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讀書雜記(20)
讀書雜記(20)
(斯多葛學派)
斯多葛學派的創始人是芝諾(前336-264)。他本來學習犬儒學派的思想,但是後來覺得犬儒學派沒學問與沒禮儀,便放棄。
斯多葛學派有一個奇異的主張,那就是認同自殺。他們認為「生」是神的命令,「死」也應該是神的命令。任何人如果認為自己的使命已經結束,而且由於高齡,生活上需要麻煩別人,或生重病,這就是神要你離開人間的信號。這時候就可以絕食自殺。斯多葛學派認為「死」是肉體與靈魂的分離,或是分解成元素。無論哪一種,都是回歸原來的樣子,換言之,就是「回故鄉」。因此「死」一點都不可怕。
柏拉圖認為靈魂不死,可是斯多葛學派認為靈魂和肉體一樣,也會分解成原來的元素。
斯多葛學派認為理想的賢者,即使喝醉或在夢中,也不會犯錯。這樣的賢者非常罕見。只有蘇格拉底和提奧奇尼斯是這樣的賢者。
(法國思想家阿蘭)
阿蘭(Alain 1868-1951)幼年就被視為神童,24歲時,就通過考試,具有哲學教授的資格。阿蘭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太過苛刻的要求。阿蘭一向反戰,追求和平。他主張法國的軍隊只能防衛,要是長官下令越國境一步,士兵可以不服從。
阿蘭高中時的老師告訴他︰「絕對的真理只有一個,那就是真理並不存在!」
阿蘭知道人生有無法逃避的悲劇,但是不能因此而悲觀,人有變得幸福的義務。悲觀是源自氣氛,樂觀卻是來自意志。阿蘭不認為有宿命這回事。他曾說︰「就像草莓有草莓的味道一樣,人生也有幸福的味道。」阿蘭的基本立場是個人主義式的自由主義。他雖然經常否定權力,但是卻重視秩序。因為沒有秩序作前提,個人的自由無法確保。阿蘭對共產主義不懷幻想。阿蘭在政治上推崇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他也與盧梭一樣,否定近代主義,懷疑「文明的進步」。當他看到航空技術的進步,說︰「橫渡大西洋比原先快一個小時,不是人類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阿蘭以46歲教授的身分自願從軍。他雖然是反戰、和平主義者,卻恥於躲在安全的後方提倡和平。他要進入軍隊,體驗士兵的辛勞,然後再批評戰爭。
(達爾文)
達爾文(1809-1882)去世後葬在倫敦西敏寺,就葬在牛頓旁邊。達爾文幼年時,討厭讀書,喜歡到野外釣魚、射小鳥。
達爾文的父親是醫生,他也想讓達爾文成為醫生,所以讓他進大學學醫。可是達爾文對醫學沒興趣,他寧願採集動物,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一天,比較解剖學教師格蘭特,告訴達爾文,拉馬克(Lamarck 1744-1829)的進化論。這事無疑對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父親看達爾文對醫學沒興趣,便讓他改學神學,期待他將來成為牧師,起碼有飯吃。達爾文這次總算勉強讀完,並且通過畢業考。
1831年,22歲的達爾文接到一個訊息︰「小獵犬號」的艦長正在尋找一位博物學者一同搭船出海。達爾文很想去,不過由於這項差事沒有薪資,達爾文必須獲得父親的允許,請父親幫他出生活費才行,可是父親根本反對這件事。達爾文只好去找舅舅幫忙,舅舅就去勸達爾文的父親,最後父親終於點頭。於是,達爾文與「小獵犬號」的艦長會面後,搭上了「小獵犬號」出海。達爾文上船不久就開始暈船。此後5年的航海,達爾文一直被暈船所苦。在船上,達爾文與艦長,針對奴隸問題,有一番爭論。艦長贊成奴隸制,達爾文反對奴隸制。之後,「小獵犬號」順利回到英國。
1838年,達爾文讀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對他有相當大的啟發。對達爾文而言,馬爾薩斯的理論與只其用在人類上,不如用在整個生物上更重要。換言之,對一般生物而言,自然界並沒有給予所有出生的生物都可以存活的必要資源。因此有些生物會存活下去,有些生物則會中途死亡。達爾文在這個階段,首次有「自然淘汰」的想法。達爾文的進化論,在此初具雛形。
在發表進化論時,達爾文遭到父親的反對。因為當時一般人都認為這個世界,包括人類,都是由神創造的,而達爾文的進化論顯然與這種想法背道而馳,簡直是離經叛道。而達爾文的妻子是一位虔誠的教徒,發表進化論也是對妻子的一種背叛。因此達爾文一直猶豫不決。
後來有人以匿名出版與進化論內容類似的書籍。從達爾文看來,那本書的內容相當幼稚。可是那本書卻相當暢銷。有些人甚至懷疑那本匿名書的真正作者是達爾文。達爾文繼續忍耐,直到1858年才發表進化論。
1856年,達爾文開始執筆寫進化論。一天,達爾文接到華萊士(Alfred Russelallace, 1823-1913)寫來的信。華萊士少年時,讀了達爾文的著作「小獵犬號周航記」,而立志探險。華萊士的信件內容居然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完全相同,論述經由自然淘汰而達到進化的可能性。對達爾文而言,這簡直是晴天霹靂。
最後,達爾文決定將自己的進化論與華萊士的論文於1858年在「林奈協會」一起發表。達爾文又寫了一本一般讀者較易懂的「種的起源」。「種的起源」初版1250本,上市當天就賣光。
不過,也有人反對進化論。在1860年,於牛津大學舉辦的英國學術會大會上,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員威伯福斯(Wilberforce 1759-1833)對進化學者Huxley(1857.1975-)說︰「聽說你認為自己是猴子的子孫。那是你的祖父的血統,還是你的祖母的血統?我很想知道。」Huxley回答道︰「如果我的祖先是可憐的猴子,或是擁有優秀的素質與影響力,卻不懂得善用自己的優點,而糟蹋科學討論,並且侮辱認真追求真理的人,這兩者之間,要我挑選一樣的話,我當然會挑選猴子。」
達爾文享有盛名之後,馬克思於1880年要出版「資本論」英文翻譯版時,請達爾文提獻詞,可是達爾文婉拒了,因為他不願被人誤認為他和馬克思一樣是無神論者。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讀書雜記(19)
讀書雜記(19)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交戰國的媒體一片民族主義與排外主義的言論。大家都聲稱為了防衛神聖的領土,或是為了維護中立國的權益,不得不捲入戰爭。這種言論煽動民眾憎恨敵國。
在英國和法國,德國人開的商店,或商店名是外國感覺的,都遭到掠奪、破壞。在巴黎,外貌長得像外國人的人,遭到暴力攻擊。在比利時,媒體誇大報導德軍殘酷的行為,幾乎所有的人都信以為真。在採取志願兵制度的英國,一個星期就有17萬5千人志願入伍。由於一下子湧來太多志願兵,軍方的裝備不夠分配。法國的劇場和電影院暫時關閉,直到1915年底才再度營業。再度營業後的內容也都是歌頌愛國的內容。
法國社會黨的反戰和平運動象徵Jaures(1859-1914)在開戰前夕,被一位狂信的愛國者開槍射死。
在這情況下,有些原本反戰的人開始改變態度。馬克思主義者Guesde(1845-1922)改變自己的信念,說︰「我們除了防衛祖國之外,其他都不考慮。」
瓦揚(Vailland 1907-1965)原本主張發動罷工,以反對動員令,全盤否定「防衛祖國」的觀念,可是開戰後卻倡導愛國主義。Hervieu (1859-1915)全盤否定「防衛祖國」的觀念,可是開戰後卻也倡導愛國主義。法國社會黨這種愛國主義與協助戰爭的方針,在1915年之前,獲得黨內的共識。
在英國,工黨雖然舉行反戰和要求英國中立的盛大集會,但是一旦德國入侵比利時,輿論傾向於開戰後,工黨內部就意見分歧,只有少數黨員還維持反戰的態度。大多數黨員都認為一旦開戰,就必須遵守國家政策。因此,工黨決定不反對政府提出的戰爭預算。而且工黨還積極參加徵募志願兵運動。
一旦開戰,傾向愛國主義的不只是社會主義者,許多歐洲著名的知識份子也不例外。如法國作家貝磯(Peguy 1873-1914)、德國詩人霍普特曼(Hauptmann 1862-1916)、法國作家法朗士(France1844-1924)都是如此。貝磯與法朗士雖然年齡已經超過兵役年齡,卻仍向陸軍部申請志願兵役。只有法國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在瑞士,鍥而不捨地向交戰各國訴求和平。
法國全國一致投入戰爭,拿罷工的件數來看,1913年有1073件,而開戰後直到1914年底完全沒有罷工,1915年也只有98件。可見法國勞工也很「共體時艱」。
(柏克哈特)
瑞士學者柏克哈特(Burckhardt 1818-1897)75歲從大學教職退休後,寫了自傳,並且根據他的遺囑,在他的告別式時朗讀,讓他的在天之靈聽。
尼采相當崇敬柏克哈特,他曾說︰「現在還活著的人當中,擁有充分人性與知識的大概只有柏克哈特!」柏克哈特的代表作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以下是該書的精彩部分︰
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每個人都識字,連趕驢子的人都一邊趕驢,一邊唱但丁的抒情詩。
當時的人認為讀書是人世間最高貴的財寶,因此才有那麼多人把女兒送去讀書。
(西塞羅)
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是古羅馬時代的哲學家。古羅馬初期人人生活簡樸,但是隨著領土擴大,越來越富裕,人人變得生活奢侈,擁有奴隸,貧富懸殊,賄賂橫行,共和制的基礎動搖。在這種情況下,護民官Gracchus兄弟積極救濟貧民。哥哥從富者沒收國有地,分給貧民,卻引起元老院和富者的憤怒而被殺。弟弟也因為實施許多改革,被元老院憎恨而自殺。
前66年,西塞羅成為法務官。他因為有些財產,所以不收取訴訟依賴人的辯護酬勞。即使對方送禮,也不據為己有,而捐出來。然而即使西塞羅不收,富者仍舊會送種種禮物,據說西塞羅因此而擁有將近10棟別墅。這些別墅有許多藏書和美術品,西塞羅時常在這裡招待學者。
前63年,西塞羅成為執政官。前45年,凱撒成為終身獨裁,之後,西塞羅就專心埋頭於書籍和寫作。
西塞羅認為人有很多苦惱,如憤怒、恐怖、嫉妒等,而哲學可以醫治這些苦惱。西塞羅最肯定的是斯多亞哲學。西塞羅也認為幸福的生活必須有道德存在,賢人總是幸福。
(羅馬哲學家阿皮奇泰斯特)
羅馬皇帝多米提安努斯(Domitianus)下令驅逐哲學家,阿皮奇泰斯特(Epiktetos 55-135)因而也被驅逐。阿皮奇泰斯特的母親是奴隸,所以阿皮奇泰斯特一出生就是奴隸。阿皮奇泰斯特後來被賣到羅馬。
阿皮奇泰斯特主張女性也應該和男性一樣,學習哲學。阿皮奇泰斯特很尊敬提奧奇尼斯(Diogenes 前400-前323)。提奧奇尼斯有許多奇行,例如,他過著像乞丐的生活,心靈卻像皇帝。他在白天提著燈,四處尋覓,別人問他找到了什麼人嗎?他說︰「找到了好孩子,但是沒有找到人!」他所謂的「人」,必須擁有自由和自主。
阿皮奇泰斯也過著貧窮的生活,他住的房子,門不需要上鎖。屋內的東西只有作為棉被和蓆子的稻草。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讀書雜記(18)
讀書雜記(18)
(甘地之死)
1921年,孟買的繁華街上堆滿外國製的衣服和家具,民眾點火將其燒燬。在民眾的歡呼聲中,黑煙冉冉升起。這是印度人想要擺脫英國統治的愛國心表現。但是看到這種一時衝動的行為,甘地憂心忡忡地說︰「我深信對敵人寬容,比復仇還要更勇敢。暴力屬於野獸,非暴力才屬於人。我不是因為印度弱小,才主張非暴力。就是因為印度強大,才主張非暴力。」每逢印度發生暴力事件,甘地就絕食,希望民眾反省。
印度獨立之後,印度的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發生激烈流血衝突。甘地非常傷心,從一個村莊走到另一個村莊,向印度人勸說必須和解。
1947年10月2日是甘地79歲生日。國民會議派計劃為甘地大大地慶生,但是甘地卻婉拒了,拿著竹杖,繼續他的勸說之旅。當時許多住在伊斯蘭教國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被趕出國,成為難民,湧進印度首都新德里,佔領市中伊斯蘭教的寺院,將寺院中的伊斯蘭教徒趕出。甘地看到這種情形,又開始絕食。絕食5天後,新德里的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終於誓言和解。
但是一些印度教的狂熱份子,認為必須徹底驅逐伊斯蘭教徒。他們因而對甘地懷恨在心。1月29日,甘地像往常一樣,準備前往既定的場所禱告。那場所已經有數百人等待甘地前來禱告。甘地走上禱告壇時,群眾中跑出一位青年向甘地打招呼。甘地也回打招呼。不料那位青年突然取出手槍,朝著甘地開了4槍,甘地中槍倒地。兇手立刻被逮捕。兇手是一位印度教的狂熱份子。
這真是印度的悲劇與損失,也是全世界的悲劇與損失。
(讓印尼覺醒的卡蒂妮)
讓印尼覺醒的卡蒂妮(kartini 1879-1904)是爪哇一位貴族之女。她後來被稱為「獨立與解放女性之母」。
當時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荷蘭在印尼積極設立大學與專門學校,為的是要教育貴族階級的子弟,讓他們學習荷蘭和西方文化。然而這些學會西方文化的知識份子,卻產生民族意識。
卡蒂妮的生命很短暫,只活了25歲。可是在她有生之年用荷蘭文寫的信,後來以「跨越黑暗,邁向光明」為書名出版。這本書深深感動了許多後來的民族主義者。
卡蒂妮認為爪哇社會太落伍、守舊,而荷蘭人瞧不起爪哇人,不認為爪哇人是人,因此絕對無法期待荷蘭人會建設爪哇成為新社會。
1902年,在殖民地教育長官Abendanon(1126-1198)妻子的援助下,卡蒂妮設立女子學校。在寫給Abendanon夫人的信中,卡蒂妮如此寫道︰「我不願讓學生們成為半歐洲人或荷蘭式的爪哇人,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純粹的爪哇人,熱愛鄉土與民族,對鄉土與民族擁有優越感,並且充滿生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歷史學家Gooch(1873-1968)說︰「戰爭的原因不是正義與不正義的衝突,而是正義與正義的衝突。」換言之,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正義,對方是不正義,才會互不相讓而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這種情形。其實當時兩陣營都充滿帝國主義的野心。一開始引起戰爭的固然是德國帝國主義的膨脹主義,但是促成這個情形的卻是英國帝國主義所率領的三個協約國對德包圍政策。
19世紀時,一向統治巴爾幹半島的土耳其衰弱之後,巴爾幹半島的各民族就產生獨立的想法。因此巴爾幹半島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1914年6月28日,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太子費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族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一名參加塞爾維亞恐怖組織「黑手黨」的波士尼亞學生)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得到德國的支援後,於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爾維亞。俄國則援助塞爾維亞。
德軍也侵略法國和中立國比利時,英國則以德國侵略中立國比利時為由,對德國宣戰。
1915年德國宣佈「有關戰爭領域的宣言」,開始了無限制潛水艇戰。這個宣言的目的是要破壞同盟國的通商,而且即使是中立國的船隻,也不保證其航行的安全。美國也因此而受到威脅。於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抗議。不久美國船隻果然被擊沉,美德關係陷入緊張狀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威爾遜採取中立態度。然而後來同盟國財政越來越困難,便向美國大量借款。這下子,美國成了同盟國的大債權人,萬一同盟國打輸戰爭,美國豈不要不到錢?因此美國當然希望債務人能夠打贏戰爭。
其實,威爾遜當時比較關心的是以中國問題為核心,美日之間的可能衝突。威爾遜真是一位眼光遠大的政治家。他已經預見太平洋戰爭的可能性。不像當時的美國駐英國大使Page 和總統顧問House只關心歐洲戰場。
威爾遜終於下定決心參戰。主要原因是德國宣佈無限制潛水艇戰,影響到美國,以及美國希望債務人同盟國能夠打贏戰爭。此外,威爾遜認為美國參戰後打贏戰爭,才有資格出席和平會議,實現他樹立世界機構(後來於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以滅絕戰爭的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明顯變化是,歐洲在世界政治所佔的份量下降。德國哲學家史賓格勒稱這場戰爭是「西方的沒落」的顯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興起,蘇聯誕生,亞洲和非洲產生反殖民主義,以及歐洲沒落。
另一個現象是戰爭結束後,從戰場回到後方的士兵,厭惡後方的安樂,懷念前線的生活,並將其理想化。這種心理成了後來各國法西斯主義的溫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都是從戰場回到後方的士兵,這絕非偶然。
★12月28日,我和千瑤與中漁一起去看齊柏林空拍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內容動人,值得一看。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讀書雜記(17)
讀書雜記(17)
鴉片戰爭正在進行中,湖南兵進入廣東城內,居然對一般百姓搶劫,對婦女性侵,讓廣東人怨聲載道。當時的中國人地方意識強烈,對湖南兵而言,到了語言不通的廣東,和到了外國差不多,加上軍紀不良,才會發生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
鴉片戰爭是清廷慘敗,不過中國卻出現一位唯一可以稱道的人物,關天培(1781-1841)。關天培表現英勇,指揮虎門砲台,當英艦的砲彈飛過來時,大半的士兵都逃走。關天培只好自己操作大砲。後來英軍登上虎門,雙方進行肉搏戰。關天培雖然殺死了數名英兵,最後還是滿身彈孔而戰死。據說他臨死前,身體還靠著牆壁,不願倒下。這是弱兵之中勇將的悲劇。
(搶劫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圓明園是乾隆皇帝模仿法國凡爾賽宮建築的,非常豪華。最初搶劫圓明園的部隊都成了鉅富。由於7日是星期日,許多士兵外出。英軍司令官覺得不公平,便成立「搶劫品委員會」,要將領們提供搶劫品,交付拍賣,並將利潤分配。英軍搶劫完圓明園之後,竟然於10月18日,放火燒圓明園,讓圓明園成為廢墟。這真是野蠻人的行徑!否則圓明園現在說不定會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
(太平天國)
1853年,太平天國攻下南京後,定為首都。太平天國戒律極嚴,模仿「摩西10戒」,宣佈10條天條。任何人必須在三星期內牢記這10條天條,否則便斬首。太平天國還把居民分成男館和女館,即使是夫妻也不能接觸。西王蕭朝貴的父親因為偷偷叫妻子前來同宿而被斬首。
然而,太平天國各王自己卻不遵守男館和女館的禁令,各王的後宮都有許多美女。民眾看到這個「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現象,當然心生不滿。於是有女子扮男妝進入男館,也有男子扮女妝進入女館。
太平天國各王都很豪奢,尤其是東王楊秀清外出時,前面有管弦樂隊,轎子由40人抬。
由於太平天國內鬨,1856年,北王韋昌輝殺死東王楊秀清。韋昌輝怕楊秀清的餘黨報仇,便將城門關閉10天,然後把與楊秀清有關的人全部殺光。翼王石達開知道這個慘劇後,責備韋昌輝,韋昌輝卻一點也沒後悔的樣子,反而說︰「翼王,難道你和楊秀清是一夥?」翼王石達開知道生命有危險,當天晚上就離開南京。北王韋昌輝知道這個消息後,覺得是縱虎歸山,相當後悔,便殺掉翼王石達開的母親和妻子等10多人。韋昌輝知道自己做了這麼大傷天害理的事,一定會引起憤,便連夜逃亡,可是中途卻遇到楊秀清的部下,被對方逮捕,送交給天王洪秀全。洪秀全竟然活生生挖出韋昌輝的肝臟,祭祀楊秀清在天之靈。
太平天國這群人如此殘忍,毫無人性,難怪無法成大事。虧他們還會拿基督教粉飾門面,真是掛羊頭賣狗肉!
後來太平天國軍在蘇州城被清軍團團包圍時,協助清軍的英國軍官戈登(Gordon 1833- 1885),要求李鴻章,攻入蘇州城後,絕對不能殺害投降的太平天國軍。然後對蘇州城內的太平天國軍喊話︰「只要有戈登在,請放心投降。」不久,蘇州城門果然開了,太平天國軍投降。不料第二天,李鴻章軍殺光已經投降的太平天國軍。戈登看見屍橫遍野的太平天國軍屍體,非常憤怒,拿著手槍要找李鴻章算帳。以往戈登知道自己容易動怒,為了怕惹禍,下定決心生氣時只拿竹鞭。這回卻拿手槍,可見他有多憤怒。李鴻章見狀,很害怕,便在蘇州城內藏匿,不敢見戈登。戈登便率領他的常勝軍,撤回昆山,再也不願協助清軍。
之後,太平天國軍再度強盛起來。清廷只好寫一張誓文給戈登,內容是今後只要有戈登在,投降的太平天國軍,完全聽戈登的命令處置。戈登這才願意繼續協助清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其實李鴻章的殘忍並不亞於太平天國軍。而在太平天國的事件中,平定太平天國軍的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荃、左宗棠都是漢人,暴露出滿人的無能。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滿清王朝已經是夕陽西下了。
(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時,清廷能夠動員的只有李鴻章的北洋陸海軍,不屬於李鴻章指揮的軍隊,如南洋海軍,動也不肯動。後來梁啟超評中日甲午戰爭,說這場戰爭是日本與北洋軍的戰爭,這個評論並不誇張。當時在日本,全國的人民都知道中日爆發戰爭,可是即使在靠近朝鮮半島的中國東北,一般人民都不知道中日爆發戰爭這件事。中國會戰敗,豈是偶然?
(孫文與頭山滿)
1924年,孫文赴日本,要求日本政府協助中國革命,順便與他的日本友人,也是右翼領袖的頭山滿(1855-1944)見面。孫文想要請頭山滿協助中國拿回被日本奪去的權益。頭山滿察覺孫文的用意,便先發制人地說︰「將來中國如果改善國情,不必擔心被他國侵略,那就另當別論,可是照現在這個狀況,如果中國要求日本還權益,恐怕大多數日本人民都不會同意。」這段話經過一旁的戴天仇翻譯給孫文聽後,孫文露出稍微緊張的表情。孫文知道他這個日本友人,將日本的國家利益擺第一。不久,孫文就罹患肝癌病逝。
(紅軍的軍紀)
紅軍,也就是共產軍,在叛亂時,極力想取得民眾的好感。他們訂有規則。一,當你離開某幫助你的家庭時,要把你當床睡的木板放回原位。二,對民眾要盡量有禮貌,盡量幫忙。三,借來的東西一定要還。四,若不小心打破東西一定要賠償。五,與民眾交易一定要公平。六,注重衛生。尤其在屋外挖便坑時,要離屋子遠一點,離開時要記得用土掩埋。七,絕對不准騷擾婦女。八,不准虐待俘虜。
共產黨如此處心積慮要獲得民心,反觀當時的國民黨貪官污吏橫行,雙方成一強烈對比。難怪後來國民黨兵敗如山倒。
中國有一句話︰「得民者昌,逆民者亡」,用在當時的國民黨與共產黨身上,真是吻合。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讀書雜記(16)
讀書雜記(16)
381年,羅馬皇帝Theodnsius(346-395)主持第二次宗教會議。之後從381年起的50年間宗教和平。然而這個宗教和平在431年就被破壞。這回宗教論爭的焦點不是「父」與「子」同一性與否的問題,而是更微妙的,耶穌基督的神性與人性的問題。馬利亞所生的兒子耶穌基督是人,雖然是人,但是祂的身體裡有神性。那麼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應該是人,因為必須是人,才能感覺到被釘的痛苦,才是為人類受難,才能救贖人類。聶斯托裏(Nestorius ?-451)否定耶穌基督有神性,引起論爭。431年便召開第三次宗教會議,結果聶斯托裏被判為異端,被驅逐到國外。
此外還有一性說問題。一性說以亞歷山太學派為中心,認為成為人的耶穌基督,其神性與人性最後化為本性,也就是神性。第四次宗教會議時,一性說被判為異端。
451年,第四次宗教會議在迦克敦舉行。此會議産生了重要的基督論定義,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為異端。
(日耳曼民族)
日耳曼民族與羅馬人、希臘人同樣都屬於印度.日耳曼語族。日耳曼民族擁有「民會」,是決定人民意志最高的場所。可見日耳曼民族擁有民主制度。不過,「民會」由貴族與自由民中有武裝能力的男子構成。每月一次舉行會議。在「民會」會議中,選出王,決定戰爭或講和、遷移到他處。
日耳曼民族喜歡賭博,甚至拿自己的身體自由當賭注,輸的話,就成為對方的奴隸。
(西亞文明)
芝加哥教授Jacobsen認為蘇美爾都市國家形成期時的政治組織,和後世日耳曼民族一樣,擁有「民會」和「長老會」。「民會」是成年自由男子的總會。「長老會」是比較富裕者的集會。許多事情多半由「長老會」決定,但是當碰到可能關係國家全體命運的事情時,則召集「民會」討論。因此專制世襲的王就不可能產生。雖然當國家面臨危機時,暫時性地賦予一個人獨裁權力,但是那要「民會」通過才行,而且是有期限,當危機消失,那個人的獨裁權力當然也跟著消失。
Jacobsen將這種政治體制稱為「原始民主政」。
可是到了都市國家形成期的末期,因為都市國家之間爭鬥激烈,與其沿用「原始民主政」,不如採用更有權威的制度較有效率,因而出現世襲王朝,而且是基於「君權神授」的觀念。
(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人認為王是地上唯一的神,王既是神,就不可能犯錯,所以他的話就是法律。這樣的王被稱為「神王」。埃及是羅馬帝國的穀倉,因為尼羅河的定期泛氾濫為兩旁農地帶來肥沃土壤,即使不施肥,一年也可二穫。埃及農民互相問候時,不是說︰「今天天氣真好!」而是說︰「今天尼羅河真好!」
19世紀的某一天,一位埃及農婦正在田裡工作時,發現刻著奇妙文字的瓦片。當時正盛行埃及的考古風潮,埃及農民都知道「古物」可以賣到好價錢。農婦便拿瓦片到古董商去賣。卻詢問多位古董商之後,一位古董商買下一部分,並且再拿到開羅博物館,詢問博物館願不願意買下。在此之前,埃及還沒有發現過楔形文字,因此博物館以為那是贗品。但是另一位投機性強的商人買下,然後送到歐洲的博物館檢驗。結果歐洲的博物館仍舊認為那是贗品。
就這樣,沒有買主的粘土板,就只好廉價賣給觀光客。後來竟然出現轉機。柏林博物館的一位考古學專家仔細研究了那粘土板之後,發現上面有巴比倫的王名,確定這粘土板是真貨。這是西元前14世紀「最初的國際主義時代」,埃及的法老王與其他國王來往的信件。
(古羅馬文明)
在古羅馬的各都市,從擁有一定財產的人當中,選出100名都市參事會員,他們除了監督都市的官員外,也會自掏腰包促進都市的景觀。
(鴉片戰爭)
當1840年,英國政府為了鴉片被林則徐沒收、銷毀,而出兵攻擊中國時,英國自由主義政治家格萊斯頓(Gladstone 1809-1898)在眾議院嚴厲批評英國政府。他說道︰「中國取締英國人的鴉片走私。鴉片貿易是醜陋、令人作嘔、非法的買賣,如果英國人無法停止這種買賣,中國當然有權將英國人從其港口驅逐。我國的外交部長及其手下,一向幫助、獎勵、放任鴉片貿易商。英國人居住在中國,卻不遵守中國的法律,中國因而不供給這些英國人糧食有何不對?沒有比這場戰爭更不義的戰爭,這是我國的恥辱。發動這種可恥的戰爭真是前所未聞!去年陸軍部長說,在世界各地飄揚的英國國旗鼓舞了英國船員的士氣。為什麼會如此?因為英國總是站在正義這邊,對抗壓抑,支持民族權利與光明正大的企業家精神。然而現在這面國旗卻為了支持可恥的貿易而懸掛。我們現在看到這面國旗時,恐怕會嚇得抱頭鼠竄吧!以往我們的國旗威風堂堂地飄揚,現在我們再也無法體驗這種感動了!」
格萊斯頓真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他是當時英國政壇當時極少數的良心。格萊斯頓雖然力排眾議,他在眾議院的問政內容真是擲地有聲,永留青史。即使如此,還是無法挽回英國政府的戰爭決心。英國眾議院仍舊通過開戰決定。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讀書雜記(15)
讀書雜記(15)
(三國)
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宦官。各位一定覺得奇怪,宦官不是去勢了嗎?怎麼會有孫子?原來東漢的宦官流行收養子,好讓他們的權力與搜集來的財富可以傳下去。曹騰便是收曹嵩為養子,而曹嵩的兒子就是曹操。但是曹操以身為宦官的孫子為恥,終生懷有自卑感。
曹操曾經問一位學者︰「你覺得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對方回答︰「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很滿意這個答案,開懷大笑。
曹操喜歡讀書,但是他覺得處在東漢這個亂世,儒家思想派不上用場,因此較喜歡讀「管子」、「韓非子」之類的法家書籍。曹操另一類喜歡讀的是兵法書籍。曹操以自己深懂兵法自負,時常自己擬定戰略。這點和劉邦大不相同。劉邦將作戰的事完全交給韓信和張良。
曹操由於太過警戒別人的策謀,對自己的部下也過度猜疑,以致讓部下綁手綁腳,無法充分發揮才能。曹操之所以無法統一天下,這也是原因之一。
265年,司馬炎廢魏帝,自立為晉武帝。晉武帝晚年沉迷於遊宴,上行下效,朝廷奢靡成風。一天,晉武帝到王濟家用餐,吃了一道蒸豬肉,味道不凡,晉武帝問他這道料理何以味道不凡,王濟回答︰「這豬從小就喝人乳。」另一位奢靡大臣石崇家中有8百多位奴僕。石崇宴請賓客時,廁所撒香水,還有10多位盛裝美女排列在廁所門口,等待賓客如廁後,拿新衣幫賓客穿上。有些賓客因為不好意思,而不願上廁所。
還有一次,晉武帝將二尺高珊瑚樹賞賜給叔父王愷。王愷得意地向石崇顯示這個珊瑚樹,不料石崇看了後,用鐵如意將珊瑚樹敲碎。王愷非常憤怒。石崇便說︰「不要那麼生氣,現在就還你珊瑚樹。」說完,拿出自己收藏的珊瑚樹。有的三尺,有的四尺,晉武帝的珊瑚樹根本無法相比。王愷這才啞口無言。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擁有的廣大宅邸與眾多奴婢,在洛陽無人能出其右。王戎夜晚最大的樂趣是與妻子在燈下計算財產。
(種族大屠殺)
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君主石虎的養孫漢人石閔即位後,宣佈「任何漢人若能斬下一個胡人的首級,就給他官職。」結果在首都,一天之內就斬下數萬胡人的首級。石閔自己也率領漢人,將胡人,不分男女老幼,殺了20萬人。屍體就丟在城外,讓野犬啃食。許多漢人因為鼻子較高,或是鬍鬚較多,被誤認為胡人,而被誤殺。
(羅馬帝國)
據說,312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穆爾維大橋戰役的前夕,看到天空上閃耀著十字架樣的火舌與這樣的話:「這是你克敵的跡象。」當天夜晚,他夢見耶穌基督要他在軍旗上繡十字架。君士坦丁大帝依言而行,獲得勝利。從此他就皈依天主教。不過對這個傳說,古代就有人懷疑。那就是5世紀的歷史學者Zosimos。Zosimos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懷疑妻子有外遇,就用熱水燙死妻子和其情夫。但是事後深感懊悔,因而皈依天主教。
其實對君士坦丁大帝而言,神只有一位,無論是幼年時認識的最高神,或戰場上的守護神,或太陽神,都是天主教敬拜的神。都是同樣一位神。這才是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天主教的真象。
古羅馬人認為在人類生活中與自然界裡,到處都有神。例如不但有保護新生兒的神,也有讓新生兒誕生時順利張口哇哇大哭的神。此外,耕作時,從第一次犁耕到第三次犁耕,都分別有不同的神在支配。播種、除草、收割各階段也都有不同的神在支配。尤其重視的是家裡的爐灶神、祖先的靈神、倉庫神。還有重要的國家神,如天神、植物神、戰爭神、門神。
你如果以為這麼多神,應該夠了。可是古羅馬人覺得還不夠,他們還毫無偏見地歡迎外國的神。他們就引進古希臘的很多神。為什麼古羅馬人會有這麼多神?因為他們認為人類的許多不幸都是因為對支配各領域的神,祭祀不夠,引起神的憤怒之故。
不要取笑古羅馬人,其實台灣人也半斤八兩。台灣人覺得「有拜有保庇」(閔南語,意思是保佑),拜的神多多益善,以免掛萬漏一或押錯寶。
古代的宗教都互相寬容,只有天主教例外。天主教認為全世界只有一位神,其他神都不存在。猶太人也認為全世界只有一位神,其他神都不存在。但是猶太人畢竟是少數民族,對大局沒什麼影響力。可是有越來越多的羅馬人改信天主教,就是一大問題了。祭祀羅馬傳統眾神的羅馬人越來越少,可能引起神的憤怒,降災禍給羅馬帝國。而且這也會破壞羅馬帝國的精神統一。不祭祀羅馬傳統眾神,就是不履行國民的義務。因此天主教徒問題,就成為最大的政治問題。所以從尼祿皇帝以後,迫害天主教徒就成為羅馬政府的一貫政策。
可是神學者Origenes(185-254)卻認為只有祭拜真正的神才能保佑國家強壯,天主教徒才會讓國家繁榮。
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土耳其尼西亞召開前所未有的宗教會議。從此創下皇帝召開宗教會議並給予指導的先例。對皇帝而言,信仰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信徒都信仰同樣的內容。這個尼西亞宗教會議通過「父耶和華與子耶穌基督同質」。
令人奇怪的是,耶和華與耶穌基督究竟是什麼關係,居然要靠人類開會決定!這不是很荒唐的事嗎?人類哪會知道神的事?總之,從那以後,一有什麼對教義的爭執,皇帝或天主教就召開宗教會議,解決爭執。
然而328年,聖亞達納削(Athanasius 295-373)堅決反對君士坦丁大帝的立場,他認為耶穌基督就是神。這樣的看法與主流派「Origenes神學」對立。結果,聖亞達納削遭到驅逐與流放的命運。君士坦丁大帝又於355年,召開宗教會議,以及於359年召開宗教會議,都是將意見不同者驅逐。355年的宗教會議時,君士坦丁大帝說︰「我的意志就是教會的法律,看你們要選擇服從還是選擇驅逐?」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讀書雜記(14)
讀書雜記(14)
(猶太人的命運)
在古羅馬的暴政下,猶太人於70年和135年兩度叛亂,都失敗。之後,羅馬禁止猶太人進入耶路撒冷。猶太人不得不散居世界各地。
羅馬帝國以天主教為國教之後,猶太人的地位急遽惡化。天主教認為猶太人是陰險、墮落的民族,他們否定神,由於殺害耶穌基督之故,遭神詛咒,降落為隸屬之民,並且分散到世界各地。這是他們的報應。
6、7世紀時,根據西哥德(現在的西班牙)的法令,禁止猶太人和天主教徒結婚,禁止猶太人從事醫療行為,禁止猶太人雇用天主教徒為僕役,禁止猶太人擔任官職。這項法令逐漸擴張到全歐洲。在13世紀時,德國規定猶太人必須穿黃色的衣服,戴黃色的尖帽,好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他是猶太人。
猶太人不僅無法擔任官職,也無法加入工會,還無法擁有土地。
不過由於天主教會要求信徒不要收取利息,因此猶太人得以從事金融業,收取利息。然而這點更讓猶太人受到厭惡。
1555年,教宗保羅4世下令讓猶太人永久隔離。猶太人被迫居住在猶太人居住區,稱為「GHETTO」。「GHETTO」四周有牆壁,牆壁的門在夜晚時和天主教會的節慶日時封閉。「GHETTO」雖然擁有自治權,但是「GHETTO」裡的猶太人仍必須穿特別的衣服。
不過後來隨著啟蒙思想的普及與市民革命的進展,猶太人逐漸獲得解放。
法國人戈比諾(Gobineau 1816-1882)在著作「關於人類人種的不平等」中主張,所有歷史現象都可用人種來解釋,而亞利安人種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人種。德國人杜林(Duhring 1833-1921)也在其1881年出版的著作「猶太人問題」中寫道︰「劣等民族,無論僧侶和老師如何教導,都無法改變其原來的性格,洗禮也不可能改變其邪惡的本能。如果天主教徒與其交往,會讓天主教徒受害。猶太人只是盜取其他民族的文化與成果,自己沒有創造力。猶太人是喜歡住在腐敗環境的寄生蟲。數千年來,猶太人一直盜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現在鬥爭的焦點轉移到德國。我們不能對猶太教寬容,猶太教是猶太人企圖支配其他民族意志的表現,而且猶太教擁有排他性與侵略性,不允許其他神的存在。各民族若要避免自己滅亡,一定要絕滅猶太人!」
希特勒「我的奮鬥」裡的人種理論,和以上的主張類似。德國的保守勢力、軍方與資本家也支持納粹的人種理論。其理由是︰
第一,人種理論可以維持德國的統一。
第二,人種理論可以讓德國人感覺自己是最優秀的人種,與其他民族截然不同。自己是「被揀選之民」。
第三,將猶太人趕出公職,趕出居住地之後,納粹的支持者就可以獲得公職與猶太人的財產。此外還可以讓猶太人從事奴隸性工作。
第四,人種理論可以讓侵略戰爭正當化,提高德國人的士氣。
在這種反猶太人運動的氣氛下,猶太人開始反彈。猶太人認為必須遠離歐洲天主教世界,自己找一塊地建國才行。赫茨爾(Herzl 1860-1904)便積極奔走於1897年,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次「猶太復國會議」。他們決定在巴勒斯坦建國。
1942年,納粹德國決定絕滅全歐洲的猶太人。計畫內容是先讓猶太人在東歐做完苦工,再絕滅。無法做苦工的老幼婦孺和病人則先絕滅。
希特勒擬定一個歐洲新秩序的計畫。內容是征服俄國,不讓斯拉夫民族受教育,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行,數學只要會數到500就行,語言則只要聽得懂命令就行。然後是降低他們的生育率。他們即使生病,也不送去醫院。如果有企圖叛亂的村莊,只要丟1、2顆強力炸彈便可解決。斯拉夫民族必須身為奴隸階級,為德國到東歐的殖民者服務,讓那些殖民者過著像王侯般的生活。
有些後人認為德國向俄國發動戰爭是一大錯誤。當時德國只要讓俄國繼續保持中立,德國就可以稱霸歐洲。可是根據上述希特勒的歐洲新秩序計畫,可知德、俄戰爭是納粹不可或缺的戰爭。支配斯拉夫民族,以及絕滅猶太人,不僅在「我的奮鬥」裡,而且在「希特勒的第二本書」(1961年出版)裡,也都有強調。
1945年4月29日,在四面楚歌中,希特勒與愛人愛娃布勞恩(1910-1945)舉行結婚儀式。第二天,希特勒與妻子自殺。愛娃布勞恩喝毒藥,希特勒用手槍自殺。兩人的遺體立刻在總統官邸的中庭火化。奇怪的是後來兩人的遺骸就去向不明。與希特勒遺體有關係的人全部被帶到俄國。或許這時候希特勒的遺骸也被帶到俄國也說不定。不過史達林卻相信希特勒還活著,不知逃到什麼地方去了。因此俄國對希特勒的私人飛機駕駛員以及身邊警衛,嚴厲問訊了一年,最後總算死心。
蘇聯長期隱藏希特勒的死訊。理由是如果一旦讓大家知道希特勒的死訊,恐怕會出現希特勒的聖遺物、聖骨、朝聖地等,有助於納粹的復活,並且有助於興起反共產主義十字軍。只要大家不知道希特勒的遺體在何處,就可以阻止納粹神話產生。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耶穌是神嗎?
耶穌是神嗎?
耶穌是神嗎?這是千古年來一大謎,連羅馬天主教會都曾經為了尋求這個謎的解答而召開宗教會議。
我趁著這次腳傷靜養期間,將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從到尾仔細讀了一遍,希望能找出答案。以下是我的結論︰
第一,耶穌不是神。
舊約聖經「出埃及記」20章記載神耶和華傳給摩西十誡。其中第二誡是「除了我之外,你不可以有別的神。」
猶太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一神教。換言之,根據他們的教義,天下只有上帝耶和華是唯一的神。假如舊約聖經「出埃及記」20章的記載可信,那麼耶穌就不是神。因為不可能有兩個神。
第二,耶穌既不是神,那麼祂是人嗎?我的結論是祂也不是普通人。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14章記載耶穌行神蹟,在水面上行走時,船上的門徒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馬太福音」17章也記載彼得和耶穌談話的時候,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新約聖經「馬太福音」4章17節記載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馬太福音」12章46節記載耶穌對眾人說話的時候,不料他母親和他弟兄站在外邊,要與他說話。有人告訴他說︰「看,你母親和你弟兄站在外邊,要與你說話。」
他卻回答那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著門徒說︰「看,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8章23節記載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是從下頭來的,我是從上頭來的,你們是屬於這世界的,我不是屬於這世界的。」「約翰福音」8章44節記載,耶穌說︰「我本是出於神,也是從神而來,並不是由著自己來,乃是他差我來。」
「約翰福音」9章36節記載一位法利賽人說︰「主啊,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他呢?」耶穌說︰「你已經看見他,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約翰福音」10章33節記載猶太人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僭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神。」
「約翰福音」10章38節記載耶穌說︰「父在我裡面,我也在父裡面。」這裡所說的「父」,當然是指「天父」。
「約翰福音」19章7節記載猶太人要求處死耶穌時,對羅馬官員彼拉多說︰「他是該死的!因他以自己為神的兒子。」
「約翰福音」20章18節記載耶穌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
★這段記載非常重要,明白顯示耶穌並不認為祂自己是神的唯一兒子,耶穌認為任何相信神的人,都是神的兒子或女兒。
新約聖經「羅馬書」8章17節也記載保羅說︰「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
★這段記載也非常重要,明白顯示保羅也認為耶穌和所有相信神的人,都是神的兒子或女兒。
新約聖經「加拉太書」3章26節也記載保羅說︰「你們因信耶穌基督,都是神的兒子。」
★ 顯然對保羅而言,不只是相信神,連相信耶穌基督,都是神的兒子或女兒。
耶穌既不是神,也不是人,那麼祂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就在新約聖經「提摩太前書」2章5節,保羅說︰「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耶穌基督。」
原來,耶穌既不是神,也不是人,祂是在神和人中間的「中保」。
後世基督徒沒有詳細閱讀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以至於搞不清楚耶穌基督究竟是神,還是人。也搞不清楚耶穌基督與天父耶和華的關係。連羅馬天主教會都曾經為了尋求這個謎的解答而召開宗教會議。甚至為了這個謎的解答而迫害許多持不同意見的人,真是可笑。還有一些自以為聰明的神學者發明出「三位一體論」,主張父(耶和華)、子(耶穌)、聖靈屬於同一位格。這個理論讓信徒更加迷糊。其實,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根本沒有提到「三位一體論」,真是可笑。
(全文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讀書雜記(13)
讀書雜記(13)
希特勒因為太不用功,所以於1905年被退學。1907年母親去世。希特勒靠雙親留下的遺產與政府給的孤兒津貼,於1908年到維也納租房居住。但是由於二度考美術大學都落榜,不久就用光生活費。1909年開始,希特勒像流浪漢一樣住在屋外,或是住在流浪漢收容所。不過由於每個月都可以領到孤兒津貼,所以三餐還不成問題。後來由於親戚的援助,希特勒得以從流浪漢收容所搬到國營廉價的單身宿舍。在單身宿舍,夜晚回自己的房間睡覺,但是白天必須待在共同讀書室或喝茶室。希特勒在這裡住了3年。1910年,希特勒意外獲得叔母給的鉅款,讓他的生活狀況大幅改善。
在維也納時代,希特勒並沒有系統地讀書,他的知識都是來自單身宿舍或咖啡店的報紙,還有各種傳單。因此他長期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問題、工會和社會問題都無知。
不過,希特勒從單身宿舍的政治討論中,掌握了大眾心理。這是他在維也納時代最大的收穫。「我的奮鬥」中有有名的句子,如「如果要撒謊,就要撒大謊!」「大眾好像女人,一直在等待支配自己的人出現,給他們自由,他們反而覺得困惑。」希特勒在維也納時代便是學會如何掌握大眾心理,讓大眾狂熱。希特勒主義中,最重要的是民族主義與反猶太主義。希特勒成為反猶太主義者是在1910年。希特勒到維也納之前,對反猶太主義一無所知。維也納的不幸生活讓他成為反猶太主義者。
希特勒所體驗到的維也納,充滿罪惡的都市。因此他恨這個都市,他並且認為全世界都被扭曲,都被病毒侵蝕。他之所以離開維也納,前往慕尼黑的理由,他在「我的奮鬥」中撒謊。「我的奮鬥」中說希特勒是因為覺得奧匈帝國腐敗,所以才離開維也納,前往慕尼黑。其實真正的理由是他本來應該接受徵兵體檢,他卻逃避體檢,如果被抓到,必須被判一年有期徒刑,而且罰款。因此希特勒不得不於1913年離開維也納,前往慕尼黑。
如果希特勒當年在維也納,順利地成為藝術家,他的人生以及德國與世界的歷史都會改觀。但是他的藝術家之路不幸失敗,而他在維也納下層缺乏愛的社會,卻學會了憎恨與冷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好像絕處逢生似的,認為這是天賜良機,立即自願入伍。一直無法適應現存社會的希特勒,在軍隊生活中找到「第二故鄉」。以往的生活,希特勒沒有朋友,在軍隊裡卻找到很多生死與共的戰友。希特勒不僅表現勇敢,而且當他受傷被送到後方時,卻立刻自願回到前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非常混亂,而這個混亂的狀況卻是希特勒一大良機。許多德國人生活困苦,既跟不上社會運動,又受當時許多市民團體的冷落。這些人既不傾向社會主義,也不屬於保守反動,他們就尋求「第三條路」,向納粹靠攏。希特勒所在拜恩州的軍方,想要對士兵進行思想教育,實施政治教育講習會。從各部隊選拔「可靠的」士兵,參加講習會。上等兵希特勒也被選拔參加講習會。希特勒的辯才很快就受到長官的賞識,不久他就從聽講者升級到講者。
艾卡德(1868-1923)是初期納粹運動的中心人物。他認為必須創造一個政黨來克服猶太人與共產黨。這個新政黨的領袖必須聽到機關槍的聲音也不害怕,五官若長得像普通的工人最好,如果沒有理性也無所謂,因為政治是這世界最無聊的事,在高官面前不會忐忑不安,他必須是單身者,這樣才會吸引婦女。
根據這些條件,艾卡德看中了希特勒,並且將希特勒培養成政治家。有名的希特勒傳作者黛博拉‧海頓(Deborah Hayden)說︰「希特勒是艾卡德的創造物。」艾卡德認為亞利安人種是神秘而高貴的人種,而現在德國民族是亞利安人種的中樞。猶太人是所有劣等人種中最危險,他們透過與其他民族混血,將劣等的血液感染其他民族。
奇妙的是,起初援助希特勒的有錢人,以年齡不小的婦女為多,或許希特勒的性格中有一種吸引熟女的力量。
1921年,希特勒成為納粹黨的獨裁者。希特勒之所以能夠掌控納粹黨,是因為他能為黨籌措政治資金,就這點而言,日本的田中角榮與台灣的陳水扁都非常類似。能夠籌措政治資金(不管是用什麼手段),就可以將錢分配給其他黨內同志,就能夠受到黨內同志的支持,就能夠掌控黨。
德國的經濟不斷惡化,馬克不斷貶值,1923年8月時的馬克匯率是戰前的110萬分之1,9月是2354萬分之1,10月是60億分之1。由於馬克太不值錢,有些人乾脆拿紙鈔當廢紙燃燒。全國各地發生饑餓暴動。人心惶惶,不知何時會爆發共產革命或極右革命。
1923年,德國政府以發動暴動為由,逮捕希特勒,判刑5年,並且命令納粹黨解散。希特勒在獄中,透過口述,由同牢房的同志幫他記錄。這就成為「我的奮鬥」。1924年,希特勒假釋出獄。1925年,「我的奮鬥」上卷出版,1927年,「我的奮鬥」下卷出版。上卷賣了2萬3千本,下卷賣了1萬3千本,隨著納粹黨力量壯大,「我的奮鬥」銷路越來越好。納粹政權成立之後,還強迫家家戶戶必須購買!
「我的奮鬥」中有一段文是這樣︰「日本人和亞利安人種不同,沒有創造文化的能力,現在日本之所以會進步,都是因為輸入亞利安人種優秀的科技之故。如果沒有和亞利安人種接觸,日本的文化現在仍是化石,處於過去冬眠的狀態。」後來德、義、日三國同盟時,日本向德國抱怨這段文,德國才將這段文削除。
在德國,威瑪共和國之所以崩潰,是因為在共產主義的威脅下,人民寧願捨棄民主共和制,接受納粹之故。換言之,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以為極右的納粹總比極左的共產主義要好。其實兩者都是災難。
1933年,納粹取得政權後,便強迫解散所有的政黨。希特勒為了減少失業,包工程給業者時,都會要求對方在施工時,不得使用機械,必須用人力。例如在建築道路時,不能使用碎石機械,必須用手碎石。納粹政權還貸款給女性,讓她們去結婚,好將工作機會讓給男性。
在這種政策下,德國的失業者大幅減少。1933年時有601萬人,1939年時減少到30萬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幾乎沒有失業者。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讀書雜記(12)
讀書雜記(12)
拿破崙順利進入巴黎。登上法國以來,的確沒有發射一顆子彈。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 1768-1848)說︰「這是一個人侵略一個國家。」然而拿破崙回到巴黎,只是「百日天下」而已,在滑鐵盧一役後,拿破崙這回真的完全失敗了。這次拿破崙被改放逐到大西洋的孤島聖赫勒拿島。聖赫勒拿島的氣候並不是很好,加上流刑地的長官是一位氣量狹窄的人物,他會虐待拿破崙,因而在歷史上永留惡名。1821年,拿破崙的健康逐漸惡化,不久便去世。他的遺言為︰「請把我的遺骨埋在塞納河邊,在我所愛的法國人民之中長眠。我的兒子不要忘記他身為法國的兒子而誕生。我是被英國的獨裁政治集團所殺。我不原諒Marmont(1774-1852)、拉法耶特等人的背叛,後世的法國人也不要原諒他們!」
拿破崙的死因,英國認為是胃癌,法國認為是惡劣氣候引起的肝臟病變。可能真正的原因是運動不足與醫療不足,所引起的胃潰瘍。如果居住在其他環境,他應該會更長命。
拿破崙的遺言中「請把我的遺骨埋在塞納河邊」,於1840年實現。之後,在莊嚴的儀式下,拿破崙的遺骨改葬到巴黎的傷兵院。1855年,維多利亞女王,帶著還是幼兒的愛德華7世前來這裡,向「偉大的拿破崙」致敬。
拿破崙之所以能夠如此風靡一世,震撼歐洲,最大的原因是法國經過大革命之後,最先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而且除了俄羅斯之外,法國又擁有歐洲各國中最多的人口。拿破崙是法國大革命的後繼者,或是法國大革命的奪取者?見仁見智,每人的看法不一定一樣。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沒有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拿破崙不可能創下這樣的「豐功偉業」,所以拿破崙終究是歷史的產物。
不過,拿破崙的確異於常人,他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睡著,能夠吃粗茶淡飯,而且除了晚年的時候,不知疲勞為何物。這麼優秀的拿破崙何以會失敗?主要原因是太過自信。然而就是因為很優秀,所以自信心才格外強。而且拿破崙之所以成功,「堅定不移的意志」是很大的原因。而沒有強烈的自信心,不可能產生「堅定不移的意志」。所以拿破崙的成功與失敗,都是來自同樣的因素。這可說是拿破崙的宿命。
有人或許會拿希特勒和拿破崙作比較。兩人都是獨裁者,也都向外國膨脹,而有輝煌的成功,最後是毀滅性失敗。但是兩人的資質卻不同。拿破崙是卓越的軍事指揮者,也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拿破崙創設的「公尺法」、國民教育、民典,現在仍被法國沿用。拿破崙在軍事與政治的卓越成就,比較與亞歷山大帝和凱撒相近。
(其20基督徒軍閥馮玉祥)
北洋軍閥一般都是大老粗,卻有一位軍閥是基督徒,他就是馮玉祥。馮玉祥年輕時,精神煩躁,在一次偶然機會下,聽了基督教的講道,頓時悔悟而接受洗禮。之後,馮玉祥身為基督徒,時常向軍隊傳教。他所率領的軍隊之中的士官後來幾乎全部接受洗禮。「基督徒軍閥馮玉祥」的名稱在外國人之間也非常有名。他在自己的地盤禁煙、禁酒、解放妓女,自己以身作則從事勞動。此外,他還積極修理道路、開設公園、設立學校、增蓋圖書館。他統治的地方,夜晚沒有紅燈,笑聲也消失,一到夜晚,非常安靜。他的宴會沒有任何酒。當吳佩孚生日時,他贈送汽水作為賀禮。
據說有一天,他在街道看見一位賣饅頭者,馮玉祥對那小販說︰「你賣的饅頭是否太貴了?」小販回答︰「長官,現在戰爭不斷,讓我發一點戰爭財嘛!」馮玉祥說︰「戰爭的時候,人民困窮,發戰爭財?太可惡了!應該處你死刑!」說完就對那小販開槍。這件軼聞顯示馮玉祥雖然是基督徒,卻脫離不了軍閥的殘暴本質。
(其21 孫中山的聯俄容共)
1924年,國民黨召開一全大會,通過「聯俄容共」的基本方針。在此之前,俄國駐華全權代表越飛赴日本時,孫中山派廖仲愷隨行,要求俄國援助廣東政府。結果,俄國答應援助廣東政府60萬元以設立黃埔軍校,和2個師的武器,以及每月30萬元的經費,加上國民黨的宣傳費40萬元。
黃埔軍校因而於1924年成立,校長是蔣介石。黃埔軍校並且聘請多位俄國的顧問。組織上也多模仿俄國,設黨代表、政治部,重視學生的政治教育。政治部副主任是周恩來。黃埔軍校相當成功,當學生們正式上戰場時,當時的外國人禁不住讚嘆地說︰「第一次看到中國士兵在槍林彈雨之中仆伏前進!雖然這是理所當然。」
由此可見,國民黨後來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俄國的援助是一大原因。雖然當時孫中山沒有料到後來共產黨會鳩佔鵲巢,奪取國民黨的革命果實,赤化整個中國。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歷史評價很難蓋棺論定。
(其22 希特勒)
希特勒的祖先是奧地利的農民。希特勒的父親阿洛伊斯(1837-1903)是私生子。阿洛伊斯的母親,也就是希特勒的祖母安娜(1796-1847)去當女傭,卻懷了主人的孩子。那位主人很可能是猶太人。因此希特勒擁有猶太人的血統,希特勒後來會那麼仇視、迫害猶太人,真是不可思議。
希特勒的父親阿洛伊斯,起初到維也納當鞋店的徒弟,18歲時,擔任奧地利財政部雇員,由於努力工作,因此雖然只有小學畢業,卻快速升級。不久就升到稅關官員。1895年,阿洛伊斯退休,積蓄了不少財產。阿洛伊斯的家庭生活相當複雜,36歲時,與比他大14歲的女子結婚,據說是為了豐富的嫁妝。他趁妻子生病時,與比他小24歲的女子同居。當第一任妻子去世後,阿洛伊斯就正式結婚。1884年,第二任妻子去世,阿洛伊斯又再婚,這回的妻子比他小23歲。這個第三任妻子就是希特勒的母親。希特勒小學時成績不錯,也很會畫畫。希特勒13歲時,父親阿洛伊斯去世。後來希特勒進入實科學校,由於不用功,成績差。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裡說他當時得肺病之故,成績變差。但是根據當時同班同學的證詞,希特勒當時並沒有得肺病的跡象,可見「我的奮鬥」說謊。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讀書雜記(11)
讀書雜記(11)
就像古今中外任何一位皇帝一樣,拿破崙也想讓自己的兒子當接班人。為此,拿破崙必須和心愛的妻子約瑟芬離婚,另娶妻子。當拿破崙告訴約瑟芬要離婚時,據說約瑟芬立即昏倒。1809年,拿破崙與約瑟芬離婚,約瑟芬仍舊擁有皇后的名銜。1810年,拿破崙與奧地利皇女瑪麗路易絲結婚,翌年,皇子誕生,立即獲得「羅馬王」的稱號。
拿破崙在擔任總統的時候,吃飯時花不到15分鐘,1天工作18小時,真是工作狂。但是當了皇帝之後,或許年齡變大,10點就上床睡覺。不過他在15年的統治期間,口述了8萬封信或命令,因此雖然年齡變大,他的精力仍非常人所能及。
但是拿破崙為了集中權力,要求周遭絕對服從,稍微表現一點獨立思考的部下,就被拿破崙排斥,換言之,拿破崙要的是奴才,而不是人才。他把自己的多數親人都提拔為王侯貴族,但是他們的表現常常令他失望,例如他的大哥約瑟夫波拿巴,雖然被拿破崙提拔為西班牙王,但是卻非常無能。
拿破崙的獨裁性格越來越明顯,護民府與立法府相繼被廢除。拿破崙還成立特別機構,專門檢查人民的信件,還成立直屬的間諜組織,監視輿論。1800年之後,開始檢閱報紙。1810年,成立特別機構,檢閱書籍。連演劇也在警察嚴厲監督之下。
不過,拿破崙相當重視教育。在他主政期間,法國的技術學校是全歐洲最優秀,法國的中等教育制度也是全歐洲最先進。
但是拿破崙卻歧視女性,他曾說︰「年輕的女性最好由母親教導,結婚是她們最好的歸宿。」
拿破崙想要促進法國產業,但是產業先進的英國卻是障礙。因此拿破崙企圖封鎖英國的產品出口到歐洲大陸,這稱為「大陸體制」。1806年,拿破崙宣佈封鎖英國。只要是英國或英國殖民地的船隻,都禁止進入法國的港口,否則一律沒收。後來俄羅斯、奧地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也相繼被列入「大陸體制」。在寫給弟弟荷蘭王路易的信中,拿破崙稱此舉為「陸地征服海洋」。
英國立即採取報復手段︰凡是遵從拿破崙命令的中立國船隻,一律沒收。如果想要避免被沒收,就必須持有英國政府發行的許可證。拿破崙也不甘示弱,宣佈凡是遵從英國命令的中立國船隻,一律視同英國的船隻,予以沒收。
這場鬥爭究竟最後是陸地征服海洋,還是海洋征服陸地?雖然出現許多走私,可是在1808年時,英國的出口出現衰退,證明「大陸體制」確實發揮效果。
但是1809年時,西班牙和葡萄牙脫離拿破崙的控制,俄羅斯也脫離「大陸體制」。連拿破崙自己的信心都開始動搖。
法國的港口成為廢墟。法國的產業因為缺乏原料而苦不堪言。法國的小麥卻過剩。中產階級開始要求「大陸體制」鬆綁。而且國庫收入也開始減少。於是拿破崙開始賣出口英國的許可證。
一開始歐洲各國相當支持「大陸體制」,但是當他們發現拿破崙的「大陸體制」以法國為優先時,他們的支持就逐漸消失。拿破崙打算讓法國商品在歐洲取代英國商品。拿破崙也坦白地說︰「我的政策是以法國為最優先!」而且,出口到英國的許可證,竟然只販賣給法國的貿易業者。東、中歐的農業國原本出口食物和原料到英國,然後從英國進口工業產品。他們看見拿破崙這麼自私,自然不滿。1813年時,「大陸體制」事實上已經被放棄。因為不只是國外,連法國國內也開始反抗。
拿破崙知道自己徹底失敗後,不得不退位。歐洲同盟軍提出條件︰必須將拿破崙放逐到厄爾巴島,每年可有200萬元津貼,並且可以保有皇帝的稱號,以及擁有400名衛兵。
之後,拿破崙企圖自殺。當他從莫斯科撤退時,曾經準備了毒藥,想在萬一的時候服用。這回派上用場,可是當他服用毒藥之後,只引起全身痙攣,不久就恢復過來。拿破崙求死不得,重新恢復信心。
1814年,當他要前往厄爾巴島時,經過法國南部,發現人民不僅沒有依依不捨,反而對他喊︰「打倒暴君!」「打倒獨裁者!」甚至有人對他丟石頭。拿破崙不得不中途更改姓名。
被放逐到厄爾巴島的拿破崙,捨棄劍,改拿筆,他將自己比成被鎖在高加索山懸崖的解放者普羅米修斯。一方面責罵英國,一方面正當化自己。「聖赫勒拿島日記」一旦於1823年出版,不僅法國,整個歐洲都大賣。「拿破崙傳說」就此誕生。拿破崙為了實現他個人野心而造成的悲慘事實,被人遺忘,大家只記得他的豐功偉業。這個「拿破崙傳說」的實際效果是1852年,他的姪子夏爾•路易(1808-1873)居然以拿破崙三世的名稱,當上法國皇帝。在這第二帝國崩潰之後,「拿破崙傳說」仍舊沒有消失,世界上還是有許多崇拜英雄的人,對拿破崙充滿憧憬。
拿破崙於1814年,登上厄爾巴島,成為島上的皇帝。1萬2千名島民熱烈歡迎這位世界的英雄,認為是莫大的光榮。他們在教會舉行歡迎會。第二天,拿破崙便開始他身為統治者的工作︰建築砲台、改良葡萄的栽培、開發鐵礦。拿破崙彷彿把統治大帝國的熱情投注到這個小島。不久,1200名士兵抵達,厄爾巴帝國初具雛型。但是期盼良久的妻子瑪麗路易絲卻始終沒有來。瑪麗路易絲在拿破崙去世後再婚。第一任妻子約瑟芬則在拿破崙抵達厄爾巴島後不久去世。
拿破崙的野心還未喪失,他打算逃離厄爾巴島。1815年,拿破崙率領7艘船、1千名士兵離開厄爾巴島。在船上拿破崙說︰「我不發一顆子彈就要抵達巴黎!」他的預言果然成真。拿破崙到了法國後,農民熱烈歡迎他,與其說他是入侵,不如說他是凱旋。
抵達格勒諾勃市郊外時,一隊士兵正在等他,帶頭的士官對士兵說︰「叛逆者如果接近,就開槍射他!」這時,拿破崙下馬,50名士兵跟著他,慢慢走近。士官下令︰「開槍!」可是沒有人開槍。拿破崙要部下停止前進,一個人走向前,對前面的士兵說︰「士兵們!我是你們的皇帝,你們之中,若有人想殺自己的皇帝,就開槍吧!我就在這裡。」拿破崙剛說完,前面的士兵就一起發出喊聲︰「皇帝萬歲!」還有士兵太感動,忍不住將軍帽放在劍端舞動。拿破崙軍原本只有1千名,一下子增加到2千名。他們就這樣進入格勒諾勃市。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讀書雜記(10)
讀書雜記(10)
革命領袖也一個個被推上斷頭台。輪到丹東(Danton 1759-1794),當他被判死刑時,處之泰然地說︰「死有什麼了不起?我這輩子充分享受了革命的樂趣,也花了大筆錢,又大吃大喝,還和很多女人發生性關係,接下來,應該要睡覺了……」
在臨死之前,丹東對處刑者說︰「不要忘記將我的頭給人民觀看,這顆頭應該有那樣的價值。」
法國大革命這齣戲越演越失序,最後出來收拾爛攤子的是軍隊,也就是拿破崙。拿破崙是科西嘉人。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裡寫道︰「我總覺得有一天這個科西嘉小島會震驚歐洲。」盧梭的預感真靈。「社會契約論」問世7年後,1769年,背負震驚歐洲命運的男嬰誕生了,名字是拿破崙。
(其19 拿破崙)
拿破崙10歲時進入法國的軍校就讀,15歲時進入巴黎的士官學校。
拿破崙很懂得虜獲人心,當他遠征義大利時,士兵缺乏薪餉,拿破崙就向征服地要求獻金,然後發給士兵,拿破崙自然受士兵擁戴。他也不忘記將巨額金錢與美術品送回法國,而得到後方的全力支援。拿破崙軍連戰連勝,而且在勝利後獲得財富,此外,拿破崙軍還擁有「解放軍」的名譽。他在義大利設立幾個衛星共和國。他對共和國的人民說︰「各位的國家在歷史上首次不經過黨派的抗爭、革命、暴動,而獲得自由。」
1798年,拿破崙軍在義大利展開連戰連勝的奇蹟,6天居然6連勝,不只法國,整個歐洲都驚嘆不已。拿破崙軍的秘訣是兵力集中、中央突破與各個擊破。然而在大多是平野與丘陵地形的義大利與中歐,雖然適合這種戰術,在以山岳地形為主的西班牙,以及曠野的俄羅斯,這種戰術就不適合。
對拿破崙而言,剩下的敵人是英國。他無法直接攻擊英國本土,因此他便攻擊英國海外的殖民地,如埃及、印度。1798年,拿破崙率軍遠征埃及,隨軍還帶著200位學者、作家和藝術家,這些文化人後來在「埃及學」上發揮很大的貢獻。
進入開羅前,拿破崙對士兵打氣說︰「士兵們,4千年的歷史正在這些金字塔上,注視著各位。」不久,拿破崙軍果然攻下開羅。
可是納爾遜(1758-1805)率領的英國艦隊卻襲擊停泊中的法國艦隊,並且將法國艦隊幾乎全滅。遠征軍這下子完全孤立,拿破崙征服東方的美夢就此成為泡影。
1799年,30歲的拿破崙登上權力的高峰,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正是孔子所說的「30而立」。
在法國大革命時,許多人獲得權力又失去權力。拉法耶特32歲時,米拉波40歲時,Sieyes 41歲時,Barnave 28歲時,羅伯斯庇爾35歲時,Saint-Just 26歲時獲得權力,平均起來約34歲時獲得權力,不是只有拿破崙年紀輕輕就獲得權力。不過他們之間還是有一個地方大不同,那就是拿破崙在那之後,持續15年保持權力,而革命領導人們的權力都很短暫。拉法耶特不得不亡命國外,在奧地利的監獄關了5年,其他人大多被推上斷頭台。
拿破崙認為平等比自由重要,他曾說︰「自由只有少數才華出眾的人才需要,即使限制自由,也沒什麼危害,群眾喜歡平等。」
不過拿破崙的「平等」,是除了擁有絕對自由與絕對權力的他之外,為他奉獻的萬人的平等。
對於宗教的看法,拿破崙說︰「社會不可能沒有財產的不平等,如果沒有道德規範,人們很難忍受財產的不平等,而且沒有宗教的話,人們不可能遵守道德規範。」又說︰「我不認為耶穌誕生的奇蹟是真實,但是我肯定天主教在維持社會秩序的貢獻。」還說︰「碰到不信神的人,不是要支配他,而是要射殺他!」又說︰「人民需要宗教,但是宗教必須掌握在政府手裡。」
對於自己的權位,拿破崙認為世襲才能防止反革命。然而他的妻子約瑟芬(Josephine 1763-1814)卻沒有為他生子,拿破崙的兄弟也沒有適合者。
1803年,拿破崙廢除一向反對他的國立學士院精神科學系與政治學系。並且將反對派知識份子經常出入的Stail夫人 (1766-1817)沙龍的主人Stail夫人趕出巴黎。
排除這些障礙之後,拿破崙在人民的狂熱支持下,成立終身總統制。元老院一開始提議將總統的任期延長到10年,拿破崙則主張交由公民投票決定。公民投票的結果是贊成終身總統制的為350萬票,反對的只有8千票。拿破崙大獲全勝。接著,拿破崙強迫元老院修改憲法,確立帝政。拿破崙現在可以指名後繼者,並且不需要元老院的批准,就可以締結條約。
拿破崙的下一個目標是當皇帝。他說︰「國王這個名稱很陳舊,聽起來有陳腐思想的味道,皇帝這個稱號就比國王偉大多了。」
1804年12月2日是拿破崙加冕的日子,整個巴黎陷入狂熱氣氛。當年(800年)查里曼大帝(742-814)到羅馬由教宗利奧三世加冕,拿破崙卻要教宗庇護七世到巴黎來為他加冕。拿破崙跪在祭壇前,由教宗為他塗聖油,接下來,按照傳統儀式,教宗要將皇冠戴在拿破崙頭上。不料,拿破崙自己走到祭壇,拿走祭壇上的皇冠,
拿破崙先用代表勝利的金色月桂冠為自己加冕,再把皇冠 戴在 太太約瑟芬的頭上.此時不遠千里前來觀禮的羅馬教皇變成多餘角色,只有塗聖油的工作.拿破崙明白宣告他的恩典不是來自上帝,而是寶劍和自己,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讀書雜記(9)
讀書雜記(9)
要如何處置企圖亡命的國王呢?奧爾良派主張廢位,雅各賓派主張審判,巴納夫(Barnave 1761-1793)則努力防衛國王。最後議會雖然決定不控告國王,但是卻很難平息巴黎民眾的怒火。革命以來,巴黎各地出現的俱樂部讓民眾獲得充分的政治教育,讓民眾成為激進勢力。當他們聽到國王企圖亡命的消息後,就破壞各地國王的肖像,塗掉看板或標識上有「國王」的字眼,還改變有「國王」字眼的地名,並且要求國王立刻退位,樹立共和政府。
當時巴黎各地出現各種沙龍,其中有名的包括羅蘭夫人(1754-1793)主持的沙龍。羅蘭夫人幼年起就喜歡閱讀啟蒙書籍,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後來她不顧父親的反對,與比她大20歲的羅蘭結婚,婚後幫助丈夫升官,最後丈夫還擔任內政部長。出入羅蘭夫人沙龍的以吉倫特縣出身者為多,因此這些人就被稱為「吉倫特派」。
民主派的根據地不是沙龍,而是政治俱樂部,其中最有名的是「雅各賓俱樂部」。1791年,羅伯斯庇爾(Robespiere 1758-1794)當選雅各賓俱樂部主席。羅伯斯庇爾6歲時喪母,10歲時父親因為還不起債務,離家出走。但是羅伯斯庇爾卻用功讀書,尤其喜歡盧梭的著作。三部會選舉時,他當選第三身分的代表。米拉波稱讚當時默默無聞的羅伯斯庇爾,說︰「這個男人將來會成功,因為他深信自己所言。」米拉波可說是慧眼識英雄。
另一位革命領袖是丹敦(Danton 1759-1794)。丹敦2歲時喪父,由母親扶養長大。丹敦的妻子去世時,丹敦非常哀傷,從墳墓中挖出妻子的屍體,抱著屍體痛哭。但是不到半年,丹敦就與一位16歲的女子結婚。對方的條件是結婚典禮要採取天主教式。丹敦雖然是無神論者,卻也沒有反對,可見其沒有原則。丹敦性格不拘小節,但讓人覺得清濁不分。
當時的法國人以發動革命自豪,認為法國站在世界史的前端。而且法國人希望輸出革命,解放仍舊處在壓制下的其他國家,可說是一種「即時世界革命論」。
後來俄國爆發革命時,俄國也出現這種論調,被列寧壓抑下來。法國大革命時,也有一個人力排眾議,反對這種論調,同時反對戰爭。他就是羅伯斯庇爾。他認為戰爭只會讓亡命貴族和宮廷感到高興。然而當國王到議會提議對奧地利宣戰時,整個議會只有7人反對,其他都贊成。結果這場戰爭,法國大敗。
1792年,君主制被廢除,持續813年的波旁王朝就此滅亡,路易16世一家被囚禁。
戰局的不利讓革命變了調,讓人們越來越極端。在丹敦的提議下,開始搜索家家戶戶,看有沒有反革命嫌疑犯。開始搜索後2天之內,就將3千位反革命嫌疑犯逮捕,關進監獄。後來民眾聽到謠言,說監獄中的反革命嫌疑犯即將暴動,民眾便衝到監獄,將囚犯一個個拖出斬首,犧牲者總共有1100人。
羅伯斯庇爾幼時非常可愛,長大後有「清廉之士」之稱,據說他去世時,家裡還欠了4千法郎。他一生沒有和異性發生性關係。他擁有煽動人民的才能,也有組織的才能。
要如何處置企圖亡命的國王呢?右派認為國王雖然犯罪,但是畢竟國王不可侵犯;左派認為國王現在只不過是一位普通人,因此必須將他交給人民審判。這時候政治人物聖茹斯特(Saint-Just 1767-1794)出場了。他說︰「人如果沒有罪,不可能當上國王!」為什麼?因為主權原本在人民,而國王沒有經過正當手續,就獨佔主權,根本是篡奪者,因此其存在就是邪惡。
這時候,人們面對2個選擇,如果根據君權神授說,國王雖然犯罪,但是畢竟國王不可侵犯,不能起訴國王。另1個選擇是否定君權神授說,國王既然犯罪,就必須處罰。
聖茹斯特說︰「我不認為有第三個選擇,這個男人不是繼續當國王,繼續統治,就是死路一條!」
不久,人們發現在宮殿的牆壁裡,國王曾經要技匠設計一個秘密儲藏箱,裡面放有國王與外敵通謀的文件。國王的命運就此確定。國王終於被宣判死刑,隔日就執行死刑。
國王似乎不在乎死刑,執行死刑的前晚,他睡得很熟。第二天早上,相信神的國王,一邊唱著讚美歌,一邊步上馬車。走上斷頭台之後,國王對台下圍觀的群眾說︰「人民啊!我是無罪而死。希望我流的血能讓法國人更幸福。」
近代史上,西方有三個君王被人民處死。第一位是英國的查理一世(16001649-),路易16世是第二位,俄羅斯的尼古拉二世是第三位。
法國人對路易16世畢竟懷有一種微妙的感情,當路易16世的頭被砍下時,群眾爭相索取沾有路易16世鮮血的紙或布。路易16世的遺品在英國尤其受歡迎,沾有路易16世鮮血的手帕成為投機炒作的對象。
歐洲的各君主國一聽到路易16世被人民處死,都非常震驚,已經開始進行軍事干涉的普魯士與奧地利不用說,連處死自己君王的英國也不以為然。
路易16世被人民處死後,法國人似乎越來越失去理智,開始進入「恐怖政治」階段。
1793年,Marat(1743-1793)正在入浴中,被一位25歲的美少女刺殺。因為那位少女被吉倫特派的領導者們所煽動,深信Marat不死,祖國就會滅亡。現在連25歲的美少女都會成為暗殺者,可見當時的法國處在如何瘋狂的氣氛中!
路易16世被人民處死後,接下來就是王妃瑪麗•安東尼特。她的審判只花了2天。瑪麗•安東尼特為自己辯護說︰「我只是個女子、一個聽話的妻子,我的所作所為都是遵從丈夫的意志。」顯然,瑪麗•安東尼特企圖將責任推給已經去世的路易16世。但是不久這位漂亮的王妃不得不走上斷頭台。瑪麗•安東尼特的死於非命,引起後世許多人的同情,也成為否定革命思想的溫床。
不久,才貌雙全的羅蘭夫人也被推上斷頭台。她在臨死前,說了一句名言︰「自由啊!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她的丈夫羅蘭聽到妻子被處死時,絕望地在野外徬徨、徘徊,最後自殺而死。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讀書雜記(8)
讀書雜記(8)
結果Calonne的改革失敗,他於1787年遭到解職。
當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20歲的拉法耶特侯爵(La Fayette 1757-1834)組織義勇軍,不顧國王的禁令,掏自己的錢11萬2千法幣,購買船,渡海參加美國獨立戰爭。聰明的美國革命家知道拉法耶特侯爵是貴族,有宣傳價值,便讓他很快升任陸軍少將。拉法耶特侯爵也不負眾望,表現英勇,獲得美國人的敬佩,光榮地回到法國。拉法耶特侯爵回國後,在百科全書派與美國民主主義的影響下,想要讓法國也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在拉法耶特侯爵的努力爭取下,法國政府決定於1789年召開三部會。
法國越來越百花齊放,出現各種傳單。副司教西哀士(Sieyes1748-1830)寫的傳單「第三身分是什麼?」成為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教科書。西哀士出身於第三身分,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在僧界升級,然而他卻眼看無能的貴族子弟獨佔司教與大司教的地位,享受豪奢的生活。他憤憤不平,因而寫出膾炙人口的傳單「第三身分是什麼?」
第三身分是什麼?西哀士自問自答︰「第三身分是一切!」為什麼?因為農業、工業、商業和自由業,所有行業的工作都由第三身分負擔。
西哀士又寫道︰「第三身分是強壯且健康的人,一隻手卻被綁死。如果除去特權階級的話,人民不但不會變得更小,反而會變得更大。第三身分是一切,卻被束縛、壓迫,如果除去特權階級的話,第三身分就自由了!」西哀士又寫道︰「特權階級是寄生蟲、假人民,第三身分卻是零!」西哀士主張在即將來臨的三部會上,第三身分應該設法將其變成「國民議會」。特權階級只有20萬人,第三身分卻有2600萬人,若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理,第三身分穩操勝算。
然而,三部會的過程卻讓第三身分非常失望。因為政府都在虛應故事,沒有誠意解決問題。
法國是中央集權的國家,巴黎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路易14世時的財政部長Colbert(1619-1683)在巴黎建設放射線狀的道路網,讓全法國的物質和精神能源都集中到巴黎。因此能控制巴黎,就能控制全法國。在美國,除了首都華盛頓之外,還有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重要都市。但是在法國,即使是現在,也沒有能夠與巴黎匹敵的都市。因此法國大革命自然以巴黎為中心展開。
巴士底獄是1487年建築的軍事要塞。路易14世的時候,將這個軍事要塞改成監獄,尤其關政治犯。
當巴黎民眾準備攻打巴士底獄時,巴士底獄只有32名瑞士傭兵與數十位傷殘軍人在守衛。巴黎民眾之所以準備攻打巴士底獄,是因為聽說巴士底獄藏有不少火藥。然而巴士底獄的火藥很少,囚犯也只有7人。
民眾要求要塞司令官投降,遭到拒絕。民眾便開始攻打巴士底獄,不久就攻陷巴士底獄。
這天,路易16世經過一天打獵,身體疲倦,很早就上床。一位貴族進入路易16世的房間,向他報告巴士底獄被民眾攻陷的消息。路易16世一邊揉著眼睛,一邊說︰「那不就是暴動嗎?」貴族回答︰「陛下,那是革命!」
由於攻陷巴士底獄,民眾完全控制市政,拉法耶特侯爵被任命為國民衛兵的司令官。拉法耶特侯爵把代表巴黎顏色的紅色與藍色,加上代表波旁王朝的白色,當作國民衛兵的帽章。之後,這三色就成為法國革命的象徵。
這時,王族們計劃讓路易16世逃亡,可是路易16世拒絕了,決定和議會和解。只有路易16世的弟弟和少數貴族選擇逃亡。
1791年,議會發表「人權宣言」。由於此時議會仍主張君主制,因此任何法案都必須獲得路易16世的同意。可是路易16世對議會決定要廢除封建制度的法令,以及「人權宣言」,都拒絕同意。
米拉波(Mirabeau 1749-1791)從1790年起,便一直與宮廷保持聯繫。聰明的Marat(1743-1793)知道這事,便在媒體「人民之友」上攻擊米拉波,但是民眾認為米拉波是革命的代言人,始終相信米拉波,繼續給予掌聲。當米拉波生重病時,民眾非常憂心。無數的民眾每天齊聚米拉波住家門口,一位青年說為了挽救米拉波,他願意奉獻自己的鮮血。米拉波去世後,他的葬儀有拉法耶特侯爵指揮的3萬人參加。並且有2萬名國民衛兵齊射禮砲,聲音之大,連附近教會的玻璃也被震碎。
然而1年後,當民眾襲擊杜伊勒利宮時,發現宮裡所藏的文件,有米拉波寫給宮廷的書信,民眾這才明白米拉波對人民的背叛。憤怒的民眾將米拉波的屍體從偉人祠挖出,丟棄到垃圾場。
米拉波去世後,仍有許多貴族計劃幫國王逃亡。1791年6月20日深夜,國王一家人乘著馬車逃亡。這輛馬車是為了這次逃亡特別製造,非常豪華,非常搶眼,而且馬車裡還載了很多葡萄酒。他們亡命時,還不忘記享受,還不忘記來一趟舒適的旅行。
但是馬車行經一個小鎮後,後面追兵趕上,帶頭人高喊︰「我以人民之名,命令你們停車!馬夫,你的乘客是國王!」小鎮的居民聽到聲音,都出來看是怎麼一回事。這下子,國王知道大勢已去。鎮長將這位可疑的乘客邀請到家中,國王這才表明自己的身分。
王妃瑪麗•安東尼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向鎮長的妻子求情道︰「妳也有丈夫、孩子,可不可以……」
鎮長的妻子回答道︰「太太,妳以為我幫得上忙,但是就像妳會為妳的丈夫著想,我也會為我的丈夫著想,每個女人都會考慮自己的丈夫。」
隔天,國王一家人在巴黎民眾怒目環視之下,回到杜伊勒利宮。
經過幾世紀的統治,法國人民視波旁王朝的國王就好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然而當他們發現國王居然想捨棄法國人民,亡命國外時,在精神上,他們已經與國王切斷一切關係。很明顯地,現在法國已經不需要國王!
奧地利皇帝向歐洲各國君主提議︰保護法國國王的自由與名譽,限制法國革命走向極端。戰爭似乎一觸即發。但是法國國王要求奧地利皇帝暫緩開戰,他仍舊希望與議會和解。事實上,許多議員也希望放國王一馬,免得激怒歐洲各國君主,引起戰爭。他們視國王為人質,只要國王還活著,法國就不會被侵入。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讀書雜記(7)
讀書雜記(7)
十八世法國啟蒙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孟德斯鳩(1689-1755)與伏爾泰(1694-1778)。孟德斯鳩認為人和其他物體一樣,受到不變的法則所支配,而支配人的法則不是經濟或階級,而是氣候、風土。因此社會的現象與支配者國王的意志或道德無關。這是一種批判極權專制的自由主義國家論。孟德斯鳩主張三權分立,現在幾乎所有的文明國家都採用三權分立,可見孟德斯鳩對人類的貢獻之大。
自由主義者狄德羅認為人的幸福並不是來自對物質、精神欲望的壓抑,而是來自對物質、精神欲望的肯定。因此重要的是不斷提升人的能力,包括技術力與生產力,讓人充分滿足欲望,這樣就會幸福。日本的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也認為他的使命是讓人人都買得起價廉物美的家庭電器,讓大家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兩者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狄德羅的思想成為吉倫特派的理論,右邊受到封建勢力的攻擊,左邊受到盧梭式人民勢力的攻擊,經過革命的淬煉,終於成為後世的主流思想。
以美食者聞名的狄德羅,最後卻在享用高級湯的時候突然去世。
盧梭(1712-1778)起初是百科全書的撰稿者之一,後來因為想法不同,與百科全書派分道揚鑣,被往昔的同伴伏爾泰稱為「背叛同伴的猶大」。盧梭一輩子被尿道的疾病所苦,他一直以為自己什麼地方生了病,個性有些灰暗。樂觀的法國人喜歡狄德羅勝過盧梭。巴黎有狄德羅的銅像,卻沒有盧梭的銅像。
盧梭認為人類在起初是「自然狀態」,人類自由而平等,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產生私有財產之後,開始有貧富差距,現在的社會完全喪失自由與平等。盧梭認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政治。
他於1754年出版的「人類不平等起源論」中,指出私有財產是不平等的原因。他於1762年出版的「社會契約論」中,指出決定國家一切事務在於人民的意志。國王和大臣只是人民的僕人罷了。當人民主權的國家成立後,自由與平等就會在這世上再度出現。
盧梭力主「重返自然」,他認為人類越是文明,越失去純真。住在道德淪喪的社會,我們卻在歌頌文明的進步。人類本來生而自由,現在卻到處捆綁。那麼應該如何改變呢?盧梭認為人類能夠做出來的,人類就能夠破壞。換言之,就是革命。這對當時的掌權者而言,真是恐怖的想法。
法國的啟蒙思想很快就蔓延全歐洲,法國的文學家Rivarol (1753-1801)說︰「就像過去有羅馬世界一樣,現在也有法國世界!」為什麼法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第一,中世紀以來,法國的文化就很吸引人,換言之,法國的文化具有信用。當時歐洲所有的宮殿幾乎都模仿法國的凡爾賽宮,連日本的迎賓館赤坂離宮也不例外。法國的文化,包括音樂、料理和衣裳風席捲全歐洲。
第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具有「世界性」。啟蒙思想認為世界人類是一家人,沒有「神的選民」。他們認為愛國心是一種偏見。例如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打敗法軍時,身為法國人的伏爾泰卻很高興,因為開明君主勝了極權專制。
第三,表達啟蒙思想所使用的語言是法語,而法語明確易懂,英國的漢密爾頓用法文寫小說,德國的萊布尼茲(Leibniz1646-1716)用法文寫哲學。義大利的卡薩諾瓦(1725-1798)用法文寫戀愛史。第四,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的啟蒙君主都嚮往法國的文化與思想。在上行下效的影響下,更讓啟蒙思想推波助瀾。
啟蒙思想家的著作當時被多少法國人閱讀?首先要看看法國當時有多少識字人口。法國當時在結婚文件上能夠簽署自己的名字的人,約佔全國三分之一。這個比例看似很低。可是想想,列寧革命時的俄國,文盲約佔全國80%,毛澤東革命時的中國,文盲約佔全國85%。和這些數字相比,法國當時的識字人口應該還算不錯。
「百科全書」在法國出版後,相當暢銷,不久就再版。當時一般書初版時印500至1000本,而「百科全書」的初版預約就有4100本,可見其轟動。
盧梭於1761年出版的「新愛洛伊斯」也一出版就轟動。一直到1800年,40年之間,再版72次。這是18世紀法國第一暢銷書,第二暢銷書是伏爾泰的「憨第德」(Candide)。
不一定實際看過啟蒙思想家著作的人,才會產生思想變化,沒看過啟蒙思想家著作的人,也可以透過實際看過者的轉述,而獲得啟發。
啟蒙思想的推廣地點一個是沙龍,另一個是咖啡屋。法國於1654年起,有咖啡屋。在咖啡屋,人們花極少的錢,就可以閱讀報紙,並且聽到種種消息,還可以玩撲克牌與西洋棋。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咖啡屋成為民眾聚集談政治的地方。
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打了2次戰爭,1次是英國與法國的七年戰爭(1756-1763),,最後英國勝利。10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法國為了報一箭之仇,援助美國。但是由於這2次戰爭,讓法國王政的財政面臨破產邊緣,這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
法國當時的每年收入為5億法幣,而為了美國獨立戰爭,法國投入20億法幣,赤字年年累積,到了1789年時,法國已經負債45億法幣!
為了挽救即將破產的財政,法國的財政部長Calonne(1734-1802)對路易16世說︰「唯一的辦法是改革國家機構中所有不合理的現象。」Calonne所說「不合理的現象」是指因封建身分制而產生的不平等課稅制度。現存的課稅制度讓第三身分(平民)負擔最重。解決的方法是取消第一身分和第二身分的免稅特權。
1614年三部會被封閉後,高等法院成為代表人民意見的機構,時常干預國王的施政,國王制定的法律,沒有在高等法院登記,就無效。但是到了18世紀末,高等法院貴族化,只要是對貴族階段不利的事,一概反對。伏爾泰就曾經批評高等法院為「不寬容、迷信、愚蠢,對任何事都要干涉,用其無知、自私與偏見,將事情弄得一團糟。」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讀書雜記(6)
讀書雜記(6)
(其十四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遊記」中有如下對杭州的記載︰「杭州的官員一發現有殘障、無法工作的窮人時,便會將他們送到公共的施療院。但是一發現有四肢健全、行動正常的乞丐或流浪漢,就會強迫他們去工作。」可見當時的中國就有相當先進的社會福利。
馬可波羅在中國待了17年,但是卻沒學會漢語,反而學會波斯語、土耳其語和蒙古語。原因是當時統治中國的蒙古人,比較重視西方文化,勝過中國文化。當時的宮廷用語,除了蒙古語之外,還有波斯語,不用漢語。
據說在近代以前的西方,除了聖經之外,最受廣泛閱讀的書籍就是「馬可波羅遊記」。歐洲人透過「馬可波羅遊記」,知道中國是個富裕的大國,也誤以為日本是個盛產黃金的國家(這點可能是馬可波羅從旁人聽來的傳言)。
哥倫布就是讀了「馬可波羅遊記」,才增強他到東方的動機。在西班牙的「哥倫布紀念博物館」裡,還展示著哥倫布當年熟讀的「馬可波羅遊記」,上面還有哥倫布劃的重點。
(其十五 強者遊牧)
遊牧民族的生活經常存在著危險,但是他們以此為榮,他們瞧不起和土地綁在一起的農民。如果問他們︰「為什麼不從事農業?」大部分遊牧民會抬頭挺胸驕傲地說︰「強者遊牧,弱者才農耕!」由於遊牧生活艱困而充滿危險,因此必須有強韌的身體與精神,不過另一方面也非常自由。因為自由慣了,遊牧民討厭被人壓抑,也不願和土地綁在一起。
(其十六 伊斯蘭教義對現代化的障礙)
伊斯蘭教徒信仰虔誠,但這也造成許多伊斯蘭國家在現代化時的障礙。例如根據伊斯蘭教義,每年有一個月的「斷食月」。在「斷食月」期間,每天從日出到日沒,都禁止攝取任何食物和飲料。因此,伊斯蘭教徒都在日沒後拼命吃,在日出前將肚子填滿食物。所以在「斷食月」期間,伊斯蘭教徒都無法睡得很好,因為肚子太漲了。在現代的工廠,如果員工們持續一個月處在這種狀態,一定會降低生產力。
另外,根據伊斯蘭教義,伊斯蘭教徒每天五次必須對麥加的方向膜拜。這在以機械生產的現代工廠,不可能在員工每天五次膜拜時,要機械暫停運轉。還有,根據伊斯蘭教義,星期五是安息日。因此政府機構一個星期放2天假,星期五與星期日。
其實,伊斯蘭教徒並不都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義。中國有句話︰「三位回回(伊斯蘭教徒)是回回,二位回回是回回,一位回回不是回回!」意思是說伊斯蘭教徒在同伴前面都裝得信仰虔誠,但是一旦同伴不在身邊,就不遵守「斷食月」禁忌,或者懶得膜拜,甚至吃豬肉。當然這句話有些誇張,不過現在的確有這種傾向。
(其十七 革命前的法國)
法國王路易14世說過一句名「朕即國家!」這象徵當時的專制極權。當時的法國,僧侶和貴族不必繳稅,只有一般人民要繳稅。僧侶是第一身分,貴族是第二身分,一般人民是第三身分。當時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年輕時,被貴族子弟用拐杖打,只能忍氣吞聲,可想而知貴族階級的囂張。
革命前,Sieyes(1748-1836)曾寫出有名的傳單「第三身分是什麼?」Sieyes自問自答︰「第三身分是零!」
路易14世的施政苛酷,因此他有「太陽王」的異名,當他於1715年去世時,朝野上下都鬆了一口氣。
當時的國王生活豪奢,路易16世的年收為4億7700萬法幣,而當時的一般勞動者的年收為400法幣,實在是天壤之別。有錢人的太太都喜歡附庸風雅,邀集學者、思想家、文學家,在沙龍舉行聚會,並且金援這些文人,然而沙龍後來卻成為啟蒙思想和革命的溫床。歷史真是有趣。
另一方面,農民非常貧窮,窗戶上若有裝玻璃,會被認為太奢侈,普通農民不但沒鞋沒襪,甚至也沒木屐,只有在節慶和星期日時才吃肉,由於營養不良,農民的平均壽命只有25歲。17世紀的名宰相Richelieu(1585-1642)曾說︰「應該將農民比成騾子,他們習慣做苦工,如果讓他們長期閒著,會讓他們變得懶惰。」日本德川家康的重臣本多佐渡守也曾說︰「應該讓農民的生活介於生死之間!」東西雙方官員的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封建領主的太太懷孕時,為了讓她夜晚安靜好眠,農民必須輪流敲打水池,讓水池裡的青蛙不要太吵。
(其十八 啟蒙的時代與法國大革命)
思想家Raynal(1713-1796)總計創世以來因為狂信之故被殺的有3309萬5290人。
啟蒙思想為什麼會發生在法國,而不發生在其他國家?因為南歐各國的天主教勢力太強大,東歐和中歐的經濟、文化水準又較低。普魯士出現了弗里德里希二世 (Friedrich 1712-1786)啟蒙君主,喜愛、保護文藝,邀請在法國被視為危險人物的伏爾泰與La Mattrle等思想家到自己的宮廷。但是這位啟蒙君主真正的目的是要建設現代軍國,對於新思想,他只認為那只是一種教養。
法國因為國內貧富懸殊、充滿矛盾,社會正需要新思想,法國也有足夠的文化基礎,啟蒙思想就這樣在法國產生。
法國政府之中也有同情啟蒙思想的官員,例如Malesherbes(1721-1794)就是典型的例子。革命前的法國,任何書籍的出版,事前都必須獲得政府的許可。Malesherbes就是負責檢查書籍的官員。但是Malesherbes卻同情啟蒙思想,他與盧梭、狄德羅(1713-1784)都有密切交往,經常援助他們。尤其當法國政府下令查扣百科全書的原稿時,Malesherbes不但故意延誤這項命令的執行,還趕緊通知百科全書的製作者,讓他們及時將原稿搬到安全的地方。他還勸狄德羅將百科全書中太激進的項目刪除,可說是實際參與百科全書的編輯。可是,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Malesherbes因為主張路易16世無罪,而以反動的罪名,被送上斷頭台。可見歷史之神不一定公平,行為正確的人不一定會有好報。要是沒有Malesherbes的鼎力相助,法國啟蒙思想的普及恐怕要慢好幾年!思想的保護者結果被思想的實踐者所殺,真是諷刺!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讀書雜記(5)
讀書雜記(5)
(其七 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與遜尼派)
穆罕默德去世後,其岳父於632年當選為第一代哈里發。第四代哈里發阿里於661年被暗殺。阿里之後,穆罕默德的外孫哈珊當選為第五代哈里發。然而因為反對者Muawiya勢力強大,哈珊不得不退出。後來Muawiya創立伍麥耶王朝,其哈里發成為世襲。阿里派視伍麥耶王朝的哈里發為篡奪者,認為阿里家才是正統。阿里派稱為「什葉」,哈里發朝則稱為「遜尼」。「遜尼」是「遵守教祖言行者」之意。什葉派與遜尼派在伊斯蘭教中始終對立,現在依舊如此。什葉派反對哈里發制度,他們的宗教領袖稱為「伊瑪姆」,他們認為伊瑪姆是可蘭經唯一的解釋者,他們認為天使加百列本來奉神的命令要把可蘭經傳給阿里,陰錯陽差卻傳給了穆罕默德。甚至什葉派的有些人後來還主張「阿里是神」。什葉派認為世上將會出現12位伊瑪姆,等到最後一位伊瑪姆出現時,就是最後審判日。
什葉派與遜尼派就像天主教與基督教一樣,雖然現在已經沒有武力衝突,但是對抗情結依舊嚴重。在什葉派與遜尼派同時存在的國家,多數派一定壓迫少數派。什葉派最重視的節慶是紀念哈珊戰死的日子,狂熱的什葉派信徒為了弔喪哈珊戰死,弄傷自己的身體,一邊哭泣,一邊結伴在街上遊行。遜尼派則嘲諷這是瘋狂的舉動。
(其八 伊斯蘭文化)
伊斯蘭文化攝取了巴比倫、波斯與印度的古代文明,更重要的是攝取了古希臘與羅馬的古代文化。伊斯蘭在阿巴斯王朝(750-1258)時,興起研究希臘學術的風潮,他們研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及翻譯歐幾里德、阿幾米德的科學著作。伊斯蘭的學術因而進步神速,尤其是天文學、化學、醫學。現在很多科學用語都是來自當時的阿拉伯語,例如「代數」、「鹼」、「銻」等。希臘與羅馬的古代文化在中世紀時,一度斷絕,直到文藝復興時才又恢復,在這段時期幸好有伊斯蘭文化將其保存。
中國自唐朝以來,就稱阿拉伯為「大食」。
(其九 另類夜郎自大)
花拉子模帝國的蘇丹穆罕莫德有一次派三名使節去拜訪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把蘇丹穆罕莫德視同自己的兒子。三名使節回國後,蘇丹穆罕莫德聽成吉思汗把自己視同兒子,很不高興,便問使節︰「花拉子模帝國與成吉思汗的國家,哪一邊比較大?哪一邊比較強?」
(其十 成吉思汗)
如果魔鬼的工作是破壞,成吉思汗就是魔鬼中的魔鬼。成吉思汗一生消滅了40個國家,殺死數百萬人。歐洲人稱蒙古人為「韃靼」,「韃靼」就是希臘神話中的「地獄之民」。
有一天,成吉思汗問部下︰「人生最快樂的事是什麼?」一位部下回答道︰「在春天,騎著一匹好馬,到野外打獵。」其他部下也都大同小異。這時,成吉思汗說︰「我的想法和你們不同。人生最快樂的事是打敗敵人、追逐敵人、搶奪他的財寶、看見他所愛的人哭泣、騎他的馬、將他的妻妾放進自己的後宮!」
(其十一 蒙古為什麼那麼強?)
蒙古位處荒涼之地,為什麼會變得那麼強?人類發明騎馬之後,經過2千多年,直到13世紀,騎馬戰經過不斷改良,例如騎馬兵一開始沒有穿鎧甲和盔,後來不僅是騎馬兵,連馬也戴上裝甲,這種重裝騎兵可能自波斯的薩珊王朝開始採用,歐洲中世紀的騎士也模仿。不過遊牧民族始終採取輕裝騎兵。重裝與輕裝,兩者各有優缺點。重裝的防禦能力較強,但是活動較不靈活,而且也較花錢,加上騎在馬上面也很難射箭。輕裝騎兵則機動力高,弓矢是其重要武器,當然防禦能力較弱。因此很多地方都採取重裝與輕裝混合編成的戰術。蒙古軍則所有的馬都不穿戴裝甲,士兵也只穿戴簡單的皮鎧,那皮鎧只有前面,後面沒有。蒙古人的戰術是全軍騎兵化,每位騎兵都能夠一邊騎馬一邊射箭。這就是蒙古軍成功的原因。
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補給問題。蒙古軍讓每位騎兵帶著5、6匹馬,馬被馴養習慣後,就會自動跟在主人後面走。這些馬可以背負武器與糧食,萬一斷糧時,馬也可以宰來吃,馬皮可以做成衣服,馬骨頭還可以做成箭頭,口渴的時候還可以喝馬血。
(其十二 羅馬教宗與蒙古人)
蒙古人侵略中亞後,接下來的目標是歐洲。羅馬教宗非常擔心,羅馬教宗Innocentius4世於1245年召開宗教會議,討論如何因應蒙古人的入侵。結論是一方面斷食與禱告,一方面由羅馬教宗派遣使節去拜訪蒙古人的皇帝。羅馬教宗便於1245年派遣使節,帶著羅馬教宗的親筆信(這封信先由羅馬教宗用拉丁文寫,再由宮廷翻譯者翻成俄羅斯文,再翻成波斯文,再翻成蒙古文)從里昂出發。1246年抵達目的地。見到蒙古人的皇帝後,使節拿到蒙古人皇帝的回信,於1247年返國。回信的內容是︰蒙古人皇帝擁有上天(神)的力量,將征服世界,如果反抗的話,羅馬教宗必須自負責任。整封信的語氣非常傲慢,彷彿自己已經是世界征服者。
後來蒙古人對歐洲的侵略只止於小規模就停止。理由有三,第一,征服西亞的工作尚未完成,這是成吉思汗的遺業,對成吉思汗的子孫而言,這是至高的使命。第二,征服中國的工作尚未完成。和這兩項工作比較起來,對蒙古人而言,征服歐洲不太重要。第三,蒙古人的騎兵戰術有其界限,只適合用在平坦的草原,在很多森林的歐洲不太有利。
羅馬教宗的使節返國後,換法國的路易9世派遣使節出發。路易9世想和蒙古人聯盟,共同挾擊阿拉伯人。使節帶回蒙古人皇帝的回信,回信的內容比上回寫給羅馬教宗的還要傲慢,要求法國人向蒙古人投降。顯然,路易9世的計畫失敗了。不過,路易9世的使節也有收穫。那就是他獲知蒙古人雖然打算征服西亞,卻沒有再度侵略歐洲的企圖,讓歐洲人鬆了一口氣。
(其十三 恐怖的易斯瑪依派)
蒙古人在西征時,能夠和他們對抗的唯一勢力是被稱為易斯瑪依派(Ismaili)的奇異教團。易斯瑪依派擅長派刺客去暗殺敵人,他們曾經派刺客去暗殺十字軍將領,甚至派刺客去暗殺遙遠的蒙古人皇帝。易斯瑪依派的首領稱為「山長」,「山長」的根據地在德黑蘭附近一座堅固的城堡內。「山長」的宮殿內有美麗的庭園,庭園中有各種果樹、小河、噴水池。小河裡流的是蜂蜜和牛奶。此外庭園中還有許多皮膚雪白的美女,盡心盡力為賓客服務。
「山長」有時會派遣部下到各地去。部下一發現有身強力壯的青年,就會上前誘惑,讓對方服下迷藥,然後抬到庭園。青年甦醒過來,發現自己猶如身處天堂,不但四周是美麗的花園,而且有美女環繞。美女們充分讓青年滿足感官上的娛悅後,再讓青年服下解藥,將他抬回原本的地方。青年甦醒過來,發現自己身處原地,悵然若失,剛才猶如一場美夢,心中無限懷念。這時,「山長」的部下出現,對青年說︰「你應該很懷念那個庭園吧!如果你今後能夠完全聽從主人的命令,主人就會讓你回去那個庭園。」於是青年發誓對主人效忠。接下來,「山長」便會派遣青年去暗殺敵人。這段看似虛構的傳說,在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中也有記載。
旭烈兀率軍抵達德黑蘭附近後,派遣使者到「山長」處,要求對方投降,「山長」拒絕,旭烈兀便發動攻擊,最後逮捕、處死了「山長」。不過,殘存的易斯瑪依派逃往各地,據說現在世界上還有易斯瑪依派的餘黨。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讀書雜記(4)
讀書雜記(4)
(其三 草原革命)
草原遊牧民族的主要家畜是羊,集體遊牧時,最適合的羊數目為600隻左右。超過600隻,人類就很難管理,因為人的速度趕不上羊,於是人就必須依賴馬。人類很早就開始飼養馬,不過起初只是為了吃馬肉和剝馬皮,後來用馬來拖車子,最後人類才騎馬。要騎馬,必須有馬口鉗、韁繩、鞍子和鐙。至少要有馬口鉗和韁繩。
騎馬的發明可以和火車與汽車的發明相比較,都非常重要。人類會騎馬之後,行動速度變得加倍,遊牧民族也可以管理更多的羊,而且可以加強彼此的聯繫。更重要的是發展出騎馬戰。
人類很早就在戰爭時使用戰車。中國在商朝時便使用戰車。不過當時是否用馬來拖戰車頗有疑問,首先是地形的問題,在高低起伏不平的地面,戰車容易翻覆。其次是戰車的強度問題,若要強化戰車,就必須在車輪外面包一層鐵皮,這樣就增加戰車的重量,讓馬容易疲累。此外,在顛簸搖動的戰車上,士兵很難射箭或擲槍,尤其是二輪戰車顛簸搖動更是劇烈。
因此在古代的中國和伊朗,戰車主要是在儀禮上使用,在羅馬則當成運動項目,或是誇示王或將軍的權威時使用。
然而當馬口鉗、韁繩、鞍子和鐙發明之後,馬就可以在戰場上使用。在打仗時,決定勝負的關鍵是誰能迅速將兵力集中在戰略要點。甲方雖然整體的兵力較多,但若兵力分散,容易被各個擊破。乙方雖然整體的兵力較少,但若兵力能迅速集中在戰略要點,可以佔上風。兵力能否迅速集中,要看機動力,士兵若能騎馬,就會讓機動力倍增。因此騎馬戰立即被遊牧民族採用。這是「草原革命」。
(其四 有趣的人物中行說)
西漢文帝時出現一位有趣的人物宦官中行說。漢文帝即位後,想與匈奴談和,便決定將宗室的一位女子嫁給匈奴王單于,派宦官中行說隨行。中行說便前往匈奴所在地,不久就獲得單于的信賴,中行說感恩圖報,便誠心誠意效忠單于。有一次,中行說告訴單于︰「匈奴的人口還趕不上漢的一個郡,匈奴之所以能夠在與漢對抗時,取得優勢,都是因為滿足於簡樸的生活。如果匈奴模仿漢的奢侈習慣,不久就會被漢消滅!」又說︰「如果匈奴人穿了絲綢的衣服,一定很快就穿破。在食物方面,匈奴的牛奶與乳酪比漢的食物對人體較好。」顯然中行說的效忠對象已經從漢轉移到匈奴。
英國史上也有一位類似中行說的人物,Beket(1118-1170)。Beket在亨利二世下任官,他的才能深獲亨利二世信任。當時在英國,國王與教會正在爭奪權勢。亨利二世讓自己的心腹Beket擔任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希望教會能從此服從王權。不料Beket一旦進入教會,和中行說一樣,轉而效忠教會,為教會的自由而奮鬥,常常威脅到亨利二世的對教會策略。結果亨利二世派人暗殺了Beket。而羅馬教宗認為Beket是殉教者,將Beket列為聖者。
(其五 景教創始人聶斯脫里)
5世紀時,一位天主教的僧院長聶斯脫里(Nestorius)主張聖母馬利亞是人,所以耶穌基督也擁有人性,結果被天主教的宗教裁判視為異端,而被逐出教門。這派的人就放棄西方,專心向東方傳教。這派傳到中國後,被稱為「景教」。中國人認為景教是從波斯傳來,因此稱其寺院為「波斯寺」,唐朝時,朝廷命令改為「大秦寺」。
景教傳到中國後,吸收了佛教、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還主張人人應該對皇帝效忠、對父母盡孝,相當中國化。
唐武宗時,皈依道教,禁止其他一切宗教,景教遭受嚴厲打擊,因而在中國絕跡。
(其五 共產宗教)
波斯宗教改革者Mazdak(died c. 524 or 528)可說是盧梭的先驅,他主張人人生而平等,也主張應該共有財產與女人,所以Mazdak的思想是一種徹底的共產思想。他宣稱他是受到神的啟示才有這種想法。
(其六 玄奘取經)
玄奘出生於西元600年左右的隋朝,13歲時就當和尚。喜好學問的玄奘越研究佛教,越覺得佛經中有許多矛盾難解的地方,為了解開這些迷惑,玄奘認為只有到佛教的起源地印度一探究竟,換言之,不能只靠翻譯成中文的佛經,必須閱讀原始佛經才行。
627年,26歲的玄奘出發前往西域。當時中國政府因為與西突厥不和,禁止人民出玉門關。因此玄奘是犯了國禁,西出玉門關。他只好白天隱藏,夜晚行走。628年,玄奘終於抵達印度。他在印度待了13年才回國,644年,回到中國,這時他已經43歲。
在回國時,玄奘帶著他搜集的657部佛經,必須用22隻馬搬運。帶著這麼龐大的行李,越過連夏天的積雪的帕米爾高原、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渡過無數的河流。其艱困可以想像,何況還要提防當時中亞經常出現的盜匪。
小說「西遊記」中將玄奘描寫成俊秀的唐三藏,在孫悟空、沙悟淨和豬八戒的英勇護衛下,順利取經歸來。但是在現實中的玄奘,恐怕比孫悟空、沙悟淨和豬八戒等人全部合起來還要英勇!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讀書雜記(3)
讀書雜記(3)
希臘城邦沒落之後,人們喪失效忠的目標,取而代之的觀念是世界市民(cosmopolitan),最初提出這句話的據說是犬儒派的戴奧吉尼斯(Diogenes),有一次他被問︰「你是哪一國的人?」他回答道︰「我是世界國家的市民!」戴奧吉尼斯的學生克拉堤斯也說過︰「我的祖國不只一個,世界各處都可以居住。」犬儒派的人之所以主張世界市民,因為他們想將個人的自由從國家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克拉堤斯的學生Zenon將世界市民的觀念發展成斯多亞學派的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自然法」的思想。
伊壁鳩魯(Epicurus前342-270)35歲時,前往雅典,開設學園。這所學園可說是在人生大海中,遭受海難者的避風港。這所學園不只收男性學生,也收女性學生,甚至妓女和奴隸,人人平等。柏拉圖的學園只收男性學生。伊壁鳩魯的學園門口豎立一塊告示,上面寫著︰「不懂幾何學的人不得進入!」可見伊壁鳩魯重視自然科學。而且伊壁鳩魯的學園堅決與政治保持距離,不像柏拉圖的學園培養了許多政治人才。
伊壁鳩魯認為人在任何年齡開始學哲學都不嫌遲,因為學哲學的目的是為了靈魂的健康,所以在任何年齡開始學哲學都不嫌遲,就像追求幸福在任何年齡開始都不嫌遲一樣。
伊壁鳩魯認為醫生若無法治療病人,就是沒用的醫生,而哲學若無法治療人的靈魂,就是沒用的哲學。哲學的目的是讓人心裡平靜、讓靈魂沒煩惱、讓人幸福。
不過當時與後世的人誤解伊壁鳩魯的思想,認為伊壁鳩魯主張膚淺的快樂與放蕩。事實上伊壁鳩魯曾說︰「我只要有麵包和水,心裡就充滿快樂。」他對物資上的要求很簡單,只要不餓、不渴、不冷就行了。而且如果能夠滿足這樣的條件,伊壁鳩魯就覺得他的幸福不會輸給宙斯。
雖說如此,伊壁鳩魯倒不是主張石頭或死人般的生活,他反對壓抑人的本能,他仍舊肯定感官的享受。伊壁鳩魯主張追求心寧的平靜,因為這與幸福有關。要如何獲得心寧的平靜呢?伊壁鳩魯認為首先要去除擾亂心寧的要素。擾亂心寧的要素之中,最主要的是害怕死亡與害怕神的心理。伊壁鳩魯之所以重視自然科學,就是因為學習自然科學,有助於我們去除是害怕死亡與害怕神的心理。
死亡是什麼?伊壁鳩魯認為死亡只不過是構成有機體的原子分離而已。死亡之後,我們就喪失一切感覺,死亡只不過是如此罷了。當我們在活著的時候,死亡不在我們身邊,當死亡實際來臨時,我們又已經不存在了,因此無論對活著的人或對死者而言,死亡都沒什麼影響。因此我們之所以害怕死亡,不是產生自死亡本身,而是產生自我們對死亡先入為主的猜測。但是這種對死亡先入為主的猜測是毫無根據的,所以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害怕死亡。不迴避生、不怕死,充分享受當下並且知足,這才是賢慧的人。
至於人們害怕神的心理。一般人認為神會施予好人恩惠,也會懲罰壞人,因此人們害怕對神祭拜不夠的話,會遭受神的懲罰。可是神很聰明,根本不想勞心管世間的事,祂住在另外一個世界,享受平靜又幸福的生活。
伊壁鳩魯派因此而被後世的人認為是無神論者,但是伊壁鳩魯本人卻很尊敬神,他甚至遵守人間的習慣禮儀,祭拜神。
(其二 古羅馬時代哲學)
古希臘哲學傳到古羅馬後,有人接受,也有人反對。以教育來說,當時羅馬富裕人家對子弟的教育,有新式教育與舊式教育。羅馬政治家Cato(前234-149)就遵守古羅馬的傳統,是一位頑固守舊的人。實行新式教育的上流家庭都聘請從希臘來的教師或奴隸,而Cato則對子弟的教育,由自己教授讀寫和羅馬的歷史與法律,以及擲槍、耍刀、騎馬、游泳、打鬥。
新式教育與舊式教育的對決,結果是新式教育獲得勝利。
西元前155年,哲學家Karneandes以雅典使節身份到羅馬出差時,順便舉行一場哲學的公開講座。當時羅馬的青年就紛紛前來聽講。那天Karneandes的演講題目是「關於正義」。他第一天贊美正義,第二天則批判正義,因為他的哲學立場是懷疑論。但是這種模稜兩可的論調卻讓以正義者自居的Cato不滿,擔心這對羅馬的青年有負面影響。羅馬的青年或許會認為與其上戰場獲取名聲,不如靠言論獲取名聲較快速。因此Cato便說服元老院,找一個適當的藉口,將Karneandes趕出羅馬。
Cato排斥希臘文化,連妻子和孩子生病時,都拒絕讓希臘醫生看病,以自己的方法治療,結果妻子和孩子相繼死亡。
古羅馬主要從希臘學習辯論術與哲學,尤其是辯論術,因為學習辯論術的效果立竿見影,在議會或法庭就可以看出效果。哲學就比較不容易被接受,因為一來教師們的主張經常不同,二來羅馬人的性格也比較不喜歡探討哲學。
羅馬在共和時代末期,知識份子都嚮往希臘的學問與思想,對羅馬過去的傳統不關心或瞧不起。但是到了奧古斯都皇帝時代,人們開始復古,他們的口號是「回復羅馬的傳統」,他們強調愛國心,贊美往昔簡單樸素的傳統生活。這一方面是羅馬人在軍事與政治上優越表現的自負心,另一方面也是對東方各先進文明長期累積自卑感的爆發。
羅馬政治家塞尼加(Seneca)曾經擔任尼祿(後來成為暴君)的家庭教師,並成為皇帝尼祿的政治顧問。這樣的經歷自然使他認同現在的體制。他認為沒有獨裁的話,社會只會混亂,社會的和平優於個人的自由,安定的政府優於無秩序。因此他責難很多斯多亞派的人拒絕擔任公職。他對尼祿的暴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尼祿殺害自己的母親時,他還幫尼祿寫辯解書交給元老院。但是塞尼加的心中對尼祿還是相當不滿,而萌生退隱之意。
他認為與其生活在現實的人間,不如住在包括眾神在內的大宇宙較快樂;與其從事公職,不如研究哲學,對社會較有貢獻。塞尼加退隱之後,對尼祿還是相當曲意奉承,即使如此,最後他還是被捲入一場陰謀事件,不得不自殺。
哲學家Epiktetos(55-135)幼時被當成奴隸賣到羅馬,買他的主人殘酷而無知,Epiktetos之所以變得跛腳,就是因為主人的虐待,但是那位主人有識人之明,看出Epiktetos的潛能,將他送到哲學家Rufus那裡學習。尼祿去世後,Epiktetos就被解放。後來Epiktetos開了一所學園,在那兒授課直到去世。Epiktetos主張人類都是兄弟、同胞,要互相友愛。Epiktetos認為我們只是由神導演戲碼中的角色,我們對自己被賦予的角色不要抱怨,無論是扮演乞丐或瘸子,都要按照劇本盡力演出。在指定的時刻上舞台演出,在指定的時刻滿足地步下舞台。我們要全心全意相信神的安排。這種想法是Epiktetos的人生智慧。
羅馬皇帝奧勒裡安努斯(Aurelianus 121-180)是五賢帝之一,也是一位哲學家。奧勒裡安努斯有些神經質,他不喜歡現實生活也不喜歡當皇帝。他最喜歡的是哲學。他的思想相當悲觀,厭惡人生,接近虛無主義,他覺得死亡一步步逼近,有一天自己會歸於空無,而且死後一切名聲都成幻影,遲早被世人遺忘。
奧勒裡安努斯最尊敬的哲學家是Epiktetos。Epiktetos的身分雖是奴隸,心靈上卻是皇帝,而奧勒裡安努斯的身分雖是皇帝,心靈上卻是奴隸,真是有趣。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讀書雜記(2)
讀書雜記(2)
(其1)古希臘哲學
伯羅奔尼撒戰爭時,蘇格拉底三次上戰場,他非常勇敢,還獲得勳章。這也是他普受年輕人歡迎的原因之一。蘇格拉底的妻子Xanthippe被公認為是惡妻的典型,「xanthippe」這個字在英文中還有「潑婦、悍妻」的意思。但是關於Xanthippe的傳說是否正確,頗有疑問。起碼蘇格拉底的門生柏拉圖認為Xanthippe是一位情愛深厚的普通女性。
Xanthippe之所以被描述成惡妻的形象,是因為後來的犬儒學派想要凸顯蘇格拉底的偉大,因為他能夠在惡妻的家暴下,一直隱忍,而且成為了不起的哲學家。這是犬儒學派的虛構。
西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控告,經過審判,判處死刑。控告者是一位年輕又狂熱的自稱愛國者。控告的內容是蘇格拉底不承認國家認定的眾神,以及引進新的鬼神,腐化年輕人。但這些控告的理由只是表面上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政治理由。原來雅典的30位獨裁者被推翻之後,其中的Kritias是蘇格拉底的好友。掌權者認為蘇格拉底也應該負責,而且蘇格拉底又經常批評政府,是個危險人物。
掌權者原本只希望蘇格拉底可以放棄他的思想,或者出國,沒想到蘇格拉底寧願死也堅決不放棄他的思想,掌權者只好判處蘇格拉底死刑。判死刑後,蘇格拉底在監獄中待了一個月,在這期間,友人策劃蘇格拉底逃獄,但是蘇格拉底拒絕逃獄。甚至到了死刑前二天時,老友克林頓建議他逃獄,也被拒絕、後世的人就將蘇格拉底這種反應視為「惡法亦法」。蘇格拉底明知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審判,但是既然是國家的命令,如果無法說服國家更改命令,就只好遵守命令。對蘇格拉底而言,國家的地位比父母和祖先還尊貴、神聖。
蘇格拉底認為「活得正直」比「活」更重要,因此當面臨「行不義」和「接受不義」之間,必須選擇一樣時,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選擇後者。蘇格拉底並且認為「因為不正當的理由被殺」比「因為正當的理由被殺」還好。
蘇格拉底的人格魅力不僅吸引雅典人,也吸引其他城邦的人,紛紛前往雅典,當蘇格拉底的學生。蘇格拉底不是「教導」學問的人,而是與學生一起探討學問。蘇格拉底沒有寫下任何書,他的工作像接生婆,幫助學生生下正確的精神。蘇格拉底認為教育不是從外面教導知識,而是引導出學生內心的價值。
蘇格拉底去世後,他的學生分成3派,1派是快樂主義派(Kyrene)第2派是以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為祖,主張禁慾主義的犬儒派。第3派是以宥克立(Eukleides)為祖,重視辯論的麥加利斯學派(Megarians)。
蘇格拉底的學生之中,第一位收取學費的是Aristippos。Aristippos認為人生的目的在追求幸福、快樂。幸福、快樂是從過去到未來,所有的快樂減掉痛苦的餘額。後來的伊比鳩 魯(Epikurus)主張消極的快樂,也就是沒有痛苦,但是Aristippos主張積極的快樂。Aristippos認為與其為過去的事後悔、為未來的事擔心,不如把握、享受當下。
「犬儒派」名稱的由來是這派人的行為像犬一樣。這派的創始者是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安提斯泰尼認為與其追求快樂,不如瘋掉算了。別人問他學哲學的目的是什麼,他回答道︰「培養與自己交往的能力!」
「犬儒派」的Dingenes穿著一件衣服,擁有一個袋子,裡面放著少許食物,年紀老了時,再加上一根柺杖。他否定人類一切文化,無視社會的習慣與制度。
有一天,亞歷山大大帝聽說Dingenes的異行,便去拜訪他,問他有什麼需要的東西嗎?Dingenes回答道︰「我什麼都不需要,只求你不要擋住我的陽光。」言下之意,要亞歷山大大帝早點離開。亞歷山大大帝離開後,騎著馬,喃喃自語道︰「我若不是亞歷山大,但願我是Dingenes!」
又有一天,Dingenes看見一個孩子用手掏取河水喝,Dingenes心想︰「在簡單的生活上,我還不如這個孩子!」於是丟棄袋子。
「犬儒派」的人以不擁有任何東西為最高理想,他們過著和乞丐一樣的生活。他們認為無慾則鋼、無慾則幸福。
有人問Dingenes他從哲學學到什麼,他回答道︰「學到無論遭遇到什麼環境、什麼命運,都能處之泰然,以平常心面對。」
柏拉圖40歲時認為讓哲學家當皇帝,或讓皇帝學習哲學,只有這二者之一,才能讓人類免於不幸。
一般都認為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是對照性的哲學家,例如在有名的拉斐爾(Raffaello)所畫的壁畫「雅典學堂」中,站在中央手指指向天的是柏拉圖,站在一旁手指指向地的是亞里斯多德。這幅壁畫象徵兩人的思想天差地。柏拉圖想要脫離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嚮往永遠不滅的彼岸,出身在醫生之家的亞里斯多德則尊重這個現實世界,一點也不嚮往永遠不滅的彼岸。柏拉圖不信賴感覺,亞里斯多德則信賴感覺與經驗,在感覺與經驗之上累積知識。因此亞里斯多德能夠觀察、記述與創造出柏拉圖所無法獲知的學問。亞里斯多德在動物的研究上尤其出色,他分類了400多種的動物,記述牠們的出生、運動和身體結構,在政治制度的研究上,他調查、記述了158個城邦國家的歷史與制度。由於亞里斯多德的學問非常廣泛(從邏輯學、天文學、氣象學、動物學、生理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修辭學到形而上學),因此他被稱為「萬學之祖」。
希臘化時代(Hellenism)一般是指從亞歷山大大帝去世那年(前323年),或他東征那年(前334年)開始,到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滅亡(前30年)為止的300年左右期間。因此,希臘化文化是指由於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以及他的後繼者統治那些征服地,而將希臘文化推廣到那些征服地一事。
在希臘化時代,希臘人對異民族的偏見逐漸消失,最具象徵的是,亞歷山大大帝不但自己娶了波斯公主,而且還讓馬其頓的80名軍官與波斯貴族之女集體結婚。就這點而言,亞歷山大大帝違背了老師亞里斯多德的教誨。因為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征出發前,老師亞里斯多德告訴他︰「把希臘人當朋友對待,把異民族的野蠻人當動植物對待!」
然而希臘化時代的偉大地理學者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276-194)卻認為「不應該將人分成希臘人與野蠻人,而應該將人分成好人與壞人。」
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征時,隨軍帶了很多學者,也就是一支學術探險隊。他在東征之後,隨著軍事征服,接下來就是文化征服。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讀書雜記(1)
讀書雜記(1)
(其1)古希臘哲學
「詭辯學者」(Sophist)的意思本來是「智者」或「賢者」,但是自西元前5世紀之後,Sophist的意思就指特殊的一群人,而且有輕視、譴責之意。蘇格拉底的學生們尤其在說Sophist的時候,更是如此。蘇格拉底的學生齊諾風(Xenophon 西元前430-354)就將Sophist定義為「為了欺騙人而說話、追求私利的人」。柏拉圖也將Sophist定義為「從一個都市走到另一個都市,販賣知識的人」。亞里斯多德也說「Sophist的長處是靠虛有其表的知識賺錢的人」。
普羅塔哥拉斯(Proragoras)就是有名的Sophist。他最有名的一句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
「詭辯學者」教育的目的是在傳授學生處世成功之道,教授的報酬是獲得金錢,因此他們是職業教師。辯論術則是他們的教育手段。
為什麼辯論術在當時那麼重要?為什麼「詭辯學者」可以靠辯論術賺錢?因為在古希臘時代的雅典實施民主政治,而且雅典是希臘城邦的盟主,各城邦都競相模仿雅典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不能靠財產或地位獲取特權,人人平等。因此若要出人頭地,不能靠財產或地位,而要在民會、議會或法庭,施展辯論術,說服他人。辯論術才是成功立業的唯一手段。而且辯論術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武器。因此教授辯論術的「詭辯學者」就大受富家子弟的歡迎。
那麼「詭辯學者」何以會受到譴責呢?因為他們不重視道德。「詭辯學者」認為為了達到說服他人的目的,即使違背事實也不足惜,而且要盡量討好大眾。
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就出現一位「詭辯學者」,主張「正義只是強者的利益!」對他而言,法律是當時的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定。換言之,「力量就是正義」。
另外一位「詭辯學者」Kallikles也認為世上的正義只是美麗的詞彙,他主張優勝劣敗、弱肉強食的叢林正義。他認為世人雖然以為平等是正義,比他人多得是不正,但是這只是弱者為了對抗強者而提出的觀念。在自然界,強者本來就應該比弱者多得。
另外一位「詭辯學者」Antiphon則認為法律有「自然法」和「人為法」之分,在他人面前可以遵守「人為法」,可是在他人看不見的地方,只要遵守「自然法」即可。
另外一位「詭辯學者」的學生,也是雅典從政者的Kritias,不但否定道德,而且否定宗教,他認為「神是一位聰明人為了讓人們畏懼神而發明的。」
拿蘇格拉底與「詭辯學者」比較,「詭辯學者」認為自己是「智者」,蘇格拉底則承認自己無知。「詭辯學者」是傳授者,蘇格拉底則是尋問者、探索者。「詭辯學者」不在乎道德,只在乎辯論術,蘇格拉底則詳細探討道德。然而蘇格拉底卻被認為是道德的破壞者,給年輕人帶來負面影響。「詭辯學者」得到名聲與賺到錢,蘇格拉底卻被誤解與憎恨,得到貧窮與死亡。蘇格拉底只知道追求真理,不懂法庭上的辯論技術,因此在法庭敗訴。蘇格拉底和「詭辯學者」一樣,也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教導學生,只是他的目的不在辯論技術,而在讓對方知道自己無知。
當時一些對道德持虛無主義看法的思想家,認為道德是相對的,甚至否定道德,蘇格拉底卻認為有普遍性道德存在,並且想確立價值的絕對基準,他雖然被現實主義者嘲笑,但始終認為「正直的人幸福,不正直的人不幸。」他在西元前399年被判死刑,那時他年齡才70歲。
關於蘇格拉底,有一件有名的「神託事件」。事情是這樣︰蘇格拉底的一位好友有一次到阿波羅神殿問神︰「誰比蘇格拉底有智慧?」神透過女巫說︰「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有智慧!」蘇格拉底聽了好友轉述後,相當驚訝,他認為神不會說謊,但卻不明白神這麼說的真意是什麼。經過一番深思,蘇格拉底認為這世上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多的是,因此他要找出那些人,然後向神反駁︰「你看,有這麼多人比我有智慧!」於是他開始到處旅行,一一拜訪有名的政治家、詩人和技術者。然而蘇格拉底卻發現一件事︰那些自認為自己是智者,在世間也享有名聲的人,在與蘇格拉底問答之中,卻暴露出他們完全不曉得一件最重要的事,但是他們卻以為自己曉得。蘇格拉底覺得自己曉得「自己無知」,那些人卻不曉得「自己無知」,就這點而言,自己勝過那些人。蘇格拉底這下子明白神託的意義,那就是真正有智慧的只有神,人的智慧若與神的智慧比起來,簡直就是零。但若要在人之間找出一位有智慧的人,那就是像自己一樣明白自己是無知的人。這是神想告訴蘇格拉底的事。
蘇格拉底如此解釋神託的意義,之後便開始暴露出別人的無知,他認為這是神給他的使命——讓世人發現自己無知。他不僅世人發現自己無知,還勸導他們追求知識與哲學。從此以後,蘇格拉底就一一與雅典市民接觸,勸他們追求知識與哲學,以提高精神境界。
蘇格拉底認為要提高精神境界,就不要在乎金錢與名譽。有了哲學,才能正確使用金錢。這是幸福的首要條件。
蘇格拉底認為人性本善,沒有人故意為惡。表面上有些人為惡,但是他們自以為所做的是善事,因此我們人經常誤以為所做為善,其實是為惡,這就是無知。所以脫離無知是人類永遠的課題。真正的智者唯有神,人類只能停留在「愛知」的階段。
(待續)
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挪威,綠色驚嘆號!(2)
挪威,綠色驚嘆號!(2)
挪威民調公司曾幾度調查,發現氣候變遷問題已經成為挪威人最關切的五大議題之一,他們甚至把環境惡化可能造成的危機,等同於國際恐怖主義、貧窮,乃至西方世界和穆斯林衝突所帶來的威脅。相較之下,被指為全球污染大戶的美國,則把氣候變遷問題的迫切性列在10名之外。挪威總理史托騰伯格2009年連任的第一項宣示,就是雄心勃勃訂下2020年國家減碳30%的高目標,成為世界各國在推動減碳計畫時口氣最大的國家。
今天舉國彷彿夢想著將挪威打造成無碳之國,就連挪威王室也積極投入這場「聖戰」,儘管他們偶爾代表的是錯誤示範。
一場邀集歐洲30個國家的再生能源會議在挪威盛大展開。主辦單位特別邀請挪威王子哈康發表演講。哈康王子侃侃而談,足足講了90分鐘,一位從小嬌生慣養,一輩子不愁吃穿的王子,呼籲各界一起保護地球,他的表現自然讓與會者相當激賞。
可是哈康王子只享受了短暫的殊榮,隔天的報紙並非稱讚哈康王子動人的演講,而是下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標題︰「王室為座車所犯的錯誤道歉」。就在哈康王子大聲疾呼節能減碳的那90分鐘,他停在會場外的凱迪拉克座車,其渾厚的引擎竟然也同時空轉了一個半小時,只為等待哈康王子演講完畢後隨時立刻接他走人。
汽車引擎空轉所釋放出來的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是地球上最沒有必要的污染,王子座車停在路邊整整90分鐘未熄火,讓環保團體難以接受,更何況就在會場內的講台上,當著3千多人面前,哈康王子呼籲的正是要大家關注二氧化碳排放對環境的威脅。
挪威環保團體對這類「富有的開明派」向來感冒,因為一群口說環保、力倡減碳的巨富階級,到頭來經常是破壞環境的幫凶,甚至是始作俑者。哈康王子貴為王族,出入都有專車接送,只是乘著排氣量極大的凱迪拉克座車四處推廣環保概念已有點詭異,卻又任由轎車引擎空轉等待主人,場內減碳,場外排碳,非常荒謬。
這已超乎從小我對北歐童話故事的想像,今天的王子不再騎著白馬,而是坐在舒適的凱迪拉克座車裡,享受著冬暖夏涼的豪華冷暖氣設備,令人生畏的,不再是巨龍口中吐出來的燄火,而是從自己車子下方排放而出的二氧化碳。
搬進新屋,房東在廚房的洗手槽下放了2捆分別為藍色、綠色的塑膠袋,從標示的圖樣,一眼就可理解那是為了落實垃圾分類之用,所有塑膠類丟棄物皆裝入藍色塑膠袋,綠色塑膠袋則用來傾倒廚餘。
挪威挖到石油後,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只是從此以後全國垃圾製造量年年上升。
挪威的每間超級市場都有寶特瓶和啤酒罐回收機,回收的瓶罐還可折算獎勵金,一個寶特瓶可退還約6至13元台幣。挪威的垃圾量已達10年前的2倍,平均每人、每天製造的垃圾量多達1.19公斤,比台灣的0.918公斤,多出了約0.3公斤(2010年)。只是富庶如挪威,8萬多美元的國民平均所得多出台灣數倍,理應也該有數倍於台灣的垃圾製造量,結果並非如此,按照所得的比例計算,挪威人人均垃圾量雖然略高於台灣,但誰比較擅於製造垃圾,則未必是挪威得勝。
台灣在2010年時,全國垃圾回收率僅為45%,挪威則已有70%的有效回收。
相較於歐洲各城市每年的人均排碳量,奧斯陸以2.5公噸的表現居於最優質首位,歐盟國家每年的人均排碳量則多達8.5公噸,奧斯陸「綠色城市」稱號,實非溢美之詞。
為了趕在冬天降雪之前搬入新屋,我急著打包,才發現之前使用過的紙箱,已通通進了奧斯陸資源回收場。若在台灣,我會立刻打電話給製造紙箱的工廠,相信可以非常便宜的價格馬上購得足夠的紙箱,或者直接由搬家公司提供,通常價格還算公道,或者另有專門販賣二手紙箱的商家可以選擇,但在奧斯陸全行不通,因為在這森林王國,一個長、寬、高各50、40、30的紙箱,得花費將近100多元台幣才買得到,昂貴的搬家成本,即使挪威人也都覺得捨不得,更何況我明知在台灣至多只要5分之1的價錢就可以擺平,更是買不下手。
在奧斯陸搬家,通常需要紙箱時唯2條途徑最經濟實惠,一是「撿」,二是「借」,有空可到垃圾場旁邊的紙箱回收區撿,否則就向親朋好友借,撿的日後自己留下,借的記得有借有還。
我突然想起幾年前在台北搬家的經驗,我買了90個新紙箱來封裝行李,之後全數進了垃圾場,一件不留。
搬家公司員工小心翼翼把我一箱箱家當搬入新屋,我在一旁默默為當年那2棵因我而殞命的大樹,致上最誠摯的哀悼之意。
1棵20年以上的大樹,大約只能製成45個紙箱,台灣各大搬家公司一年大約要消耗84萬個紙箱,假設一片森林有1千棵同等大樹,台灣一年等於得砍掉20片森林,才供應得了每年消耗於搬家的紙箱數量。
自1987年挪威第一位女總理布蘭特倫在聯合國發表了擲地有聲的「布蘭特倫報告」,挪威便以環保之國自居。「布蘭特倫報告」以「我們共同的未來」為題,首次對人類社會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這篇報告被稱為是人類截至上個世紀最深刻的一次警醒。布蘭特倫則被冠上「綠色女神」的稱號。
挪威利用潮汐作用發電。位於挪威北邊哈莫菲斯鎮的潮汐發電廠,可以在極低的污染下,全年無休提供哈莫菲斯鎮1千多位居民的日常用電。
挪威媒體於2009年對各國發電廠排碳量做比較,結果台灣的台中火力發電廠,以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達4820萬噸,名列第二。挪威最高排碳量的發電廠,則為250萬噸。
有一陣子,奧斯陸的公車上貼出「感謝你的貢獻」的海報。原來公車經營者感謝奧斯陸市民所製造的「排泄物」。奧斯陸市政府於2009年提出計畫,要利用人體排泄物當作公車燃料。這個技術號稱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且可減少8成的氮氧化物和9成的粒狀污染物。假如未來奧斯陸總計400輛公車都成為「水肥動力公車」,這個城市想要長保綠色之都的美名,應該不是難事。
除了研發水肥動力公車,奧斯陸市政府還宣稱要把奧斯陸推入電動車的時代。奧斯陸目前已經是全歐洲電動車最密集的城市。電動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為了增加電動車使用普及率,奧斯陸市政府規劃了電動車免費停車區,以及大型電動車免費充電站。奧斯陸市政府的目標是要在2年內讓奧斯陸出現700座電動車免費充電站。
當奧斯陸水肥動力公車或電動車從面前擦身而過時,可以不需為了確保呼吸順暢倉皇地將臉撇向一邊,或用手遮住臉,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反應,它和一個城市的進步文明,其實有直接關係。
(全文完)
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挪威,綠色驚嘆號!(1)
挪威,綠色驚嘆號!(1)
★上回腳踝骨骨裂,粗心大意,以為稍有起色,到樓上打電腦,結果回醫院復診時,醫生警告我已經惡化,嚇得我再也不敢亂動,乖乖躺在床上,當然再也不敢到樓上打電腦。今天12月4日回醫院復診時,醫生告訴我已經痊癒,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從今以後,我又恢復自由,又可以寫讀書報告,又可以傳讀書報告了!
「挪威,綠色驚嘆號!」是曾經居住在奧斯陸的新聞工作者李濠仲(1976-)的著作。部分精彩內容如下︰
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以樸實作風為挪威社會所敬重,例如他會在超級市場買水果時和民眾寒暄,或者國慶日當天在一間酒吧和大家舉杯同歡。國家經濟受石油危機衝擊時,便自己買票搭電車出門,有「平民國王」之稱。
我來自一個只有當地4分之1國民平均所得的國家,在奧斯陸居住的2年,我則以過去3分之1的消費生活度日。
衣飾、鞋帽類消費,佔挪威人每年每家平均支出的5%,換算成台幣約10萬元,如果以當地物價平均是台⋯⋯灣5倍計算,則挪威家庭每年用於此類消費的金額,其實僅約2萬元台幣。一個經濟強國,首都最精華的服飾購物街波士塔路,僅長800公尺,沿路服飾店面寥寥數家,每日營業時間6點過後全數打烊。在歐洲各城市不乏假日商城的今天,奧斯陸星期日的街道依舊堅持寂靜。如果有一天台灣國民平均所得達到8萬美元,再出現10個信義商圈恐怕也不為過。
不僅百貨公司假日不營業,包括餐廳、書店、咖啡館多數也都在這天掛上「關門」的牌子。星期日上午打開冰箱,突然發現早餐已沒有牛奶可喝,於是衝到樓下超市門外,才想起這裡是奧斯陸而非台北。
我當然可以選擇「7-11」超商,它體貼處不是24小時營業(挪威的7-11」超商如其名,每天上午7點開門,晚上11點關門),而是居然願意在星期日開門,但一個物價奇高的城市,假日的人工、成本無不加倍,裡頭的商品因此更是所費不貲。我把牛奶握在手上,看著下面的標價,悻悻然又將它放回冷凍櫃裡,今天,索性就別喝牛奶了。
由於電力吃緊,挪威只得以價制量,不斷調漲電費,當我第一次收到電費帳單時差點沒暈倒,因為一個月的電費,換算成台幣,約1萬元。
在我開始借用圖書館的那段時間,有位奧斯陸大學教授正埋首整理其著作。他並沒有把借來書籍大肆影印後帶回家閱讀,而是現場翻閱,一邊拿著紙筆,抄寫一行行密密麻麻的筆記。當我轉眼望去,似乎每個人都採用這個方式,好摘錄圖書館藏書裡的資訊。
我很好奇,難道這麼大的圖書館裡,沒有半台影印設備。今天已經是21世紀,這種抄寫的行為,未免太過復古。
於是我開始尋找館內影印機擺設處,並且詢問工作人員如何使用那些設備。和台灣一樣,我得先買影印儲值卡,再拿儲值卡到影印機前自行影印,方式大致相同,唯一的出入在影印價格,挪威國家圖書館裡以一張A4紙張影印,需花費將近台幣15元,幾乎要比台灣五星級飯店提供的影印服務還要昂貴,我想這也許是挪威人直到今天還在圖書館裡勤抄筆記的重要原因。
挪威森林密佈,25公頃以上的林地面積,幾乎是台灣2倍大,這使挪威成為世界各國紙漿的主要供應者,但沒想到自己人用紙,卻得花費這麼高的代價。反觀台灣的國家圖書館,在影印服務上確實貼心許多,民眾對其低廉的收費標準,也相當滿意,館內影印機遍及各個角落,很多時候還供不應求,從每台影印機送出的紙張豈止上萬張,歷來所有的影印機從開始啟用到退役,產出的複印頁,集結起來也許可以另外再設立一間規模相當的圖書館。
挪威國家圖書館在這點上可就望塵莫及了,擺放在角落的影印機一整天下來乏人問津。台灣的國家圖書館曾經針對館內影印服務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同樣的題目移到奧斯陸,恐怕會讓挪威人不明所以,居然還有人在乎圖書館影印服務的滿意度?
在那份國家圖書館影印服務滿意度調查中,民眾對圖書館的影印服務普遍給予滿意的評價,唯獨在「缺紙適時增添紙張」項目略有微詞,顯然在如此大量消耗紙張的同時,我們對圖書館的紙張需求仍舊是欲求不滿。台灣民眾在影印時,已習慣紙張應該無限制供應,而未思及同時間究竟有多少棵樹因此倒下。
好奇心驅使,我忍不住問那位奧斯陸大學教授,何以他不善加利用影印機,他的答覆當然包括費用確實不便宜,但也不忘提醒我,筆記可以只摘錄他所需要的資訊,至於快速影印出成堆的文件,最後用得上的恐怕寥寥無幾,他覺得那樣做,才是既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
當我步出圖書館時,我想我非常有可能仿照那位奧斯陸大學教授,或其他挪威人,盡可能減少影印,勤抄筆記。
自從1920年挪威人發現這條通往講壇岩的路徑後,旅遊協會就有強烈的企圖心,希望將它打造成全挪威最富盛名的觀光景點,而他們付出最大的用心,並非山下那間講壇岩旅社,或在山上推出景觀咖啡廳,而是盡可能一切保留原貌,一如1920年它被發現的那一天。即便無護欄的斷牙崖讓人膽戰心驚,旅遊協會依舊不改其志,而他們最為自豪之處,便在於不設護欄的結果,就是至今從未有旅客墜入山谷的紀錄。
挪威是一個對環境安全十分重視的國家,但唯獨面對大自然時,他們最希望不改變現場,且認為既然已經提醒旅客自行注意安全,他們便相信不會有人居然不懂安全觀念,或者在巧奪天工的講壇岩上,得意忘形地做出玩命的事來。我相信如果我費盡千辛萬苦攀至山頂,結果是被一圈又一圈護欄團團圍住,雖然安全無虞,但這是何等煞風景。台灣許多風景名勝,卻習慣以超乎所需的人造圍籬、護欄去保障旅客的安全,結果不僅弱化了旅客應有的避險知覺,還糟蹋了大自然的美意,真是雙重損失。
一年湧入20萬旅客的馬卡羅亞島,卻未廣建旅館、飯店,我想即使重金開發,也是多此一舉,因為許多人出發前就打算露宿街頭,因此隨身攜帶一頂帳蓬,走到哪,睡到哪。
要容納20萬旅客來來去去,光是幾間旅館、飯店,根本不足應付,而旅客自備帳蓬的方式,應該相當有助於馬卡羅亞島減輕這方面的負擔,且盡可能維持原貌,否則滿山盡是豪華套房,我不確定登上之後,還會不會有同樣的感動。
馬卡羅亞島的旅客選擇搭起帳蓬,和野生馴鹿比鄰而居,而非冀望在這裡出現一座大型遊樂園,或者五星級豪華渡假飯店,有效避免了將上萬頭馴鹿趕進山林,或收入腹裡。3500人口的島嶼竟然能夠創造出每年20萬源源不絕的旅客。我想北角的奧秘,不在馬卡羅亞島上,而在那些帳蓬裡。
台灣觀光區常以大規模的新開發、建設經營,如果有一家飯店或民宿搶灘成功,後繼者立刻蜂擁而至,搶著瓜分市場,結果就是密集度過高,反而影響遊憩品質,且讓當地環境壓力超出飽和狀態,飯店、民宿餐廳雨後春筍冒出來的結果,使得原本以清幽著稱的景點,患了消化不良之憾。
(待續)
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更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