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原住民(3)
「印地安再組織法」制定之後,居留地的生活逐漸提升,結核病也消失了。不過由於身體變健康,也讓更多的原住民可以上戰場。1941年的入伍檢查,不及格的原住民和白人一樣在30%左右。
軍方在失業率高的居留地宣傳︰入伍的話,可以接受職業訓練,許多原住民為了擺脫貧困狀態,便踴躍入伍。1945年,羅斯福政權結束,Collier也跟著下台。之後,在杜魯門政權之下,米亞擔任印地安局局長。他認為原住民應該放棄傳統,與美國社會同化,才是正途。1953年,他推出「印地安終結政策」。這個政策的目標是要讓原住民自立,成為一般的美國人。其實美國之所以會實施「印地安終結政策」,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疲憊,因此想削減居留地的援助與開發的預算。
美國原住民在一般人印象中,為「大自然之民」。可是現在有45%的美國原住民住在都市裡,居住在居留地的美國原住民只有35.9%。讓美國原住民大規模移住都市的是「印地安終結政策」一環的「印地安移住計畫」。當時居留地非常貧困,印地安局便一面對原住民實施職業訓練,一面誘導原住民移住都市。1950年代,超過3萬人原住民拿著印地安局給的單程巴士票,前往都市,追求富裕生活。都市的原住民越來越多,1960年,全體原住民的30%,16萬5922人住在都市裡。印地安局實施「印地安移住計畫」,真正的目的,是想切斷原住民與居留地的關係,讓部族社會空洞化。
「解決失業問題」聽起來冠冕堂皇,可是離開居留地的原住民卻在都市飽受偏見與人種歧視的痛苦。許多原住民因而陷入酗酒與麻藥的惡習中。印地安局指定的印地安移住區,多半是都市的貧民窟。由於無法適應都市生活,1950年代,移住都市的原住民有3分之1以上在2、3年內又回到居留地。
在居留地出生,長大後才移住都市的原住民第一世代,與在都市出生的第二世代,對原住民文化與對居留地的感情,有明顯差距。大多第一世代都不願在都市購買不動產,退休後打算回居留地生活。
但是在都市出生,習慣都市生活的年輕人則不願回居留地生活。尤其配偶如果不是原住民,回居留地,可能會被居留地的原住民歧視。由於居留地缺少娛樂,年輕人在閒暇時,也不願回居留地。
1961年,以美國印地安議會(NCAI)為中心,在芝加哥召開會議。約有90部族,500位代表參加,討論如何恢復原住民的各種權利,目的在反抗同化政策與終結政策。
白人於1950年代大量製作描寫野蠻的原住民攻擊白人的西部電影。觀眾在電影院看到西部開拓者被原住民殺死時,流下同情的眼淚,看到野蠻的原住民被殺死時,則鼓鼓掌喝采。不過1991年的得獎電影「與狼共舞」卻能以原住民文化的觀點拍攝,算是一大進步。
美國原住民的工藝品和美術品,尤其是原住民的寶飾品,現在在世界上獲得很高的評價。然而最近在市場上卻出現許多外國製造的美國原住民的工藝品。大量生產的外國製印地安寶飾品,和花時間一點一滴製造的原住民寶飾品,兩者的品質差距一目瞭然。可是外國製的產品價格低廉,是真品的10分之1到20分之1。不僅是外國製的產品,連美國白人藝術家創作的印地安寶飾品,也加入市場競爭。外國製的產品和非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正在壓迫原住民的文化資源。因此聯邦議會於1990年成立「印地安工藝、美術法」禁止外國製的產品和非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以「原住民的藝術品」為名宣傳和販賣。
原住民現在所面臨的許多問題大多起因於極度貧窮。根據1999年的國勢調查,25.7%的原住民屬於貧困層,黑人為24.9%,拉丁系為22.6%,亞洲系為12.6%,白人為9.1%。原住民是所有人種中貧困比率最高的。而全美國平均為12.4%,原住民是其2倍。住在居留地的原住民,每人平均年收入為7942美元,而全美國平均為2萬1587美元,原住民只有其3分之1。此外,住在居留地的原住民,家中沒有沖水馬桶或沖澡設備的家庭佔24%。
原住民的貧困問題與移民的貧困問題,最大的不同點是,移民的子孫會習慣美國社會,而有可能擺脫貧困,原住民卻很難擺脫貧困。由於貧富太過懸殊,大多數美國人都視居留地為另外一個世界,有人還將居留地形容為「美國國內的第三世界」。
原住民社會的疾病率是全美國第一,尤其嚴重的是糖尿病,為全美國平均的2.5倍。維尼巴格族平常吃野牛肉和玉蜀黍。這些食物富含蛋白質,脂肪又低。但是到了19世紀,野牛被白人獵捕一空。在北美,野牛原來有約5千萬頭,到了1888年,只剩1千頭。
由於原住民打獵部族瀕臨餓死邊緣,聯邦政府便配給豬油、小麥粉等廉價食物給原住民。原住民除了吃高卡路里的食物外,無法打獵也造成運動不足。久而久之,就形成糖尿病等成人病。1950年,聯邦政府還對原住民配給肉類和水果的罐頭。這些罐頭裡含有過多的防腐劑,而且添加大量糖分,造成高卡路里。瀕臨餓死邊緣的原住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好吃這些不健康的食品。最近,居留地出現許多速食店,由於價格低,對低所得的原住民很具吸引力,此外有些速食店還可以使用聯邦政府對低收入原住民發給的糧票。
醫療體制也是一大問題。居留地非常缺乏醫療設施,原住民要看病,必須開數小時車到附近都市的醫院。此外,根據2005年的調查,29%的原住民沒有加入健康保險(白人沒有加入為11.3%)。
由於被周遭的社會孤立,加上生活貧困,許多原住民都染上酗酒的惡習。有酗酒惡習的原住民比率是全美平均的5倍。此外,許多原住民也染上吸食麻藥的惡習。根據調查,吸食麻藥的人口比率,原住民為1.7%,白人為0.7%,拉丁系為0.5%,亞洲系為0.2%,黑人為0.1%,生活在居留地的原住民更高。在血緣關係密切的原住民部族,一旦有一個家庭染上吸食麻藥的惡習,就會迅速傳染給親戚。
隨著麻藥的蔓延,居留地的犯罪也越來越多。根據2003年的調查,派茵利吉居留地的人口約1萬5千至2萬人,其中有3500人是暴力團成員,算起來,居留地每5人至6人就有1人是暴力團成員,真令人駭異。
居留地的警力也不足,在美國全體,對每1千位住民有2.9位警察;在居留地,卻只有1.3位警察。1992年至1998年,全美國的殺人事件減少37%,居留地的殺人事件卻增加50%。
由於對未來沒有希望,原住民的自殺率很高,根據1999年的調查,過去15年間,15歲至24歲原住民的自殺率在10萬人當中,為31.7人,全美國平均為13人,所以是其約2.5倍。
(待續)
理州上 2012年11月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