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東看得到世界(2)
日本與中東情勢有3點並非沒關係。第一,
石油問題。中東各國的政治、社會若不安定,
能源供給就會出問題。
第二,在全球化的世界,日本人常常有機會
接觸阿拉伯人。
第三,對日本而言,伊拉克戰爭是打開潘朵
拉盒的事件。日本過去都只有在協助聯合國
的維持和平活動(PKO)的時候,才會派遣
自衛隊到海外。但是在伊拉克戰爭時,日本
政府首次不是為了維持和平活動,派遣自衛
隊。
過去,日本為了獲得石油,重視與阿拉伯
各國的關係。所以,美國與中東的關係緊張
時,日本就盡量與雙方保持良好關係。然而,
伊拉克戰爭時,日本很明顯偏向美國。之後,
阿拉伯就距離日本越來越遙遠。
一開始,報導「阿拉伯之春」的新聞很小,
2010年,突尼西亞反政府示威擴大。但是
2011年,突然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亡命國外。
突尼西亞發生的「顛覆政權」馬上波及埃及,
讓埃及的政權垮台。
不止此,葉門、巴林、利比亞、敘利亞等
阿拉伯各國發生民眾示威的連鎖反應。
22個阿拉伯各國中,沒有發生反政府示威的
只有卡塔爾酋長國與阿拉伯酋長國。這兩國
人口都非常少,經濟上依賴外國勞工,並且
擁有龐大的石油收入,國民平均所得非常
高。因此,可以說富裕的國家不會發生示威。
但是同樣是豐富的產油國,科威特與沙烏地
阿拉伯卻發生示威。無論貧或富,無論親美
或反美,無論什麼宗派,民眾都站起來對抗
權力。
歐美的媒體看到這個情形,就說這是「阿拉
伯之春」。
1968年,蘇聯的衛星國捷克的首都布拉格
發生追求自由的運動,被稱為「布拉格之
春」,歐美人認為兩者是同樣的運動。
布希政權的支持者當中,有人認為「阿拉
伯之春」是因為伊拉克戰爭而產生的。
2003年,布希政權對伊拉克發動攻擊,推翻
海珊政權的背景是「讓伊拉克民主化,成為
讓整個中東民主化的契機」的想法。
因此當「阿拉伯之春」發生時,他們就說:
「這是受到伊拉克戰爭的刺激,其他阿拉伯
各國也民主化。」
真的是如此嗎?不是!反而對「阿拉伯之
春」而言,伊拉克戰爭是負面教師。許多阿
拉伯人看見伊拉克戰爭,開始厭惡美國。許
多國家不斷發生反美、反戰示威遊行。這種
示威遊行的經驗演變成「阿拉伯之春」的大
眾動員。
「阿拉伯之春」是以民主化為目標的運動嗎?
這不一定正確。
「阿拉伯之春」與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
家發生的「民主化革命」不同,並非以民主
化為第一目標。突尼西亞與埃及發生的示威,
其目的是要推翻自己國家的長期政權,取回
身為人的尊嚴與權利。所以阿拉伯的人不認
為這是「阿拉伯之春」,而是革命。
那麼,「阿拉伯之春」是如何發生的?2010
年,突尼西亞某鎮,一位青年沒有許可在路
邊擺攤,被警察發現,警察命令他立刻收攤。
不久,青年就自焚。在伊斯蘭教,嚴禁教徒
自殺。青年選擇自焚這件事,衝擊整個阿拉
伯社會。人民對政府的不滿情緒高漲。
突尼西亞由本阿里總統執政超過23年。本阿
里之前的布爾吉巴總統執政也有30年。
在突尼西亞,警察監視人民的一舉一動。雖
然有議會,可是議員的3分之1不是由選舉
產生,而是由總統任命。表面上雖然有複數
政黨,其實權力集中在一個政黨。這個被認
為堅若磐石的本阿里政權,民眾起來反抗。
本阿里於2011年亡命沙烏地阿拉伯。
突尼西亞的長期政權簡單瓦解的消息,讓
周邊阿拉伯國家對權威主義體制不滿的人
燃起希望。其中,埃及發生大規模示威。
(待續)
2019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