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共產中國之路(1)
1912年2月12日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宣統帝)以不廢帝號,繼續住在宮城,並且獲得年金為條件,宣佈退位。這是自清太祖即位以來第297年,自清世祖入關,君臨中原以來第268年滿清滅亡,也是秦始皇以來第2133年,中國的專制君主制到此劃下句點。
專制清朝政府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大多數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的未來都充滿樂觀。可是沒想到革命的果實卻被袁世凱奪走。
孫中山本來就對袁世凱有戒心。因此把首都定在南京,並且要求袁世凱遵守臨時約法,作為讓出大總統位給袁世凱的條件。可是,袁世凱以北京治安惡化為藉口,拒絕南下,在北京成立政府。
國民黨的宋教仁以為只要國民黨在議會中佔多數,袁世凱只不過是名目上的總統。
果然,1912年年底的國會選舉,國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宋教仁以國民黨實際上黨魁的身份,必定成為接下來的總理。沒想到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居然派刺客在上海車站暗殺宋教仁。真相立刻大白。孫中山主張馬上討袁,黃興則主張以合法方式解決。國民黨內部意見紛歧。袁世凱更加肆無忌憚地向列強(日、英、俄、德、法)大借200萬英鎊。他用借來的錢擴充自己的軍隊,準備用武力鎮壓南方各省的革命勢力。國民黨籍的省都督(相當於省長)李烈鈞、柏文蔚、胡漢民強烈抗議,主張徹底調查宋教仁暗殺事件及借款問題。袁世凱則將他們全數罷免。江西、江蘇等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討袁。也就是「第二革命」。可是袁世凱擁有的軍力較大,「第二革命」不到兩個月就失敗了。
1913年5月,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公佈新約法。總統的權力變得極大,而且是終身制。現在袁世凱欠缺的只是「皇帝」這個名稱而已。於是袁世凱設法製造「希望復活帝制」的輿論。全國各地出現懇請袁世凱當皇帝的「請願團」。剛好那時康有為主張儒家國教化,發動全國「尊孔運動」。袁世凱強力支持。因為他也希望中國能夠恢復君臣之義的道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西方列強忙著戰爭時,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條件」。袁世凱不得以,同意了。嚴復等六位知名人士組成「籌安會」,準備開始推舉袁世凱為皇帝。
列強也認為中國適合帝制。不久,國民大會召開,全場一致,決定變更國體為君主立憲制。各省紛紛奉上「推載書」。袁世凱決定遵從這股「強大的民意」,接受皇帝位,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宣佈於1916年為洪憲元年,並於元旦舉行即位大典。可是就在這時,雲南省宣佈獨立,並且成立「護國軍」,宣佈討袁。貴州、廣西也跟著響應。
袁世凱的心腹段祺瑞與馮國璋眼看全國反袁聲勢強大,便一旁觀望。除了心腹背離之外,最讓袁世凱感到挫折的是日本也表明反袁。1916年3月,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在憂憤中突然去世。
臨時約法和國會恢復,黎元洪被選為大總統,馮國璋被選為副總統,段祺瑞是國務院總理。表面上,中國又重回民主國家的正常道路。沒想到袁世凱去世後,接下來是無止無休的軍閥混戰。
由於各軍閥不斷戰爭的結果,戰費開銷龐大。北京政府的財政因而破產。沒有外國的援助,便無法支付公務員的薪水。民眾的稅務負擔越來越重,政府甚至要求民眾預繳第二年、第三年的稅。真是千古奇觀!
1917年軍閥張勳還演出復辟的鬧劇。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內藤湖南(1866-1934)對中國的前途絕望,主張列國聯合成立政府機關,共同管理中國。長年住在中國,很了解中國的英國外交官Bland(1863-1945),以及在中國居住多年的英國記者Woodhead(1883-?)也主張由外國人共同管理中國行政機關。當時許多外國人都認為:「中國即將崩潰!」
1923年5月6日,津浦鐵路臨城車站附近,一輛快速火車被1千多名土匪襲擊。有1百多名乘客被挾持,其中有16名外國人。雖然16天內,16名外國人完全獲得釋放,但是這個事件更讓外國人覺得中國應該由列強共同管理。
北京政府現在已經無法充分發放薪水給官員,給教師的薪水也已經積欠好幾個月。
這樣的政府之所以能夠繼續存在,是因為列強的支撐。列強為了從中國獲得新的利益,必須有一個交涉對象——中央政府存在。如果中國被各軍閥割據,那麼列強豈不必須與各軍閥一個個交涉?那多麻煩!所以即使北京政府只是虛構的中央政府,列強也必須支撐它。
另一方面,列強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必須與地方軍閥勾結,援助地方軍閥;而地方軍閥為了籌措戰費,也必須與列強勾結,接受列強的援助。例如日本援助張作霖與段祺瑞,英國援助吳佩孚與陳烱明,俄國援助馮玉祥以及後來的國民黨政權。
北京的東交民巷是外國公使館集中的地區。當時人們都認為中國真正的實權者不在北京政府,而在東交民巷。中國的報紙也稱東交民巷為「太上政府」。或者諷刺地說:「中國被東交民巷統治!」
(待續)
理州上 2011年8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