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西洋哲學故事(8)

西洋哲學故事(8
當路易16在教廷的監獄中發現伏爾泰與盧梭的著作時,不禁感嘆地說︰「毀了法蘭西的,就是這兩人!」拿破崙也說︰「假如波旁王朝能夠控制出版的話,它的壽命必定可以再延長若干年。」伏爾泰自己也說︰「書籍的力量足以統治全世界。」
伏爾泰出生於巴黎。他從父親那裡所得到的是鹵莽與易怒的性格;可是他的母親卻給他智慧與聰明。他的母親因難產而死。他在嬰兒時期身體非常孱弱,不過後來他活了84年。可是,他一生大無畏的精神,始終受著疾病的折磨。
讀小學時,下課之後,別的兒童都在操場遊戲之時,12歲的伏爾泰,卻與當代的博學之士辯論神學。
1715年,21歲的伏爾泰前往巴黎。他在巴黎得罪了攝政王,結果於1717年被攝政王關到巴斯底監獄。後來攝政王發現伏爾泰並沒有罪,便放他出來。伏爾泰的著名悲劇「奧地浦」於1718年出版,在巴黎連映45夜,打破巴黎戲劇界的新紀錄。「奧地浦」的受歡迎,使他獲得4千法郎的盈餘,他把這些錢拿來投資,又賺了一筆。他有了錢,即博施濟眾,幫助貧民。每當下午他在外面散步時,就有許多貧民圍繞他,要求施濟。他都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約有8年光景,伏爾泰在巴黎的上流社會度過愉快的生活。後來,他的命運變了,有幾個貴族十分嫉妒他。他只是一個天才,既無地位,又無爵號,怎能讓他和自己的聲名並駕齊驅呢?於是在這些貴族的設計下,伏爾泰又被送往巴斯底監獄。不久他自願流亡英國,所以被釋放了。他在英國度過了3年的生活(1726-1729)。
伏爾泰在英國參加了牛頓的葬禮。隆重的國葬,深深印在伏爾泰心中。他寫道︰「有一群著名的人,討論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誰是最偉大的人物——凱撒?亞歷山大?許多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最偉大的人物應該是牛頓,我想這是不錯的。值得我們瞻仰的,並非用暴力來奴役我們的人,而是用真理來管轄我們心靈的人。」伏爾泰把牛頓的學說傳入法國,驚醒了法國的思想界。
在極短的時間內,伏爾泰把英國所能教給他的學問,全部吸收過來。他把他對英國的印象,寫成「英國信息」轉送給朋友。他不敢把書出版,因為書的內容,讚美「不忠實的英國」到達了極點。這幾封信已經成了法國大革命的報曉雞了!
攝政王不知道他是一隻報曉雞,於1729年允許伏爾泰回到法國。有一個出版家,竊取「英國信息」的底稿,並沒獲得作者的許可,就逕自印成書。巴黎議會立刻禁止發售,並搜集書本當眾焚燬。40歲的伏爾泰覺得自己又接近巴斯底監獄了,就借私奔之名,和一個有夫之婦28歲的沙特勒侯爵夫人,暗暗地逃離巴黎。
伏爾泰認為歷史研究不應該以皇帝為中心,應該以運動始末及全體人民為中心。歷史對象不是一個個的國家,而是全體人類;不是片斷的戰爭,而是整個人心的進步。戰勝敵人或被敵人打敗,劫掠他人的城市,或自己的城市被他人劫掠,像這一類的事實,只是偶然的舉動,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有人心的進步才值得大書特書。伏爾泰曾說︰「我要寫一部歷史,不以戰爭為對象,卻以社會全體為對象,我要闡明當代的家庭生活為何種樣式?我的目的在於寫一部關於人類心靈的歷史。在我的史書中,對於王侯的史蹟將略而不述。我唯一的目的在於闡明人類全體,如何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這一點。」
伏爾泰認為自從基督教傳入羅馬,征服了異教徒之後,羅馬的內部日漸崩潰,終於引起野蠻人的侵略,所以羅馬之亡,實亡於基督教之手,這是多麼唐突的議論。伏爾泰認為基督教並不是絕對的教義,還有其他教義互相對立。一切都是相對的,根本說不上絕對的真理。自從他發掘亞洲人的智能後,歐洲人才發覺他們的文化,並非無所不包;而是較大的文化的一部分。降低歐洲文化的地位,這是多麼不忠於歐洲的議論!以歐洲人而不忠於歐洲,這不是大逆不道是什麼?既是大逆不道,為何不把他放逐出去呢?所以法國政府宣佈︰這個法國人不把法國人置在首位,是為叛逆罪魁,從今天起不准他再進入法國的國界。
1758年,64歲的伏爾泰在瑞士和法國邊界的佛爾納找到一個永久的家。小小的佛爾納成為全世界知識階級的中心。凡是有學問的人都親自來拜訪。到了最後,伏爾泰覺得太麻煩了,光是每日必需的招待費也覺得負擔不起。他埋怨自己成為全歐洲的旅館主人了。有一個和他相識的人,希望在他那邊暫住六星期,伏爾泰回答他說︰「你與唐吉訶德究竟有什麼區別?他把旅館誤認為宮殿,而你卻把宮殿誤認為旅館了!
除了這些不斷的款待外,又有無數的信件從遠處寄來,數量浩大,各式各樣的人都與他通信。其中有日耳曼的鎮長,問他「究竟有沒有上帝?」並要求伏爾泰回信。
1755年,里斯本發生大地震,死難者高達3萬餘人。當時的法國傳教士都以為這場浩劫是上天對里斯本人民的懲罰。伏爾泰聽了之後,勃然大怒,於是發表一篇詩,詩中提出一個古老的宗教難題︰如果不是上帝阻止災禍而祂不肯阻止,就是祂願意阻止而無能為力。不管是前者或後者,都是對上帝尊嚴的重大打擊
拉美特利(1709-1751)採取機械論的見解,認為全世界,包括人,只是一部機器,靈魂是物質的。雖然拉美特利為了這種見解,被人放逐,而與他同時代的赫爾維底(1715-1771)卻竊取這種見解,寫了「原人」一書。在這部書裡,他說,一切行動都是出於利己與自愛,就是英雄豪傑也逃不出這個範圍。道德是戴著偵探眼鏡的利己主義。良心不是上帝的召喚,而是對於警察的恐懼。因此我們的倫理學說不應該建築在神學上,應該建築在社會學上。
狄德羅(1713-1784)認為崇拜上帝,與服從專制皇帝的威權,兩者並起而又並存。
唯物主義的觀點的確是反對教會,破除迷信的良好武器,只有知識才能找到一個新的道德觀。狄德羅等人利用他們所發行的百科全書,盡量把以上的見解灌輸在人們的頭腦中。從1752年起,到1772年止,他們的書陸續發行。但最初幾冊就被教會查禁。這些人都一致承認只有智慧與理性,才是人類一切真與善的最後標準。他們說,讓理性獲得自由,幾代之後,人們就會建立一個烏托邦
不久,伏爾泰也被拉入百科全書的一群人當中。他們很高興的稱他為領袖。他們請求他撰文,他答應了。當他完成了這份工作之後,他動手寫自己的百科全書,題名為「哲學辭典」。如同培根、笛卡兒、洛克,他一開頭,就用懷疑的語氣對一切提出了疑問。
(待續)
理州上  20128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