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中國哲學史(19)
萊布尼茲想要將基督教的世界觀
與朱熹的世界觀連接。朱熹的根本
概念「理」與基督教的神,「鬼神」
與天使,「精神」與靈魂比定。
但是如果理可以與神並駕齊驅,神
就必須是複數。
1687年,「中國哲學者孔子」在歐
洲出版。這本書是耶穌會傳教士魯
日滿(1624-1692)等人研究中國
的成果,將四書(大學、中庸、論
語、孟子)翻譯成拉丁文。
但是到了18世紀,歐洲分成喜歡
中國派與討厭中國派。喜歡中國派
有萊布尼茲的弟子沃爾夫
(1679-1754)。他在1721年從大
學校長退休時的演講題目是「中國
實踐哲學演講」。他認為中國哲學
是世界最古的哲學,孔子可以和耶
穌相比。之後,沃爾夫飽受批判。
沃爾夫認為中國哲學是實踐哲
學。現在也有許多人認為「中國人
的思考是實踐性」,或許沃爾夫是
這種想法的起源。
沃爾夫認為因為中國人不知道神
和來世,所以中國人才會想要在現
實世界獲得幸福。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在著作「中
國哲學」中,認為中國想要建構無
神卻有秩序的世界。他如此寫道:
「我認為中國人沒有今日歐洲人
擁有的發明精神。換言之,與西方
的精神相比,東方的精神是安靜、
怠惰、隱藏,缺乏新創意。」
這種看法決定了19世紀至20世紀
中國的形象,這很容易讓歐洲人
討厭中國人。黑格爾在耶拿大學教
授哲學史時,針對「論語」說:「這
是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內容是通俗
道德。任何民族都有這種通俗道
德,沒有什麼特別。孔子的思想是
實用智慧,完全沒有思索性哲學。」
黑格爾認為歷史不是從希臘開
始,而是從中國開始。然而,中國
的歷史卻沒有變化,總是不斷出現
同樣的事物。所以中國與印度一
樣,被放逐到歷史之外、
17至19世紀,歐洲的啟蒙主義並
不是歐洲內發的運動,而是受中國
很大的影響。
(待續)
2022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