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騙局(3)
(舜是第一個篡奪帝位的暴君?)
歷來,「堯舜禪讓」的故事一直為人所
津津樂道,並且寫進了歷史課本,讓後
代了解和學習「中華傳統美德」。但是,
許多人不知道,這段權力交接史上的佳
話,在學術界卻是爭議不斷。此事最早
的文字記載僅見於春秋戰國,但叫人懷
疑的是,在文明草創之初,「禪讓」這
種道德的極致表現是否真有可能?從
「史記」和「竹書紀年」的記載,我們
發現了一些疑點,指出美好「禪讓」政
治文飾的背後,隱藏的或許竟是奪權篡
位的真相。
據說古中國有「仁人之風」,不以天子
之位為私有,堯不將帝位傳子而傳賢,
禪位於舜。那時堯在位70年,亟思尋
找接班人。由於他認為兒子丹朱性格
兇頑不可用,便向四岳徵詢意見,四岳
推薦舜,說他品德高尚,儘管父母不賢,
兄弟不肖,但家庭關係仍處理得十分
和諧。
堯聽了之後心生嘉許,但還是決定親自
予以考察。考察的第一步是先把自己的
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她們近
距離觀察舜日常生活的德行。經過一段
時間後,娥皇、女英向父親匯報她們
觀察的結果,堯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就
安排舜在國內推行德教。舜教導臣民以
「五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
子孝五種美德規範自己的言行。
通過3年的考驗,堯對舜的德行、能力
都很肯定,於是將帝位禪讓於舜。
「禪讓」傳說是怎麼形成的?有些學者
認為這個故事是孔子編造出來的,因為
他需要靠美德傳說來對國君宣揚他的理
念,並且教化子民。
孔子也許知道堯舜繼位的事實真相,也
許不知,但為了傳播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閱覽史書,找到了堯、舜、禹傳位
異姓的例子,加以刪改挪用,由3千弟
子傳揚出去,因此「堯舜禪讓」的故事
就被流傳下來。
但是一個傳說得以千古流傳,不單是依
靠儒家學說就可以的,事實上就連帝王
們也支持「禪讓」之說,才讓這個故事
得以傳播久遠。
為何應該要褒揚「傳子」觀念的帝王們
會宣傳「禪讓傳說」呢?這是因為「仁
愛、謙讓」的理論可以掩飾他們的既得
利益。如此原本卑鄙殘酷的權力鬥爭
就會被粉飾成「無私的愛」,類似的
篡權經歷就不會引發人們多餘的聯想;
甚至篡奪者的手段和成功經驗也不會
流傳出去,被人借鑑。說到底,這是一
種愚民政策。
但是疑古學派對禪讓說提出了質疑。
首先,傳統說法本身就有許多疑點:
第一,堯要試探舜,為何非得選擇嫁女
兒的方式,而且一嫁就是兩個,毫不擔
心所託非人?第二,舜教導百姓的「五
典」,怎麼看都像後世的「五倫」,在
倫理初建的原始社會,真的能夠發展出
這麼進步的思想體系嗎?
由此,有人認為「禪讓說」不但是虛構,
甚至提出,
舜代堯而立根本不是「禪
讓」,而是「篡奪」。
根據「史記」的記載,舜在「攝政」期
間,除掉了堯當時寵信的渾沌等4人,
架空了堯的權力。舜的所作所為都是為
了扶植親信、排除異己。
此外,舜僅以「不賢」的理由,就把堯
的兒子丹朱放逐,於情於理上難免令人
心生疑竇,丹朱只是「不賢」而已,為
何要將他放逐?
疑古學派的質疑在另一部典籍中找到
更確切的佐證。西晉年間,有人盜掘魏
襄王的墓,找到一本未經儒家刪定過的
史書----「竹書紀年」,上面記載了這
麼一段話:「堯晚年無力治國,舜將其
囚於平陽,並代之為君。為了不讓兒子
丹朱知道事情的真相,就將他放逐,不
讓他們父子相見。」
韓非也曾說:「舜逼堯,禹逼舜。」
基於以上幾點,有人得出結論:舜平常
表現出來的孝行與高尚德性,不過是一
種掩飾;上台後他處心積慮,黨同伐異,
其實是王莽一類的人物,因此柏楊也曾
說:「舜應該是中國早期歷史上最成功
的謀略家之一。」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歷史上根本無堯、
舜其人,而是後世出於某種目的而杜撰。
疑古學派大師顧頡剛認為:「尚書」中
的「堯典」是戰國時代的補著,因此並
不可靠。所以關於堯舜的記載,以「論
語」中為最早,並由此推斷,堯、舜禪
讓的事蹟都是後人逐漸編造完成的。春
秋初年,人們所知最早的古王是禹,而
無堯、舜。所以正如錢玄同所說的:堯、
舜根本是一場子虛烏有罷了!
(張飛是才華橫溢的美男子?)
在唐宋戲曲中,張飛是黑臉勇猛的莽漢
形象;在小說「三國演義」裡,羅貫中
也把張飛描寫成彪形大漢。
南北朝時期,陶宏景在他的「刀劍錄」
中,記載張飛擅長書法。元朝吳鎮
在「張翼德祠」中也提到張飛擅長書法。
據「三國志集解」等史料記載,張飛不
僅是一位書法家,還會寫詩、畫畫。
從上述資料來看,張飛不僅不是一個
莽撞武夫,反倒是一位文武兼修的儒將
了。
2004年大陸文物部門在四川簡陽張飛
營山上發現一座人頭石像,據專家考證,
這是唐朝工匠為紀念張飛所雕塑的。這
座雕像的面容慈眉善目,臉上沒有一根
鬍鬚,完全是一副溫文儒雅的文人樣貌,
與「三國演義」所描繪的那個粗莽將軍
大相逕庭。
另外,張飛有兩個女兒,先後都嫁給後
主劉禪。這說明她們應該是長得很美,
因為在當時,對后妃的選擇,既講求門
當戶對,又要求女子長相漂亮。
根據這些考古發現,以及
張飛女兒的
長相,張飛的相貌可能與傳統文學所描
寫的大不一樣。
(甲午戰爭慘敗不是慈禧的錯?)
許多人都有一個印象:清朝末年全怪
慈禧太后壞事。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首先,應該關注中日兩國國力、國勢
的比較。
1860年代,中日兩國幾乎站在同一起跑
線上:清朝由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發起
洋務運動,搞得轟轟烈烈。日本則開始
富國強兵的明治維新。
中日兩國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學習西
方,為何兩國的差距會逐漸拉大?主要
是因為洋務運動的口號是「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意思是說:中國的孔孟之
道是根本,西方科技只是用來「師夷長
技以制夷」的工具。而明治維新提出的
口號是「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清朝
把西方文明看做是「末技」,學習其皮
毛;而日本認識到西方的「精神核心」,
學習其社會制度、文化,差距就這樣產
生了。
慈禧太后想要頤養天年,但是頤和園尚
未修繕完工,經費不夠;主管海軍衙門
的總理大臣、醇親王和慶親王揣摩「聖
意」,遂提出將海軍衙門的經費400餘
萬兩,先墊與慈禧使用。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挪用於頤和園工程
的,是海署的辦公經費,並非北洋海防
的經費,之所以後來流傳「頤和園是挪
用海軍經費3千萬兩修成」的說法,
是梁啟超為了號召民眾反抗慈禧專制而
製造的,有言過其實的嫌疑。
號稱亞洲第一的中國,為何會被日本擊
敗?這就關乎北洋水師的沒落了。首先,
先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的比較。
1885年清朝已擁有了當時「世界第
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1890年時,
北洋水師有2千噸位以上的戰艦7艘;
而日本海軍2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只有5
艘。
但早在兩年之前,北洋水師的經費多被
挪作他用,且海軍自建軍後,就再未添
置艦隻,船齡逐漸老化。而當時正是
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與日本新添
置的戰艦相比,北洋水師的火力差、射
程近、航速慢,已經落伍。
在軍隊方面,許多資料顯示,清末武備
廢弛、軍紀鬆懈。當時的「北洋水師章
程」規定,總兵以下軍官,須終年住在
船上;而實際上有一半軍官上岸夜宿。
李鴻章對此也放任不管,直到對日宣戰
前夜,才急電丁汝昌,官兵夜晚宿船,
不准回家。
甲午戰爭後期,最為艱苦的威海之戰時,
日軍艦艇偷襲山東威海衛,來遠、威遠
兩艦被擊沉,將領邱寶仁、林穎啟還
宿妓未歸。
甲午戰敗,作為清朝最高的統治者,
慈禧太后當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清朝畢竟不是她一人之天下,在
其背後是一個沒落的政府和麻木無能
的官僚群。
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在砲艦、彈藥,而在
將士軍官的軍紀鬆懈;不在慈禧太后將
海軍衙門的錢挪為己用,而在於整個民
族的思想觀念守舊落後。
將北洋水師的覆滅的帳全都算在慈禧太
后一人身上,恐怕不公道,也無益於後
世將這段歷史作為前車之鑑。
(全文完)
※以上就是「歷史大騙局」(人類智庫
公司出版)的部份精彩內容,想閱讀全
書的人,請到圖書館借。
2016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