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日本史(20)
岩倉遣外使節前往歐美之後,國內的政治由西鄉隆盛、
板垣退助(1837-1919)等人領導。西鄉隆盛政府推行
急進的西化政策與集權政策。但是急進的集權政策卻引
起武士與民眾的不滿。
1873年,內閣會議討論對朝鮮外交問題時,許多人主
張征韓,並且決定派遣西鄉隆盛到朝鮮。「朝鮮外交問
題」是什麼?
1868年,明治新政府成立後,命令對馬藩主宗義達向
朝鮮轉達日本已經王政復古,要與朝鮮建交,但是朝鮮
拒絕了。尤其日本的國書中使用「皇」、「敕」等字,
讓朝鮮政府很不滿,因為朝鮮政府認為只有宗主國中國
才能使用「皇」、「敕」等字。因此,日本使用這些字,
顯示日本把朝鮮當成了屬國。此外,朝鮮還批判日本開
國並且採取西化政策。
當時,日本的「征韓論」有兩個意圖,一個是侵略朝鮮,
另一個是將國內對政府不滿的情緒轉移到朝鮮。
然而1873年9月,岩倉遣外使節回國後,岩倉等人一
致反對「征韓論」,認為內治優先。10月14日,招開
內閣會議時,征韓派與內治派嚴重對立,結果,內治派
獲得勝利。10月24日,西鄉隆盛辭去官職,離開政府。
第二天,副島種臣、後藤象二郎、板垣退助、江藤新平
等征韓派也相繼辭職。薩摩藩出身的篠原國幹、桐野利
秋等士官也相繼辭職。
明治維新之後的西化政策讓武士階層很不滿。雄藩的武
士雖然推進了明治維新,卻不一定是明治維新的受益者。
期待與現實的落差,讓這些武士轉為批判政府。武士階
層瀰漫不滿的情緒。1869年1月,有「維新十傑之
一」之稱的橫井小楠(1809-1869)被暗殺。同年10月,
大村益次郎也遭到襲擊。這都是心懷不滿武士的傑作。
在征韓論爭後,前薩摩藩,也就是現在的鹿兒島縣成為
反政府運動的最大據點。
1873年,西鄉隆盛回到鹿兒島,並於1874年設立私人
學校。私人學校逐漸逐漸支配鹿兒島縣政,鹿兒島被稱
為「西鄉王國」。鹿兒島縣經常批判中央政府的施政。
1877年1月,私人學校學生搶奪鹿兒島的陸軍火藥局
的彈藥。接著有人發現中央政府有暗殺西鄉隆盛的計畫,
武士們都非常憤慨。在這種情況下,1877年2月,西
鄉隆盛率領1萬3千名士兵舉兵反叛中央政府。九州許
多不平武士也呼應西鄉隆盛,加入西鄉軍。
1877年2月至10月,6萬政府軍與3萬西鄉軍,在南
九州開戰。戰爭非常激烈,兩邊的負傷者多達3萬1千
多人。這場內戰,日本人稱為「西南戰爭」。政府軍的
裝備與人數都遠優於西鄉軍,因此西鄉軍連戰連敗。9
月24日,西鄉隆盛中彈,他朝東方跪坐切腹,請部下
別府晉介為他介錯。所謂「介錯」,就是站在切腹者身
旁,在切腹者完成切腹動作時,砍下切腹者的頭顱,以
免時間拖太久,切腹者可能痛苦哀號,使場面不好看,
玷汙了神聖的切腹儀式。明治維新後最大的武士階級叛
亂就此結束。
西南戰爭後,反政府運動的主流轉為自由民權運動。在
此之前,1877年5月26日,木戶孝允病亡。1878年5
月,大久保利通被不平武士暗殺。
1882年3月,新政府派遣伊藤博文等人到歐洲考察各
國的憲法。伊藤博文等人在歐洲滯留13個月,最後確
定應該採用德國的立憲制度。
1883年8月,伊藤博文回國,開始準備制定憲法。
1885年12月,新政府廢除傳統的太政官制,樹立歐美
式的內閣制度。伊藤博文擔任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首
相)。閣員大部分是薩摩、長州兩藩的出身者。他們被
稱為「藩閥政治家」。
1889年2月11日,新政府發布「大日本帝國憲法」。
第一章第一條為: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
第一章第三條為:天皇神聖不可侵犯。
第一章第十一條為:天皇統帥陸海軍。
第一章第十三條為:天皇宣戰、講和,以及締結各條約。
看以上這些憲法內容,可知如果日本政府確實按照這部
憲法施政,那麼昭和天皇裕仁(1901-1989)就應該對
第二次世界大戰負起戰爭責任,他應該是戰犯。
李鴻章為了強化對朝鮮政府的指導權,於1885年派他
最信任的部下袁世凱為駐朝鮮代表。
不久,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天津達成協定「今後朝鮮若
發生動亂,中日兩國有一方如果派兵前往,並須用公文
知會對方,動亂一平定,立即撤兵。」然而這個天津條
約,後來卻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契機。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東學黨」很像中國
的義和團,他們聲稱符咒可以治癒疾病,贏得許多農民
的信賴。「東學黨」喊出口號「斥倭洋倡義」,也就是
排斥日本與西洋各國。
同年6月,在朝鮮政府的請求下,清朝派兵到朝鮮鎮壓
「東學黨」。這個消息傳到日本後,日本也派兵前往
朝鮮。中日兩軍在朝鮮形成對峙,並進而交戰。
戰爭爆發時,日本民眾都深信日本打得是一場「正義之
戰」。因為可惡的中國欺負弱小的朝鮮,日本打抱不平,
才與中國交戰。基督徒內村鑑三(1861-1930)後來在
日俄戰爭時,堅持反戰,可是當甲午戰爭爆發時,他也
認為日本打得是一場「正義之戰」。因為擔心外國人不
明白,內村鑑三還用英文寫了一篇「日清戰爭的意義」
發表。
甲午戰爭的結果,中國慘敗。1895年,中國的代表李
鴻章與日本的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交部長陸奧宗光
(1844-1897)在下關市簽訂「馬關條約」。
在此之前,日本因為大勝,因此多數民眾都很期待日本
可以取得很多領土的割讓與巨額的賠償。有些改進黨黨
員主張日本應該索求山東、江蘇、福建、廣東四省的領
土。有些自由黨黨員則主張日本應該索求吉林、盛京、
黑龍江的東北三省與台灣。陸軍則希望得到遼東半島。
海軍著眼將來南進,所以一定要得到台灣。負責財政的
人則主張應該索求很多賠償。
和談當天,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是舊識,因此一開始氣氛
融洽。李鴻章稱讚日本的現代化政策很成功,並且稱讚
伊藤博文領導日本現代化的卓越才能。又說這回的戰爭
打破了中國的迷夢,中國應該感謝日本讓中國驚醒。在
列強的壓力下,日本與中國這兩個兄弟必須同盟。
陸奧宗光仔細觀察李鴻章,後來在回憶錄中如此寫道:
「李鴻章不像古稀老翁,容貌魁偉,談話爽快,足以服
人。」又寫道:「果然不愧為中國當今第一號人物!」
結果最後雙方同意的合約內容為:
第一,中國承認朝鮮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第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島給日本。
第三,中國賠償日本2億兩黃金,分7年支付。
第四,中國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港。
第五,日本有航行長江的權利。
對這個「馬關條約」,俄國、德國、法國有意見。他們
認為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會危及朝鮮的獨立,
也會威脅到中國的安全,因此要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
本人稱此為「三國干涉」。
中國割讓
台灣給日本一事,最驚訝的是台灣的住民。
尤其是知識分子與地主階級,在他們全不知情的情況
下,台灣成為「清朝的棄地」。他們非常憤慨自己的家
鄉竟然成了日本的領土。他們知道「三國干涉」的事,
心想,如果發起暴動,將事情弄大,說不定會有另一個
「三國干涉」,讓台灣重回中國的懷抱。
5月25日,以唐景崧(1841-1903)為總統的台灣民主
國誕生了。台灣民主國宣布以中國為宗主國。
但是,數天後,日本軍就登陸台灣,而且沒有遭到什麼
抵抗,輕易地佔領基隆。
從前線撤退到台北的台灣士兵,對台北住民大肆搶劫。
唐景崧等台灣民主國的領導層立刻逃到大陸。台北的士
紳們只好請日本軍入城。
台灣似乎已經平定了,可是民眾的反抗卻出乎意外地頑
強。日本趕緊調來駐紮在大連的乃木希典(1849-
1912)軍隊增援。10月22日,日本軍進入台南城,台
灣總算平定了。
在這期間,日本投入的士兵多達5萬人。近衛師團長北
白川宮(日本皇族1847-1895)因為感染瘧疾,在台南
去世。因為傳染病而去世的士兵,包括軍伕,總共
4600人,而戰死者卻只有164人。因為罹患傳染病而
送回日本的多達2萬多人。
(待續)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