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共產中國之路(1)
1912年2月12日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宣統帝)以不廢帝號,繼續住在宮城,並且獲得年金為條件,宣佈退位。這是自清太祖即位以來第297年,自清世祖入關,君臨中原以來第268年滿清滅亡,也是秦始皇以來第2133年,中國的專制君主制到此劃下句點。
專制清朝政府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大多數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的未來都充滿樂觀。可是沒想到革命的果實卻被袁世凱奪走。
孫中山本來就對袁世凱有戒心。因此把首都定在南京,並且要求袁世凱遵守臨時約法,作為讓出大總統位給袁世凱的條件。可是,袁世凱以北京治安惡化為藉口,拒絕南下,在北京成立政府。
國民黨的宋教仁以為只要國民黨在議會中佔多數,袁世凱只不過是名目上的總統。
果然,1912年年底的國會選舉,國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宋教仁以國民黨實際上黨魁的身份,必定成為接下來的總理。沒想到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居然派刺客在上海車站暗殺宋教仁。真相立刻大白。孫中山主張馬上討袁,黃興則主張以合法方式解決。國民黨內部意見紛歧。袁世凱更加肆無忌憚地向列強(日、英、俄、德、法)大借200萬英鎊。他用借來的錢擴充自己的軍隊,準備用武力鎮壓南方各省的革命勢力。國民黨籍的省都督(相當於省長)李烈鈞、柏文蔚、胡漢民強烈抗議,主張徹底調查宋教仁暗殺事件及借款問題。袁世凱則將他們全數罷免。江西、江蘇等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討袁。也就是「第二革命」。可是袁世凱擁有的軍力較大,「第二革命」不到兩個月就失敗了。
1913年5月,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公佈新約法。總統的權力變得極大,而且是終身制。現在袁世凱欠缺的只是「皇帝」這個名稱而已。於是袁世凱設法製造「希望復活帝制」的輿論。全國各地出現懇請袁世凱當皇帝的「請願團」。剛好那時康有為主張儒家國教化,發動全國「尊孔運動」。袁世凱強力支持。因為他也希望中國能夠恢復君臣之義的道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西方列強忙著戰爭時,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條件」。袁世凱不得以,同意了。嚴復等六位知名人士組成「籌安會」,準備開始推舉袁世凱為皇帝。
列強也認為中國適合帝制。不久,國民大會召開,全場一致,決定變更國體為君主立憲制。各省紛紛奉上「推載書」。袁世凱決定遵從這股「強大的民意」,接受皇帝位,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宣佈於1916年為洪憲元年,並於元旦舉行即位大典。可是就在這時,雲南省宣佈獨立,並且成立「護國軍」,宣佈討袁。貴州、廣西也跟著響應。
袁世凱的心腹段祺瑞與馮國璋眼看全國反袁聲勢強大,便一旁觀望。除了心腹背離之外,最讓袁世凱感到挫折的是日本也表明反袁。1916年3月,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在憂憤中突然去世。
臨時約法和國會恢復,黎元洪被選為大總統,馮國璋被選為副總統,段祺瑞是國務院總理。表面上,中國又重回民主國家的正常道路。沒想到袁世凱去世後,接下來是無止無休的軍閥混戰。
由於各軍閥不斷戰爭的結果,戰費開銷龐大。北京政府的財政因而破產。沒有外國的援助,便無法支付公務員的薪水。民眾的稅務負擔越來越重,政府甚至要求民眾預繳第二年、第三年的稅。真是千古奇觀!
1917年軍閥張勳還演出復辟的鬧劇。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內藤湖南(1866-1934)對中國的前途絕望,主張列國聯合成立政府機關,共同管理中國。長年住在中國,很了解中國的英國外交官Bland(1863-1945),以及在中國居住多年的英國記者Woodhead(1883-?)也主張由外國人共同管理中國行政機關。當時許多外國人都認為:「中國即將崩潰!」
1923年5月6日,津浦鐵路臨城車站附近,一輛快速火車被1千多名土匪襲擊。有1百多名乘客被挾持,其中有16名外國人。雖然16天內,16名外國人完全獲得釋放,但是這個事件更讓外國人覺得中國應該由列強共同管理。
北京政府現在已經無法充分發放薪水給官員,給教師的薪水也已經積欠好幾個月。
這樣的政府之所以能夠繼續存在,是因為列強的支撐。列強為了從中國獲得新的利益,必須有一個交涉對象——中央政府存在。如果中國被各軍閥割據,那麼列強豈不必須與各軍閥一個個交涉?那多麻煩!所以即使北京政府只是虛構的中央政府,列強也必須支撐它。
另一方面,列強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必須與地方軍閥勾結,援助地方軍閥;而地方軍閥為了籌措戰費,也必須與列強勾結,接受列強的援助。例如日本援助張作霖與段祺瑞,英國援助吳佩孚與陳烱明,俄國援助馮玉祥以及後來的國民黨政權。
北京的東交民巷是外國公使館集中的地區。當時人們都認為中國真正的實權者不在北京政府,而在東交民巷。中國的報紙也稱東交民巷為「太上政府」。或者諷刺地說:「中國被東交民巷統治!」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5)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5)
黃金讓西班牙人喪失努力、勤奮的動機。如果很容易就成為大富翁,為什麼要拼命工作賺錢呢?如果沒有美洲的黃金,西班牙人或許更幸運也說不定。
1501年,首次葡萄牙船從印度運胡椒、肉豆蔻等香辛料到安特衛普時,安特衛普的工人在卸貨時,比威尼斯的工人要顯得生澀得多。可是半世紀後,安特衛普已經成為北歐一帶香辛料與砂糖的主要集中地。當時,這個都市有超過10萬住民與1千家貿易公司。可是1557年西班牙宣告破產時,安特衛普受到連累,經濟中心由安特衛普移到熱那亞與阿姆斯特丹。
義大利航海者Vespucci(1454-1512)認為人類應該努力去發現真理,而且應該自己去發現,不要交給聖職者或其他人。
當時還有兩種探險。一種是對天上星星的探險,一種是對人體內部的探險。
由於玻璃加工以及眼鏡技師技術的進步,天文望遠鏡的性能大幅改良。波蘭人哥白尼(1473-1543)因而得以提出「地球繞著太陽轉」的革命性主張。
16世紀中期最偉大的解剖學者,比利時人Vesalius(1514-1564)不顧宗教裁判所的禁令,解剖人體。他在著作「人體解剖學」中,指出古希臘的醫學權威Galenos(129-200)的解剖分析有2百個以上的錯誤。
1492年還發生一件事影響了當時人的道德。當人類逐漸克服黑死病(鼠疫)和麻瘋病時,一種新的疾病從新世界悄悄來臨,那就是梅毒。梅毒於1494年出現於歐洲。據說梅毒首先在法國軍隊中蔓延,隨著軍隊的移動,擴大到歐洲各地。歐洲人對這種新的傳染病採取種種預防措施。例如羅馬對市內的理髮師下令,患者使用過的用具不得再使用。日內瓦也下令,禁止患者或傳染這個疾病的都市市民接近日內瓦。當時誰都沒有想到梅毒是經由性交傳染。他們以為這種新型疾病和其他傳染病一樣,是經由「腐敗而有害」的空氣傳染。醫生甚至主張不要去公共浴室。因為熱水會讓皮膚的毛細孔張開,而讓「腐敗而有害」的空氣進入體內。巴黎也有人認為這種新的傳染病是由尿傳染,所以撒尿時應該尿在壺裡,然後從窗戶往外倒。一個習慣一直持續到1531年國王下令禁止為止。
當人們知道這種新的傳染病是由哥倫布第一次航海時,水手們與島上的女人發生性關係而染上,並且帶回歐洲,有人便說梅毒是新世界對歐洲人的報仇。
之後,性慾不再是快樂的事,而變成死亡的泉源。紅燈區被禁止,賣春變成違法。教會所說的「禁慾」和「節制」變成新的價值觀。
被西班牙驅逐的猶太人,亡命到歐洲各地。最歡迎他們的伊斯蘭國家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皇帝Bayezid二世(在位1481-1512)很驚訝基督教君王何以會驅逐如此有用的臣民。他要求行政機關和人民要盡量幫助這些猶太人在國內定居。從1493年開始,猶太人便在伊斯坦堡開設印刷希伯來語書籍的印刷廠。
許多猶太人為了避免被迫害,表面上改信天主教,星期天到天主教教堂作彌撒,星期五晚上則變身為猶太教信徒,在地下室鋪著砂(以免發出聲音)的地板上,秘密祈禱。
1828年,美國人Irving(1783-1859)以崇拜英雄的觀點,寫出第一本哥倫布的傳記。四年後,Irving寫「極西部的草原」時,對洛磯山脈印地安人的慘狀一字不提。
1866年,有人提議要梵諦岡將哥倫布神聖化。可是這個計畫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哥倫布對印地安人的惡劣態度,而是因為哥倫布有私生子Fernando。如果沒有Fernando,「聖人哥倫布」在那時就誕生了。
1492年後的500年紀念,也就是1992年,歐洲人稍為有些反省。他們不再稱「發現」,而改稱「遭遇」。這是一點點進步。不過歐洲人還是認為將民主主義、人權、理性、科學和進步等概念傳到美洲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歐洲人還是認為屠殺印地安人是無法避免的事,而沒有絲毫悔意。
與1492年相比,現在世界的人口變成20倍,物質的豐富變成1百萬倍,軍備變成10億倍,通訊速度不知快了多少,而足以施行殘酷行為的力量也變得非常巨大。
墨西哥人常說:「美洲是一位西班牙的下級貴族性侵一位印地安女人的產物!」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黃金讓西班牙人喪失努力、勤奮的動機。如果很容易就成為大富翁,為什麼要拼命工作賺錢呢?如果沒有美洲的黃金,西班牙人或許更幸運也說不定。
1501年,首次葡萄牙船從印度運胡椒、肉豆蔻等香辛料到安特衛普時,安特衛普的工人在卸貨時,比威尼斯的工人要顯得生澀得多。可是半世紀後,安特衛普已經成為北歐一帶香辛料與砂糖的主要集中地。當時,這個都市有超過10萬住民與1千家貿易公司。可是1557年西班牙宣告破產時,安特衛普受到連累,經濟中心由安特衛普移到熱那亞與阿姆斯特丹。
義大利航海者Vespucci(1454-1512)認為人類應該努力去發現真理,而且應該自己去發現,不要交給聖職者或其他人。
當時還有兩種探險。一種是對天上星星的探險,一種是對人體內部的探險。
由於玻璃加工以及眼鏡技師技術的進步,天文望遠鏡的性能大幅改良。波蘭人哥白尼(1473-1543)因而得以提出「地球繞著太陽轉」的革命性主張。
16世紀中期最偉大的解剖學者,比利時人Vesalius(1514-1564)不顧宗教裁判所的禁令,解剖人體。他在著作「人體解剖學」中,指出古希臘的醫學權威Galenos(129-200)的解剖分析有2百個以上的錯誤。
1492年還發生一件事影響了當時人的道德。當人類逐漸克服黑死病(鼠疫)和麻瘋病時,一種新的疾病從新世界悄悄來臨,那就是梅毒。梅毒於1494年出現於歐洲。據說梅毒首先在法國軍隊中蔓延,隨著軍隊的移動,擴大到歐洲各地。歐洲人對這種新的傳染病採取種種預防措施。例如羅馬對市內的理髮師下令,患者使用過的用具不得再使用。日內瓦也下令,禁止患者或傳染這個疾病的都市市民接近日內瓦。當時誰都沒有想到梅毒是經由性交傳染。他們以為這種新型疾病和其他傳染病一樣,是經由「腐敗而有害」的空氣傳染。醫生甚至主張不要去公共浴室。因為熱水會讓皮膚的毛細孔張開,而讓「腐敗而有害」的空氣進入體內。巴黎也有人認為這種新的傳染病是由尿傳染,所以撒尿時應該尿在壺裡,然後從窗戶往外倒。一個習慣一直持續到1531年國王下令禁止為止。
當人們知道這種新的傳染病是由哥倫布第一次航海時,水手們與島上的女人發生性關係而染上,並且帶回歐洲,有人便說梅毒是新世界對歐洲人的報仇。
之後,性慾不再是快樂的事,而變成死亡的泉源。紅燈區被禁止,賣春變成違法。教會所說的「禁慾」和「節制」變成新的價值觀。
被西班牙驅逐的猶太人,亡命到歐洲各地。最歡迎他們的伊斯蘭國家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皇帝Bayezid二世(在位1481-1512)很驚訝基督教君王何以會驅逐如此有用的臣民。他要求行政機關和人民要盡量幫助這些猶太人在國內定居。從1493年開始,猶太人便在伊斯坦堡開設印刷希伯來語書籍的印刷廠。
許多猶太人為了避免被迫害,表面上改信天主教,星期天到天主教教堂作彌撒,星期五晚上則變身為猶太教信徒,在地下室鋪著砂(以免發出聲音)的地板上,秘密祈禱。
1828年,美國人Irving(1783-1859)以崇拜英雄的觀點,寫出第一本哥倫布的傳記。四年後,Irving寫「極西部的草原」時,對洛磯山脈印地安人的慘狀一字不提。
1866年,有人提議要梵諦岡將哥倫布神聖化。可是這個計畫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哥倫布對印地安人的惡劣態度,而是因為哥倫布有私生子Fernando。如果沒有Fernando,「聖人哥倫布」在那時就誕生了。
1492年後的500年紀念,也就是1992年,歐洲人稍為有些反省。他們不再稱「發現」,而改稱「遭遇」。這是一點點進步。不過歐洲人還是認為將民主主義、人權、理性、科學和進步等概念傳到美洲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歐洲人還是認為屠殺印地安人是無法避免的事,而沒有絲毫悔意。
與1492年相比,現在世界的人口變成20倍,物質的豐富變成1百萬倍,軍備變成10億倍,通訊速度不知快了多少,而足以施行殘酷行為的力量也變得非常巨大。
墨西哥人常說:「美洲是一位西班牙的下級貴族性侵一位印地安女人的產物!」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4)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4)
西班牙人不久在古巴島上發現金礦。哥倫布非常高興。他在那裡建設新要塞,取名為「聖母受胎」(conception)。並且開始強迫原住民挖掘金礦。挖出的金礦五分之一歸西班牙國庫所有,剩下的則平分給當地的西班牙人。由於挖掘礦場需要越來越多的勞力,西班牙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便越來越壞。一位西班牙士兵隊長甚至只為了「好玩」,殺死一位原住民。聖職者們也不吭聲。因為聖職者們認為印第安人生活在「沒有信仰、沒有國王也沒有法律」的世界。哥倫布看到印第安人在礦場工作的樣子,腦中突然浮現一個點子:「何不把他們賣到西班牙,做為下次航海的費用?」哥倫布在寫給西班牙兩王的信中,如此寫道:「這裡的印第安人,一個人可以與三名黑人相當。」哥倫布為了讓兩王同意自己的計畫,還運送200名印第安人給女王,作為「樣品」。但是女王拒絕接受,將這些印第安人送回。女王討厭奴隸制度,雖然她對國內的奴隸制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若要她自己來沾染,可絕不會答應。
1498年,5月30日,哥倫布獲得宮廷的許可,在友人的出資下,進行第三次航海。這回他帶了包括30名女性在內的270位移民者出發。
但是由於哥倫布不善管理,許多移民者變得懶惰而不聽命令。西班牙便於1500年8月25日派遣比哥倫布官階更高的人到espagnola島,逮捕哥倫布,將哥倫布送回西班牙。如今,哥倫布失去一切特權,而且生病,兩眼幾乎看不見。不過,他得到赦免。
哥倫布不久獲得第四次航海所需要的資金。1503年5月11日,他率領四艘船,並且帶著自己的次男西航。他於1504年6月抵達espagnola島,此時,他的兩眼已幾乎失明。1506年5月20日,他的兩眼已經看不見東西。不久,哥倫布就去世。去世前,他還深信他到的地方是印度附近的島嶼。哥倫布被埋在方濟各修道會。
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探險家Balboa(1475-1517)徒步橫越巴拿馬地峽,看到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的汪洋大海——太平洋。1519年,39歲的葡萄牙航海者麥哲倫(1480-1521)嘗試繞過南美洲,航行世界一周。麥哲倫率領5艘大帆船,帶著265人(其中有幾位會說多國語言)於8月10日出發。1520年11月21日,他們穿過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他是第一個橫越太平洋的歐洲人,當然也是第一個繞地球一周的人。麥哲倫比西班牙探險家皮薩洛(1470-1541)還早11年接觸南美印加族。1521年12月17日,麥哲倫抵達菲律賓群島。他在這裡與原住民起衝突而被殺。只有船隊中的一艘「勝利女神號」搭著18位水手繼續航行,於1522年9月6日返抵葡萄牙。
西班牙人強迫印第安人到各礦場挖金礦。雖然Isabel女王於1500年下令禁止將印第安人當奴隸,以及沒收印第安人的土地。可是羅馬天主教教會卻認為印第安人是野蠻、低劣的人種,所以可以當奴隸。
由於歐洲人帶歐洲的細菌去美洲,原住民對這種細菌沒有免疫力,因此大量死亡。
哥倫布第一次到espagnola島時,島上的原住民至少有30萬人,可是到了1510年,島上的原住民只剩下5萬人。到了1540年,島上的原住民只剩下1千人。16世紀中期,那裡種植甜黍,需要許多奴隸,歐洲人只好從非洲運來黑奴。一噸的甜黍相當於一位黑奴的價格。
當然這種情況會引起抗議的聲音。1511年,一位多明我修道會的會士在espagnola島說教時,對信徒們說:「印第安人豈不是和你們一樣都是人?你們豈不應該愛他們像愛自己的兄弟?」殖民者聽了很憤怒,向祖國的宮廷告狀,可是多明我修道會支持那位會士。
1519年2月,西班牙人Cortes(1485-1547)率領700位士兵和14門大砲,乘著11艘船,前往墨西哥的塔巴斯哥。Cortes不是要去探險,也不是要去尋找黃金或香辛料。他純粹要去征服!當有人勸他去尋找黃金時,他笑著說:「我不是為這麼小的事而來。」
Cortes雖然很讚賞墨西哥阿茲台克的文明,可是他不認為阿茲台克人是「人」,因此對他們冷血屠殺。阿茲台克文明就這樣被消滅。
1548年,墨西哥發現銀礦。5萬位西班牙人蜂擁到墨西哥。1萬5千位非洲黑奴也被運到墨西哥挖礦。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因為挖礦太過勞累,紛紛死亡。1519年,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有2千5百萬人,到了1605年,只剩下1百萬人。秘魯的殖民地化比墨西哥晚15年,不過結局一樣。
印加帝國的領土包括現在的秘魯、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1530年,印加帝國有1千萬人,到了1600年,只剩下1百30萬人。
西班牙的多明我修道會傳教士Las Casas(1474-1566)於1949年哥倫布第3次航海時,與父、兄一起參加。住在espagnola島上。起初,他和其他人一樣認為印第安人應該改信天主教,並且認為他們處在奴隸狀態沒什麼不好。他寫道:「在其他任何時代與任何國民,都找不到如此適合改信天主教的素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找到如此順從、不反抗,願意接受基督支配的人民。」
但是1520年,多明我修道會認為Las Casas擁有奴隸,違反修道會的精神,因而拒絕他領聖體(麵包屑和葡萄酒)。為Las Casas因而開始反省。1540年,Las Casas寫成「關於破壞印第安人的簡潔報告」。Las Casas並且寫信給西班牙國王兼神聖羅馬皇帝卡爾五世(1500-1558)。信中,他寫道:「人類的各種權利,無論是基督教國或非基督教國,所有的國家都共同。這不分宗派、法律、政體、膚色和身份,沒有任何不同。」這是現代的「人權」觀念。
1550年的一場討論會中,西班牙科爾多瓦的司教認為阿茲台克人以生人為活祭,太過野蠻、殘忍,因此被滅亡是罪有應得。Las Casas則反駁:阿茲台克人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中,最珍貴的獻給神。這表示他們的信仰非常虔誠。他們的宗教心勝過其他民族。他們為了民族的幸福,不惜獻出自己的孩子當活祭。他們是這世界上信仰最虔誠的民族。
在發現新世界的過程中,第一次有歐洲人站在印第安人的立場上看問題。Las Casas寫道:「就如同我們認為印第安人很野蠻一樣,印第安人也認為我們很野蠻。」
Las Casas主張應該讓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恢復自己的尊嚴,讓他們重獲自由。Las Casas寫信給西班牙國王Felipe二世(在位1556-1598),建議國王從美洲撤退,讓原來的統治者恢復地位,讓他們自治。
哥倫布第一次航海時,發現印第安人不分男女都在抽煙草。抽煙草的習慣就這樣傳到歐洲。哥倫布也在美洲發現玉蜀黍。18世紀時,歐洲各地都可看到玉蜀黍的栽培。1502年,哥倫布最後一次航海時,發現「可可」。這個產物馬上就在歐洲各地流行起來。
最後發現的美洲植物,但也是很重要的美洲植物是奎寧(kinine)。秘魯的治療師告訴受瘧疾威脅的歐洲殖民者,奎寧的神奇療效。歐洲殖民者如此地壓榨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卻以德報怨,慷慨告訴他們治療瘧疾的藥方。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擁有奎寧,而南軍沒有。換言之,17世紀的秘魯印第安人幫助了當時的歐洲殖民者,也幫助了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北軍,讓北軍戰勝南軍,順利解放奴隸。
按照邏輯,15世紀末期,世界經濟的中心應該移往西班牙的塞維利亞或葡萄牙的里斯本。可是並沒有。世界經濟的中心從威尼斯移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Antwerp)。經濟力不是取決於天然資源的有無多寡,而是取決於對經濟與技術變化的因應能力。而且,「缺乏」比「豐富」還要給人活力。擁有「豐富」的伊比利半島最後卻被「豐富」拋棄,這就是明證。
此外,黃金也讓西班牙的產業競爭力衰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西班牙人不久在古巴島上發現金礦。哥倫布非常高興。他在那裡建設新要塞,取名為「聖母受胎」(conception)。並且開始強迫原住民挖掘金礦。挖出的金礦五分之一歸西班牙國庫所有,剩下的則平分給當地的西班牙人。由於挖掘礦場需要越來越多的勞力,西班牙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便越來越壞。一位西班牙士兵隊長甚至只為了「好玩」,殺死一位原住民。聖職者們也不吭聲。因為聖職者們認為印第安人生活在「沒有信仰、沒有國王也沒有法律」的世界。哥倫布看到印第安人在礦場工作的樣子,腦中突然浮現一個點子:「何不把他們賣到西班牙,做為下次航海的費用?」哥倫布在寫給西班牙兩王的信中,如此寫道:「這裡的印第安人,一個人可以與三名黑人相當。」哥倫布為了讓兩王同意自己的計畫,還運送200名印第安人給女王,作為「樣品」。但是女王拒絕接受,將這些印第安人送回。女王討厭奴隸制度,雖然她對國內的奴隸制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若要她自己來沾染,可絕不會答應。
1498年,5月30日,哥倫布獲得宮廷的許可,在友人的出資下,進行第三次航海。這回他帶了包括30名女性在內的270位移民者出發。
但是由於哥倫布不善管理,許多移民者變得懶惰而不聽命令。西班牙便於1500年8月25日派遣比哥倫布官階更高的人到espagnola島,逮捕哥倫布,將哥倫布送回西班牙。如今,哥倫布失去一切特權,而且生病,兩眼幾乎看不見。不過,他得到赦免。
哥倫布不久獲得第四次航海所需要的資金。1503年5月11日,他率領四艘船,並且帶著自己的次男西航。他於1504年6月抵達espagnola島,此時,他的兩眼已幾乎失明。1506年5月20日,他的兩眼已經看不見東西。不久,哥倫布就去世。去世前,他還深信他到的地方是印度附近的島嶼。哥倫布被埋在方濟各修道會。
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探險家Balboa(1475-1517)徒步橫越巴拿馬地峽,看到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的汪洋大海——太平洋。1519年,39歲的葡萄牙航海者麥哲倫(1480-1521)嘗試繞過南美洲,航行世界一周。麥哲倫率領5艘大帆船,帶著265人(其中有幾位會說多國語言)於8月10日出發。1520年11月21日,他們穿過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他是第一個橫越太平洋的歐洲人,當然也是第一個繞地球一周的人。麥哲倫比西班牙探險家皮薩洛(1470-1541)還早11年接觸南美印加族。1521年12月17日,麥哲倫抵達菲律賓群島。他在這裡與原住民起衝突而被殺。只有船隊中的一艘「勝利女神號」搭著18位水手繼續航行,於1522年9月6日返抵葡萄牙。
西班牙人強迫印第安人到各礦場挖金礦。雖然Isabel女王於1500年下令禁止將印第安人當奴隸,以及沒收印第安人的土地。可是羅馬天主教教會卻認為印第安人是野蠻、低劣的人種,所以可以當奴隸。
由於歐洲人帶歐洲的細菌去美洲,原住民對這種細菌沒有免疫力,因此大量死亡。
哥倫布第一次到espagnola島時,島上的原住民至少有30萬人,可是到了1510年,島上的原住民只剩下5萬人。到了1540年,島上的原住民只剩下1千人。16世紀中期,那裡種植甜黍,需要許多奴隸,歐洲人只好從非洲運來黑奴。一噸的甜黍相當於一位黑奴的價格。
當然這種情況會引起抗議的聲音。1511年,一位多明我修道會的會士在espagnola島說教時,對信徒們說:「印第安人豈不是和你們一樣都是人?你們豈不應該愛他們像愛自己的兄弟?」殖民者聽了很憤怒,向祖國的宮廷告狀,可是多明我修道會支持那位會士。
1519年2月,西班牙人Cortes(1485-1547)率領700位士兵和14門大砲,乘著11艘船,前往墨西哥的塔巴斯哥。Cortes不是要去探險,也不是要去尋找黃金或香辛料。他純粹要去征服!當有人勸他去尋找黃金時,他笑著說:「我不是為這麼小的事而來。」
Cortes雖然很讚賞墨西哥阿茲台克的文明,可是他不認為阿茲台克人是「人」,因此對他們冷血屠殺。阿茲台克文明就這樣被消滅。
1548年,墨西哥發現銀礦。5萬位西班牙人蜂擁到墨西哥。1萬5千位非洲黑奴也被運到墨西哥挖礦。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因為挖礦太過勞累,紛紛死亡。1519年,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有2千5百萬人,到了1605年,只剩下1百萬人。秘魯的殖民地化比墨西哥晚15年,不過結局一樣。
印加帝國的領土包括現在的秘魯、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1530年,印加帝國有1千萬人,到了1600年,只剩下1百30萬人。
西班牙的多明我修道會傳教士Las Casas(1474-1566)於1949年哥倫布第3次航海時,與父、兄一起參加。住在espagnola島上。起初,他和其他人一樣認為印第安人應該改信天主教,並且認為他們處在奴隸狀態沒什麼不好。他寫道:「在其他任何時代與任何國民,都找不到如此適合改信天主教的素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找到如此順從、不反抗,願意接受基督支配的人民。」
但是1520年,多明我修道會認為Las Casas擁有奴隸,違反修道會的精神,因而拒絕他領聖體(麵包屑和葡萄酒)。為Las Casas因而開始反省。1540年,Las Casas寫成「關於破壞印第安人的簡潔報告」。Las Casas並且寫信給西班牙國王兼神聖羅馬皇帝卡爾五世(1500-1558)。信中,他寫道:「人類的各種權利,無論是基督教國或非基督教國,所有的國家都共同。這不分宗派、法律、政體、膚色和身份,沒有任何不同。」這是現代的「人權」觀念。
1550年的一場討論會中,西班牙科爾多瓦的司教認為阿茲台克人以生人為活祭,太過野蠻、殘忍,因此被滅亡是罪有應得。Las Casas則反駁:阿茲台克人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中,最珍貴的獻給神。這表示他們的信仰非常虔誠。他們的宗教心勝過其他民族。他們為了民族的幸福,不惜獻出自己的孩子當活祭。他們是這世界上信仰最虔誠的民族。
在發現新世界的過程中,第一次有歐洲人站在印第安人的立場上看問題。Las Casas寫道:「就如同我們認為印第安人很野蠻一樣,印第安人也認為我們很野蠻。」
Las Casas主張應該讓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恢復自己的尊嚴,讓他們重獲自由。Las Casas寫信給西班牙國王Felipe二世(在位1556-1598),建議國王從美洲撤退,讓原來的統治者恢復地位,讓他們自治。
哥倫布第一次航海時,發現印第安人不分男女都在抽煙草。抽煙草的習慣就這樣傳到歐洲。哥倫布也在美洲發現玉蜀黍。18世紀時,歐洲各地都可看到玉蜀黍的栽培。1502年,哥倫布最後一次航海時,發現「可可」。這個產物馬上就在歐洲各地流行起來。
最後發現的美洲植物,但也是很重要的美洲植物是奎寧(kinine)。秘魯的治療師告訴受瘧疾威脅的歐洲殖民者,奎寧的神奇療效。歐洲殖民者如此地壓榨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卻以德報怨,慷慨告訴他們治療瘧疾的藥方。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擁有奎寧,而南軍沒有。換言之,17世紀的秘魯印第安人幫助了當時的歐洲殖民者,也幫助了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北軍,讓北軍戰勝南軍,順利解放奴隸。
按照邏輯,15世紀末期,世界經濟的中心應該移往西班牙的塞維利亞或葡萄牙的里斯本。可是並沒有。世界經濟的中心從威尼斯移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Antwerp)。經濟力不是取決於天然資源的有無多寡,而是取決於對經濟與技術變化的因應能力。而且,「缺乏」比「豐富」還要給人活力。擁有「豐富」的伊比利半島最後卻被「豐富」拋棄,這就是明證。
此外,黃金也讓西班牙的產業競爭力衰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3)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3)
哥倫布帶數名醫生和記錄發現地的一名書記以及一名會說阿拉伯語的猶太人上船。因為哥倫布認為印度人和中國人之中一定有會說阿拉伯語的人。不可思議的是哥倫布沒有帶任何一位聖職者。哥倫布還帶15個月份的糧食與6個月份的水以及準備送給印度人的廉價商品。
8月3日,星期五,哥倫布的三艘caravel船,駛離西班牙。探險隊的人員總共90人。提督旗插在「聖瑪麗亞號」。
另一方面,在羅馬教宗廳,8月11日,選出60歲的新教宗。這位新教宗有一名漂亮的愛妾和四個孩子。
9月18日,星期二,由於Isabel女王答應誰先發現島或半島,就要發給他獎金1萬西班牙幣,所以大家拼命睜大眼睛,希望第一個發現陸地。
另一方面,在西班牙,教會有計畫地破壞猶太人的墓地。他們企圖抹掉猶太人留在西班牙一切記憶。
10月6日,星期六,哥倫布懷疑船隊是否已經通過日本而不自知。一部分的水手開始焦慮起來,並頻頻抱怨。
10月11日,星期四,11點左右一名水手突然大聲喊:「陸地!」可是,哥倫布卻在航海日誌上寫是自己發現陸地。他想獨吞1萬西班牙幣的意圖非常明顯。
10月12日,星期五,哥倫布右手持著繡有十字架與Isabel女王和Fernando國王第一個字母「I」與「F」的旗子,帶著書記一起登陸。哥倫布將這個島取名為「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是「救世主」的意思。哥倫布下跪祈禱:「永恆而全能的神啊!創造天空、陸地與海洋的神啊!祢的下僕中最卑微的我,發現祢的帝國中以往隱藏的部分。請允許讓我將祢的名字在這裡宣揚開來。」
一絲不掛而又性格樸實的原住民來見哥倫布一群人。他們擁有健美的身體和漂亮的五官。哥倫布送給其中幾位原住民紅邊的帽子和玻璃彈珠。這些在歐洲非常廉價的東西卻讓對方興高采烈。哥倫布以為這裡在印度附近,因此稱他們為「印地安人」(Indio)。原住民沒有帶武器,哥倫布便拿出劍讓他們觀看。但是一位原住民摸劍刃時,割傷了手。
哥倫布不認為他們是「人」,但卻深信這裡是亞洲。
10月14日,星期日,哥倫布帶著幾位成人原住民,搭乘「尼納號」,前往更南邊的兩個島探險,留下其他船隻在原地。因為他從原住民的口中說出來的話,猜測南邊的兩個島有黃金。原住民稱那地方為「可魯巴」和「博以奧」,哥倫布則取名為「古巴」和「Espagnola」(今日的海地與多米尼加)。
10月28日,哥倫布抵達古巴,發現那裡有新住民。哥倫布也看到當地住民栽培的玉蜀黍與馬鈴薯。
11月4日,星期日,哥倫布發現新的島,取名為「多米尼加」(Dominica)。因為這個島是在星期日發現的,而星期日的拉丁文就是「dominica」。
11月14日,星期三,哥倫布再三詢問原住民黃金在何處。哥倫布感覺應該離礦場很近。因為他看到原住民女性脖子上掛著黃金項鍊。哥倫布把那黃金項鍊一把搶下。
11月22日,星期四,糧食快吃光了。一部分人先搭船回歐洲。
12月4日,星期二,哥倫布離開古巴,帶著許多黃金裝飾品和真珠,以及6名原住民。
12月18日,星期二,哥倫布在「聖瑪麗亞號」上接見一位原住民酋長,看見他身上佩帶黃金裝飾品,毫不猶豫地搶過來。
12月25日,星期二,「聖瑪麗亞號」觸礁,陷入砂中,動彈不得。哥倫布在海地灣只剩下一艘「尼納號」。哥倫布使用「聖瑪麗亞號」上的建材,建築一個要塞。這恐怕是歐洲人在新世界建設的第一個殖民地。他留下39位水手以及若干的糧食、種子和道具在這兒,答應他們還會回來接他們,並且要求他們,在這期間要努力搜尋黃金和香辛料。
1493年3月4日,哥倫布的船抵達葡萄牙的里斯本。葡萄牙的君王聽完哥倫布的談話後,嚇了一跳,因為如果哥倫布真的往西航行,發現到達印度新航路的話,西班牙一定會向教宗要求所有權。這樣一來,葡萄牙多年來花在繞過非洲南端抵達印度的心血,以及期待因此而獲得的獨佔利益,豈不成為泡影?
3月15日,「尼納號」抵達西班牙。哥倫布到塞維里亞,向兩位君王提出報告書「關於所發現的諸島」。哥倫布在報告書裡說,他已經到達中國與日本附近的島嶼,並且在那裡發現黃金。因此他必須盡快回去,將天主教傳到中國,並且發現足夠的黃金,以奪回耶路撒冷。另一方面,哥倫布也建議將當地的原住民做為奴隸。女王不同意這個建議。奴隸制在伊比利半島上雖然很常見,但是宮廷一直很偽善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兩位君王倒是很重視哥倫布最後的忠告。也就是立刻向教宗要求這條印度航路的所有權,以及這條航路上一切島嶼的所有權。
不久,教宗宣佈從亞速爾群島西邊100海里直到地球的另一側歸西班牙兩位君王所有。葡萄牙的君王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憤怒。他向教宗抗議,主張葡萄牙的船隻比哥倫布還要早到當地。並且要求境界線應該再往西移動300海里。
9月23日,哥倫布率領17艘船、1500人,往西航行。他帶著6個月份的糧食、許多準備送給原住民的鏡子和鈴鐺。
11月27日,哥倫布回到離開的地點,發現當時留下來的39位水手的屍體,顯然是與原住民發生衝突時被殺害。
哥倫布盡可能向原住民搜括黃金,不過大部分是他們佩帶在身上的裝飾品。
1494年1月30日,「聖瑪麗亞號」裝載價值3萬葡萄牙金幣的黃金裝飾品,先回西班牙。
1494年10月20日,西班牙兩位君王在與佛羅倫斯大使談話時,對哥倫布發現的群島,首次使用「新世界」這個字眼。這是一個新概念的誕生。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哥倫布帶數名醫生和記錄發現地的一名書記以及一名會說阿拉伯語的猶太人上船。因為哥倫布認為印度人和中國人之中一定有會說阿拉伯語的人。不可思議的是哥倫布沒有帶任何一位聖職者。哥倫布還帶15個月份的糧食與6個月份的水以及準備送給印度人的廉價商品。
8月3日,星期五,哥倫布的三艘caravel船,駛離西班牙。探險隊的人員總共90人。提督旗插在「聖瑪麗亞號」。
另一方面,在羅馬教宗廳,8月11日,選出60歲的新教宗。這位新教宗有一名漂亮的愛妾和四個孩子。
9月18日,星期二,由於Isabel女王答應誰先發現島或半島,就要發給他獎金1萬西班牙幣,所以大家拼命睜大眼睛,希望第一個發現陸地。
另一方面,在西班牙,教會有計畫地破壞猶太人的墓地。他們企圖抹掉猶太人留在西班牙一切記憶。
10月6日,星期六,哥倫布懷疑船隊是否已經通過日本而不自知。一部分的水手開始焦慮起來,並頻頻抱怨。
10月11日,星期四,11點左右一名水手突然大聲喊:「陸地!」可是,哥倫布卻在航海日誌上寫是自己發現陸地。他想獨吞1萬西班牙幣的意圖非常明顯。
10月12日,星期五,哥倫布右手持著繡有十字架與Isabel女王和Fernando國王第一個字母「I」與「F」的旗子,帶著書記一起登陸。哥倫布將這個島取名為「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是「救世主」的意思。哥倫布下跪祈禱:「永恆而全能的神啊!創造天空、陸地與海洋的神啊!祢的下僕中最卑微的我,發現祢的帝國中以往隱藏的部分。請允許讓我將祢的名字在這裡宣揚開來。」
一絲不掛而又性格樸實的原住民來見哥倫布一群人。他們擁有健美的身體和漂亮的五官。哥倫布送給其中幾位原住民紅邊的帽子和玻璃彈珠。這些在歐洲非常廉價的東西卻讓對方興高采烈。哥倫布以為這裡在印度附近,因此稱他們為「印地安人」(Indio)。原住民沒有帶武器,哥倫布便拿出劍讓他們觀看。但是一位原住民摸劍刃時,割傷了手。
哥倫布不認為他們是「人」,但卻深信這裡是亞洲。
10月14日,星期日,哥倫布帶著幾位成人原住民,搭乘「尼納號」,前往更南邊的兩個島探險,留下其他船隻在原地。因為他從原住民的口中說出來的話,猜測南邊的兩個島有黃金。原住民稱那地方為「可魯巴」和「博以奧」,哥倫布則取名為「古巴」和「Espagnola」(今日的海地與多米尼加)。
10月28日,哥倫布抵達古巴,發現那裡有新住民。哥倫布也看到當地住民栽培的玉蜀黍與馬鈴薯。
11月4日,星期日,哥倫布發現新的島,取名為「多米尼加」(Dominica)。因為這個島是在星期日發現的,而星期日的拉丁文就是「dominica」。
11月14日,星期三,哥倫布再三詢問原住民黃金在何處。哥倫布感覺應該離礦場很近。因為他看到原住民女性脖子上掛著黃金項鍊。哥倫布把那黃金項鍊一把搶下。
11月22日,星期四,糧食快吃光了。一部分人先搭船回歐洲。
12月4日,星期二,哥倫布離開古巴,帶著許多黃金裝飾品和真珠,以及6名原住民。
12月18日,星期二,哥倫布在「聖瑪麗亞號」上接見一位原住民酋長,看見他身上佩帶黃金裝飾品,毫不猶豫地搶過來。
12月25日,星期二,「聖瑪麗亞號」觸礁,陷入砂中,動彈不得。哥倫布在海地灣只剩下一艘「尼納號」。哥倫布使用「聖瑪麗亞號」上的建材,建築一個要塞。這恐怕是歐洲人在新世界建設的第一個殖民地。他留下39位水手以及若干的糧食、種子和道具在這兒,答應他們還會回來接他們,並且要求他們,在這期間要努力搜尋黃金和香辛料。
1493年3月4日,哥倫布的船抵達葡萄牙的里斯本。葡萄牙的君王聽完哥倫布的談話後,嚇了一跳,因為如果哥倫布真的往西航行,發現到達印度新航路的話,西班牙一定會向教宗要求所有權。這樣一來,葡萄牙多年來花在繞過非洲南端抵達印度的心血,以及期待因此而獲得的獨佔利益,豈不成為泡影?
3月15日,「尼納號」抵達西班牙。哥倫布到塞維里亞,向兩位君王提出報告書「關於所發現的諸島」。哥倫布在報告書裡說,他已經到達中國與日本附近的島嶼,並且在那裡發現黃金。因此他必須盡快回去,將天主教傳到中國,並且發現足夠的黃金,以奪回耶路撒冷。另一方面,哥倫布也建議將當地的原住民做為奴隸。女王不同意這個建議。奴隸制在伊比利半島上雖然很常見,但是宮廷一直很偽善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兩位君王倒是很重視哥倫布最後的忠告。也就是立刻向教宗要求這條印度航路的所有權,以及這條航路上一切島嶼的所有權。
不久,教宗宣佈從亞速爾群島西邊100海里直到地球的另一側歸西班牙兩位君王所有。葡萄牙的君王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憤怒。他向教宗抗議,主張葡萄牙的船隻比哥倫布還要早到當地。並且要求境界線應該再往西移動300海里。
9月23日,哥倫布率領17艘船、1500人,往西航行。他帶著6個月份的糧食、許多準備送給原住民的鏡子和鈴鐺。
11月27日,哥倫布回到離開的地點,發現當時留下來的39位水手的屍體,顯然是與原住民發生衝突時被殺害。
哥倫布盡可能向原住民搜括黃金,不過大部分是他們佩帶在身上的裝飾品。
1494年1月30日,「聖瑪麗亞號」裝載價值3萬葡萄牙金幣的黃金裝飾品,先回西班牙。
1494年10月20日,西班牙兩位君王在與佛羅倫斯大使談話時,對哥倫布發現的群島,首次使用「新世界」這個字眼。這是一個新概念的誕生。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2)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2)
當時歐洲的富裕家庭用餐時不能沒有肉豆蔻、薑、辣椒醬、肉桂。這些東西都是從摩鹿加群島和Sunda群島(這些島嶼都在現在的印尼)運來。因此對歐洲而言,與亞洲的貿易非常重要。
歐洲當時出口到亞洲的商品少,可是從亞洲進口的商品多,因此歐洲必須拿金或銀來支付給亞洲。然而歐洲幾乎不生產貴金屬。只有少部份的金由非洲經埃及送到歐洲。
15世紀末期,由於土耳其人擴大征服地區,亞洲與歐洲的貿易呈現斷絕狀態。亞洲的香辛料和明礬無法出口到歐洲,歐洲的經濟幾乎陷入麻痺狀態。必須要有更多的金和新的海上航路才行!新的海上航路就是繞過非洲抵達亞洲,或者繞地球一周也行。
從10世紀開始,地球上最具支配力的國家是中國。中國的造船技術全世界最優秀,而且也知道利用羅盤。1405年,明朝永樂帝派鄭和率領3萬7千人分乘317艘巨大的船下西洋。鄭和搭的那艘船有9根船桅,船身長130公尺,寬55公尺。最小的船,也有5根船桅,船身長54公尺,寬20公尺。
但是明朝寧願把精力擺在防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略,而不願繼續發展海洋經略。1433年,明朝皇帝甚至下令禁止人民出海,違反者最重可處死刑。於是,中國的對外貿易就此中斷。15世紀末期,明朝皇帝並且下令製造2根船桅以上船隻的人處死刑。
15世紀初期,歐洲人就知道地球是圓的,一部分人還思考從大西洋一直往西航行,可以抵達中國。1410年,法國的一位占星術師兼神學者在他的著作「世界的模樣」中,主張歐洲與印度之間的海洋並沒很大。他寫道:「如果順風的話,數天就可以橫越。」據說,後來哥倫布(Columbus 1451-1506)非常沉迷於這本書。
到了15世紀中期,歐洲人開始對非洲的探險感興趣。雖然葡萄牙的「航海王子」Henrique(1394-1460)為了想獨佔新航路的利益,一直保持沉默。可是紙包不住火,法國和英國都已經派出船隻前來探險。航海探險需要花錢。葡萄牙政府便允許Henrique自由買賣奴隸。1450年時,每年奴隸的數目為1千人,10年後,增加成3千人。葡萄牙人用黃金或加那利群島的大貝類在非洲交換黑奴。早在很久以前,非洲的伊斯蘭世界就已經存在買賣奴隸的制度。
1450年代開始,義大利的企業家也對新航路感興趣。他們想追求更便宜的亞洲香辛料。他們雇用了一些航海者,其中後來最有名的是26歲的哥倫布。
據說哥倫布是猶太人。他的祖先原本住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因為於1391年被驅逐出境,只好亡命到義大利的熱那亞。哥倫布10歲的時候,就擔任臨時漁夫,第一次出海到科西嘉島。
1474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天文學者Toscanelli(1397-1482)寫信給里斯本的一位聖職者。Toscanelli認為往西方航行的確可以抵達亞洲(擁有豐富的黃金、真珠和寶石)。而且這條航路比其他任何航路還短。Toscanelli推估從加那利群島到亞洲的距離為7百海里。哥倫布在7年後,聽到這封信的內容。
拜印刷術發明之賜,許多書很快普及。其中包括1477年於義大利博洛尼亞出版的Ptolemaios(2世紀的古希臘天文學者)的著作「地理學」。哥倫布也讀了這本書。哥倫布還讀了馬可波羅(1254-1324)的「東方見聞錄」以及曾經到亞洲旅行的英國人Mandeville(1300-1371)的「旅行記」。
1481年,哥倫布聽到Toscanelli寫的那封信的大致內容。便寫信給Toscanelli,詢問更詳細的情形。Toscanelli回信了,不但詳細說明,還附了一張地圖。根據Toscanelli的說明,從歐洲到亞洲只要花數日。由此可見,即使Toscanelli的想法太誇張,但是歷史上真正發現往西航行可到達亞洲的人應該是Toscanelli。哥倫布是這個想法的實踐者。
1484年,哥倫布開始向葡萄牙王Joao二世(在位1481-1495)請求出資金讓他往西航行,前往亞洲。Joao二世將哥倫布的計畫交給咨詢委員會審查。咨詢委員會認為哥倫布推估的距離有問題,因而否決哥倫布的計畫。哥倫布只好於1485年失望地離開葡萄牙。
1486年,哥倫布透過友人介紹,謁見Isabel女王與Fernando國王。兩王同樣將哥倫布的計畫交給咨詢委員會審查。這個咨詢委員會花了5年審查,最後的結論是「不行!」理由是:哥倫布的計畫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只會傷害西班牙宮廷的威信。委員會認為航海的距離起碼是哥倫布所說的三倍。
好在哥倫布的兩位支持者努力勸Isabel女王,女王終於回心轉意。哥倫布與西班牙宮廷達成協議。哥倫布獲得「大西洋大提督」以及「他所發現土地的副王」稱號。所需費用的八分之一由哥倫布籌措。在航海中所獲得的利益,包括金、銀、真珠,哥倫布可以獲得十分之一。之後所進行的貿易利潤,哥倫布可以獲得八分之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當時歐洲的富裕家庭用餐時不能沒有肉豆蔻、薑、辣椒醬、肉桂。這些東西都是從摩鹿加群島和Sunda群島(這些島嶼都在現在的印尼)運來。因此對歐洲而言,與亞洲的貿易非常重要。
歐洲當時出口到亞洲的商品少,可是從亞洲進口的商品多,因此歐洲必須拿金或銀來支付給亞洲。然而歐洲幾乎不生產貴金屬。只有少部份的金由非洲經埃及送到歐洲。
15世紀末期,由於土耳其人擴大征服地區,亞洲與歐洲的貿易呈現斷絕狀態。亞洲的香辛料和明礬無法出口到歐洲,歐洲的經濟幾乎陷入麻痺狀態。必須要有更多的金和新的海上航路才行!新的海上航路就是繞過非洲抵達亞洲,或者繞地球一周也行。
從10世紀開始,地球上最具支配力的國家是中國。中國的造船技術全世界最優秀,而且也知道利用羅盤。1405年,明朝永樂帝派鄭和率領3萬7千人分乘317艘巨大的船下西洋。鄭和搭的那艘船有9根船桅,船身長130公尺,寬55公尺。最小的船,也有5根船桅,船身長54公尺,寬20公尺。
但是明朝寧願把精力擺在防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略,而不願繼續發展海洋經略。1433年,明朝皇帝甚至下令禁止人民出海,違反者最重可處死刑。於是,中國的對外貿易就此中斷。15世紀末期,明朝皇帝並且下令製造2根船桅以上船隻的人處死刑。
15世紀初期,歐洲人就知道地球是圓的,一部分人還思考從大西洋一直往西航行,可以抵達中國。1410年,法國的一位占星術師兼神學者在他的著作「世界的模樣」中,主張歐洲與印度之間的海洋並沒很大。他寫道:「如果順風的話,數天就可以橫越。」據說,後來哥倫布(Columbus 1451-1506)非常沉迷於這本書。
到了15世紀中期,歐洲人開始對非洲的探險感興趣。雖然葡萄牙的「航海王子」Henrique(1394-1460)為了想獨佔新航路的利益,一直保持沉默。可是紙包不住火,法國和英國都已經派出船隻前來探險。航海探險需要花錢。葡萄牙政府便允許Henrique自由買賣奴隸。1450年時,每年奴隸的數目為1千人,10年後,增加成3千人。葡萄牙人用黃金或加那利群島的大貝類在非洲交換黑奴。早在很久以前,非洲的伊斯蘭世界就已經存在買賣奴隸的制度。
1450年代開始,義大利的企業家也對新航路感興趣。他們想追求更便宜的亞洲香辛料。他們雇用了一些航海者,其中後來最有名的是26歲的哥倫布。
據說哥倫布是猶太人。他的祖先原本住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因為於1391年被驅逐出境,只好亡命到義大利的熱那亞。哥倫布10歲的時候,就擔任臨時漁夫,第一次出海到科西嘉島。
1474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天文學者Toscanelli(1397-1482)寫信給里斯本的一位聖職者。Toscanelli認為往西方航行的確可以抵達亞洲(擁有豐富的黃金、真珠和寶石)。而且這條航路比其他任何航路還短。Toscanelli推估從加那利群島到亞洲的距離為7百海里。哥倫布在7年後,聽到這封信的內容。
拜印刷術發明之賜,許多書很快普及。其中包括1477年於義大利博洛尼亞出版的Ptolemaios(2世紀的古希臘天文學者)的著作「地理學」。哥倫布也讀了這本書。哥倫布還讀了馬可波羅(1254-1324)的「東方見聞錄」以及曾經到亞洲旅行的英國人Mandeville(1300-1371)的「旅行記」。
1481年,哥倫布聽到Toscanelli寫的那封信的大致內容。便寫信給Toscanelli,詢問更詳細的情形。Toscanelli回信了,不但詳細說明,還附了一張地圖。根據Toscanelli的說明,從歐洲到亞洲只要花數日。由此可見,即使Toscanelli的想法太誇張,但是歷史上真正發現往西航行可到達亞洲的人應該是Toscanelli。哥倫布是這個想法的實踐者。
1484年,哥倫布開始向葡萄牙王Joao二世(在位1481-1495)請求出資金讓他往西航行,前往亞洲。Joao二世將哥倫布的計畫交給咨詢委員會審查。咨詢委員會認為哥倫布推估的距離有問題,因而否決哥倫布的計畫。哥倫布只好於1485年失望地離開葡萄牙。
1486年,哥倫布透過友人介紹,謁見Isabel女王與Fernando國王。兩王同樣將哥倫布的計畫交給咨詢委員會審查。這個咨詢委員會花了5年審查,最後的結論是「不行!」理由是:哥倫布的計畫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只會傷害西班牙宮廷的威信。委員會認為航海的距離起碼是哥倫布所說的三倍。
好在哥倫布的兩位支持者努力勸Isabel女王,女王終於回心轉意。哥倫布與西班牙宮廷達成協議。哥倫布獲得「大西洋大提督」以及「他所發現土地的副王」稱號。所需費用的八分之一由哥倫布籌措。在航海中所獲得的利益,包括金、銀、真珠,哥倫布可以獲得十分之一。之後所進行的貿易利潤,哥倫布可以獲得八分之一。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1)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1)
最近讀了一本書「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作者是阿爾及利亞出生,巴黎理工科畢業的Jacques Atrali,翻譯者是日本的齋藤廣信。2009年12月出版。大致內容如:
1492年左右,地球有三億人居住。其中一半在亞洲,四分之一在美洲,只有五分之一在歐洲。14世紀,歐洲被饑饉席捲。直到1436年為止,歐洲還有「吃人」的案例。之後,情況好轉。全世界任何地方在15世紀後半都回復人口的增加。在歐洲,15世紀中期人口頂多4千萬,到了1490年,增加到6千萬。1490年時,歐洲只有三個都市人口超過15萬人,巴黎、拿波里與伊斯坦堡。威尼斯與米蘭的人口達到10萬。
當時人們很迷信。在充滿知性的佛羅倫斯,偉大的哲學家甚至相信重大的事件必然在星期六發生。荷蘭的人文主義者伊拉茲馬斯(1466-1536)很害怕7的倍數之年。
羅馬天主教教會要求歐洲所有的君王,驅逐境內的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以及一切非基督教徒,將歐洲「純化」。天主教純化的瘋狂欲求於1492年達到頂點,而這年梵諦岡選出史上最墮落的教宗博爾賈(Borgia)。
曾經勇冠三軍的伊斯蘭到了15世界末期,領土只剩下西班牙南部的格拉那達(Granada)。格拉那達是貿易大城,非洲的黃金、亞洲的香辛料和比利時西方佛蘭德(Flandre)的紡織品都在這裡交易。
羅馬天主教教會與西班牙的兩王一直想將伊斯蘭人趕出格拉那達,讓歐洲完全「純化」。
15世紀末期的時候,散居在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總共約有2百萬人。在歐洲,猶太人最多的地方是西班牙,有約30萬人。他們偶爾會被屠殺或驅逐出境,但他們咬牙苦撐、茍延殘喘。
西哥德王於586年制定歐洲最初的排斥猶太人法律,命令猶太人改信天主教。這位西哥德王的繼承人於613年下令猶太人必須在改信天主教,或被驅逐出境之間作選擇。因此當伊斯蘭軍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時,猶太人把他們當成解放軍般熱烈歡迎。
當時西班牙是全歐洲對猶太人最寬容的地方。1150年,卡斯蒂利亞(Castilla)的Alfonso7世(在位1126-1157)還宣稱自己是「三個宗教之王」。因此居住在西班牙的猶太人還算能安居樂業,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許多都移民到西班牙。
不過歐洲其他地方仍舊排斥猶太人。1215年,教宗要求歐洲所有的君王將猶太人逐出社會生活。1248年,法王路易9世(在位1226-1270)下令燒燬巴黎所有希伯來語的文書,並且於1254年將所有的猶太人逐出法國。1290年,英國將國內的1萬6千位猶太人逐出英國。
1348年,歐洲蔓延黑死病。大家又找到迫害猶太人的藉口。巴黎、倫敦以及歐洲各地的市井小民謠傳猶太人帶來黑死病,或猶太人在井裡下毒,或猶太人喝小孩的血,更荒謬的是謠傳猶太人讓天主教改信猶太教,以奪去其靈魂。猶太人因此到處被處焚燒死刑或驅逐出境。
1390年,保護猶太人的卡斯蒂利亞國王去世後,當地猶太人就面臨悲慘的命運。1391年,各個城市發生屠殺猶太人的事。
面對這個變局,猶太人的反應各式各樣。有些人離鄉背井,有些人抵抗,有些人乾脆改信天主教。甚至在同一個家庭裡,有不同的選擇。例如,父母親改信天主教,孩子則仍舊信猶太教。丈夫改信天主教,妻子則仍舊信猶太教。
有些猶太人表面上改信天主教,實際上仍舊信猶太教。卡斯蒂利亞人稱這些猶太人為「馬拉納」(卡斯蒂利亞語,『豬』的意思)。西班牙以前對猶太人比較友善,現在則成為猶太人最壞的環境。
西班牙北部納瓦拉(Navarra)的女王於1412年下令,所有的猶太人必須遠離天主教徒,住在四周有圍牆,只有一個進出口的地方。任何猶太人都不能與天主教徒一起用餐、工作。任何猶太人都不能雇用天主教徒。猶太人女性必須穿沒有羽飾的長斗篷。猶太人男性不能將鬍子剃光。任何猶太人都不能縫天主教徒的衣服,不能牽天主教徒的騾馬。任何猶太人都不能販賣米、油、蜜和其他食物。告發者可以得到對該猶太人課罰款的三分之一。
1478年,教宗Sixtus 4世(在位1471-1484)對卡斯蒂利亞的Isabel女王(在位1474-1504)與亞拉崗國王Fernando,要求和歐洲其他地方一樣,也選出異端審問官,審問那些表面上改信天主教,實際上仍舊信猶太教的猶太人。於是,審問開始。幾個月之內,有5千位猶太人承認自己的錯,並且謝罪。其中7百位頑固的猶太人被處焚燒死刑。
這個時代發生一件影響深遠的事。那就是印刷術的發明。1434年,紐倫堡的一位印刷業者發明活字印刷機。1448年,又有人把木製的活字改良成金屬製的活字。1492年,歐洲印刷最多的兩本書是聖經與一本拉丁文法書(歐洲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採用這本書)。商人競相開設印刷廠。1480年時,歐洲有超過100所印刷廠。佛羅倫斯是印刷業中心,當時歐洲出版的書籍有七分之一在佛羅倫斯印刷。佛羅倫斯有150台印刷機。每年印刷4千種書。1491年時,歐洲有236個都市備有印刷廠。每年印刷4萬種書,1千萬本書。哲學書越來越普及,其中很多是批評宗教的書。這讓聖職者大失威嚴。
另一個促進讀書與知識的發明是「眼鏡」。眼鏡讓任何人都可以「活到老,讀到老。」讓知識可以大量累積。據說13世紀時,Roger Becon(1214-1294)發明眼鏡。這是否是史實,尚待查證。比較確定的是1285年,一位義大利玻璃技師以凸面玻璃製造出老花眼鏡。近視眼鏡則是在15世紀中期才出現。
當時全歐洲人口有6千萬人。其中能夠讀出自己名字的只有2千萬人。能夠閱讀書籍的不到50萬人。由於印刷術的發明之故,往昔被關在修道院和大學中的知識普及開來。富裕民眾的家中出現書齋。商人、航海者、地理學者、醫生、教師的思考比以前更自由奔放。
1462年,佛羅倫斯的最大財閥Cosimo I de’Medici(1389-1464)決定出錢翻譯柏拉圖所有的著作成拉丁文。Cosimo將這個翻譯工作交給以翻譯希臘作品聞名的Ficino(1433-1499)。Ficino的學生Pico della Mirandola(1463-1494)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人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負一切責任。他認為神對人這麼說:「我沒有將你創造成天上的或地上的,會死的或不會死的東西。我將你創造成引導你自己的主人。你要塑造你自己。」所以人有理解這世界的權利和義務。
全歐洲壓倒性多數是農民。在15世紀末期,他們的狀況已經多少有改善。領主制度瓦解,租稅和賦役減輕,大規模的侵略沒有發生,農奴制變緩和,穀物的產量增加,被棄置的農地再度開墾,都市與農村間的交易變多。15世紀初期,小麥的產量一公頃頂多4.4公擔(quintal 一公擔為100公斤),100年後,增加到6.6公擔。東方傳來的農作物也普及開來,例如,胡蘿蔔、花椰菜、萵苣、甜菜和哈密瓜。
這個時代奴隸很普遍。1444年,搭載非洲黑奴的運輸船首次進入葡萄牙的港口。西班牙塞維里亞的住民之中,十人有一人是奴隸。
「機械」這個語彙於14世紀後半出現在歐洲。法國國王路易11世(在位1461-1483)於1481年命工匠製造了一個小型時鐘。由於曲軸(crank
)的發明,碾磨穀物的機械、踏板式的絞車、利用水力的鋸子、抽水機的製造也成為可能。尤其在三個部門需要用到這些機械。紡織、礦場和武器。紡紗一開始用手動,1470年左右變成踏板式。
15世紀初期,出現「公司」型態的組織。許多股東出錢,有利潤,大家按照出錢的比例,分配利潤。而且股東可以轉賣自己出資的部份。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或退出這個事業。這儼然是證券市場。
15世紀的歐洲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更可稱為「海的世紀」。從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平原運送蔬菜到同樣義大利半島上的熱那亞,比從熱那亞用船運送商品到倫敦還花時間。歐洲任何一個充滿活力的都市都是港灣都市。財富、新潮的東西、變化與有創造性的東西都是從海上過來。航海者是年輕人成功的典範。造船是歐洲的第一產業。
里斯本在15世紀後半出現新型船caravel。它的帆是同樣大小船隻的兩倍。因此它可以在外海航行。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最近讀了一本書「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作者是阿爾及利亞出生,巴黎理工科畢業的Jacques Atrali,翻譯者是日本的齋藤廣信。2009年12月出版。大致內容如:
1492年左右,地球有三億人居住。其中一半在亞洲,四分之一在美洲,只有五分之一在歐洲。14世紀,歐洲被饑饉席捲。直到1436年為止,歐洲還有「吃人」的案例。之後,情況好轉。全世界任何地方在15世紀後半都回復人口的增加。在歐洲,15世紀中期人口頂多4千萬,到了1490年,增加到6千萬。1490年時,歐洲只有三個都市人口超過15萬人,巴黎、拿波里與伊斯坦堡。威尼斯與米蘭的人口達到10萬。
當時人們很迷信。在充滿知性的佛羅倫斯,偉大的哲學家甚至相信重大的事件必然在星期六發生。荷蘭的人文主義者伊拉茲馬斯(1466-1536)很害怕7的倍數之年。
羅馬天主教教會要求歐洲所有的君王,驅逐境內的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以及一切非基督教徒,將歐洲「純化」。天主教純化的瘋狂欲求於1492年達到頂點,而這年梵諦岡選出史上最墮落的教宗博爾賈(Borgia)。
曾經勇冠三軍的伊斯蘭到了15世界末期,領土只剩下西班牙南部的格拉那達(Granada)。格拉那達是貿易大城,非洲的黃金、亞洲的香辛料和比利時西方佛蘭德(Flandre)的紡織品都在這裡交易。
羅馬天主教教會與西班牙的兩王一直想將伊斯蘭人趕出格拉那達,讓歐洲完全「純化」。
15世紀末期的時候,散居在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總共約有2百萬人。在歐洲,猶太人最多的地方是西班牙,有約30萬人。他們偶爾會被屠殺或驅逐出境,但他們咬牙苦撐、茍延殘喘。
西哥德王於586年制定歐洲最初的排斥猶太人法律,命令猶太人改信天主教。這位西哥德王的繼承人於613年下令猶太人必須在改信天主教,或被驅逐出境之間作選擇。因此當伊斯蘭軍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時,猶太人把他們當成解放軍般熱烈歡迎。
當時西班牙是全歐洲對猶太人最寬容的地方。1150年,卡斯蒂利亞(Castilla)的Alfonso7世(在位1126-1157)還宣稱自己是「三個宗教之王」。因此居住在西班牙的猶太人還算能安居樂業,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許多都移民到西班牙。
不過歐洲其他地方仍舊排斥猶太人。1215年,教宗要求歐洲所有的君王將猶太人逐出社會生活。1248年,法王路易9世(在位1226-1270)下令燒燬巴黎所有希伯來語的文書,並且於1254年將所有的猶太人逐出法國。1290年,英國將國內的1萬6千位猶太人逐出英國。
1348年,歐洲蔓延黑死病。大家又找到迫害猶太人的藉口。巴黎、倫敦以及歐洲各地的市井小民謠傳猶太人帶來黑死病,或猶太人在井裡下毒,或猶太人喝小孩的血,更荒謬的是謠傳猶太人讓天主教改信猶太教,以奪去其靈魂。猶太人因此到處被處焚燒死刑或驅逐出境。
1390年,保護猶太人的卡斯蒂利亞國王去世後,當地猶太人就面臨悲慘的命運。1391年,各個城市發生屠殺猶太人的事。
面對這個變局,猶太人的反應各式各樣。有些人離鄉背井,有些人抵抗,有些人乾脆改信天主教。甚至在同一個家庭裡,有不同的選擇。例如,父母親改信天主教,孩子則仍舊信猶太教。丈夫改信天主教,妻子則仍舊信猶太教。
有些猶太人表面上改信天主教,實際上仍舊信猶太教。卡斯蒂利亞人稱這些猶太人為「馬拉納」(卡斯蒂利亞語,『豬』的意思)。西班牙以前對猶太人比較友善,現在則成為猶太人最壞的環境。
西班牙北部納瓦拉(Navarra)的女王於1412年下令,所有的猶太人必須遠離天主教徒,住在四周有圍牆,只有一個進出口的地方。任何猶太人都不能與天主教徒一起用餐、工作。任何猶太人都不能雇用天主教徒。猶太人女性必須穿沒有羽飾的長斗篷。猶太人男性不能將鬍子剃光。任何猶太人都不能縫天主教徒的衣服,不能牽天主教徒的騾馬。任何猶太人都不能販賣米、油、蜜和其他食物。告發者可以得到對該猶太人課罰款的三分之一。
1478年,教宗Sixtus 4世(在位1471-1484)對卡斯蒂利亞的Isabel女王(在位1474-1504)與亞拉崗國王Fernando,要求和歐洲其他地方一樣,也選出異端審問官,審問那些表面上改信天主教,實際上仍舊信猶太教的猶太人。於是,審問開始。幾個月之內,有5千位猶太人承認自己的錯,並且謝罪。其中7百位頑固的猶太人被處焚燒死刑。
這個時代發生一件影響深遠的事。那就是印刷術的發明。1434年,紐倫堡的一位印刷業者發明活字印刷機。1448年,又有人把木製的活字改良成金屬製的活字。1492年,歐洲印刷最多的兩本書是聖經與一本拉丁文法書(歐洲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採用這本書)。商人競相開設印刷廠。1480年時,歐洲有超過100所印刷廠。佛羅倫斯是印刷業中心,當時歐洲出版的書籍有七分之一在佛羅倫斯印刷。佛羅倫斯有150台印刷機。每年印刷4千種書。1491年時,歐洲有236個都市備有印刷廠。每年印刷4萬種書,1千萬本書。哲學書越來越普及,其中很多是批評宗教的書。這讓聖職者大失威嚴。
另一個促進讀書與知識的發明是「眼鏡」。眼鏡讓任何人都可以「活到老,讀到老。」讓知識可以大量累積。據說13世紀時,Roger Becon(1214-1294)發明眼鏡。這是否是史實,尚待查證。比較確定的是1285年,一位義大利玻璃技師以凸面玻璃製造出老花眼鏡。近視眼鏡則是在15世紀中期才出現。
當時全歐洲人口有6千萬人。其中能夠讀出自己名字的只有2千萬人。能夠閱讀書籍的不到50萬人。由於印刷術的發明之故,往昔被關在修道院和大學中的知識普及開來。富裕民眾的家中出現書齋。商人、航海者、地理學者、醫生、教師的思考比以前更自由奔放。
1462年,佛羅倫斯的最大財閥Cosimo I de’Medici(1389-1464)決定出錢翻譯柏拉圖所有的著作成拉丁文。Cosimo將這個翻譯工作交給以翻譯希臘作品聞名的Ficino(1433-1499)。Ficino的學生Pico della Mirandola(1463-1494)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人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負一切責任。他認為神對人這麼說:「我沒有將你創造成天上的或地上的,會死的或不會死的東西。我將你創造成引導你自己的主人。你要塑造你自己。」所以人有理解這世界的權利和義務。
全歐洲壓倒性多數是農民。在15世紀末期,他們的狀況已經多少有改善。領主制度瓦解,租稅和賦役減輕,大規模的侵略沒有發生,農奴制變緩和,穀物的產量增加,被棄置的農地再度開墾,都市與農村間的交易變多。15世紀初期,小麥的產量一公頃頂多4.4公擔(quintal 一公擔為100公斤),100年後,增加到6.6公擔。東方傳來的農作物也普及開來,例如,胡蘿蔔、花椰菜、萵苣、甜菜和哈密瓜。
這個時代奴隸很普遍。1444年,搭載非洲黑奴的運輸船首次進入葡萄牙的港口。西班牙塞維里亞的住民之中,十人有一人是奴隸。
「機械」這個語彙於14世紀後半出現在歐洲。法國國王路易11世(在位1461-1483)於1481年命工匠製造了一個小型時鐘。由於曲軸(crank
)的發明,碾磨穀物的機械、踏板式的絞車、利用水力的鋸子、抽水機的製造也成為可能。尤其在三個部門需要用到這些機械。紡織、礦場和武器。紡紗一開始用手動,1470年左右變成踏板式。
15世紀初期,出現「公司」型態的組織。許多股東出錢,有利潤,大家按照出錢的比例,分配利潤。而且股東可以轉賣自己出資的部份。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或退出這個事業。這儼然是證券市場。
15世紀的歐洲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更可稱為「海的世紀」。從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平原運送蔬菜到同樣義大利半島上的熱那亞,比從熱那亞用船運送商品到倫敦還花時間。歐洲任何一個充滿活力的都市都是港灣都市。財富、新潮的東西、變化與有創造性的東西都是從海上過來。航海者是年輕人成功的典範。造船是歐洲的第一產業。
里斯本在15世紀後半出現新型船caravel。它的帆是同樣大小船隻的兩倍。因此它可以在外海航行。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1)
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1)
最近讀了一本書「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作者是阿爾及利亞出生,巴黎理工科畢業的Jacques Atrali,翻譯者是日本的齋藤廣信。2009年12月出版。大致內容如:
1492年左右,地球有三億人居住。其中一半在亞洲,四分之一在美洲,只有五分之一在歐洲。14世紀,歐洲被饑饉席捲。直到1436年為止,歐洲還有「吃人」的案例。之後,情況好轉。全世界任何地方在15世紀後半都回復人口的增加。在歐洲,15世紀中期人口頂多4千萬,到了1490年,增加到6千萬。1490年時,歐洲只有三個都市人口超過15萬人,巴黎、拿波里與伊斯坦堡。威尼斯與米蘭的人口達到10萬。
當時人們很迷信。在充滿知性的佛羅倫斯,偉大的哲學家甚至相信重大的事件必然在星期六發生。荷蘭的人文主義者伊拉茲馬斯(1466-1536)很害怕7的倍數之年。
羅馬天主教教會要求歐洲所有的君王,驅逐境內的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以及一切非基督教徒,將歐洲「純化」。天主教純化的瘋狂欲求於1492年達到頂點,而這年梵諦岡選出史上最墮落的教宗博爾賈(Borgia)。
曾經勇冠三軍的伊斯蘭到了15世界末期,領土只剩下西班牙南部的格拉那達(Granada)。格拉那達是貿易大城,非洲的黃金、亞洲的香辛料和比利時西方佛蘭德(Flandre)的紡織品都在這裡交易。
羅馬天主教教會與西班牙的兩王一直想將伊斯蘭人趕出格拉那達,讓歐洲完全「純化」。
15世紀末期的時候,散居在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總共約有2百萬人。在歐洲,猶太人最多的地方是西班牙,有約30萬人。他們偶爾會被屠殺或驅逐出境,但他們咬牙苦撐、茍延殘喘。
西哥德王於586年制定歐洲最初的排斥猶太人法律,命令猶太人改信天主教。這位西哥德王的繼承人於613年下令猶太人必須在改信天主教,或被驅逐出境之間作選擇。因此當伊斯蘭軍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時,猶太人把他們當成解放軍般熱烈歡迎。
當時西班牙是全歐洲對猶太人最寬容的地方。1150年,卡斯蒂利亞(Castilla)的Alfonso7世(在位1126-1157)還宣稱自己是「三個宗教之王」。因此居住在西班牙的猶太人還算能安居樂業,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許多都移民到西班牙。
不過歐洲其他地方仍舊排斥猶太人。1215年,教宗要求歐洲所有的君王將猶太人逐出社會生活。1248年,法王路易9世(在位1226-1270)下令燒燬巴黎所有希伯來語的文書,並且於1254年將所有的猶太人逐出法國。1290年,英國將國內的1萬6千位猶太人逐出英國。
1348年,歐洲蔓延黑死病。大家又找到迫害猶太人的藉口。巴黎、倫敦以及歐洲各地的市井小民謠傳猶太人帶來黑死病,或猶太人在井裡下毒,或猶太人喝小孩的血,更荒謬的是謠傳猶太人讓天主教改信猶太教,以奪去其靈魂。猶太人因此到處被處焚燒死刑或驅逐出境。
1390年,保護猶太人的卡斯蒂利亞國王去世後,當地猶太人就面臨悲慘的命運。1391年,各個城市發生屠殺猶太人的事。
面對這個變局,猶太人的反應各式各樣。有些人離鄉背井,有些人抵抗,有些人乾脆改信天主教。甚至在同一個家庭裡,有不同的選擇。例如,父母親改信天主教,孩子則仍舊信猶太教。丈夫改信天主教,妻子則仍舊信猶太教。
有些猶太人表面上改信天主教,實際上仍舊信猶太教。卡斯蒂利亞人稱這些猶太人為「馬拉納」(卡斯蒂利亞語,『豬』的意思)。西班牙以前對猶太人比較友善,現在則成為猶太人最壞的環境。
西班牙北部納瓦拉(Navarra)的女王於1412年下令,所有的猶太人必須遠離天主教徒,住在四周有圍牆,只有一個進出口的地方。任何猶太人都不能與天主教徒一起用餐、工作。任何猶太人都不能雇用天主教徒。猶太人女性必須穿沒有羽飾的長斗篷。猶太人男性不能將鬍子剃光。任何猶太人都不能縫天主教徒的衣服,不能牽天主教徒的騾馬。任何猶太人都不能販賣米、油、蜜和其他食物。告發者可以得到對該猶太人課罰款的三分之一。
1478年,教宗Sixtus 4世(在位1471-1484)對卡斯蒂利亞的Isabel女王(在位1474-1504)與亞拉崗國王Fernando,要求和歐洲其他地方一樣,也選出異端審問官,審問那些表面上改信天主教,實際上仍舊信猶太教的猶太人。於是,審問開始。幾個月之內,有5千位猶太人承認自己的錯,並且謝罪。其中7百位頑固的猶太人被處焚燒死刑。
這個時代發生一件影響深遠的事。那就是印刷術的發明。1434年,紐倫堡的一位印刷業者發明活字印刷機。1448年,又有人把木製的活字改良成金屬製的活字。1492年,歐洲印刷最多的兩本書是聖經與一本拉丁文法書(歐洲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採用這本書)。商人競相開設印刷廠。1480年時,歐洲有超過100所印刷廠。佛羅倫斯是印刷業中心,當時歐洲出版的書籍有七分之一在佛羅倫斯印刷。佛羅倫斯有150台印刷機。每年印刷4千種書。1491年時,歐洲有236個都市備有印刷廠。每年印刷4萬種書,1千萬本書。哲學書越來越普及,其中很多是批評宗教的書。這讓聖職者大失威嚴。
另一個促進讀書與知識的發明是「眼鏡」。眼鏡讓任何人都可以「活到老,讀到老。」讓知識可以大量累積。據說13世紀時,Roger Becon(1214-1294)發明眼鏡。這是否是史實,尚待查證。比較確定的是1285年,一位義大利玻璃技師以凸面玻璃製造出老花眼鏡。近視眼鏡則是在15世紀中期才出現。
當時全歐洲人口有6千萬人。其中能夠讀出自己名字的只有2千萬人。能夠閱讀書籍的不到50萬人。由於印刷術的發明之故,往昔被關在修道院和大學中的知識普及開來。富裕民眾的家中出現書齋。商人、航海者、地理學者、醫生、教師的思考比以前更自由奔放。
1462年,佛羅倫斯的最大財閥Cosimo I de’Medici(1389-1464)決定出錢翻譯柏拉圖所有的著作成拉丁文。Cosimo將這個翻譯工作交給以翻譯希臘作品聞名的Ficino(1433-1499)。Ficino的學生Pico della Mirandola(1463-1494)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人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負一切責任。他認為神對人這麼說:「我沒有將你創造成天上的或地上的,會死的或不會死的東西。我將你創造成引導你自己的主人。你要塑造你自己。」所以人有理解這世界的權利和義務。
全歐洲壓倒性多數是農民。在15世紀末期,他們的狀況已經多少有改善。領主制度瓦解,租稅和賦役減輕,大規模的侵略沒有發生,農奴制變緩和,穀物的產量增加,被棄置的農地再度開墾,都市與農村間的交易變多。15世紀初期,小麥的產量一公頃頂多4.4公擔(quintal 一公擔為100公斤),100年後,增加到6.6公擔。東方傳來的農作物也普及開來,例如,胡蘿蔔、花椰菜、萵苣、甜菜和哈密瓜。
這個時代奴隸很普遍。1444年,搭載非洲黑奴的運輸船首次進入葡萄牙的港口。西班牙塞維里亞的住民之中,十人有一人是奴隸。
「機械」這個語彙於14世紀後半出現在歐洲。法國國王路易11世(在位1461-1483)於1481年命工匠製造了一個小型時鐘。由於曲軸(crank
)的發明,碾磨穀物的機械、踏板式的絞車、利用水力的鋸子、抽水機的製造也成為可能。尤其在三個部門需要用到這些機械。紡織、礦場和武器。紡紗一開始用手動,1470年左右變成踏板式。
15世紀初期,出現「公司」型態的組織。許多股東出錢,有利潤,大家按照出錢的比例,分配利潤。而且股東可以轉賣自己出資的部份。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或退出這個事業。這儼然是證券市場。
15世紀的歐洲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更可稱為「海的世紀」。從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平原運送蔬菜到同樣義大利半島上的熱那亞,比從熱那亞用船運送商品到倫敦還花時間。歐洲任何一個充滿活力的都市都是港灣都市。財富、新潮的東西、變化與有創造性的東西都是從海上過來。航海者是年輕人成功的典範。造船是歐洲的第一產業。
里斯本在15世紀後半出現新型船caravel。它的帆是同樣大小船隻的兩倍。因此它可以在外海航行。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最近讀了一本書「1492年—西歐文明的世界支配」。作者是阿爾及利亞出生,巴黎理工科畢業的Jacques Atrali,翻譯者是日本的齋藤廣信。2009年12月出版。大致內容如:
1492年左右,地球有三億人居住。其中一半在亞洲,四分之一在美洲,只有五分之一在歐洲。14世紀,歐洲被饑饉席捲。直到1436年為止,歐洲還有「吃人」的案例。之後,情況好轉。全世界任何地方在15世紀後半都回復人口的增加。在歐洲,15世紀中期人口頂多4千萬,到了1490年,增加到6千萬。1490年時,歐洲只有三個都市人口超過15萬人,巴黎、拿波里與伊斯坦堡。威尼斯與米蘭的人口達到10萬。
當時人們很迷信。在充滿知性的佛羅倫斯,偉大的哲學家甚至相信重大的事件必然在星期六發生。荷蘭的人文主義者伊拉茲馬斯(1466-1536)很害怕7的倍數之年。
羅馬天主教教會要求歐洲所有的君王,驅逐境內的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以及一切非基督教徒,將歐洲「純化」。天主教純化的瘋狂欲求於1492年達到頂點,而這年梵諦岡選出史上最墮落的教宗博爾賈(Borgia)。
曾經勇冠三軍的伊斯蘭到了15世界末期,領土只剩下西班牙南部的格拉那達(Granada)。格拉那達是貿易大城,非洲的黃金、亞洲的香辛料和比利時西方佛蘭德(Flandre)的紡織品都在這裡交易。
羅馬天主教教會與西班牙的兩王一直想將伊斯蘭人趕出格拉那達,讓歐洲完全「純化」。
15世紀末期的時候,散居在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總共約有2百萬人。在歐洲,猶太人最多的地方是西班牙,有約30萬人。他們偶爾會被屠殺或驅逐出境,但他們咬牙苦撐、茍延殘喘。
西哥德王於586年制定歐洲最初的排斥猶太人法律,命令猶太人改信天主教。這位西哥德王的繼承人於613年下令猶太人必須在改信天主教,或被驅逐出境之間作選擇。因此當伊斯蘭軍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時,猶太人把他們當成解放軍般熱烈歡迎。
當時西班牙是全歐洲對猶太人最寬容的地方。1150年,卡斯蒂利亞(Castilla)的Alfonso7世(在位1126-1157)還宣稱自己是「三個宗教之王」。因此居住在西班牙的猶太人還算能安居樂業,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許多都移民到西班牙。
不過歐洲其他地方仍舊排斥猶太人。1215年,教宗要求歐洲所有的君王將猶太人逐出社會生活。1248年,法王路易9世(在位1226-1270)下令燒燬巴黎所有希伯來語的文書,並且於1254年將所有的猶太人逐出法國。1290年,英國將國內的1萬6千位猶太人逐出英國。
1348年,歐洲蔓延黑死病。大家又找到迫害猶太人的藉口。巴黎、倫敦以及歐洲各地的市井小民謠傳猶太人帶來黑死病,或猶太人在井裡下毒,或猶太人喝小孩的血,更荒謬的是謠傳猶太人讓天主教改信猶太教,以奪去其靈魂。猶太人因此到處被處焚燒死刑或驅逐出境。
1390年,保護猶太人的卡斯蒂利亞國王去世後,當地猶太人就面臨悲慘的命運。1391年,各個城市發生屠殺猶太人的事。
面對這個變局,猶太人的反應各式各樣。有些人離鄉背井,有些人抵抗,有些人乾脆改信天主教。甚至在同一個家庭裡,有不同的選擇。例如,父母親改信天主教,孩子則仍舊信猶太教。丈夫改信天主教,妻子則仍舊信猶太教。
有些猶太人表面上改信天主教,實際上仍舊信猶太教。卡斯蒂利亞人稱這些猶太人為「馬拉納」(卡斯蒂利亞語,『豬』的意思)。西班牙以前對猶太人比較友善,現在則成為猶太人最壞的環境。
西班牙北部納瓦拉(Navarra)的女王於1412年下令,所有的猶太人必須遠離天主教徒,住在四周有圍牆,只有一個進出口的地方。任何猶太人都不能與天主教徒一起用餐、工作。任何猶太人都不能雇用天主教徒。猶太人女性必須穿沒有羽飾的長斗篷。猶太人男性不能將鬍子剃光。任何猶太人都不能縫天主教徒的衣服,不能牽天主教徒的騾馬。任何猶太人都不能販賣米、油、蜜和其他食物。告發者可以得到對該猶太人課罰款的三分之一。
1478年,教宗Sixtus 4世(在位1471-1484)對卡斯蒂利亞的Isabel女王(在位1474-1504)與亞拉崗國王Fernando,要求和歐洲其他地方一樣,也選出異端審問官,審問那些表面上改信天主教,實際上仍舊信猶太教的猶太人。於是,審問開始。幾個月之內,有5千位猶太人承認自己的錯,並且謝罪。其中7百位頑固的猶太人被處焚燒死刑。
這個時代發生一件影響深遠的事。那就是印刷術的發明。1434年,紐倫堡的一位印刷業者發明活字印刷機。1448年,又有人把木製的活字改良成金屬製的活字。1492年,歐洲印刷最多的兩本書是聖經與一本拉丁文法書(歐洲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採用這本書)。商人競相開設印刷廠。1480年時,歐洲有超過100所印刷廠。佛羅倫斯是印刷業中心,當時歐洲出版的書籍有七分之一在佛羅倫斯印刷。佛羅倫斯有150台印刷機。每年印刷4千種書。1491年時,歐洲有236個都市備有印刷廠。每年印刷4萬種書,1千萬本書。哲學書越來越普及,其中很多是批評宗教的書。這讓聖職者大失威嚴。
另一個促進讀書與知識的發明是「眼鏡」。眼鏡讓任何人都可以「活到老,讀到老。」讓知識可以大量累積。據說13世紀時,Roger Becon(1214-1294)發明眼鏡。這是否是史實,尚待查證。比較確定的是1285年,一位義大利玻璃技師以凸面玻璃製造出老花眼鏡。近視眼鏡則是在15世紀中期才出現。
當時全歐洲人口有6千萬人。其中能夠讀出自己名字的只有2千萬人。能夠閱讀書籍的不到50萬人。由於印刷術的發明之故,往昔被關在修道院和大學中的知識普及開來。富裕民眾的家中出現書齋。商人、航海者、地理學者、醫生、教師的思考比以前更自由奔放。
1462年,佛羅倫斯的最大財閥Cosimo I de’Medici(1389-1464)決定出錢翻譯柏拉圖所有的著作成拉丁文。Cosimo將這個翻譯工作交給以翻譯希臘作品聞名的Ficino(1433-1499)。Ficino的學生Pico della Mirandola(1463-1494)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人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負一切責任。他認為神對人這麼說:「我沒有將你創造成天上的或地上的,會死的或不會死的東西。我將你創造成引導你自己的主人。你要塑造你自己。」所以人有理解這世界的權利和義務。
全歐洲壓倒性多數是農民。在15世紀末期,他們的狀況已經多少有改善。領主制度瓦解,租稅和賦役減輕,大規模的侵略沒有發生,農奴制變緩和,穀物的產量增加,被棄置的農地再度開墾,都市與農村間的交易變多。15世紀初期,小麥的產量一公頃頂多4.4公擔(quintal 一公擔為100公斤),100年後,增加到6.6公擔。東方傳來的農作物也普及開來,例如,胡蘿蔔、花椰菜、萵苣、甜菜和哈密瓜。
這個時代奴隸很普遍。1444年,搭載非洲黑奴的運輸船首次進入葡萄牙的港口。西班牙塞維里亞的住民之中,十人有一人是奴隸。
「機械」這個語彙於14世紀後半出現在歐洲。法國國王路易11世(在位1461-1483)於1481年命工匠製造了一個小型時鐘。由於曲軸(crank
)的發明,碾磨穀物的機械、踏板式的絞車、利用水力的鋸子、抽水機的製造也成為可能。尤其在三個部門需要用到這些機械。紡織、礦場和武器。紡紗一開始用手動,1470年左右變成踏板式。
15世紀初期,出現「公司」型態的組織。許多股東出錢,有利潤,大家按照出錢的比例,分配利潤。而且股東可以轉賣自己出資的部份。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或退出這個事業。這儼然是證券市場。
15世紀的歐洲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更可稱為「海的世紀」。從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平原運送蔬菜到同樣義大利半島上的熱那亞,比從熱那亞用船運送商品到倫敦還花時間。歐洲任何一個充滿活力的都市都是港灣都市。財富、新潮的東西、變化與有創造性的東西都是從海上過來。航海者是年輕人成功的典範。造船是歐洲的第一產業。
里斯本在15世紀後半出現新型船caravel。它的帆是同樣大小船隻的兩倍。因此它可以在外海航行。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美國基本教義(4)
美國基本教義(4)
富蘭克林認為美國的使命是除去歐洲政治與社會中腐敗的部份,建立一個純化的世俗國家。現在美國保守派則認為美國的使命是將美國式的民主主義推廣到全世界,民主化壓抑人權、專制的國家。他們輕視國際機構、國際條約,認為美國在必要的時候,應該毫不猶豫地使用強大軍力。他們主張美國應該積極介入國際事務。他們與美國的軍需產業以及保守性猶太人關係密切。他們的活躍份子主要是芝加哥大學和哈佛研究所出身的學者和政府高官。
2001年,布希總統對國際開發廳下令,接受政府的資金而在國外活動的團體,不可以教導當地的女性墮胎。如此一來,想要解決發展途中國與貧困國人口抑制問題的團體,就不能提到墮胎的事了。
在幾年前開始,宗教右派便主張在美國國內強調的道德與價值觀,應該也反映到外交政策上。宗教右派指責聯合國透過墮胎和避孕等人口抑制政策,破壞全世界的家庭價值。宗教右派並且策動參議院的保守派議員,讓國際通貨基金(IMF)停止援助採取人口抑制政策的發展途中國。
最近美國出現一套暢銷書「left behind」,副標題是「描述世界末日的小說」,總共12集,一共賣了6500萬本以上。內容是根據新約聖經「約翰啟示錄」所述發展,基督耶穌再臨,經過世界末日之戰(Armageddon),進入千年王國之前七年間所發生的事。在第一集「left behind」中,男主角之一的一位民航機駕駛員發現機上的十多位旅客突然消失而非常驚訝。原來這消失的十多位旅客,是信仰虔誠的人,所以被提早迎接到天國。駕駛員的妻子和兒子也消失。剩下駕駛員和他的長女。留在地上(left behind)的人開始經歷試煉。
反基督教勢力利用聯合國樹立世界政府(global community),並且創設世界貨幣與世界宗教。這個「global community」的首都是「新巴比倫」(現在的巴格達)。
在第十一集「Armageddon」中,那位駕駛員創設地下組織「試煉的軍隊」,對抗已經控制地球的「global community」。在第十二集「莊嚴的登場」(glorious appearing)中,天空裂開,基督耶穌騎著白馬出現,祂的眼睛充滿自信。當祂張口說話時,「global community」所有的士兵一一倒下,身體裂開,噴出的血積滿一池。
紐約時代日報的專欄作家克里斯多夫於2004年11月24日的專欄中批評這套書。他認為書中描述基督徒以外的人都被殺,淪入地獄。這種世界末日的景象太過排外。CNN電視台於2004年10月25日播出「信仰的戰爭」節目中,南卡羅來納州的一位婦女說:「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世界末日將來臨。」她的女兒則說:「不信基督耶穌的人都會淪入地獄!」
根據2004年12月美國雜誌「Newsweek」的民意調查結果,對「聖經記載基督耶穌將再臨,你認為接下來的一千年之間,基督耶穌會再臨嗎?」這個問題,回答「會」的佔百分之52。對「在你有生之年,基督耶穌會再臨嗎?」這個問題,回答「會」的佔百分之15。
根據福音派基督徒的理論,將來基督耶穌會再臨,然後發生善與惡的世界末日之戰。舞台就是聖地以色列。所以在基督耶穌再臨之前,必須保護好以色列。因此以福音派基督徒為中心的宗教右派強力支持以色列。猶太人信仰的是猶太教,所以他們當然不相信基督教的世界末日或基督耶穌再臨,但是他們對美國宗教右派強力支持以色列,倒是樂見其成。
以往基督耶穌給人的印象是慈祥、和平主義,溫柔地甚至有些女性化。但是到了「left behind」這套暢銷書時,基督耶穌給人的印象變成:將不信基督耶穌者打入地獄的勇士藍波,非常剛強、男子氣概。
往昔有人問第十六任總統林肯:「在政治的領域,應該如何談神?」林肯說:「不能說:『神站在我們這邊!』因為這樣會讓自己過度自信,以為自己永遠不敗,而採取危險的外交政策。」林肯認為應該真摰祈禱,擔心自己是否站在神的旁邊。林肯認為以神之名,正當化自己的政策,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911事件」之後,美國各公開場所時常可以聽到幾乎變成第二國歌的「神佑美國」。紐約洋基棒球隊比賽時,到了第七局後半開始前,全場觀眾都起立唱這首歌。美國總統選舉時,不管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在造勢大會上也都唱這首歌。
不過一位有識者說:「神不只保佑、祝福美國,也保佑、祝福全世界。神關心世界貿易大樓的犧牲者,難道神不關心阿富汗無辜的犧牲者嗎?『神選擇我們,神領導我們!』這種想法是危險的宗教。」不過,現在多數的美國人卻認為神選擇了美國,神要美國領導全世界。
2004年左右,美國人對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開始懷疑。美軍對伊拉克俘虜性虐待的事情曝光後,許多美國人非常震驚。密蘇里大學的金貝爾教授沉重地說:「許多美國人認為海珊是壞蛋,這是美國打伊拉克戰爭最大的理由。海珊在監牢拷問政治犯,惡名昭彰。可是我們美軍也在做同樣的事。大家都在問:我們為什麼派軍隊去伊拉克?」
但是對這些批判與反省,保守派卻無動於衷。他們的腦海裡還深深印著「left behind」的圖像。
以下是美國原理的對立表:
左派 右派
「相信什麼」是個人的自由。 追求絕對的真實與善惡。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歷史與文化的國家,美國只是其中之一。 美國是神送給人類最自由、最好的國家。
多元性是美國的優點。 國家的統一很重要。
多文化主義。 重視西歐文明、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傳統。
認為聯邦政府應該發揮在福祉、教育與災害救助上的機能。 極力排斥聯邦政府的介入與規制。
墮胎是女性的選擇。 墮胎是殺人。
同性戀夫婦與一般夫婦享有同等的權利。每人有權支配自己的身體。 同性戀和同性婚違背聖經,自己的身體屬於神。
美國沒有改變世界的使命。 擴大自由是美國的使命。
基於現實,理智分析之後,尋找未來方向。 追求理想很重要。
尋找與敵人共存的方法。 清楚區別敵友,絕不與敵人妥協。
透過國際機構,尋求維持世界和平的方法。 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無法信任。
行使武力要受國際法限制。 先發制人論。
基本教義派令人起反感的地方是,他們思想僵硬,不知變通,自以為是,一意孤行。不管是美國的基本教義派、伊斯蘭的基本教義派、以色列的基本教義派,還是台灣台獨的基本教義派,都是如此。他們是世界和平的潛在破壞者、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一旦爆炸,害人又害己。真是既可憐又可怕!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富蘭克林認為美國的使命是除去歐洲政治與社會中腐敗的部份,建立一個純化的世俗國家。現在美國保守派則認為美國的使命是將美國式的民主主義推廣到全世界,民主化壓抑人權、專制的國家。他們輕視國際機構、國際條約,認為美國在必要的時候,應該毫不猶豫地使用強大軍力。他們主張美國應該積極介入國際事務。他們與美國的軍需產業以及保守性猶太人關係密切。他們的活躍份子主要是芝加哥大學和哈佛研究所出身的學者和政府高官。
2001年,布希總統對國際開發廳下令,接受政府的資金而在國外活動的團體,不可以教導當地的女性墮胎。如此一來,想要解決發展途中國與貧困國人口抑制問題的團體,就不能提到墮胎的事了。
在幾年前開始,宗教右派便主張在美國國內強調的道德與價值觀,應該也反映到外交政策上。宗教右派指責聯合國透過墮胎和避孕等人口抑制政策,破壞全世界的家庭價值。宗教右派並且策動參議院的保守派議員,讓國際通貨基金(IMF)停止援助採取人口抑制政策的發展途中國。
最近美國出現一套暢銷書「left behind」,副標題是「描述世界末日的小說」,總共12集,一共賣了6500萬本以上。內容是根據新約聖經「約翰啟示錄」所述發展,基督耶穌再臨,經過世界末日之戰(Armageddon),進入千年王國之前七年間所發生的事。在第一集「left behind」中,男主角之一的一位民航機駕駛員發現機上的十多位旅客突然消失而非常驚訝。原來這消失的十多位旅客,是信仰虔誠的人,所以被提早迎接到天國。駕駛員的妻子和兒子也消失。剩下駕駛員和他的長女。留在地上(left behind)的人開始經歷試煉。
反基督教勢力利用聯合國樹立世界政府(global community),並且創設世界貨幣與世界宗教。這個「global community」的首都是「新巴比倫」(現在的巴格達)。
在第十一集「Armageddon」中,那位駕駛員創設地下組織「試煉的軍隊」,對抗已經控制地球的「global community」。在第十二集「莊嚴的登場」(glorious appearing)中,天空裂開,基督耶穌騎著白馬出現,祂的眼睛充滿自信。當祂張口說話時,「global community」所有的士兵一一倒下,身體裂開,噴出的血積滿一池。
紐約時代日報的專欄作家克里斯多夫於2004年11月24日的專欄中批評這套書。他認為書中描述基督徒以外的人都被殺,淪入地獄。這種世界末日的景象太過排外。CNN電視台於2004年10月25日播出「信仰的戰爭」節目中,南卡羅來納州的一位婦女說:「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世界末日將來臨。」她的女兒則說:「不信基督耶穌的人都會淪入地獄!」
根據2004年12月美國雜誌「Newsweek」的民意調查結果,對「聖經記載基督耶穌將再臨,你認為接下來的一千年之間,基督耶穌會再臨嗎?」這個問題,回答「會」的佔百分之52。對「在你有生之年,基督耶穌會再臨嗎?」這個問題,回答「會」的佔百分之15。
根據福音派基督徒的理論,將來基督耶穌會再臨,然後發生善與惡的世界末日之戰。舞台就是聖地以色列。所以在基督耶穌再臨之前,必須保護好以色列。因此以福音派基督徒為中心的宗教右派強力支持以色列。猶太人信仰的是猶太教,所以他們當然不相信基督教的世界末日或基督耶穌再臨,但是他們對美國宗教右派強力支持以色列,倒是樂見其成。
以往基督耶穌給人的印象是慈祥、和平主義,溫柔地甚至有些女性化。但是到了「left behind」這套暢銷書時,基督耶穌給人的印象變成:將不信基督耶穌者打入地獄的勇士藍波,非常剛強、男子氣概。
往昔有人問第十六任總統林肯:「在政治的領域,應該如何談神?」林肯說:「不能說:『神站在我們這邊!』因為這樣會讓自己過度自信,以為自己永遠不敗,而採取危險的外交政策。」林肯認為應該真摰祈禱,擔心自己是否站在神的旁邊。林肯認為以神之名,正當化自己的政策,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911事件」之後,美國各公開場所時常可以聽到幾乎變成第二國歌的「神佑美國」。紐約洋基棒球隊比賽時,到了第七局後半開始前,全場觀眾都起立唱這首歌。美國總統選舉時,不管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在造勢大會上也都唱這首歌。
不過一位有識者說:「神不只保佑、祝福美國,也保佑、祝福全世界。神關心世界貿易大樓的犧牲者,難道神不關心阿富汗無辜的犧牲者嗎?『神選擇我們,神領導我們!』這種想法是危險的宗教。」不過,現在多數的美國人卻認為神選擇了美國,神要美國領導全世界。
2004年左右,美國人對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開始懷疑。美軍對伊拉克俘虜性虐待的事情曝光後,許多美國人非常震驚。密蘇里大學的金貝爾教授沉重地說:「許多美國人認為海珊是壞蛋,這是美國打伊拉克戰爭最大的理由。海珊在監牢拷問政治犯,惡名昭彰。可是我們美軍也在做同樣的事。大家都在問:我們為什麼派軍隊去伊拉克?」
但是對這些批判與反省,保守派卻無動於衷。他們的腦海裡還深深印著「left behind」的圖像。
以下是美國原理的對立表:
左派 右派
「相信什麼」是個人的自由。 追求絕對的真實與善惡。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歷史與文化的國家,美國只是其中之一。 美國是神送給人類最自由、最好的國家。
多元性是美國的優點。 國家的統一很重要。
多文化主義。 重視西歐文明、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傳統。
認為聯邦政府應該發揮在福祉、教育與災害救助上的機能。 極力排斥聯邦政府的介入與規制。
墮胎是女性的選擇。 墮胎是殺人。
同性戀夫婦與一般夫婦享有同等的權利。每人有權支配自己的身體。 同性戀和同性婚違背聖經,自己的身體屬於神。
美國沒有改變世界的使命。 擴大自由是美國的使命。
基於現實,理智分析之後,尋找未來方向。 追求理想很重要。
尋找與敵人共存的方法。 清楚區別敵友,絕不與敵人妥協。
透過國際機構,尋求維持世界和平的方法。 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無法信任。
行使武力要受國際法限制。 先發制人論。
基本教義派令人起反感的地方是,他們思想僵硬,不知變通,自以為是,一意孤行。不管是美國的基本教義派、伊斯蘭的基本教義派、以色列的基本教義派,還是台灣台獨的基本教義派,都是如此。他們是世界和平的潛在破壞者、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一旦爆炸,害人又害己。真是既可憐又可怕!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美國基本教義(3)
美國基本教義(3)
即使宗教右派極力反對,美國的同志似乎在逐年增加,雙性戀者也在增加。2000年之後,美國女大學生之間流行一句話:「LUG」(Lesbian Untial Graduation),意思是:「到畢業前,當女同性戀者」。換言之,她們希望在大學生活時代,能夠嘗試女同性戀者的「性」,等到大學畢業之後,再交男朋友,結婚,生子,回歸正常生活。根據2005年10月「時代雜誌」(Time)的報導,美國十多歲的青少年中,與同性擁有性關係的人有增加趨勢。
在1993年出版的「夢與惡夢」中,作者馬格尼特如此寫道:「喬治.布希總統對我說:1960年代的『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If it feel good, do it.)已經明顯開始發動攻擊。文化革命現在變成國家的災難,家庭的崩潰是我國的一大問題。」
2003年,美國開始出現「abstinence education」(禁慾教育)這個詞彙。「禁慾教育」在1980年代被稱為「純潔教育」(chastity or purity education)。之後,宗教右派發明「禁慾教育」。內容是基於基督教倫理,禁止婚外性關係。一般性教育認為性是人生的一部份,而且是美好的部份。「禁慾教育」則認為性可以避免就避免,而且認為為了生孩子目的以外的性,以及夫婦間以外的性,都是邪惡的。
1960年代之後,「性革命」和避孕藥的普及,casual sex 蔚為風潮。到了1980年代未婚少女懷孕的增加與AIDS的蔓延成為美國社會嚴重問題。
「美國是人種的熔爐」這句話已經不太流行,現在流行的是「美國是人種的生菜沙拉缽」。以前移民之國--因為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種,而為了讓這些人種能和諧相處,融合在一起,便說「美國是人種的熔爐」。「美國是人種的生菜沙拉缽」則是說在一個缽裡面,有蕃茄、萵苣等等,每種生菜都有它獨特的美味,因此美國的社會也是一樣,要尊重「多樣性」。有些知識份子就認為「多樣性」是美國的一大優點。這種想法稱為「multiculturelism」,起源於公民權運動昌盛的1960年代。
但是最近,「多樣性」卻遭受攻擊。阿拉巴馬州的州教育委員會於2004年通過的社會科學教導要領,「multiculturelism」這個詞彙消失不見。因為反對「multiculturelism」的人認為:「多樣性有弊無利,只是帶來流血與憎恨而已!」反對者又說:「看看巴爾幹半島,上面有3個宗教,5種語言,是典型的多樣性,然而那裡不但沒有和平與安定,而且充斥混亂、戰鬥、民族淨化(ethnic cleaning)、死亡與破壞!」又說:「美國的建國之父們,全都是白人、男性、有錢人、基督新教徒。多樣性,零。所以多樣性絕不是成功的前提、條件。」
反對多樣性的人也不滿中南美洲的人不斷移居到美國。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即使宗教右派極力反對,美國的同志似乎在逐年增加,雙性戀者也在增加。2000年之後,美國女大學生之間流行一句話:「LUG」(Lesbian Untial Graduation),意思是:「到畢業前,當女同性戀者」。換言之,她們希望在大學生活時代,能夠嘗試女同性戀者的「性」,等到大學畢業之後,再交男朋友,結婚,生子,回歸正常生活。根據2005年10月「時代雜誌」(Time)的報導,美國十多歲的青少年中,與同性擁有性關係的人有增加趨勢。
在1993年出版的「夢與惡夢」中,作者馬格尼特如此寫道:「喬治.布希總統對我說:1960年代的『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If it feel good, do it.)已經明顯開始發動攻擊。文化革命現在變成國家的災難,家庭的崩潰是我國的一大問題。」
2003年,美國開始出現「abstinence education」(禁慾教育)這個詞彙。「禁慾教育」在1980年代被稱為「純潔教育」(chastity or purity education)。之後,宗教右派發明「禁慾教育」。內容是基於基督教倫理,禁止婚外性關係。一般性教育認為性是人生的一部份,而且是美好的部份。「禁慾教育」則認為性可以避免就避免,而且認為為了生孩子目的以外的性,以及夫婦間以外的性,都是邪惡的。
1960年代之後,「性革命」和避孕藥的普及,casual sex 蔚為風潮。到了1980年代未婚少女懷孕的增加與AIDS的蔓延成為美國社會嚴重問題。
「美國是人種的熔爐」這句話已經不太流行,現在流行的是「美國是人種的生菜沙拉缽」。以前移民之國--因為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種,而為了讓這些人種能和諧相處,融合在一起,便說「美國是人種的熔爐」。「美國是人種的生菜沙拉缽」則是說在一個缽裡面,有蕃茄、萵苣等等,每種生菜都有它獨特的美味,因此美國的社會也是一樣,要尊重「多樣性」。有些知識份子就認為「多樣性」是美國的一大優點。這種想法稱為「multiculturelism」,起源於公民權運動昌盛的1960年代。
但是最近,「多樣性」卻遭受攻擊。阿拉巴馬州的州教育委員會於2004年通過的社會科學教導要領,「multiculturelism」這個詞彙消失不見。因為反對「multiculturelism」的人認為:「多樣性有弊無利,只是帶來流血與憎恨而已!」反對者又說:「看看巴爾幹半島,上面有3個宗教,5種語言,是典型的多樣性,然而那裡不但沒有和平與安定,而且充斥混亂、戰鬥、民族淨化(ethnic cleaning)、死亡與破壞!」又說:「美國的建國之父們,全都是白人、男性、有錢人、基督新教徒。多樣性,零。所以多樣性絕不是成功的前提、條件。」
反對多樣性的人也不滿中南美洲的人不斷移居到美國。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美國基本教義(2)
美國基本教義(2)
長期以來,宗教是決定美國選舉結果的最重要因素。例如,北部基督新教主流派的人們傳統上投票給共和黨。猶太人固定投票給民主黨。每星期去一次教會的人,傾向投票給共和黨。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以及很少去教會的人,傾向投票給民主黨。
共和黨於1976年提出反對墮胎的方針。1992年,共和黨舉行黨大會時,在政策綱領列入「胎兒有基本生存的權利,這個權利不應被剝奪。」以及「修改美國憲法,禁止墮胎。」1996年,共和黨在聖達戈舉行黨大會,決定總統候選人。在這個黨大會期間,主張「生或不生,是女性的權利」的女性團體,以及絕對反對墮胎的團體,分別在大會會場前示威遊行。
「基督教聯合」的創設者帕特.羅巴特森說︰「美國有宣誓忠誠的儀式。總統在就任儀式時,左手要放在聖經上面。證人在法庭作證時,會說︰神啊!請幫助我!(so help me God !)軍隊裡有牧師,聯邦議會的參議院和眾議院裡也有牧師。我們美國人信仰虔誠。憲法雖然否定制定國教,主張信教自由,但是憲法卻沒規定國家與教會必須分離。我們相信神,美國是基督徒的國家!」帕特.羅巴特森並且認為1960年代以後的政教分離(a wall of separation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做得太過度了。的確,政教分離並沒有確定的原則,到底「政治」和「宗教」之間的那條線要劃在哪裡,到現在仍然常常成為法庭的爭論點。
聯邦最高法院於2005年審理一個「摩西十戒」石碑的案件。德克薩斯州、肯塔基州被控告在其州內的公共設施,立有「摩西十戒」石碑,這違反了「美國憲法中政教分離原則」。這個司法案件攻防了20多年。有關「摩西十戒」石碑所引起的案件,全美國有超過20件。不過,聯邦最高法院審理的這種案件,這兩件是第一次。結果,德克薩斯州被判合憲,肯塔基州被判違憲。
2004年,聯邦最高法院還審理一個「公立小學宣誓問題」。美國的中、小學通常每天早上上課前,全體學生起立,朗誦「忠誠之誓」(Pledge of Allegiance)。內容大致如下︰
我發誓忠誠,對美國的國旗,以及對國旗所象徵的共和國。在神之下,所有的人都有自由與正義。我發誓忠誠,對不可分離的國家。
這是對人種與文化呈多樣的學童們,灌輸美國國民的認同感。其中有問題的是「在神之下」(under God)。
2000年,一位住在加州的無神論父親聽到6歲的女兒在朗誦這個「忠誠之誓」時,火冒三丈,向法院控告當地的教委會違反美國憲法中政教分離原則。2002年,舊金山的聯邦高院判原告勝訴。州教育當局不服上告,由聯邦最高法院審理。結果,聯邦最高法院判州教育當局勝訴。
現在美國大多數的中、小學都實施「忠誠之誓」。有34州在州法中明定這是各校的義務。高中比較少。根據2004年的調查,高中每天或每星期實施「忠誠之誓」的佔百分之59。由於1943年,聯邦最高法院判決不應強迫學童朗誦「忠誠之誓」,所以在邏輯上,學童可以以宗教信仰不同為由,拒絕朗誦「忠誠之誓」。可是實際上,對學童而言,別的學童都在朗誦「忠誠之誓」,很難只有自己不朗誦。
1950到1960年代,美國各地的法院接二連三判決公家機構不得有宗教行為。1962年,聯邦最高法院判決公立學校不准安排「祈禱」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宗教右派開始加強攻擊司法。
帕特.羅巴特森說:「我們是在憲法下生活,不是在法官的支配下生活。一小撮人現在正在支配美國,實行專制。美國病了!真可怕。不過這個病一定可以治癒。」
宗教右派不滿「政教分離判決」,到了1990年代,開始在法庭展開反擊。
1973年,聯邦最高法院判決墮胎合法,確定「生或不生,是女性的權利」。在美國,贊成墮胎合法的人被稱為「pro.choice」,反對墮胎合法的人被稱為「pro.life」。「pro」是贊成的意思。反對墮胎合法的人因為主張保護胎兒的生命,所以被稱為「pro.life」。
宗教右派想以基督教的倫理改變美國,他們認為墮胎是明顯的殺人,絕對不能以「女性的選擇」為理由,容忍不管。現在大致而言,共和黨是主張「pro.life」的大本營,民主黨是主張「pro.choice」的大本營。2004年在華盛頓舉行的「pro.choice」派的聚會,走在示威遊行前頭的女性之一是希拉莉.柯林頓等民主黨的領導人。
1990年代,反對墮胎的運動越來越激烈。他們暴力攻擊實施墮胎的醫生與診所以及女性團體。根據全美墮胎聯盟(NAF)的統計,1990到1999年的10年間,一共發生7件殺人案件、16件殺人未遂案件、15件爆炸案件、97件放火案件。不過也有團體不採取暴力攻擊方式,而只在診所前靜坐或示威遊行。這些團體以基督徒為多。
暴力攻擊方式,讓美國人留下「pro.Life等於基本教義派」的印象。
同志(同性戀)是否能結婚?這在美國也成為相當爭論的議題。反對的人認為:「結婚只限於男女,這是神決定的,人類就是這樣被創造的。看看世界史,當大文明容許同性戀時,就被神消滅。」贊成的人則認為:「同志也有幸福的權利!」
2004年馬薩諸塞州首次讓同志結婚合法化。坎布里奇市的市公所5月16日晚上開始接受市民申請「結婚證明書」。結果當天晚上10點,市公所門外的同志們已經排成一條長龍。5月17日早上9點,馬薩先生拿到第一張「結婚證明書」。當女性職員說:「依照本州的法律,現在宣佈你們結婚。」時,馬薩先生禁不住:「哈!哈!哈!」的笑了出來。
根據2000年美國的國勢調查,馬薩諸塞州內同志一起生活的家庭有1萬7千1百。全美國有30萬1026個家庭由男同志組成,有29萬3365個家庭由女同志組成。
一位同志說:「有些人認為同志生不下孩子,所以不應該結婚。這種說法很奇怪。難道過了更年期的婦女也不應該結婚嗎?1960年代,黑人和白人不能結婚。馬里蘭州一直到25年前也禁止白人和亞洲人結婚。禁止異人種結婚的理由是:神在不同的大陸創造不同的人種,所以混種違背神的意志。反對同性結婚的理由則是:神認為結婚是男女間的事。再過30年,或許有人會說:在這個國家,同志曾經無法結婚,你相信嗎?」
美國最大的心理學者團體「美國心理學協會」(會員15萬人)在2004年表明支持同性結婚合法化。這時候的決議文寫道:「心理學者和精神科的專家自1975年以來,主張應該除去社會對同性戀者的壓力。」
「人權運動」(Human rights campaign)主張同志應該享有美國憲法上賦予的權利。包括收養孩子、遺產繼承、健康保險等1138種。
在世界上,荷蘭於2001年,比利時2003年,加拿大與西班牙於2005年讓同志結婚合法化。然而美國國內的保守派依舊全力阻止同志結婚合法化。根據「view research center」於2003年實施的民意調查,一星期去教會一次以上的基督徒中,有百分之76反對同志結婚。2004年,夏威夷州、內布拉斯加州、內華達州和阿拉斯加州四個州修改州憲,禁止同性結婚。
美國有一句詞彙「文化戰爭」,這是指墮胎、同性結婚、同志遺產繼承等問題,保守派和進步派之間的爭論。Viaginia大學的教授韓特便於1991年出版「文化戰爭--針對美國定義的鬥爭」。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長期以來,宗教是決定美國選舉結果的最重要因素。例如,北部基督新教主流派的人們傳統上投票給共和黨。猶太人固定投票給民主黨。每星期去一次教會的人,傾向投票給共和黨。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以及很少去教會的人,傾向投票給民主黨。
共和黨於1976年提出反對墮胎的方針。1992年,共和黨舉行黨大會時,在政策綱領列入「胎兒有基本生存的權利,這個權利不應被剝奪。」以及「修改美國憲法,禁止墮胎。」1996年,共和黨在聖達戈舉行黨大會,決定總統候選人。在這個黨大會期間,主張「生或不生,是女性的權利」的女性團體,以及絕對反對墮胎的團體,分別在大會會場前示威遊行。
「基督教聯合」的創設者帕特.羅巴特森說︰「美國有宣誓忠誠的儀式。總統在就任儀式時,左手要放在聖經上面。證人在法庭作證時,會說︰神啊!請幫助我!(so help me God !)軍隊裡有牧師,聯邦議會的參議院和眾議院裡也有牧師。我們美國人信仰虔誠。憲法雖然否定制定國教,主張信教自由,但是憲法卻沒規定國家與教會必須分離。我們相信神,美國是基督徒的國家!」帕特.羅巴特森並且認為1960年代以後的政教分離(a wall of separation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做得太過度了。的確,政教分離並沒有確定的原則,到底「政治」和「宗教」之間的那條線要劃在哪裡,到現在仍然常常成為法庭的爭論點。
聯邦最高法院於2005年審理一個「摩西十戒」石碑的案件。德克薩斯州、肯塔基州被控告在其州內的公共設施,立有「摩西十戒」石碑,這違反了「美國憲法中政教分離原則」。這個司法案件攻防了20多年。有關「摩西十戒」石碑所引起的案件,全美國有超過20件。不過,聯邦最高法院審理的這種案件,這兩件是第一次。結果,德克薩斯州被判合憲,肯塔基州被判違憲。
2004年,聯邦最高法院還審理一個「公立小學宣誓問題」。美國的中、小學通常每天早上上課前,全體學生起立,朗誦「忠誠之誓」(Pledge of Allegiance)。內容大致如下︰
我發誓忠誠,對美國的國旗,以及對國旗所象徵的共和國。在神之下,所有的人都有自由與正義。我發誓忠誠,對不可分離的國家。
這是對人種與文化呈多樣的學童們,灌輸美國國民的認同感。其中有問題的是「在神之下」(under God)。
2000年,一位住在加州的無神論父親聽到6歲的女兒在朗誦這個「忠誠之誓」時,火冒三丈,向法院控告當地的教委會違反美國憲法中政教分離原則。2002年,舊金山的聯邦高院判原告勝訴。州教育當局不服上告,由聯邦最高法院審理。結果,聯邦最高法院判州教育當局勝訴。
現在美國大多數的中、小學都實施「忠誠之誓」。有34州在州法中明定這是各校的義務。高中比較少。根據2004年的調查,高中每天或每星期實施「忠誠之誓」的佔百分之59。由於1943年,聯邦最高法院判決不應強迫學童朗誦「忠誠之誓」,所以在邏輯上,學童可以以宗教信仰不同為由,拒絕朗誦「忠誠之誓」。可是實際上,對學童而言,別的學童都在朗誦「忠誠之誓」,很難只有自己不朗誦。
1950到1960年代,美國各地的法院接二連三判決公家機構不得有宗教行為。1962年,聯邦最高法院判決公立學校不准安排「祈禱」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宗教右派開始加強攻擊司法。
帕特.羅巴特森說:「我們是在憲法下生活,不是在法官的支配下生活。一小撮人現在正在支配美國,實行專制。美國病了!真可怕。不過這個病一定可以治癒。」
宗教右派不滿「政教分離判決」,到了1990年代,開始在法庭展開反擊。
1973年,聯邦最高法院判決墮胎合法,確定「生或不生,是女性的權利」。在美國,贊成墮胎合法的人被稱為「pro.choice」,反對墮胎合法的人被稱為「pro.life」。「pro」是贊成的意思。反對墮胎合法的人因為主張保護胎兒的生命,所以被稱為「pro.life」。
宗教右派想以基督教的倫理改變美國,他們認為墮胎是明顯的殺人,絕對不能以「女性的選擇」為理由,容忍不管。現在大致而言,共和黨是主張「pro.life」的大本營,民主黨是主張「pro.choice」的大本營。2004年在華盛頓舉行的「pro.choice」派的聚會,走在示威遊行前頭的女性之一是希拉莉.柯林頓等民主黨的領導人。
1990年代,反對墮胎的運動越來越激烈。他們暴力攻擊實施墮胎的醫生與診所以及女性團體。根據全美墮胎聯盟(NAF)的統計,1990到1999年的10年間,一共發生7件殺人案件、16件殺人未遂案件、15件爆炸案件、97件放火案件。不過也有團體不採取暴力攻擊方式,而只在診所前靜坐或示威遊行。這些團體以基督徒為多。
暴力攻擊方式,讓美國人留下「pro.Life等於基本教義派」的印象。
同志(同性戀)是否能結婚?這在美國也成為相當爭論的議題。反對的人認為:「結婚只限於男女,這是神決定的,人類就是這樣被創造的。看看世界史,當大文明容許同性戀時,就被神消滅。」贊成的人則認為:「同志也有幸福的權利!」
2004年馬薩諸塞州首次讓同志結婚合法化。坎布里奇市的市公所5月16日晚上開始接受市民申請「結婚證明書」。結果當天晚上10點,市公所門外的同志們已經排成一條長龍。5月17日早上9點,馬薩先生拿到第一張「結婚證明書」。當女性職員說:「依照本州的法律,現在宣佈你們結婚。」時,馬薩先生禁不住:「哈!哈!哈!」的笑了出來。
根據2000年美國的國勢調查,馬薩諸塞州內同志一起生活的家庭有1萬7千1百。全美國有30萬1026個家庭由男同志組成,有29萬3365個家庭由女同志組成。
一位同志說:「有些人認為同志生不下孩子,所以不應該結婚。這種說法很奇怪。難道過了更年期的婦女也不應該結婚嗎?1960年代,黑人和白人不能結婚。馬里蘭州一直到25年前也禁止白人和亞洲人結婚。禁止異人種結婚的理由是:神在不同的大陸創造不同的人種,所以混種違背神的意志。反對同性結婚的理由則是:神認為結婚是男女間的事。再過30年,或許有人會說:在這個國家,同志曾經無法結婚,你相信嗎?」
美國最大的心理學者團體「美國心理學協會」(會員15萬人)在2004年表明支持同性結婚合法化。這時候的決議文寫道:「心理學者和精神科的專家自1975年以來,主張應該除去社會對同性戀者的壓力。」
「人權運動」(Human rights campaign)主張同志應該享有美國憲法上賦予的權利。包括收養孩子、遺產繼承、健康保險等1138種。
在世界上,荷蘭於2001年,比利時2003年,加拿大與西班牙於2005年讓同志結婚合法化。然而美國國內的保守派依舊全力阻止同志結婚合法化。根據「view research center」於2003年實施的民意調查,一星期去教會一次以上的基督徒中,有百分之76反對同志結婚。2004年,夏威夷州、內布拉斯加州、內華達州和阿拉斯加州四個州修改州憲,禁止同性結婚。
美國有一句詞彙「文化戰爭」,這是指墮胎、同性結婚、同志遺產繼承等問題,保守派和進步派之間的爭論。Viaginia大學的教授韓特便於1991年出版「文化戰爭--針對美國定義的鬥爭」。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美國基本教義(1)
美國基本教義(1)
★最近讀了一本書「美國基本教義」。1956年出生的作者河野博子是某日本「讀賣新聞」長期駐美國特派員。大致內容如下︰
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發生驚動全世界的「911事件」。在此之前,美國人滿懷著「過度幸福感」(euphoria)。遭受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恐怖攻擊之後,美國社會更加變得保守。不,不只變得更加保守,甚至可以說美國基本教義派已經換了一個新面貌,重新登場。
事實上,在1990年代曾經發生讓美國人頭痛萬分的美國人自己發動的恐怖攻擊。
1995年4月,俄克拉荷馬州俄克拉荷馬城的聯邦政府大樓被爆破,168人死亡。事件發生後,主要媒體都指出是阿拉伯系的外國人所為。結果是兩位美國白人青年犯案。從這時起,由美國自己的不滿份子所發動的恐怖攻擊,就被稱為「本國的恐怖攻擊」(domestic terrorism)。本國的恐怖攻擊者被總括為「極右」。反墮胎運動的過激派也在裡面。
有些人認為這些走極端的少數人根本成不了氣候,不過有時候,走極端的少數人也可能左右歷史的走向,納粹德國的希特勒就是很好的例子。
俄克拉荷馬城的聯邦政府大樓爆破事件的犯人之一馬克貝很喜歡讀的一本書是「塔那的日記」。這本書的大概內容是由白人地下組織的成員塔那寫的日記展開。這個地下組織徹底地排斥非白人。如果他們知道有白人(不管男或女)與有色人種結婚,就會殺害那位白人。他們還攻擊核能發電廠,以及佔領具有原子彈的軍事基地,最後控制全美國,並且將組織擴展到全世界。
這本書的作者威廉‧皮亞於1962至1965年在俄勒岡州立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之後,變成極右思想家。他擔任過「美國納粹黨」的幹部,後來並且成為白人優越主義組織「全國同盟」(National Alliance)的領導人。2002年68歲時去世。皮亞認為美國喪失了人種的同質性,因而發生社會混亂與問題。所謂「社會混亂與問題」,是指離婚率、精神病患者、吸毒、犯罪和自殺事件急增。「塔那的日記」的男主角塔那批評美國人被洗腦,沉淪於物質主義,失去靈魂。
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資料,全美國人口中,白人所佔的比例,在1980年時為百分之83.1,在1990年時為百分之80.3,在2000年時為百分之75.1,逐漸減少。另一方面,每年從外國不斷有移民移居美國。
灣岸戰爭(1991年2月)後,在美國經濟不景氣之中,1994年加州公民投票通過將非法移民排除在醫療和教育等福祉之外。到1997年為止,「塔那的日記」賣了25萬本。
由於1980年代後半至1990年代前半,美國經濟不景氣,「米利堤亞」組織興起。「米利堤亞」(militia)是在美國各地由白人男子自發性的組織。他們經常訓練槍械的實彈射擊。在1996年時,美國35州有數百個團體。成員大約在3萬5千至4萬左右。這些「米利堤亞」的共通點是︰1.反聯邦政府。2.反對聯合國主導的新世界秩序。3.執著於傳統家族的倫理。4.反對政府規制槍械。5.反猶太人,主張白人優越主義。「米利堤亞」還主張應該刪除憲法中「廢除奴隸制」的條項,並且認為不應該賦予黑人選舉權。
「米利堤亞」認為猶太人正透過猶太資本支配全世界,壓抑白人的生活與自由。
「Christian identity」這個極右組織有很怪異的想法。他們認為以色列王國滅亡後,行蹤不明的10個部族的子孫現在是歐洲的白種人,尤其是英國人。換言之,英國人其實是猶太人。現在自稱為「猶太人」的人其實不是真的猶太人。白人基督徒才是神答應的繼承者。這種想法繼承所謂「British Israelism」或「Anglo Israelism」的古老教義。他們認為亞當與夏娃的子孫是白人基督徒,也是真的猶太人。而夏娃與蛇發生性關係,所生下的子孫是自稱為「猶太人」的人。因此白人優越主義便是反猶太主義。
2001年10月5日,佛羅里達州「美國媒體公司」的63歲照片編輯者死亡,同年還有5人死亡,13人發病。不久,紐約、華盛頓、佛羅里達州、新澤西州、密蘇里州的郵件集配中心和郵局等20個以上的機構發現炭疽菌的芽胞。原來,犯人將炭疽菌塗在信裡,寄出。超微細的炭疽菌則穿過信封極小的空隙,附著在其他信件上,擴大污染。發現炭疽菌信件的大樓,有超過一萬人不得不服用對抗炭疽菌有效的抗生素長達兩個月。
感染炭疽菌的人會全身發汗、高燒,好像罹患重感冒,百分之80的人會在兩天內死亡。
事件發生後,美國有些專家認為犯人很可能是美國國內的極右份子。理由是極右團體的出版物當中,登載有製造生物武器的知識與資訊。
2003年,馬薩諸塞州的最高法院判定同性結婚應該合法。結果,這個是否應該讓同性結婚合法化的問題成為政治問題。根據民意調查,一個星期去教會一次以上的人,傾向支持共和黨的布希總統;很少去教會的人,傾向支持民主黨的約翰.凱利參議員。換言之,宗教信仰虔誠的人以及追求絕對真實與善惡的人,傾向支持共和黨的布希總統;而認為別人信仰什麼是他個人自由的人,傾向支持民主黨的約翰.凱利參議員。
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紐約時代日報作「出口調查」。結果對「在選擇總統時,你認為他應該擁有最重要的資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回答「虔誠的宗教信仰」佔百分之8,其中的百分之91投給布希。回答「知性」的則佔百分之7,其中的百分之91投給約翰.凱利。還有,一個星期去教會一次以上的人,百分之61投給布希,百分之39投給約翰.凱利。
宗教右派(religious right)現在已經成為左右美國政治的團體。宗教右派是1970年代後半開始,積極參與美國政治,宗教信仰虔誠、觀念保守的一群人。也可以說是指福音派基督新教(Evangelical protestants)。他們約佔美國成人人口的百分之25。
華盛頓的「view research center」於2003年作的調查結果,美國人有百分之59是基督新教,百分之22是天主教,兩者加起來是百分之81,猶太教是百分之2,摩門教是百分之1,希臘正教是百分之1,伊斯蘭教是百分之1,其他宗教是百分之2,沒有宗教信仰是百分之8,不知道是百分之4。
「基督新教」中,有種種派別,主要可分成「福音派」(Evangelicals)與「主流派」(mainline)。「福音派」的信徒持續在增加,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對政治很熱衷。
「基本教義者」(Fundamentalist)這個詞彙在美國開始被使用是1920年代。當時基督教基本教義者(Christian Fundamentalist)批判學校教授學生達爾文的演化論。他們深信「處女懷胎」、「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為人類贖罪」、「耶穌的復活」「基督耶穌即將再臨」。他們認為聖經不僅在信仰上是絕對的真理,在歷史上與科學上也正確無誤。因此,達爾文的演化論不是真實,聖經裡面記載的奇蹟才是真實,天國與地獄真的存在。
2004年,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發表輿論調查,結果對「基督耶穌由處女瑪麗亞所生,你相信嗎?」這個問題,回答「相信」的佔百分之79,對「你認為聖經的所有記載都正確無誤嗎?」這個問題,回答「是」的佔百分之55。調查對象是18歲以上的1009人。
基本教義者的特徵是具有濃厚的宗教性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反猶太。
1922年,肯塔基州一位教師因為教學生「地球是圓的」,而失去教職。俄克拉荷馬州從1923年起至1925年為止,禁止使用記載達爾文的演化論的教科書。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立法禁止教授達爾文的演化論。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最近讀了一本書「美國基本教義」。1956年出生的作者河野博子是某日本「讀賣新聞」長期駐美國特派員。大致內容如下︰
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發生驚動全世界的「911事件」。在此之前,美國人滿懷著「過度幸福感」(euphoria)。遭受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恐怖攻擊之後,美國社會更加變得保守。不,不只變得更加保守,甚至可以說美國基本教義派已經換了一個新面貌,重新登場。
事實上,在1990年代曾經發生讓美國人頭痛萬分的美國人自己發動的恐怖攻擊。
1995年4月,俄克拉荷馬州俄克拉荷馬城的聯邦政府大樓被爆破,168人死亡。事件發生後,主要媒體都指出是阿拉伯系的外國人所為。結果是兩位美國白人青年犯案。從這時起,由美國自己的不滿份子所發動的恐怖攻擊,就被稱為「本國的恐怖攻擊」(domestic terrorism)。本國的恐怖攻擊者被總括為「極右」。反墮胎運動的過激派也在裡面。
有些人認為這些走極端的少數人根本成不了氣候,不過有時候,走極端的少數人也可能左右歷史的走向,納粹德國的希特勒就是很好的例子。
俄克拉荷馬城的聯邦政府大樓爆破事件的犯人之一馬克貝很喜歡讀的一本書是「塔那的日記」。這本書的大概內容是由白人地下組織的成員塔那寫的日記展開。這個地下組織徹底地排斥非白人。如果他們知道有白人(不管男或女)與有色人種結婚,就會殺害那位白人。他們還攻擊核能發電廠,以及佔領具有原子彈的軍事基地,最後控制全美國,並且將組織擴展到全世界。
這本書的作者威廉‧皮亞於1962至1965年在俄勒岡州立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之後,變成極右思想家。他擔任過「美國納粹黨」的幹部,後來並且成為白人優越主義組織「全國同盟」(National Alliance)的領導人。2002年68歲時去世。皮亞認為美國喪失了人種的同質性,因而發生社會混亂與問題。所謂「社會混亂與問題」,是指離婚率、精神病患者、吸毒、犯罪和自殺事件急增。「塔那的日記」的男主角塔那批評美國人被洗腦,沉淪於物質主義,失去靈魂。
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資料,全美國人口中,白人所佔的比例,在1980年時為百分之83.1,在1990年時為百分之80.3,在2000年時為百分之75.1,逐漸減少。另一方面,每年從外國不斷有移民移居美國。
灣岸戰爭(1991年2月)後,在美國經濟不景氣之中,1994年加州公民投票通過將非法移民排除在醫療和教育等福祉之外。到1997年為止,「塔那的日記」賣了25萬本。
由於1980年代後半至1990年代前半,美國經濟不景氣,「米利堤亞」組織興起。「米利堤亞」(militia)是在美國各地由白人男子自發性的組織。他們經常訓練槍械的實彈射擊。在1996年時,美國35州有數百個團體。成員大約在3萬5千至4萬左右。這些「米利堤亞」的共通點是︰1.反聯邦政府。2.反對聯合國主導的新世界秩序。3.執著於傳統家族的倫理。4.反對政府規制槍械。5.反猶太人,主張白人優越主義。「米利堤亞」還主張應該刪除憲法中「廢除奴隸制」的條項,並且認為不應該賦予黑人選舉權。
「米利堤亞」認為猶太人正透過猶太資本支配全世界,壓抑白人的生活與自由。
「Christian identity」這個極右組織有很怪異的想法。他們認為以色列王國滅亡後,行蹤不明的10個部族的子孫現在是歐洲的白種人,尤其是英國人。換言之,英國人其實是猶太人。現在自稱為「猶太人」的人其實不是真的猶太人。白人基督徒才是神答應的繼承者。這種想法繼承所謂「British Israelism」或「Anglo Israelism」的古老教義。他們認為亞當與夏娃的子孫是白人基督徒,也是真的猶太人。而夏娃與蛇發生性關係,所生下的子孫是自稱為「猶太人」的人。因此白人優越主義便是反猶太主義。
2001年10月5日,佛羅里達州「美國媒體公司」的63歲照片編輯者死亡,同年還有5人死亡,13人發病。不久,紐約、華盛頓、佛羅里達州、新澤西州、密蘇里州的郵件集配中心和郵局等20個以上的機構發現炭疽菌的芽胞。原來,犯人將炭疽菌塗在信裡,寄出。超微細的炭疽菌則穿過信封極小的空隙,附著在其他信件上,擴大污染。發現炭疽菌信件的大樓,有超過一萬人不得不服用對抗炭疽菌有效的抗生素長達兩個月。
感染炭疽菌的人會全身發汗、高燒,好像罹患重感冒,百分之80的人會在兩天內死亡。
事件發生後,美國有些專家認為犯人很可能是美國國內的極右份子。理由是極右團體的出版物當中,登載有製造生物武器的知識與資訊。
2003年,馬薩諸塞州的最高法院判定同性結婚應該合法。結果,這個是否應該讓同性結婚合法化的問題成為政治問題。根據民意調查,一個星期去教會一次以上的人,傾向支持共和黨的布希總統;很少去教會的人,傾向支持民主黨的約翰.凱利參議員。換言之,宗教信仰虔誠的人以及追求絕對真實與善惡的人,傾向支持共和黨的布希總統;而認為別人信仰什麼是他個人自由的人,傾向支持民主黨的約翰.凱利參議員。
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紐約時代日報作「出口調查」。結果對「在選擇總統時,你認為他應該擁有最重要的資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回答「虔誠的宗教信仰」佔百分之8,其中的百分之91投給布希。回答「知性」的則佔百分之7,其中的百分之91投給約翰.凱利。還有,一個星期去教會一次以上的人,百分之61投給布希,百分之39投給約翰.凱利。
宗教右派(religious right)現在已經成為左右美國政治的團體。宗教右派是1970年代後半開始,積極參與美國政治,宗教信仰虔誠、觀念保守的一群人。也可以說是指福音派基督新教(Evangelical protestants)。他們約佔美國成人人口的百分之25。
華盛頓的「view research center」於2003年作的調查結果,美國人有百分之59是基督新教,百分之22是天主教,兩者加起來是百分之81,猶太教是百分之2,摩門教是百分之1,希臘正教是百分之1,伊斯蘭教是百分之1,其他宗教是百分之2,沒有宗教信仰是百分之8,不知道是百分之4。
「基督新教」中,有種種派別,主要可分成「福音派」(Evangelicals)與「主流派」(mainline)。「福音派」的信徒持續在增加,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對政治很熱衷。
「基本教義者」(Fundamentalist)這個詞彙在美國開始被使用是1920年代。當時基督教基本教義者(Christian Fundamentalist)批判學校教授學生達爾文的演化論。他們深信「處女懷胎」、「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為人類贖罪」、「耶穌的復活」「基督耶穌即將再臨」。他們認為聖經不僅在信仰上是絕對的真理,在歷史上與科學上也正確無誤。因此,達爾文的演化論不是真實,聖經裡面記載的奇蹟才是真實,天國與地獄真的存在。
2004年,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發表輿論調查,結果對「基督耶穌由處女瑪麗亞所生,你相信嗎?」這個問題,回答「相信」的佔百分之79,對「你認為聖經的所有記載都正確無誤嗎?」這個問題,回答「是」的佔百分之55。調查對象是18歲以上的1009人。
基本教義者的特徵是具有濃厚的宗教性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反猶太。
1922年,肯塔基州一位教師因為教學生「地球是圓的」,而失去教職。俄克拉荷馬州從1923年起至1925年為止,禁止使用記載達爾文的演化論的教科書。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立法禁止教授達爾文的演化論。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中日韓歷史大辯論(4)
中日韓歷史大辯論(4)
接下來的辯論於2010年9月舉行。新加入的辯論者是筑波大學教授古田博司。請注意,最後這場關於釣魚台列島(日本人稱為尖閣諸島)的三位辯論者都是日本人。
田久保忠衛:9月7日,中國漁船非法入侵日本的領海--釣魚台列島海域,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要前往攔阻時,中國漁船居然撞上巡邏船。日本政府逮捕了這艘中國漁船與船長,中國則強烈抗議。中國政府並且再三召喚日本駐中國大使丹羽,強烈抗議。
櫻井好子:菅直人首相與仙谷由人官房長官似乎缺乏國家觀念,一遭受中國的壓力,就屈服,釋放船長。
古田博司:船長釋放後,中國政府氣焰更盛,要求日本謝罪與賠償。
櫻井好子:這完全是日本外交的敗北。
田久保忠衛:菅直人政權的軟弱外交令人扼腕。首相應該詳細對人民說明為什麼要釋放船長?釋放船長的前一天,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與日本外交部長前原會談時,說:「釣魚台列島是美日安保的對象。」美國國務卿的發言是美日共同對抗中國威脅的一大里程碑。不過這件事也讓中國再一次明白「日本是個只要被恫嚇就會屈服的國家」。
櫻井好子:日本於1895年將釣魚台列島納入領土,歸沖繩縣管轄。其後,在1909年戶籍資料上已經顯示釣魚台列島上有248位日本居民。(理州請各位注意,這248位日本居民並不是實際住在釣魚台列島上,而是在沖繩島的戶政機構有他們的姓名在釣魚台列島上。換言之,那248位日本居民是釣魚台列島上的幽靈人口!)那時候,中國完全沒有主張釣魚台列島屬於他們的領土。(理州請各位注意,中國當時怎麼會知道沖繩島的戶政機構有248位日本居民的姓名在釣魚台列島上?)可是,從1971年起,中國突然開始主張釣魚台列島屬於他們的領土。
原因是1969年,聯合國的調查報告指出,釣魚台列島的大陸棚埋藏有非常龐大的海底油田。換言之,中國為了獲取資源,可以無視史實。
田久保忠衛:中國的「環球時報」於9月19日刊出一則文章,如此寫道:「沖繩島是日本明治政府於19世紀末期向清朝搶奪的。今日雖然沖繩住民要求獨立,但是日本政府強力壓抑。」中國連沖繩島都主張是自己的領土,何況是釣魚台列島?沖繩島上的原住民以前是從日本過去的,語言學者已經證明這一點。現在對沖繩島屬於日本一事提出懷疑的,全世界只有中國。
櫻井好子:在2006年出版的「江澤民文選」中,記載江澤民召喚駐外大使,指示他們:「對日本必須永遠持續談歷史問題!」換言之,對中國而言,歷史問題是讓日本屈服的手段。將歷史當作政治的材料,大概只有中國。
田久保忠衛:背負國家利益的人不應該被個人的道德觀綁縛。最典型的一個人是中曾根康弘。中曾根康弘與中國總書記胡耀邦私交很好。1985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可是第二年就取消了。理由是:「胡耀邦恐怕會被共產黨內的批判勢力攻擊而下台。」當中曾根康弘把國家利益和個人的道德觀放在天枰上時,他選擇了個人的道德觀。這是最壞的示範。
古田博司:雖然「論語」上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現在中日韓三國的現狀是「己所不欲,施於人。」日本人應該早一點認清這一點。
田久保忠衛:中日之間目前的最大問題是釣魚台列島問題。從大局的觀點來看,中國執著於釣魚台列島,是企圖將霸權從東海擴張到南海、印度洋。美國、印度和東南亞各國都已經提高警覺。大家都很清楚亞洲麻煩的震央是在中國。中國勢力擴張之後,不只是朝鮮半島,連台灣、越南都會被併吞。全世界都有這樣的危機意識,日本卻無動於衷。
古田博司:中國和南韓都很清楚以「歷史」為武器,可以在外交上獲利。如果日本不明白這一點,日本的未來就岌岌可危了!(全文完)
※果然不愧為中間偏右派,發言完全以日本的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這篇讀者報告是想讓各位看到不同的意見。本篇讀者報告省略掉日本人與韓國人針對竹島誰屬的部份,因為我想各位應該和我一樣,對這件事沒興趣。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接下來的辯論於2010年9月舉行。新加入的辯論者是筑波大學教授古田博司。請注意,最後這場關於釣魚台列島(日本人稱為尖閣諸島)的三位辯論者都是日本人。
田久保忠衛:9月7日,中國漁船非法入侵日本的領海--釣魚台列島海域,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要前往攔阻時,中國漁船居然撞上巡邏船。日本政府逮捕了這艘中國漁船與船長,中國則強烈抗議。中國政府並且再三召喚日本駐中國大使丹羽,強烈抗議。
櫻井好子:菅直人首相與仙谷由人官房長官似乎缺乏國家觀念,一遭受中國的壓力,就屈服,釋放船長。
古田博司:船長釋放後,中國政府氣焰更盛,要求日本謝罪與賠償。
櫻井好子:這完全是日本外交的敗北。
田久保忠衛:菅直人政權的軟弱外交令人扼腕。首相應該詳細對人民說明為什麼要釋放船長?釋放船長的前一天,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與日本外交部長前原會談時,說:「釣魚台列島是美日安保的對象。」美國國務卿的發言是美日共同對抗中國威脅的一大里程碑。不過這件事也讓中國再一次明白「日本是個只要被恫嚇就會屈服的國家」。
櫻井好子:日本於1895年將釣魚台列島納入領土,歸沖繩縣管轄。其後,在1909年戶籍資料上已經顯示釣魚台列島上有248位日本居民。(理州請各位注意,這248位日本居民並不是實際住在釣魚台列島上,而是在沖繩島的戶政機構有他們的姓名在釣魚台列島上。換言之,那248位日本居民是釣魚台列島上的幽靈人口!)那時候,中國完全沒有主張釣魚台列島屬於他們的領土。(理州請各位注意,中國當時怎麼會知道沖繩島的戶政機構有248位日本居民的姓名在釣魚台列島上?)可是,從1971年起,中國突然開始主張釣魚台列島屬於他們的領土。
原因是1969年,聯合國的調查報告指出,釣魚台列島的大陸棚埋藏有非常龐大的海底油田。換言之,中國為了獲取資源,可以無視史實。
田久保忠衛:中國的「環球時報」於9月19日刊出一則文章,如此寫道:「沖繩島是日本明治政府於19世紀末期向清朝搶奪的。今日雖然沖繩住民要求獨立,但是日本政府強力壓抑。」中國連沖繩島都主張是自己的領土,何況是釣魚台列島?沖繩島上的原住民以前是從日本過去的,語言學者已經證明這一點。現在對沖繩島屬於日本一事提出懷疑的,全世界只有中國。
櫻井好子:在2006年出版的「江澤民文選」中,記載江澤民召喚駐外大使,指示他們:「對日本必須永遠持續談歷史問題!」換言之,對中國而言,歷史問題是讓日本屈服的手段。將歷史當作政治的材料,大概只有中國。
田久保忠衛:背負國家利益的人不應該被個人的道德觀綁縛。最典型的一個人是中曾根康弘。中曾根康弘與中國總書記胡耀邦私交很好。1985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可是第二年就取消了。理由是:「胡耀邦恐怕會被共產黨內的批判勢力攻擊而下台。」當中曾根康弘把國家利益和個人的道德觀放在天枰上時,他選擇了個人的道德觀。這是最壞的示範。
古田博司:雖然「論語」上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現在中日韓三國的現狀是「己所不欲,施於人。」日本人應該早一點認清這一點。
田久保忠衛:中日之間目前的最大問題是釣魚台列島問題。從大局的觀點來看,中國執著於釣魚台列島,是企圖將霸權從東海擴張到南海、印度洋。美國、印度和東南亞各國都已經提高警覺。大家都很清楚亞洲麻煩的震央是在中國。中國勢力擴張之後,不只是朝鮮半島,連台灣、越南都會被併吞。全世界都有這樣的危機意識,日本卻無動於衷。
古田博司:中國和南韓都很清楚以「歷史」為武器,可以在外交上獲利。如果日本不明白這一點,日本的未來就岌岌可危了!(全文完)
※果然不愧為中間偏右派,發言完全以日本的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這篇讀者報告是想讓各位看到不同的意見。本篇讀者報告省略掉日本人與韓國人針對竹島誰屬的部份,因為我想各位應該和我一樣,對這件事沒興趣。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中日韓歷史大辯論(3)
中日韓歷史大辯論(3)
下一場辯論於2008年7月舉行,加入一位新的辯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
櫻井好子:今年2008年幾乎都是有關中國的新聞。三月,中國鎮壓西藏自治區。然後是各國發生為了抗議中國鎮壓西藏自治區,而對傳遞奧運聖火的阻礙。接下來,五月發生四川大地震。老實說,我覺得中國沒有資格舉辦奧運。
劉江永:中國北京舉辦奧運是2001年,國際奧運委員會通過的。
田久保忠衛:在2001年時,中國或許有資格舉辦奧運。但是七年以來,中國的所作所為讓人強烈懷疑是否還有舉辦資格。英國的首相、德國的首相、波蘭的首相和捷克的首相都為了抗議中國鎮壓西藏自治區,而聲明不參加開賽典禮。中國政府應該反省其中的含意。
金燦榮:西方各國雖然有批評中國的聲音,但這是不是國際社會總體的意見?西方各國並不等於國際社會。現在世界的人口每年以7千萬在增加,2008年估計有68億人。其中,歐美和日本頂多10億人而已。這回有關北京奧運的各種問題,是這10億人中的一部份喊出來的。這些批評性意見透過大眾媒體充分傳到全世界。但是剩下超過57億人的聲音,卻沒有反映在國際輿論上。何況在西方各國之中,對北京奧運也有種種評價。換言之,對北京奧運持批評態度的人,在世界上居絕對少數。
田久保忠衛:哈!哈!哈!以人口的多寡來判斷價值根本莫名其妙。我閱讀了很多各國報紙的社論,對於西藏問題,認為中國政府正當的只有中國的報紙。
櫻井好子:1959年3月10日,中國共產黨招待達賴喇嘛14世觀賞戲劇,並且告訴達賴喇嘛14世不需帶護衛隊或警備隊。然而西藏人擔心達賴喇嘛14世會被人民解放軍帶走,為了保護達賴喇嘛14世,拉薩人口的一半團團圍住諾魯布林卡宮殿。
田久保忠衛:西藏達賴喇嘛14世要求的不是自中國獨立,只是擴大西藏的自治權,與釋放政治犯而已。但是中國卻罵達賴喇嘛14世是「戴著人臉的禽獸!」
櫻井好子:中國政府宣稱沒有任何鎮壓人權的事。若真是如此,為什麼不允許外國媒體自由採訪?
金燦榮: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一直積極保護,他們在就學與就業時,都享有優惠待遇。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整體人口中,少數民族所佔的比例為百分之二,2007年時,增加到百分之十。
劉江永:中國的一胎政策只限於漢民族,少數民族不受這個限制。
金燦榮:西藏現在,從幼稚園到大學,規定必須教藏語。學校分成只教藏語和漢語、藏語都教兩種。1983年以來,中國政府在西藏蓋了360所只教藏語的學校。不過到去年為止只剩下8所學校。原因是家長擔心孩子如果只學藏語,不學漢語,將來在就業時會發生問題。
櫻井好子:中國共產黨連宗教都不信,為什麼有資格選擇西藏佛教的高僧?例如,1995年達賴喇嘛14世認定當時6歲的班禪喇嘛11世是活佛。之後,班禪喇嘛11世及其家人就被中國政府帶走,至今下落不明。中國共產黨另外選了一位少年,認定為班禪喇嘛。西藏人都說,那是冒牌班禪喇嘛。
劉江永:中國一向保障宗教自由。達賴喇嘛的後繼人選擇方式原本是根據1793年在清朝時代公佈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達賴喇嘛14世也是於1940年由當時的國民政府決定。
金燦榮:近20年來,中國政府對西藏自治區積極投資。
櫻井好子:中國政府對西藏和維吾爾自治區積極投資的確是事實,不過目的何在?真正目的應該是在西藏和維吾爾自治區的稀有金屬與天然資源吧!中國政府在西藏大肆破壞喇嘛廟,並且禁止使用藏語。
劉江永:現在西藏有喇嘛僧12萬人,喇嘛廟3千所。中國的傳統宗教是道教。現在全中國的道教宮觀也不過1500所,是喇嘛廟的一半。中國政府自1980年代以來,投下2億人民幣鉅資,修復西藏佛教的歷史性建築物布達拉宮,以及興建許多喇嘛廟。中國政府不但沒有禁止使用藏語,還因為獎勵電腦的藏語輸入而得以實現。
櫻井好子:如果中國政府對西藏人和維吾爾人實施了那麼多善政,那麼核爆實驗是怎麼一回事?從1964年到1996年,中國政府進行了46次核爆實驗。實驗場所就是在維吾爾人的居住地區。聽說由於實驗,放射能污染所產生的災害非常嚴重。中國政府為什麼不在漢人的居住地區進行核爆實驗?
劉江永:實驗場所的周邊是無人居住的地區。而且中國自從於1996年簽署禁止核爆實驗條約後,就沒有再進行核爆實驗。
西藏問題的出發點有下列兩項:第一,英國佔領印度和尼泊爾之後,就將手伸到西藏。雖然英國兩度出兵都失敗,但是卻在西藏留下分裂勢力。第二,新中國成立後,支持西藏分裂獨立勢力的是美國的CIA。由於CIA交給他們武器,訓練他們,所以獨立勢力才會變大。
田久保忠衛:對西藏進行人權鎮壓的是誰?不是中國政府嗎?
劉江永:現在中國政府對漢人也好,對西藏人也好,只要危害社會治安和侵犯他人人權,都會基於主權國家立場,努力維持治安。
田久保忠衛:為什麼我們會一再詢問中國政府有沒有鎮壓人權?因為中國沒有言論、報導的自由。如果中國政府真的沒有鎮壓人權,那就讓各外國媒體到當地自由採訪,不就好了!中國雖然有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台等媒體,但這些都是國營,它們傳出的新聞都是官製訊息。
田久保忠衛:在考慮今後的中日關係上,軍事政策的透明性很重要。遺憾的是中國在這方面沒有透明性。
櫻井好子:尤其在軍力增強方面,國際社會對中國官方發表的數字始終存疑。美國國防部出的2008年報告書,以及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出的「軍事平衡」,都指出中國的實際軍事支出為中國官方發表數字的二至三倍。
劉江永:美國國防部出的報告書,把中國的軍事關聯企業也計算進去。如果日本的軍事關聯企業也計算進去,日本的防衛費規模也會增加更多。
田久保忠衛:中國的軍事費支出從1989年開始到現在,每年都以超過百分之十快速增加。
金燦榮:沒錯。那是因為1990年代以後,台灣獨立勢力越來越強之故。全世界的大國之中,還沒有達到國家統一的只有中國。
櫻井好子:中國軍力快速增加對日本與世界各國構成一大威脅是事實。
劉江永:一個國家會構成威脅,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那個國家的實力,另一個是那個國家擁有意圖。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才會構成威脅。中國沒有侵略其他國家的意圖。而且以中國擁有13億人口來看,現在的國防力不僅不是太強,而且是太弱!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下一場辯論於2008年7月舉行,加入一位新的辯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
櫻井好子:今年2008年幾乎都是有關中國的新聞。三月,中國鎮壓西藏自治區。然後是各國發生為了抗議中國鎮壓西藏自治區,而對傳遞奧運聖火的阻礙。接下來,五月發生四川大地震。老實說,我覺得中國沒有資格舉辦奧運。
劉江永:中國北京舉辦奧運是2001年,國際奧運委員會通過的。
田久保忠衛:在2001年時,中國或許有資格舉辦奧運。但是七年以來,中國的所作所為讓人強烈懷疑是否還有舉辦資格。英國的首相、德國的首相、波蘭的首相和捷克的首相都為了抗議中國鎮壓西藏自治區,而聲明不參加開賽典禮。中國政府應該反省其中的含意。
金燦榮:西方各國雖然有批評中國的聲音,但這是不是國際社會總體的意見?西方各國並不等於國際社會。現在世界的人口每年以7千萬在增加,2008年估計有68億人。其中,歐美和日本頂多10億人而已。這回有關北京奧運的各種問題,是這10億人中的一部份喊出來的。這些批評性意見透過大眾媒體充分傳到全世界。但是剩下超過57億人的聲音,卻沒有反映在國際輿論上。何況在西方各國之中,對北京奧運也有種種評價。換言之,對北京奧運持批評態度的人,在世界上居絕對少數。
田久保忠衛:哈!哈!哈!以人口的多寡來判斷價值根本莫名其妙。我閱讀了很多各國報紙的社論,對於西藏問題,認為中國政府正當的只有中國的報紙。
櫻井好子:1959年3月10日,中國共產黨招待達賴喇嘛14世觀賞戲劇,並且告訴達賴喇嘛14世不需帶護衛隊或警備隊。然而西藏人擔心達賴喇嘛14世會被人民解放軍帶走,為了保護達賴喇嘛14世,拉薩人口的一半團團圍住諾魯布林卡宮殿。
田久保忠衛:西藏達賴喇嘛14世要求的不是自中國獨立,只是擴大西藏的自治權,與釋放政治犯而已。但是中國卻罵達賴喇嘛14世是「戴著人臉的禽獸!」
櫻井好子:中國政府宣稱沒有任何鎮壓人權的事。若真是如此,為什麼不允許外國媒體自由採訪?
金燦榮: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一直積極保護,他們在就學與就業時,都享有優惠待遇。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整體人口中,少數民族所佔的比例為百分之二,2007年時,增加到百分之十。
劉江永:中國的一胎政策只限於漢民族,少數民族不受這個限制。
金燦榮:西藏現在,從幼稚園到大學,規定必須教藏語。學校分成只教藏語和漢語、藏語都教兩種。1983年以來,中國政府在西藏蓋了360所只教藏語的學校。不過到去年為止只剩下8所學校。原因是家長擔心孩子如果只學藏語,不學漢語,將來在就業時會發生問題。
櫻井好子:中國共產黨連宗教都不信,為什麼有資格選擇西藏佛教的高僧?例如,1995年達賴喇嘛14世認定當時6歲的班禪喇嘛11世是活佛。之後,班禪喇嘛11世及其家人就被中國政府帶走,至今下落不明。中國共產黨另外選了一位少年,認定為班禪喇嘛。西藏人都說,那是冒牌班禪喇嘛。
劉江永:中國一向保障宗教自由。達賴喇嘛的後繼人選擇方式原本是根據1793年在清朝時代公佈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達賴喇嘛14世也是於1940年由當時的國民政府決定。
金燦榮:近20年來,中國政府對西藏自治區積極投資。
櫻井好子:中國政府對西藏和維吾爾自治區積極投資的確是事實,不過目的何在?真正目的應該是在西藏和維吾爾自治區的稀有金屬與天然資源吧!中國政府在西藏大肆破壞喇嘛廟,並且禁止使用藏語。
劉江永:現在西藏有喇嘛僧12萬人,喇嘛廟3千所。中國的傳統宗教是道教。現在全中國的道教宮觀也不過1500所,是喇嘛廟的一半。中國政府自1980年代以來,投下2億人民幣鉅資,修復西藏佛教的歷史性建築物布達拉宮,以及興建許多喇嘛廟。中國政府不但沒有禁止使用藏語,還因為獎勵電腦的藏語輸入而得以實現。
櫻井好子:如果中國政府對西藏人和維吾爾人實施了那麼多善政,那麼核爆實驗是怎麼一回事?從1964年到1996年,中國政府進行了46次核爆實驗。實驗場所就是在維吾爾人的居住地區。聽說由於實驗,放射能污染所產生的災害非常嚴重。中國政府為什麼不在漢人的居住地區進行核爆實驗?
劉江永:實驗場所的周邊是無人居住的地區。而且中國自從於1996年簽署禁止核爆實驗條約後,就沒有再進行核爆實驗。
西藏問題的出發點有下列兩項:第一,英國佔領印度和尼泊爾之後,就將手伸到西藏。雖然英國兩度出兵都失敗,但是卻在西藏留下分裂勢力。第二,新中國成立後,支持西藏分裂獨立勢力的是美國的CIA。由於CIA交給他們武器,訓練他們,所以獨立勢力才會變大。
田久保忠衛:對西藏進行人權鎮壓的是誰?不是中國政府嗎?
劉江永:現在中國政府對漢人也好,對西藏人也好,只要危害社會治安和侵犯他人人權,都會基於主權國家立場,努力維持治安。
田久保忠衛:為什麼我們會一再詢問中國政府有沒有鎮壓人權?因為中國沒有言論、報導的自由。如果中國政府真的沒有鎮壓人權,那就讓各外國媒體到當地自由採訪,不就好了!中國雖然有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台等媒體,但這些都是國營,它們傳出的新聞都是官製訊息。
田久保忠衛:在考慮今後的中日關係上,軍事政策的透明性很重要。遺憾的是中國在這方面沒有透明性。
櫻井好子:尤其在軍力增強方面,國際社會對中國官方發表的數字始終存疑。美國國防部出的2008年報告書,以及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出的「軍事平衡」,都指出中國的實際軍事支出為中國官方發表數字的二至三倍。
劉江永:美國國防部出的報告書,把中國的軍事關聯企業也計算進去。如果日本的軍事關聯企業也計算進去,日本的防衛費規模也會增加更多。
田久保忠衛:中國的軍事費支出從1989年開始到現在,每年都以超過百分之十快速增加。
金燦榮:沒錯。那是因為1990年代以後,台灣獨立勢力越來越強之故。全世界的大國之中,還沒有達到國家統一的只有中國。
櫻井好子:中國軍力快速增加對日本與世界各國構成一大威脅是事實。
劉江永:一個國家會構成威脅,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那個國家的實力,另一個是那個國家擁有意圖。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才會構成威脅。中國沒有侵略其他國家的意圖。而且以中國擁有13億人口來看,現在的國防力不僅不是太強,而且是太弱!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中日韓歷史大辯論(1)
中日韓歷史大辯論(1)
日本的媒體中,報紙的「產經新聞」、雜誌的「文藝春秋」,政治立場屬於中間偏右。雜誌的「文藝春秋」有一個關係企業,「文藝春秋出版社」。前幾天,我在台北崇光百貨公司買了一本「文藝春秋出版社」出版的書「中日韓歷史大辯論」。2010年出版。書的內容是邀請日本資深媒體人櫻井好子、日本杏林大學名譽教授田久保忠衛、中國清華大學教授劉江永、中國社會科學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四人,一起針對中日韓歷史問題進行辯論。大致內容如下:
劉江永:我認為近來中日政治關係惡化最大的原因,在於日本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後,連續四年參拜靖國神社。2005年小泉首相在國會答辯時說:「日本人對戰亡者如何追悼,其他國家不應該干涉。」
田久保忠衛:日本在古代相信人去世後,靈魂不知在哪裡浮遊,在世的人可以召來靈魂,和他對話。這個對話的地方就是神社。
在日本,去世的人都一樣成為神。沒有區別A級戰犯或B級戰犯。在中日戰爭時,南京政府主席汪精衛(汪兆銘)與日本合作。他在戰爭末期時病死。可是中國政府在他去世後,仍然判他為漢奸,並且爆破、挖開他的墳墓,燒燬他的棺材。這種對屍體冒瀆的事情,或許是中日文化的差異,很難讓日本人理解。
步平:可是靖國神社與一般神社不同,靖國神社祭祀的都是戰亡者。而且同樣是戰亡者,敵國士兵的牌位無法進入靖國神社。
櫻井好子:世界上豈有在祭祀自己戰亡士兵的地方也祭祀他國的士兵?例如,美國阿靈頓(Arlington)國家公墓埋著許多在越戰死亡的美軍,可是卻沒聽說那裡也埋著越南死亡的士兵。
步平:日本的「和平遺族會」代表小川武滿,也反對日本的從政者參拜靖國神社。他的理由是:如果要追悼戰亡者,那就必須共同祭祀全亞洲犧牲的二千萬人。
櫻井好子:中國的領導人到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為戰亡者獻上花環。可是裡面埋著中國近代的恥辱「義和團之亂」時,戰亡的美軍。中國的領導人對此有抗議嗎?
劉江永:剛才說:日本的傳統思考是不追究A級戰犯或B級戰犯。這完全錯誤。日本的神道中對神或靈有善惡的區別。靈有和魂和荒魂,因戰爭或傳染病而去世的人變成荒魂和惡神,由於會給現世的人帶來災難,所以必須鎮魂。
田久保忠衛:日本和中國的一些人主張A級戰犯和一般戰亡者的牌位分開來祭祀。可是在神道中,合祀的靈就好像一枝大蠟燭的火焰,分祀就是將蠟燭的火焰移到其他蠟燭。可是我們不可能將火焰中特定的部份轉移,因此只將A級戰犯移出靖國神社,另外祭祀是不可能的。
劉江永:靖國神社原名「東京招魂社」。1879年改名為靖國神社。而且隨著改名,靖國神社的性格也變成軍國主義的神社。在此之前,1874年,日本就出兵到台灣。1879年,日本又併吞獨立國家琉球王國,改成沖繩縣。
田久保忠衛:日本出兵的三年前,1871年,日本宮古島的漁夫漂流到台灣,被台灣原住民殺害。日本政府命令大久保利通與中國政府交涉對漁民的補償問題。可是清朝政府以「台灣是化外之地」,也就是說台灣是中國政府管不到的地方,為理由,拒絕賠償。因此日本政府才出兵,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至於琉球王國,1609年,日本的薩摩藩就支配琉球王國。日本實行「廢藩置縣」,於1879年將琉球王國改為沖繩縣。這只是一種事務手續罷了。
步平:二次大戰後,GHQ(General Headquarters, the 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聯合國最高司令官司令部)下令日本政教分離。然而,靖國神社卻沒有被廢除,才成為大問題。日本的政治人物在參拜靖國神社時,有沒有想到政教分離的問題?
櫻井好子:政教分離是指宗教不能干涉政治,政治也不能鎮壓宗教。並不是說要抑制政府所有的宗教活動。
田久保忠衛:我認為中國要求日本的政治人物不要參拜靖國神社,並不是在反對參拜本身,而是別有政治目的。日本在戰後,自吉田茂以來,歷任首相都公式參拜靖國神社。可是中國都沒有抗議過。靖國神社合祀A級戰犯是在1978年,報紙發表此事是在1979年。報紙發表的時候,大平正芳首相接受報紙的訪問,也在國會接受質詢,因此,中國與韓國應該知道合祀A級戰犯的事。而且大平正芳首相也好幾次參拜靖國神社。可是中國都沒有抗議過。接下來的鈴木善幸首相在任期八年中,參拜了靖國神社八次。這事中國很清楚,也從來不成問題。
參拜靖國神社之成為問題,是從1985年中曾根首相參拜開始。但是中曾根首相在1982年就任首相起,每年都參拜靖國神社,中國都沒有抗議過。這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日本人懷疑中國之所以抗議日本的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有別有政治目的。對中國而言,「歷史認識問題」可隨當時的國際情勢而改變,只不過是一張牌而已。
這回中國之所以強烈抗議日本的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是因為去年11月中國的核能潛水艇侵犯了日本的領海。這件事情,中國政府到現在還沒有道歉。取而代之的是搬出靖國神社問題來轉移焦點。
櫻井好子:關於二次大戰時,中國在與日本戰爭時的死亡人數也大有問題。中國在東京大審判的時候,說中國死了320萬人。曾幾何時,增加到570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更增加到2千168萬人。與原來的數字比較,增加將近7倍。1995年,到了江澤民總書記時代,突然喊出3千5百萬的數字。
日軍於南京大屠殺時殺死30萬的數字是來自新聞記者丁巴里。可是丁巴里這號人物拿了國民黨的錢,進行反日宣傳。這事當時國民黨的國際宣傳處長曾虛白有留下文字紀錄。
另外,中國政府所印製的「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在「南京大屠殺」項目如此寫道:「這個項目暴露出日本帝國對中國進行侵略戰爭的殘忍性與野蠻性。教師應該把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深深仇恨種植在學生心中。」
田久保忠衛:中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說「中國侵略西藏」是「和平解放」,說「韓戰」是「美國侵略韓國」,關於「天安門事件」,連一行記述也沒有。中國嚴厲指責日本扭曲教科書,極為危險,我不知是誰在曲教科書,極為危險?
步平:櫻井女士與田久保先生批評中國的歷史教師教學用書要求教師指導學生恨日本的軍國主義、帝國主義。不過我覺得指導學生恨日本的帝國主義,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對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的恨,與對日本和日本人的恨完全分開。
日本應該牢牢記住自己是加害者,體諒被害者的感情。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日本的媒體中,報紙的「產經新聞」、雜誌的「文藝春秋」,政治立場屬於中間偏右。雜誌的「文藝春秋」有一個關係企業,「文藝春秋出版社」。前幾天,我在台北崇光百貨公司買了一本「文藝春秋出版社」出版的書「中日韓歷史大辯論」。2010年出版。書的內容是邀請日本資深媒體人櫻井好子、日本杏林大學名譽教授田久保忠衛、中國清華大學教授劉江永、中國社會科學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四人,一起針對中日韓歷史問題進行辯論。大致內容如下:
劉江永:我認為近來中日政治關係惡化最大的原因,在於日本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後,連續四年參拜靖國神社。2005年小泉首相在國會答辯時說:「日本人對戰亡者如何追悼,其他國家不應該干涉。」
田久保忠衛:日本在古代相信人去世後,靈魂不知在哪裡浮遊,在世的人可以召來靈魂,和他對話。這個對話的地方就是神社。
在日本,去世的人都一樣成為神。沒有區別A級戰犯或B級戰犯。在中日戰爭時,南京政府主席汪精衛(汪兆銘)與日本合作。他在戰爭末期時病死。可是中國政府在他去世後,仍然判他為漢奸,並且爆破、挖開他的墳墓,燒燬他的棺材。這種對屍體冒瀆的事情,或許是中日文化的差異,很難讓日本人理解。
步平:可是靖國神社與一般神社不同,靖國神社祭祀的都是戰亡者。而且同樣是戰亡者,敵國士兵的牌位無法進入靖國神社。
櫻井好子:世界上豈有在祭祀自己戰亡士兵的地方也祭祀他國的士兵?例如,美國阿靈頓(Arlington)國家公墓埋著許多在越戰死亡的美軍,可是卻沒聽說那裡也埋著越南死亡的士兵。
步平:日本的「和平遺族會」代表小川武滿,也反對日本的從政者參拜靖國神社。他的理由是:如果要追悼戰亡者,那就必須共同祭祀全亞洲犧牲的二千萬人。
櫻井好子:中國的領導人到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為戰亡者獻上花環。可是裡面埋著中國近代的恥辱「義和團之亂」時,戰亡的美軍。中國的領導人對此有抗議嗎?
劉江永:剛才說:日本的傳統思考是不追究A級戰犯或B級戰犯。這完全錯誤。日本的神道中對神或靈有善惡的區別。靈有和魂和荒魂,因戰爭或傳染病而去世的人變成荒魂和惡神,由於會給現世的人帶來災難,所以必須鎮魂。
田久保忠衛:日本和中國的一些人主張A級戰犯和一般戰亡者的牌位分開來祭祀。可是在神道中,合祀的靈就好像一枝大蠟燭的火焰,分祀就是將蠟燭的火焰移到其他蠟燭。可是我們不可能將火焰中特定的部份轉移,因此只將A級戰犯移出靖國神社,另外祭祀是不可能的。
劉江永:靖國神社原名「東京招魂社」。1879年改名為靖國神社。而且隨著改名,靖國神社的性格也變成軍國主義的神社。在此之前,1874年,日本就出兵到台灣。1879年,日本又併吞獨立國家琉球王國,改成沖繩縣。
田久保忠衛:日本出兵的三年前,1871年,日本宮古島的漁夫漂流到台灣,被台灣原住民殺害。日本政府命令大久保利通與中國政府交涉對漁民的補償問題。可是清朝政府以「台灣是化外之地」,也就是說台灣是中國政府管不到的地方,為理由,拒絕賠償。因此日本政府才出兵,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至於琉球王國,1609年,日本的薩摩藩就支配琉球王國。日本實行「廢藩置縣」,於1879年將琉球王國改為沖繩縣。這只是一種事務手續罷了。
步平:二次大戰後,GHQ(General Headquarters, the 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聯合國最高司令官司令部)下令日本政教分離。然而,靖國神社卻沒有被廢除,才成為大問題。日本的政治人物在參拜靖國神社時,有沒有想到政教分離的問題?
櫻井好子:政教分離是指宗教不能干涉政治,政治也不能鎮壓宗教。並不是說要抑制政府所有的宗教活動。
田久保忠衛:我認為中國要求日本的政治人物不要參拜靖國神社,並不是在反對參拜本身,而是別有政治目的。日本在戰後,自吉田茂以來,歷任首相都公式參拜靖國神社。可是中國都沒有抗議過。靖國神社合祀A級戰犯是在1978年,報紙發表此事是在1979年。報紙發表的時候,大平正芳首相接受報紙的訪問,也在國會接受質詢,因此,中國與韓國應該知道合祀A級戰犯的事。而且大平正芳首相也好幾次參拜靖國神社。可是中國都沒有抗議過。接下來的鈴木善幸首相在任期八年中,參拜了靖國神社八次。這事中國很清楚,也從來不成問題。
參拜靖國神社之成為問題,是從1985年中曾根首相參拜開始。但是中曾根首相在1982年就任首相起,每年都參拜靖國神社,中國都沒有抗議過。這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日本人懷疑中國之所以抗議日本的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有別有政治目的。對中國而言,「歷史認識問題」可隨當時的國際情勢而改變,只不過是一張牌而已。
這回中國之所以強烈抗議日本的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是因為去年11月中國的核能潛水艇侵犯了日本的領海。這件事情,中國政府到現在還沒有道歉。取而代之的是搬出靖國神社問題來轉移焦點。
櫻井好子:關於二次大戰時,中國在與日本戰爭時的死亡人數也大有問題。中國在東京大審判的時候,說中國死了320萬人。曾幾何時,增加到570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更增加到2千168萬人。與原來的數字比較,增加將近7倍。1995年,到了江澤民總書記時代,突然喊出3千5百萬的數字。
日軍於南京大屠殺時殺死30萬的數字是來自新聞記者丁巴里。可是丁巴里這號人物拿了國民黨的錢,進行反日宣傳。這事當時國民黨的國際宣傳處長曾虛白有留下文字紀錄。
另外,中國政府所印製的「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在「南京大屠殺」項目如此寫道:「這個項目暴露出日本帝國對中國進行侵略戰爭的殘忍性與野蠻性。教師應該把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深深仇恨種植在學生心中。」
田久保忠衛:中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說「中國侵略西藏」是「和平解放」,說「韓戰」是「美國侵略韓國」,關於「天安門事件」,連一行記述也沒有。中國嚴厲指責日本扭曲教科書,極為危險,我不知是誰在曲教科書,極為危險?
步平:櫻井女士與田久保先生批評中國的歷史教師教學用書要求教師指導學生恨日本的軍國主義、帝國主義。不過我覺得指導學生恨日本的帝國主義,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對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的恨,與對日本和日本人的恨完全分開。
日本應該牢牢記住自己是加害者,體諒被害者的感情。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基督教史(7)
基督教史(7)
司教Formosus(816–896)因為對教宗Johannes八世(在位872–882)使用陰謀之故,當上了教宗(在位891–896),去世後,教宗Stephanus六世(在位896–897)於897年召集所謂「屍公會議」,對Formosus進行死後裁判,將他的遺體挖出來,百般凌辱後,丟到河裡。這也極端無聊。不過這位教宗Stephanus六世也在幾個月後,被羅馬市民逮捕下獄,在監獄中被暗殺。
根據法蘭克國第二個王朝卡洛林王朝以來的傳統,國王必須保護教會與教會的土地,但是司教的選舉也必須得到國王的承認。這種國王的保護權與承認權是國王對教會世俗支配的出發點。
法蘭克國歷代國王都曾經「贈予」神職者司教職。但是這不是純粹的贈予,司教去世後,司教職會回到國王手中。因此這只是一種「委託」。這種「委託」也可稱為「敘任」。
由於教會腐敗的情形越來越嚴重,1047年,皇帝與教宗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推動教會改革,反對聖職買賣。教宗Leo九世(在位1049–1054)時,改革正式上路。他一上任教宗,就立即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再度確認反對聖職買賣。1050年、1051年、1053年,教宗Leo九世又連續召開宗教會議,徹底禁止聖職買賣與聖職者娶妻。
1073年,在羅馬的聖職者與民眾的狂熱支持下,格利高里七世(Gregorius 1020–1085)當上教宗。1074年,格利高里七世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決定罷免因買賣而當上的聖職者,並且禁止娶妻的聖職者執行彌撒。1075年,格利高里七世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對違反教宗命令的德國與義大利的相當多司教予以免職。這年,格利高里七世並且寫出「教宗教書」。其主要內容是教宗擁有甚至可以罷免國王的絕對權力。國王與教宗的衝突已無法避免。
1076年,國王Heinrich四世(1050–1106)召集幾乎德國所有的司教,廢除格利高里七世的教宗職位。格利高里七世則廢除Heinrich四世的皇帝位,並將他逐出基督教。所謂的「敘任權鬥爭」就此展開。不,應該說教宗權與國王權的全面性鬥爭就此展開。
一位波蘭烏得勒支的司教公佈批判格利高里七世的文章,卻在幾個星期後去世,人們便謠傳這是神的制裁。
國王Heinrich四世繼續召集德國所有的司教,想召開宗教會議,可是幾乎沒有司教出席。情況對國王Heinrich四似乎越來越不利。
1077年,雙方決定在奧格斯堡召開會議,判定皇帝究竟有罪,還是應該赦免。國王Heinrich知道這個會議的結果很可能讓他失去國王位。因此他想在會議召開前,得到格利高里七世的原諒。他朝著羅馬,越過冬天的阿爾卑斯山,在格利高里七世暫時留宿的卡諾莎城外,在雪地中佇立了三天三夜。格利高里七世被對方的真誠後悔所感動,終於解除了將他逐出基督教的處罰。這在歷史上稱為「卡諾莎的屈辱」。
德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嚇了一跳,開會廢除Heinrich的國王位,另外選出Rudolf當國王。可是Rudolf於1078年和Heinrich打仗,卻戰敗。Heinrich與Rudolf雖然都宣稱自己是國王,但他們都知道需要教宗格利高里七世出來協調。主導權似乎握在格利高里七世手中,但是1080年,Heinrich對Rudolf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Heinrich就開始不聽格利高里七世的話了。當年,格利高里七世再度宣佈廢除Heinrich的王位,並且將他逐出基督教。Heinrich立刻反擊,宣佈廢除格利高里七世的教宗職位。並且立已經被格利高里七世逐出基督教的Clemens為新教宗。這年,Rudolf戰死。雖然Heinrich已經沒有競爭者,但是格利高里七世一點也不受動搖。1085年,格利高里七世去世。
11世紀前半,法國、義大利和德國各地出現異端,讓當時的人嚇了一跳。970年,一位義大利的男詩人被視為異端,而被天主教徒燒死。1000年時,一位法國的農民因為作異夢而與妻子離婚,破壞教會的十字架與聖畫像。他被司教視為異端後,跳井自殺。1018年時,阿其堤努出現了許多摩尼教徒,否定洗禮與十字架。1019年,法國奧爾良的一位聖職者,還有1022年,同樣在奧爾良,十位聖職者,被一位農民所惑,成為摩尼教徒。前者死後被挖出墳墓,後者十位聖職者,被處焚燒刑。1028年,義大利出現過著財產共有生活的「奇妙異端」結果,除了少數承認自己信仰天主教的人之外,其他大多數人都被處焚燒刑。
1231年,教宗格利高里九世(在位1227–1241)設立審問異端制度。1232年之後,教宗把這工作委託多明我修道會,1238年,也委託方濟各修道會。有很多異端者被舉發而犧牲。不過反抗也很激烈。1235年,發生告發異端者的民眾,反而被異端者勒死的事件。1242年,發生10名異端審問官被殺的事件。剩下的數百名異端逃到附近山中的城堡。1244年,法蘭斯軍隊攻下城堡,裡面的異端者全部被處死刑。1412年,義大利北部都靈附近有15名已經去世異端者的墳墓被挖開,屍體被焚燒。真是無聊透頂!
1173年,一位里昂的富裕商人巴魯德聽了吟遊詩人講Alexius的傳說,深為感動,便效法Alexius捨棄財產與家人,成為真正的基督徒。他把財產分給妻子、女兒與貧民,自己一無所有,帶著福音書與詩篇,開始一邊過著清貧的使徒生活,一邊到處說教。這樣了不起的人物,教宗Lucius三世(在位1181–1185)居然於1184年宣佈他為異端者,將他逐出基督教!教宗宣佈他為異端者的理由,並不在他的教義,而在他不服從教會與怪異的生活方式。巴魯德集團兩人一組,赤著腳四處流浪、說教。他們沒有任何私有物,所有的東西都共有。
教宗Innocentius三世(在位1198–1216)是中世紀時,將羅馬教會權勢推到最頂尖的教宗。他一擔任教宗,就在信中寫︰「教宗權有如太陽,皇帝權有如月亮。月亮的光是從太陽獲得。月亮的大小、質量、地位和效力都遠遜於太陽。皇帝的權力與威光也是從教宗獲得。」過去教宗都自稱為「彼得的後繼者」或「使徒的代理者」,可是教宗Innocentius三世於1199年卻改稱自己為「眾王之王」、「基督的代理者」,想將教宗權提升到更高的位置。
到了12世紀,異端在歐洲越來越昌盛,教宗與司教們感受到很大的危機意識,拼命設法防止。1224年,神聖羅馬皇帝Friedrich二世(1215–1250)命令所有的司教,如果發現所屬教區內有異端者,一律處以焚燒死刑。教宗格利高里九世也於1227年,勸告倫巴第的都市行政官要聽從皇帝的這個命令。
1378年,教宗格利高里11世去世,梵諦岡要選出新教宗的當天晚上,數千位武裝的羅馬人包圍梵諦岡宮殿,強烈要求選義大利人羅馬出身的人當教宗。結果,拿波里出身的巴黎大司教被選為新教宗,就是Urbanus六世(在位1378–1389)。可是許多法國人樞機主教卻聚集起來,指責這場選舉是在強迫下進行,所以無效。他們宣佈教宗空位。接著一位法國人樞機主教被選為新教宗,就是Clemens七世(在位1378–1394)。法國和法國的同盟國都支持Clemens七世。英國、北歐各國則支持Urbanus六世。教宗竟然鬧雙胞!這個狀態持續了40年。
雙方還為此大動干戈。為了籌措軍費,只好對民眾增稅,讓民眾叫苦連天。民眾對教會的分裂越來越不滿。而且羅馬教會墮落依舊,聖職不是給適任者,而是給出價較高的人。
對於教宗鬧雙胞問題,巴黎大學的神學者和教會法學者提出三個解決方法︰第一個是兩位教宗同時退位,第二個是兩位教宗會談之後,選出教宗,第三個是由相關人士開會,選出教宗。
1395年,相關人士在巴黎開宗教會議,決議第一個方法,兩位教宗同時退位,是最好的方法。Urbanus六世早已去世。當時的羅馬教宗是Benedictus十三世(在位1394–1423)。他拒絕了這個提議。
1398年,法國的11位大司教與60位司教在巴黎開宗教會議,決議不再服從教宗。Benedictus十三世則宣佈將法國的司教們逐出基督教。
1409年,相關人士決定採取第三個方法,由相關人士開會,選出教宗。可是兩邊的教宗都拒絕出席會議,會議只好將兩邊的教宗都罷免,選出Alexander五世(在位1409–1410)為新教宗。兩邊的教宗都不承認這個罷免,基督教會陷入更大的混亂。本來是雙雄爭霸,現在變成三國鼎立。
這時候,出現一位批評基督教會的神學者。他是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威克里夫(Wickliffe 1320–1384)。威克里夫否定聖職階級制,他也否定彼得及其後繼者歷任羅馬教宗在基督教會的最高位置,他也否定聖餐化體說,並且否定聖職者支配世俗財產。威克里夫雖然在大學和宮廷有很多支持者,但是教宗格利高里十一世卻於1377年宣佈他的教義為異端。
另一位宗教改革者是捷克人胡斯(Hus 1371–1415)。胡斯和威克里夫一樣,認為信仰的唯一基準是聖經。1410年,布拉格大司教燒燬威克里夫的著作,並且禁止胡斯在教會說教。1411年,布拉格大司教與樞機主教將胡斯逐出基督教。1412年,教宗為了籌措發動十字軍所需要的戰費,販賣贖罪券。胡斯強烈批判。
1414年,教宗召開宗教會議,邀請胡斯參加。胡斯與30位信徒赴會,但是一抵達,就被逮捕,囚禁在多明我修道院。宗教會議判定胡斯有罪,要求他徹回聖餐論、對高位聖職者的批評以及對威克里夫的信奉。胡斯全部拒絕。結果,胡斯被處焚燒死刑。
受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威脅,東羅馬皇帝Johannes八世(在位1425–1448)向西歐求援,東西兩教會因而達成和解的共識。希臘方面承認聖靈由父與子發出(這是長期以來東西兩教會的爭執點)以及羅馬教宗是全體基督教的領袖。但是這個共識的達成太遲了。東方教會於1452年12月在君士坦丁堡慶祝東西兩教會達成和解的共識。但是就在5個月後,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就被土耳其軍攻下。
羅馬教宗Pius二世聽到這個驚天動地的消息後,嘆氣說︰「基督教世界已經失去值得尊敬、服從的龍頭!對這個世界而言,教宗與皇帝的稱號已經沒有現實性!」
1512至1517年的宗教會議沒有達成任何改革的成果。這個宗教會議結束後不到一年,1517年10月,馬丁路德就發出宗教改革的第一槍。
「基督教史」讀書報告到此告一段落,以後有空再繼續「宗教改革」和「東方正教」的部份。
到目前我的感想是,耶穌和釋迦牟尼都是思想境界很崇高的偉人,他們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中國的墨子一樣,都是人類永遠的導師。可惜後世的信徒都沒有把他們的思想精髓發揚光大。耶穌思想中最重要的是「愛」,可是後世的基督徒常常為了信仰不同的理由而互相殘殺,完全違反了耶穌思想「愛」,耶穌教他們要愛自己的仇敵,可是他們心中只有「恨」。真是可悲!有的甚至對方已經死了,還不放過,還要將對方的屍體從墳墓中挖出,再處一次焚燒死刑,不但可悲,而且無聊!我想這一方面是耶穌的思想境界太崇高,另一方面是世俗人的思想境界太低之故。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司教Formosus(816–896)因為對教宗Johannes八世(在位872–882)使用陰謀之故,當上了教宗(在位891–896),去世後,教宗Stephanus六世(在位896–897)於897年召集所謂「屍公會議」,對Formosus進行死後裁判,將他的遺體挖出來,百般凌辱後,丟到河裡。這也極端無聊。不過這位教宗Stephanus六世也在幾個月後,被羅馬市民逮捕下獄,在監獄中被暗殺。
根據法蘭克國第二個王朝卡洛林王朝以來的傳統,國王必須保護教會與教會的土地,但是司教的選舉也必須得到國王的承認。這種國王的保護權與承認權是國王對教會世俗支配的出發點。
法蘭克國歷代國王都曾經「贈予」神職者司教職。但是這不是純粹的贈予,司教去世後,司教職會回到國王手中。因此這只是一種「委託」。這種「委託」也可稱為「敘任」。
由於教會腐敗的情形越來越嚴重,1047年,皇帝與教宗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推動教會改革,反對聖職買賣。教宗Leo九世(在位1049–1054)時,改革正式上路。他一上任教宗,就立即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再度確認反對聖職買賣。1050年、1051年、1053年,教宗Leo九世又連續召開宗教會議,徹底禁止聖職買賣與聖職者娶妻。
1073年,在羅馬的聖職者與民眾的狂熱支持下,格利高里七世(Gregorius 1020–1085)當上教宗。1074年,格利高里七世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決定罷免因買賣而當上的聖職者,並且禁止娶妻的聖職者執行彌撒。1075年,格利高里七世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對違反教宗命令的德國與義大利的相當多司教予以免職。這年,格利高里七世並且寫出「教宗教書」。其主要內容是教宗擁有甚至可以罷免國王的絕對權力。國王與教宗的衝突已無法避免。
1076年,國王Heinrich四世(1050–1106)召集幾乎德國所有的司教,廢除格利高里七世的教宗職位。格利高里七世則廢除Heinrich四世的皇帝位,並將他逐出基督教。所謂的「敘任權鬥爭」就此展開。不,應該說教宗權與國王權的全面性鬥爭就此展開。
一位波蘭烏得勒支的司教公佈批判格利高里七世的文章,卻在幾個星期後去世,人們便謠傳這是神的制裁。
國王Heinrich四世繼續召集德國所有的司教,想召開宗教會議,可是幾乎沒有司教出席。情況對國王Heinrich四似乎越來越不利。
1077年,雙方決定在奧格斯堡召開會議,判定皇帝究竟有罪,還是應該赦免。國王Heinrich知道這個會議的結果很可能讓他失去國王位。因此他想在會議召開前,得到格利高里七世的原諒。他朝著羅馬,越過冬天的阿爾卑斯山,在格利高里七世暫時留宿的卡諾莎城外,在雪地中佇立了三天三夜。格利高里七世被對方的真誠後悔所感動,終於解除了將他逐出基督教的處罰。這在歷史上稱為「卡諾莎的屈辱」。
德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嚇了一跳,開會廢除Heinrich的國王位,另外選出Rudolf當國王。可是Rudolf於1078年和Heinrich打仗,卻戰敗。Heinrich與Rudolf雖然都宣稱自己是國王,但他們都知道需要教宗格利高里七世出來協調。主導權似乎握在格利高里七世手中,但是1080年,Heinrich對Rudolf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Heinrich就開始不聽格利高里七世的話了。當年,格利高里七世再度宣佈廢除Heinrich的王位,並且將他逐出基督教。Heinrich立刻反擊,宣佈廢除格利高里七世的教宗職位。並且立已經被格利高里七世逐出基督教的Clemens為新教宗。這年,Rudolf戰死。雖然Heinrich已經沒有競爭者,但是格利高里七世一點也不受動搖。1085年,格利高里七世去世。
11世紀前半,法國、義大利和德國各地出現異端,讓當時的人嚇了一跳。970年,一位義大利的男詩人被視為異端,而被天主教徒燒死。1000年時,一位法國的農民因為作異夢而與妻子離婚,破壞教會的十字架與聖畫像。他被司教視為異端後,跳井自殺。1018年時,阿其堤努出現了許多摩尼教徒,否定洗禮與十字架。1019年,法國奧爾良的一位聖職者,還有1022年,同樣在奧爾良,十位聖職者,被一位農民所惑,成為摩尼教徒。前者死後被挖出墳墓,後者十位聖職者,被處焚燒刑。1028年,義大利出現過著財產共有生活的「奇妙異端」結果,除了少數承認自己信仰天主教的人之外,其他大多數人都被處焚燒刑。
1231年,教宗格利高里九世(在位1227–1241)設立審問異端制度。1232年之後,教宗把這工作委託多明我修道會,1238年,也委託方濟各修道會。有很多異端者被舉發而犧牲。不過反抗也很激烈。1235年,發生告發異端者的民眾,反而被異端者勒死的事件。1242年,發生10名異端審問官被殺的事件。剩下的數百名異端逃到附近山中的城堡。1244年,法蘭斯軍隊攻下城堡,裡面的異端者全部被處死刑。1412年,義大利北部都靈附近有15名已經去世異端者的墳墓被挖開,屍體被焚燒。真是無聊透頂!
1173年,一位里昂的富裕商人巴魯德聽了吟遊詩人講Alexius的傳說,深為感動,便效法Alexius捨棄財產與家人,成為真正的基督徒。他把財產分給妻子、女兒與貧民,自己一無所有,帶著福音書與詩篇,開始一邊過著清貧的使徒生活,一邊到處說教。這樣了不起的人物,教宗Lucius三世(在位1181–1185)居然於1184年宣佈他為異端者,將他逐出基督教!教宗宣佈他為異端者的理由,並不在他的教義,而在他不服從教會與怪異的生活方式。巴魯德集團兩人一組,赤著腳四處流浪、說教。他們沒有任何私有物,所有的東西都共有。
教宗Innocentius三世(在位1198–1216)是中世紀時,將羅馬教會權勢推到最頂尖的教宗。他一擔任教宗,就在信中寫︰「教宗權有如太陽,皇帝權有如月亮。月亮的光是從太陽獲得。月亮的大小、質量、地位和效力都遠遜於太陽。皇帝的權力與威光也是從教宗獲得。」過去教宗都自稱為「彼得的後繼者」或「使徒的代理者」,可是教宗Innocentius三世於1199年卻改稱自己為「眾王之王」、「基督的代理者」,想將教宗權提升到更高的位置。
到了12世紀,異端在歐洲越來越昌盛,教宗與司教們感受到很大的危機意識,拼命設法防止。1224年,神聖羅馬皇帝Friedrich二世(1215–1250)命令所有的司教,如果發現所屬教區內有異端者,一律處以焚燒死刑。教宗格利高里九世也於1227年,勸告倫巴第的都市行政官要聽從皇帝的這個命令。
1378年,教宗格利高里11世去世,梵諦岡要選出新教宗的當天晚上,數千位武裝的羅馬人包圍梵諦岡宮殿,強烈要求選義大利人羅馬出身的人當教宗。結果,拿波里出身的巴黎大司教被選為新教宗,就是Urbanus六世(在位1378–1389)。可是許多法國人樞機主教卻聚集起來,指責這場選舉是在強迫下進行,所以無效。他們宣佈教宗空位。接著一位法國人樞機主教被選為新教宗,就是Clemens七世(在位1378–1394)。法國和法國的同盟國都支持Clemens七世。英國、北歐各國則支持Urbanus六世。教宗竟然鬧雙胞!這個狀態持續了40年。
雙方還為此大動干戈。為了籌措軍費,只好對民眾增稅,讓民眾叫苦連天。民眾對教會的分裂越來越不滿。而且羅馬教會墮落依舊,聖職不是給適任者,而是給出價較高的人。
對於教宗鬧雙胞問題,巴黎大學的神學者和教會法學者提出三個解決方法︰第一個是兩位教宗同時退位,第二個是兩位教宗會談之後,選出教宗,第三個是由相關人士開會,選出教宗。
1395年,相關人士在巴黎開宗教會議,決議第一個方法,兩位教宗同時退位,是最好的方法。Urbanus六世早已去世。當時的羅馬教宗是Benedictus十三世(在位1394–1423)。他拒絕了這個提議。
1398年,法國的11位大司教與60位司教在巴黎開宗教會議,決議不再服從教宗。Benedictus十三世則宣佈將法國的司教們逐出基督教。
1409年,相關人士決定採取第三個方法,由相關人士開會,選出教宗。可是兩邊的教宗都拒絕出席會議,會議只好將兩邊的教宗都罷免,選出Alexander五世(在位1409–1410)為新教宗。兩邊的教宗都不承認這個罷免,基督教會陷入更大的混亂。本來是雙雄爭霸,現在變成三國鼎立。
這時候,出現一位批評基督教會的神學者。他是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威克里夫(Wickliffe 1320–1384)。威克里夫否定聖職階級制,他也否定彼得及其後繼者歷任羅馬教宗在基督教會的最高位置,他也否定聖餐化體說,並且否定聖職者支配世俗財產。威克里夫雖然在大學和宮廷有很多支持者,但是教宗格利高里十一世卻於1377年宣佈他的教義為異端。
另一位宗教改革者是捷克人胡斯(Hus 1371–1415)。胡斯和威克里夫一樣,認為信仰的唯一基準是聖經。1410年,布拉格大司教燒燬威克里夫的著作,並且禁止胡斯在教會說教。1411年,布拉格大司教與樞機主教將胡斯逐出基督教。1412年,教宗為了籌措發動十字軍所需要的戰費,販賣贖罪券。胡斯強烈批判。
1414年,教宗召開宗教會議,邀請胡斯參加。胡斯與30位信徒赴會,但是一抵達,就被逮捕,囚禁在多明我修道院。宗教會議判定胡斯有罪,要求他徹回聖餐論、對高位聖職者的批評以及對威克里夫的信奉。胡斯全部拒絕。結果,胡斯被處焚燒死刑。
受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威脅,東羅馬皇帝Johannes八世(在位1425–1448)向西歐求援,東西兩教會因而達成和解的共識。希臘方面承認聖靈由父與子發出(這是長期以來東西兩教會的爭執點)以及羅馬教宗是全體基督教的領袖。但是這個共識的達成太遲了。東方教會於1452年12月在君士坦丁堡慶祝東西兩教會達成和解的共識。但是就在5個月後,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就被土耳其軍攻下。
羅馬教宗Pius二世聽到這個驚天動地的消息後,嘆氣說︰「基督教世界已經失去值得尊敬、服從的龍頭!對這個世界而言,教宗與皇帝的稱號已經沒有現實性!」
1512至1517年的宗教會議沒有達成任何改革的成果。這個宗教會議結束後不到一年,1517年10月,馬丁路德就發出宗教改革的第一槍。
「基督教史」讀書報告到此告一段落,以後有空再繼續「宗教改革」和「東方正教」的部份。
到目前我的感想是,耶穌和釋迦牟尼都是思想境界很崇高的偉人,他們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中國的墨子一樣,都是人類永遠的導師。可惜後世的信徒都沒有把他們的思想精髓發揚光大。耶穌思想中最重要的是「愛」,可是後世的基督徒常常為了信仰不同的理由而互相殘殺,完全違反了耶穌思想「愛」,耶穌教他們要愛自己的仇敵,可是他們心中只有「恨」。真是可悲!有的甚至對方已經死了,還不放過,還要將對方的屍體從墳墓中挖出,再處一次焚燒死刑,不但可悲,而且無聊!我想這一方面是耶穌的思想境界太崇高,另一方面是世俗人的思想境界太低之故。
(全文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基督教史(6)
基督教史(6)
格利高里一世眼看東羅馬帝國無力抵抗蠻族的入侵,便打算以教會的力量教化蠻族。他要對異民族傳教,在西方創造出一個新的基督教世界。格利高里一世並且向東羅馬教會挑戰,彈劾東羅馬教會是「非基督」。君士坦丁堡的司教自稱「普遍性司教」,格利高里一世不承認。他認為只有羅馬的司教才是「教宗」。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歷史的舞台由地中海世界轉移到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中心部。主角也從拉丁人換成日耳曼人。
羅馬教會之所以能夠在中世紀的世俗社會,握有巨大的發言權,完全是因為與日耳曼族中最強的法蘭克族(Frank)攜手合作之故。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曾經與西羅馬帝國有同盟關係的各日耳曼國家,紛紛將同盟的對象換成東羅馬帝國。日耳曼國家的國王爭相要求東羅馬帝國封他們為高官。其中只有倫巴第王國與法蘭克王國不承認東羅馬帝國的宗主權,也絲毫無意擔任東羅馬帝國的高官。羅馬教會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也就是越過比較近的倫巴第王國,與比較遠的法蘭克王國攜手合作。
法蘭克王國在國王Clovis一世(在位481–511)時,由於宮廷內羅馬文化人的鼓勵,於496年接受洗禮,成為天主教徒。本來日耳曼人南下歐洲,在人數上,羅馬人就佔多數。在文化上,羅馬也居於絕對優勢。因此日耳曼人就只有努力學習羅馬文化的份了。
482年,東羅馬帝國皇帝Zenon(在位474–491)發佈「一致令」。這個敕令的意圖是要讓東方教會仍根深柢固的「單性說」與正統性仰的「兩性說」妥協。東方教會對這個敕令沒有異論,可是西方教會卻認為這是對「單性說」的重大讓步。羅馬司教菲利庫斯三世便於484年召集司教會議,將抗議文書送交君士坦丁堡,東方教會拒絕接受。從此直到519年,東西教會持續30年以上斷絕正式關係。
格利高里一世不僅熱心對蠻族傳教,而且也努力著述與寫信。據說他在職期間,寫了850封信,每個月平均寫6封信。其中以寫給東方教會的司教最多。
基督耶穌究竟是神性或人性的爭論後,又興起一種說法︰「單意說」,也就是說,基督耶穌具有神人兩性,但是只有一個意志。教宗Honorius一世同意「單意說」,可是Honorius之後的四任教宗都反對「單意說」。其中最慘的是教宗Martinus一世(在位649–655)。他因為違反東羅馬皇帝Constan二世(在位641–668)於648年禁止爭論基督耶穌的神性或人性的敕令,而被判大逆罪,流放到邊境克里米亞。結果,教宗Martinus一世在孤獨之中,去世於當地。
680年,在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中,「單意說」被確定為異端。教宗Martinus一世雖然已經去世,但是仍被逐出基督教。真是無聊!
東方教會因為受到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單意說」的影響,出現「聖畫像破壞論」。
751年法蘭克王國的宰相丕平三世(Pippin 714–768)將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廢位,自己登上王位。丕平三世為了讓他的篡位在基督教中取得正當化,在篡位前一年就派遣使者到羅馬,請示教宗是否可以將國王廢位?教宗認為與其讓一個沒有權力的國王留在王位,不如讓真正有權力的人當國王。丕平三世當國王,是理所當然。
按照日耳曼人的觀念,繼任國王要有血統性,才有正當性。可是現在按照基督教的觀念,繼任國王要有「適任性」,才有正當性。這是法蘭克人國王觀的一大轉變。
翌年,丕平三世接受大司教Bonifacius的塗油儀式。國王接受大司教的塗油儀式,讓王位神聖化,這在法蘭克人是前所未有的事。
768年,教宗Stephanus三世(在位768–772)派使節到法蘭克王國。因為在羅馬,位了教宗寶座的問題,發生流血紛爭,教宗Stephanus三世只好向法蘭克國王尋求援助。
紛爭發生的前一年,Paulus一世突然在修道院莫名其妙地去世。羅馬的軍人貴族Theodore陰謀將自己的弟弟扶上教宗寶座。Theodore並且將反對者Christophorus和其子Sergius逐出羅馬。他們取得斯普雷特公和倫巴第國王援助的約定。
768年,斯普雷特公的士兵潛入羅馬,Theodore戰死。教宗Constantinus二世被逮捕。修道士Philip被任命為教宗。Christophorus在凱旋門前的廣場集合聖職者與市民,當場選出Stephanus三世為教宗。
教宗Constantinus二世被囚禁在修道院,兩眼被挖出。另一位司祭窪魯堤貝爾特更慘,不但兩眼被挖出,而且舌頭被切掉,然後被殺死。羅馬仍然危機重重,這就是教宗Stephanus三世派使節到法蘭克王國的原因。
768年,丕平三世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二,分別讓他的兩個兒子Karl和Karman擔任國王。
771年,倫巴第國王與教宗Stephanus三世達成協議。倫巴第國王將領土還給教宗,教宗則將Christophorus和其子Sergius交給倫巴第國王。結果,Christophorus和其子Sergius兩眼都被挖出!
771年,Karman去世。哥哥Karl將弟弟的領土併吞成自己的領土。Karl成為全法蘭克王國的統治者。
Karl與羅馬之間的最大關係,發生在800年的聖誕節。這天教宗Leo三世(在位795–816)為Karl戴上王冠,稱Karl為「羅馬人的皇帝」。現在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與拜占庭(東羅馬)的國王同樣是「羅馬皇帝」。這事象徵羅馬和西歐名副其實地脫離君士坦丁堡的支配。
基督教一直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聖經聲稱︰「基督耶穌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按照常識想,一位父親不可能單獨生下兒子,一定要有母親才行,母親才能生子。如果基督耶穌的父親是上帝耶和華,那麼基督耶穌的母親是誰?難道上帝耶和華可以單性生殖?(這樣想就太不敬了!)聖經裡完全沒有提到這點。聖經雖然沒有提到這點,但是一些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基督徒一定會懷疑。
為了解開這個棘手問題,於是785年,在塞維里亞召開的宗教會議中,西班牙教會特雷德的大司教耶里龐杜斯說︰「耶穌是人,但被上帝耶和華收為養子!」西班牙的司教菲利庫斯也同意這個「耶穌養子論」。但是菲利庫斯於792年被宗教會議召喚,菲利庫斯被認定為異端者,但是他仍舊不改變他的主張。
法蘭克國王Karl於794年於法蘭克福召開宗教會議,他自己擔任主席,審議這個問題。以英國的聖職者Alcuin(735–804)為首,對「耶穌養子論」展開反論。教宗Leo三世(在位795–816)於798年召集60名司教,召開宗教會議,認定菲利庫斯的主張是異端,並且將他逐出教會。800年,召開宗教會議時,菲利庫斯再度被召喚、詢問。菲利庫斯與Alcuin展開激烈論爭,毫不妥協。會議後,菲利庫斯被拘禁在里昂的一所修道院。據說在拘禁期間,菲利庫斯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徹回主張。不久,大司教耶里龐杜斯也去世,「耶穌養子論」的主張就這樣在世上消失。
其實,「馬太福音」第三章17節雖然如此記載:「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表面上從這段記載看起來,基督耶穌的確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但是,同樣的「馬太福音」,在第六章2節也如此記載:「耶穌說: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在同樣的「馬太福音」,第七章11節也如此記載:「耶穌說: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
由此看來,在耶穌眼中,包括他自己在內,所有上帝耶和華的信徒都是祂的孩子,上帝耶和華是所有人的天父。後世基督徒沒有注意到這點,以為只有耶穌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才會產生許許多多無謂的爭論。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格利高里一世眼看東羅馬帝國無力抵抗蠻族的入侵,便打算以教會的力量教化蠻族。他要對異民族傳教,在西方創造出一個新的基督教世界。格利高里一世並且向東羅馬教會挑戰,彈劾東羅馬教會是「非基督」。君士坦丁堡的司教自稱「普遍性司教」,格利高里一世不承認。他認為只有羅馬的司教才是「教宗」。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歷史的舞台由地中海世界轉移到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中心部。主角也從拉丁人換成日耳曼人。
羅馬教會之所以能夠在中世紀的世俗社會,握有巨大的發言權,完全是因為與日耳曼族中最強的法蘭克族(Frank)攜手合作之故。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曾經與西羅馬帝國有同盟關係的各日耳曼國家,紛紛將同盟的對象換成東羅馬帝國。日耳曼國家的國王爭相要求東羅馬帝國封他們為高官。其中只有倫巴第王國與法蘭克王國不承認東羅馬帝國的宗主權,也絲毫無意擔任東羅馬帝國的高官。羅馬教會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也就是越過比較近的倫巴第王國,與比較遠的法蘭克王國攜手合作。
法蘭克王國在國王Clovis一世(在位481–511)時,由於宮廷內羅馬文化人的鼓勵,於496年接受洗禮,成為天主教徒。本來日耳曼人南下歐洲,在人數上,羅馬人就佔多數。在文化上,羅馬也居於絕對優勢。因此日耳曼人就只有努力學習羅馬文化的份了。
482年,東羅馬帝國皇帝Zenon(在位474–491)發佈「一致令」。這個敕令的意圖是要讓東方教會仍根深柢固的「單性說」與正統性仰的「兩性說」妥協。東方教會對這個敕令沒有異論,可是西方教會卻認為這是對「單性說」的重大讓步。羅馬司教菲利庫斯三世便於484年召集司教會議,將抗議文書送交君士坦丁堡,東方教會拒絕接受。從此直到519年,東西教會持續30年以上斷絕正式關係。
格利高里一世不僅熱心對蠻族傳教,而且也努力著述與寫信。據說他在職期間,寫了850封信,每個月平均寫6封信。其中以寫給東方教會的司教最多。
基督耶穌究竟是神性或人性的爭論後,又興起一種說法︰「單意說」,也就是說,基督耶穌具有神人兩性,但是只有一個意志。教宗Honorius一世同意「單意說」,可是Honorius之後的四任教宗都反對「單意說」。其中最慘的是教宗Martinus一世(在位649–655)。他因為違反東羅馬皇帝Constan二世(在位641–668)於648年禁止爭論基督耶穌的神性或人性的敕令,而被判大逆罪,流放到邊境克里米亞。結果,教宗Martinus一世在孤獨之中,去世於當地。
680年,在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中,「單意說」被確定為異端。教宗Martinus一世雖然已經去世,但是仍被逐出基督教。真是無聊!
東方教會因為受到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單意說」的影響,出現「聖畫像破壞論」。
751年法蘭克王國的宰相丕平三世(Pippin 714–768)將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廢位,自己登上王位。丕平三世為了讓他的篡位在基督教中取得正當化,在篡位前一年就派遣使者到羅馬,請示教宗是否可以將國王廢位?教宗認為與其讓一個沒有權力的國王留在王位,不如讓真正有權力的人當國王。丕平三世當國王,是理所當然。
按照日耳曼人的觀念,繼任國王要有血統性,才有正當性。可是現在按照基督教的觀念,繼任國王要有「適任性」,才有正當性。這是法蘭克人國王觀的一大轉變。
翌年,丕平三世接受大司教Bonifacius的塗油儀式。國王接受大司教的塗油儀式,讓王位神聖化,這在法蘭克人是前所未有的事。
768年,教宗Stephanus三世(在位768–772)派使節到法蘭克王國。因為在羅馬,位了教宗寶座的問題,發生流血紛爭,教宗Stephanus三世只好向法蘭克國王尋求援助。
紛爭發生的前一年,Paulus一世突然在修道院莫名其妙地去世。羅馬的軍人貴族Theodore陰謀將自己的弟弟扶上教宗寶座。Theodore並且將反對者Christophorus和其子Sergius逐出羅馬。他們取得斯普雷特公和倫巴第國王援助的約定。
768年,斯普雷特公的士兵潛入羅馬,Theodore戰死。教宗Constantinus二世被逮捕。修道士Philip被任命為教宗。Christophorus在凱旋門前的廣場集合聖職者與市民,當場選出Stephanus三世為教宗。
教宗Constantinus二世被囚禁在修道院,兩眼被挖出。另一位司祭窪魯堤貝爾特更慘,不但兩眼被挖出,而且舌頭被切掉,然後被殺死。羅馬仍然危機重重,這就是教宗Stephanus三世派使節到法蘭克王國的原因。
768年,丕平三世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二,分別讓他的兩個兒子Karl和Karman擔任國王。
771年,倫巴第國王與教宗Stephanus三世達成協議。倫巴第國王將領土還給教宗,教宗則將Christophorus和其子Sergius交給倫巴第國王。結果,Christophorus和其子Sergius兩眼都被挖出!
771年,Karman去世。哥哥Karl將弟弟的領土併吞成自己的領土。Karl成為全法蘭克王國的統治者。
Karl與羅馬之間的最大關係,發生在800年的聖誕節。這天教宗Leo三世(在位795–816)為Karl戴上王冠,稱Karl為「羅馬人的皇帝」。現在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與拜占庭(東羅馬)的國王同樣是「羅馬皇帝」。這事象徵羅馬和西歐名副其實地脫離君士坦丁堡的支配。
基督教一直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聖經聲稱︰「基督耶穌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按照常識想,一位父親不可能單獨生下兒子,一定要有母親才行,母親才能生子。如果基督耶穌的父親是上帝耶和華,那麼基督耶穌的母親是誰?難道上帝耶和華可以單性生殖?(這樣想就太不敬了!)聖經裡完全沒有提到這點。聖經雖然沒有提到這點,但是一些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基督徒一定會懷疑。
為了解開這個棘手問題,於是785年,在塞維里亞召開的宗教會議中,西班牙教會特雷德的大司教耶里龐杜斯說︰「耶穌是人,但被上帝耶和華收為養子!」西班牙的司教菲利庫斯也同意這個「耶穌養子論」。但是菲利庫斯於792年被宗教會議召喚,菲利庫斯被認定為異端者,但是他仍舊不改變他的主張。
法蘭克國王Karl於794年於法蘭克福召開宗教會議,他自己擔任主席,審議這個問題。以英國的聖職者Alcuin(735–804)為首,對「耶穌養子論」展開反論。教宗Leo三世(在位795–816)於798年召集60名司教,召開宗教會議,認定菲利庫斯的主張是異端,並且將他逐出教會。800年,召開宗教會議時,菲利庫斯再度被召喚、詢問。菲利庫斯與Alcuin展開激烈論爭,毫不妥協。會議後,菲利庫斯被拘禁在里昂的一所修道院。據說在拘禁期間,菲利庫斯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徹回主張。不久,大司教耶里龐杜斯也去世,「耶穌養子論」的主張就這樣在世上消失。
其實,「馬太福音」第三章17節雖然如此記載:「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表面上從這段記載看起來,基督耶穌的確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但是,同樣的「馬太福音」,在第六章2節也如此記載:「耶穌說: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在同樣的「馬太福音」,第七章11節也如此記載:「耶穌說: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
由此看來,在耶穌眼中,包括他自己在內,所有上帝耶和華的信徒都是祂的孩子,上帝耶和華是所有人的天父。後世基督徒沒有注意到這點,以為只有耶穌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才會產生許許多多無謂的爭論。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基督教史(5)
基督教史(5)
君士坦丁大帝原本就不在乎教義問題,尼西亞宗教會議結束後,他受到阿里烏斯派的影響,立刻改變態度,恢復阿里烏斯派的聖職者職位。兩年後,327年,君士坦丁大帝召開第二次尼西亞宗教會議,決定阿里烏斯派的信條,將阿塔納修斯逐出教會。
如果說君士坦丁大帝的反反覆覆引起基督教會的混亂,那麼他的兒子Constantius二世(在位337–361)的介入與獎勵論爭,更使基督教會亂成一團。
由於Constantius二世太過頻繁召開宗教會議,讓基督教的聖職者們疲於奔命。而且會議中,中傷、賄賂,甚至殺人,各種卑鄙的手段橫行。會議的目的已經不是信仰的問題,而是黨派之爭。
355年,在選羅馬司教時,Constantius二世強硬命令阿里烏斯派的菲利克斯就任。阿里烏斯派與阿塔納修斯為了這事,大打出手,3千人被殺傷。在菲利克斯司教下,正統派的基督徒因為不願吃聖餅(象徵耶穌的肉),以示抗議,被人用木片強迫撬開嘴巴,塞進聖餅。阿里烏斯派還拷打正統派的婦女基督徒,強迫她們重新洗禮。皇帝尤里安(Julianus 在位361–363)之所以想恢復異教,應該與基督教的內鬥醜態不無關係。他的政策,簡單地說,就是回到米蘭敕令時的狀態。米蘭敕令並沒有將基督教列為國家的宗教,並沒有排斥基督教以外的宗教。
於是,皇帝尤里安剝奪已經賦予基督教聖職者的一切法律特權,不承認教會裁判權,下令聖職者和一般人民一樣要繳稅。
不過,皇帝尤里安並沒有煽動異教徒,或強迫基督徒捨棄自己的信仰。他認為狂人要怎麼禮拜,就應該任由他們去禮拜。他認為將瀆神者強迫拉到祭壇,只是污染了神聖的地方。
尼西亞宗教會議雖然認定耶穌擁有神性,可是又引發一個問題︰「聖靈是什麼?」基督徒認為基督耶穌離開世間後,仍以聖靈的方式留在基督徒心中。那麼,聖靈擁有神性嗎?如果聖靈也擁有神性,那麼,基督教就成為多神教了!馬其頓學派的神學者之所以一方面承認基督耶穌擁有神性,另一方面否認聖靈擁有神性,便是要努力守住「一神教」這條防線。
為了解決這個紛爭,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位379–395)於381年召開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在這個會議中,確定了聖靈擁有神性,而且神同時擁有父、子與聖靈三個位格。一般,X=3X的話,X必須是0才行。但X的性格具有神秘性,只有透過信仰才能理解。這就是「三位一體論」。
可是由於太過集中心思於基督耶穌的神性之故,當然,同質論的前提︰「基督耶穌也是人。」會被問,接著會問︰「基督耶穌究竟是神性還是人性?」
尼西亞宗教會議之後,出現強調基督耶穌為神性的聖職者。聶斯托里教派(Nestorius 中國人稱為景教)則主張基督耶穌為人性。這派稱瑪利亞為「基督耶穌之母」,而不稱「神之母」。431年的宗教會議雖然否認聶斯托里教派的主張,卻出現基督耶穌單性論。449年的宗教會議承認了基督耶穌單性論。為了給這個問題下最後結論,皇帝馬爾其努斯(在位450–457)召開宗教會議。這個宗教會議從頭到尾吵吵鬧鬧。最後宣佈︰基督耶穌是真神,也是真人,如果祂是神性時,便與父同質,如果祂是人性時,便與我們人同質。
「單性論」者反對這種「雙性論」的說法,便從正統教會出走。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在位527–565)雖然想讓雙方和解,卻徒勞無功。今日埃及仍存在克普特教會,敘利亞也存在雅各派教會,以及亞美尼亞教會,就是當時分離運動後的延續。
統一羅馬帝國的皇帝Theodosiusu一世(在位379–395)於392年下令禁止對異教的祭禮供奉祭品。自從米蘭寬容令之後,基督教雖然被公認其合法地位,但是羅馬帝國的正式宗教仍然是異教。如今,皇帝Theodosiusu一世居然下令排斥異教,這真是一大轉變!由於這項敕令,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國教。
在這個異教禁壓令之後,元老院於384年決議製作勝利女神維多利亞的祭壇。可是,皇帝Theodosiusu一世不同意。之後,在394年,舉行奧林匹斯山12神的祭禮時,皇帝Theodosiusu一世下令沒收神殿的財產。這都顯示他禁壓異教的堅決態度。
到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時,異教反而變成被迫害的對象。異教文書被燒燬,異教最後的據點,也就是雅典的柏拉圖學園於529年被封閉。
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迫害異教,一方面宣佈國家必須監督、規制基督教會。於是,基督教會從儀式到規律,各種細節,都在羅馬帝國的指導與監督下。基督教會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機構。君士坦丁大帝時,就已經出現的「皇帝教宗主義」,現在更加固定。
在西方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並非無條件。初期基督教教父Tertullianus(160–225)在他的著作中就如此寫道︰「所有的世俗權力與權威不但與神無緣,而且與神敵對。國家屬於俗界,代表俗界。俗界雖然是神的創造物,卻是惡魔的舞台!」
在西方羅馬帝國,司教靠著神的權威,擁有教導皇帝的權能。因此,基督教會不可能服從羅馬帝國。如果皇帝強迫基督教會服從,教會必須抵抗。
360年,在君士坦丁堡御前會議中,阿里烏斯派提出統一信條。一些司教反對。皇帝Constantius二世便將這些司教全部罷免。結果,卡拉利斯的司教大罵Constantius二世為「反基督的先驅者」、「偶像崇拜者」、「禽獸」、「瀆神者」和「背教者」。
米蘭司教Ambrosius(340–397)說︰「皇帝包含在教會之中,不是在教會之上!」這個教權優於帝權的主張後來就演變成「教宗皇帝主義」。
在西方羅馬帝國,一直到476年,皇帝Romulus Augustuius(在位475–476)被日耳曼的傭兵隊長廢位為止,存在著12位皇帝。但是西方這12位皇帝,與東方羅馬帝國的歷任皇帝相比,都很拙劣。因此,基督教會接二連三提出的權力要求,這些皇帝便再三退讓。此外,自從皇帝Diocletianus(在位284–305)採取四分統治制起,西方的皇帝便離開羅馬,移到米蘭。本來皇帝就沒什麼威信,現在由於不在羅馬,更無法監督羅馬的司教。於是,帝權越來越衰弱,教會越來越獨立。這是東方羅馬帝國無法想像的情況。
後來,當「永遠之都」羅馬落入蠻族之手時,仍舊在羅馬維繫世界帝國理念的只有基督教會。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基督教會無論在理念上,或實際上,都已經擺脫羅馬帝國的從屬。並且反過來,代替羅馬帝國行使政權。
耶穌的首席弟子彼得是否在羅馬殉教,很難證明。不過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傳說。羅馬教會就利用這樣的傳說,主張︰「彼得以第一代羅馬司教的身份,在羅馬殉教。」而且「馬太福音」第十六章18節有這樣的記載︰「耶穌對彼得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不過,耶穌對彼得說的這段話,只見於「馬太福音」,而完全沒有出現在其他三福音。其真實性難免令人懷疑。但是這種懷疑,到了近代才有學者提出。在羅馬帝國時代,大家對「馬太福音」上的記載都深信不疑。因此,「馬太福音」的這段話讓羅馬教會處於絕對優勢。
羅馬教會的司教中,出現了幾位像利奧一世(Leo)和格利高里一世(在位590–604)這樣傑出的人物,也有助於提高羅馬教會的威信。
四世紀末,匈奴從中亞入侵歐洲,連帶也迫使日耳曼民族展開民族大移動。匈奴人入侵北義大利。452年,利奧一世為了挽救羅馬,讓羅馬免於受匈奴人蹂躪,寸鐵未帶地前往會見匈奴首領阿堤拉(Attila 在位434–453),請求阿堤拉徹兵。阿堤拉一邊看著利奧一世的白髮,一邊默默聽利奧一世的勸說。最後竟然真的徹兵。
事實上,這個奇蹟似的故事有一些背景。阿堤拉在前一年,451年,被Aetius(396–454)所率領的羅馬‧日耳曼聯軍打敗。阿堤拉軍隊的戰力大幅減少,加上當時軍隊中蔓延傳染病,以及糧食不足,讓阿堤拉覺得長期待在這裡,風險很大。而且羅馬又願意獻出貢品,便乾脆答應利奧一世徹兵。
不過即使如此,利奧一世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敢精神仍然令人敬佩。
兩人會見後,阿堤拉在新婚的床上突然猝死,羅馬人聽到這個消息,都非常高興,紛紛說︰「這是神的處罰!」「惡魔被神的代理人征服了!」羅馬的威信因而日益高漲。
利奧一世打鐵趁熱,強要皇帝Valentinianus三世(在位425–455)宣佈︰羅馬教會是帝國教會權力的主座,是維繫帝國和平的重要力量。
格利高里一世原本出身於羅馬市屈指可數的名門,擔任過羅馬市長。父親去世後,格利高里一世將他繼承的龐大遺產全部捐出,救濟貧民和建立七所修道院,剩下一所自己的房子也作為Benedictus派的修道院,自己成為修道僧,住在裡面。謙虛、隱遁的格利高里一世,一旦擔任羅馬司教,便基於使徒的責任,像王者一樣,行使政治權力,留下許多功績。可以說,羅馬教會的優越性與教宗權的基礎,都是格利高里一世確立的。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君士坦丁大帝原本就不在乎教義問題,尼西亞宗教會議結束後,他受到阿里烏斯派的影響,立刻改變態度,恢復阿里烏斯派的聖職者職位。兩年後,327年,君士坦丁大帝召開第二次尼西亞宗教會議,決定阿里烏斯派的信條,將阿塔納修斯逐出教會。
如果說君士坦丁大帝的反反覆覆引起基督教會的混亂,那麼他的兒子Constantius二世(在位337–361)的介入與獎勵論爭,更使基督教會亂成一團。
由於Constantius二世太過頻繁召開宗教會議,讓基督教的聖職者們疲於奔命。而且會議中,中傷、賄賂,甚至殺人,各種卑鄙的手段橫行。會議的目的已經不是信仰的問題,而是黨派之爭。
355年,在選羅馬司教時,Constantius二世強硬命令阿里烏斯派的菲利克斯就任。阿里烏斯派與阿塔納修斯為了這事,大打出手,3千人被殺傷。在菲利克斯司教下,正統派的基督徒因為不願吃聖餅(象徵耶穌的肉),以示抗議,被人用木片強迫撬開嘴巴,塞進聖餅。阿里烏斯派還拷打正統派的婦女基督徒,強迫她們重新洗禮。皇帝尤里安(Julianus 在位361–363)之所以想恢復異教,應該與基督教的內鬥醜態不無關係。他的政策,簡單地說,就是回到米蘭敕令時的狀態。米蘭敕令並沒有將基督教列為國家的宗教,並沒有排斥基督教以外的宗教。
於是,皇帝尤里安剝奪已經賦予基督教聖職者的一切法律特權,不承認教會裁判權,下令聖職者和一般人民一樣要繳稅。
不過,皇帝尤里安並沒有煽動異教徒,或強迫基督徒捨棄自己的信仰。他認為狂人要怎麼禮拜,就應該任由他們去禮拜。他認為將瀆神者強迫拉到祭壇,只是污染了神聖的地方。
尼西亞宗教會議雖然認定耶穌擁有神性,可是又引發一個問題︰「聖靈是什麼?」基督徒認為基督耶穌離開世間後,仍以聖靈的方式留在基督徒心中。那麼,聖靈擁有神性嗎?如果聖靈也擁有神性,那麼,基督教就成為多神教了!馬其頓學派的神學者之所以一方面承認基督耶穌擁有神性,另一方面否認聖靈擁有神性,便是要努力守住「一神教」這條防線。
為了解決這個紛爭,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位379–395)於381年召開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在這個會議中,確定了聖靈擁有神性,而且神同時擁有父、子與聖靈三個位格。一般,X=3X的話,X必須是0才行。但X的性格具有神秘性,只有透過信仰才能理解。這就是「三位一體論」。
可是由於太過集中心思於基督耶穌的神性之故,當然,同質論的前提︰「基督耶穌也是人。」會被問,接著會問︰「基督耶穌究竟是神性還是人性?」
尼西亞宗教會議之後,出現強調基督耶穌為神性的聖職者。聶斯托里教派(Nestorius 中國人稱為景教)則主張基督耶穌為人性。這派稱瑪利亞為「基督耶穌之母」,而不稱「神之母」。431年的宗教會議雖然否認聶斯托里教派的主張,卻出現基督耶穌單性論。449年的宗教會議承認了基督耶穌單性論。為了給這個問題下最後結論,皇帝馬爾其努斯(在位450–457)召開宗教會議。這個宗教會議從頭到尾吵吵鬧鬧。最後宣佈︰基督耶穌是真神,也是真人,如果祂是神性時,便與父同質,如果祂是人性時,便與我們人同質。
「單性論」者反對這種「雙性論」的說法,便從正統教會出走。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在位527–565)雖然想讓雙方和解,卻徒勞無功。今日埃及仍存在克普特教會,敘利亞也存在雅各派教會,以及亞美尼亞教會,就是當時分離運動後的延續。
統一羅馬帝國的皇帝Theodosiusu一世(在位379–395)於392年下令禁止對異教的祭禮供奉祭品。自從米蘭寬容令之後,基督教雖然被公認其合法地位,但是羅馬帝國的正式宗教仍然是異教。如今,皇帝Theodosiusu一世居然下令排斥異教,這真是一大轉變!由於這項敕令,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國教。
在這個異教禁壓令之後,元老院於384年決議製作勝利女神維多利亞的祭壇。可是,皇帝Theodosiusu一世不同意。之後,在394年,舉行奧林匹斯山12神的祭禮時,皇帝Theodosiusu一世下令沒收神殿的財產。這都顯示他禁壓異教的堅決態度。
到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時,異教反而變成被迫害的對象。異教文書被燒燬,異教最後的據點,也就是雅典的柏拉圖學園於529年被封閉。
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迫害異教,一方面宣佈國家必須監督、規制基督教會。於是,基督教會從儀式到規律,各種細節,都在羅馬帝國的指導與監督下。基督教會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機構。君士坦丁大帝時,就已經出現的「皇帝教宗主義」,現在更加固定。
在西方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並非無條件。初期基督教教父Tertullianus(160–225)在他的著作中就如此寫道︰「所有的世俗權力與權威不但與神無緣,而且與神敵對。國家屬於俗界,代表俗界。俗界雖然是神的創造物,卻是惡魔的舞台!」
在西方羅馬帝國,司教靠著神的權威,擁有教導皇帝的權能。因此,基督教會不可能服從羅馬帝國。如果皇帝強迫基督教會服從,教會必須抵抗。
360年,在君士坦丁堡御前會議中,阿里烏斯派提出統一信條。一些司教反對。皇帝Constantius二世便將這些司教全部罷免。結果,卡拉利斯的司教大罵Constantius二世為「反基督的先驅者」、「偶像崇拜者」、「禽獸」、「瀆神者」和「背教者」。
米蘭司教Ambrosius(340–397)說︰「皇帝包含在教會之中,不是在教會之上!」這個教權優於帝權的主張後來就演變成「教宗皇帝主義」。
在西方羅馬帝國,一直到476年,皇帝Romulus Augustuius(在位475–476)被日耳曼的傭兵隊長廢位為止,存在著12位皇帝。但是西方這12位皇帝,與東方羅馬帝國的歷任皇帝相比,都很拙劣。因此,基督教會接二連三提出的權力要求,這些皇帝便再三退讓。此外,自從皇帝Diocletianus(在位284–305)採取四分統治制起,西方的皇帝便離開羅馬,移到米蘭。本來皇帝就沒什麼威信,現在由於不在羅馬,更無法監督羅馬的司教。於是,帝權越來越衰弱,教會越來越獨立。這是東方羅馬帝國無法想像的情況。
後來,當「永遠之都」羅馬落入蠻族之手時,仍舊在羅馬維繫世界帝國理念的只有基督教會。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基督教會無論在理念上,或實際上,都已經擺脫羅馬帝國的從屬。並且反過來,代替羅馬帝國行使政權。
耶穌的首席弟子彼得是否在羅馬殉教,很難證明。不過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傳說。羅馬教會就利用這樣的傳說,主張︰「彼得以第一代羅馬司教的身份,在羅馬殉教。」而且「馬太福音」第十六章18節有這樣的記載︰「耶穌對彼得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不過,耶穌對彼得說的這段話,只見於「馬太福音」,而完全沒有出現在其他三福音。其真實性難免令人懷疑。但是這種懷疑,到了近代才有學者提出。在羅馬帝國時代,大家對「馬太福音」上的記載都深信不疑。因此,「馬太福音」的這段話讓羅馬教會處於絕對優勢。
羅馬教會的司教中,出現了幾位像利奧一世(Leo)和格利高里一世(在位590–604)這樣傑出的人物,也有助於提高羅馬教會的威信。
四世紀末,匈奴從中亞入侵歐洲,連帶也迫使日耳曼民族展開民族大移動。匈奴人入侵北義大利。452年,利奧一世為了挽救羅馬,讓羅馬免於受匈奴人蹂躪,寸鐵未帶地前往會見匈奴首領阿堤拉(Attila 在位434–453),請求阿堤拉徹兵。阿堤拉一邊看著利奧一世的白髮,一邊默默聽利奧一世的勸說。最後竟然真的徹兵。
事實上,這個奇蹟似的故事有一些背景。阿堤拉在前一年,451年,被Aetius(396–454)所率領的羅馬‧日耳曼聯軍打敗。阿堤拉軍隊的戰力大幅減少,加上當時軍隊中蔓延傳染病,以及糧食不足,讓阿堤拉覺得長期待在這裡,風險很大。而且羅馬又願意獻出貢品,便乾脆答應利奧一世徹兵。
不過即使如此,利奧一世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敢精神仍然令人敬佩。
兩人會見後,阿堤拉在新婚的床上突然猝死,羅馬人聽到這個消息,都非常高興,紛紛說︰「這是神的處罰!」「惡魔被神的代理人征服了!」羅馬的威信因而日益高漲。
利奧一世打鐵趁熱,強要皇帝Valentinianus三世(在位425–455)宣佈︰羅馬教會是帝國教會權力的主座,是維繫帝國和平的重要力量。
格利高里一世原本出身於羅馬市屈指可數的名門,擔任過羅馬市長。父親去世後,格利高里一世將他繼承的龐大遺產全部捐出,救濟貧民和建立七所修道院,剩下一所自己的房子也作為Benedictus派的修道院,自己成為修道僧,住在裡面。謙虛、隱遁的格利高里一世,一旦擔任羅馬司教,便基於使徒的責任,像王者一樣,行使政治權力,留下許多功績。可以說,羅馬教會的優越性與教宗權的基礎,都是格利高里一世確立的。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基督教史(4)
基督教史(4)
羅馬皇帝Diocletianus(245–313)在位22年間,有20年對基督教採取寬容政策。可是在303年時,突然有180度轉變,開始迫害基督徒。原因不明。奇怪的是,皇帝Diocletianus在宮廷中用了許多基督徒。他也允許屬州的官員和軍隊中有基督徒。
教會史家Eusebios(260–339)提出「天罰說」。也就是說,由於教會長期處在和平的環境中,變得傲慢與怠惰,因此神要處罰教會。然而即使如Eusebios所說,教會變得世俗化,這也無法合理地解釋為何皇帝Diocletianus會採取迫害基督徒的行動。
皇帝Diocletianus在位時期,羅馬帝國面臨崩潰。因此他採取種種改革政策。他的基本態度是要回復羅馬的傳統與風俗習慣。他自稱為「Jupiter(羅馬的最高神)之子」。295年,皇帝Diocletianus公佈勒令,內容是︰
羅馬帝國的人民或許因為無知,或許因為野蠻人低劣的教導,設立不法的團體。我們基於傳統的規律,必須介入干涉。羅馬的主權因為眾神的恩惠才得以如此偉大。我們的法律只保護神聖和值得尊敬的東西。
303年,皇帝Diocletianus公佈迫害第一勒令,內容是︰
一, 破壞羅馬帝國一切教會。
二, 燒燬聖經。
三, 剝奪基督徒高級公職人員的職位。
四, 法律停止保護一般基督徒。禁止解放基督徒奴隸。
皇帝Diocletianus的意圖是在不流血的情況下,讓基督徒回歸信仰羅馬傳統的眾神。
這時羅馬宮廷連續兩次發生火災,大家都懷疑是基督徒放火。皇帝Diocletianus則連續公佈迫害第二勒令與第三勒令,命令逮捕羅馬帝國所有的基督教聖職者,並要求對羅馬傳統的眾神奉獻祭品。304年,皇帝Diocletianus又公佈迫害第四勒令,命令一般基督徒也必須對羅馬傳統的眾神奉獻祭品。
當時羅馬帝國分成東方與西方統治。大迫害的元兇東方羅馬帝國的皇帝Galerius(242–311),於311年突然全身腐爛,病倒。臨終時,他覺得自己實施迫害基督徒是一項錯誤的政策,居然180度翻轉,公佈「寬容令」。內容是︰
我們基於寬大為懷的心,同時我們的習慣是對任何人都施以恩惠,對基督徒也同樣要施以恩惠。因此只要他們不擾亂公共秩序,允許他們繼續過基督徒的生活,也允許他們聚會。
如今,連以迫害基督教聞名的皇帝,都對基督教寬容了!
306年,皇帝Constantius(250–306)去世,軍隊擁立其子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280–337)為皇帝。另一方面,Maxentius(280–312)也稱帝,控制北義大利和北非。兩雄對決是必然結局。結果,君士坦丁大帝勝利。根據基督教的文獻,君士坦丁大帝之所以勝利,是因為信仰基督教之故。根據基督教的護教專家Lactantius(250–317)所述,在兩軍決戰前夜,君士坦丁大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命令全軍在盾牌上刻基督耶穌的前兩個字母。教會史家Eusebios則說︰君士坦丁大帝在率領軍隊往前進的時候,看見天空出現十字架,十字架旁邊則有「得勝!」兩字。於是,君士坦丁大帝便下令全軍在盾牌上刻基督耶穌的前兩個字母,並且在軍旗上畫十字架。
兩軍決戰後一年,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與東方的正帝Licinius(在位307–324)在米蘭會見後,共同發表著名的「米蘭敕令」。內容是︰
兩皇帝認為信教的自由不應該被限制。基督徒和其他宗教的信徒一樣,都應該有完全的自由選擇宗教信仰。
在這個信教自由宣佈後,羅馬帝國立刻將沒收的教堂以及教會的所有地還給基督教會。
有些學者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和公認基督教,是基於政治的計算。但是基督徒的人數,在當時羅馬帝國的總人口中,只佔十分之一,公認基督教對君士坦丁大帝應該沒什麼政治利益可言。
君士坦丁大帝於310左右信仰太陽一神教,而太陽一神教與基督教有點類似,因此,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並不算是丟棄舊神,改信新神。對他而言,基督教和原來的神一樣。
其實君士坦丁大帝的周遭環境極有利於他傾向基督教。他的父親始終對基督教採取寬容政策。他的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而且他的宮廷裡也有許多基督徒大官。此外,他底下最精銳的加利亞部隊中,也有許多基督徒。
在父親的寬容政策下,加利亞地方治安非常良好,君士坦丁大帝看了加利亞地方基督徒表現出來的高道德性,覺得基督教真是維持社會和平的力量。法律再怎麼嚴厲,也不是產生美德的源泉,更不會完全滅絕社會的惡。只有基督徒的美德與信仰,以及堅固的教會組織,才能讓社會更諧和、更有秩序。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會視為國家的一部份,藉此,讓基督徒的活力成為重建羅馬帝國一大力量。
可是,東方的正帝Licinius回到東方後,卻變身為異教擁護者,開始迫害基督教。這等於向君士坦丁大帝挑戰。從314年到324年,雙方戰了十年,最後,Licinius戰敗,被處死。君士坦丁大帝成為單一羅馬帝國的皇帝。
十字架以前是處死窮兇極惡壞人的象徵,現在則變成羅馬帝國勝利的象徵。十字架出現在士兵的兜上、盾上,以及軍旗上。羅馬帝國現在對基督徒大施恩惠。政府支付年金給基督徒寡婦,定基督徒要上教會作禮拜的星期日為國定假日,基督教的聖職者還可以免除國家的義務。
基督教最中心的理念是對耶穌的崇拜。到二世紀為止,基督徒對耶穌的神性沒有深入思考,也不覺得有必要深入思考。可是到了三世紀後半期,許多改信基督教的人當中,曾經受過哲學訓練。這時候,崇拜耶穌就需要有哲學理論。
基督教是一神教。那麼,為什麼拿撒勒出生的「人」耶穌,會和上帝耶和華並列,擁有神性呢?這個問題自三世紀中期開始,就被激烈爭論。亞歷山卓的基督教長老阿里烏斯(Arius 256–336)認為︰基督耶穌的本性雖然神聖,但不是神性。亞歷山卓的基督教司教Alexandros與亞歷山卓主教阿塔納修斯(Athanasius 295–373)則認為︰無論在哲學上或邏輯上基督耶穌的確擁有神性,與神完全同質。
君士坦丁大帝知道這個爭論後,便於325年召開尼西亞宗教會議。君士坦丁大帝之所以介入調解,是基於政治考量,希望羅馬帝國維持統一。他根本不在乎基督耶穌是與神同質或異質。問題是哪一邊的主張可以維持羅馬帝國的統一?這個尼西亞宗教會議召開兩個月,雙方辯論激烈。結果,中間派Eusebios提出「父與子同質」,獲得絕大多數出席司教者的同意。這是阿塔納修斯派的勝利,阿里烏斯派的敗北。阿塔納修斯派被認為是正統,阿里烏斯派被認為是異端,要驅逐出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在會議持續兩個月的期間,一直坐在黃金椅的主席座上聽。這個事實有幾個意思︰第一,這個會議是由皇帝的命令召開。出席司教的旅費和接待的費用都由帝室財庫支出。會議議事的進行,從頭到尾,都是由帝國的官員主持。而且,會議的最後決定經皇帝認可後,成為帝國的法律。
就這樣,基督教會第一次對教義的決定,不僅是信仰上的問題,而且是帝國法制上的問題。教會與國家密不可分,而且教會成為皇帝權威下的組織。表面上看起來,教會有皇帝的「加持」,好像更加穩固,其實,教會受皇帝意志的左右,隱藏著動搖的危險。皇帝的意思如果變來變去、朝令夕改,教會就要跟著團團轉。
(待續)
※昨天我在千瑤開的車上,聽到基督教的一首詩歌,歌名叫「有一天」,詞和曲都非常優美。各位若有機會聽,就會知道我的所言,沒有絲毫誇張。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羅馬皇帝Diocletianus(245–313)在位22年間,有20年對基督教採取寬容政策。可是在303年時,突然有180度轉變,開始迫害基督徒。原因不明。奇怪的是,皇帝Diocletianus在宮廷中用了許多基督徒。他也允許屬州的官員和軍隊中有基督徒。
教會史家Eusebios(260–339)提出「天罰說」。也就是說,由於教會長期處在和平的環境中,變得傲慢與怠惰,因此神要處罰教會。然而即使如Eusebios所說,教會變得世俗化,這也無法合理地解釋為何皇帝Diocletianus會採取迫害基督徒的行動。
皇帝Diocletianus在位時期,羅馬帝國面臨崩潰。因此他採取種種改革政策。他的基本態度是要回復羅馬的傳統與風俗習慣。他自稱為「Jupiter(羅馬的最高神)之子」。295年,皇帝Diocletianus公佈勒令,內容是︰
羅馬帝國的人民或許因為無知,或許因為野蠻人低劣的教導,設立不法的團體。我們基於傳統的規律,必須介入干涉。羅馬的主權因為眾神的恩惠才得以如此偉大。我們的法律只保護神聖和值得尊敬的東西。
303年,皇帝Diocletianus公佈迫害第一勒令,內容是︰
一, 破壞羅馬帝國一切教會。
二, 燒燬聖經。
三, 剝奪基督徒高級公職人員的職位。
四, 法律停止保護一般基督徒。禁止解放基督徒奴隸。
皇帝Diocletianus的意圖是在不流血的情況下,讓基督徒回歸信仰羅馬傳統的眾神。
這時羅馬宮廷連續兩次發生火災,大家都懷疑是基督徒放火。皇帝Diocletianus則連續公佈迫害第二勒令與第三勒令,命令逮捕羅馬帝國所有的基督教聖職者,並要求對羅馬傳統的眾神奉獻祭品。304年,皇帝Diocletianus又公佈迫害第四勒令,命令一般基督徒也必須對羅馬傳統的眾神奉獻祭品。
當時羅馬帝國分成東方與西方統治。大迫害的元兇東方羅馬帝國的皇帝Galerius(242–311),於311年突然全身腐爛,病倒。臨終時,他覺得自己實施迫害基督徒是一項錯誤的政策,居然180度翻轉,公佈「寬容令」。內容是︰
我們基於寬大為懷的心,同時我們的習慣是對任何人都施以恩惠,對基督徒也同樣要施以恩惠。因此只要他們不擾亂公共秩序,允許他們繼續過基督徒的生活,也允許他們聚會。
如今,連以迫害基督教聞名的皇帝,都對基督教寬容了!
306年,皇帝Constantius(250–306)去世,軍隊擁立其子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280–337)為皇帝。另一方面,Maxentius(280–312)也稱帝,控制北義大利和北非。兩雄對決是必然結局。結果,君士坦丁大帝勝利。根據基督教的文獻,君士坦丁大帝之所以勝利,是因為信仰基督教之故。根據基督教的護教專家Lactantius(250–317)所述,在兩軍決戰前夜,君士坦丁大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命令全軍在盾牌上刻基督耶穌的前兩個字母。教會史家Eusebios則說︰君士坦丁大帝在率領軍隊往前進的時候,看見天空出現十字架,十字架旁邊則有「得勝!」兩字。於是,君士坦丁大帝便下令全軍在盾牌上刻基督耶穌的前兩個字母,並且在軍旗上畫十字架。
兩軍決戰後一年,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與東方的正帝Licinius(在位307–324)在米蘭會見後,共同發表著名的「米蘭敕令」。內容是︰
兩皇帝認為信教的自由不應該被限制。基督徒和其他宗教的信徒一樣,都應該有完全的自由選擇宗教信仰。
在這個信教自由宣佈後,羅馬帝國立刻將沒收的教堂以及教會的所有地還給基督教會。
有些學者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和公認基督教,是基於政治的計算。但是基督徒的人數,在當時羅馬帝國的總人口中,只佔十分之一,公認基督教對君士坦丁大帝應該沒什麼政治利益可言。
君士坦丁大帝於310左右信仰太陽一神教,而太陽一神教與基督教有點類似,因此,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並不算是丟棄舊神,改信新神。對他而言,基督教和原來的神一樣。
其實君士坦丁大帝的周遭環境極有利於他傾向基督教。他的父親始終對基督教採取寬容政策。他的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而且他的宮廷裡也有許多基督徒大官。此外,他底下最精銳的加利亞部隊中,也有許多基督徒。
在父親的寬容政策下,加利亞地方治安非常良好,君士坦丁大帝看了加利亞地方基督徒表現出來的高道德性,覺得基督教真是維持社會和平的力量。法律再怎麼嚴厲,也不是產生美德的源泉,更不會完全滅絕社會的惡。只有基督徒的美德與信仰,以及堅固的教會組織,才能讓社會更諧和、更有秩序。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會視為國家的一部份,藉此,讓基督徒的活力成為重建羅馬帝國一大力量。
可是,東方的正帝Licinius回到東方後,卻變身為異教擁護者,開始迫害基督教。這等於向君士坦丁大帝挑戰。從314年到324年,雙方戰了十年,最後,Licinius戰敗,被處死。君士坦丁大帝成為單一羅馬帝國的皇帝。
十字架以前是處死窮兇極惡壞人的象徵,現在則變成羅馬帝國勝利的象徵。十字架出現在士兵的兜上、盾上,以及軍旗上。羅馬帝國現在對基督徒大施恩惠。政府支付年金給基督徒寡婦,定基督徒要上教會作禮拜的星期日為國定假日,基督教的聖職者還可以免除國家的義務。
基督教最中心的理念是對耶穌的崇拜。到二世紀為止,基督徒對耶穌的神性沒有深入思考,也不覺得有必要深入思考。可是到了三世紀後半期,許多改信基督教的人當中,曾經受過哲學訓練。這時候,崇拜耶穌就需要有哲學理論。
基督教是一神教。那麼,為什麼拿撒勒出生的「人」耶穌,會和上帝耶和華並列,擁有神性呢?這個問題自三世紀中期開始,就被激烈爭論。亞歷山卓的基督教長老阿里烏斯(Arius 256–336)認為︰基督耶穌的本性雖然神聖,但不是神性。亞歷山卓的基督教司教Alexandros與亞歷山卓主教阿塔納修斯(Athanasius 295–373)則認為︰無論在哲學上或邏輯上基督耶穌的確擁有神性,與神完全同質。
君士坦丁大帝知道這個爭論後,便於325年召開尼西亞宗教會議。君士坦丁大帝之所以介入調解,是基於政治考量,希望羅馬帝國維持統一。他根本不在乎基督耶穌是與神同質或異質。問題是哪一邊的主張可以維持羅馬帝國的統一?這個尼西亞宗教會議召開兩個月,雙方辯論激烈。結果,中間派Eusebios提出「父與子同質」,獲得絕大多數出席司教者的同意。這是阿塔納修斯派的勝利,阿里烏斯派的敗北。阿塔納修斯派被認為是正統,阿里烏斯派被認為是異端,要驅逐出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在會議持續兩個月的期間,一直坐在黃金椅的主席座上聽。這個事實有幾個意思︰第一,這個會議是由皇帝的命令召開。出席司教的旅費和接待的費用都由帝室財庫支出。會議議事的進行,從頭到尾,都是由帝國的官員主持。而且,會議的最後決定經皇帝認可後,成為帝國的法律。
就這樣,基督教會第一次對教義的決定,不僅是信仰上的問題,而且是帝國法制上的問題。教會與國家密不可分,而且教會成為皇帝權威下的組織。表面上看起來,教會有皇帝的「加持」,好像更加穩固,其實,教會受皇帝意志的左右,隱藏著動搖的危險。皇帝的意思如果變來變去、朝令夕改,教會就要跟著團團轉。
(待續)
※昨天我在千瑤開的車上,聽到基督教的一首詩歌,歌名叫「有一天」,詞和曲都非常優美。各位若有機會聽,就會知道我的所言,沒有絲毫誇張。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基督教史(3)
基督教史(3)
既然巴勒斯坦對羅馬帝國不可或缺,猶太人叛亂的結局可想而知。
羅馬帝國迫害基督教在歷史很有名。當四世紀迫害停止時,基督教方面回顧迫害的時代,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殉教者列傳。然而後來德國基督新教的學者卻對這些英雄故事持批判態度,認為那些殉教的基督徒在法律上也有可議之處。法國天主教的學者則全力支持殉教者。其實,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迫害沒有那麼悽慘,基督教也出現了許多背教者。那麼,羅馬帝國為何要迫害基督教呢?
羅馬民族自古以來,宗教性格便非常強烈。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西元前106–西元前43)就說過︰「如果拿我們的民族特長和外國人比較的話,我們對神的尊崇遠勝過外國人。」
羅馬人認為如果虔誠尊拜神的話,神就會保護羅馬。反之,如果怠忽尊拜神的話,神就會降災禍給羅馬。因此當西元前463年,羅馬發生大饑荒時,羅馬所有的人民都對神提供祭品。西元後250年,羅馬發生類似的災難時,羅馬皇帝Decius(201–51)下令羅馬帝國所有的人都必須對神提供祭品和神酒。拒絕這項命令的基督徒,因為可能招惹神憤怒,為羅馬帝國帶來災難,因此被逮捕、處死刑。
從羅馬帝國統治者看來,羅馬進入帝政期後,從猶太發生而流入羅馬的「外來新宗教」,也就是基督教。其信徒不尊崇而且輕蔑羅馬固有的神,威脅羅馬社會的安定,可說犯了叛逆罪。
事實上,羅馬帝國不僅對基督教採取這樣的態度。西元前186年,羅馬帝國曾鎮壓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祭儀。羅馬帝國也曾經迫害高盧(現在的法國)和不列顛(現在的英國)的德洛伊教(Druid)。
因此,凡是與羅馬傳統宗教不同的外來宗教,都是邪惡的宗教,都會危害社會安定。所以羅馬人後來會謠傳基督徒殺幼兒、吃人肉、近親亂倫,並且圖謀造成社會混亂等等子虛烏有的事,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羅馬帝國徹底鎮壓德洛伊教一事可說是例外。原則上,只要不違反公共秩序,羅馬帝國都會盡量寬容。
例如,元老院雖然決議嚴厲鎮壓巴克斯的祭儀,有超過7千人的信徒被逮捕入獄或處死刑,但是祭儀並沒有完全廢棄。而且羅馬社會逐漸接受了這個信仰。西元79年龐貝的壁畫就以巴克斯的祭儀為主題。為何元老院沒有徹底鎮壓?因為對羅馬人而言,這個祭儀雖然是新宗教,但是它卻擁有舊傳統。如果徹底消滅這個宗教,恐怕會招惹這個宗教的傳統神的憤怒。一開始,羅馬帝國不承認基督教有這樣「傳統的神」,因此予以迫害。但是到了西元311年時,羅馬帝國卻轉而承認基督教有這樣「傳統的神」,因此皇帝Galerius(242–311)便發佈「寬容令」,停止對基督徒的迫害。
從埃及傳到羅馬的豐收女神愛西絲(Isis)崇拜,一開始也受到羅馬帝國的鎮壓,可是到了三世紀初期,便完全被羅馬人接受。
總之,羅馬帝國以「是否擁有傳統的神」為基準,來決定是否鎮壓外來宗教,非常曖昧。結果通常是以「是否違反公共秩序」為基準。因此基督教只要能主張它有「傳統的神」,並且不會「違反公共秩序」,它就不會被迫害。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皇帝崇拜」。羅馬帝國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西元前63–西元14)自己雖沒要求,人們卻稱他為「救世主」,他的生日被稱為「福音定的世界開始之日」。而基督徒卻堅決不崇拜羅馬帝國的皇帝。
為了真理、信念而不惜犧牲生命,不只限於基督徒。蘇格拉底如此,主張禁慾的斯多亞學派也是如此。羅馬的柏拉圖主義哲學家Celsus強烈批判基督教,認為基督教沒有獨創性,認為耶穌是羅馬士兵的私生子。可是,Celsus卻曾經這麼說︰「如果你是神的崇拜者,而有人命令你做瀆神的行為,別聽他的話!與其對神說不尊敬的言語,倒不如在挺過種種拷問後死亡!」
基督教的殉教思想應從猶太教談起。在舊約思想中,以神之名殉教,可以期待神會對敵人報仇並且解救以色列。舊約「撒母耳記下」第七章9節如此寫道︰「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敵。」「約珥書」第三章19節如此寫道︰「埃及必然荒涼,以東變為悽涼的曠野,都因向猶太人所行的強暴。」
當基督徒準備犧牲生命殉教時,他們腦中應該想︰神必然會回報他這樣的無私行為,也會為他嚴懲對方。如果沒有這樣的期待,那些殉教恐怕不會那麼從容就義,甚至高高興興地赴死。
基督教的殉教與猶太教的殉教不同。猶太教的殉教是期待自己的殉教能夠解救猶太民族,因此這種殉教含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而超越這種猶太教殉教思想的偏狹性的則是耶穌的死。當基督徒認為「耶穌是為了償贖全人類的罪而死」時,全人類才被答應獲得贖救。這時,殉教已經超越民族的框架,而具有普遍的性格。基督徒認為「效法耶穌殉死,人類必得贖救」。以基督耶穌之名而死,成為所有基督徒夢寐以求的榮耀。
羅馬帝國歷史中,迫害基督徒最惡名昭彰的兩個皇帝是尼祿(Nero 37–68)和Domitianus(51–96)。根據羅馬史的一等史料,歷史學家Tacitus(55–115)的「年代記」所述︰
西元後64年7月,羅馬發生大火災,全市的三分之一很快化為灰燼。人們相信這是喜好娛樂的尼祿皇帝,為了「好玩」而命人放火所致。因此人們的怨恨完全集中於尼祿皇帝。尼祿皇帝為了轉移這股民怨,便將矛頭指向當時受社會大眾猜疑的基督徒。尼祿皇帝用殘酷的方法殺害基督徒。例如用猛犬將基督徒咬到死。
皇帝Trajanus(53–117)時,發佈有名的「Trajanus勒令」。這個勒令首次確定羅馬帝國迫害基督徒的原則。
111年,黑海沿岸的總督Plinius(61–114)寫信給皇帝Trajanus,請示如何處置轄內基督徒。內容大致如下︰
Plinius上任後,發現由於基督教蔓延的影響,轄內傳統羅馬宗教嚴重衰退。Plinius便一一召喚疑是基督徒者,若對方連續三次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便立刻處死刑。若對方否認自己現在或過去是基督徒,便命令他崇拜皇帝,如果他照做,便予以釋放。若對方承認自己過去是基督徒,但現在已經不是基督徒。這種情形比較麻煩。Plinius便問皇帝Trajanus︰一,如果對方放棄基督教,是否應該釋放?二,處罰基督徒的基準為何?如果對方沒有犯罪,只要是基督徒,就應該處罰嗎?三,有沒有因對方的年齡或其他情況而有斟酌的餘地?
Plinius寫這封信,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皇帝Trajanus能答應︰一,如果對方放棄基督教,就應該釋放。二,不要只因為對方是基督徒,就處罰。三,應該有按情況而斟酌的餘地。
皇帝Trajanu回信稱讚Plinius的處理很恰當。換言之,身為基督徒,就應該被處罰。
由於後來許多人以告發基督徒為業,敲詐勒索非基督徒。皇帝Hadrianus(76–138)便下令︰誣告者必須負法律責任。Hadrianus的這道命令比「Trajanus勒令」還對基督教寬容。
皇帝Marcus Aurelius(121–180)也是五賢帝之一。英國歷史學家吉朋(Gibbon 1737–1794)說︰「皇帝Marcus Aurelius的時代,是歷史上唯一以民族的幸福為統治目標的時代。」然而這位賢帝卻發佈勒令,迫害基督徒。許多流氓惡霸則利用這道勒令,公然搶劫基督徒。177年,皇帝Marcus Aurelius下給高盧里昂總督的命令是︰將基督徒用棍棒或皮鞭打至死,捨棄基督教者則可釋放。
這位哲學家皇帝為何對基督徒如此嚴厲?首先,他想力守羅馬的傳統眾神崇拜,深怕基督教這個新的宗教擾亂民心。其次,他是斯多亞學者,認為「平靜」是處世最好的態度,面對死亡時,也應該「平靜」對待。可是基督教要教徒為自己的靈魂不死作準備。在皇帝Marcus Aurelius看來,基督徒歡歡喜喜地殉教是一種自我誇大,甚至是一種不知羞恥的暴露狂。因此他非常厭惡基督徒這樣的狂熱信徒。
皇帝Alexander Severus(在位222–235)因為猶太教與基督教發生在自己的故鄉敘利亞,而有好感。他在宮廷的祭壇上,除了安置希臘神Orpheus與亞伯拉罕的像之外,還放基督耶穌的像。羅馬帝國的統治者逐漸默許基督教的存在。
但是,250年,羅馬帝國皇帝Decius(201–251)又開始迫害基督徒。全國所有的自由民都必須向羅馬的傳統眾神獻上牲禮與神酒,並且吃祭拜後的牲禮獸肉。這次迫害的目的並不是要滅絕基督徒,而是要讓他們回歸羅馬的傳統眾神。換言之,這次迫害的目的並不是要製造殉教者,而是要製造背教者。結果,兩者都出現。由於只要在形式上,獻上牲禮與神酒,就可以得到「獻牲禮證明書」,暫時的背教非常簡單。也有基督徒賄賂官員而取得「獻牲禮證明書」。迫害結束後,這些背教的基督徒,辦完一定的手續,仍舊可以回到基督教。所以他們的背教,是百分之百的「暫時」。
不過,也有既沒背教,也沒逃亡,而堅持信仰的基督徒。他們大多是窮人。
251年,皇帝Decius在戰爭中被殺,迫害結束。下次大規模的迫害是皇帝Valerianus(在位253–260)下令的。257年,皇帝Valerianus下令禁止基督徒的禮拜與集會。翌年,258年,又下第二道迫害令︰立即處死司教、司祭與助祭,一般基督徒如果固執自己的信仰,也處死。但是這位皇帝Valerianus於260年戰死,迫害因而結束。後來由於蠻族入侵,羅馬皇帝忙著應付蠻族,根本沒有空管基督教。
基督教於3世紀後半有很大發展。原因大致有下列幾點︰
第一, 暫時沒有迫害。
第二, 當時羅馬發生宗教混合現象,各地方的神因妥協而失去其獨特性。這有利於堅持自己個性的基督教發展。
第三, 都市與農村的荒廢也有助於基督教發展。這個時期除了政局不安定之外,道德嚴重頹廢,傳染病有時常流行。都市如此,農村還要加上負擔重稅,並且還必須提供糧食給附近的駐紮部隊。而且這個時期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和Antoninus時代相比,這個時期埃及一頭驢子的價格貴了20倍。1馬爾特巴小麥的價格,264年為16德拉克馬,277年時漲到120德拉克馬,301年時漲到1333德拉克馬。在這個荒廢與壓榨的環境中,基督教提供了精神的寄託與安慰。
隱者Antonins(250–350)為了過純粹信仰的生活,於20歲時,捨棄一切財產,逃離世俗,隱遁荒野。Antonins這種隱遁、禁慾的生活,後來發展成修道院中修道士的共同生活。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既然巴勒斯坦對羅馬帝國不可或缺,猶太人叛亂的結局可想而知。
羅馬帝國迫害基督教在歷史很有名。當四世紀迫害停止時,基督教方面回顧迫害的時代,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殉教者列傳。然而後來德國基督新教的學者卻對這些英雄故事持批判態度,認為那些殉教的基督徒在法律上也有可議之處。法國天主教的學者則全力支持殉教者。其實,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迫害沒有那麼悽慘,基督教也出現了許多背教者。那麼,羅馬帝國為何要迫害基督教呢?
羅馬民族自古以來,宗教性格便非常強烈。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西元前106–西元前43)就說過︰「如果拿我們的民族特長和外國人比較的話,我們對神的尊崇遠勝過外國人。」
羅馬人認為如果虔誠尊拜神的話,神就會保護羅馬。反之,如果怠忽尊拜神的話,神就會降災禍給羅馬。因此當西元前463年,羅馬發生大饑荒時,羅馬所有的人民都對神提供祭品。西元後250年,羅馬發生類似的災難時,羅馬皇帝Decius(201–51)下令羅馬帝國所有的人都必須對神提供祭品和神酒。拒絕這項命令的基督徒,因為可能招惹神憤怒,為羅馬帝國帶來災難,因此被逮捕、處死刑。
從羅馬帝國統治者看來,羅馬進入帝政期後,從猶太發生而流入羅馬的「外來新宗教」,也就是基督教。其信徒不尊崇而且輕蔑羅馬固有的神,威脅羅馬社會的安定,可說犯了叛逆罪。
事實上,羅馬帝國不僅對基督教採取這樣的態度。西元前186年,羅馬帝國曾鎮壓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祭儀。羅馬帝國也曾經迫害高盧(現在的法國)和不列顛(現在的英國)的德洛伊教(Druid)。
因此,凡是與羅馬傳統宗教不同的外來宗教,都是邪惡的宗教,都會危害社會安定。所以羅馬人後來會謠傳基督徒殺幼兒、吃人肉、近親亂倫,並且圖謀造成社會混亂等等子虛烏有的事,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羅馬帝國徹底鎮壓德洛伊教一事可說是例外。原則上,只要不違反公共秩序,羅馬帝國都會盡量寬容。
例如,元老院雖然決議嚴厲鎮壓巴克斯的祭儀,有超過7千人的信徒被逮捕入獄或處死刑,但是祭儀並沒有完全廢棄。而且羅馬社會逐漸接受了這個信仰。西元79年龐貝的壁畫就以巴克斯的祭儀為主題。為何元老院沒有徹底鎮壓?因為對羅馬人而言,這個祭儀雖然是新宗教,但是它卻擁有舊傳統。如果徹底消滅這個宗教,恐怕會招惹這個宗教的傳統神的憤怒。一開始,羅馬帝國不承認基督教有這樣「傳統的神」,因此予以迫害。但是到了西元311年時,羅馬帝國卻轉而承認基督教有這樣「傳統的神」,因此皇帝Galerius(242–311)便發佈「寬容令」,停止對基督徒的迫害。
從埃及傳到羅馬的豐收女神愛西絲(Isis)崇拜,一開始也受到羅馬帝國的鎮壓,可是到了三世紀初期,便完全被羅馬人接受。
總之,羅馬帝國以「是否擁有傳統的神」為基準,來決定是否鎮壓外來宗教,非常曖昧。結果通常是以「是否違反公共秩序」為基準。因此基督教只要能主張它有「傳統的神」,並且不會「違反公共秩序」,它就不會被迫害。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皇帝崇拜」。羅馬帝國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西元前63–西元14)自己雖沒要求,人們卻稱他為「救世主」,他的生日被稱為「福音定的世界開始之日」。而基督徒卻堅決不崇拜羅馬帝國的皇帝。
為了真理、信念而不惜犧牲生命,不只限於基督徒。蘇格拉底如此,主張禁慾的斯多亞學派也是如此。羅馬的柏拉圖主義哲學家Celsus強烈批判基督教,認為基督教沒有獨創性,認為耶穌是羅馬士兵的私生子。可是,Celsus卻曾經這麼說︰「如果你是神的崇拜者,而有人命令你做瀆神的行為,別聽他的話!與其對神說不尊敬的言語,倒不如在挺過種種拷問後死亡!」
基督教的殉教思想應從猶太教談起。在舊約思想中,以神之名殉教,可以期待神會對敵人報仇並且解救以色列。舊約「撒母耳記下」第七章9節如此寫道︰「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敵。」「約珥書」第三章19節如此寫道︰「埃及必然荒涼,以東變為悽涼的曠野,都因向猶太人所行的強暴。」
當基督徒準備犧牲生命殉教時,他們腦中應該想︰神必然會回報他這樣的無私行為,也會為他嚴懲對方。如果沒有這樣的期待,那些殉教恐怕不會那麼從容就義,甚至高高興興地赴死。
基督教的殉教與猶太教的殉教不同。猶太教的殉教是期待自己的殉教能夠解救猶太民族,因此這種殉教含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而超越這種猶太教殉教思想的偏狹性的則是耶穌的死。當基督徒認為「耶穌是為了償贖全人類的罪而死」時,全人類才被答應獲得贖救。這時,殉教已經超越民族的框架,而具有普遍的性格。基督徒認為「效法耶穌殉死,人類必得贖救」。以基督耶穌之名而死,成為所有基督徒夢寐以求的榮耀。
羅馬帝國歷史中,迫害基督徒最惡名昭彰的兩個皇帝是尼祿(Nero 37–68)和Domitianus(51–96)。根據羅馬史的一等史料,歷史學家Tacitus(55–115)的「年代記」所述︰
西元後64年7月,羅馬發生大火災,全市的三分之一很快化為灰燼。人們相信這是喜好娛樂的尼祿皇帝,為了「好玩」而命人放火所致。因此人們的怨恨完全集中於尼祿皇帝。尼祿皇帝為了轉移這股民怨,便將矛頭指向當時受社會大眾猜疑的基督徒。尼祿皇帝用殘酷的方法殺害基督徒。例如用猛犬將基督徒咬到死。
皇帝Trajanus(53–117)時,發佈有名的「Trajanus勒令」。這個勒令首次確定羅馬帝國迫害基督徒的原則。
111年,黑海沿岸的總督Plinius(61–114)寫信給皇帝Trajanus,請示如何處置轄內基督徒。內容大致如下︰
Plinius上任後,發現由於基督教蔓延的影響,轄內傳統羅馬宗教嚴重衰退。Plinius便一一召喚疑是基督徒者,若對方連續三次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便立刻處死刑。若對方否認自己現在或過去是基督徒,便命令他崇拜皇帝,如果他照做,便予以釋放。若對方承認自己過去是基督徒,但現在已經不是基督徒。這種情形比較麻煩。Plinius便問皇帝Trajanus︰一,如果對方放棄基督教,是否應該釋放?二,處罰基督徒的基準為何?如果對方沒有犯罪,只要是基督徒,就應該處罰嗎?三,有沒有因對方的年齡或其他情況而有斟酌的餘地?
Plinius寫這封信,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皇帝Trajanus能答應︰一,如果對方放棄基督教,就應該釋放。二,不要只因為對方是基督徒,就處罰。三,應該有按情況而斟酌的餘地。
皇帝Trajanu回信稱讚Plinius的處理很恰當。換言之,身為基督徒,就應該被處罰。
由於後來許多人以告發基督徒為業,敲詐勒索非基督徒。皇帝Hadrianus(76–138)便下令︰誣告者必須負法律責任。Hadrianus的這道命令比「Trajanus勒令」還對基督教寬容。
皇帝Marcus Aurelius(121–180)也是五賢帝之一。英國歷史學家吉朋(Gibbon 1737–1794)說︰「皇帝Marcus Aurelius的時代,是歷史上唯一以民族的幸福為統治目標的時代。」然而這位賢帝卻發佈勒令,迫害基督徒。許多流氓惡霸則利用這道勒令,公然搶劫基督徒。177年,皇帝Marcus Aurelius下給高盧里昂總督的命令是︰將基督徒用棍棒或皮鞭打至死,捨棄基督教者則可釋放。
這位哲學家皇帝為何對基督徒如此嚴厲?首先,他想力守羅馬的傳統眾神崇拜,深怕基督教這個新的宗教擾亂民心。其次,他是斯多亞學者,認為「平靜」是處世最好的態度,面對死亡時,也應該「平靜」對待。可是基督教要教徒為自己的靈魂不死作準備。在皇帝Marcus Aurelius看來,基督徒歡歡喜喜地殉教是一種自我誇大,甚至是一種不知羞恥的暴露狂。因此他非常厭惡基督徒這樣的狂熱信徒。
皇帝Alexander Severus(在位222–235)因為猶太教與基督教發生在自己的故鄉敘利亞,而有好感。他在宮廷的祭壇上,除了安置希臘神Orpheus與亞伯拉罕的像之外,還放基督耶穌的像。羅馬帝國的統治者逐漸默許基督教的存在。
但是,250年,羅馬帝國皇帝Decius(201–251)又開始迫害基督徒。全國所有的自由民都必須向羅馬的傳統眾神獻上牲禮與神酒,並且吃祭拜後的牲禮獸肉。這次迫害的目的並不是要滅絕基督徒,而是要讓他們回歸羅馬的傳統眾神。換言之,這次迫害的目的並不是要製造殉教者,而是要製造背教者。結果,兩者都出現。由於只要在形式上,獻上牲禮與神酒,就可以得到「獻牲禮證明書」,暫時的背教非常簡單。也有基督徒賄賂官員而取得「獻牲禮證明書」。迫害結束後,這些背教的基督徒,辦完一定的手續,仍舊可以回到基督教。所以他們的背教,是百分之百的「暫時」。
不過,也有既沒背教,也沒逃亡,而堅持信仰的基督徒。他們大多是窮人。
251年,皇帝Decius在戰爭中被殺,迫害結束。下次大規模的迫害是皇帝Valerianus(在位253–260)下令的。257年,皇帝Valerianus下令禁止基督徒的禮拜與集會。翌年,258年,又下第二道迫害令︰立即處死司教、司祭與助祭,一般基督徒如果固執自己的信仰,也處死。但是這位皇帝Valerianus於260年戰死,迫害因而結束。後來由於蠻族入侵,羅馬皇帝忙著應付蠻族,根本沒有空管基督教。
基督教於3世紀後半有很大發展。原因大致有下列幾點︰
第一, 暫時沒有迫害。
第二, 當時羅馬發生宗教混合現象,各地方的神因妥協而失去其獨特性。這有利於堅持自己個性的基督教發展。
第三, 都市與農村的荒廢也有助於基督教發展。這個時期除了政局不安定之外,道德嚴重頹廢,傳染病有時常流行。都市如此,農村還要加上負擔重稅,並且還必須提供糧食給附近的駐紮部隊。而且這個時期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和Antoninus時代相比,這個時期埃及一頭驢子的價格貴了20倍。1馬爾特巴小麥的價格,264年為16德拉克馬,277年時漲到120德拉克馬,301年時漲到1333德拉克馬。在這個荒廢與壓榨的環境中,基督教提供了精神的寄託與安慰。
隱者Antonins(250–350)為了過純粹信仰的生活,於20歲時,捨棄一切財產,逃離世俗,隱遁荒野。Antonins這種隱遁、禁慾的生活,後來發展成修道院中修道士的共同生活。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基督教史(2)
基督教史(2)
是誰殺了耶穌?有什麼理由非殺他不可?
經過漫長的亡國歷史,又處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猶太人,心裡既期待獨立,又憎恨統治者羅馬帝國。這時,耶穌傳教的第一句話就是︰「神的國近了。」(馬可福音第一章15節)
當猶太人聽到這句話時,自然連想到︰「耶穌要帶領我們獨立!」所以跟隨耶穌的十二位門徒中,之所以有革命黨員「熱心黨西門」,以及革命黨員或其共鳴者猶大、彼得、雅各、約翰,便不足為奇了。
「馬可福音」第十章37節如此寫道︰「雅各、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什麼,願你給我們做。耶穌說︰要我給你們做什麼?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這也可以解釋成︰當獨立成功,政權樹立之日,雅各與約翰希望進內閣當部長。「使徒行傳」第一章6節如此寫道︰「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
所以,如果殺死耶穌的是羅馬帝國,理由就是耶穌想搞獨立,他是政治叛亂的首謀者。而且更有力的證據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而羅馬帝國對政治犯處死刑時,通常是釘在十字架上。
不過,這種觀點也有疑問。例如,當耶穌喊出傳教的第一句話︰「神的國近了。」後,接下來並不是說:「拿起你們的武器,展開遊擊戰吧!」而是說︰「你們當悔改,信福音!」「約翰福音」第十八章36節也如此寫道︰「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可見「神之國」是精神上的或天上的國度,而不是指真的要獨立建國。
如果耶穌沒有企圖獨立建國,那麼羅馬帝國就沒有殺他的理由。事實上,四福音書也都指殺耶穌的幕後兇手是猶太人領導層。理由是「瀆神罪」。羅馬帝國之所以判耶穌死刑,完全是因為猶太人領導層強烈要求之故。
根據福音書所述,由法利賽派(pharisaios)、撒都該派(sadducaei)組成的猶太人統治階層,也就是最高評議會一直想找機會陷害耶穌。法利賽派是以遵守猶太律法自負,反羅馬的國粹派。撒都該派則是主要由祭司階級組成的親羅馬上層保守勢力。這兩派的政治立場雖然不同,但是想要殺害耶穌的目標卻一致。理由大致如下︰
一, 耶穌在民眾之間,人望極高,引起兩派的嫉妒。
二, 支持耶穌的民眾之中,有政治性行為,如果置之不理,遲早會引來羅馬帝國的介入。若是如此,那麼猶太人最高評議會好不容易爭取到的自治權以及種種特權極可能喪失。「約翰福音」第十二章47節如此寫道︰「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公會,說︰這人行好些神蹟,我們怎麼辦呢?若這樣由著他,人人都要信他,羅馬人也要來奪我們的土地和我們的百姓。有一個人,名叫該亞法,對他們說︰你們不知道什麼。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
三, 耶穌對猶太人聖殿的現況提出嚴厲批評。撒都該派和聖殿的大祭司恐怕耶穌這樣的行為會讓民眾背離聖殿,損傷他們的權威,並且減少他們從聖殿獲得的收益。
四, 耶穌曾經大罵法利賽人。「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27節如此寫道︰「你們這些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因此,法利賽人對耶穌懷恨在心。
猶太人最高評議會便借用羅馬的武力逮捕耶穌。在最高評議會,審判官問耶穌︰「你是基督(救世主)嗎?」耶穌回答︰「我是!」耶穌就被判「瀆神罪」(死刑)。可是羅馬賦予猶太人最高評議會的自治權當中,並沒有包括執行死刑權。因此,最高評議會為了借羅馬人的手殺耶穌,就設法將耶穌由宗教犯改變成政治犯。最高評議會以「叛亂罪」的罪名向猶太總督Pilatus控訴。根據福音書所述,Pilatus知道耶穌是受到猶太人高層的嫉妒才被陷害,因此想釋放耶穌。無奈猶太人群眾高喊︰「把他釘在十字架上!」Pilatus最後不得不屈服於群眾的壓力,判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但是這段福音書的記載有幾個疑點。首先,耶穌進耶路撒冷時,受到群眾熱烈歡迎,才沒幾天,就因為猶太人高層的煽動而視耶穌為寇讎。這個轉變實在太快。
其次,「約翰福音」第十八章3節與12節都記載在猶太人高層的要求下,羅馬的軍隊逮捕了耶穌。可是羅馬的軍隊會為了逮捕一位猶太人的宗教犯而出動嗎?如果羅馬的軍隊出動逮捕嫌犯,那應該是出自羅馬軍隊自己的判斷,不應該是出自猶太人高層的要求。就羅馬軍隊的立場而言,應該是為了逮捕政治叛亂犯,才會出動。
還有,根據福音書所述,耶穌被逮捕當天晚上,猶太人最高評議會就立刻召開法庭,可是按照慣例,猶太人的法庭都是在白天召開。
然後,猶太人的法律中也沒有「自稱神之子的人要判死刑」這條。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64節如此寫道︰「大祭司說︰你們已經聽見他這僭妄的話了。你們的意見如何?他們都定他該死的罪。」可是,根據猶太聖法經傳(Talmud)︰當法庭的所有法官全體一致判決死刑時,這個死刑判決無效。因為通常在法庭會有兩種意見,如果只出現一種意見,那就表示這不是一個公正的審判。尤其死刑是極刑,必須如此慎重。
所以,當法庭的所有法官全體一致判決死刑時,可能是因為全體法官都有偏見,嫌犯因而得以免訴;或是因為全體法官情緒太激動,因此會等一夜冷靜之後,隔天再審。然而耶穌卻沒有受到這兩者的待遇之一。
法國的Sartre在他的著作「猶太人」中寫道︰「猶太人殺害耶穌的說法,只不過是基督教為了宣傳,所杜撰出來的傳說。」
很多優秀的學者都支持這樣的看法。
「約翰福音」第十章31至33節如此寫道︰「猶太人又拿起石頭要打他。耶穌對他們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哪一件拿石頭打我呢?猶太人回答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僭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神。」
從這段記載看來,耶穌的死,起碼有一大部份應該與猶太教內部的宗教問題有關。
耶穌與他的直傳門徒大都是工匠、漁夫階層出身,而保羅(Paulos ?–62)則是擁有羅馬市民資格的中上階級文化人。一開始,保羅迫害基督徒,到處尋捕基督徒。後來在大馬士革城外,看到耶穌的幻像,而呈現180度的大轉變。保羅從基督教的敵對者變成基督教的傳教者。保羅從來沒有見過耶穌,卻成為耶穌的忠實跟隨者。耶穌的直傳門徒都以耶路撒冷為傳教據點,保羅則以敘利亞為傳教據點。耶穌的直傳門徒都以猶太人為傳教對象,自己也遵守猶太教的律法。保羅則以異邦人(非猶太人)為傳教對象。他告訴異邦人︰由於耶穌的死,律法已經結束。「羅馬書」第三章28節如此寫道︰「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有些學者就認為耶穌直傳門徒所宣揚的是「猶太人基督教」,保羅所宣揚的則是「異邦人基督教」。保羅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中佔極重要地位,有些學者就說︰「究竟基督教的真正創始者是耶穌,還是保羅?」
保羅雖然生長於遠離猶太本土的文化都市,可是卻具有猶太民族意識。「腓立比書」第三章5節如此寫道︰「我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和「加拉太書」第二章都有提到「猶太人基督教」與「異邦人基督教」的爭執。「猶太人基督教」要求應該給異邦人行割禮,而且要他們遵守摩西律法。「異邦人基督教」則持相反意見。這次的爭執很重要,關係基督教的未來。
如果以保羅為中心的反主流派,也就是主張向異邦人傳教的派別,輸給主流派內的強硬論者,那麼,基督教大概就不會發展成世界宗教。基督教會成為猶太教內的一個分派。
西元後66年,爆發猶太叛亂。西元後70年,羅馬軍燒燬耶路撒冷神殿,徹底鎮壓猶太人。結果以神殿為活動中心的「猶太人基督教」逐漸消失在歷史舞台。
西元64年上任的猶太總督佛羅魯斯,很愚蠢地派人搜括耶路撒冷神殿寶庫的金銀珠寶,而傷害猶太人的感情。猶太人當然表現出反抗的姿態。佛羅魯斯不僅逮捕、殺害反抗的猶太人,還放任羅馬士兵搶劫耶路撒冷。就在猶太人忍無可忍之際,佛羅魯斯居然強迫猶太人歡迎從他處增派來的羅馬軍。西元66年,猶太人的怒火終於爆發。
其實不管羅馬人施的是善政,還是惡政,被羅馬帝國統治這件事,對自以為是「選民」的猶太人而言,都是自尊心的一大傷害。然而對羅馬帝國而言,巴勒斯坦這塊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對羅馬帝國的通商和國防上都不可或缺。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是誰殺了耶穌?有什麼理由非殺他不可?
經過漫長的亡國歷史,又處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猶太人,心裡既期待獨立,又憎恨統治者羅馬帝國。這時,耶穌傳教的第一句話就是︰「神的國近了。」(馬可福音第一章15節)
當猶太人聽到這句話時,自然連想到︰「耶穌要帶領我們獨立!」所以跟隨耶穌的十二位門徒中,之所以有革命黨員「熱心黨西門」,以及革命黨員或其共鳴者猶大、彼得、雅各、約翰,便不足為奇了。
「馬可福音」第十章37節如此寫道︰「雅各、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什麼,願你給我們做。耶穌說︰要我給你們做什麼?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這也可以解釋成︰當獨立成功,政權樹立之日,雅各與約翰希望進內閣當部長。「使徒行傳」第一章6節如此寫道︰「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
所以,如果殺死耶穌的是羅馬帝國,理由就是耶穌想搞獨立,他是政治叛亂的首謀者。而且更有力的證據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而羅馬帝國對政治犯處死刑時,通常是釘在十字架上。
不過,這種觀點也有疑問。例如,當耶穌喊出傳教的第一句話︰「神的國近了。」後,接下來並不是說:「拿起你們的武器,展開遊擊戰吧!」而是說︰「你們當悔改,信福音!」「約翰福音」第十八章36節也如此寫道︰「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可見「神之國」是精神上的或天上的國度,而不是指真的要獨立建國。
如果耶穌沒有企圖獨立建國,那麼羅馬帝國就沒有殺他的理由。事實上,四福音書也都指殺耶穌的幕後兇手是猶太人領導層。理由是「瀆神罪」。羅馬帝國之所以判耶穌死刑,完全是因為猶太人領導層強烈要求之故。
根據福音書所述,由法利賽派(pharisaios)、撒都該派(sadducaei)組成的猶太人統治階層,也就是最高評議會一直想找機會陷害耶穌。法利賽派是以遵守猶太律法自負,反羅馬的國粹派。撒都該派則是主要由祭司階級組成的親羅馬上層保守勢力。這兩派的政治立場雖然不同,但是想要殺害耶穌的目標卻一致。理由大致如下︰
一, 耶穌在民眾之間,人望極高,引起兩派的嫉妒。
二, 支持耶穌的民眾之中,有政治性行為,如果置之不理,遲早會引來羅馬帝國的介入。若是如此,那麼猶太人最高評議會好不容易爭取到的自治權以及種種特權極可能喪失。「約翰福音」第十二章47節如此寫道︰「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公會,說︰這人行好些神蹟,我們怎麼辦呢?若這樣由著他,人人都要信他,羅馬人也要來奪我們的土地和我們的百姓。有一個人,名叫該亞法,對他們說︰你們不知道什麼。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
三, 耶穌對猶太人聖殿的現況提出嚴厲批評。撒都該派和聖殿的大祭司恐怕耶穌這樣的行為會讓民眾背離聖殿,損傷他們的權威,並且減少他們從聖殿獲得的收益。
四, 耶穌曾經大罵法利賽人。「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27節如此寫道︰「你們這些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因此,法利賽人對耶穌懷恨在心。
猶太人最高評議會便借用羅馬的武力逮捕耶穌。在最高評議會,審判官問耶穌︰「你是基督(救世主)嗎?」耶穌回答︰「我是!」耶穌就被判「瀆神罪」(死刑)。可是羅馬賦予猶太人最高評議會的自治權當中,並沒有包括執行死刑權。因此,最高評議會為了借羅馬人的手殺耶穌,就設法將耶穌由宗教犯改變成政治犯。最高評議會以「叛亂罪」的罪名向猶太總督Pilatus控訴。根據福音書所述,Pilatus知道耶穌是受到猶太人高層的嫉妒才被陷害,因此想釋放耶穌。無奈猶太人群眾高喊︰「把他釘在十字架上!」Pilatus最後不得不屈服於群眾的壓力,判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但是這段福音書的記載有幾個疑點。首先,耶穌進耶路撒冷時,受到群眾熱烈歡迎,才沒幾天,就因為猶太人高層的煽動而視耶穌為寇讎。這個轉變實在太快。
其次,「約翰福音」第十八章3節與12節都記載在猶太人高層的要求下,羅馬的軍隊逮捕了耶穌。可是羅馬的軍隊會為了逮捕一位猶太人的宗教犯而出動嗎?如果羅馬的軍隊出動逮捕嫌犯,那應該是出自羅馬軍隊自己的判斷,不應該是出自猶太人高層的要求。就羅馬軍隊的立場而言,應該是為了逮捕政治叛亂犯,才會出動。
還有,根據福音書所述,耶穌被逮捕當天晚上,猶太人最高評議會就立刻召開法庭,可是按照慣例,猶太人的法庭都是在白天召開。
然後,猶太人的法律中也沒有「自稱神之子的人要判死刑」這條。
「馬可福音」第十五章64節如此寫道︰「大祭司說︰你們已經聽見他這僭妄的話了。你們的意見如何?他們都定他該死的罪。」可是,根據猶太聖法經傳(Talmud)︰當法庭的所有法官全體一致判決死刑時,這個死刑判決無效。因為通常在法庭會有兩種意見,如果只出現一種意見,那就表示這不是一個公正的審判。尤其死刑是極刑,必須如此慎重。
所以,當法庭的所有法官全體一致判決死刑時,可能是因為全體法官都有偏見,嫌犯因而得以免訴;或是因為全體法官情緒太激動,因此會等一夜冷靜之後,隔天再審。然而耶穌卻沒有受到這兩者的待遇之一。
法國的Sartre在他的著作「猶太人」中寫道︰「猶太人殺害耶穌的說法,只不過是基督教為了宣傳,所杜撰出來的傳說。」
很多優秀的學者都支持這樣的看法。
「約翰福音」第十章31至33節如此寫道︰「猶太人又拿起石頭要打他。耶穌對他們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哪一件拿石頭打我呢?猶太人回答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僭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神。」
從這段記載看來,耶穌的死,起碼有一大部份應該與猶太教內部的宗教問題有關。
耶穌與他的直傳門徒大都是工匠、漁夫階層出身,而保羅(Paulos ?–62)則是擁有羅馬市民資格的中上階級文化人。一開始,保羅迫害基督徒,到處尋捕基督徒。後來在大馬士革城外,看到耶穌的幻像,而呈現180度的大轉變。保羅從基督教的敵對者變成基督教的傳教者。保羅從來沒有見過耶穌,卻成為耶穌的忠實跟隨者。耶穌的直傳門徒都以耶路撒冷為傳教據點,保羅則以敘利亞為傳教據點。耶穌的直傳門徒都以猶太人為傳教對象,自己也遵守猶太教的律法。保羅則以異邦人(非猶太人)為傳教對象。他告訴異邦人︰由於耶穌的死,律法已經結束。「羅馬書」第三章28節如此寫道︰「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有些學者就認為耶穌直傳門徒所宣揚的是「猶太人基督教」,保羅所宣揚的則是「異邦人基督教」。保羅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中佔極重要地位,有些學者就說︰「究竟基督教的真正創始者是耶穌,還是保羅?」
保羅雖然生長於遠離猶太本土的文化都市,可是卻具有猶太民族意識。「腓立比書」第三章5節如此寫道︰「我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和「加拉太書」第二章都有提到「猶太人基督教」與「異邦人基督教」的爭執。「猶太人基督教」要求應該給異邦人行割禮,而且要他們遵守摩西律法。「異邦人基督教」則持相反意見。這次的爭執很重要,關係基督教的未來。
如果以保羅為中心的反主流派,也就是主張向異邦人傳教的派別,輸給主流派內的強硬論者,那麼,基督教大概就不會發展成世界宗教。基督教會成為猶太教內的一個分派。
西元後66年,爆發猶太叛亂。西元後70年,羅馬軍燒燬耶路撒冷神殿,徹底鎮壓猶太人。結果以神殿為活動中心的「猶太人基督教」逐漸消失在歷史舞台。
西元64年上任的猶太總督佛羅魯斯,很愚蠢地派人搜括耶路撒冷神殿寶庫的金銀珠寶,而傷害猶太人的感情。猶太人當然表現出反抗的姿態。佛羅魯斯不僅逮捕、殺害反抗的猶太人,還放任羅馬士兵搶劫耶路撒冷。就在猶太人忍無可忍之際,佛羅魯斯居然強迫猶太人歡迎從他處增派來的羅馬軍。西元66年,猶太人的怒火終於爆發。
其實不管羅馬人施的是善政,還是惡政,被羅馬帝國統治這件事,對自以為是「選民」的猶太人而言,都是自尊心的一大傷害。然而對羅馬帝國而言,巴勒斯坦這塊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對羅馬帝國的通商和國防上都不可或缺。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基督教史(1)
基督教史(1)
世界有四大宗教,按照教徒人數多寡排列,依序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與佛教。這篇讀書報告就是我對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歷史的粗淺描述。
基督教中又有三個派別,按照教徒人數多寡排列,依序為︰天主教(基督舊教)、基督教(基督新教)與東方正教。
普通,我們認為西方文化的兩大要素為希臘精神與基督教精神。希臘精神就是在民主政治中產生的自由精神。基督教精神則是「愛」的精神。這麼說來,兩者的差異在於自由精神的有無。這種看法其實不一定正確。因為,希臘人的自由只限於城邦,沒有真正的個人自由。從某個角度看,基督教精神卻有很大的自由。
從蘇格拉底的死亡就可以看出,任何時代,民主政治都蘊藏著陷入「眾愚政治」的危險。一旦有人批評民主政治,他就會被冠上「反民主」的罪名。有人對青年實施新的教育,就會被冠上「迷惑青年」的罪名。究竟希臘那時有沒有言論自由、教育自由?另一方面,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八章32節寫道︰「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哥林多後書」第三章17節寫道︰「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加拉太書」第六章13節寫道︰「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可見基督教時常提到「自由」。因此,希臘精神與基督教精神的差異並不在於自由精神的有無。而且兩者對「自由」的概念並不相同,很難比較。
基督教中被認為獨一無二的處女生子、耶穌復活和聖餐儀式,其實在當時地中海世界廣泛流傳的東方密儀宗教也可見到。古今中外,人們都認為「偉人的出生方式與普通人不同。」不是母親在產前夢見奇怪的夢,就是產生一些異象。所以聖母瑪麗亞以處女之身,因聖靈而懷孕一事,並不是不可思議。因為像耶穌這樣的偉人,如果出生方式與普通人相同,那才奇怪。關於耶穌的處女誕生一事,基督教最古老的文書「保羅的信」中,還有福音書中最早出現的「馬可福音」中,都隻字未提。只有「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有提到。
19世紀的宗教史學派的學者,在比較古代各宗教之後,很高興地發現︰「基督教是這些宗教的混合宗教。」比利時的學者基蒙認為波斯的密特拉斯教(Mithras 又稱太陽神教)與基督教有太多類似的地方,他說︰「如果基督教沒有取得勝利,密特拉斯教可能會支配全世界!」
法國的宗教史學家雷南(Renan 1823–1892)也說︰「如果基督教犯了某種致命的錯誤,而停止擴張,全世界可能會密特拉斯教化!」問題是,既然兩者那麼類似,為什麼基督教成為世界宗教,密特拉斯教卻停留在「過去宗教」呢?
基督教和東方各宗教有類似點,但是只有基督教獲得最後勝利,其秘密可能是在於基督教承繼了猶太教嚴厲的希伯來思想(Hebraism)。
耶穌和蘇格拉底一樣,自己沒有留下任何著作。可是,蘇格拉底的言行,後人可以透過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齊諾風(西元前430–354)和古希臘詩人亞里士多菲尼斯(西元前445–385)的作品中得知。這些記錄蘇格拉底言行的文化人都有一定的公信力。反之,耶穌在猶太人之間的公開活動只有一至三年,而且追隨耶穌的人都是無名者。
耶穌出生於羅馬帝國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西元前63–14)在位時期,30歲左右,在第二代皇帝Tiberius(西元前42–西元後37)在位時期,被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是猶太人。猶太人自西元前587年亡國以來,就一直在東方各強國的統治下茍延殘喘。猶太人多次嘗試獨立,都失敗了。後來猶太人被羅馬帝國統治。西元前37年Herodes(西元前73–西元前4)在羅馬帝國的支持下,統治猶太人。耶穌就是誕生於Herodes的統治期間。據「馬太福音」第二章1至16節所述,Herodes聽說「猶太人的王誕生了」,便下令殺掉所有二歲以下的幼兒。西元前4年,Herodes去世,猶太地方的臨時總督Sabinus 要進入耶路撒冷時,猶太人拿起武器,宣佈獨立,並且要Sabinus離開。羅馬帝國立刻派大軍鎮壓。西元後6年,猶太人的加利利地區又發生叛亂。領導人是「熱心黨」的始祖猶大(Joudas)。耶穌就是在這種紛擾不安的環境中長大,而且是在加利利地區長大。
關於耶穌的生平,能夠信賴的史料可說幾乎沒有。史料的「沉默」或許意味耶穌的活動不太受到羅馬帝國權力者和當時文化人的注意。猶太教的文獻裡,也幾乎沒有提到耶穌。不過猶太人的歷史學家Josephus(37–100)倒是在他的「猶太古代史」中,如此寫道︰「這個時候,如果說他是『人』,不冒犯的話,一位叫耶穌的人誕生了。他是個賢人,也行奇蹟。他是喜愛真理的人的教師。他吸引了許多猶太人和希臘人。他是基督。由於我國(猶太人)中地位崇高的人告發他,Pilatus處罰他釘在十字架上,然而他的信奉者並沒有拋棄他。如預言者預言,三天後,他復活了,出現在他的信奉者面前。」
可是,Josephus是耶穌的敵人,他的書裡不但沒有罵耶穌,反而像基督徒似的讚揚耶穌。因此這本書(起碼有關耶穌的這一段文字)應該是後世基督徒的偽作。
猶太教聖法經傳(Talmud)也有稍微提到耶穌,上面寫道︰「耶穌無視律法,使用魔法治療病人,迷惑以色列。」光是這樣簡單的記載,當然無法了解耶穌的生平。
若是如此,最後我們只好看基督教這邊的史料。基督教這邊的史料中,最早而且最值得信賴的是保羅寫的10封信。可是保羅在意的不是耶穌的生平,而是耶穌的受難與死,對人類的救贖有何意義?保羅認為它的意義就是耶穌身揹負著全人類的罪而死。因此之故,在這10封信當中,找不到任何有血有肉耶穌的記載。我們只好放棄在保羅寫的10封信中了解耶穌的生平。
不得以,我們只好看新約聖經中四福音書的記載。四福音書中,最早的「馬可福音」,其成立的年代大約在西元後65年至75年之間。這是原始基督教教團內部所寫。四福音書有重複的地方,也有差異的地方。而且從現代的我們看來,裡面有許多很難令人相信的奇蹟故事。因此,四福音書也是無法全盤接受的史料。
在18世紀之前,是所謂「因無知而幸福的時代」。西方人相信聖經神聖而絕對,因此對四福音書的記載深信不疑。但是到了19世紀,隨著歷史主義的興起,學者開始研究歷史上的耶穌。
德國學者Reimarus(1694–1768)指出耶穌原來的意圖與弟子們解釋的耶穌的使命感之間有差異。他大膽主張福音書中描述的耶穌,不是真正的耶穌,而是原始基督教教團的信仰「產物」。
另一位德國學者Strauss(1808–1874)則否定福音書中奇蹟故事的真實性。他認為我們可以從福音書中認識「神人耶穌」,但是卻無法從福音書中認識「歷史人物耶穌」。因此之故,Strauss失去了蘇黎世大學的教職。另一位德國學者Bauer(1809–1882)則認為耶穌是基督教教團杜撰出來的虛擬人物,結果他也因此而失去了波昂大學的教職。
其實,任何宗教的創始者多多少少會被後人「神話化」。釋迦牟尼如此,耶穌也不例外。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否定歷史上曾經存在耶穌這個人物。法國學者Renan(1823–1892)在他的「耶穌傳」(1863)中就認為耶穌是一位偉大的宗教天才。
基督教之所以是基督教,並非因為它客觀描述了耶穌的史實,而是基督徒相信耶穌是基督(救世主),並且告白之故。
一般人認為耶穌的教誨是︰超越民族與身份,所有的人都會被神的愛救贖。
不過,超越民族與階級的不同,基於人類同胞主義的愛,在斯多亞學派(stoic 又稱禁慾主義派)的思想中已經被主張,因此這無法顯示耶穌教誨的特異性。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十章5節如此寫道︰「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這裡我們看不到絲毫「超越民族與身份,所有的人都會被神的愛救贖」的跡象。顯然,耶穌有強烈的猶太民族主義。「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6節如此寫道︰「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9節也如此寫道︰「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48節也如此寫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三個福音都在述說向各民族傳教。這應該是反應出後來基督教決定走出猶太本土,向全世界傳教時,編纂福音者的心理。
(待續)
※前天7月2日是我的55歲生日。我沒忘記從70歲生日起我要展開行善計畫。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世界有四大宗教,按照教徒人數多寡排列,依序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與佛教。這篇讀書報告就是我對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歷史的粗淺描述。
基督教中又有三個派別,按照教徒人數多寡排列,依序為︰天主教(基督舊教)、基督教(基督新教)與東方正教。
普通,我們認為西方文化的兩大要素為希臘精神與基督教精神。希臘精神就是在民主政治中產生的自由精神。基督教精神則是「愛」的精神。這麼說來,兩者的差異在於自由精神的有無。這種看法其實不一定正確。因為,希臘人的自由只限於城邦,沒有真正的個人自由。從某個角度看,基督教精神卻有很大的自由。
從蘇格拉底的死亡就可以看出,任何時代,民主政治都蘊藏著陷入「眾愚政治」的危險。一旦有人批評民主政治,他就會被冠上「反民主」的罪名。有人對青年實施新的教育,就會被冠上「迷惑青年」的罪名。究竟希臘那時有沒有言論自由、教育自由?另一方面,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八章32節寫道︰「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哥林多後書」第三章17節寫道︰「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加拉太書」第六章13節寫道︰「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可見基督教時常提到「自由」。因此,希臘精神與基督教精神的差異並不在於自由精神的有無。而且兩者對「自由」的概念並不相同,很難比較。
基督教中被認為獨一無二的處女生子、耶穌復活和聖餐儀式,其實在當時地中海世界廣泛流傳的東方密儀宗教也可見到。古今中外,人們都認為「偉人的出生方式與普通人不同。」不是母親在產前夢見奇怪的夢,就是產生一些異象。所以聖母瑪麗亞以處女之身,因聖靈而懷孕一事,並不是不可思議。因為像耶穌這樣的偉人,如果出生方式與普通人相同,那才奇怪。關於耶穌的處女誕生一事,基督教最古老的文書「保羅的信」中,還有福音書中最早出現的「馬可福音」中,都隻字未提。只有「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有提到。
19世紀的宗教史學派的學者,在比較古代各宗教之後,很高興地發現︰「基督教是這些宗教的混合宗教。」比利時的學者基蒙認為波斯的密特拉斯教(Mithras 又稱太陽神教)與基督教有太多類似的地方,他說︰「如果基督教沒有取得勝利,密特拉斯教可能會支配全世界!」
法國的宗教史學家雷南(Renan 1823–1892)也說︰「如果基督教犯了某種致命的錯誤,而停止擴張,全世界可能會密特拉斯教化!」問題是,既然兩者那麼類似,為什麼基督教成為世界宗教,密特拉斯教卻停留在「過去宗教」呢?
基督教和東方各宗教有類似點,但是只有基督教獲得最後勝利,其秘密可能是在於基督教承繼了猶太教嚴厲的希伯來思想(Hebraism)。
耶穌和蘇格拉底一樣,自己沒有留下任何著作。可是,蘇格拉底的言行,後人可以透過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齊諾風(西元前430–354)和古希臘詩人亞里士多菲尼斯(西元前445–385)的作品中得知。這些記錄蘇格拉底言行的文化人都有一定的公信力。反之,耶穌在猶太人之間的公開活動只有一至三年,而且追隨耶穌的人都是無名者。
耶穌出生於羅馬帝國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西元前63–14)在位時期,30歲左右,在第二代皇帝Tiberius(西元前42–西元後37)在位時期,被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是猶太人。猶太人自西元前587年亡國以來,就一直在東方各強國的統治下茍延殘喘。猶太人多次嘗試獨立,都失敗了。後來猶太人被羅馬帝國統治。西元前37年Herodes(西元前73–西元前4)在羅馬帝國的支持下,統治猶太人。耶穌就是誕生於Herodes的統治期間。據「馬太福音」第二章1至16節所述,Herodes聽說「猶太人的王誕生了」,便下令殺掉所有二歲以下的幼兒。西元前4年,Herodes去世,猶太地方的臨時總督Sabinus 要進入耶路撒冷時,猶太人拿起武器,宣佈獨立,並且要Sabinus離開。羅馬帝國立刻派大軍鎮壓。西元後6年,猶太人的加利利地區又發生叛亂。領導人是「熱心黨」的始祖猶大(Joudas)。耶穌就是在這種紛擾不安的環境中長大,而且是在加利利地區長大。
關於耶穌的生平,能夠信賴的史料可說幾乎沒有。史料的「沉默」或許意味耶穌的活動不太受到羅馬帝國權力者和當時文化人的注意。猶太教的文獻裡,也幾乎沒有提到耶穌。不過猶太人的歷史學家Josephus(37–100)倒是在他的「猶太古代史」中,如此寫道︰「這個時候,如果說他是『人』,不冒犯的話,一位叫耶穌的人誕生了。他是個賢人,也行奇蹟。他是喜愛真理的人的教師。他吸引了許多猶太人和希臘人。他是基督。由於我國(猶太人)中地位崇高的人告發他,Pilatus處罰他釘在十字架上,然而他的信奉者並沒有拋棄他。如預言者預言,三天後,他復活了,出現在他的信奉者面前。」
可是,Josephus是耶穌的敵人,他的書裡不但沒有罵耶穌,反而像基督徒似的讚揚耶穌。因此這本書(起碼有關耶穌的這一段文字)應該是後世基督徒的偽作。
猶太教聖法經傳(Talmud)也有稍微提到耶穌,上面寫道︰「耶穌無視律法,使用魔法治療病人,迷惑以色列。」光是這樣簡單的記載,當然無法了解耶穌的生平。
若是如此,最後我們只好看基督教這邊的史料。基督教這邊的史料中,最早而且最值得信賴的是保羅寫的10封信。可是保羅在意的不是耶穌的生平,而是耶穌的受難與死,對人類的救贖有何意義?保羅認為它的意義就是耶穌身揹負著全人類的罪而死。因此之故,在這10封信當中,找不到任何有血有肉耶穌的記載。我們只好放棄在保羅寫的10封信中了解耶穌的生平。
不得以,我們只好看新約聖經中四福音書的記載。四福音書中,最早的「馬可福音」,其成立的年代大約在西元後65年至75年之間。這是原始基督教教團內部所寫。四福音書有重複的地方,也有差異的地方。而且從現代的我們看來,裡面有許多很難令人相信的奇蹟故事。因此,四福音書也是無法全盤接受的史料。
在18世紀之前,是所謂「因無知而幸福的時代」。西方人相信聖經神聖而絕對,因此對四福音書的記載深信不疑。但是到了19世紀,隨著歷史主義的興起,學者開始研究歷史上的耶穌。
德國學者Reimarus(1694–1768)指出耶穌原來的意圖與弟子們解釋的耶穌的使命感之間有差異。他大膽主張福音書中描述的耶穌,不是真正的耶穌,而是原始基督教教團的信仰「產物」。
另一位德國學者Strauss(1808–1874)則否定福音書中奇蹟故事的真實性。他認為我們可以從福音書中認識「神人耶穌」,但是卻無法從福音書中認識「歷史人物耶穌」。因此之故,Strauss失去了蘇黎世大學的教職。另一位德國學者Bauer(1809–1882)則認為耶穌是基督教教團杜撰出來的虛擬人物,結果他也因此而失去了波昂大學的教職。
其實,任何宗教的創始者多多少少會被後人「神話化」。釋迦牟尼如此,耶穌也不例外。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否定歷史上曾經存在耶穌這個人物。法國學者Renan(1823–1892)在他的「耶穌傳」(1863)中就認為耶穌是一位偉大的宗教天才。
基督教之所以是基督教,並非因為它客觀描述了耶穌的史實,而是基督徒相信耶穌是基督(救世主),並且告白之故。
一般人認為耶穌的教誨是︰超越民族與身份,所有的人都會被神的愛救贖。
不過,超越民族與階級的不同,基於人類同胞主義的愛,在斯多亞學派(stoic 又稱禁慾主義派)的思想中已經被主張,因此這無法顯示耶穌教誨的特異性。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十章5節如此寫道︰「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這裡我們看不到絲毫「超越民族與身份,所有的人都會被神的愛救贖」的跡象。顯然,耶穌有強烈的猶太民族主義。「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6節如此寫道︰「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9節也如此寫道︰「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48節也如此寫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三個福音都在述說向各民族傳教。這應該是反應出後來基督教決定走出猶太本土,向全世界傳教時,編纂福音者的心理。
(待續)
※前天7月2日是我的55歲生日。我沒忘記從70歲生日起我要展開行善計畫。
理州上 2011年7月好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