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人工智慧與未來的經濟(9


人類的生活水準從歷史的黎明期到第一次


工業革命之前,幾乎都沒有變。每人國民所


得處在勉強可以養育孩子的最低生存費水準


英國的經濟學者馬爾薩斯在其著作「人口


論」中提出馬爾薩斯陷阱」。「馬爾薩斯陷


阱」就是說,在農業經濟中每人的土地面


積越多,就越有農作物可以吃,人們就越富


人們就多生孩子。但是相對土地而言,


人口若太多人們就會變貧困


因此即使因為改善技術或擴大農耕地,雖


然能夠暫時過幸福的生活,最後還是會回到


以前的生活水準。只有人口增加。這就是


馬爾薩斯陷阱」。


例如16世紀時,馬鈴薯從新大陸傳到歐洲


馬鈴薯的生產力是小麥的3倍。愛爾蘭特別


積極栽種馬鈴薯,人口雖然增加3生活


水準卻幾乎沒有提升


第一次工業革命則徹底顛覆這種技術與人口


生活水準的關係


在農業經濟中,生產活動需要的「投入要


素」input)是土地與勞動,生產物


output)是農作物。人類無法造出土地


所以生產量有界限


然而在機械化經濟中生產活動需要的「投


入要素」是機械與勞動,生產物是工業產品


換言之,機械也是工業產品,可以由人類製


造。


生產物之中,除了消費之外,可以投資


資可以增加機械,生產更多工業產品。這樣


循環下去,機械就無限增加生產量也無限


增加。這就是資本主義。


機械化之後,世界分成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


這是首次「大分歧」。這個詞彙是來自於


美國歷史學者波梅蘭茲於2000年出版的
「大分歧」。波梅蘭茲指出18世紀中國的


長江河口三角洲地帶與英國一樣發展出市


場經濟然而,是英國而不是中國,國民所


得年年增加的原因一個是煤炭容易挖掘


一個是擁有廣大的殖民地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的經濟結構是


input是機械與勞動output是工業產品


與服務。例如,使用4台機械與9位勞工


inputoutput6輛汽車


然後input各加2使用8台機械與18


勞工output會是12輛汽車。換言之,


input2output也會是2這在經濟


學用語是「對規模的一定收穫」。


但是長期來看卻有input增加output


沒有跟著增加的情況。這種情形稱為限界


生產力遞減」。


機械的限界生產力遞減的話,不久,高度


經濟成長就會結束,換2%左右的低經濟成長


的時代


但是在純粹機械化經濟,生產活動所必需的


input只有人工智慧與機器人不需要勞動


這樣一來,即使技術進步率一定,每年經濟


成長率仍會上升。這是人類以往從未經驗的


事情。


機械化經濟與純粹機械化經濟為何如此不同


在機械化經濟input是機械與勞動在這種


經濟,隨者每人國民所得的增加,勞動的


必要性會成為瓶頸。與此相對,在純粹機械


化經濟,由於捨棄可能成為瓶頸的勞動,才


可能有爆發性的經濟成長


如果只要機械就能生產汽車的話,只要增加


機械就能增加生產按比例的汽車。每增加


一台機械,就會提升生產力,換言之限界


生產力不會遞減


純粹機械化經濟的每年上升成長率稱為


「潛在性成長率」。「潛在性成長率」不考


慮「需要制約」,意味這種成長率不一定


會實現


在經濟學,長期上只有供給才是決定GDP


要因。因為需要不足而導致成長率下跌,即


使短期有可能,長期上也不可能


(待續)


這次陳明文的300萬元事件讓我想起我


擔任堪農山莊總幹事的時候有一次我坐我


們這一里里長的汽車他打開前座置物箱時


我看見裡面放了許多千元鈔票我想他不久


會將那些鈔票分給各樁腳吧


2019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