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歷史探微10



荀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總合者。孔子的思想包括重視忠恕的內面精神

主義,與尊重禮的外面形式主義。前者由曾子發展到孟子,後者由子

游、子夏發展到荀子。孟子是主觀主義,荀子是客觀形式主義。荀子

雖然也是儒家,長期以來卻被視為異端。他排斥天的權威,又主張

人性本惡。他強調禮,談一些與法家相近的言論,與正統的孟子思想

對立。「荀子」的非十二子篇中,攻擊了十二位卓越的思想家。這十

二位思想家包括儒家得子思與孟子。

荀子認為大部分的思想家是「曲知之人」。所謂「曲知之人」,就是

滿足於部分知識,無法下正確判斷的人。他們將部分知識視為絕對,

一步也不肯退讓。這是諸子 百家的悲劇。他們大多不是為了追求真理

而學習,是為了找一份工作而學習。這造成了他們思想的界限。荀子

認為學習思想,首先要除蔽。荀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總合者,其地位

猶如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

荀子的門人之中,有法思想的大成者韓非,以及成為秦始皇宰相的李

斯。

談荀子的思想,首先要從他的天人分離思想談起。在正統的儒家思想

裡,天是支撐道德權威的基礎。人之上有天。老子與莊子的道家,雖

然與儒家思想不同,視天為自然。但是那個自然也是人必須遵循的根

源。荀子卻斬斷了天與人的關係。荀子認為自然有自然的法則,人也

應該設立人自己的法則。

荀子完全否定形而上學,並且排斥民間的迷信。荀子主張完全驅逐妨

礙人的自主獨立與積極活動的一切障礙物。對荀子而言,天只不過是

自然現象而已。人與其對這個自然現象袖手旁觀,不如發揮人的能力,

充分利用自然現象。從這點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在當時的諸子百家

當中的進步性。

荀子完全否定有些人假借天的權威來判斷事物的態度。荀子認為所有

以曖昧不清為根據的認識都是錯誤的。觀察、判斷事物時,必須明確

其規準。荀子認為如果放任人的慾望,社會將發生混亂,所以必須用

禮來調節,具體地說,就是社會的階級秩序。這點也可看出荀子的思

想界限。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一方面以道義王道為理想,另一方面也容許依賴

武力的霸道。很明顯地,他在儒家思想中,大量引進法家的想法。

由於「人性本惡說」與「天人分離思想」之故,荀子長期以來,飽受

攻擊。因此,也沒有人繼承他的「天人分離」所代表的科學思想。不

過,荀子卻相當影響了漢朝的思想界。漢朝的政治思想是儒、法折衷。

在最近的中國學界,認為荀子是古代最優秀的唯物主義者。

荀子晚年時,秦國的勢力已經非常巨大。荀子去世後沒多久,秦始皇

就統一中國了。支撐秦帝國政治體制的是嚴厲的法律萬能思想。在這

個情況下,原先在自由氛圍中開花結果的諸子 百家思想,都遭受到


嚴格的統制。這個法律萬能思想就是法家思想。因此,諸子 百家之

中,首先獲得成功的就是法家。荀子的思想中,已經大量引進法家思

想。

在春秋時代,比孔子早出生的鄭國子產,將刑法鑄在銅鼎上,公示給

人民。當時是西元前536年。這是中國第一次將成文的刑法公示。當

時,晉國的叔向寫信給子產,站在傳統的立場,嚴厲指責子產。叔向

認為事先公示刑法的話,狡猾的人就會想辦法鑽刑法的漏洞,喪失廉

恥心。子產則回答,公布刑法是要解決當面的問題。法家的思想當然

是站在子產這邊。

戰國時代初期,魏文侯之所以能夠稱霸,是任用法律學者李悝,改革成功之故。李悝原本在子夏那裏學習,是儒家之徒,後來改學法律,

收集當時各國的法律,寫成「法經」六篇。商鞅向李悝學習,於西元

356年,被秦孝公重用。商鞅主張即使太子犯法,也不寬容。到了

戰國時代末期,出現另一個法律學者是被齊桓公重用為宰相的管仲。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韓非。韓非一開始與李斯,跟著荀子學習。不

久,離開荀子,學習商鞅較現實的學問。秦王(後來的秦始皇)看到

韓非的文章後,認為寫得很好,就要求韓國派韓非為使節,到秦國來

見秦王。秦王與韓非談話後,非常滿意韓非的想法,想重用韓非。可

是,有一位卑劣的男子李斯從中作梗。李斯原本是韓非的同學,一起

跟著荀子學習。李斯先到秦國任官,他擔心優秀的韓非一 旦被 秦王

重用,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向秦王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將

來勢必心向韓國。」結果,韓非被捕下獄,並且在牢獄中服毒自殺。

秦王後來後悔,想要放韓非出獄,已經來不及了。

韓非的思想受商鞅的法思想影響很深。不過,商鞅的目的是要實現富

國強兵,韓非的目的是要豎立安定的政治體制。從這個觀點來看,光

是商鞅的法還不夠,韓非便補充了法家思想先驅者申不害的「術」與

慎到的「勢」。申不害比韓非早出生1百年左右,是韓國的名宰相。

他的「術」就是操縱臣下的技術。申不害認為君主的意思不能讓臣下

知道。楚靈王因為喜歡柳腰的美女,楚國就有許多女性為了減肥而餓

死。這就是一個君主的意思不應該外洩的例子。

慎到是孟子時候的人,他認為即使暴君如桀的人當上君主之位,就可

以支配全世界,可見重要的是「勢」,個人的賢智與否並不重要。

「論語」之中,出現一則故事,父親偷了羊,孩子 向官府控告 父親

偷了羊。孔子指責那個 孩子,認為「父親為孩子隱瞞,孩子為父親隱

瞞,這樣互相隱瞞,是正直的行為。」韓非反對這種想法。他認為這

樣會破壞國家的法律。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韓非比較進步,孔子太

溫情主義了。孔子把「情」放在「法」之上,事實上,「法」必須優

於「情」才行,否則就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了。韓非的這種

想法是從商鞅學來的。

韓非認為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從利害的觀點出發。親子之間如此,君臣

之間更是如此。士兵之所以願意冒生命危險作戰,臣下之所以願意效

忠,都是因為想獲得君主的恩賞之故。事實上,君主的妻子 、 孩子

與臣下都在期望君主能夠早日去世。君主的利益與臣民的利益一定對

立。韓非這種對人的看法,當然是來自於荀子的「人性本惡說」。

中國之所以能夠出現最初的統一大帝國,韓非應該是居功厥偉。


墨子、荀子、韓非這些思想家共同的地方是,客觀、科學性的思考,

並且與正統的儒家、道家對抗。在當時的世界,都是非常進步的思想。


(墨索里尼的興起)

義大利與德國一樣,於19世紀達成民族統一。但是義大利的體質遠

比德國還弱。義大利雖然採取英國式的議會主義,但是義大利沒有實

施議會制度的社會條件。義大利國民的教育程度低,文盲比率高達

78%,南部舊拿坡里王國的文盲比率甚至高達90%。對議會政治失望

的民眾,就轉向社會主義運動。

墨索里尼(Mussolini 1883-1945)是社會主義者打鐵匠的兒子。他

在師範學校讀書後,擔任小學教師。1902年,墨索里尼拒絕服兵役,

逃到瑞士。。他在瑞士讀了尼采與Sorel的書,在這兩位作者的影響

下,墨索里尼從社會主義者變成暴力革命主義者。1912年,墨索里

尼成為社會黨機關報「前進︕」總編輯。墨索里尼與希特勒都是當時

的著名人物,不過,墨索里尼的文筆遠比希特勒好。1919年,墨索

里尼成立「戰鬥法西斯」組織。當時,義大利的社會極度混亂,「戰

鬥法西斯」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因此,不僅是義大利的民眾,連優秀

的藝術家們,例如,未來派詩人Marinetti1876-1944)、音樂指

揮者Toscanini1867-1957)、「蝴蝶夫人」的作者

Puccini1858-1924),都是當時法西斯運動的支持者。理想主義與

暴力組織握手言歡。1920年,墨索里尼正式成立法西斯黨,他擔任

黨魁。黨員有32萬人。義大利大多數國民信仰天主教。他們對自由

主義政府多年來採取的反教會政策,早就心懷不滿。但是,他們又討

厭社會主義的無神論。因此,反對這兩者的墨索里尼,就成為他們的

救濟者。此外,大工業家與大農業家在尋求能夠與社會主義強力戰鬥

的政治人物。法西斯黨能夠滿足他們。在這些資本家的援助下,墨索

里尼與他的運動已經不缺資金了。

墨索里尼掌權後,停止財產課稅與土地改革,獲得資產家與大農業家

的喝采。這與法西斯黨揭櫫的社會主義綱領截然相反。1925年,墨索

里尼姿態變強硬。他動員黨組織,開始迫害反對派與不和法西斯黨合

作的人。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自由主義者紛紛入獄或亡命,不

然就保持沉默。這時候,法西斯黨事實上已經成了一黨獨裁。1926

年,法西斯黨以外的黨,被命令解散。然而這只是追認既成的事實而

已。1928年,法西斯黨的最高機關,也就是法西斯大評議會,成為國

家的中心機關。1939年,議會制度被廢除。

不過,獨裁政治也有成功的地方。例如,失業者減少了,義大利的許

多乞丐數目也減少了。

義大利的大部分國民既然都是天主教徒,墨索里尼當然要跟教宗改善

關係。墨索里尼首先讓初等教育恢復宗教教育,接著改善義大利的僧

侶待遇,然後再定天主教為國教。


(人類之友 Shaftesbury


17世紀神學上的原罪觀,到了18世紀逐漸退色。人們追求遵循慾望

與理性的自由行動。規制人的不再是神,或人以外的任何東西。規制

人的只有人的本性。換言之,從過去的神學中,將人性解放出來。自

然宗教與理神論因而躍上舞台。英國學者Shaftesbury1671-1713

與往昔神學上的原罪觀截然不同,和中國的孟子 一樣,主張「人性

本善」。同時代的詩人Pope1688-1744)稱 Shaftesbury為「人類

之友」。他反對霍布斯(Hobbes 1588-1679)在1651年出版的「利

維坦」中所描述的滿懷慾望的人。他認為人類的內心中有與生俱來的

道德感。人類不必受到神的規制,人類的內心本來就有友情、同胞愛

等社會感情。這正是德國哲學家Dithey1833-1911)所指人類所擁

有的根本的生命感情,也是人類自然的內在感情。

17世紀的清教徒主義認為人類的本性沉淪到原罪裡,是徹底的悲觀主

義。所以人類必須禁慾,以悔改罪惡,這樣才能夠獲得神的救贖。

與此相反,Shaftesbury認為相信「人性本善」,實現人類自然的內

在感情,才是真正的宗教。

Shaftesbury也認同「利己心」,不過,前提是「利己心」必須與

「公共善」一致才行。

Mandevile


英國醫生兼諷刺作家Mandevile1670-1733)著有「蜜蜂的寓話」,

副標是「私益與公益」。Mandevile認為人絕不會考慮社會全體的利

益或他人的利益,只是基於本能,追求自己的利益。在這點,

Mandevile的觀點與Shaftesbury的觀點截然相反。不過,Mandevile

認為「利己心」雖然被視為惡德,但是「利己心」最後仍會對全體的

利益有貢獻。

(邊沁)

英國思想家邊沁(Bentham 1748-1832)生長的社會是「少數者獲得

最大幸福的時代」。英國保守主義思想家Burke1729-1797)於

1790年寫「法國革命的考察」,指出革命的弊害,並擁護英國傳統

的社會制度。反擊這種保守主張的是英國學者Paine1737-

1809)。他支持美國革命的「獨立宣言」,並於1791年寫「人權

論」。還有一位反擊者是無政府主義先驅者Godwin1756-1836)。

這些人都贊同法國革命「人權宣言」中所主張的「人生而自由、平

等」。

邊沁主張政府施政的目標是要讓「最大多數人獲得最大的幸福」。追

求個人快樂的主張,在古代伊璧鳩魯(西元前342-西元前270)就已

經出現。18世紀時,英國也有Mandevilem與休瞙(Hume 1711-

1776),以及法國的D'Holbach14723-1789)與Helvetius1715-

1771),他們與天主教的禁慾主義激烈對立,並且遭受神學者的嚴厲

指責。有些人的著作還被禁。邊沁說:「禁慾主義只是多管閒事冥想

家的幻想而已︕」法國的慈善事業家Rochefoucauld1747-1827)也

說:「我們的美德只不過是經常假裝美德的惡德而已︕」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5年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