治的第一步,應該從破壞基督教入手;因為近代上等階級的人,多少都與基督教發生關係,基督教得勝之日也就是民主政治開始之日。尼采主張日耳曼民族與斯拉夫民族結合,並且希望善於理財的猶太民族加入,這樣,就可以成為全世界的主人。尼采認為法蘭西民族在歐洲各民族中最為精緻、靈巧。他說︰「我只相信法蘭西的文化,其他各國的產物如果也稱作文化,那真是最大的錯誤。」尼采認為最壞的莫過於英國人,他們用民主主義的妄想去侵蝕法國人的心靈。英國式的功利主義與博愛主義,把歐洲的文化腐蝕得卑微至極。
尼采認為在民主政治之下,一個有機體的各個部分,都可根據自己的嗜好恣意妄行,自由和混亂沐猴而冠,平庸受崇,優秀遭嫉。因此,在它之下,絕不能產生偉大人物。偉大的人格怎肯委曲求全,任惡劣的選舉擺佈捉弄呢?人民的理想與模範並不是優越的超人,而是大多數的平庸之輩。每個人都求與他人相似,就連性別的區別也將不明顯——男的將變成女的,女的將變成男的
女權主義乃是民治主義與基督教的自然推論,因為真正的男人太少了,女人就想讓自己男性化些
尼采是大男人主義者,他認為男人是女人用來達到生育子女目的的工具,而女人只是男人危險的玩具罷了。男人必須側重在戰爭訓練方面,女人乃是戰士的娛樂品,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假的。
尼采說︰「人類是不平等的。平等的宣揚者,懦弱和狂亂使你們整天呼籲平等。」他又說︰「當社會的本能永遠拋棄戰爭與征服的時候,那個社會必定趨向沒落,而更接近民主主義與雜貨店老闆掌握政權的局面。」尼采說︰「貴族絕不能與富有的平民通婚,如果這樣,貴族的血統就要被污染和削弱。
尼采非常狂妄,他說︰「將來一定有人會說,我和海涅兩個人乃是使用德文寫作的最偉大藝術家,也會說,我留下了少有人能寫出的最好作品。」有一次,他把一本書寄給大批評家泰納,上面註明︰這是有史以來最燦爛的一本書。
尼采的風格之所以如此光燦,乃是因為他具有一種神經質的自我主張,敢把通俗的見解刻意顛倒過來,將一般人所崇尚的道德痛加嘲諷,視別人所厭惡的罪惡為神聖的緣故。在此我們獲得一個結論︰一個人如果不賣道德的帳,他必能寫出非常有趣的理論來。其實,這種獨斷的假說,表示他已走進了瘋狂的邊緣。最初固然能討人喜歡,但是過了不久,反而會使人感到厭倦。尼采不用證據,他感覺怎樣,就把感覺加在大眾身上。他不用邏輯的推理,而用單純的想像。他所貢獻給世人的不只是一套哲學,而是一個新的信仰、新的希望與新的宗教。他的著作處處都有「我」字,他重視本能甚於思想,重視個人甚於社會
尼采認為個人的自由應當絕對解放,絕對不受任何社會規條的限制。由於情場上的失敗,所以他大力攻擊女人,這種怨恨報復的心理絕不是哲學家所應該有的由於失去父母和朋友的愛,所以他不能感覺友誼與互助的快樂,實應在戰爭與征服的快樂之上。他的壽命不長,假如他多活幾年,他的生活面較為廣擴後,他那擾人清思的雜思也許可以變成完美和諧的哲學。他批評耶穌,說他「死得太早。假如多活幾年,必定要取消自己的教義,如果能這樣,他的人格定更為高貴。」我們讀尼采的書,很覺得這是他對自己的批評
1889年,尼采患了嚴重的中風,他幾乎完全進入瘋狂的狀態!最初,旁人把他送進一家瘋人院,不久他的母親趕到,把自己的兒子放在懷中,表示寬恕。這是多麼美的畫面——信仰虔誠的女人因自己的兒子中途背叛教義,心中確實難過,等到兒子遇難,又把他放入懷中,表示寬恕。其中雖經波折,但愛子之心並不稍減。
第十章  當代歐洲哲學家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曾獲1927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家族是法蘭西與猶太人的混合血統。1907年,他寫了「創造的進化」,此書一出,為全世界注意,他的聲譽因而滿天下。不過當我們閱讀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著作「創造的進化」的時候,我們必須謹防作者的幻想,以避免上當。在許多方面,柏格森與達爾文的關係,只有康德與伏爾泰關係的重演。柏格森繼承叔本華的系統,想要在主觀和客觀的世界中,找出勢能的原理,解答世界的謎以及生命的神秘性。
我們在過去數十年內,思想頹廢,幾乎承認這個世界是完成了的與預定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之內,個人的創造都是枉然,個人的努力只是神在宇宙內所玩的把戲,更無所謂價值。自從有了柏格森,我們的世界觀突然改變︰原來世界只是我們所創造的過程,與創造時所用的材料罷了!在他之前,我們是機器中的齒輪或螺絲釘;到了現在,假如我們願意的話,很可以果斷的在創造的劇情中,寫上自己所希望的部分了。
(待續)
理州上  20128月好日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西洋哲學故事(11)

西洋哲學故事(11
無神論者認為這個世界是「自存的世界」,無所謂原因,也無所謂開始;有神論者只不過把難題往後推一步而已,說「神創造世界」,假使有人追問他們︰「誰創造神呢?」他們又不能回答。所有最終的宗教觀念都犯了不可想像的毛病。
不僅最終的宗教觀念如此,即使是最終的科學觀念,也都超越了理性,而非理性所能解釋。何謂物質?我們把它分成原子,所謂原子,都是從分子中分解出來,分子既為可分,原子當然也可分,而且非可分不可,於是我們陷入兩難的困境︰如果物質可以無限制的分離,那麼最後的物質究竟是什麼?這是不可想像;如果物質的分離性有限制,那麼,與已成的假設又相違背——這又是不可想像的事實。時間、空間的可分性,追究下去終必成為非理性的概念。借用赫胥黎的話——唯一誠實的哲學乃不可知論。
斯賓塞的觀點與叔本華相似,都說努力毫無用處,我們只能聽天由命。他的事業總算是順利的,然而生活到最後,卻說生命無意義,不值得生活。他的眼光太遠大了,只看到遠的方面,反而把目前的快樂輕輕帶過。這是哲學家的通病,斯賓塞也犯了這樣的毛病。
斯賓塞認為凡是生育太多的人,智力必定降低。等到教育越高,生殖率自然會降低下去,所以在以後的進化上,人類的生殖率,將因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降低,這是必然的趨勢。
從沒一個人,能在社會學成就這麼偉大的貢獻,即使連孔德(社會學的始祖,社會學的名詞便由他手定)也比不上斯賓塞。
斯賓塞反對工人階級統治世界,這種想法使他厭惡到甚至生病。1893年,赫胥黎竭力排斥用生物學來指導倫理學,認為本性在鋒爪與利齒中發紅,當導致狡詐與殘酷,不足以言愛與正義。斯賓塞的主張恰巧相反,如果有一種道德律,不能應付生存競爭與自然淘汰的試驗,那種規律必定屬徒然,一開始就會成為口號而一無是處。
斯賓塞相信戰爭停止之後,國家對人民的控制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藉口。政府的唯一職權不過是維護治安,使自由不致被破壞而已。
斯賓塞既反對戰爭,同時又反對婦女的參政運動,理由是婦女在戰爭時,並不曾冒過大險,所以沒有資格要求均等的待遇。
斯賓塞認為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衝突之後,利己主義必佔優勢。在社會條件的許可下,追求自己的快樂,乃是達到最大最普遍快樂的先決條件。但是同時我們又希望同情的範圍,逐漸推廣,利他的衝動逐漸增強。利他的行動經過社會功利的自然選擇後,將變得近乎本能,依據本能而行事當然非常快樂,根本不需要外力的強迫。人類社會經過長時期的進化之後,將更接近完美的狀態。
斯賓塞反對國家管太多,他反對國家出錢辦教育,反對政府保護人民。有一次他竟然主張,甚至連戰爭最好也由個人自己去料理,不必政府多管閒事。他把自己的文稿親自送給出版商,因為郵局是政府機構,可見他對政府完全沒有信心。斯賓塞的「第一原理」出版後,聲名大噪,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哲學家。
他喜歡獨居不與他人來往。他只與少數知己朋友來往,不肯和陌生人見面。當有人堅持要和他見面時,他就會塞上耳塞,平靜地聽他們說話。
他的名聲突然而來又突然消失,在他去世之前名聲早已衰竭,各階級的人都不把他放在眼裡。宗教界的首領聯合起來,賜他永世的懲罰。工黨黨員看他反對戰爭,很欣賞他,等到他排斥社會主義,反抗工黨政治時,又對他大大惱怒。保守黨人聽他詬罵社會主義,心中暗自喜悅,但是他的不可知論又使他們為難了。斯賓塞始終堅守獨身主義。
年齡大了,斯賓塞的觀念漸漸穩定。過去他曾諷刺英皇是裝飾品,如今他的觀點完全改變,認為把國王從人民手中搶走,就像從小孩手中搶走布娃娃一樣,毫不合理。再說到宗教,人民有了信仰,對於生活似乎很有幫助,那又何必去打擾他們呢?他漸漸覺得一切宗教信仰,都建築在實際的需要上,和理智毫不相干。他回顧從前的行為,深覺人生所應當追求的是生活的快樂,學術上的名譽本無切身關係,又何必苦苦追求呢?他後悔了,1903年,他去世,臨死之前,他嘆息自己的工作都建築在空虛的幻影上
第九章  尼采
自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一些思想家,尤其是尼采(Nietzsche 18441900)認為︰假如生命是繼續不斷的生存競爭,優勝劣敗,適者生存,那麼在這場競爭中,力量應該是至高的德性,而懦弱則是最大的缺點,善者是生存者與勝利者,惡者都是放棄者與失敗者。在生命的戰場上,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善良,而是力量,不是謙恕,而是狂傲,不是利他的心,而是堅決的智慧,一切像均等、民治的觀念,都與適者生存的警句根本衝突。進化的目標,不是大多數的群眾,而是極少數的天才。能夠解決糾紛的,不是正義,而是強權,不是公道,而是力量。
假如上面所說的都是真理,那麼,絕沒有比鐵血宰相俾斯麥更偉大更有意義的人生了。俾斯麥說︰「國際之間,根本無所謂利他主義。」又說︰「近代國際間的糾紛,絕不是選舉與演講所能解決的,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尼采的父親是個牧師,不僅他的父親,他那接連好幾代的祖宗都從事牧師的工作,而他自己也始終是個宣傳教義的人。他反對基督教,實在是因為基督教的倫理精神影響他的心靈太大了。他的內心充滿了善良與和平,只因這種質素實在太多了,所以要用劇烈的矛盾把它矯正過來,他的哲學的形成便是緣於此。他誕生於普魯士。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所以他就由信仰虔誠的母親撫養長大,這使他帶有女性的細緻與傷感的柔情。鄰居的小孩都喜歡偷摘蘋果,又愛說謊,喜歡玩軍隊的遊戲,所以他不喜歡和他們來往。在學校,他的同學稱他為「小牧師」。他的舉動也的確像個牧師,經常離群索居誦讀聖經。
18歲時,他就失去了祖先們所留傳下來之對神的信仰,自己去尋找一個新的神,他終於找到了超人作他的神。
宗教本是他生命的精髓,一旦失去了,自然覺得生命空虛且毫無意義。他的性情突然變得暴躁。就在那時(1865年),他發現了叔本華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認為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他在裡面找到了世界,又找到了生命,書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高喊著消極、拒絕與拋棄的呼聲。從此,叔本華的灰色思想深深印入他的內心。
1870年,德、法宣戰的消息傳到他耳朵裡,他不能抵抗祖國的呼喚,但因他近視太深,只能擔任護士工作。他把戰爭太理想化了,一旦面臨事實,就失去意識。不要說戰鬥他辦不到,即使連看護工作也不能勝任,脆弱的心靈,一見到流血就不舒服,他終於生病了,病得很嚴重,因此被遣回家。他的外面雖然穿上武士的盔甲,但內部卻藏著女性的靈魂
(待續)
理州上  20128月好日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西洋哲學故事(10)

西洋哲學故事(10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以「變」這一個字,作為人生主要原則。沒有一種情形可以永久存在,一切都在變化中。萬物發展的各階段中,總有一種矛盾存在,且只有「對立的競爭」才能解決矛盾。黑格爾去世後,他的學說就以辯證論為出發點,被分成左右兩派,一為「黑格爾右派」,承認神的存在,又認為公民應該絕對服從國家的法令;一為「黑格爾左派」,以馬克思等人為代表,以階級鬥爭為歷史進化的原則,終於導出「社會主義的必然性」。1831年,柏林流行霍亂,黑格爾也染病,只過了一天就去世了。
第七章  叔本華
19世紀的前半期,不知為什麼出了這麼多的悲觀主義者。詩人方面,英國有拜倫,法國有繆塞,德國有海涅。音樂家方面,有舒伯特、蕭邦、貝多芬。而最特殊的,就是那極度悲觀的厭世哲學家叔本華(1788-1860)。
叔本華的偉大而又悲苦的鉅著「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出版於1818年。叔本華的父親是商人。1805年,父親自殺身亡,祖母也因瘋狂而死。叔本華的母親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小說家,她的個性強烈,由於得不到丈夫的柔情,故常鬱鬱不樂;等到丈夫死後,她就尋找自由戀愛。但是叔本華和哈姆雷特一樣反對母親再嫁,強烈干涉母親的行為,屢次與母親衝突。叔本華後來之所以對婦女產生偏見,原因可以追溯到這件不幸的事情上。英國的拜倫也和他母親鬧到冰炭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兩人都是注定的悲觀主義者。不僅不能享受母愛,而且遭到母親的痛恨。這樣的人,怎能叫他們對世界發生好感呢?叔本華性格陰沈、怪癖多、喜猜忌;他整天被恐懼惡夢所困擾;他對理髮匠的剃刀始終不信任;睡覺時身邊放著手槍,作為防盜之用。叔本華最不能忍受吵雜的聲音,他說︰「越能忍受噪音的人,智力必定越低。」他無母、無妻、無子、無親族、無國家,他是絕對的孤獨者,沒一個知己。叔本華對他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非常自負,毫不客氣地在序上寫道:「這本書必為後人著作的激素與靈泉。」但是這本書出版之後,一點也不引人注意。16年後,叔本華寫信問出版社銷售的狀況如何,出版社回答說全部當廢紙出售了。叔本華受到這種刺激,寫道:「這樣的著作像一面鏡子,但是在驢子身上,絕不會照出天使來。」又說︰「音樂家如果知道為他喝采的聽眾全是聾子,他會愉快嗎?」他繼承了父親遺下的一份產業,靠著利息過著尚稱舒適的生活。
叔本華認為一般人不肯安然就死,所以創設哲學、神學來安慰自己,靈魂不死的學說之所以這樣盛行,就是畏死心理的表現。神學是逃避死亡的避難所,瘋狂是逃避痛苦的避難所
叔本華認為天才的眼光太過廣遠,反而看不見眼前的事實,所以當仰觀天文時往往會不小心掉在井中。天才與世人的不融洽,一半的原因就在天才常以根本的、普遍的事物作思考的對象;而世人卻只拿那暫時的與目前的東西作思考的對象。天才與世人的方向永遠背道而馳。凡是知識越貧乏的人,他的社交手段也越精明。人類中真正的貴族,就是這群半瘋狂的天才。
叔本華從小沒受過什麼宗教教育,再加上天性討厭教會,所以很瞧不起神學家。他說︰「我們只見各國的神學家,用火刑來作最後的雄辯。」
叔本華認為基督教之所以能征服猶太教與希臘羅馬各種異教,完全靠它的悲觀主義,完全靠它坦白承認人間的污濁與罪惡,而猶太教與其他各種異教之所以漸漸被淘汰,就是因為上了樂觀主義的當。叔本華認為佛教教義比基督教更為深邃。叔本華絕不相信基督教的力量可以進入東方,取代佛教的地位。他說,用基督教去取代佛教,就像用槍射擊去岩石,不能成功。不僅基督教的力量不能取代佛教,甚至佛教有進入西方,影響歐洲人思想的趨勢。最根本的智慧就是涅槃,就是將個人的慾望和意志減到最小的程度
叔本華是大男人主義,他認為無論對於音樂、詩歌、美術,女性都沒有感受性。女性中最傑出的,也從不曾做出一件獨創的真正藝術品來,也從不曾為這世界留下任何不朽的偉業。他認為亞洲人比歐洲人高明,亞洲人很清楚女人的低能。如果法律要給女人和男人同等的權利,也應賦予女人和男人同等的智慧。亞洲人承認多妻制是合法的,而歐洲人卻要在多妻事實的上面,假惺惺的加上「一妻」之名。除了少數之外,大多數的女人都愛好驕奢淫逸。她們的生活只限於目前,她們的戶外運動就是逛街,買這個,買那個。女人以為賺錢是男人的事,用錢則是她們的工作。女人必須時刻在男人的監督下(不論是父親、丈夫、兒子或國家,像印度一樣)。所以我們越能遠離女人越好。她們並不是人們非有不可的不幸,越遠離她們,生活必定越能安寧和平。
叔本華的錢足夠使他過閒暇的生活,在這種閒暇的生活中,他體會到那終日勞動的人所體會不到的沉悶與苦惱。哲學家的悲觀傾向,也許是缺少勞動、工作所造成的吧!
叔本華的悲觀完全是因為他的生活不合於常軌——他拒絕女人、結婚的態度所造成。他以為女人都是潑婦與惡魔,他以為供養妻子的男人最愚蠢。叔本華的仇視女人,完全是不幸的遭遇所造成的悲劇。
第八章  斯賓塞
在哲學史上,法蘭西民族以擅長懷疑著名,難怪「實證」運動由他們開端。而首創這運動的是孔德(Comte 1798-1857)。孔德年輕時,崇拜富蘭克林,尊他為近代的蘇格拉底。一開始,孔德擔任烏托邦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聖西門對他的一生影響非常大。
孔德認為只有新的宗教才可以改造世界,它的機能必須以栽培人類的利他主義為主要前提。新宗教所崇拜的不是神而是人,不是神的權能而是人類的同情心與博愛心。我們可以稱他的宗教為仁愛的宗教,他晚年專為這個宗教創制教義、禱詞、傳教的方法並訓練傳教士。他又創制新的曆冊,只有對人類的確有偉大貢獻的英雄,才能留名在這曆冊內。
1850年,進化論還不成熟,英國學者斯賓塞(Spencer18201903)就能在達爾文之前預先發表這個觀念。斯賓塞明白這個觀念不僅適用於生物界,並且適用於各種學問。這種觀念使後世的學者對他致最大的敬意。斯賓塞雖然是他那個世紀中,英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但他到40歲為止時還不曾受過教育。斯賓塞懶惰,父親又溺愛他,只有叔叔管教嚴格,所以他13歲時便離開家鄉,去辛頓接受叔叔的管教;可是他不習慣讀書,住不了幾天就逃回家。但是幾個星期後,他還是回到辛頓,在那裡住了3年。這是他唯一所接受的學校教育,而他讀過的連他都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
1852年,他的「人口論」揭出生物競爭,適者生存的原則。1855年,他的「進步的法則及其原因」一書,認為一切生物,都朝向從純粹的原始到複雜的個體而發展。生物界的情形如此,歷史與進步的原理也如此。1858年,斯賓塞想︰進化論的學說,不僅適用於生物學,而且適用於其他科學;可以解釋社會的、政治的、歷史的和一切道德與美學的概念。
(待續)
理州上  20128月好日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西洋哲學故事(9)

西洋哲學故事(9
離佛爾納不遠的地方,是法國第七大城市都羅斯,在伏爾泰的時代,該城的天主教教會享有絕對的主權。該城當時還用各種壁畫來紀念法國蘭特法令的廢止(蘭特法令允許法國新教徒的信仰自由),並且把法國歷史上巴托羅繆慘案紀念日當作一個大節日來慶祝(巴托羅繆慘案是天主教徒屠殺新教徒的不幸事件)。所有的新教徒,一律不能從事律師、醫生、藥劑師、商人,以及類似的職業。天主教徒也不能雇用新教徒作為僕役或秘書。
都羅斯有一個新教徒吉恩卡拉,育有一男一女。他的女兒已經成為天主教徒;而兒子大概是為了經商失敗而自殺。在都羅斯有一條法律,凡是自殺的人,都必須裸體裝入囚車,遊街示眾,然後再掛在絞架上。他的父親對這種處罰非常不忍,於是要求親戚朋友證明他的兒子是自然死去,來免除這種處罰。結果謠言四散,說這人顯然被人謀殺,並且疑心他的父親因為要阻止他的兒子皈依天主教不能成功,所以才下此毒計殺死親子。於是吉恩卡拉被逮捕,遭受嚴刑拷打後,不久就死了。吉恩卡拉的家屬逃到佛爾納,哀求伏爾泰幫助。
1765年,又有一個少年被誣告說他毀壞聖十字架而被捕。少年入獄後遭受嚴刑拷打,由於禁不起這種酷刑,終於編造自己的罪狀。當他的頭顱被砍下,軀體被火焚燒時,圍觀的百姓卻在一旁高聲喝采。人們在那可憐的少年身上找出一本伏爾泰的「哲學辭典」。
伏爾泰的人生態度從此變為嚴肅。他標舉「打倒無恥之徒」,反對教會的兇暴。他說︰「那些在福音書上找不到根據的詭計與陰謀,偏偏在基督教的歷史上成為一切血鬥的泉源。」
可是我們不能斷定伏爾泰是一個無神論者。事實上,伏爾泰堅決反對無神論。他反對態度的堅決,使得幾個百科全書學家都反過頭來罵他︰「伏爾泰是一個執迷不悟的人,因為他相信上帝!」他曾經寫信給狄德羅︰「如果我們一定要證明上帝是什麼?如何創造世界?那確實有點放肆;但假如要否認他的存在的話,那又何嘗不是放肆呢?
可是另一方面,伏爾泰又竭力反對奇蹟及超自然禱告的應驗。他寫道︰我站在修女院門口,聽到費修女對康修女說︰「上帝處處照顧我,妳知道,我多麼愛我的麻雀,假如不是我為牠連續說9次『噢!瑪利亞』的禱詞,牠早就沒救了。忽然有一個人對她說︰「小姐,我不相信,上帝竟有這種閒暇照顧妳的麻雀,雖然妳的麻雀很美麗,但是妳要相信,上帝還有更重要的事要處理哩……」」
伏爾泰在「有神論者」中,把自己的信仰清楚地表達出來︰
有神論者是確信有最高主宰存在的人。這個主宰善良而又有權力,他創造一切東西,懲罰一切罪惡,並且以仁慈來獎賞一切善良的行為。
伏爾泰厭惡戰爭勝過一切。他說︰「戰爭是人類最大的罪惡,可是從沒有一個罪魁禍首,不假借正義的名詞來掩飾自己的罪惡。」他又說︰「殺人觸犯法律,所以殺人兇手都必須接受法律的制裁;但在戰場上的殺戮,絲毫不受譴責。
伏爾泰處處講求理智,而盧梭對於理智,並沒有多大的信仰。盧梭送給伏爾泰一本「關於不平等原因的討論」,其中有許多反對文明、文字與科學,要求重返野蠻與禽獸的自然環境的論辯。伏爾泰看過之後,立刻寫信給他︰「先生,我已經收到你那反對人類的新書了。……沒有一個人能像你那麼聰明,想把我們變成野獸。讀了你的書,使人渴望用四隻腳在地上爬;可是自從我放棄這種行為之後,已經快60年了,很不幸地,我覺得我不能再恢復了。
另一方面,伏爾泰也攻擊瑞士政府,因為他們焚燬了盧梭的書。伏爾泰永遠堅持那條著名的原則︰「我對你所說的話,雖然一個字也無法同意,但我對你說話的權利,卻要聲援到底,至死不渝。」當盧梭從成千的敵人中逃出來時,伏爾泰很客氣地邀請盧梭到他的地方同住。
83歲時,伏爾泰病重,生命垂危。他渴望在未死之前,能夠再見巴黎一面,他去了。當他的病情很沉重時,有一位神父要他懺悔,伏爾泰問他「奉了誰的命令而來?」神父回答他說︰「奉上帝的命令而來。」伏爾泰又問︰「那麼,先生,你有什麼證據?」神父只好失望而去。伏爾泰寫了一張字條給他的秘書,「我敬愛上帝,愛朋友,不恨敵人,厭惡迷信到死。1778年,伏爾泰終於去世。1791年,國會強迫路易16交出伏爾泰的遺體,把他放在萬聖祠裡。當他的骨灰被護送著經過巴黎時,送殯的男女有10萬人,在道旁觀看的群眾竟有60萬人之多。靈車上寫著︰「他喚醒了人類,為我們舖下自由的道路。」他的墓碑上只有幾個必要的字——伏爾泰躺在這裡。
第六章  康德與德國唯心論
1781年,出現了康德(1724-1804)著名的「純理性的批判」,康德從此震撼了整個歐洲,把整個歐洲的思想界,從「獨斷主義的睡眠」中喚醒過來;直到現代為止,他那「批判的哲學」依然統治全歐洲;到了今天,幾乎他的每一定律都成為哲學界的主要公理。黑格爾說︰「要做一個哲學家,必須先做康德的學生。」可是當康德把他的原稿交給赫茲時,赫茲讀了一半就把原稿寄回,說他假如讀完,恐怕就要發狂了。
從斯賓諾莎起,到狄德羅為止,其中所經過的路程,完全是理性向前進展,信仰逐漸被破除的一條路;獨斷的教義先後消滅了;中世天主教徒的信仰連同儀式與偶像,相繼崩潰了;天堂和地獄並不存在,無神論成為法國人民茶餘飯後的談話資料。然而宗教信仰已經深深植於社會制度與人心當中,當然不會投降。
1749年,狄揚學會徵文「科學與藝術之進步,對於道德是有利?還是有害?」盧梭(1712-1778)獲得第一。他說︰文明所產生的害處多於益處,自從有文明以來,社會生活日趨紊亂。印刷術傳到歐洲,歐洲社會因此大亂,這是文明作祟的證據。哲學所到之處,國家的道德必隨之墮落。思想違反自然,有思想的人就是邪惡的動物教育不能使人歸於良善,只能增加聰明——一切違法的行為都因此而產生。本能與情感,比起理性更為可靠,所以應該刻意加以培養
康德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感到非常興奮,恨不得立刻就讀完。在他的一生中,竟能發現這樣一個人,同樣反對無神論,同樣承認情感超越理智。
康德出生於普魯士。康德認為教育應灌輸全力在中材的學生上;愚笨的人無法教育;天才的人不必教育;只有中材的學生才需要盡心教育。
始終抱獨身主義的康德生活非常規律,起身、喝咖啡、寫作、演講、午餐、散步都有固定時刻。每當康德身披灰色大衣,手執精緻拐杖,出現在住宅門口,接著又走向兩旁植滿菩提樹的小徑散步去的時候,他的鄰居就知道現在正是三點半鐘。
康德認為一般牧師、長老本職原在於安慰人民,如今卻勾結政府,處處與人民為敵,一切神學上的欺騙、政治上的壓迫,無一不是為愚弄人民而設,宗教到了這種地步,可說糟糕透頂。
71歲的康德於1795年出版「永久和平論」。他寫道︰「我們的統治者,錢不用在教育事業上……因為一切收入都要儲存起來,準備下一次戰爭。」康德認為除非取消軍隊,否則國家將永不富強,文明永遠不是真文明。康德認為永久和平的第一條件應該使政治制度定為共和國,一有戰爭,必須由全體民眾表決。讓親自出戰的人來決定戰爭,人類的歷史才可以永久避免流血。反過來說,假如一國之內,國民並無表決權,那麼戰爭往往只是少數人漫不經心處置下的傑作。國君是一國的主人,與普通平民所處的地位截然不同,一旦戰爭,個人毫無損失,衣食、遊戲,一仍其舊,因此他不在乎戰爭。
黑格爾(1770-1831)出生於德國。他對基督教的批評非常大膽,曾寫過「耶穌的生平」一書,認為耶穌是約瑟與馬利亞的兒子,把耶穌看作一個人——一個平常的人。1799年,他的父親去世,留給他1500元的遺產,從此他自稱富翁,立刻辭去助教,寫信給朋友,請他找一個住所,只要有簡單的食物可吃,有豐富的圖書可讀就夠了。朋友介紹他到耶拿。1801年,黑格爾到達耶拿,1803年,當了耶拿中學的教員。
後來他寫成「論理學」,此書一出,全日耳曼都受到他的影響,他的地位也就從中學的主任升為海德堡大學的哲學教授。他又於1817年繼續寫成「哲學科學百科全書」。因為這本大作,他又進為柏林大學的哲學教授。從此以後,他永遠統治日耳曼的哲學界,正像歌德統治文學界,貝多芬統治音樂界的情形一樣。他的生日比歌德晚一天,日耳曼人,每逢他們生日,就連續放假兩天。
(待續)
理州上  20128月好日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西洋哲學故事(8)

西洋哲學故事(8
當路易16在教廷的監獄中發現伏爾泰與盧梭的著作時,不禁感嘆地說︰「毀了法蘭西的,就是這兩人!」拿破崙也說︰「假如波旁王朝能夠控制出版的話,它的壽命必定可以再延長若干年。」伏爾泰自己也說︰「書籍的力量足以統治全世界。」
伏爾泰出生於巴黎。他從父親那裡所得到的是鹵莽與易怒的性格;可是他的母親卻給他智慧與聰明。他的母親因難產而死。他在嬰兒時期身體非常孱弱,不過後來他活了84年。可是,他一生大無畏的精神,始終受著疾病的折磨。
讀小學時,下課之後,別的兒童都在操場遊戲之時,12歲的伏爾泰,卻與當代的博學之士辯論神學。
1715年,21歲的伏爾泰前往巴黎。他在巴黎得罪了攝政王,結果於1717年被攝政王關到巴斯底監獄。後來攝政王發現伏爾泰並沒有罪,便放他出來。伏爾泰的著名悲劇「奧地浦」於1718年出版,在巴黎連映45夜,打破巴黎戲劇界的新紀錄。「奧地浦」的受歡迎,使他獲得4千法郎的盈餘,他把這些錢拿來投資,又賺了一筆。他有了錢,即博施濟眾,幫助貧民。每當下午他在外面散步時,就有許多貧民圍繞他,要求施濟。他都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約有8年光景,伏爾泰在巴黎的上流社會度過愉快的生活。後來,他的命運變了,有幾個貴族十分嫉妒他。他只是一個天才,既無地位,又無爵號,怎能讓他和自己的聲名並駕齊驅呢?於是在這些貴族的設計下,伏爾泰又被送往巴斯底監獄。不久他自願流亡英國,所以被釋放了。他在英國度過了3年的生活(1726-1729)。
伏爾泰在英國參加了牛頓的葬禮。隆重的國葬,深深印在伏爾泰心中。他寫道︰「有一群著名的人,討論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誰是最偉大的人物——凱撒?亞歷山大?許多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最偉大的人物應該是牛頓,我想這是不錯的。值得我們瞻仰的,並非用暴力來奴役我們的人,而是用真理來管轄我們心靈的人。」伏爾泰把牛頓的學說傳入法國,驚醒了法國的思想界。
在極短的時間內,伏爾泰把英國所能教給他的學問,全部吸收過來。他把他對英國的印象,寫成「英國信息」轉送給朋友。他不敢把書出版,因為書的內容,讚美「不忠實的英國」到達了極點。這幾封信已經成了法國大革命的報曉雞了!
攝政王不知道他是一隻報曉雞,於1729年允許伏爾泰回到法國。有一個出版家,竊取「英國信息」的底稿,並沒獲得作者的許可,就逕自印成書。巴黎議會立刻禁止發售,並搜集書本當眾焚燬。40歲的伏爾泰覺得自己又接近巴斯底監獄了,就借私奔之名,和一個有夫之婦28歲的沙特勒侯爵夫人,暗暗地逃離巴黎。
伏爾泰認為歷史研究不應該以皇帝為中心,應該以運動始末及全體人民為中心。歷史對象不是一個個的國家,而是全體人類;不是片斷的戰爭,而是整個人心的進步。戰勝敵人或被敵人打敗,劫掠他人的城市,或自己的城市被他人劫掠,像這一類的事實,只是偶然的舉動,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有人心的進步才值得大書特書。伏爾泰曾說︰「我要寫一部歷史,不以戰爭為對象,卻以社會全體為對象,我要闡明當代的家庭生活為何種樣式?我的目的在於寫一部關於人類心靈的歷史。在我的史書中,對於王侯的史蹟將略而不述。我唯一的目的在於闡明人類全體,如何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這一點。」
伏爾泰認為自從基督教傳入羅馬,征服了異教徒之後,羅馬的內部日漸崩潰,終於引起野蠻人的侵略,所以羅馬之亡,實亡於基督教之手,這是多麼唐突的議論。伏爾泰認為基督教並不是絕對的教義,還有其他教義互相對立。一切都是相對的,根本說不上絕對的真理。自從他發掘亞洲人的智能後,歐洲人才發覺他們的文化,並非無所不包;而是較大的文化的一部分。降低歐洲文化的地位,這是多麼不忠於歐洲的議論!以歐洲人而不忠於歐洲,這不是大逆不道是什麼?既是大逆不道,為何不把他放逐出去呢?所以法國政府宣佈︰這個法國人不把法國人置在首位,是為叛逆罪魁,從今天起不准他再進入法國的國界。
1758年,64歲的伏爾泰在瑞士和法國邊界的佛爾納找到一個永久的家。小小的佛爾納成為全世界知識階級的中心。凡是有學問的人都親自來拜訪。到了最後,伏爾泰覺得太麻煩了,光是每日必需的招待費也覺得負擔不起。他埋怨自己成為全歐洲的旅館主人了。有一個和他相識的人,希望在他那邊暫住六星期,伏爾泰回答他說︰「你與唐吉訶德究竟有什麼區別?他把旅館誤認為宮殿,而你卻把宮殿誤認為旅館了!
除了這些不斷的款待外,又有無數的信件從遠處寄來,數量浩大,各式各樣的人都與他通信。其中有日耳曼的鎮長,問他「究竟有沒有上帝?」並要求伏爾泰回信。
1755年,里斯本發生大地震,死難者高達3萬餘人。當時的法國傳教士都以為這場浩劫是上天對里斯本人民的懲罰。伏爾泰聽了之後,勃然大怒,於是發表一篇詩,詩中提出一個古老的宗教難題︰如果不是上帝阻止災禍而祂不肯阻止,就是祂願意阻止而無能為力。不管是前者或後者,都是對上帝尊嚴的重大打擊
拉美特利(1709-1751)採取機械論的見解,認為全世界,包括人,只是一部機器,靈魂是物質的。雖然拉美特利為了這種見解,被人放逐,而與他同時代的赫爾維底(1715-1771)卻竊取這種見解,寫了「原人」一書。在這部書裡,他說,一切行動都是出於利己與自愛,就是英雄豪傑也逃不出這個範圍。道德是戴著偵探眼鏡的利己主義。良心不是上帝的召喚,而是對於警察的恐懼。因此我們的倫理學說不應該建築在神學上,應該建築在社會學上。
狄德羅(1713-1784)認為崇拜上帝,與服從專制皇帝的威權,兩者並起而又並存。
唯物主義的觀點的確是反對教會,破除迷信的良好武器,只有知識才能找到一個新的道德觀。狄德羅等人利用他們所發行的百科全書,盡量把以上的見解灌輸在人們的頭腦中。從1752年起,到1772年止,他們的書陸續發行。但最初幾冊就被教會查禁。這些人都一致承認只有智慧與理性,才是人類一切真與善的最後標準。他們說,讓理性獲得自由,幾代之後,人們就會建立一個烏托邦
不久,伏爾泰也被拉入百科全書的一群人當中。他們很高興的稱他為領袖。他們請求他撰文,他答應了。當他完成了這份工作之後,他動手寫自己的百科全書,題名為「哲學辭典」。如同培根、笛卡兒、洛克,他一開頭,就用懷疑的語氣對一切提出了疑問。
(待續)
理州上  20128月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