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佛教思想史(5)
西元前二世紀,支配印度西北部的
希臘人王米林達問佛教高僧那先
比丘佛教教義後,將內容編輯成書
「米林達王的問題」。部分內容如
下:
王:輪迴再生的人會與前世一樣
嗎?
那先比丘:不一樣,也不是不一
樣。
王:願聞其詳。
那先比丘:例如從牛取得牛奶,經
過一段時間,會變成發酵乳,發酵
乳再製成乳酪,乳酪再製成奶油。
有人若說牛奶與發酵乳一樣,與乳
酪一樣,與奶油一樣,他說對了
嗎?
王:不一樣。牛奶內還會產生其他
物質。
那先比丘:同樣的道理,再生與死
亡不同。
之後之後,那先比丘又舉例幼童的
王與長大後的王,雖然狀態不同,
但卻依存在同一個身體。又舉例整
夜連續燃燒的火焰,雖然狀態不
同,但卻依存在同一個燈火。
釋迦牟尼去世後3、400年,佛教
發生大乘佛教運動。「大乘」就是
「偉大的教誨」之意。「小乘」則
是小而劣等之意。
大乘經典分成三期。第一期是從大
乘佛教興起到龍樹的時代。第二期
是無著、世觀活躍的時代。
「六波羅蜜經」是代表大乘的經典
之一。題名為:1.佈施。2.持戒(遵
守正確的生活規範)。3.忍辱(別
人罵你,也不發怒而忍耐)。4.精
進(遠離邪惡,努力行善)。5.禪
定(安靜心靈)。6.般若(正確觀
察、理解事物的本質)。
所謂「菩薩」就是指向佛陀尋求覺
悟的人(後來也解釋成讓眾生覺悟
的人)。
十地經說示菩薩的十個境地:1.歡
喜。2.離垢。3.發光。4.光輝。5.
難勝。6.現前。7.遠行。8.不動。
9.善慧。10.法雲。這十個境地分
別與十個德目對應:1.布施。2.持
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
睿知。7.方便。8.願。9.力。10.
智。
(待續)
2022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