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什麼?(11)
在台灣,認同有三種,「中國人(不是台灣
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既是
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在日本統治時代,由於台灣人自治擴大運動,
台灣認同開始萌芽,同時也強烈意識祖國中
國。另一方面,由於經過半世紀日本統治,
台灣社會有許多人擁有「日本人」的意識。
1945年戰爭結束時,台灣同時有「台灣傾
向」、「中國傾向」、「日本傾向」三者混合
的複雜狀態。日本撤離台灣之後,「日本傾
向」暫時潛伏在水面下,「中國傾向」高漲。
1980年代以前的國民黨政權時代,不能問
「你是中國人嗎?」只有在海外從事獨立運
動的人敢公開說:「我是台灣人!」
台灣的認同問題表面化必須等待1980年代
末期開始的民主化。當時的蔣經國在去世前
說:「我來台灣40年了,我也是台灣人!」
從蔣經國說這句話起,台灣認同就像潘朵拉
的盒子被打開一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於1992年做的認同輿論調查,認為自己是
中國人的超過25%,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
是中國人的接近50%。換言之,「中國人派」
佔多數,為4分之3。回答「台灣人」的最
少,只有19%。
到了2015年,有很大的改變。回答「台灣
人」的超過60%,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
是中國人的為3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
居然只有3%。全世界找不到其他地方認同感
如此劇烈變化。這種變化是單行道,以後隨
著年輕人增加,「台灣人派」會繼續增加。
「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派」會縮
小,隨著外省人逐漸離開人世,「中國人派」
會接近0。台灣的認同問題就勝負確定了。
從2005年到2014年的10年間,台灣的電影
出現本土化的現象。例如2007年的電影
「練習曲」,描述年輕人騎腳踏車環繞
台灣一周,非常簡單的內容,卻引起年輕人
間很大的迴響(理州註:各位可以上網找到
「練習曲」影片)。其他還有2012年的紀
錄片「看見台灣」。從空中拍攝台灣的風景,
也是非常簡單的內容,台灣人卻被影片中台
灣的美所震撼,也為環境破壞流淚,「看見
台灣」的票房超過1億台幣,是紀錄片罕見
的佳績。這都是本土化的現象。
但是卻有與本土化矛盾的現象,那就是民意
中「維持現狀」獲得壓倒性支持。蔡英文
在選舉時也宣稱要「維持現狀」。聯合報於
2016年實行輿論調查,「立刻獨立」的佔
19%,「先維持現狀再獨立」的佔17%,「永
遠維持現狀」的佔46%,「先維持現狀再統
一」的佔8%,「立刻統一」的佔4%。由此可
知,維持現狀派很多,佔71%。非統一派最
多,佔88%,獨立與統一都不是目前的選項。
陸委會也於2015年實施調查,結果如下:
「先維持現狀再決定」佔37.5%。「永
遠維持現狀」的佔27.5%。「先維持現狀再
獨立」的佔19.2%。「先維持現狀再統一」的
佔9.3%。「盡快獨立」的佔4.6%。「盡快統
一」的佔1.5%。由此可知,維持現狀派最
多,獨立派超過2成,統一派只有1成。這個
傾向在這10年來幾乎沒變,因此,政治人物
如果不主張維持現狀,就不會當選。
(待續)
2018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