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回憶錄(4)
新加坡電視台在1978年7月停止播出方
言廣告;1979年11月把當時很受歡迎的
香港廣東話電視連續劇「倚天屠龍記」配
成華語。1981年,電視台淘汰了所有方言
節目。
我們採取這一連串措施的原因是我們發現
電視的力量極大,我們為人民製造一個講
華語環境的努力,不能讓講方言的電視連
續劇來抵銷。
1990年代,新加坡電視台有兩部環境劇很
受歡迎,一部是英語劇「同在屋簷下」,
另一部是華語劇「敢敢做個開心人」。劇
集最大的賣點是運用本地色彩非常濃厚的
生活語言。「同在屋簷下」說的是新加坡
式英語,「敢敢做個開心人」說的是新加
坡式華語,無論說的是華語還是英語,都
混雜了馬來語、方言。演員說這些「雜菜
式」語言,起了搞笑作用,讓普羅大眾感到
親切。這也引起了當時「雜菜式華語」好
和不好的兩方論戰。
支持「雜菜式華語」的人認為,反正生活
在新加坡,說更貼近新加坡人生活的「雜
菜式華語」已經是習慣,只要新加坡人聽
得懂就行。他們還認為新加坡的「雜菜式
華語」是多元社會的「結晶」,是新加坡
的特殊文化,只有在新加坡這樣的社會才
會出現。
反對者則擔心「雜菜式華語」會影響我們
推行了多年的「講華語運動」。他們認為
必須儘快進行「淨化語言」,說標準華語,
否則新加坡年輕一代的華人將無法用標準
華語表情達意,無法和其他地區的華人溝
通。
這兩部劇的混雜式語言,當時引起總理吳
作棟關注,在他的建議下,「同在屋簷
下」的主角「潘厝港」去上英語課,修補
他的破爛英語,「敢敢做個開心人」則重
新配音,刪去方言詞。
我不贊成「新加坡式英語」和「新加
坡式華語」,它會使這個語言的錯誤使用
方式持續下來,這對語言學者來說也許很
有趣,但對社會發展沒有絲毫價值。我們
學英語是為了溝通,為了讓世界了解我們,
也為了讓我們了解世界,為什麼我們需要
一個屬於自己的特別語言?華語也一樣,
我們應該儘量達到標準的水準,讓所有的
人,不管在香港、台灣、中國還是美國的華
人都聽得懂,而不是保留一個只有新加坡
人才聽得懂的語言。
我不明白我們的華語為什麼要標新立異?
除非我們像美國,人口遠遠超過英國,才有
說美式英語的條件。我們人口只有300萬,
沒有必要編自己的華文辭典。我們如果說
除了新加坡人以外沒有人能聽得懂的新加
坡式華語,好像說「暗語」那樣,有什麼
意思?有什麼價值?就像說
新加坡式英語
那樣,那是極愚蠢的,也是自我降低水準
的做法。任何人跟我說只有他自己才聽得
懂的英語,我是不回答的。
所以,我們當然要淨化華語,要學一種
能讓全世界華人都聽得懂的華語。現在
全世界對中國有興趣的人,並沒有去台灣
學閩南語、去香港學廣東話,或到馬來西亞、
新加坡來學我們這裡的華語,他們都到中
國去學標準的普通話,以便跟全世界的華
人聯繫,就是這個道理。
早在1981年,就有幾位國會議員要我恢復
方言電視節目。他們說老人沒有方言電視
節目看,感到寂寞。我認為那是不對的,
所以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華語的未來,而不是方
言的過去。全世界每天都有無數的方言在
消失中,方言在新加坡逐漸消失,那是不
足惜的。我們不能放寬方言電視節目,以
致發出錯誤的信號,讓國人誤以為政府
已經改變了以華語作為全國華人共同語的
政策。
講華語運動30年後,面對最大的挑戰已經
不是方言,而是新加坡普遍講英語的趨勢。
講華語的家庭自1990年代以來便一直減少,
到了2009年只剩下約40%的家庭仍以華語
作為主要用語,反之講英語的家庭卻從
1990年的26%增至2010年的60%。
我鼓勵華人家庭,從小跟孩子說華語,孩
子長大了,到學校自然能把英文學好。美
國華裔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他們發現從小
在家說華語的華裔子弟,長大到學校學華
文很容易。從小在家不說華語的,長大學華
文,其困難度,就跟白人沒兩樣。
我希望家長明白先學華文再學英文比較容
易,先學英文再學華文比較困難,這個次
序不要顛倒。在家裡只講英語,對孩子是
不利的,因為新加坡已經是個講英語的環
境,他們以後一定能把英語學好。
世界環境的急遽改變,使得華語和英語成
為現代人必要的溝通工具。懂得英語,可
以在英語系社會及發達國家揮灑自如,懂
得華語則可以和崛起的中國聯繫。英語既
然是世界上最通行的語言,所以非學好不
可。至於華語,不但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
體,也是中國13億人口的通行語言。因此,
如果孩子能夠學好華英雙語,必對他們的
前途大有裨益。
(待續)
※各位可以上網找到鳳飛飛(1953-2012)
的「掌聲響起」這首動人的歌曲。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