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大政府或小政府(2)

大政府或小政府(2
但是,即使不可能人人都擁有同樣的機會,至少機會之門的開放,不能因為膚色、性別或身分的不同而有差異。這就是「機會的平等」。「機會的平等」最重視的是教育。貧窮家庭的孩子很難有機會接受初等、中等教育。貧窮家庭不僅沒有能力讓孩子接受教育,而且就算接受教育,也必須承受因為孩子去接受教育,而使孩子無法去工作賺錢所帶來的損失。
在日本,由於校園霸凌問題嚴重,因為被霸凌而拒絕上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因此公立學校逐漸荒廢,教育品質低落,富裕家庭都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所以升學競爭從幼稚園階段就已經展開。
公立中小學的品質之所以低落,原因在於消費者的選擇空間有限,提供教育服務者之間缺少競爭的關係。因此,傅利曼主張實施教育券制度。由政府給予中小學學齡層的孩子教育券。教育券可以用在公立學校,也可以用在私立學校。讓父母親和孩子可以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學校將教育券交給政府,換取金錢。在這種制度之下,校園霸凌問題嚴重的公立學校將沒有學生入學,而面臨廢校的危機。相反的,沒有校園霸凌問題的學校,以及教育品質優良的學校,將擁有眾多學生,收到的教育券越來越多。如此一來,學校之間就會展開競爭。校園霸凌問題嚴重的公立學校,勢必努力改善霸凌問題。
在這種制度之下,最受到利益的是無法進入好學校貧窮家庭的孩子。這種教育券制度可以讓所有的孩子擁有「機會的平等」。
教育也有外部效果。如果不是人人都具有最低限度的讀寫能力和知識,以及共同的價值觀,就不會有穩定的民主社會。因此孩子接受教育,不僅孩子和父母親得到好處,這個社會的其他人也得到好處。這就是教育的外部效果。不過,傅利曼認為高中以上的大學和研究所沒有外部效果。由於接受高等教育,將來可望有高所得,因此政府不需提供援助,也會有人去讀。
至於「結果的平等」。很少人會主張「所有人的所得都必須一樣」,所以「結果的平等」就變成「公平的所得分配」。然而要達成「公平的所得分配」,會面臨2個問題。1個是什麼是公平的所得分配?另1個是即使用所得再分配政策,修正不公平的所得分配,也可能造成生產性降低、國民所得減少、經濟成長率降低的結果。最後是人人都變貧窮,成為「均貧」的情形。和馬克思的預言相反,推動「結果的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成長率都低於資本主義國家。而且資本主義國家成功地大幅減少貧困階級。1990年代,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因而崩潰,改採市場經濟。
某個人生產的東西比別人多,是因為他比較努力?還是能力較強?或是因為運氣較好?別人的公平感覺會不一樣。一般人會認為「因為他比較努力」較公平。那麼對「能力」與「運氣」如何呢?努力是後天的,「能力」則是先天的。政府對遺產課遺產稅,來保持公平性,但是政府無法對遺傳基因課稅,來保持公平性。雖然「能力」是由於遺傳基因。
如果因為生病而不得不請假休息時,政府若能給予休假津貼,會讓人比較放心。然而瑞典因為發放休假津貼的標準太過寬鬆,以至於許多人以生病為理由,長期休假,造成社會生產力降低。
失業時、生病時、年老時,政府若能基於所得公平的觀點,給予一定的津貼,會讓人比較放心。但是如果太過份,會讓人們減少勞動意願以及減少儲蓄意願。因為人們之所以儲蓄,是為了將來若失業時、生病時、年老時,才有錢用。如果政府照顧得太周到,何必儲蓄?儲蓄若減少,投資用的資金就會不足,就會降低經濟成長,人民的所得就會減少,要達成公平分配的資金就會不足。因此越是擴大「安全網」,越會降低經濟成長,也越沒有資金達成公平分配。
自由主義者反對為了達成公平分配,而阻礙效率性。傅利曼並不是反對一切所得再分配,如前所述,他就主張實施教育券。傅利曼還主張實施另一個所得再分配政策「負的所得稅」。
現行所得稅制度是在所得中扣除一定金額,若所得超過這個已經扣除的金額,才從超過的部分課稅。而所謂「負的所得稅」,就是若所得比扣除的金額還小,政府就會對2者之間的差額,給予一定的補助款。
例如日本對單身者的最低課稅標準為120萬日圓,如果某位單身者的所得為50萬日圓,120萬日圓減50萬日圓為70萬日圓,而假定補助款的比率是50%,政府就必須付給這位單身者35萬日圓。這位單身者的可處分所得,就是自己賺的50萬日圓,加上「負的所得稅」35萬日圓,合計85萬日圓。如果所得為0,則扣除額120萬日圓的一半60萬日圓,就是「負的所得稅」。這是政府對單身者所提供的最低可處分所得。
英國在1970年代時,陷入高失業、高通貨膨脹、低經濟成長的困境,也就是所謂的「停滯型膨脹」或「膨脹性蕭條」(stagflation)。1979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上台後,便開始實施改革,將英國經濟導向市場原理。當時英國由於是福祉國家,最高稅率高達83%,人們認為與其努力工作,繳納這麼多稅,不如不要工作,向政府拿失業補助款,生活會更舒服。這樣的社會保障制度,不但減少了人們努力工作的意願,也讓有能力的人,因為討厭重稅,而紛紛移民國外。此外,太過強勢的工會,剝奪了經營者的經營自由。經營者沒有工會的同意,不能引進新技術或新設備。工會不經過全體會員的投票程序就可以發動罷工。工會被幹部把持,完全不符合民主主義。這樣強勢的工會讓英國染上高失業、高通貨膨脹、低經濟成長的所謂「英國病」。
柴契爾夫人相信新自由主義,認為解救英國的唯一方法是,將英國由福祉國家轉變成以自由市場為原則的自由主義國家。柴契爾夫人重視維多利亞時代的勤勉、自助努力、節約等道德。
柴契爾夫人上台後,一開始並不很順利,除了經濟成長率轉為負之外,1980年的通貨膨脹率高達18%1981年的失業率也高達9.8%柴契爾夫人的支持率也降到23%,這是有史以來最低的首相支持率。然而這時發生一件事,救了柴契爾夫人。那就是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爆發的福克蘭戰爭,英國獲得勝利。
之後,柴契爾夫人的施政就比較順利。1986年的通貨膨脹率為1979年的4分之1以下。在經濟成長率方面,從1979年到1989年,英國的經濟成長率與美國一樣,比德國和法國還高。
柴契爾夫人為了恢復自由市場的機能,採取弱化工會的方法。她讓工會的運作方式更民主。接著她讓國營事業民營化。民營化之後的國營事業開始減少不必要的員工以及不必要的成本。經過這樣的改革,生產性由1979年的20%提高到1987年的70%
民營化除了提高生產性之外,還有2個目的。1個是賣掉國有財產解除財政赤字,而且形成大眾資本主義。大眾購買國營事業的股票之後,原本個人持有國營事業的股票於1979年時只有7%,到了1987年時達到20%。大眾資本主義的形成,讓英國的階級社會變成無階級社會。
(待續)
理州上  20133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