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大政府或小政府(1)

大政府或小政府(1
大政府就是政府為了照顧人民,管很多事的政府。小政府就是政府為了讓人民自由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盡量少管事,採取自由放任的政府。人們對小政府的主要批評是,第1小政府的思想是市場原理主義,但是往往連人民沒有能力做的事,都交給人民做。例如日本於2005年發生「偽造耐震事件」。有關機構發現一些新建房屋只有23成符合耐震標準。往昔日本的新建房屋必須符合耐震標準才行。日本政府於1998年起,將負責檢查的機構,由政府有關機構移交給民間機構。但是由於民間機構無法看穿業者的偽造耐震,因而讓買房屋的人蒙受損失。因此為了讓人民自由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而盡量民營化的政策,是否在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危的領域也適用,成為質疑的目標。畢竟民間企業以追求利益為優先,比較不在乎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危。
2小政府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支持小政府的人,認為要自由競爭,經濟才會旺盛成長,而且他們容許因為自由競爭造成的貧富差距。他們認為年金、醫療保險等「安全網」,會阻礙人民的自助努力。因此必須縮小或廢除這些「安全網」。
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先由小政府轉變成大政府,成為福祉國家的典範。可是又於1980年代,轉變成小政府。另一方面,瑞典在福祉國家上,比英國還先進。可是卻於1990年代,試圖轉變成小政府。不過,與其他先進國家比起來,瑞典依然是大政府,而且經濟成長率並沒有降低,依然是平等而富裕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成為福祉國家,由小政府轉變成大政府。
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30年代,為了克服不景氣,採取「新政」。這就是大政府。
19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以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為原則。人們認為政府應該專心於國防與治安,讓人民免於受到外敵或國內暴力的攻擊,其他方面的民間活動,政府最好不要介入,這樣的國家稱為「夜警國家」。將「夜警國家」理論化的是英國的亞當史密斯(1723-1790)。他認為國家如果不介入民間活動,則不僅是私人利益,連公共利益也會成為最大。但是後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出現了3個缺點。
1個缺點是貧困階級的增加。自由競爭的結果,貧富差距擴大,貧困階級增加。
2個缺點是失業。許多人從農業轉到被企業雇用的員工。但是到了19世紀後半,由於不景氣,許多國家出現大量失業者。
3個缺點是,由於獨佔和不公正的交易,產生事故和消費者的損失。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造成獨佔,獨佔的企業抬高價格,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再加上醫療事故和藥害,這些可稱為「市場的失敗」。
為了改善這3個缺點,政府就必須變大。
那麼以什麼標準來衡量政府的大小呢?通常是以政府的支出和GDP之比,或稅與國民所得之比來衡量。還有,如果政府以限制進口來介入自由市場,即使政府的支出和GDP之比很低,也算大政府。
英國從1837年到1901年的「維多利亞時代」前半,人們認為政府不應該介入失業問題。這個時代,Smiles1812-1904)的著作「自助論」成為英國人的聖經。人們認為勤勉是通往成功之路,貧困是怠惰的結果。Smiles認為「過於保護或抑制,都會造成沒用而柔弱的人。」
可是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後期,經濟不景氣,失業者增多。當時的財政部長便推出失業保險。然而失業保險是在發生失業後,減少失業者的痛苦,真正要解決失業問題,必須等到1930年代凱因斯經濟學的出現。
美國於1929年發生大蕭條,1933年的失業率高達25%4個人中有1失業。當時的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何以會發生大量失業。因為古典經濟學認為大量失業不可能長期繼續。因為一旦發生失業,失業者便競相找工作,薪資便會下降,企業因為覺得薪資低,很划算,便很願意雇用新員工,因此失業者便會找到工作,所以大量失業不可能長期繼續。然而凱因斯批評古典經濟學的失業理論。凱因斯認為如果需求不足,商品便賣不掉,商品賣不掉,企業便會減少生產,生產減少,企業便會減少員工,結果失業者便會增加。凱因斯認為如果將失業交給自由放任的市場,無法解決問題。失業既然是因為需求不足而引起,要解決失業問題,就必須增加需求。如果增加政府支出,便可以增加需求。減稅可以增加人民的可處分所得,也可以增加消費需求。所以要解決失業問題,就必須增加政府支出,以及減稅。
1973年,第1次石油危機之後,歐美各國陷入高通貨膨脹、高失業率,與低經濟成長的困境。大家對凱因斯經濟學失去信心,取而代之的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的貨幣數量說。這可以說是古典經濟學的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想是以小政府為理想的自由主義。傅利曼等人的自由主義,今天被稱為「新自由主義」。
傅利曼在其著作「選擇的自由」中引用美國總統甘迺迪的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是個人要求政府的保護。然而自由主義的信念是自己的命運由自己負責。
經濟學中有一句術語「外部效果」,意思是當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時候,第3者得到利益或蒙受損失的情形。尤其是蒙受損失的時候,成為問題。例如環境污染。日本於1960年代,製紙工廠將污水排入海中,造成海水充滿紙漿,漁民的魚穫量因而大減,讓漁民蒙受損失。這稱為「市場的失敗」。為了解決「市場的失敗」,政府必須對污染者課環境稅,或者對已經改善的企業給予補助款。可是給予補助款,必須增稅,而增稅可能造成人民勤勞意願的低下,讓社會蒙受損失。
有時,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時候,會發生資訊的非對稱性。例如病患接受醫生治療的時候,病患沒有足夠資訊知道醫生的治療是否對自己最恰當。因此為了讓病患免於被醫生胡亂治療,就必須有醫生執照制度,醫生如果沒有通過國家考試,取得醫生執照,就不能為病患治療。日本有一種認定制,就是日本工業規格(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縮寫 JIS ),如果達到一定的品質標準,政府就給予認定。消費者對有JIS認定的產品,可以安心使用。
新自由主義認為政府的工作只限於訂定市場買賣的規則、維持市場的競爭、改善市場的失敗,其他應該讓人民去自由發揮,因此其目標是小政府。那麼,新自由主義對「平等」有何看法?「平等」可分為「機會的平等」與「結果的平等」2種。美國的獨立宣言裡有「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被創造主賦予生存、自由與追求幸福不可侵犯的權利。」在創造主之前的平等,也就是「機會的平等」。當然,不可能人人都擁有同樣的機會。起碼每人出生時,由於遺傳基因的關係,都擁有不同的能力。一般人付出和一流音樂家同樣的努力,也不會有一流音樂家的造詣。
理州上  20133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