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帝國廢墟中崛起(4)
1929年,泰戈爾示警道:「日本人正在走
西方的模式」。見到頭山滿時,泰戈爾怒斥
日本人的不是:「你們已經感染歐洲帝國
主義的病毒。」1935年,他的日本老友,
詩人野口米次郎,以日本對華戰爭是一場
為「亞洲人的亞洲」打的戰爭為理由,寫
信請他支持日本侵華,泰戈爾回以「願我
所摯愛的日本人民不要成功,而是懊
悔。」
德富蘇峰(1863-1957)一開始深信自由與
民主不可或缺,但是1890年代西方帝國主
義最盛時,德富蘇峰開始揚棄其民主改良
主義想法。歐洲人堅持要日本退回甲午戰
爭後從中國得到的部分戰利品一事,惹惱
了德富蘇峰。美國所施行歧視日本工人的
移民法,使德富蘇峰與曾啟發他的西方自
由主義更為疏遠。到了1930年代,他已和
許多日本人一樣變得痛恨西方。日本入侵
滿州,招來歐美的普遍譴責,使他怒不可
遏。日本只是在做西方帝國主義已做了幾
百年的事,卻招來西方的反對,在他看來,
西方的反應偽善至極。
他在1931年寫道:「今日是白種人支配的
時代,他們認為世界是白種人的禁臠。他
們控制其他民族的土地,取走他們的資
源,化為製成品,再送回去,以高價出
售。」1933年論日本決定退出國際聯盟一
事時,德富蘇峰寫道:「這讓歐美人知
道,世界不是他們所能獨佔的地方,也讓
亞洲人了解他們能擺脫歐美人的支配。」
報復數十年的種族歧視,成為許多日本人
上場殺敵的動機。在亞洲戰爭開戰前夕,
有份發給部隊的小冊子「只要讀讀這個,
就能打贏」寫道:「這些白種人或許打
從離開母親子宮那一刻,就認為會配發到
12個左右的土著當他們的奴隸。這真是上
帝的意思嗎?」
很有先見之明的預言。經過漫長且艱苦的
奮戰,日本人終於「受懲」,終於在火焰炸
彈和原子彈轟炸下屈服,泰戈爾於1916年
在日本發出的不祥預告----「持續不斷培
養道德盲目和愛國崇拜的國家,會在猝然
暴死中消失於世」----隨之成真。
亞洲許多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份子,在承
認政治、經濟挫敗的同時,試圖為自己民
族在道德上優越於他們的殖民主子找根據,
而泰戈爾或許是這些知識份子之一。1904
年,岡倉天心就勸誡亞洲同胞:「一定得
完全打破白人威信的魔咒,才能了解到我
們自己的發展可能……撰寫歷史時得呈
現我們過去的榮光和現今的苦難,以讓每
個學生滿懷報復與拯救的渴望。」
這意味著受西方的羞辱越大,想提出理想
化東方形象的念頭就越強。亞洲知識份子
早早就傾向於將西方政治、經濟、科學、
文化模式視為無人性的功利主義模式,且
這傾向至今仍未消失,而泰戈爾和梁啟超
正是這一傾向的早期代表人物。
1920、30年代最有名的儒家學者是梁漱溟,
他構想在中國各地廣建甘地式的自給自足、
合乎道德的村落,並在山東省落實他的構
想。他在山東省推動了旨在將中國鄉村
儒家化的農村重建計畫。1938年,毛澤東
拜訪梁漱溟,兩人就梁漱溟的工作有過長
談。毛澤東雖然公開惡毒批評儒家思想,
卻似乎從未甩掉他早期的儒家道德觀。他
的烏托邦式社會主義帶有濃濃的康有為
大同世界幻想。1958年,共產黨幹部著手
於全國設立「人民公社」時,奉命學習康
有為的「大同書」。
凱末爾是一次大戰期間和戰後反抗歐洲列
強的土耳其英雄。1922年,他抓穩權力後,
迅即行動,1924年,他廢除哈里發之位,
隔年關閉宗教組織和學校;1926年,以西
方法典取代伊斯蘭法;
1928年修憲,以
廢除伊斯蘭的國教地位。在如此猛烈打擊
傳統做法之後,他廢除阿拉伯字母,代之
以拉丁字母,召喚禮拜時,改用土耳其語,
而非阿拉伯語。並且禁止戴非斯帽、面紗
和其他象徵伊斯蘭文化的東西。
凱末爾廢除哈里發之位,令全世界穆斯林
大為驚駭。凱末爾還曾經說:「伊斯蘭,不
道德貝都因人(Bedouin
又稱阿拉伯
人)的可笑神學,是毒害我們生活的腐
屍。」
凱末爾把現代化與全盤世俗化、全盤西化
劃上等號,離譜的提倡西方衣著和「改
革」土耳其音樂。他天真的以為科學終會
征服宗教。
在相信目的論式歷史的西方人圈子裡,凱
末爾有更具影響力的信徒。這些西方人相
信,非西方除了利用世俗化、立憲民主之
類西方發明的東西,主動與西方合流,別
無他路可走。以研究現代土耳其揚名的史
學家劉易斯,異想天開的認為伊拉克可像
土耳其那樣,以強制手段改造為現代民主
國家,因此成為小布希的白宮座上賓。
1924年死前不久,孫中山強調中國需要革
命來團結人民:
「中國人為何是一片散沙呢?就是因為各
人的自由太多。由於中國人的自由太多,
所以中國要革命。中國革命的目的與外國
不同。到底中國為何要革命呢?直接了當
說,是和歐洲革命的目的相反,歐洲從前
因為太沒自由,所以革命要去爭自由。我
們是因為自由太多,沒有團體,沒有抵抗
力,成一片散沙。因為是一片散沙,所以
受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要將來能夠抵
抗外國的壓迫,就要打破各人的自由,結
成很堅固的團體,像把水和士敏土摻加
到散沙裏頭,結成一塊堅固的石頭一
樣。」
孫中山認知到中國的問題在於如何動員群
眾投入革命運動。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
甚至與共產黨結盟。到了1924年,孫中山
也已認識到他的政治計畫必須克服中國的
經濟難題,特別是農業危機,才得以實現。
但他死得太早,他的接班人蔣介石,對土
地改革興趣不大。他與地主、城市金融家、
商人結盟,未繼續孫中山的激進改革計畫,
而由毛澤東、共產黨接下孫中山的棒子。
毛澤東說:「誰能贏得農民的支持,誰就
會贏得中國,而誰能解決土地問題,誰就
可以贏得農民。」後來的發展果然如他所
言。
說起對毛澤東打天下的助益,日本侵華的
貢獻,和國民黨的腐敗的貢獻一樣大。
(全文完)
※以上就是印度學者米什拉「從帝國廢墟
中崛起」(聯經出版)的部份精彩內容,
想要閱讀全書的人,請到圖書館借。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