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佛教思想史(3) 這時候,釋迦牟尼獲得一位少女供 養他乳粥,因而恢復體力。 接著,釋迦牟尼在一種無花果樹下 冥想,下定決心,不達成目的,絕 不站起來。這時魔鬼來試驗他。他 後來如此寫道:「我在河邊時,魔 鬼靠近我,說:『你很瘦,臉色也 很差,快要死了。活著吧!活著才 可以行善,你遵照婆羅門教的教 誨,清淨自己,舉聖火,就可以累 積福德。』」 釋迦牟尼說:「我不在乎生命。」 嚴厲拒絕魔鬼的誘惑。釋迦牟尼開 悟、得道了。這時候,釋迦牟尼35 歲。 出家的釋迦牟尼稱為「沙門」,「沙 門」是指「道之人」,也是擺脫世 間的束縛。追求真實的修行者。 釋迦牟尼有種種敬稱,如釋尊、 佛陀、如來等。 釋迦牟尼說:「比丘們啊!出家者 在這世上有兩個必須離開的極 端。一個是沉迷於慾樂,這很骯 髒、卑賤,沒有意義。另一個是讓 自己痛苦,心懷苦惱,這沒有意 義。 我覺悟離開這兩個極端,生出智 慧,保持安寧,邁向中道。」 之後,釋迦牟尼指出所謂中道,是 正見(正確的看法)、正思(正確 的思考)、正語(正確的語言)、正 業(正確的行為)、正命(正確的 生活)、正精進(正確的努力)、正 念(正確的注意)、正定(正確的 冥想)。這稱為八正道。接著是四 諦,也就是苦諦(痛苦的真理)、 集諦(痛苦的原因的真理)、滅諦 (痛苦的消滅=安寧的真理)、道諦 (達到安寧的真理)。釋迦牟尼又 指出人類有五蘊:色(物質)、受 (感受作用)、想(表象作用)、行 (意思)、識(認識作用)。釋迦牟 尼教誨人們必須放棄這些五蘊。 釋迦牟尼站在經驗主義的立場,討 厭人們固執一定意見的議論,尤其 是「自我是永遠嗎?還是無常?」 「世界是有限還是無限?」「精神 與肉體是同一還是不同?」「人死 後還存在嗎?」釋迦牟尼對這些形 而上學的問題保持沉默。(待續) 2022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