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讀書雜記(7)

讀書雜記(7) 十八世法國啟蒙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孟德斯鳩(1689-1755)與伏爾泰(1694-1778)。孟德斯鳩認為人和其他物體一樣,受到不變的法則所支配,而支配人的法則不是經濟或階級,而是氣候、風土。因此社會的現象與支配者國王的意志或道德無關。這是一種批判極權專制的自由主義國家論。孟德斯鳩主張三權分立,現在幾乎所有的文明國家都採用三權分立,可見孟德斯鳩對人類的貢獻之大。 自由主義者狄德羅認為人的幸福並不是來自對物質、精神欲望的壓抑,而是來自對物質、精神欲望的肯定。因此重要的是不斷提升人的能力,包括技術力與生產力,讓人充分滿足欲望,這樣就會幸福。日本的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也認為他的使命是讓人人都買得起價廉物美的家庭電器,讓大家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兩者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狄德羅的思想成為吉倫特派的理論,右邊受到封建勢力的攻擊,左邊受到盧梭式人民勢力的攻擊,經過革命的淬煉,終於成為後世的主流思想。 以美食者聞名的狄德羅,最後卻在享用高級湯的時候突然去世。 盧梭(1712-1778)起初是百科全書的撰稿者之一,後來因為想法不同,與百科全書派分道揚鑣,被往昔的同伴伏爾泰稱為「背叛同伴的猶大」。盧梭一輩子被尿道的疾病所苦,他一直以為自己什麼地方生了病,個性有些灰暗。樂觀的法國人喜歡狄德羅勝過盧梭。巴黎有狄德羅的銅像,卻沒有盧梭的銅像。 盧梭認為人類在起初是「自然狀態」,人類自由而平等,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產生私有財產之後,開始有貧富差距,現在的社會完全喪失自由與平等。盧梭認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政治。 他於1754年出版的「人類不平等起源論」中,指出私有財產是不平等的原因。他於1762年出版的「社會契約論」中,指出決定國家一切事務在於人民的意志。國王和大臣只是人民的僕人罷了。當人民主權的國家成立後,自由與平等就會在這世上再度出現。 盧梭力主「重返自然」,他認為人類越是文明,越失去純真。住在道德淪喪的社會,我們卻在歌頌文明的進步。人類本來生而自由,現在卻到處捆綁。那麼應該如何改變呢?盧梭認為人類能夠做出來的,人類就能夠破壞。換言之,就是革命。這對當時的掌權者而言,真是恐怖的想法。 法國的啟蒙思想很快就蔓延全歐洲,法國的文學家Rivarol (1753-1801)說︰「就像過去有羅馬世界一樣,現在也有法國世界!」為什麼法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第一,中世紀以來,法國的文化就很吸引人,換言之,法國的文化具有信用。當時歐洲所有的宮殿幾乎都模仿法國的凡爾賽宮,連日本的迎賓館赤坂離宮也不例外。法國的文化,包括音樂、料理和衣裳風席捲全歐洲。 第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具有「世界性」。啟蒙思想認為世界人類是一家人,沒有「神的選民」。他們認為愛國心是一種偏見。例如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打敗法軍時,身為法國人的伏爾泰卻很高興,因為開明君主勝了極權專制。 第三,表達啟蒙思想所使用的語言是法語,而法語明確易懂,英國的漢密爾頓用法文寫小說,德國的萊布尼茲(Leibniz1646-1716)用法文寫哲學。義大利的卡薩諾瓦(1725-1798)用法文寫戀愛史。第四,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的啟蒙君主都嚮往法國的文化與思想。在上行下效的影響下,更讓啟蒙思想推波助瀾。 啟蒙思想家的著作當時被多少法國人閱讀?首先要看看法國當時有多少識字人口。法國當時在結婚文件上能夠簽署自己的名字的人,約佔全國三分之一。這個比例看似很低。可是想想,列寧革命時的俄國,文盲約佔全國80%,毛澤東革命時的中國,文盲約佔全國85%。和這些數字相比,法國當時的識字人口應該還算不錯。 「百科全書」在法國出版後,相當暢銷,不久就再版。當時一般書初版時印500至1000本,而「百科全書」的初版預約就有4100本,可見其轟動。 盧梭於1761年出版的「新愛洛伊斯」也一出版就轟動。一直到1800年,40年之間,再版72次。這是18世紀法國第一暢銷書,第二暢銷書是伏爾泰的「憨第德」(Candide)。 不一定實際看過啟蒙思想家著作的人,才會產生思想變化,沒看過啟蒙思想家著作的人,也可以透過實際看過者的轉述,而獲得啟發。 啟蒙思想的推廣地點一個是沙龍,另一個是咖啡屋。法國於1654年起,有咖啡屋。在咖啡屋,人們花極少的錢,就可以閱讀報紙,並且聽到種種消息,還可以玩撲克牌與西洋棋。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咖啡屋成為民眾聚集談政治的地方。 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打了2次戰爭,1次是英國與法國的七年戰爭(1756-1763),,最後英國勝利。10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法國為了報一箭之仇,援助美國。但是由於這2次戰爭,讓法國王政的財政面臨破產邊緣,這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 法國當時的每年收入為5億法幣,而為了美國獨立戰爭,法國投入20億法幣,赤字年年累積,到了1789年時,法國已經負債45億法幣! 為了挽救即將破產的財政,法國的財政部長Calonne(1734-1802)對路易16世說︰「唯一的辦法是改革國家機構中所有不合理的現象。」Calonne所說「不合理的現象」是指因封建身分制而產生的不平等課稅制度。現存的課稅制度讓第三身分(平民)負擔最重。解決的方法是取消第一身分和第二身分的免稅特權。 1614年三部會被封閉後,高等法院成為代表人民意見的機構,時常干預國王的施政,國王制定的法律,沒有在高等法院登記,就無效。但是到了18世紀末,高等法院貴族化,只要是對貴族階段不利的事,一概反對。伏爾泰就曾經批評高等法院為「不寬容、迷信、愚蠢,對任何事都要干涉,用其無知、自私與偏見,將事情弄得一團糟。」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3年12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