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保守主義(2)

保守主義(2
此外,戴高樂在遺言中寫道︰「我去世後,不要舉行國葬。墓碑上除了『戴高樂1890』之外,什麼都不要記載。我也不要國內或國外頒贈我任何勳章、表揚之類的東西。」
但是法國政府在他去世後,仍舊違反他的遺言,為他舉行國葬。戴高樂的精神與西鄉隆盛真有相通之處。
接下來介紹的保守主義政治家是邱吉爾。邱吉爾在世的時代是大英帝國逐漸日落的時代。200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實施「超時代最偉大的英國人」觀眾票選活動,結果邱吉爾榮獲第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邱吉爾透過收音機對人民說︰「我只能提供血、勞苦、淚與汗,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是戰鬥!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是勝利!大英帝國及其聯邦若能持續1千年,屆時,人們會這麼說︰『那是他們最輝煌的時代!』」
邱吉爾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英國首相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對納粹德國採取姑息政策。英國保守主義的精神是「中庸」、「穩健」與「慎思」。
Walton1593-1683)在清教徒革命如火如荼時,寫下「釣魚大全」,這種處變不驚的心境正是英國保守主義的精神。
1946年,邱吉爾訪問美國密蘇里州時演講說︰「從波羅的海到亞得里亞海為止,歐洲大陸已經降下了鐵幕!」後來,「鐵幕」這個邱吉爾發明的詞彙就常被人引用。邱吉爾很早就對共產主義沒有好感。當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共產主義政權成立時,他就說︰「布爾什維的專制最邪惡、最墮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41年德蘇開戰,經過半年,美國才參戰。在此之前,英國必須對德國進行「孤獨的戰鬥」。邱吉爾為了打贏這場戰,不得不與厭惡的蘇聯聯手。而他與蘇聯聯手的代價是必須承認東歐與中歐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感情上,他厭惡蘇聯;理智上,為了大局著想,他必須與蘇聯聯手。他選擇了後者。這就是保守主義政治家邱吉爾。保守主義政治家必須配合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策略,採取當時最佳的選擇。邱吉爾雖然最後贏得對納粹德國的戰爭,但是卻讓一半歐洲遭到赤化,並讓大英帝國的落日提前來到。因此,保守主義政治家配合環境的變化,所下的決斷,是對是錯,往往必須等到多年之後,才能夠蓋棺論定,甚至多年之後,仍是見仁見智。
邱吉爾下台之後,接著由工黨艾德禮(Clement Richard Attlee, 18831967)於1945年組閣2年後,1947年,英國承認印度獨立。後來於1955年擔任首相的羅伯特·安東尼·艾登Robert Anthony Eden, 18971977)想要保持蘇伊士運河的英國利益,而於1956年介入蘇伊士戰爭,遭到失敗。
接下來要介紹的保守主義政治家是美國第40任總統雷根(1911-2004)。雷根就任總統時,年齡已經接近70歲了。雷根之前的總統卡特,因為在駐伊朗德黑蘭美國大使館被恐怖份子佔領時,優柔寡斷,而飽受批評。因此當雷根上台後,表明他要恢復「強大的美國」時,得到許多美國人的共鳴。但是這樣的「自信」,有時也會變成「驕傲」或「一意孤行」。雷根經常稱呼蘇聯為「邪惡的帝國」,明白顯示與蘇聯對抗的姿態,讓國際關係出現不必要的緊張狀態。
美國建國的中心理念是「自由」。當初17世紀,由英國到北美移民的人便是要逃避英國的宗教迫害,尋找「信仰的自由」。美國保守主義的一個原則就是「尊重自由」。美國憲法修正第2條規定「人民有持有、攜帶武器的權利」。因為中央政府若侵犯了人民的自由,人民才可以拿武器抵抗。
雷根就任總統後,立刻在總統辦公室懸掛第30任總統柯立芝(Coolidge1872-1933)的肖像畫。這顯示雷根以什麼為施政目標。柯立芝總統的前任是哈丁(Harding1815-1923),而哈丁與柯立芝的執政時期是美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被稱為「榮光的1920年代」。當時,柯立芝採取了減少所得稅政策。美國的所得稅最高稅率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達到78%柯立芝將最高稅率於1925年,減少到25%柯立芝曾經說︰「政府課徵超過必要的稅,是合法的強盜!」
雷根就任總統後,面臨美國經濟困境。1980年,美國的「窮困指數」(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高達21%雷根採取減稅、減少政府支出、規制鬆綁等政策。雷根執政的8年間,美國的所得稅最高稅率由70%降到28%
雷根執政的前半期,美蘇雖然關係緊張,但是到了後半期,美蘇卻演出和解的戲碼,結束冷戰。1987年,雷根與戈巴契夫(1931-)締結「完全廢除中距離核子武器條約」。
1980年代之後,與雷根對峙的蘇聯逐漸出現停滯與衰退的跡象。此外,蘇聯又於1979年侵略阿富汗,這是壓垮蘇聯共產黨統治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些人認為雷根執政前期,對蘇聯的強硬姿態,是造成蘇聯共產黨統治崩潰的主要原因。
雷根在結束8年總統任期時,仍然有很高的民意支持度,離開白宮之前,他的民意支持度超過60%。就像法國有「戴高樂機場」、「戴高樂廣場」一樣,美國也有「雷根機場」和「雷根號航空母艦」。
接下來要介紹的保守主義政治家是德國的總理阿登納(Adenauer1876-1967)。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比日本險惡多了。戰爭的結果,日本雖然喪失殖民地,但是本國卻能維持原貌,德國則被美英法蘇4國佔領,結果隨著美蘇冷戰的進行,德國分裂成東西2半。
阿登納曾經於1917年擔任科隆市長,在納粹執政期,2度被捕入獄。1949年,他成為西德首任總理。阿登納的政治姿態是盡量與美英法3國合作。例如,他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他並且鎮壓西德的共產黨(KPD),表明他有決心要防衛西德基本法中記載的「自由與民主主義」。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訪問柏林演講時說︰「我也是柏林市民。」表明美國與西德是命運共同體。這是阿登納採取盡量配合美國政策的成果。
1955年,西德實施輿論調查,在問題「你認為這個世紀德國最佳的時代是什麼時候?」結果有45%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帝政期」,有42%選「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納粹執政期」。選「威瑪共和國期」的只有7%
納粹迫害猶太人、殘障者、斯拉夫裔和同性戀者時,當時的德國人不是默認,就是也加入迫害。因此像阿登納這樣曾經遭受納粹排擠的人,要盡量避免與納粹支持者劃清界線。因為他若以曾經遭受納粹排擠的「道德高度」來指責納粹支持者,就等於和大多數德國人斷絕關係。另一方面,他對在納粹執政期進行最激烈抵抗的德國共產黨,則採取冷淡態度。他認為保持新生西德的團結比什麼都重要。
對法國而言,自普法戰爭以及2次的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就是「世仇」。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在德國佔領區實行嚴格的統治。1958年,阿登納與戴高樂會談時,阿登納對戴高樂說︰「德國人民和法國人民一樣,也需要自尊心。」戴高樂則答應盡量幫助德國復興。
阿登納在晚年著寫的「回顧錄」裡,如此寫道︰「德國外交的方法是絕對誠實、絕對坦白。」對阿登納而言,在納粹德國犯下滔天大禍之後,德國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獲得周圍各國的信賴。他知道引發2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所背負的十字架非常沉重。
(全文完)
★今天我接到台中市社會局打來的電話,說他們查到我父親擁有許多財產,所以他們將停止付給我每月4千元的殘障津貼。這真是晴天霹靂!想不到我父親有錢,也會連累到我。
理州上  20134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