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手機的猴子(5)
這個實驗並沒有結束,這只是前半結束而已。
在後半的實驗,要看看第二參加者願不願意
將5千日圓交給第一參加者。因此,兩人
之間的交易可能有下列4種情況:
1.第一參加者交給對方5千日圓,第二參加
者卻不交給對方5千日圓。這時候,後者得
到1萬5千日圓,前者卻沒有收入。
2.兩位參加者都交給對方5千日圓。第二參
加者從前半獲得的1萬5千日圓中,交給對
方5千日圓,剩下1萬日圓;第一參加者
雖然在前半失去手中的5千日圓,但是由於
在後半接受投資,也獲得1萬日圓。
3.第一參加者不交給對方5千日圓,第二參
加者卻交給對方5千日圓。這與第一種情形
完全相反,第一參加者獲得1萬5千日圓,
第二參加者沒有收入。
4.兩位參加者都不交給對方5千日圓。這時
候,兩人都仍然持有5千日圓。
第一參加者下定決心後,才知道自己的決定
會讓第二參加者知道,第二參加者再根據自
己得到的訊息做決定。所以第一參加者在不
知道第二參加者的意圖之下做決定。
如果自己交給對方5千日圓,對方卻不交給
自己5千日圓,豈不損失慘重?
再實施一個實驗。從沒有手機的年輕人中
選出第一參加者與第二參加者,讓他們進行
交易。再從有手機的年輕人中選出第一參加
者與第二參加者,讓他們進行交易。然後
比較結果。為了方便起見,稱前者為「非手
機族」,稱後者為「手機族」。交給「非手
機族」與「手機族」各5千日圓,要他們進
行交易。結果「非手機族」的第一參加者
有8成交給對方5千日圓。另一方面,「手
機族」的第一參加者只有2成交給對方5千
日圓。那麼,第二參加者如何呢?首先,第二
參加者獲得投資,得到1萬日圓收入的場合,
「非手機族」回答95%的機率自己也會投資
對方。「手機族」則只有4成回答自己也會
投資對方。
第一參加者如果不交給對方5千日圓,「手
機族」幾乎完全不會出5千日圓,只有5%會
出5千日圓。但是「非手機族」卻有不同的
反應。有接近半數的人回答會出5千日圓。
聽到第一參加者不交給自己5千日圓,第二
參加者卻仍然表明自己願意投資對方。於是
我就問第二參加者這麼以德報怨的理由,許
多人回答:「對方雖然如此不願協助,如果我
也不協助對方,豈不讓事態越來越惡化?」
這次的實驗,「非手機族」表現出非常利他,
「手機族」卻非常利己。那麼,「非手機
族」與「手機族」哪一邊真正獲利呢?
經過計算,就第一參加者而言,「非手機
族」平均獲利為9600日圓;「手機族」平均
獲利為5200日圓。「非手機族」比「手機
族」多了4400日圓。就第二參加者而言,
「非手機族」平均獲利為8700日圓;「手機
族」平均獲利為6400日圓。「非手機族」的
獲利仍然比「手機族」還多。
「非手機族」冒著危險,相信陌生的對方。
另一方面,「手機族」基於利己的心態,以
確保自己的利益為最優先。然而實際上獲得
的利益,「非手機族」超越了「手機族」。
「非手機族」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是老實人,
沒有防人之心,卻獲利了。
經常手持手機,不時與朋友通訊,或穿著泡
泡襪,在電車中旁若無人地化妝,這些行為
背後都存在著共同的原理,本書稱為「家裡
主義」。拒絕公世界,只想在私世界中生存。
這種行為與猴子很像。如此猴子化的原因是
越來越明顯的「孩子中心主義」。
假定有一位高齡者無法順利獲得每天的食物,
必須與一般人一樣工作。或許他會感嘆:
「為何我這把年紀了,還必須工作呢?」他
認為自己不幸福,可是這樣的人卻不會罹患
失智症。因為工作讓他對他人有貢獻,而且
讓他活著有尊嚴,所以許多這樣的人到去世
前都不會罹患失智症。相反的,經濟豐裕的
高齡者,無憂無慮的過著晚年生活,每天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人容易罹患失智
症。「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聽起來好像
很令人羨慕,可是他不久就會覺得「自己已
經不被人需要了!」
小孩已經到達青春期的專業主婦也與這樣的
高齡者同樣感覺。因此精神不安,甚至有失
落感而陷入憂鬱症。她們買東西送給孩子,
來抓住孩子的心。西方人也會買東西送給孩
子,但是不會孩子過了青春期還如此做。換
言之,日本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依賴
自己。表面上,日本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孩
子一直依賴自己,其實是自己一直依賴孩子。
表面上,孩子無法自立,父母似乎會會很麻
煩,其實如果孩子出了社會,父母會無法適
應。所以父母緊抓住孩子,而孩子也順水推
舟,盡量依賴父母,形成親子互相依賴,共
存共榮的局面。(全文完)
2018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