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微(15)
(妻子們的性罷工)
古希臘的喜劇詩人亞里士多菲尼斯(Aristophanes
西元前445-西元前
385)寫了一齣喜戲「女人的和平」於西元前411年上演。這年正當
伯羅奔尼撒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也是雅典很辛苦的一年。亞里
士多菲尼斯一向主張和平論,所以這齣喜戲也是以和平論為主題。內
容是說雅典一位年輕美麗的夫人琉希絲托拉德在衛城(akiropolis)的
入口,招集她的女伴們,她們很憤怒愚蠢的雅典的男性一直無法結束
伯羅奔尼撒戰爭。因此她們決定由女性自己來想辦法結束戰爭。她們
呼籲全希臘的女性,尤其是斯巴達的女性,對自己的丈夫實行性罷工,
讓男性屈服,決定停止伯羅奔尼撒戰爭。她們還派成員女扮男裝,進
入民會,提議和平。不過,許多成員,由於丈夫去打仗,她們好幾個
月都沒有與丈夫親熱,都很期待與丈夫親熱,所以對「性罷工」不怎
麼熱衷,琉希絲托拉德便告訴她們如果希望和平,就必須忍耐。
果然不久,斯巴達的使節來到雅典,他們說由於斯巴達的
妻子們發
動性罷工,斯巴達的男性再也無法忍耐,因此願意與雅典和平相處。
最後雙方一起吃豐盛的料理,為了和平的到來而高興地唱歌、跳舞,
劇終。
這齣喜戲真有趣,如果世界的爭端與戰爭都能用這種方法解決,那就
太好了。全世界的妻子們,加油︕世界和平就靠妳們了︕
(仁慈的阿育王)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西元前304-西元前232)在印度設立了30
多根石柱。上面刻著詔書。一般這種國王的詔書是在寫國王的政治、
軍事功績。阿育王的詔書卻沒有任何讚美自己的內容,反而寫由於進
行戰爭的關係,讓許多人民遭受死傷,深感懺悔。這種國王為進行戰
爭而
深感懺悔的例子,在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阿育王還在詔書中
呼籲人民要互相幫助,要懂得感恩,國王自己當然也必須感恩。其他
君主都要求人民要感「君恩」,阿育王則是要自己感覺到人民給他的
恩惠。因為他相信佛教所主張的「眾生之恩」。阿育王認為印度人遵
奉的祭祀與咒法沒有意義,勸人民和自己一樣皈依佛教。阿育王還禁
止人民做沒有必要的殺生與把動物去勢。阿育王還設立「施捨之家」,
援助貧窮與無依無靠的人。他不只設立人的醫院,還設立動物醫院。
阿育王的這些社會政策,後來成為印度的傳統。
現在一般以為慈善事業是起源於西方,其實東方古時也有。除了阿育
王的例子外,在中國西晉時代,由於受到佛圖澄(310-348)的感化,
以寺院為中心,進行施療救濟事業。唐朝也有「悲田院」收容乞丐的
制度。
阿育王雖然虔誠信仰佛教,卻絕不排斥其他宗教,甚至援助、保護其
他宗教。這與西方為了排斥其他宗教,不惜發動宗教戰爭,截然不同。
(俾斯麥與教宗的對決)
俾斯麥(Bismarck
1815-1898)掌權前的德意志四分五裂,除了有普
魯士等4個王國之外,還有6大公國、5公國、7侯國、3自由市,總
共25個邦,以及帝國共同財產的洛林與阿爾薩斯所組成的聯邦。意
志堅定、不屈不撓的俾斯麥後來把這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統一起來,
難怪他被稱為「鐵血宰相」。
不過,這個「鐵血宰相」俾斯麥後來與教宗比約9世(Pius
1797-
1878)的對決相當精采。1968年,極端保守的教宗保祿六世(1897-
1978)宣布除了荻野式避孕法(排卵期的計算)之外,禁止其他一切
避孕法。教宗超越國家的法律,干涉信徒不准避孕,這顯然管過頭了。
可是,對教宗保祿六世而言,國家的法律之上,還有神的法。從神的
法來看,不應該濫用避孕法。
談起保守的教宗,不能遺漏教宗比約9世。1864年,教宗比約9世發
表「謬說要錄」,列舉80項「謬說」。這個「謬說要錄」否定自由
主義是近代國家與近代文化的基礎。「謬說要錄」是對自由主義與近
代文化的挑戰。
5年後,1870年,教宗比約9世在梵諦岡招開宗教會議,宣布「教宗
無謬論」。也就是說「教宗不可能犯錯」。這真是可笑,只有神才不
可能犯錯,教宗比約9世居然自以為是神,不可能犯錯。天主教在這
樣狂妄自大的教宗領導下,真是不幸。
天主教徒都乖乖接受這個「教宗無謬論」,但是,英國、法國、西班
牙、義大利、奧地利卻相繼反對,尤其是宗教改革的發祥地德國,更
是強烈反對。一半以上的德國司教都反對。
俾斯麥於1873年宣布學校教育的管理權由教會轉移到國家手中,同
時也排除天主教教士在公立學教的教職。俾斯麥以「信教的自由」為
理由,徹底壓抑天主教的勢力。俾斯麥還禁止耶穌會,驅逐耶穌會會
員。這些措施引起教宗比約9世的憤怒,拒絕梵諦岡派遣大使到德國。
往昔德皇亨利4世與教宗格列高里7世發生激烈衝突,最後,1077年,
亨利4世不得不冒著嚴寒風雪,前往義大利卡諾莎城堡,向教宗格列
高里7世懺悔認罪。3天3夜後,教宗格列高里7世才原諒亨利4世。
史上稱為「卡諾莎之辱」。這回換「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教宗比約9
世發生激烈衝突。俾斯麥在帝國議會上說:「我們絕不去卡諾莎城堡
︕無論在肉體上或精神上。」
1878年,教宗比約9世去世。接下來的是思想較開明的教宗利奧13
世(Leo
1810-1903),梵諦岡與俾斯麥的對決終於結束。1880年,
俾斯麥廢除了許多反天主教的法律,向梵諦岡釋出善意。
(人種差別論)
達爾文(Darwin
1809-1882)於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中,只是
暗示人類與猿猴擁有共同的祖先,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就認為「物種起
源」的結論就是「人類與猿猴擁有共同的祖先」,因而強烈反彈。他
們認為聖經上寫人是神創造的,絕對不會有錯,因此強烈攻擊生物演
化論。
在攻擊生物演化論上,天主教似乎比基督新教還緩和一些。教宗比約
9世雖然反對近代主義,但是達爾文的著作從來沒有被列入天主教會
的禁書目錄當中。
如果人類是由猿猴演化而來,那麼應該可以發現介於人類與猿猴之間
的生物的遺骨。1891年,荷蘭的軍醫杜波伊斯(Dubois
1858-
1940)在印尼爪哇島發現直立猿人的骨頭。基督教基本教義派雖然對
這個發現強烈反彈,可是近年的學者都肯定杜波伊斯的發現。
英國的學者斯賓賽(Spencer
1820-1903)將生物演化論運用到社會
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領域。斯賓賽討厭國家與地方政府的過度干涉,他
認為慈善不能阻礙貧窮人的向上心。不過,英國學者Huxley(1887-
1975)強調生物界有互相幫忙的現象。然而,Huxley的理論卻檔不住
生物演化論朝弱肉強食論邁進的趨勢。並不是達爾文的理論變成弱肉
強食論,弱肉強食論是這時代(帝國主義時代)必然發展的趨勢。達
爾文的理論只是強化了這個趨勢。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根據生物演化論,觀察人類社會時,碰到一個困難,
那就是自然淘汰與適者生存的原理用在生物界雖然沒有問題,若用在
人類社會時,總不能眼睜睜看有些人餓死吧︕斯賓賽對這個問題提出
解決的方法。那就是鬥爭可以採取比較人道、比較緩和的方式。非適
者生存的人,不是把他們消滅,而是封鎖他們。所謂「封鎖他們」,
就是不要讓他們有後代,也就是優生學。然而,這裏卻產生肯定戰爭
或肯定征服的想法。因為在戰爭打贏的一方,被認為是比較優秀的一
方,他們殲滅另一方,搶奪另一方的土地,讓更適者住在那個土地上。
這是優秀者的權利也是義務。英國政治人物羅茲(Rhodes
1853-
1902)認為只有單單盎格魯撒克森族一個民族居住的世界是最理想的
世界。
人種差別論者認為英、美、德、拉丁民族、斯拉夫民族是「被揀選」
的民族。他們認為黑人是劣等民族,就像恐龍滅亡一樣,遲早也會滅
亡。
一部分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主張新社會階層制度,也就是菁英主義。
優秀的人是社會菁英,是「超人」。社會菁英應該團結起來,搾取愚
蠢、平凡的人,這是社會菁英的義務。尼采(1844-1900)讓「超
人」這個詞彙流行起來。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知識半吊子的
人很容易受到
尼采的影響。 尼采的思想發展成人種差別主義與社會
菁英主義。
(斯賓諾莎)
荷蘭哲學家
斯賓諾莎(Spinoza
1632-1677)不是荷蘭人。荷蘭當時
是歐洲出版業的中心。因為荷蘭對思想很寬容,新思想的著作幾乎都
是在荷蘭出版。因此,新思想從荷蘭散佈到歐洲各地。
斯賓諾莎出生於荷蘭,生活於荷蘭,去世於荷蘭,可是不是荷蘭人。他的猶太人
祖先從葡萄牙亡命到荷蘭。
由於在封閉的猶太人社會長大,斯賓諾
莎的荷蘭語說得不太好,他的日常用語是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後來,
斯賓諾莎被猶太教剝奪教籍,可是對他
來說,卻是一種解放。
阿姆斯特丹的猶太人大多相當富裕。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有25%掌握在
猶太人手中。
斯賓諾莎本來是富裕的商人,但是為了專心過思索生
活,便下定決心拋棄財富與家業。連猶太人最恐懼的「被猶太教剝奪
教籍」,他都不在乎。斯賓諾莎的母親身體很弱,斯賓諾莎6歲時,
母親就因肺病去世。斯賓諾莎也因肺病去世。只活了45歲。或許是
遺傳自母親的體質。
父親於1654年去世後,斯賓諾莎就繼承家業。可是斯賓諾莎喜歡研
究學術,不喜歡當商人。1656年,斯賓諾莎23歲時,終於放棄商人
生活。幾個月後,斯賓諾莎就被猶太教剝奪教籍。事實上,是斯賓諾
莎主動要求離開教團。從此,斯賓諾莎擺脫狹隘的猶太人社會,進入
寬容的荷蘭社會。斯賓諾莎從猶太人變成荷蘭人。
斯賓諾莎後來公然說自己是泛神論者。當時的泛神論者幾乎等於無
神論者。由於斯賓諾莎被視為無神論者,所以他的所有著作都被禁止。
斯賓諾莎認為「神即自然」,神存在於所有的事物中。這個「神即自
然」的概念與傳統天主教的神概念根本對立。
斯賓諾莎的一生,捨棄世俗,窩在孤獨的書房,過禁慾的生活。彷彿
是修道士的一生。
(萊布尼茲)
德國思想家
萊布尼茲(Leibniz
1646-1716)是哲學史上最博學的思
想家。
萊布尼茲的父親是大學教授,萊布尼茲在父親的書房讀了很
多柏拉圖等古希臘、古羅馬學者的著作。遍讀各領域書籍後,萊布尼
茲沉迷於數學。21歲時,萊布尼茲就拿到博士學位。萊布尼茲在數
學史上,最偉大的成績是發現微積分。1684年,萊布尼茲發表了一
篇微分論文,定義了微分概念。1686年,萊布尼茲又發表了一篇積分
論文。可是不久就發生牛頓與萊布尼茲,誰先發現微積分的問題。萊
布尼茲還被人說成「剽竊」後來,根據數學史學家的研究,證明兩人
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結論。只是,萊布尼茲公布的時間較
晚,牛頓於1665年就公布了。不過,微積分的記號以萊布尼茲的較
佳,現在一般都使用萊布尼茲的記號。
萊布尼茲還改良了帕斯卡(Pascal
1623-1662)發明的計算機,除了
原來的加、減功能之外,還加上乘、除以及開平方的功能。多才多藝
的萊布尼茲還寫出「地球前史」,成為近世地質學的先驅。萊布尼茲
還對耶穌會到中國傳教感覺興趣,寫出「最近的中國事情」。他的學
問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萊布尼茲一直希望天主教能夠與基督教握手言歡。可是,萊布尼茲花
了20年的努力,當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和事佬,結果還是失敗了。因為
天主教要當老大,要基督教當老二。基督教則不願放棄個人信仰與良
心的自由,雙方沒有交集之故。萊布尼茲還嘗試讓路德派與加耳聞派
能夠統一,畢竟兩者都是基督新教。可是,結果還是失敗了。「解決
宗教對立」這個萊布尼茲的願望,終究只是夢想而已。
西方在宗教上的執著與排斥異己之心,不是東方人的你我可以理解。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5年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