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儒教3千年1

儒教很重視祭祀天地和祖先。祭祀時要有祭品,這個

祭品稱為「薦」。魯迅(1881-1936)到日本留學,剪

掉辮子,決定參加民族革命時,寫了一首詩,其中有這

麼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軒轅就是中國人的始祖黃帝

換言之, 魯迅想用自己的血(生命)來作為祭品

祀始祖黃帝

祭祀祖先時,擺好祭品後,要朗誦祭文。祭文的最後一

個詞彙是「尚饗」。「尚饗」就是請祖先盡情享用祭品。

這是相信靈魂不滅,所以儒教的確是一種宗教。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儒家重視的是現世的道德,而非來世,

所以儒家不是宗教。例如,德國著名社會學者韋伯

1864-1920)就認為古代中國完全沒有神官或神職者

的支配。事實上並非如此。古代殷商的統治者就是典型

的神職領袖priest king)。

在殷商時代,所有的事情都用占卜來決定。用火烤牛的

肩甲骨或龜殼,就會產生裂縫,以裂縫的形狀來判斷吉

。這個占卜由殷商的王來做殷商的王也獨佔了所有

的祭祀權

考古學家在殷墟的墳墓裡發現非常多殉葬者的遺骸。這

證明殷商的王當時被當成神膜拜。而且在祭祀祖先時,

除了用牛、羊、豬當犧牲外,也會以人當犧牲(活祭)。

後來西方部族「周」消滅了這個祭祀國家殷商。周武王

的軍隊來襲時,殷商的士兵完全沒有戰意。或許這些士

兵是奴隸,他們本來注定要在殷商的王去世時,必須跟

殉葬,因此根本沒有效忠心。

「史記」如此記載:「紂王的軍隊雖然多達70萬人,

但是沒有戰意,內心中都期盼周武王的軍隊能夠趕快打

過來。他們倒戈迎接周武王

取代殷商的「周」是比較樸實的政權。在周墓很少發現

殉葬者的遺骸。殷商是神權國家,「周」則是以人為中

心的國家。就到目前為止的考古挖掘所知,「周」沒有

像殷商那麼血腥。「周」的祭祀犧牲都是用一牛、一羊、

一豬,相當簡單。

「周」建國之後不久,周武王就去世,由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周公制定禮樂制度,也簡化了

祀時的犧牲

王國維(1877-1927)是研究甲骨文的專家,由於殷商

太血腥,王國維甚至認為殷商不是中國的朝代殷商的

人民活在神權下,隨時都可能被殺、因此活得膽戰心驚。

周朝的人民就幸福多了

殷商以前被認為是架空的王朝。所以如果除掉殷商,就

會如韋伯所說:「古代中國完全沒有神官或神職者

的支配。」韋伯於1920年去世,不久,考古學家就透

過甲骨文知道殷商的實際情形儒教的源流還是必須從

殷商開始談起

「儒」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東漢許慎(30-124)於100

年完成「說文解字」。根據此書解釋「儒」是「柔

軟,術士之稱」。「儒」去掉左邊的「人」旁,右上是

「雨」,右下是「而」。根據清朝文字學的泰斗段玉裁

1735-1815)的解釋,「而」是垂下來的鬍子。如果

是乾的鬍子,容易打結,但如果是被雨淋濕的鬍子,就

很順滑。所以,「儒」就是讓社會順利、沒有衝突的人。

日本漢文學者白川靜(1910-2006)認為「需」是「求

雨的巫祝」。

在殷商,王就是巫祝之長。殷商的建國始祖商湯,討伐

夏的桀王後,連續7年乾旱,商湯自己就當巫祝求雨,

不久,果然下起傾盆大雨

因此「儒」的起源可能是巫祝。後世的儒家之所以重

視祭祀,可說其來有自。

根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在去世前說:「丘,殷

人也。」孔子知道自己的死期近了,由於夏、商、周的

葬儀各自不同,因此他交代子貢,他是殷商人,所以死

後要按照殷商的葬儀辦理。

「史記」孔子世家則記載:「其先(祖先)宋人也」。

周消滅殷商後,將一部分殷商人搬遷到宋居住,讓他們

祭祀祖先。因為那時候的人相信,祖先的靈魂若得不到

子孫的祭祀,就會作祟降禍。周朝的統治者怕殷商祖先

的靈魂得不到子孫的祭祀,會作祟降禍到周朝,便將一

部分殷商人搬遷到宋居住,讓他們祭祀祖先。所以宋人

就是殷商人的後裔

「史記」說殷商的末代王紂「棄其先祖肆祀不答」,也

就是說紂王不祭祀祖先。這也構成周討伐商的理由之一。

然而,現代的考古學家從殷墟挖掘出很多甲骨文,經過

解讀,發現紂王熱心祭祀祖先。不只如此,周公制定的

長子繼承、服喪制度,事實上,在商朝末期就已經存在

了。

周要討伐商朝的時候,出現了許多吉祥的徵兆。然而周

冷靜分析現況,認為還不是馬上出兵的時候,因此延到

一年後才出兵。一年後要出兵時,經過占卜,結果是大

凶。但是太公望(呂尚)推開蓍草、踐踏龜甲,說:「用枯骨

和死掉的草,如何知道是凶?」

於是,按照原定計畫出兵,結果消滅了商朝。占卜雖然

仍做,但是卻遵循人的判斷力;雖然不會輕視神明的話,

但是卻更重視人的努力。這是孔子的態度,他認為這就

是周朝的文化

商朝末年,這種以「人」為中心的主義開始萌芽,而以

巫祝為主的「儒」開始沒落。巫祝們產生危機意識,尋

求其他跑道。

「論語」雍也篇記載:「敬鬼神而遠之」商朝的人太

靠近鬼神,周朝的人則與鬼神保持距離

「儒」的集團要生存下去,必須以祭祀為專門職業。祭

祀之中,最重要的是喪葬,「儒」就逐漸以喪葬為主要

工作。強烈攻擊儒家的墨家,在「墨子 」一書中如此

批評儒家:「富人有喪,乃大悅喜曰:『此乃衣食之端

也』。

儒家既然以喪葬為主要工作,就要經常出外旅行,因為

家鄉不可能常常有人去世,老是待在家鄉,會餓肚子。

經常出外旅行,自然會增廣見聞。儒家的知識就在一般

人之上,而能夠提供別人寶貴的建議。本來以喪葬為主

要工作(類似現在的葬儀社)的儒家,逐漸轉換跑道,

變成人生處世的顧問

墨家也經常出外旅行墨家的開創祖墨子,又名墨翟

(西元前480-西元前390)。「」是不是姓,不得而

知。有學者認為古代有墨刑(在臉上刺青),以區別奴

隸與自由人。所以墨家是奴隸集團,或是認為人應該像

奴隸一樣努力工作者的集團也有學者認為木匠的工具

,有測量距離後做記號用的「」。所以墨家是木匠

集團

墨家善於築城等防禦工程,他們不是攻擊,而是防守的

專家。中文有一個詞藻是「墨守」,「墨」與「守」擺

在一起,可見兩者關係密切。墨家一聽到哪一個國家很

弱,有被侵略的危險,就會趕過去幫忙變強,而且不收

酬勞。因此墨家經常出外旅行。

中國古書中有一句話「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突」

是指煙囪,「黔」是黑色。整句話的意思是說,由於

孔子與墨子經常到外面為別人解決難題,很少待在家中,

所以孔子的座席沒有暖和過墨子因為很少在廚房煮飯

因此煙囪沒有變黑過儒家與墨家在思想上雖然是競爭

對手,但是 很少待在家中,經常東奔西走卻是共同點。

周朝到了幽王的時候,由於內亂,加上遭到犬戎侵略,

幽王被殺,太子宜臼逃到東邊的洛陽。因此西元前770

年之後,史上就稱為「東周」或「春秋時代」。「春秋

時代」的超級大國晉,後來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從

西元前403年起,史上稱為「戰國時代」。直到西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孔子是 春秋時代的人,所以

儒教產生於 春秋時代。

孔子誕生100年前左右,南方有一個野蠻的軍事超大國

----楚國。當時中原各諸侯只自稱「公」,沒有人稱

「王」。因為周室雖然衰微,畢竟還是王。可是 楚國

的統治者卻自稱「楚王」,而且大言不慚地說:「我

是蠻夷,所以不必遵守中原的規範」這個野蠻的 楚

國還經常北上,威脅中原各國。於是齊桓公就招集中原

各諸侯在殷商的遺民之國「宋」的都城葵丘,開協商會

議,制定共同的法律,這稱為「葵丘之盟」

「葵丘之盟」得第一條是誅殺不孝子……。後來「

就成為儒教最重要的道德。「春秋左氏傳」也寫道:

「孝,禮之始也。」

(待續)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