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微(13)
唐朝歷代皇帝對道教的保護於唐玄宗(685-762)時達到頂點。721年,
唐玄宗命道教茅山宗宗師司馬承禎(647-735)到朝廷。唐玄宗從司
馬承禎接受法籙。意思是唐玄宗現在成為道士了。因此,唐玄宗是中
國歷史上第一位道士皇帝。恕我才疏學淺,不知唐玄宗是否是中國歷
史上唯一的道士皇帝︖749年,唐玄宗追尊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
帝」。這還不夠,唐玄宗又於754年追尊老子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
闕玄元天皇大帝」。這麼長的名號,老子地下有靈,一定哭笑不得。
宋朝時,不斷有來自北方的壓迫,社會瀰漫著不安氣氛,民眾求救於
佛教。禪宗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淨
土教主張「念佛便可到彼岸往生」,都是成佛的簡便方法,很適合一
般民眾。
(譚嗣同的平等之仁)
清朝末年的譚嗣同認為君父向臣子要求的,臣子也可以向君父要求。
而且,君主只不過是「一個民」而已,臣子沒有理由為君主而死。譚
嗣同認為君臣父子等上下秩序原理都是不仁。譚嗣同追求的是沒有貴
賤貧富之差、沒有男女人種之差、沒有國家民族之差,絕對的平等。
這與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描述的大同世界非常類似。
(清朝末年的共和思想)
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以前,就開始命人編篡「四洲志」。梁廷柟
(1796-1861)是協助編篡「四洲志」的一人。他還編篡「海國四說」
(1846年出版),在這本書裡面,梁廷柟介紹了美國與英國的議會
制度以及總統制度。中國首先介紹西方民主制度的人應該是梁廷柟。
1866年,第一位跨出國門的清朝官員斌椿於著作「乘槎筆記」也介紹
了歐美的議會制度。
張之洞批評戊戌變法,寫作「勸學篇」。他在「勸學篇」中提出「中
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中學」就是三綱五常的世界,也就是
封建統治體制。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後來遭到
「天演論」作者嚴復(1854-1921)的否定。嚴復認為
中學有 中學的
體與用,西學有西中學的體與用,為什麼可以將牛的體,與馬的用接
在一起呢︖
洋務派只考慮引進工業技術,不考慮引進立憲君主制度。嚴復批評洋
務派正是這點。現代化不能只現代化一部分(工業技術),要現代化,
就必須徹底、全盤的現代化,包括政治、經濟、教育、社會各領域。
這點,中國人必須在經過種種錯誤嘗試後,才能逐漸了解。這個錯誤
嘗試也包括共產主義的嘗試。
(民國初期的儒教批判)
陳獨秀(1879-1942)於1915年創辦著名白話文刊物「新青年」,展
開反儒教運動。「新青年」刊載了魯迅的處女作「狂人日記」。「狂
人日記」中,把儒教形容為「吃人的禮教」。
那麼,對共和革命而言,儒教只是應該要被消滅舊體制的遺物嗎︖事
實上,儒教也有與共和思想相通之處。例如,
譚嗣同主張的平等之
仁,不是與共和思想主張的「平等」相通嗎︖
劉少奇(1898-1969)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批判一般人認為
「人是自私的動物,世界上沒有大公無私的人,如果有,那人一定是
傻瓜、笨蛋。」他寫道:「沒有個人的目的,也沒有私人的打算,為
了黨、為了階級、為了民族解放、為了人類解放、為了社會發展、為
了最大多數人民的最大利益而犧牲,才是最有價值,才是最應該做的
事。這是共產主義的道德。」值得注意的是,劉少奇還引用了「孟
子」一書中,「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句子。換言之,劉少奇認為理想
的共產黨員與堯舜-大公無私,一樣。此外,
劉少奇還引用了「論
語」中「吾日三省吾身」的句子,還引用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
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句子,又引用了「孟子」一書中,「富貴
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句子。這些引用顯示了劉少
奇本質上還是個儒家思想的信徒,他還保留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氣質。
文革時,儒家思想成為必須被打倒的目標,劉少奇則被視為「現代的
孔子」。然而,文革的口號之一,卻是「大公無私」。就像孫悟空擺
脫不了佛祖的手掌心一樣,中國也很難擺脫儒家思想。從五四運動到
文革,都是如此。
(張載與昭和天皇)
北宋的
張載(1020-1077)認為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
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接受無條件投降時,日本的
昭和天皇(1901-1989)透過收音機廣播告訴所有的日本人,日本已
經戰敗,並且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訊息。在這個廣播中,就出現「為萬
世開太平」這句話。換言之,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的目的是「為萬
世開太平」。我想這篇廣播文稿應該不是昭和天皇自己寫的,他應該
沒有那麼大的學問,還知道
張載的「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
(反對佛教與道教的韓愈)
韓愈(768-824)在他的「原道」中寫道:「往昔人類分成4個階層,
士、農、工、商,現在則分成6個階層,士、農、工、商、道、
佛。往昔的教誨只有儒教1個,現在則有3個教誨,儒教、佛教與道教,
生產穀物只有1個階層,農民,消費穀物的階層卻有6個,這樣一
來,人民當然貧窮,而淪為盜匪。」
韓愈的「原道」被認為是宋學的先驅。宋學的目標有下列幾項:
第一,確立正統主義。六朝時代精神生活的一個特徵是價值的混亂。
儒教已經不再是唯一的價值。這個時代最流行的古典是「易經」、
「老子」、「莊子」,這稱為「三玄」。「易經」雖然是儒家的經典,
但是與「老子」、「莊子」卻擁有同樣的性格,而在儒家眼中,「老
子」、「莊子」都是異端。南朝梁儒家學者皇侃(488-545)在著作
「論語義疏」中,認為儒家的聖人是「方內聖人」,老莊道家的聖人
是「方外聖人」,平等對待。皇侃並且認為佛典是「內典」,儒家的
書籍是「外典」,一般士大夫也如此認為。而他們認為「內典」的價
值比「外典」稍高。
第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換言之,道德與政治一致,
或哲學與政治一致。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有人問北宋理學家程頤(1033-1107):「寡婦貧苦無依,能不能再
嫁乎哉︖」程頤回答道:「絕對不能︕有些人怕凍死、餓死,才用飢
寒作為藉口,要知道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難怪魯迅在他的小說「狂人日記」中說:「禮教吃人︕」
(調皮的幼年王陽明)
有一本中國已經沒有,日本卻還保存的書「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
這本書裡記載一則王陽明(1472-1528)幼年時,調皮的故事。內容
如下:
王陽明13歲時,母親就去世。父親的妾虐待王陽明。王陽明便在街
上買了一隻貓頭鷹,藏在妾的棉被裡,另外買收了巫婆,與巫婆合謀。
到了夜晚,妾要進入棉被睡覺時,貓頭鷹飛出來。一般人都不喜歡野
鳥飛進房間,尤其像貓頭鷹這種會發出惡聲的鳥,被認為是不吉祥的
徵兆。尤其貓頭鷹是在妾的棉被裡,更是奇怪。王陽明告訴妾:「最
好問問巫婆這事怎麼一回事。」巫婆就被叫來。王陽明與巫婆早就合
謀好了。巫婆就假裝被王陽明的亡母附身,對妾說:「妳為何虐待我
的兒子︖我要向神告狀,拿取妳的生命。剛才的怪鳥就是我的化
身。」妾全身顫抖,請求王陽明的亡母(巫婆假扮)原諒自己。從此,
妾對待王陽明就變得很親切。
王陽明28歲時考取進士。不久,因為參加反對宦官劉瑾的運動,被
捕下獄,然後被貶到貴州省龍場驛擔任驛丞。那是個蠻荒偏遠的地方,
不過,王陽明在那種困苦的環境中,反而悟出了「心即理」說,可以
說因禍得福。
不久,劉瑾被凌遲處死。王陽明被朝廷喚回。王陽明從此官運順暢,
最後還做到兵部尚書(現在的國防部長)。但是,後來他去討伐廣西
省的叛亂,在歸途中,肺結核發作而去世。由於王陽明鎮壓農民的叛
亂,加上蔣介石認為王陽明討伐叛亂,可作為他討伐共產黨軍隊的模
範,王陽明成了蔣介石崇拜的對象,這樣反而讓今日的中國非常討厭
王陽明。
王陽明認為要成為聖人,就必須「格」(『格』是探究之意)天下物。
首先由友人「格」(注視)庭院的竹子。友人「格」了三天,
就神經衰弱,接著換王陽明「格」,王陽明「格」了七天,也神經衰
弱。王陽明與友人嘆息地說:「不是想當聖人,就能夠成為聖人。」
(中亞探險物語)
1907年,美國的地理學者杭亭頓(Huntington
1876-1947)出版一
本有趣的書「亞洲的脈搏」。這本書在探討文明與氣候的關係。杭亭
頓認為氣候的循環變化造成文明的興亡。現在來看,這是很大膽的推
論,可是卻大大地影響了後來的文明史家與地理學者。19世紀的中
亞探險是由許多學者、旅行家、冒險者所開拓。最初的大探險家是俄
羅斯的普耳熱瓦爾斯基(1839-1888)。他於1871年至1873年到蒙
古南部、青海探險,4年後,還到當時禁止外人進入的西藏探險。最
後抵達拉薩北方260公里的地點時,被西藏的警察驅返。普耳熱瓦爾
斯基繼續探險,直到去世於探險途中。「絲路」這個詞彙是德國地理
學者李希霍芬所創。瑞典探險家赫定(Hedin
1865-1952)讀了李希
霍芬的著作「中國」,而想去探險
中國與西域的關係。1890年,瑞
典皇帝要派使節到波斯,赫定志願加入使節行列。1894年,赫定經
過俄羅斯,進入中亞。
關於中亞的考古學,貢獻最大的應該是出生於匈牙利,後來入籍英國
的探險家斯坦因(Stein
1862-1943)。斯坦因最初的探險是在1900
年。當年,他從印度越過喜馬拉雅山脈,進入東土耳其斯坦。第二次
探險是在1906年至1908年時。他忠實地走玄奘與馬可波羅走過的路。
但是最大的發現是,敦煌石窟的千佛洞。
20世紀初期,有一位貧窮的道士王丹錄住進這裡。王丹錄發覺石窟
牆壁內側似乎空空的,便打破牆壁一看,裡面有許多經卷堆積如山。
王丹錄目不識丁,不知道那些經卷的內容。1907年,斯坦因來到敦
煌石窟的千佛洞。他看到那些經卷,雖然也
不知道那些經卷的內容,
但是覺得應該是很重要的文物,便請求王丹錄賣給他。王丹錄對斯坦
因開的價錢之高,嚇了一跳,雖然擔心賣了將來會有麻煩,但是受不
了高價的誘惑,便答應斯坦因。斯坦因從敦煌石窟搬出了數千冊經卷。
1908年,法國學者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知道斯坦因
的大發現後,立刻到敦煌。敦煌經卷大多是用中文寫的,但是也有一
部分是用中亞的死語(現在已經不被人使用的語言)寫的。斯坦因不
懂這些語言,但是伯希和懂這些語言。他立刻向王丹錄買了數千冊經
卷。伯希和是語言專家,熟悉波斯語、維吾爾語、西藏語,所以能夠
識別經卷。
敦煌石窟的經卷立刻受到全世界學術界的注意。中國則有很多人質疑
為何這麼貴重的文物會流出到國外呢︖因而要地方官員負責。據說,
莫名其妙的道士王丹錄最後被處死刑。
斯坦因過了80歲,仍舊精神飽滿地繼續探險。1943年,他在探險途
中病死。敦煌石窟的發現無疑是中亞最大的發現。無論就質來說,或
就量來說,在一個地方有這麼豐富的發現,是世界探險史上找不出其
他例子的。從敦煌石窟搬出的資料,不僅數量龐大,而且研究上也有
許多困難,自從發現後,經過了50年,專家們還在整理當中。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5年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