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日本史(補遺一)
明治維新與世界各國的革命,有一點很
不一樣。那就是世界各國的革命都是推
翻現有的政權,樹立新政權;明治維新
卻是推翻現有的政權,恢復古代的政權。
明治維新的英文是Meiji
Restoration」,換言之,是「明治王
政復古」。
日本的天皇號稱「萬世一系」,但是日
本歷史曾經有人企圖篡位,取代天皇,
那就是奈良時代的僧人道鏡
(700-772)。761年,道鏡因為治好女
天皇孝謙天皇的病,而受寵幸。769年,
道鏡的弟弟淨人與大宰府神主首席習宜
阿曾麻呂勾結,假造宇佐八幡的神託
「如果道鏡擔任天皇,就天下太平。」
稱德天皇便派和氣清麻呂(733-799)
前往宇佐八幡確認,道鏡企圖篡位因
而穿幫。如果道鏡能夠成功篡位,就沒
有所謂的「萬世一系」了。由於和氣清
麻呂的功勞,讓「萬世一系」沒
有中斷,因此到了昭和時代,日本人在
宮城外,建立他的銅像。
「萬世一系」這句話原本出自中國。中
國易姓革命頻頻出現,因此每一個朝代
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王朝是「萬世一
系」。從秦始皇以來就都如此盼望。清
朝皇帝的上諭(即詔書,皇帝的命令)
中就有「萬世一系的大清皇帝」字句。
換言之,在中國,「萬世一系」並不是
指過去的事實,而是指對未來的期盼。
但是,在日本,「萬世一系」卻是指過
去的事實,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一些右
翼的日本人以日本天皇的「萬世一系」
為榮,認為這是日本天皇比外國君王優
越、神聖的證明。
但是在江戶幕府時代,擁有槍桿子的幕
府嚴格統制天皇與宮廷。1615年,幕府
制定「禁中並公家諸法度」。
「禁中」就是指天皇,「公家」就是宮
廷宮卿,「諸法度」就是必須遵循的各
種規範。幕府極力禁止天皇與宮廷宮卿
干涉政治,以及防止大名(諸侯)接近
天皇。
天皇除了祭祀祖先之外,能夠做的公式
事務的就只有授予官位、修正曆法、制
定元號(年號)三項。
江戶幕府獎勵儒學。而受到儒學興隆的
刺激,江戶時代中期產生了國學。國學
追求的是儒學和佛教還沒有傳入日本以
前,日本固有的民族精神。國學主張
「一君萬民」思想。國學認為在武家政
治以前的天皇親政時代,所有的國民都
過著和平、安詳、平等的生活。這當然
是把天皇親政的時代理想化。這種
思
想讓天皇對目前政治上的種種弊端不必
負任何責任,同時也讓天皇恢復親政埋
下了伏筆。
復古與革新雖然是相反的概念,但是革
新運動卻時常在過去的歷史中,尋找自
己的理想。最典型的例子是,義大利的
文藝復興在古希臘、羅馬中,尋找自己
的理想。
孝明天皇於1846年去世,官方發表是
因為罹患天然痘之故,可是京都市內卻
謠傳孝明天皇是被人暗殺而死。
當時日本有一群人想要推翻幕府,可是
孝明天皇反對推翻幕府。因此對想要推
翻幕府的人來說,孝明天皇是一塊絆腳
石。因此才會謠傳孝明天皇是被人暗殺
而死。
長久以來,孝明天皇的死因一直是個謎。
1975年,中央公論社發行的雜誌「歷史
與人物」10月號中,孝明天皇的主治醫
生伊良子織部正光順的子孫伊良子光孝
(也是醫生)有一篇文章「關於孝明天
皇毒殺說」,指出孝明天皇是被人暗殺
而死。作者說,伊良子織部正光順有留
下當時的日記。根據日記,孝明天皇
是被人毒死的。
如果
孝明天皇真是被人毒死的,那麼
毒死天皇的討幕派就做了一件與自己的
信念背道而馳的事了。因為當時的討幕
派都主張「尊王論」,也就是尊敬天皇。
主張尊敬天皇的人竟然毒死了天皇!可
見得討幕派的「尊王論」,只是表面上
的「尊王論」。主張「尊王論」的人真
正相信的是另外的政治觀。為了實現他
們的理想,擁戴被人視為神聖的天皇,
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因此即使天皇被神格化,也不會毫無條
件地跟從。天皇的想法和行為如果和他
們的政治觀大相逕庭,那位天皇就不是
理想的天皇。甚至可以不惜除掉天皇。
除掉天皇並不是輕視神聖的皇統,反而
是為了實現神聖的皇統,而不得不採取
的手段。
1867年左右,志士們之間的通信或日記
裡,他們想要將剛即位的少年明治天皇
置於自己的勢力下,他們稱明治天皇為
「玉」,「玉」在日文中可以指「雞
蛋」,也可以指「未成熟者」。志士們
口中的「玉」當然是後者。
志士們稱「將天皇置於自己的勢力下」
為「奪取玉」。
最初向日本人介紹議會政治的是丹波福
知山藩主朽木昌綱,他是一位蘭學者,
翻譯了一部分德國學者的世界地理書,
於1789年以「泰西輿地圖說」為書名
出版。書中介紹了英國的議會。1825年,
幕府負責編篡曆法的官員吉雄忠次郎翻
譯蘭書「諳厄立亞人性情志」。書中介
紹了英國的國會。
開國之後,日本人有實際目睹西方議會
的機會。1860年,為了交換「美日親善
通商條約批准書」,幕府的遣美使節團
前往美國時,參觀了華盛頓的國會。
1861年,在幕府蕃書調所(研究洋學的
機構,後來演變成東京大學)任職的加
藤弘之寫出文章「鄰草」。在「鄰草」
中,加藤弘之主張議會政治。
1850年,濱田彥藏遭遇海難,在海上漂
流50天後,被美國的船隻救起,送到
美國。1859年,濱田彥藏擔任美國領事
的翻譯,回到日本。1863年,濱田彥藏
出版著作「漂流記」,書中除了描述他
在美國的見聞之外,也記述美國共和政
治的由來。
明治維新時,大家很關心西方的議會政
治,相關著作和翻譯也陸續出版。1864
年,在蕃書調所任職的箕作阮甫出版了
翻譯書「聯邦志略」,書中介紹了美國
的憲法。
這本書是王政復古後起草政體書時的重
要參考書。
1866年,福澤諭吉出版「西洋事情」,
書中介紹了三權分立。這本「西洋事
情」也是起草政體書時的重要參考書。
在蕃書調所任職的西周助和津田真道,
是幕府最初的留學生,他們到荷蘭留學。
回到日本後,津田真道把課堂上所抄的
筆記,翻譯成「泰西國法論」出版。
西周助也把課堂上所抄的筆記,翻譯成
「萬國公法」出版。
涉澤榮一於1867年,與將軍德川慶喜
的弟弟德川昭武一起去歐洲。涉澤榮一
於1871年出版當時在歐洲寫的日記
「航西日記」,其中記述了他當時參觀
英國與義大利議會時的情況。
橋本左內於1855年出版「西洋事情
書」,介紹西方各國的政體與政治。
1861年,橫井小楠寫「國是7條」,建
議幕府改革政治,其中一條是實施議會
政治。橫井小楠是維新志士中年齡最大
的人,有很大的影響力,坂本龍馬就受
橫井小楠思想的影響。坂本龍馬的「船
中八策」,其中之一是設立上下議院。
「維新」這句詞彙出自中國的「詩經」
的記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明治維新期出現許多卓越的領導者,在
日本歷史上,在同一個時期出現這麼多
卓越的領導者,是空前絕後的事。在世
界史上,大概只有美國獨立革命到建國
時期出現許多卓越的領導者,可以匹敵。
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被稱
為「維新三傑」,再加上三條實美與岩
倉具視,被稱為「維新五功臣」。
除了這幾位知名度特別高的領導者之外,
如果再將範圍擴大一些,應該至少還有
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肥前藩的
250至300位維新志士,還有幕臣勝海
舟也不能忘記。
大多數這些人的共同特色是:
第一,他們是西南雄藩的藩士。第二,
他們都很年輕。
1868年宣布王政復古時,他們大多只有
30多歲。
大久保利通37歲,
西鄉隆盛39歲,
木戶孝允34歲,伊藤博文26歲,最老
的橫井小楠為60歲。
維新志士一開始考慮的是自己藩的利益,
然而隨著局勢的發展,他們發覺必須有
全國性的視野,從只考慮自己藩的利益,
升級到考慮整個國家的利益。
維新的領導者一開始幾乎都是攘夷論者,
像伊藤博文於1863年參加襲擊英國公
使館。不過,伊藤博文、五代友厚、井
上馨去過西方後,目睹西方的強盛後,
就放棄攘夷論。大久保利通、
西鄉隆
盛、大隈重信雖然沒有去過西方,可是
因為與西方接觸、交往,也因為了解
了西方而放棄攘夷論。
長州藩士高杉晉作(1839-1867)於
1863年組織「奇兵隊」。「奇兵隊」的
組成分子不是武士階級,而是一般平民。
這件事在日本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一件事。
因為傳統上負責打仗的只有武士階級,
而現在平民居然也可以拿武器上戰場。
他們證明了並不是只有武士階級才會戰
鬥。1873年,日本實施徵兵制,而高杉
晉作的「奇兵隊」可說是徵兵制的先驅。
(待續)
※各位可以上網找到「拔一條河」的感
人紀錄影片,內容是敘說甲仙地區在遭
受莫拉克颱風摧殘之後,住民如何在甲
仙國小學童的努力練習拔河,獲得全國
亞軍,受到鼓勵而重新站起來的真實故
事。當學童們坐遊覽車回甲仙時,許多
甲仙住民在橋頭歡迎的場面,尤其感人。
2017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