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鄧小平(5)
在中國,個人營業者被稱為「三等公民」。
一等、二等是共產黨員、國營企業的勞動者、
農民。但是從農村出外工作的勞動者被稱為
「四等公民」,他們也被稱為「盲流」。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隨著農村改革,到
80年代為止,都市與農村的貧富差距逐漸縮
小,但是後來又開始擴大了。中國的媒體一
開始認為農村流向都市的勞動者是破壞社會
安定,而稱為「盲流」。可是從93年起,
就改稱為「民工潮」,肯定了勞動力移動的
現象。中國的9億農民之中,剩餘勞動力保
守估計也有1億人。活用這些人的能力,
才能夠讓中國的市場經濟化順利發展。
1991年,副首相朱鎔基在與日本的政治人物
會談時,日本的政治人物問朱鎔基對蘇聯的
總統戈巴契夫有何看法,朱鎔基回答說:
「他很能幹,是一位率直的人,卻不是經濟
的專家。蘇聯的改革是政治為主,經濟為副。
蘇聯今後的發展樸朔迷離。」
朱鎔基是改革派的王牌,從上海市長被拔擢
成為副首相。外國的媒體稱朱鎔基為「中國
的戈巴契夫」。
在中國,將外國報導介紹給國內的有兩種,
「參考消息」與「參考資料」。「參考消
息」又稱為「小參考」,任何中國人都可以
訂閱。「參考資料」又稱為「大參考」,只
有黨與政府的副局長級以上的幹部才能訂閱。
「參考資料」的內容是幹部必須知道的外國
對中國的看法,將外文翻譯成中文。朱鎔基
的發言原本刊載在日本的朝日新聞,翻譯成
中文後登在「參考資料」上,但是沒有登在
「參考消息」上。
在北京秀水街販賣女性服裝的劉先生聽到
莫斯科8月政變的新聞時,高興地說:
「這下子,蘇聯來的顧客又會增加了!」
秀水街長不到200公尺,卻有189家商店。
從莫斯科來了10位顧客,其中一位40歲左
右的婦人購買了數十件絲織品,裝進像聖誕
老人拿的大袋子,笑著說:「這是送給同志
的禮物。」又說:「一件3美元的商品,拿
回去可以賣15美元。」
秀水街開始出現許多外國人是在89年底
柏林圍牆倒塌後,東歐與蘇聯陸續有顧客前
來。根據南斯拉夫報紙報導,前往中國購買
商品的人,每個人能夠獲利超過1千美元。
他們的生意之所以能夠成立,有4個條件:
1.中國市場的豐富商品。2.自己國家商品不
足。3.社會主義國家彼此簡便的出入境手續。
4.火車車資非常便宜,從莫斯科到北京,在
1991年時,二等睡鋪的車資為106元盧布,
還不到2美元。北京人稱他們為「洋倒爺」,
非常歡迎,從商品不足的東歐與蘇聯前來
商品豐富的中國購買,這個景況讓人聯想起
昔日的絲路。這滿足了北京人的自尊心。
中國與美國之間有人權與台灣這兩個複雜的
問題。由於這兩個的問題根基於價值觀的不
同,因此很難解決。將來萬一擦槍走火,
可能釀成大災難。不過我認為中國最後還是
會讓步妥協。
現在問中國的兒童:「你有幾個兄弟姊
妹?」是毫無意義的事。因為中國採取一胎
化政策已經經過了16年。
1979年,社會科學院長胡喬木指出:77年
的每人國民平均糧食與55年同樣水準。這
20年間,糧食的增產只相當於人口的增加。
從此中國的人口政策從「越多越好」轉變成
「一胎化」。中國採用胡蘿蔔與棒子的政策。
例如在北京市,獨生子每月可以領到5元人
民幣的保健費進入托兒所。違反一胎化政策
的夫妻則徵收收入的1成作為社會的保育負
擔金。
歐美的學者認為,中國有時候鼓勵人民生育,
有時候禁止人民生育,國家不應該介入結婚、
生育的領域。尤其歐美的天主教堅決反對墮
胎,而中國為了實行一胎化政策,墮胎是家
常便飯。
(全文完)
2018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