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反知性主義(2)
反知性主義(2)
去過美國的人都知道,在任何一個飯店裡,一打開電
視,無論是在哪一州、哪一城鎮,無論是在白天或夜
晚,一定可以看到一個或兩個頻道在播放宗教節目。
這就是所謂的「電視佈道」。他們以龐大的資金經營電
視台。一年365日,一天24小時,無止無休播放宗教
節目。並且不忘記打出字幕,告訴信徒捐獻要寄到何
處。其他國家沒有這種現象。這是美國所獨有。
1734年,麻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發生信仰復興運動。
首先是兩位年輕人相繼去世。居民開始對人生的禍福
難料充滿不安。所有的居民開始皈依宗教信仰。大家
的道德水準提升了,也不會出現輕薄的言語,酒吧門
可羅雀,慈善增加了,有些人開始斷食,教會作禮拜
時,盛況空前,信徒因為感覺獲得救贖,喜極而泣,
所有的居民陷入恍惚狀態,人們在街上相遇都會問︰
「你體驗了沒有?」這個情形持續了數月。換言之,
是一種集體歇斯底里。這種現象的傳染力很強,一一
蔓延到附近的城鎮。
牧師喬治•惠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
非常會證道,常讓聽眾感動到全身顫抖,喜極而泣,
而被稱為「神的演出者」(Divine Dramatist)。
一位剛剛移民的德國婦女,完全聽不懂英語,聽了惠
特腓德的證道後,卻感動地說︰「人生第一次受到如
此深刻的啟發!」
美國的反知性主義有兩個原動力。一個是宗教動機,
另一個是實利性商業精神。這兩個巧妙融合的典型,
是惠特腓德與富蘭克林的見面。
1739年,惠特腓德去見富蘭克林。這兩人有許多共同
點。都出身低微,都個性豪放,都擁有百折不撓的創
業家精神。
惠特腓德去費城見富蘭克林,因為他想向富蘭克林請
教一件事。他想在喬治亞建設一所孤兒院。喬治亞有
許多移民因為困難的開墾事業而喪命,留下許多孤兒。
富蘭克林不贊成惠特腓德的想法,認為不如在費城建
設一所孤兒院,然後將喬治亞的孤兒送來。兩人最後
不歡而散。
富蘭克林後來去聽惠特腓德證道。富蘭克林事先在心
裡想︰「等一下要奉獻時,我一毛錢都不奉獻!」當
時,他的口袋裡,有一些銅幣、數枚銀幣、5枚金幣。
但是,隨著惠特腓德的證道,富蘭克林的決心逐漸瓦
解。「不妨奉獻一些銅幣!」再繼續聽惠特腓德的證
道,富蘭克林覺得自己太吝嗇,想法變成「連銀幣也
一起奉獻好了!」但是由於惠特腓德的證道太精彩,
富蘭克林最後決定連金幣也一起奉獻。
聽眾之中,還有一個人與富蘭克林一樣,反對惠特腓
德建設孤兒院。他來聽惠特腓德的證道時,故意不帶
任何錢,表示絕不奉獻的決心。
然而,聽了惠特腓德的證道後,他的決心動搖。無論
如何也想奉獻。於是他向鄰座的友人借錢奉獻。
反知性主義是基於宗教性的平等觀。在神面前,大學
者與文盲都擁有尊貴的人格。在天主教,司祭與信徒
之間,有身份上的差距。但是在基督新教,原則上是
「人人都是司祭」,所以牧師與信徒之間,沒有身份上
的不同。
美國的基督新教是壓倒性的主流派,所以「平等」的
價值觀比任何國家都強。
「人人平等」雖然是很棒的理念,但是現實上卻很難
達成。性別、人種、教育、階級、家庭、生長環境,
以及與生俱來的才能與性格,人類的社會充滿了不平
等。
傑佛遜(1743-1826)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獨立宣言》中有「人人生而平等」的句子。可是,
傑佛遜本人卻擁有廣大的農園,使用許多黑奴。他還
與其中一位女黑奴發生性關係,生下孩子。可見傑佛
遜說的是一套,做的卻是另一套。
直到最近為止,基督徒相信神不平等地創造人。保羅
在加拉太書第四章28節如此寫道︰「不分猶太人、希
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耶
穌基督裡都成為一了。」
但是,這位保羅卻不允許女性在教會中成為領導人。
並且主張妻子要服從丈夫。還贊成奴隸制度。為什麼
會發生這種矛盾?(待續)
2015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