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現在中國政治(1)

現在中國政治(1) 現在中國的現代化戰略可說是「開發獨裁路線」。「開發獨裁路線」就是結合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政策,以及權威主義體制。換言之,政府雖然以發展經濟為優先課題,但是前提卻是政治與社會的安定。以台灣和南韓的經驗來說,「開發獨裁路線」有三個階段︰第一是以發展經濟為最優先的階段。第二是強化社會政策的階段。第三是實行民主化的階段。目前中國的現代化可說已經進入第二階段。 共產黨在打倒國民黨時,是從農村地區採取遊擊戰展開。當時共產黨和紅軍的領導人與幹部幾乎都是出身於農村地區,他們大多是文盲。共產黨打倒國民黨後,他們握有實權,但是他們缺乏建設國家所需要的知識與經驗,時常在政策上犯錯。從1958年到1961年,共產黨所推動的「大躍進運動」就是典型的例子。「大躍進運動」的結果是造成約2千萬人餓死。 1976年,毛澤東去世,華國鋒獲得葉劍英等軍方支持,掌握政權,逮捕四人幫。1977年,共產黨宣布「四個現代化」。但是華國鋒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不得不借用毛澤東的權威。1977年2月,在人民日報上出現了「兩個凡是」的說法,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然而,鄧小平主張對毛澤東重新評價。後來鄧小平在權力鬥爭上勝過華國鋒而掌握政權。鄧小平主張「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的基準」,後來又提出「不管是黑貓或白貓,能夠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可見其實事求是的心態。1992年,鄧小平到南方視察時,批評保守派道︰「不管是市場經濟或計畫經濟,都只是手段,不能用來作為區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基準。」 在比較政治學上,將政治體制分成極權主義、權威主義、民主主義三種。極權主義和權威主義有何不同呢?第一,極權主義有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不但是政策的方針,而且是人民日常生活和倫理道德的規範。權威主義則沒有這種意識形態。第二,極權主義的政治權力高度集中,除了執政黨之外,不允許其他政治團體存在。權威主義則允許有多元利益。 毛澤東時代的政治是極權主義,改革開放後的政治則是權威主義。 權威主義政權允許在野黨存在,實施「形式上的民主主義」。但是另一方面,卻對在野黨有許多限制、控制媒體、實施不公正的選舉。可是既然實施「形式上的民主主義」,掌權者還是會受到一些限制,在野黨也有某種程度的發言權。 南韓於軍事獨裁時代,1971年,在野黨領袖金大中只以97萬票輸給朴正熙。金大中後來雖然被監禁,但是成為反政府的象徵。 北京大學教授姚洋認為政府如果不是重視某特定集團或個人的利益,而是重視社會整體的利益,這樣的政府可稱為「中立政府」。由於支持蔣介石政權的人,多數是地主階級,因此蔣介石在大陸無法實施土地改革。但是蔣介石撤退到台灣後,因為與台灣的地主階級沒有任何瓜葛,所以能夠大膽實施土地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駐日盟軍總司令(GHQ)也是因為與日本的地主階級沒有任何瓜葛,所以能夠大膽實施土地改革。 中國現在雖然實施「開發獨裁路線」,但是隨著現代化的進展,理念和制度很可能會越來越接近歐美型的政治、經濟體制。台灣與南韓就是從開發獨裁轉變成民主國家的成功例子。 在民主國家,執政黨必須透過選舉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才有統治的正當性。在非民主國家,沒有選舉,即使有選舉,也不一定公正,因此執政黨必須以另外的方法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讓其統治有正當性。 中國共產黨以什麼方法獲得統治的正當性呢?在毛澤東時代,統治的正當性是革命戰爭的勝利與建國的「歷史功績」。但是建國已經超過60年了,「歷史功績」對人民的說服力已經薄弱了。 本來還有一個統治的正當性,那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換言之,無論是理念或制度,社會主義都比資本主義優越,帶領人民建設理想社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然而,現在證明建設社會主義已經失敗了,中國不得不轉變到市場經濟。因此社會主義也失去統治的正當性。 既然「歷史功績」和社會主義的魅力已經無效,中國共產黨只好尋找新的統治正當性。第一是政治向心力的正當性。中國共產黨強調要統一、管理這麼龐大的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有這個能力。第二是強調愛國主義。人民應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邁向現代化。第三是和其他權威主義政權一樣,強調發展經濟的功績。 在毛澤東時代,任何人都必須無條件服從共產黨執行部的命令,因此「人民代表」被戲稱為「三手代表」︰表決法案時「舉手」,法案通過後「拍手」,和領導人見面時「握手」。由於人民代表大會在表決時,總是全場一致贊成,因此人民代表大會被稱為「橡皮圖章」。 在民主國家,議會是「言論的殿堂」。可是在過去的中國,人民代表即使發言,也是對共產黨歌功頌德而已。然而隨著自由化,逐漸有些人民代表敢針對社會問題,為人民喉舌,批評當局的失政。媒體稱他們為「明星代表」。 (待續) 贖罪者理州上 2014年4月好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