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哲學故事(12)
1869年,尼采認識音樂家華格納,兩人談得甚為投機。1872年,他出版第一本書「悲劇的誕生」。尼采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增進大多數人的福利,他們本身毫無價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天才。
華格納雖然反對基督教的神學,卻認為基督教中蘊藏著道德的價值與真摰的美感,對於這一點,尼采永遠不能原諒他。
1879年,尼采身心急劇衰弱,甚至到了死亡邊緣。那時,他對妹妹說︰「答應我,當我死了之後,只能讓知己朋友靠近棺材,必須拒絕好奇的群眾,不准牧師在我墳前玩把戲。讓我平安的躺進墳墓,永遠做一個純潔的異教徒。」
1883年,尼采完成「查拉圖斯特拉」。但是書局老闆不肯印刷,因為從賺錢的觀點來看,這本書毫無價值。於是尼采不得不自己花錢請人代印,出書後只賣出40本,送了7本,只有一個人向他致謝,沒有一個人表示任何意見。在世界他是最寂寞的人了。「查拉圖斯特拉」出版後,尼采的朋友漸漸遠離他,他的妹妹也離開了他,與尼采向來輕視的反閃族的人結婚。
尼采認為如果以戀愛為結婚的條件,只要有了愛情,英雄可與女僕結婚,天才可與奴隸結婚,這是多麼愚蠢,多麼不合情理的事!愛情絕不合於優生學的原理。我們必須用法律來禁止由戀愛而造成的男女婚姻。超越的人只能與超越的人結婚。結婚的目的,不只在於生殖,還要顧慮到進化的條件。
尼采認為︰何謂善?凡是能增進個人權力感、權力意志的就是善;何謂惡?一切的惡都是由懦弱而來。尼采認為要走向超人之路,必須先通過貴族政治,而與貴族政治相對的民主政治必須及早撲滅,以免留下後患;而撲滅民主政治的第一步,應該從破壞基督教入手;因為近代上等階級的人,多少都與基督教發生關係,基督教得勝之日也就是民主政治開始之日。尼采主張日耳曼民族與斯拉夫民族結合,並且希望善於理財的猶太民族加入,這樣,就可以成為全世界的主人。尼采認為法蘭西民族在歐洲各民族中最為精緻、靈巧。他說︰「我只相信法蘭西的文化,其他各國的產物如果也稱作文化,那真是最大的錯誤。」尼采認為最壞的莫過於英國人,他們用民主主義的妄想去侵蝕法國人的心靈。英國式的功利主義與博愛主義,把歐洲的文化腐蝕得卑微至極。
尼采認為在民主政治之下,一個有機體的各個部分,都可根據自己的嗜好恣意妄行,自由和混亂沐猴而冠,平庸受崇,優秀遭嫉。因此,在它之下,絕不能產生偉大人物。偉大的人格怎肯委曲求全,任惡劣的選舉擺佈捉弄呢?人民的理想與模範並不是優越的超人,而是大多數的平庸之輩。每個人都求與他人相似,就連性別的區別也將不明顯——男的將變成女的,女的將變成男的。
女權主義乃是民治主義與基督教的自然推論,因為真正的男人太少了,女人就想讓自己男性化些。
尼采是大男人主義者,他認為男人是女人用來達到生育子女目的的工具,而女人只是男人危險的玩具罷了。男人必須側重在戰爭訓練方面,女人乃是戰士的娛樂品,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假的。
尼采說︰「人類是不平等的。平等的宣揚者,懦弱和狂亂使你們整天呼籲平等。」他又說︰「當社會的本能永遠拋棄戰爭與征服的時候,那個社會必定趨向沒落,而更接近民主主義與雜貨店老闆掌握政權的局面。」尼采說︰「貴族絕不能與富有的平民通婚,如果這樣,貴族的血統就要被污染和削弱。」
尼采非常狂妄,他說︰「將來一定有人會說,我和海涅兩個人乃是使用德文寫作的最偉大藝術家,也會說,我留下了少有人能寫出的最好作品。」有一次,他把一本書寄給大批評家泰納,上面註明︰這是有史以來最燦爛的一本書。
尼采的風格之所以如此光燦,乃是因為他具有一種神經質的自我主張,敢把通俗的見解刻意顛倒過來,將一般人所崇尚的道德痛加嘲諷,視別人所厭惡的罪惡為神聖的緣故。在此我們獲得一個結論︰一個人如果不賣道德的帳,他必能寫出非常有趣的理論來。其實,這種獨斷的假說,表示他已走進了瘋狂的邊緣。最初固然能討人喜歡,但是過了不久,反而會使人感到厭倦。尼采不用證據,他感覺怎樣,就把感覺加在大眾身上。他不用邏輯的推理,而用單純的想像。他所貢獻給世人的不只是一套哲學,而是一個新的信仰、新的希望與新的宗教。他的著作處處都有「我」字,他重視本能甚於思想,重視個人甚於社會。
尼采認為個人的自由應當絕對解放,絕對不受任何社會規條的限制。由於情場上的失敗,所以他大力攻擊女人,這種怨恨報復的心理絕不是哲學家所應該有的。由於失去父母和朋友的愛,所以他不能感覺友誼與互助的快樂,實應在戰爭與征服的快樂之上。他的壽命不長,假如他多活幾年,他的生活面較為廣擴後,他那擾人清思的雜思也許可以變成完美和諧的哲學。他批評耶穌,說他「死得太早。假如多活幾年,必定要取消自己的教義,如果能這樣,他的人格定更為高貴。」我們讀尼采的書,很覺得這是他對自己的批評。
1889年,尼采患了嚴重的中風,他幾乎完全進入瘋狂的狀態!最初,旁人把他送進一家瘋人院,不久他的母親趕到,把自己的兒子放在懷中,表示寬恕。這是多麼美的畫面——信仰虔誠的女人因自己的兒子中途背叛教義,心中確實難過,等到兒子遇難,又把他放入懷中,表示寬恕。其中雖經波折,但愛子之心並不稍減。
第十章 當代歐洲哲學家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曾獲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家族是法蘭西與猶太人的混合血統。1907年,他寫了「創造的進化」,此書一出,為全世界注意,他的聲譽因而滿天下。不過當我們閱讀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著作「創造的進化」的時候,我們必須謹防作者的幻想,以避免上當。在許多方面,柏格森與達爾文的關係,只有康德與伏爾泰關係的重演。柏格森繼承叔本華的系統,想要在主觀和客觀的世界中,找出勢能的原理,解答世界的謎以及生命的神秘性。我們在過去數十年內,思想頹廢,幾乎承認這個世界是完成了的與預定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之內,個人的創造都是枉然,個人的努力只是神在宇宙內所玩的把戲,更無所謂價值。自從有了柏格森,我們的世界觀突然改變︰原來世界只是我們所創造的過程,與創造時所用的材料罷了!在他之前,我們是機器中的齒輪或螺絲釘;到了現在,假如我們願意的話,很可以果斷的在創造的劇情中,寫上自己所希望的部分了。
(待續)
理州上 2012年8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