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戰略思考的日本人(2)
西歐文明是用語言武裝的文明。日本文明與
西歐文明比較,很明顯日本文明在個人主體
性的強度上比較弱。日本的個人會附合周遭,
減少主體性的強度。日本人喜歡「以心傳
心」之類非言語的溝通方式。
日本文明與西歐文明的基本法則是:
第一法則:「作為性法則」與「自然性法
則」。
第二法則:「戰略性法則」與「慣性法
則」。
第三法則:「契約.再契約
法則」與「作用.
反作用法則」。
西歐人為了強固自我或集團所建造的「要
塞」就是「作為」產生的。西歐人以石頭
建造的「要塞」很堅固,因此破壞時,需要
很大的力量。這時也需要「作為」。以石頭
破壞用石頭建造的「要塞」很有效。所以
歐洲自古以來,「投石器」就很發達。「投
石器」之後,接下來是大砲與飛彈。
與此相對的,日本的人工物基本上由木材與
紙造成。因此不必破壞,只要等待讓它自然
腐爛就行了,或者放火將它燒成灰。所以
「投石器」在日本發達不起來。日本文明與
西歐文明的本質上不同是,西歐文明是強烈
的創造性與破壞性,日本文明是「等待」。
日本的「無常感文明」到近代為止,使戰略
性思考無法發達。日本到近代為止,戰爭都
是內戰,與異國、異民族的戰爭只有3次。
那3次是663年在朝鮮半島的白村江,日本、
百濟聯軍與唐朝、新羅聯軍的戰爭;以及
1274年與1281年,蒙古軍侵略日本;以及
1592年到1598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所謂
的「文祿.慶長之役」。其中,「白村江之
戰」與「文祿.慶長之役」,日本都戰敗。
與異國、異民族的戰爭只有1次勝利。與異
國組成聯軍只有1次。西歐文明則與異國、
異民族的戰爭有時勝利有時失敗不斷重複,
並且時常組成聯軍。與這樣的西歐文明相比,
日本等於沒有經歷過戰爭。
內戰是敵我雙方的風俗習慣、思考模式非常
類似,了解對方下一步可能會做什麼,與異
國、異民族的戰爭則完全不了解,不透明的
要素很高。所以,日本與蒙古軍戰爭時一籌
莫展。近代戰爭也是一樣,與異國、異民族的
戰爭,不透明的要素很高。所以,美國委託
文化人類學者露絲.潘乃德徹底研究日本人
的民族性,露絲.潘乃德並且將研究成果寫
成「菊花與劍」。即使如此,美國的海軍司
令官尼米茲在信中寫道:「我徹底研究過日
軍的戰法,只有神風特攻隊是例外!」
在戰爭時,狀況越不透明,戰略就越重要。
但是日本的內戰,不透明的要素很低,於是
產生上杉謙信賣鹽給敵人武田信玄這種奇妙
的事。如果在西歐或中國,鹽這種戰略物質
一定被列為禁止輸出,弱化敵人的戰力。
在西歐,如果戰敗,每個人都會被殺或淪為
奴隸,所以庶民與軍人團結打仗,除此之外,
沒有生存之道。這是西歐人愛國心與民族
意識強烈的泉源。與此相對的,日本的戰爭
完全交給士兵,庶民只要逃命就好了。日本
的戰爭由於不透明的要素很少,所以戰略
思考不發達,戰法基本上是「反覆過去的方
法」。「反覆過去的方法」產生「慣性的法
則」,形成日本人的固執性與執著性。
明治時期,普魯士的梅克爾少校(Meekel)
前來日本,在陸軍大學教授西歐最新的戰略。
梅克爾說:「我如果有一個師團,我就能夠
戰勝所有的日軍!」意思是當時日本人的戰
略思考很落伍。梅克爾教授日本人的是「包
圍殲滅戰」思想。日軍在日俄戰爭時,忠實
遵照梅克爾所教授的,而戰勝俄羅斯。日本
的將軍對梅克爾深表謝意。但是之後不管什
麼狀況,日軍都會採取「包圍殲滅戰」。這
就是「反覆過去的方法」。
(待續)
2018年好日
贖罪者理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